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文化苦旅有感(熱)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文化苦旅有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文化苦旅有感1
竟是自己也不知從何時開始,文字于我的定義開始有了不同。它從之前的一粒沙石、一片落葉、一陣芬芳和一支清蕭中踱步,身姿優(yōu)雅的走了出來,它的字符變成了家國的千年歷史,它的音韻轉化為筆者身為炎黃子孫所抒發(fā)的內心無限崇敬與熱愛。
到今時我仔細想來,答案也算得上簡單,或是因為它,或是因為他罷。
《文化苦旅》這本書,應該是在初中的語文學習中所第一次聽到的名字,起先是因為這鏗鏘的四個大字感染了我,于是在閑暇時光開始斷斷續(xù)續(xù)的閱讀,也曾在第一遍通讀后就帶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闖勁對這沉淀深遠的文字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席間也不過是對廣大山河的贊美和對其作者由衷的敬佩。那時的讀后感雖然是酣暢淋漓,但也終歸要有個句點,但這股神秘的力量卻始終驅使著自己在或是明媚的午后或是陰郁的清晨去再次閱讀,一次又一次。
記不得有多少個深夜,輾轉夢鄉(xiāng)中也能透過他的筆觸勾勒一幅山水,那里有李白的狂傲不羈,有蘇東坡的放浪形骸,有千年之前的文人騷客在山水間起舞翩翩,他們衣袂下流傳的是不朽的歌謠,他們眉眼間表達的是永恒的盼望。他說那是一段“苦旅”,可也曾在心上小小否定,我這樣說
——苦旅,左不過是苦了軀體。卻充盈了內心,卻強壯了精神。
然而我必須要承認的是,時至今天再翻開那書頁都帶著和第一日絲毫不減的敬畏。我說不清那究竟是今人對亙長歷史回味時所特有的凝重還是筆者所書寫之一花一草都帶了快餐文化少有的洗練,終歸是覺得讀不懂、讀不透,就算是今天躍躍欲試還想要一展自己的見解,卻要也誠然內心的惶恐,就像其中的一篇題目所說,這是三十年的重量,而于我,這冊書恐怕是更長的歷史疊加、更厚的文字傳承、更重的精神分量。
無疑,余秋雨老師是當代中國文學的領軍人物,更是今天我們少年報效祖國的標桿楷模。人的一生,或長或短,看其價值;人的一生,奉獻多少,看其晚年回眸時的作為。而這位長者,這位智者,拋卻了功名利祿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走上山水尋根之路的“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且不提身為讀者的自己還資歷尚淺根本沒有立場去評論他的行跡,單是這一份浩然,這一份對祖國文化的熱忱,便足以令人內心吶喊,手中搖旗。
文化,本就是一段漫長的旅程,而其中璀璨奪目從未中斷的中華文明,卻也不曾躲過歷史的陰霾和晦澀,讀罷我心上竟有那么清晰的慶幸——這文化苦旅,還好有這樣優(yōu)秀的筆者記錄,還好有這樣睿智的筆者鼓舞。
一次關于尋根的閱讀,一次關于歷史的叩問,它終將繼續(xù),它永不褪色。
讀文化苦旅有感2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一部重要作品,這部書描寫了祖國各地濃郁的民族文化,悠久的歷史,美麗的自然風景,通過小小的字體來展現深刻的文化的濃厚的風韻。
我拿這這本書,心中涌起無數的感慨,文化苦旅苦在何處呢?是旅行的苦嗎,是對文化細細品位而產生的苦嗎,我想這都有吧。整個書都是作者在旅行中對苦難歷史文化的深思,穿越空間,穿越時間,在思考之中旅行,在體會中旅行。從古代到現代,從風土到人情,緩緩的流入到書中,跨越了時空和空間的界限,通過一幅幅生動的畫面,一行行精彩的文字。描寫了這苦難的民族的苦難歷史,展現了多姿多彩的文化。
最令人難忘的怕是這個悲劇的人物了,余秋雨在《信客》這篇里道出了信客充滿艱辛的一生,他是一個真正的默默的為人們奉獻自己一生的人。在當時通信極端落后的時代,信客是唯一連通這個小鄉(xiāng)村與外面世界渠道,就是這個小小的通道聯系多少期待的心,聯系多少漂泊的心。他在走南闖北的信客生涯中,遇到多少難言的辛酸,吃最差的飯,坐最差的車箱,甚至用自己的雙腳跋涉千里。作信客這個特殊的行業(yè),人們既需要他,又防備著他,使他倍感人生的無奈。他在作信客時,不忘同虛假與丑惡做斗爭,同時又以一顆寬懷博大的心原諒他人,他的艱辛贏得人們對他的尊敬。學校需要老師時,他又去了,他以自己的巨大的人格魅力,使一批又一批的學生走進知識的殿堂。而他自己呢?終身一人,同時因做信客而得的疾病摧毀了他的身體,我們在他的艱辛中看到他的偉大。他是我們民族的縮影,我們不是有眾多人們默默的日以繼夜的勞動,為著他人無怨無悔。
還有《都江堰》,作者高度贊揚了她的歷史作用,認為只有她才是真正的造福于這個民族的偉大工程。作者通過她與長城比較,長城、只是這個苦難的民族給地球留下人類意志力的標志,留下孟姜女哭長城這個悲傷的傳說,留下千萬個支離破碎的`家庭,而都江堰呢,給人們帶來的是潺潺的流水,滋養(yǎng)這博大的土地,造福于人民。正是這寂寞的堰,這脈脈的流水,日日夜夜的書寫著這真正的歷史。通篇文章以波瀾不驚的平靜談論著這苦難的民族近千年的大起大落,贊揚了真正造福人類的工程和造福于人類的人。
從個人到社會,從古代到現代,一個又一個曲折宏大艱辛的片段,構成豐富多彩的文化,它是苦的也是幸福的。歷盡滄桑也許是一個艱難的過程,但也是一個造就偉大和美麗的可歌可泣的過程。
讀文化苦旅有感3
一路走來,沿途的風景,被沉重的歷史籠罩,被歲月的文化熏陶,仿佛那一處處的古跡在過往中醞釀出了一種經久的苦澀,那么鮮明,于是也該平一平心,回歸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記
我很想去作一次旅行,一次只有一個人的旅程,沒有太多濃重的色彩,就這么走著,去到一個充滿古韻文化之地,感受時光變遷的痕跡,文化的熏陶。
當那些繁華過后的寂寥,文化背后的故事,歷史的沉思摻雜著你的回憶而涌現出一種復雜情感時,便會體會到一種別致的情。我知道此時我的心境正是余秋雨當年的心境,但是他卻是已經真真正正地進行了這樣的一場旅行。
輕輕合上《文化苦旅》,再一次的體會,也不再是當時懵懂無知地沉浸于景的淺思維,只覺得淡淡的愁緒與一種難以名狀的復雜心情在心中揮之不去;蛟S這就是所有讀者的感慨與共鳴吧。
從滾滾黃沙的大漠到溫婉柔麗的江南小鎮(zhèn),從絢麗的敦煌壁畫到荒蕪的廢墟,余秋雨一直都在追尋著古人的足跡,不論是風土人情,歷史人文,山川萬里,似錦繁花,無一不可入題。他不是憑空而論,而是對國內外文化進行考察和思考,結合自己的人生體驗和對社會,歷史文化的深刻認識而由心撰寫。他寫出了這一代中國人心中的糾結,寫出對文化的思考,也就是這樣,文化苦旅才是為我們所鐘愛的吧。文化苦旅,這樣一個富有詩意的文詞。它所承載的,是夾雜在旅途中的歡心,喜悅,澄澈,又是哀傷,反思和沉郁,種種情緒交錯相融匯成了一個看似簡單的卻又復雜鮮明的字眼“苦”。何又為苦,是旅程苦,文化苦,還是歷史苦,這一切的一切,我們都無法知曉。承以文化二字的“苦”意味深遠。
淅淅瀝瀝的風雨迷失了石窟最初的模樣,混混亂亂的風塵換來了如今的恥辱。這一切源于愚昧無知。在百年前,那個敦煌石窟的罪人王道士做出了如此讓人痛惜的事。他目光呆滯,畏畏縮縮,只是個農民,卻摧毀了敦煌璀璨的文化。他粉刷了洞窟的壁畫,損毀了塑雕,致使文物一車車的流失,換來的只是極少數為他所用的錢財,留下的只有那么丁點讓人仍存念想的文化。文化因無知而粉碎,應該憎恨還是可憐?”我好恨!”這是余秋雨發(fā)出的感慨,文人在恨,研究院的專家在恨,或許大家都在恨。一字字像什么?不華麗卻涌自肺腑。要責備嗎?或許不用,因為國人仍在努力,撥開烏云,讓世界都知道中華文化的價值。
這一段旅程艱辛如此,其他古跡卻又是另一番風采。靜謐優(yōu)雅的`江南小鎮(zhèn),恬靜的陽關雪,還有浩淼的洞庭湖。不知是否仍有“碧瓦銜珠樹,紅輪結綺寮。無雙漢殿鬢,第一楚宮腰!钡木爸,“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的情節(jié),“北通巫峽,南極瀟湘”的輪廓。曾經的文人墨客書寫過的詩句,那些滿含的情感是否猶存。靜聽著千百年來不曾改變的風聲鳥聲,是否依舊能感受到那種久遠
文化,文化,依舊是那個熟悉的詞,現在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已經可以讓那些渴求文化的人稍稍寬心了。而我們日益繁重的文化也是一種汲取文化的過程。在這個夏季,文化苦旅讓我明白了文化,學會更深沉的思考某些事物。而余秋雨告訴我們的是那中國文化落在山重水復,莽莽蒼蒼大地上的真實的步履。
讀文化苦旅有感4
作為一名山西人,為曾經輝煌的晉商文化而感到自豪,同時也為山西經濟的敗落感到遺憾,感謝余秋雨的這篇散文,讓我對晉商文化有更深的理解與認識。
在19世紀乃至以前相當長的時期內,中國最富有的省份不是我們現在可以想象的那些地區(qū),而是山西,直到二十世紀初,山西仍是中國的金融貿易中心。北京、上海、廣州、武漢等城市里那些比較像樣的金融機構,最高總部在山西平遙縣和太谷縣,幾條尋常的街道間,只不過是腰纏萬貫的山西商人小試身手的碼頭而已。
山西商人之富,有許多數字可以引應,在清代全國商業(yè)領域,人數最多,資本最厚,散布最廣的是山西人,每次全國性募捐,捐出銀兩最大的'是山西人,甚至,在京城宣告歇業(yè)回鄉(xiāng)的各路商家中,攜帶錢財最多的又是山西人。
山西最紅火的年代,財富的中心并不在省會太原,而在平遙、祁縣和太古,其中又已平遙為首,太谷被稱為中國的華爾街,為了探尋山西晉商文化的代表“票號”我們走進了“日升昌”,這是今天中國大地上各式銀行的“鄉(xiāng)下祖父”。位于平遙古城的西大街上,街道并不寬,每個體面門庭的花崗巖門檻上都有兩道很深的車轍印痕,可以想象到當年這兒是如何車水馬龍,平遙西大街是當年山西商人工作的場所。處處呈現出一代巨商的人生風采。
山西商人曾經創(chuàng)造過中國最龐大的財富,居然,在中國文人浩如煙海的著作中幾乎沒有留下什么記述,一種龐大的文化如此輕慢,以及它的龐大的創(chuàng)造群體,實在不可思議,為此就要抱著慚愧的心情,面對已經消逝的晉商的身影沉思。
讀文化苦旅有感5
每個人行走在生命的路上,也許面對的會是一段看不到終點也不會有歸途的長路,總覺得通往遠方的終點會有幸福存在,所以就會走,會想去追尋幸福的所在。
身為一介文人的余秋雨或許已然厭棄了世間浮華,所以他踏上了這趟文化苦旅,于是,在他褪色的青衫里,才有了《文化苦旅》的出現吧!
我跟隨著他的腳步也在找尋。從輝煌的莫高窟到古老的白蓮洞,從靜若處子的西湖到氣勢磅礴的都江堰,他走過了很多地方,也被震撼了很多次。
當看到道士塔時,他發(fā)出了“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傾斜也只是對牛彈琴,換得一個漠然的表情”的感嘆。在看到莫高窟時,他發(fā)現“這里有點冷,有點野,甚至有點殘忍!薄斑@里的雕塑,脈搏和呼吸,掛著千年不枯的吟笑和嬌嗔,”“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庇谑撬恢袊糯鸂N爛輝煌的文明震驚了。
走到陽關后,看透了“向往巔峰,向往高度,結果巔峰只是一道剛能立足的狹地。世界真正溫煦的`美色,都熨貼了大地,潛伏在深谷,君臨萬物的高度到頭來只構成自我嘲弄!币苍S就是這樣,我們渴望成功,渴望萬眾矚目,真正得到后卻發(fā)現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因而就會后悔,也正是因為這種心態(tài)才會構成我們到頭來的自我嘲弄吧!余秋雨似乎很早就明白這一點,所以他走過了白蓮洞“宏大的世界常變成一個孤島,喧騰的人生有時比洞中還要冷清。”人性是一種沉淀,一種人性的沉淀,平靜的生活才是人本身最原始的生活。就這樣,我跟隨著他一路旅途走過。
從《文化苦旅》中我明白了一點,人要到達彼岸,實現心中的夢想會有喜悅,但挫折也是無可避免的。這是一種過程,一種不會因時間的流逝而消逝的過程,他會在生命中沉淀成一種更為廣博和荒涼的沉默所在,即使需要付出太大的代價,我想我也不會退縮。
因為不會退縮,所以我用心丈量著《文化苦旅》的腳步,并愿意追隨它,在路上,走著,一直走下去。
讀文化苦旅有感6
在一片荒涼的河西走廊上,有一位地道農民出身的王道人。竟看護著一座石窟,而這些,也許就可以暗示他就是歷史的罪人,就是民族的恥辱。
遠遠望見莽莽的塵氣中走出來幾個高鼻梁、藍眼睛、卷發(fā)的外國人,牽著一隊駱駝,向洞窟走來。當他們到達洞窟時,眼中不禁流露出遺憾的神色!斑@里既沒有不茍言笑的博物館館長,也沒有戒備森嚴的保護所!倍垂苤@一切的,只是一個愚昧無知、骯臟的土道士。他們僅僅是片刻的.遺憾,隨即就是無盡的狂喜。
當然,這個愚昧的土道士不知什么文物價值,也不知什么國家利益。只是,他的眼睛發(fā)著異樣的光芒,盯著那個叫做斯坦因的外國人手中的一個精致的小鋼瓶,他的手早已不聽使喚,摘下掛在腰間的鑰匙,打開了那扇門!陽光透過塵氣,想要奔向、溜入那條縫隙,都想感受世界級珍寶那金色的光輝,來把它們映照的更加高尚。于是一個民族象征的光芒就填滿了那個異族人的視角,長期的掠奪生活使他的瞳孔都不禁為之放大,那雙無恥的眼珠仿佛發(fā)出詭譎的光芒。王道士也只關心那個小鋼瓶是否為自己所有,他匆匆的搶過那個小鋼瓶,急切地放在自己手中撫摸著。只是他此時失去了自己作為中華民族兒女的那一份可憐的尊嚴,把國家的瑰寶拱手讓給了列強,更是把國家的尊嚴晾在了一邊。現在他儼然成為了國家民族的罪人!
但是,他根本不知道這些所謂的概念。只是看著那個精致的小玩意兒。在最后那個洋人臨走時,那個無知的王道士還“深情”的向他鞠了鞠躬,向這位無恥的盜賊鞠了鞠躬,更是無知地向這位侵略者表示了一下自己的所謂的敬意!真是可悲,一位看護人的愚昧無知;真為可哀,一洞瑰寶就這樣的淪喪敵手;可嘆,罪惡的列強們就這樣無恥的偷來另一個文明的精髓。
這恐怕就是那個時代的縮影吧,這是其中的一個莫高窟,但在那個時代,也許會有千千萬萬個莫高窟淪喪敵手。這也許就是一個時代的麻木,一代國民的悲哀吧!
寫后小記:這段情節(jié)在全書中具有很凝重的思想,作者能夠將一些假惡丑間接批判地淋漓盡致。所以我認為這才是全書的思想核心!映射一個時代!
讀文化苦旅有感7
“文化的旅程是苦,是澀,在這千年的嘆息中講訴苦旅。”這是余秋雨說走就走的苦旅,這異常艱難的文化之旅分為四個部分《如夢起點》《中國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那一處處神韻醉人又神秘的古跡背后,人性的深層蘊藏給我內心的震撼是強大的。
起始我讀《牌坊》《寺廟》《信客》,并未感受它的“苦”,只是感到綿綿的文化傳承,潘木公傳承給善良的石匠,美麗的女教師傳承給鄉(xiāng)村純真的孩子,老信客傳承給年輕的宋達,但這就是余秋雨全部文化苦旅的起點,他在“如夢起點”這章以大多童年的眼光展望,將來以成年的.目光和腳步踏上苦旅。
中國之旅是作者將中國各地相連接,記敘許多文化遺址,無論清新淡雅的南方,還是壯闊曠達的西北,這一章讓我認識了王圓箓和令我想不到的嶄新的蘇東坡,在遙遠神秘的敦煌莫高窟與王圓箓的關系難舍難分。我曾經目睹過莫高窟的真容,讓人難以想象的是幾近一半的壁畫被破壞,盜取。豐富的莫高窟文化在“流血”,美麗的敦煌在“流血”,如今我們都埋怨王圓箓無知的行為,竟將文化瑰寶以三十英鎊賣出,可他卻只是一個無知、愚蠢、討飯吃的平民而已,又有什么方式來阻擋他們呢?只能感嘆古代的中國慘淡、柔弱,而這經過千年起禮的莫高窟怎么能不看破這一切,他害怕,多少眼睛虎視眈眈,他害怕,懷中的寶物一件件流失。“冒險家”們紛至沓來又滿載而去,它只能無聲哭泣……
蘇東坡算得上是歷史的傳奇人物,是宋代時的“大明星”,但他任杭州知州時,沒有陶醉于美景之中,是徹徹底底的水利工程師,他率先意識到西湖的重要性,拯救了“人間天堂”,烏臺詩案后他被貶黃州,這起事件使我真正見識了輿論的力量,足以壓倒一切清白的事實,而官場失意激發(fā)了蘇軾千古杰作的靈感。
“時間與文學在一個個老庭院里廝磨,這是文化存在的溫暖方式,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里蹀躞,以此為歸!蔽覀冎腥A少年應像秋雨先生如此,做中華文化的守護者。
讀文化苦旅有感8
記得去年夏天老師推薦的書目里有它,可多日的悶燥讓我無心賞讀。在家收拾舊書,它又一次出現在了我的眼前。又是一年春好時,窗外桃花艷艷地開著,興趣使然,我終于踏上了余秋雨先生的苦旅。
從遙遠浙江鄉(xiāng)間的牌坊、寺廟到李冰父子世代守候的都江堰,到甘肅的莫高窟、大漠中的道士塔,沙原中的隱隱清泉,再到喀什、到東北荒涼的流放之地“渤海國”,到杭州、黃州,到曾幾何時名震天下的山西,到喜馬拉雅山下的魚尾山屋譜寫《千年一奴》,甚至是在北極,文化一直在行走,從未止步,腳下每一寸土地都是動力的源泉,探索、尋根、追問,馳行不息。
如余秋雨先生所說:有點意思。
苦旅,重點在于苦。條件苦,不消說,祖國大好山河,世界雄偉奇觀,哪一處會少了奔波與疲勞?視覺與精神的盛宴,但同時也考驗人的毅力,可真正之苦并不止于此,心中對文化迷失離散的失傳惋惜才是真正致命的苦,是顫動心靈的痛苦,無法言語。
夕陽西下的莫高窟,朔風凜冽,風的低吼,這么多年來,總是重復著一個名字“王圓篆”!
再小的'個子,也能給沙漠留下長長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讓歷史吐出重重的嘆息,王圓篆不消說,照片上的他土布棉衣,目光呆滯,畏畏縮縮,只是一位普通的中國平民,悲劇也自此始,余先生言:世間很多看起來正常的現象,常常掩蓋著一個可怕的黑洞。莫高窟的驚人廟藏,使王道士這個守護者與守護對象之間產生了文化等級上的巨大落差,這個落差,便是黑洞。
于是,精美的壁畫被草草涮掉,補石灰抹白,最終補繪上玄奘西天取經的故事,石窟被鐵錘砸開,塑像被打碎,一片慘白,眼前一直晃動著草刷與鐵錘……
藏經洞被打開,一個可以使無數才華橫溢的學者耗盡一生的具大寶庫就這么被粗暴地打開,一次又一次。斯坦因僅用三十英磅便換取了九千多個經卷,五百多幅繪畫,二十九個大木箱。七天打包的時間,每輛得靠三匹馬拉的運輸車,就這樣,世間文物就這樣簡單粗暴地被剝離原生的土地,運到地球的另一端。
這種心痛,痛苦在大漠回蕩不絕。我好恨,恨自己不能出生在那個時代,親身感受文化濃厚的氣息;我好恨,恨王道士的無知;我好恨,恨大漠駝聲和滾滾黃沙,書讀到此,竟心痛得不可言語,我好恨。
踏盡祖國大好河山,從古至今,盛世荒冷皆覽盡。《文化苦旅》真是只有”苦”字可與情感相配。文化苦旅,不是余秋雨先生一人之事,應成為中華兒女的共同事業(yè),大漠荒煙、雪峰足跡、江南小鎮(zhèn)都是文化,“苦”,要用心去體驗、要用心去景仰,用一生去追尋,這才是中華兒女對上下五千年文化應有的態(tài)度。
書寫至此,心痛不已。
文化苦旅,是責任,知苦方知其可貴。
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里蹀躞,此此為歸。
【讀文化苦旅有感】相關文章:
文化苦旅有感11-28
《文化苦旅》有感范文09-05
文化苦旅有感[大全3篇]12-17
讀《文化苦旅》有感08-17
讀《文化苦旅》有感[精選]10-22
讀《文化苦旅》有感09-20
讀《文化苦旅》有感10-06
讀文化苦旅有感04-20
文化苦旅作文10-12
[薦]讀《文化苦旅》有感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