讀民主與教育有感500字五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民主與教育有感500字五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民主與教育有感500字五篇1
《民主主義與教育》共26章,可大致分為三個部分:第1—6章、第7—23章和第24—26章。第1—6章內容分別為:“教育是生活的必需品”、“教育具有社會作用”、“教育作為指導”、“教育即成長”、“準備、展現(xiàn)和形式訓練”、“教育即保守與進步”。這6章從非正規(guī)化的教育談到學校的興起,從普遍意義的角度對教育的社會作用及目前各種學校教育目的存在的缺陷進行剖析,并指出學校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向進步的教育邁進。第7—23章的主要內容是“教育中的民主概念”、“教育的目的”、“以自然發(fā)展和社會效能感作為教育目的”、“興趣與訓練”、“經驗與思維”、“教育中的思維”、“教學方法的性質”、“教育內容的性質”、“課程中的游戲和工作”、“地理和歷史的意義”、“學習課程中的科學”、“教育的價值”、“勞動和閑暇”、“知識性科目和實用性科目”、“自然科目和社會科目:自然主義和人文主義”、“個人與世界”、“教育與職業(yè)”。這部分研究了民主主義社會所包含的思想及其運用到教育中所做的種。種努力,闡明教育在向年輕一代傳授知識和經驗、培養(yǎng)其品格時的作用。第24—26章的內容是“教育哲學”、“知識論”和“道德論”,主要對前面各章涉及的哲學上的爭論進行回顧,探討了實用主義哲學的性質,從認識哲學和道德哲學兩方面進行總結。
本書的主要觀點有這樣幾個:一是關于教育是什么,有什么用。杜威認為就個人而言,教育是發(fā)展個人的能力、熏染個人意識、形成個人的習慣、鍛煉個人的思想并激發(fā)個人感情的過程,教育會通過增進和改造個人的經驗來使人獲得成長、發(fā)展;就人類整體而言,教育是人類社會得以延續(xù)的需要;就社會而言,教育是社會進步的手段。在杜威看來,教育是人類社會生活的必需品,而學校是特殊的成長環(huán)境,是“從廣義的教育中區(qū)分出一種較為正規(guī)化的教育,即直接的教育或學校教育”,因此,“有目的、有計劃地訓練的機構(即學校)和目的明確的內容(即課程),就被設計出來了,在此機構中講授這些內容的任務則由委派的專門人員(即教師)來完成。”二是關于民主主義社會的教育性質。杜威認為教育即是生活、生長和經驗的改造,并借助對過去各種教育理論的批判來反證民主教育的正確性和優(yōu)越性。三是用實用主義教育哲學可以理順長期存在的興趣與努力、經驗和思想、勞動和休閑、個人和自然界、教育和職業(yè)等矛盾,杜威還對課程、教材和教法作出新的解釋。
讀民主與教育有感500字五篇2
《新民主主義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殖民地半殖民地革命的理論,根據中國歷史的特點和中國革命的經驗,科學地分析了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中國革命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明確地回答了當時中國革命中提出的一系列基本問題。
說明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和列寧領導的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以后,中國革命的領導權必須屬于中國工人階級;說明中國革命必須分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個階段,而在工人階級領導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前途必然是社會主義;說明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必須采取既區(qū)別于資本主義,又區(qū)別于社會主義的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綱領、經濟綱領和文化綱領。
讀完《新民主主義論》后,體會最深的是新民主主義的先進文化建設。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tài)上的反映。至于新文化,則是在觀念形態(tài)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經濟的東西,是替新政治新經濟服務的。
在“五四”以后,中國產生了完全嶄新的文化生力軍,這就是中國共產黨人所領導的共產主義的文化思想。
這種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是民族的。它是反對帝國主義壓迫,主張中華民族的尊嚴和獨立的。它同一切別的民族的社會主義文化和新民主主義文化相聯(lián)合,建立互相吸收和互相發(fā)展的關系,共同形成世界的新文化;但是決不能和任何別的民族的帝國主義反動文化相聯(lián)合,因為我們的文化是革命的民族文化。各資本主義國家啟蒙時代的文化,凡屬我們今天用得著的東西,都應該吸收。
但是一切外國的東西,如同我們對于食物一樣,必須經過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腸運動,送進唾液胃液腸液,把它分解為精華和糟粕,然后吸取精華,去其糟粕,才能對我們的身體有益。中國共產主義者對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應用也是這樣,必須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完全地恰當地統(tǒng)一起來,就是說,和民族的特點相結合,經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處,決不能主觀地公式地應用它。中國文化應有自己的形式,這就是民族形式。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義的內容——這就是我們今天的新文化。
這種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是科學的。它是反對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張實事求是,主張客觀真理,主張理論和實踐一致的。中國的長期封建社會中,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我們必須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必須將古代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一切腐朽的東西和古代優(yōu)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帶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東西區(qū)別開來。
中國現(xiàn)時的新政治新經濟是從古代的舊政治舊經濟發(fā)展而來的,中國現(xiàn)時的新文化也是從古代的舊文化發(fā)展而來,因此,我們必須尊重自己的歷史,決不能割斷歷史。但是這種尊重,是給歷史以一定的科學的地位,是尊重歷史的辯證法的發(fā)展,而不是頌古非今,不是贊揚任何封建的毒素。對于人民群眾和青年學生,主要地不是要引導他們向后看,而是要引導他們向前看。
這種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是大眾的,因而即是民主的。它應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農勞苦民眾服務,并逐漸成為他們的文化。革命文化,對于人民大眾,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準備!皼]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可見革命的文化運動對于革命的實踐運動具有何等的重要性。而這種文化運動和實踐運動,都是群眾的。
因此,一切進步的文化工作者,在抗日戰(zhàn)爭中,應有自己的文化軍隊,這個軍隊就是人民大眾。革命的文化人而不接近民眾,就是“無兵司令”,他的火力就打不倒敵人。為達此目的,文字必須在一定條件下加以改革,言語必須接近民眾,須知民眾就是革命文化的無限豐富的源泉。
讀民主與教育有感500字五篇3
既從主觀唯心主義的經驗論出發(fā)來論述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問題,又在許多方面表現(xiàn)出辯證法的思想;既從反對傳統(tǒng)教育脫離生活實際出發(fā)、主張根據社會,需要讓學生學習實用知識,又注意到學生讓地理、博物、園藝等學科的教學;既強調兒童的“主動作業(yè)”,又談到“分科教學”問題;強調照顧兒童的興趣與能力,主張“兒童中心主義”。
由此看來,杜威的實用主義教學論是十分復雜的,因而我們對這一體系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是十分重要的。最末兩章則分別論述實用主義的真理論和道德論。書中涉及的方面極為廣泛,但對每項問題都從社會、歷史和哲學的角度層層剖析和深入論證。
本書是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是一部堪與柏拉圖的《理想圖》、盧梭的《愛彌兒》相提并論的巨著。本書內容全面,條理清晰,結構合理,融科學性、系統(tǒng)性、理論性及學術性為一體。著名哲學家杜威在這本書中分析和陳述了民主社會與教育的辨證關系,并把民主社會的意義、生物進化論的觀點、產業(yè)革命帶來的變化以及科學實驗的方法,貫穿一起從而去論證新教育的本質、目的、方法、內容和評斷一些彼此矛盾的教育理論問題和實施問題。而他的民主和教育的觀點無非是來自異域的經驗和實踐所總結出來的精華。
杜威著手改革教育,強調兒童要從書本記誦中解放出來,創(chuàng)造出了嶄新的教育理論:教育即生活、生長和經驗改造。他說,兒童在參加生活中使經驗的數量擴充和用經驗指導生活的能力增強,也就受到圓滿教育了。所以,教育并不是強制兒童靜坐聽講和閉門讀書,教育就是生活、生長和經驗改造。在杜威看來,生活和經驗是教育的靈魂,離開生活和經驗就沒有生長,也就沒有教育。
為了把自己的教育理論付諸實踐,杜威提出了“學校即社會”的方案。他認為,舊學校把教育歷程錯誤地理解為教師告訴和學生被告訴的事情,不激發(fā)兒童自動求知的本性,卻驅使兒童被迫地背誦學習代表事物的符號,即書本。這大大影響了兒童智力的培養(yǎng)與成長。
杜威視教育為生活、生長和經驗改造的學校,把參加現(xiàn)實生活作為媒介,把教師傳授知識的課堂改造為兒童活動的園地和生活的樂園,引導兒童積極投入活動,在活動中學習,不知不覺地養(yǎng)成品德和獲得知識。
讀民主與教育有感500字五篇4
有幸閱讀了毛主席的《新民主主義論》,盡管里面的某些名詞在現(xiàn)在讀來似乎味同嚼蠟,沒有優(yōu)美的詞藻,沒有引經據典,但里面那種步步為營的推理議論,不得不讓人深深折服。
《新民主主義論》這篇著作,是馬列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偉大成果,它科學總結了鴉片戰(zhàn)爭以后,特別是共產黨成立以后中國革命的經驗教訓,深刻論述了中國民主革命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第一次旗幟鮮明地提出了新民主主義的完整理論。
縱觀《新民主主義論》的發(fā)表背景。當時抗日戰(zhàn)爭進入戰(zhàn)略相持階段,日軍在無法繼續(xù)保持原有的進攻勢頭地情況下,把重點轉向鞏固已有的占領區(qū),并對國民黨進行政治誘降。而汪精衛(wèi)公開主張停止抗日,對日求和,蔣介石雖然主張繼續(xù)抗日,但中共領導的抗日根據地和游擊戰(zhàn)爭的迅速發(fā)展卻使他憂心忡忡。
于此此時,國際形勢也發(fā)生了重大變動:1939年9月3日,英、法對德宣戰(zhàn),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全面爆發(fā)。在國內外的嚴峻形勢下,毛澤東先后發(fā)表了《<共產黨人>發(fā)刊詞》、《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論》等文章。在《新民主主義論》上,毛澤東第一次旗幟鮮明地提出了新民主主義的完整理論,并對其作了系統(tǒng)的闡述。
毛主席首先表明了表明立場和主張的需要,即在全國人民面前旗幟鮮明地提出自己區(qū)別于其他政治力量的'主張,中共要在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中堅持獨立自主。其次便是反對國民黨頑固派的需要,把“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尖銳地提了出來,要求中共必須對此表明自己的立場和觀點。最后是統(tǒng)一全黨思想的需要,從理論上闡述中國革命的重大問題,指明正確的前進方向,澄清黨內的錯誤思想,統(tǒng)一全黨的認識。
十五個部分,十五條闡述,將新民主主義明晰的呈現(xiàn)在大家面前。系統(tǒng)的概述起來,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毛主席主要從六個方面來論述。
一是中國的性質。他明確的指出:“自外國資本主義侵略中國,中國社會又逐漸地生長了資本主義因素以來,中國已逐漸地變成了一個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現(xiàn)在的中國,在日本占領區(qū),是殖民地社會;在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基本上也還是一個半殖民地社會;而不論在日本占領區(qū)和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都是封建半封建制度占優(yōu)勢的社會。這就是現(xiàn)時中國社會的性質,這就是現(xiàn)時中國的國情!鄙羁痰恼J識到了當時中國的社會性質。
二是中國革命的對象和任務。當時的中國,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是社會的主要矛盾,而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種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因而中國革命的對象是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即中國需要進行對外推翻帝國主義壓迫的民族革命和對內推翻封建地主壓迫的民主革命,而最主要的任務是推翻帝國主義的民族革命。l
三是中國革命必須分兩步走。他認為:“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必須分兩步走,其第一步是民主主義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會主義的革命,這是性質不同的兩個革命過程!边@是由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決定的,是由中國特殊的國情決定的。當時的中國需要改變這個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形態(tài),使之變成為一個獨立的民主主義的社會,并在此基礎上使革命向前發(fā)展,建立一個社會主義的社會。
讀民主與教育有感500字五篇5
這章的標題是“教育中的思維”,我剛看時想作者為何起這樣一個標題,而整章論述的小標題是“方法的基本要素”。看完后我明白了這跟杜威的教育觀點是一致的。因為作者在本章的第一段中說“思維就是方法,是理智地進行學習的方法”。那么回到本章的標題“教育中的思維”也即指的是理智地進行教育的方法。因此作者本章論述的主題是明智地進行教育的基本要素。作者在章末的概要中總結了五條,而作者論證這五條的立足點來源于他對學校教育實踐的反思與批判。
作者要進行反思與批判必然有他的一套理論主張,這在第一段中有說明,即作者認為學校教育的目的應該是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但遺憾的是當前的學校教育實踐在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上都未能真正理解這一目的并朝著該目的努力。因此整章作者要說明的便是學校教育出現(xiàn)的問題有哪些,好的教學目標和方法應該是什么,才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力。
一方面,學校教育在對教育目的的理解上存在問題,表現(xiàn)在將獲得技能、習得知識和訓練思維三方面割裂開。這樣的后果便是很難使它們都得到實現(xiàn),試想知識脫離了技能便是無用之知,技能脫離了思維便是無目的的技術,即可為善也能做惡,并極容易被權威的控制力利用。杜威所說的目的割裂現(xiàn)象,在我國的教育實踐中表現(xiàn)也十分明顯,如20xx年新課改所提出的三維目標,容易使一線老師在運用中忽視三者間的聯(lián)系,而認為一些教學內容就是需識記的知識,一些是需讓學生掌握的方法,另外一些活動是專門用來讓學生進行情感體驗的。不過近幾年關于“核心素養(yǎng)”的提法有助于三方面的整合,可能有助于防止這三方面的割裂。
另一方面,主要是學校教育方法上存在的問題,表現(xiàn)在以下四點:
其一是:脫離學生真實的經驗去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這是教育方法的問題,脫離學生日常的生活經驗,妄圖在書山題海等假設的問題情境中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的錯誤在于未能理解“思維的起始階段是實際的經驗狀況”,而正是學生真實的生活經驗才會內在地刺激和指導學生去觀察事物之間的關聯(lián)。思維恰恰就在于認識這種關聯(lián)性。
其二是:學校使用的教材和作業(yè)難以使學生產生真問題。這樣的后果是難以真正地刺激思維。因為學校使用的教材和作業(yè)不是真正基于學生日常生活經驗,與學生作為一個人的現(xiàn)實生活無關,因此他提出的問題是課堂上老師想要的問題,一種對老師推進教學進度的迎合。更嚴重的后果是作者所說的“這些方法形成的判斷力,對性格品質沒有什么可取之處”,這一批判可以說尖銳地指出了教育實踐中的很多活動是有教的行為,但其行為未對學生的性格品質發(fā)生真正的影響,因而并不具有教育性。
其三是:教師為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所提供的信息、資料存在難易、多少的失當與過度依賴觀察等問題。這樣的后果是難易的失當可能不利于學生對困難的處理;多少的無度可能使學生傾向于依賴答案和記誦知識;過度的觀察可能會使學生過分依賴感官的提示,不愿意回憶或敘述他人的經驗。因此從杜威的思想出發(fā),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教師提供發(fā)展學生思維的材料應符合學生的實際,對學生處理問題有啟發(fā)性,能呈現(xiàn)各種行動、事件間的關聯(lián),并且逐步讓學生學會自主地搜集和自由地支配資料。
其四是:教師常常向學生講述“思想或觀念”而不讓學生自己思考、形成“觀念”。這樣的后果是學生只是記憶和背出被告知的“思想或觀念”,不會進行真正的思考和學習,創(chuàng)造力貧乏。原因在于當一個人傳達給另一個人時,對被告知的人來說聽到的永遠是一個給定的事實,而非真正的觀念。因為真正的觀念是“假設和嘗試性的解釋”,只有學生針對問題情形,學會綜合利用信息,給出自己嘗試性的解決方案,并富有責任心地去實施,這樣才是使學生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得到發(fā)展,是學生在思考和真正地在學習。
其五是:學校教學較少讓學生將自己形成的觀念應用于真實的日常生活,學校教學上的應用性練習是被當作學生鞏固已學知識和習得更多技能的手段。表現(xiàn)在學校教學主要的任務是讓學生學會應對考試而非學會生活。這樣的后果是學生即便自己形成了假設性的觀念,但由于沒有到真實的情景中去檢驗、驗證,所以得到的觀念是缺少意義和現(xiàn)實感的。
總之,作者在本章論述的核心觀點是教育中教學的各種進程要旨在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習慣,讓學生運用思維將自己的經驗變成是具有教育性的經驗,這才是教師在明智地進行教學。
杜威的文章雖是白話文,讀起來還是有些拗口,需要認真仔細地品讀,每讀一遍都會有不同的收獲,尤其是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來讀,對老師們的幫助較大,更能反思教育實踐中還存在的不足,以更好地進行教育教學。
【讀民主與教育有感500字五篇】相關文章:
讀《理智與情感》有感07-24
讀《少年與海》有感01-21
讀《沙子與石頭》有感09-29
孝行——讀《愛的教育》有感01-21
讀《老人與!酚懈11-08
讀《愛的教育》有感_700字01-23
讀《愛的教育》有感_550字01-23
讀《愛的教育》有感_1000字10-16
讀《愛的教育》有感_800字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