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王陽明《傳習錄》有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讀王陽明《傳習錄》有感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王陽明《傳習錄》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讀王陽明《傳習錄》有感1
看了《傳習錄》,看了《論語》,看了新儒家牟宗三、梁漱溟、錢穆先生的著作,真的非常感動。他們的人格光輝仿佛在無盡的黑夜里給我的生命點亮了一盞燈,讓我看到人生的出路和方向。想到以前的膚淺和頑劣真是羞愧難當,枉為人也。
人生天地間,真正該追求的是什么呢?根據(jù)我對儒家學說的理解,簡單地說來就是要做一個好人。然而好人,在如今這個不僅是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甚至是人欲橫流、道德頹喪的年代,真是太難太難了。用牟先生的話說,這真是中國人最墮落的時代。然而與其詛咒黑暗,不如點亮光明。這光明是什么,就是德性、良知的力量。五百多年前的陽明先生就曾慨嘆:“三代之衰,王道熄而霸術昌;孔孟既沒,圣學晦而邪說橫。教者不復以此為教,而學者不復以此為學。”是啊,試問現(xiàn)在哪個學校,哪所大學在教圣人之學呢?這些個學校教的僅僅是用來考試升學、升官發(fā)財、入市謀生的知識和技能。如果說從小學到大學,學生確實被灌輸以做人的道德,那么由于其缺乏圣人之學的引導,僅僅把所謂之流的霸術作為施教的材料,最終只能是誤人子弟,而且讓人們更加厭煩道德說教。
我們被灌輸?shù),這是一個進步的時代。然而進步了什么?救人的`學生滑入江中,也沒人肯救;十七歲的民工被機器截去三根手指,領導卻不肯拉去醫(yī)治;少女為了和兩男子歡娛,竟親手掐死了自己的奶奶……此類事件層出不窮,不勝枚舉。試問比起明朝,甚至比起周朝,我們進步了什么?火車提速了,坐在火車上的人就幸福了嗎?華人登月了,坐在電視機前的觀眾心里就踏實了嗎?所謂的進步如果不是謊言,就是扯淡。陽明先生慨嘆道:“吾之說雖或暫明于一時,終將凍解于西而冰堅于東,霧釋于前而云滃于后,呶呶焉危困以死,而卒無救于天下之分毫也已!奔词褂嘘柮飨壬@樣的圣人存在,明代當時的社會風氣也并沒有改進,更何況今日。現(xiàn)在的中國,只看到達官貴人、鴻商富賈掌握話語權,宣傳他們那一套成功哲學。所以,我們的眼光都被吸引到他們身上去了,仿佛只有當大官,賺大錢,學有大學問,做了大事業(yè)才算成功,才是人生的目的。如果讓我歌頌成功,那么就是讓我歌頌出身的幸運和生活的機遇。試問,今天的中國僅靠個人的知識才能,你能走多遠?
可是儒家教導我們,一個人應該追求的是人格的完成,而不應該考慮外在的事功。對于用人者,王陽明說道:“用之者惟知同心一德,以共安天下之民,視才之稱否,而不以崇卑為輕重,勞逸為美惡!睂τ诒挥玫娜耍f道:“效用者亦惟知同心一德,以共安天下之民,茍當其能,則終身處于煩劇而不以為勞,安于卑瑣而不以為賤。”雖說,我們古人有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之說,然而誠如錢穆先生所言:“然立功有際遇,立言有條件,只有立德,不為際遇條件之所限!币虼,不論是國家領導還是販夫走卒都有可能成為一個有德性的人,都有可能完成自己的人格!@就是所謂的人皆可以為堯舜。因此,我們評價一個人的人生成就,便不該以外在的身份、權力、力量、知識、才學為標準。而應該以他的德性為評價標準。
圣人之學,其實就是教導我們怎么樣去做一個真正的人。如果只從外在的物質(zhì)事功上尋求,那么一生也找不到安身立命的根本?膳碌氖,如果不是還有港臺海外的儒者繼續(xù)存養(yǎng)傳播圣人之學,那么茫茫中華大地上的人們豈不一生無明,活了也白活,死了也白死。陽明先生所說的“知行合一”的真正意思,我覺得就是“紙上說來終覺淺,須知此事要躬行!敝铝贾恼嬲馑,我覺得就是把我們的良心發(fā)揮出去,去做好事。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道理,不管哲學上解釋得多么復雜多么深刻多么適宜思辨,都不能切中它的要害。它根本上就是一種活的工夫。而圣人之學,也必須以活人來教,來身教。如果沒有王陽明這種圣人境界的導師以親身實踐、驗證這門學問,讀再多的書,經(jīng)過再好的大學訓練,也不一定能體會到這門學問的真理性。
因此,我的理解是,圣人之學根本不適合在傳授知識技能的所謂學院里來教,它不是學術,不需要那些毫無實踐的人在理論上爭論不休,它是一門活的工夫,必須用實際的仁義禮智信忠恕孝悌親來表現(xiàn)、驗證。王陽明根本就不注重作為學問的訓詁、記誦、詞章,更不注重外在的富國強兵、建功逐利的霸業(yè),在他看來注重這些的人哪里懂圣人之學呢?因為他們舍本逐末,還放不下功名利祿這些虛的東西。
“記誦之廣,適以長其敖也;知識之多,適以行其惡業(yè);聞見之博,適以肆其辨也;辭章之富,適以飾其偽也!弊鳛橐粋立志做學問的人,如果真能放得下這些,才能趨近真理。在王陽明這里,做學問和做人是統(tǒng)一的,如果做人一談糊涂,那么他的學問也是偽學問。
讀王陽明《傳習錄》有感2
古之教者,教以人倫:后世記誦詞章之習超,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當以孝弟忠信禮義廉恥為專務;其栽培涵養(yǎng)之方,則宜誘之歌詩以發(fā)其志意,導之習禮以肅其威儀,諷之讀書以開其知覺。今人往往以歌詩、習禮為不切時務,此皆末俗庸鄙之見,烏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大抵童子之情,樂嬉游而憚拘檢,如草木之始萌芽,舒暢之則利達,摧撓之則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譬之時雨春風,沾被卉木,莫不萌動狻赸,自然日長月化:若冰霜剝落,則生意蕭索,日就枯槁矣;故凡誘之歌詩者,非但發(fā)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號呼嘯于詠歌,宣其幽抑結滯于音節(jié)也;導之習禮者,非但肅其威儀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讓而動蕩其血脈,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諷之讀書者,非但開其知覺而已,亦所以沈潛反復而存其心,抑揚諷誦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順導其志意,調(diào)理其性情,潛消其鄙吝,默化其廘頑,日使之漸于禮義而不苦其難,人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蓋先王立教之微意也;若近世之訓蒙摨者,日惟督以句讀課仿,責其檢束而不知導之以禮,求其聰明而不知養(yǎng)之以善,鞭撻繩縛,若待拘囚;彼視學舍如囹獄而不肯入,視師長如寇仇而不欲見,窺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設詐飾洈以肆其頑鄙,偷薄庸劣,日趨下流。是蓋驅(qū)之于惡而求其為善也,何可得乎!凡吾所以教,其意實在于此?謺r俗不察,視以為迂,且吾亦將去,故特叮嚀以告。爾諸教讀其務體吾意,永以為訓,毋輒因時俗之言,妀廢其繩墨,庶成“蒙以養(yǎng)正”之功矣,念之念之!
——《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
凡授書不在徒多,但貴精熟,量其資稟,能二百字者止可挼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則無厭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諷諵之際;務令專心一志,口誦心惟,字字句句紬繹反復,抑揚其音節(jié),寬虛其心意,久則義禮浹洽,聰明日開矣。
——《教約》
讀王陽明《傳習錄》有感3
王陽明心學分為三部分,分別是天理即人欲,致良知,知行合一。
天即即人欲:針對朱熹理學而言的。需要說明的是人欲不是我們普遍理解的人的欲望,而是人的本性。
致良知:當人能達到本性是,道德等是自然形成的,根本不需要社會制度約束。
知行合一:從本質(zhì)上而言,知和興一體的,不二的。思考當你能達到活在當下時刻時,知行是融合的。但在普通人心目中,知是行的開始,行是知的精進。
另外特別說明5點:
1、王陽明在書中,說明佛家清心寡欲的修行是錯誤的,這樣讓人失去了知覺。而是在清醒意識和知覺的前提下修煉本心。
2、大眾認知中,修行大多指的是靜態(tài)進行的,比如冥想打坐禁語等等。而王陽明提倡靜和動共同修煉。如果只是靜中修行,遇到重大事情時,煩躁恐懼等心念又會出現(xiàn)。
3、王陽明在那時就明白根據(jù)孩子天賦和性格而針對性教育,不得不說是對現(xiàn)代教育的'諷刺。
4、很多人包括外國宗教,佛家,靈修心理學家等所謂專業(yè)人士,修行門路巨大錯誤,還在市場上招搖行騙,沒有覺醒的人很容易被誤導,走上一條與修行相反的道路。
修行是不斷成長的過程,而不是通過什么奇妙方式直接抵達最高境界。而這個過程,必須遵照心的意愿,自然地修行,而不是吃齋念佛,出家等強迫性就可以達到的,而這些行為不但沒有正向作用,反而產(chǎn)生巨大的負面作用。這是初級修行者要特別注意的。
5、真正的佛家,道家等思想和王陽明心學從本質(zhì)上殊途同歸。不管以那種思想修行,都要走在知行合一的道路上,切記只學不做,空談誤國,空談誤己。
【讀王陽明《傳習錄》有感】相關文章:
讀王陽明《傳習錄》有感10-07
讀《傳習錄》有感10-07
讀《王陽明的故事》有感10-07
讀《傳習錄》有感4篇10-07
讀《王陽明心學》有感(精選15篇)09-19
讀明朝一哥王陽明有感08-25
王陽明名言10-07
王陽明名言02-10
讀知行合一——王陽明有感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