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語學而篇的讀后感優(yōu)秀 推薦度:
- 論語學而篇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論語學而讀后感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論語學而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論語學而讀后感1
《學而篇》第二章中講到"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孝悌為仁之本。自古以來我們都在談孝道,都在倡導,但是當今卻有很多人沒有做到孝甚至完全背離了孝的要求,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我記得我們在討論這一句話的時候,大家發(fā)言十分踴躍,同學們談到"當父母的要求不是我們想要做的的時候我們還應(yīng)該遵從嗎?"、"父母在生我之前也沒問過我愿不愿意啊?"、"那些虐待自己孩子的父母依然值得去孝嗎?"、"孝為什么是仁的本?"等等,徐老師最后談的話讓我深有感觸,大致意思如下:我們不應(yīng)該去問我們?yōu)槭裁匆獙Ω改副M孝,因為這本來就是一種天性,一種自然而然的情感,無論如何我們都找不到原因,就算找到了也是外在的末的東西,孝這種情感是天生的,小孩子生下來離不開父母的懷抱,這難道需要理由嗎?對父母的愛是沒有理由的,這一點可以舉一個愛情的'例子,熱戀時期的兩個人恨不得隨時隨地待在一起,無時無刻心都在對方身上,這其實就是一種情感而已,沒有理由的。對父母的愛體現(xiàn)為孝,這是我們?nèi)诵灾凶钫孀罡镜臇|西,所以是"為仁之本".關(guān)于孝悌的問題,是每一個人都有切身體會的,我記得我在上大學之前內(nèi)心從沒有認識到要去愛父母,也很少覺得父母是愛我的,但是上大學離家后,也許是由于多種原因綜合作用的結(jié)果,我開始意識到這種愛,開始由心底而發(fā)去愛他們。老師說得很明白,孝這種東西是沒有理由的,也是不需要理由的,它就是一個隱藏于我們?nèi)藘?nèi)心的一個本來的東西,就是人作為人本來具有的一種情感。
論語學而讀后感2
《學而》是《論語》的第一篇,共包括16章,涵蓋諸多方面的內(nèi)容,從學習到道德修養(yǎng),從孝悌到忠信,從君子到君主其實講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雖為學而,但并不僅局限于學習知識,更多的是強調(diào)個人品德的修養(yǎng)。在孔子看來,知識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
“人不知而不慍”,別人不理解我,但我并不怨恨、惱怒。因為別人的不了解而憤憤不平,爭吵不休,實際是缺乏氣度與自信的表現(xiàn)。別人不理解我而出言諷刺,我不與之爭,也不怨恨之,只是淡然一笑,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堅持,如此而已。要做到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正需要這樣的超然與堅持。人不知而不慍,不僅是一種大度,更是一種對自身所堅持之道的自信與堅守。
“子曰:巧言令色,鮮仁矣”;ㄑ郧烧Z,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叭省笔侨寮覍W說的核心,儒家崇尚質(zhì)樸,反對花言巧語;主張說話應(yīng)謹慎小心,說到做到,先做后說,反對說話辦事隨心所欲,只說不做,停留在口頭上?鬃拥娜寮宜枷胫匾暼说膶嶋H行動,尤其強調(diào)人應(yīng)該言行一致。但是,當今社會,情況卻往往不是這樣,巧言令色、長袖善舞的人,越來越多,人們似乎早已習慣了這樣一種浮夸的表現(xiàn)方式,漸漸將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踏實、質(zhì)樸的精神拋諸腦后,“仁心”則更不必說。在我們夸夸其談的背后,藏著的究竟是難填的欲壑還是真心誠意?撕下我們掛在臉上的面具,摘掉強作的笑顏,一張張疲憊而冷漠的`面孔背后,還有一顆空洞的心。我們在今天讀《論語》就應(yīng)該拋開塵世煩擾,摒棄花言巧語,尋找生活在當今社會中的我們所漸漸喪失的“仁心”。
“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句話的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yè)是不是復習了呢?”且不說要我們以竭心盡力、誠實可信、學而時習之來要求自己,當今的我們,又有幾人能夠每天沉心靜氣,思考自己一天的作為?忙碌似乎是沒有時間反思自己的最好借口,我們看似每天在為理想奮斗,但其實卻有很多人在不知所謂的忙碌中虛擲了青春。我們是不是應(yīng)該問問自己,忙的究竟是不是自己想要做的?是不是順應(yīng)內(nèi)心的?今天,我們也許真的做不到曾子的要求,但我們至少應(yīng)該在腳步匆匆之際,抽出片刻,反省一下自我,調(diào)整一下忙碌的方向,讓自己的目標更明確。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貧窮而不諂媚需要無盡的骨氣及傲氣,富有而不驕傲自大則只有真正謙虛的人才能做到,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做到這兩點已屬不易,更何況安貧樂道、富而好禮?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像顏回那樣“一簞食,一瓢飲”的又有幾人?在如今物欲橫流的社會里,我們是否能夠耐得住寂寞,不趨炎附勢、沽名釣譽?我想,這些都是我們在閱讀《論語》的過程中應(yīng)該反思、拷問自己的問題。
“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不要同與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道不同不相為謀,與志同道合之人交朋友能夠激發(fā)我們實現(xiàn)目標的動力。自己有了過錯,首先想到的不應(yīng)該是紋飾、狡辯,而是改正。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改正過錯不是沒用無能,反而是大智大勇的體現(xiàn)。只有能正視錯誤并勇于改正的人,才能夠?qū)ふ业缴钆c學習的真諦。
“夫子溫良恭儉讓”。溫順、善良、恭敬、儉樸、謙讓。這是孔子的學生對他的贊譽,這五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傳承到如今雖然表面上還在被大家贊譽,但其實很多人的內(nèi)心并不以為然,認為現(xiàn)在還這樣是會吃虧的。但我覺得,這五種品德,體現(xiàn)了人的本性之美,不論到什么時候都是我們修身養(yǎng)性的標準,是我們應(yīng)該繼續(xù)傳承下去的美德。
《論語》學而篇的十六章每一章都給人以深刻的思考,在我們現(xiàn)在更側(cè)重于知識學習而忽視品德修養(yǎng)的時代,更能給我們帶來啟示。我們應(yīng)該靜心沉入其中,遠離塵囂,返璞歸真,尋找圣人留給我們的生活、學習之真諦。
論語學而讀后感3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一篇很早就能倒背如流,卻從未認真思考過。如今再讀,原來孔子給我們指出了讀書的方法、態(tài)度、和目的。難怪放在第一篇。
學而時習之,是方法。經(jīng)典的書要反復讀,時常讀,讀深讀透,不能讀不懂就放棄,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不亦說乎,是態(tài)度。如果讀書不開心,一定是沒有找到合適的方法。孔子鼓勵學生找到學習的樂趣,而不是“學海無涯苦作舟”。
有朋自遠方來,這里的朋是指志同道合的.朋友!抖Y記》里說:”同門曰朋,同志曰友”,和同樣喜歡讀書的朋友一起坐而論道,是很快樂的事。正所謂:“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如果來的是三觀不一致的朋友,點到為止,沉默是金。
人不知而不慍,是目的。別人不懂自己,不要生氣。一樣米養(yǎng)百樣人,每個人的理解力都不同。遇到不理解自己的人,不解釋,不抱怨,不憤恨,做好自己該做的事,就是君子了。
論語學而讀后感4
《《論語》》學而篇,從為學、為人、為事出發(fā),講到就應(yīng)遵循的基本原則和根本要求。
為學方面,總的要求是要學而時習之,言簡而意賅。學習的目的是要到達,能夠做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這樣的話,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當然,學習有時候是痛苦的,要是能夠做到,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而已。回想當初考大學,考研,能夠說犧牲的東西太多了,明白此刻有時候都在反思,當初是對還是錯,當然,對錯其實在當初就根本沒有標準,所謂的對與錯,其實都是用歷史的眼觀來衡量的。因此,如果君子不重,學則不固。
讀《論語·學而篇》有感5
這一學期,我們學校老師的共讀書目是《論語》,對于論語,可能最現(xiàn)認識及熟的時候,就是上學的時候?qū)W習過,論語的一些精華,到目前最會背的幾句也就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薄鹊,都是在學校時語文課堂上學過的幾句。但是在看過三字經(jīng)之后覺得,不管是《三字經(jīng)》還是《論語》還是《道德經(jīng)》的相同之處,都是圍繞我們中華民族最注重的禮儀、道德、仁義,誠信之事所寫。
論語的學而篇第一中共有十六章,我最喜歡的就屬里面的第四章孔子的弟子曾子的所說的。原文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翻譯過來是:曾子說:“我每一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是否盡心盡力了呢?與朋友交往有沒有做到以誠相待了呢?老師傳授的學業(yè)有沒有經(jīng)常復習了呢?”
從這章里面我明白,一個人的`要想提高自身條件,自身修養(yǎng),就務(wù)必做到,吾日三省吾身!拔崛杖∥嵘怼,書中說的是我每一天都多次反省自己,對,一個人如果每一天都從多次反省自己,你的修養(yǎng)必須會逐步提高!盀槿酥\忠乎?”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就應(yīng)反思的事情,做人不管對什么人都就應(yīng)盡心經(jīng)力的去幫忙她!芭c朋友交而不信乎”,這是我們現(xiàn)代社會每個人讀最需要反省的。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就是誠信待人,以誠信為主,而這一句就是教我們做人必須要誠實,誠實是金嘛!誠實的同時還要守信用,就就應(yīng)應(yīng)那句信者,誠也嘛;“傳不習乎”。這句話翻譯過來是老師傳授的學業(yè)有沒有經(jīng)常復習呢!我覺得我做的有點欠佳,因為我不是一個自覺地人,對待什么事情都不能做到持之以恒。
看完這一章我的感悟就是,不管一個人的先天條件有多好,必須要做到每一天反省自己,要誠信待人,要學以致用,要溫故而知新,才會讓你的先天與后天條件更加完美。繼續(xù)堅持讀這本書,相信自己必須受益匪淺,必須會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
論語學而讀后感5
關(guān)于國學,當今社會上掀起的"國學熱"似乎正從一個側(cè)面昭示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來參加此次國學講習班是抱著一個求學的目的,幼時聽母親念《論語》中的句子時只覺得拗口難懂,逐漸長大后發(fā)現(xiàn)幼時所聽的那些句子的表述竟是那么美妙,含義又是那么豐富,《論語·學而篇》讀后感。但盡管如此對國學經(jīng)典的認知卻仍然處于一種懵懂的狀態(tài),講習班開班第一天,老師結(jié)合朱子的《讀論語孟子法》講讀經(jīng)之道,當時我情不自禁記了很多筆記,覺得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從來沒有老師講過如何去讀我們的國學經(jīng)典,先曉其文義然后知其意,"切己",熟讀玩味,這些是以前從來沒有聽到過的東西,眼前開朗覺得這確實值得一試,于是便帶著我很淺的文字功底和剛聽來的方法開始了我讀《論語》的道路。
自小學開始就會在課堂上學習《論語》,里面的句子大多十分熟悉,然而認真研讀之后才發(fā)現(xiàn),雖然每句都是那么簡短,但是意義豐富,認真體會之后覺得以前根本就沒有讀過《論語》。程子曰:"讀書者當觀圣人所以作經(jīng)之意,與圣人所以用心,圣人之所以至于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晝誦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氣,闕其疑,則圣人之意可見矣。"經(jīng)典之所以經(jīng)受時間考驗千古不衰,是因為其蘊含了先賢的為人之道、成德之道,后世者難以達到其境界,故需一絲不茍認真研讀,將這種學習成為一種習慣融入生活,晝誦夜讀常常思考才能有所得。
《學而篇》為《論語》的第一篇,朱子的注描述"此篇為《論語》首篇,所記多務(wù)本之意。"此篇由"學而時習之"至"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主要是在講一個"學"字,此處之"學"并非通常所講學問學習,而是說為人之學,強調(diào)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這是我在聽老師講解后最大的一個感受,儒家所講為人、成德意義豐富,雖然我尚不能十分理解但是也窺得其中一二趣處。從古至今,看似科技的進步和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改善了人類社會,但是若從思想精神上來看,我們并沒有超越古人,關(guān)于生命價值、人生意義的思考,古圣人看得十分明白與透徹,而我作為一個所謂現(xiàn)代文明社會的大學生卻很少思考或者說從未有過清晰的認識,如此說來,人活著,究竟是為了什么呢?如果這個問題無法有所思考,那么我們今天所做的一切無非是在機械重復人類社會的運轉(zhuǎn),如果我們連自己都沒對自己的存在有過相關(guān)的思考,那么我們所做的,對這個社會將無法產(chǎn)生真正的作用。這樣一種無知的狀態(tài)無法改變,我們活著又有什么意義呢?
《論語·學而》首字為"學",即講為人之學。人生之為人,生來與飛禽走獸是有本質(zhì)區(qū)別的,人在本性上是具有人本來的美德的,人性中具有一種自然存在的善的情感,但是這種善經(jīng)常被外物所蒙蔽導致我們沒有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沒有認識到自己人性中本來存在的真善美,于是便出現(xiàn)了社會中或"善"或"惡"的人。讀圣賢書的目的就在于讓我們的靈魂和古圣先賢對話交流,從而清除蒙蔽我們內(nèi)心的塵埃雜質(zhì),成為一個真正的人。讀經(jīng)典,潔凈我們的靈魂使之回到本真的清明純凈。
明確"學"的內(nèi)容后,此篇還談到"怎么學"以及"為什么學",此處就《學而篇》中印象最深的兩個句子談?wù)勎业母锌褪斋@。
《學而篇》第二章中講到"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孝悌為仁之本,讀后感《《論語·學而篇》讀后感》。自古以來我們都在談孝道,都在倡導,但是當今卻有很多人沒有做到孝甚至完全背離了孝的要求,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我記得我們在討論這一句話的時候,大家發(fā)言十分踴躍,同學們談到"當父母的要求不是我們想要做的的時候我們還應(yīng)該遵從嗎?"、"父母在生我之前也沒問過我愿不愿意?"、"那些*待自己孩子的父母依然值得去孝嗎?"、"孝為什么是仁的本?"等等,徐老師最后談的話讓我深有感觸,大致意思如下:我們不應(yīng)該去問我們?yōu)槭裁匆獙Ω改副M孝,因為這本來就是一種天性,一種自然而然的.情感,無論如何我們都找不到原因,就算找到了也是外在的末的東西,孝這種情感是天生的,小孩子生下來離不開父母的懷抱,這難道需要理由嗎?對父母的愛是沒有理由的,這一點可以舉一個愛情的例子,熱戀時期的兩個人恨不得隨時隨地待在一起,無時無刻心都在對方身上,這其實就是一種情感而已,沒有理由的。對父母的愛體現(xiàn)為孝,這是我們?nèi)诵灾凶钫孀罡镜臇|西,所以是"為仁之本"。關(guān)于孝悌的問題,是每一個人都有切身體會的,我記得我在上大學之前內(nèi)心從沒有認識到要去愛父母,也很少覺得父母是愛我的,但是上大學離家后,也許是由于多種原因綜合作用的結(jié)果,我開始意識到這種愛,開始由心底而發(fā)去愛他們。老師說得很明白,孝這種東西是沒有理由的,也是不需要理由的,它就是一個隱藏于我們?nèi)藘?nèi)心的一個本來的東西,就是人作為人本來具有的一種情感。
《學而篇》第八章中有"過則勿憚改",文意雖淺顯易懂,但細下思量卻很有觸動。從小到大,我們無數(shù)次地說過"我錯了",可說過"我錯了"之后卻不一定會改正,朱子注"有過則當速改,不可畏難而茍安也",我們認為自己錯了卻不改,真正的原因何在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其一,我們并不真正的認為自己錯了,也就是說我們并未從心里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很多時候我們認錯只是有口無心,這種情況下,我們當然是不會去改正的;其二,我們真的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但是出于畏難的心理我們并未有勇氣去改正,在現(xiàn)代社會中,很多時候個人的抉擇是受利益驅(qū)使的,當一個人能夠認識到自己的選擇違背道義的時候往往會因為對利益的追求而放棄正確的抉擇,或者有時候我們認為這種錯誤的結(jié)果或者危害是可以忍受的,而改正錯誤要花費的精力或許更多。在這幾種情況下,缺乏勇氣往往是最常見的,人們越來越普遍地認為利益比道義更加重要,這也許正是當代對法律、制度更加急迫地需要的原因。比起法律,道義對人的約束在當下似乎顯得微不足道,我們?nèi)狈α艘环N文化、一種道德約束,這當然是由于各方面原因綜合造成的,但是,對經(jīng)典的閱讀匱乏是其中的一個主要影響因素。故,研習圣賢之書是我們現(xiàn)在應(yīng)該做好的事情,不論我們學習的什么專業(yè),不論我們的年齡。
一個"學"字貫穿《學而篇》始終,學為人之道,成為一個真正的人是我們作為人首先應(yīng)該做的,盡管在生命中過去的一段時間里我們沒有認識到這一點,但是現(xiàn)在我們有此機緣真正接觸到了國學經(jīng)典圣賢之書,應(yīng)當熟讀玩味涵養(yǎng)甚生氣質(zhì),透過歲月回望真正的純粹的人性,志于學而努力,雖然很難做到,但是我們應(yīng)該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
論語學而讀后感6
在暑假里,我讀了《學庸論語》!秾W庸論語》包括大學、中庸和論語。我覺得這本書里包含的的道理太濃厚了,而且不是一讀就懂的,要你細細地去品味,去理解,去反復閱讀才會明白其中的含義。
比如: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他做人孝順父母,尊重兄長,而喜歡冒犯長輩的人是少的,不冒犯長輩而愛作亂的是有的,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確定做人的道理,他是仁的`根本。
還比如:“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何以行之哉”意思是說,孔子說,一個人丟了誠信,他還有什么值得肯定的地方呢?就好似打車沒有輗,小車就沒有軏一樣。
孔子不僅僅是勤奮、樂觀大度的人,還是謙虛的人,孔子在述而第七中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意思是:“默默地記。ㄋ鶎W的知識),學習不覺得厭煩,教人不知道疲倦,這對我能有什么因難呢?”
《論語》中國文化導讀之一,值得我們用我們的一生去讀。
論語學而讀后感7
“半部《論語》平天下!”孔子那睿智閃光的語言光照古今!不必說一代梟雄蔣介石,對它情有獨鐘,就連后世的文人墨客、平常百姓受其深遠的影響也不勝枚舉!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的道理是:別人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這不正是君子的品德嗎?孔子說的這句深刻而又蘊含哲理的.話,告訴(用詞不準,建議改為:不外乎告誡)人們修養(yǎng)是如此的重要。修養(yǎng)好像花兒在寂靜中開放,成功的果子在光明里結(jié)實。
前蘇聯(lián)華西列夫斯基當了三十年的參謀長。在別人眼里,他似乎沒有什么特長,但為什么會當了三十年的參謀長而立于不敗之地呢? 因為司令部在集合開會時,他總會第一個到,然后走到地圖前,用手指著敵人應(yīng)在什么地方出現(xiàn),我軍現(xiàn)在在哪?如何擋住敵人的去路,而將他們一網(wǎng)打盡?他在那似乎總是在自言自語,到會的人都說他什么都不懂,卻在那自言自語一定是發(fā)瘋了。
華西列夫斯基聽到大家的非議后并沒有生氣,依舊在那里想著大事。開會時讓他發(fā)言,他一會說這兒,一會說那兒,云里霧里,在坐開會的人都聽得稀里糊涂,斯大林來回踱著步子慢條斯理地說道:“坐下吧,我親愛的華西列夫斯基同志,你不要說了,還是讓我來說吧!”斯大林把戰(zhàn)爭形勢分析得頭頭是道,讓人聽了不由得心服口服。
原來,聰明的華西里夫斯基早在開會前的自言自語,就已經(jīng)把重要的信息,神不知鬼不覺地傳到了在屋子里來回踱步、吸煙、思考的斯大林的耳朵里,他不怨恨別人對自己的不了解,這不重要。只要斯大林明白就可以了!
就因為華西列夫斯基對別人的指責不愿恨,才沒有使自己在政壇上樹敵過多,又得到了領(lǐng)袖的賞識,才當了三十年的參謀長,成就了他光輝的的一生!修養(yǎng)是每個人不可缺少的,只要你永遠擁有它,你的人生就會擁有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論語學而讀后感8
《論語》,一篇充滿高尚的文章。
今天,我們讀著讀著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孔子智慧般的面容,宋代開國丞相趙曾說:“半部《論語》知天下。”可見這句話道出了論語在修身治國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本書上層說過,孔子。
一個20xx多年的學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論、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天看來依然是那么的先進,那么貼切,何以想象《論語》這本書卻通知了中國近二十一個世紀。
真理本不是辯出的,而是做出的,孔子的徒弟在徒弟把孔子曾說的話綜合在一起,寫下了這篇文章,他所說的不僅是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生存的.哲理,還有學習的好處和如何學習。
我喜歡的一句話:“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辈还茏鋈魏问虑槎嫉孟襁@句話所要表達中的一樣,可我們現(xiàn)在的社會,卻連這一句話都做不到!
孔子,一個創(chuàng)下無數(shù)輝煌的學家,現(xiàn)在卻已成了一個歷史,但孔子仍然活在我的心中!
論語學而讀后感9
《學而篇》第八章中有"過則勿憚改",文意雖淺顯易懂,但細下思量卻很有觸動。從小到大,我們無數(shù)次地說過"我錯了",可說過"我錯了"之后卻不一定會改正,朱子注"有過則當速改,不可畏難而茍安也",我們認為自己錯了卻不改,真正的原因何在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
其一,我們并不真正的認為自己錯了,也就是說我們并未從心里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很多時候我們認錯只是有口無心,這種情況下,我們當然是不會去改正的;
其二,我們真的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但是出于畏難的心理我們并未有勇氣去改正,在現(xiàn)代社會中,很多時候個人的抉擇是受利益驅(qū)使的,當一個人能夠認識到自己的選擇違背道義的時候往往會因為對利益的追求而放棄正確的抉擇,或者有時候我們認為這種錯誤的結(jié)果或者危害是可以忍受的,而改正錯誤要花費的精力或許更多。在這幾種情況下,缺乏勇氣往往是最常見的,人們越來越普遍地認為利益比道義更加重要,這也許正是當代對法律、制度更加急迫地需要的原因。比起法律,道義對人的約束在當下似乎顯得微不足道,我們?nèi)狈α艘环N文化、一種道德約束,這當然是由于各方面原因綜合造成的.,但是,對經(jīng)典的閱讀匱乏是其中的一個主要影響因素。故,研習圣賢之書是我們現(xiàn)在應(yīng)該做好的事情,不論我們學習的什么專業(yè),不論我們的年齡。
一個"學"字貫穿《學而篇》始終,學為人之道,成為一個真正的人是我們作為人首先應(yīng)該做的,盡管在生命中過去的一段時間里我們沒有認識到這一點,但是現(xiàn)在我們有此機緣真正接觸到了國學經(jīng)典圣賢之書,應(yīng)當熟讀玩味涵養(yǎng)甚生氣質(zhì),透過歲月回望真正的純粹的人性,志于學而努力,雖然很難做到,但是我們應(yīng)該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
論語學而讀后感10
這個周,我們學習了《論語》十二章!墩撜Z》,儒家經(jīng)典著作,是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論語十二章像一把鑰匙打開了我的記憶寶庫……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庇浀眯W的時候,媽媽常對我說:“學過的知識要溫習,不能得過且過!痹趮寢尩亩δ咳鞠,因此我在那時一直保持著這個好習慣。有一次在溫習中我發(fā)現(xiàn)老師那天所講的一個知識點是錯誤的,第二天我將自己的想法跟老師講了,老師微笑著不住的點頭,并在課堂讓我發(fā)表了自己的想法,在同學們羨慕的眼光中,在雷鳴般的掌聲中,在老師的夸贊中,我找到了一種自豪與驕傲!皽毓手隆蹦菚r在我心里烙下了永遠的印記。在溫習時獲得了新的理解與體會,這讓我受益匪淺。
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睕]錯,的確是這樣的。在小學,我們班聚集了年級中的很多學霸,除了六年級那一年,平常我們都是該玩兒的玩兒的,但是為什么成績在年級中依舊是名列前茅呢?這還得從那時我們班的一個同學說起,她是我的'好朋友——呂夢媛。她和我們是有所不同的,在身體方面她的腳從小就患上了病,走路很困難,是需要拐杖的,但她非常堅強,每天都是微笑著面對任何一件事的,她的學習非常棒,一直是班上的三好學生,為什么呢?她其實并沒有很聰明,但是她喜歡學習,她認為學習是一件非?鞓返氖虑,因此她為了“尊嚴”為了快樂而努力、堅持、勤奮,她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她是我學習的標榜。不僅僅是她,班上的所有人都很愛玩,但是大家都覺得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所以經(jīng)過了我們的不斷努力并保持著對學習的興趣,我們順利地進入了自己理想的中學。雖然現(xiàn)在并不是在一個班,呂夢媛也因為身體原因做了手術(shù),也沒有同我們一起升入初中,但是她的堅強、自律對學習的熱愛會伴隨著我,是我人生中的良師益友。
學了十二章后,細心的潘老師還為我們補充了兩條,令我印象尤為深刻的便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了。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就絕對不能強加在別人身上,這是一個人的基本素養(yǎng),也就是將心比心、換位思考。
舉個例子吧,上個周周五我們開了上初中以來的第一次家長會,從幼兒園以來,這次家長會可謂是“獨樹一幟”了,為什么呢?因為這次家長會是我們學生同家長一起開的。家長會上許老師的一句話就剛好印證了這個觀點,許老師對家長們說:“如果孩子在寫作業(yè)而你卻在一旁看電視、玩手機,那么孩子還能認真學習嗎?你自己都做不到憑什么要求孩子做到?”這不正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嗎?就拿剛剛上體育課的例子來說吧!體育課上我們班測了100米跑,班上有些長得高的同學歧視長得矮的同學,下課后許老師苦口婆心的教導我們:“人與人的發(fā)育期是不同的,有些人在小學就長到了一米七左右,有些人上了初一也才一米五,但是有些有可能一米七的人上初三還是一米七,而一米五的人上了初三就要比一米七的高的多,所以不要小瞧任何一個人,你現(xiàn)在小瞧別人等到別人上初三比你高得多的時候小瞧你,你心里肯定一百個不愿意,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論語》教給了我許多,如:要善于自我反省、要懂得學思結(jié)合、珍惜時間、虛心請教等等。我相信在以后的生活中,這些道理會伴隨著我一生,為我指點迷津。
論語學而讀后感11
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說:學了做人處事的道理,并在適當?shù)臅r候印證練習,不也覺得高興嗎?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相聚,不也感到快樂嗎?別人不理解你,而你并不生氣,不也是君子的風度嗎?短短的幾句話,包含了做人、做事、交友、處世的道理。在論語中,孔子表達的學,不僅僅是讀書學知識,而是泛指學習做人處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熱愛學習,而且樂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還刻苦鉆研非常深奧難懂的《周易》,故有韋編三絕的美傳。
《論語》中對于教育思想方面的內(nèi)容對我啟發(fā)很大。在教育對象的選擇上,他主張有教無類,不分貴賤、賢愚,機會均等。用今天的話來說,孔子非常尊重學生。在教育的方法上,孔子主張因材施教,重視誘導式的啟發(fā)教育,觸類旁通,強調(diào)在實行啟發(fā)誘導的基礎(chǔ)上必須注意循序漸進。本學期我所教的課文中,講的就是孔子與學生的故事,再次重讀孔子的《論語》,讓我再次接受了教育。在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上,孔子認為進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義禮凈化人們的靈魂,協(xié)調(diào)人們的社會行為之外,其重要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具有仁義之心的仕、君子,以為當時的社會服務(wù),這就是他著名的學而優(yōu)則仕的思想。
讀孔子的《論語》,讓我想到了我們今天的教育教學實際,發(fā)現(xiàn)孔子的很多教育思想在今天仍被繼續(xù)沿用,仍是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一部經(jīng)典著作。如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鬃诱J為追求學問首先在于愛學、樂學,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愛好;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講了,提出了學是思的基礎(chǔ),思又能使學不斷深化和擴大,闡明了學和思的辨證關(guān)系,就是我們今天常說的學思結(jié)合。再如今天的因材施教、寫作參考循序漸進、舉一反三等這些教學原則、方法在《論語》中都能尋找到痕跡,除了教學,孔子關(guān)于做人也有自己的獨樹見解。他強調(diào)做人要正直磊落,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在孔子看來,一個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們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僥幸而避免了災禍。他還強調(diào)做人要重視仁德。這是孔子在做人問題上強調(diào)最多的問題之一。在孔子看來,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處于第一位的?鬃诱f: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又曰:人
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這說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礎(chǔ)上做學問、學禮樂才有意義。做人還要重視修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幫助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與朋友交往是否講信用了?老師傳授的學業(yè)是否溫習了呢?強調(diào)從自身出發(fā)修養(yǎng)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礎(chǔ)上,孔子強調(diào)做人還要重視全面發(fā)展。子曰: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做人。
孔子認為,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重點在于學以致用?鬃诱f: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意思是說,品德不去修養(yǎng),學問不去講習,聽到正義的事不能去做,有錯誤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論和實際不能結(jié)合,這才是我們憂慮的啊。由此可見,讀書的目的,不在于死記書本,而在于應(yīng)用,在于實踐。
以上是我學習《論語》后的一點感受,通過這次學習我才知道自己的知識面是多么的狹窄,讓我有一種人生處處盡學問,世間人人是我?guī)煹母杏X。今后,我一定要多看一些文學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yǎng)。
論語學而讀后感12
論語學而篇,從為學、為人、為事出發(fā),講到應(yīng)該遵循的基本原則和根本要求。
為學方面,總的要求是要學而時習之,言簡而意賅。學習的目的.是要達到,能夠做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這樣的話,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當然,學習有時候是痛苦的,要是能夠做到,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而已;叵氘敵蹩即髮W,考研,可以說犧牲的東西太多了,知道現(xiàn)在有時候都在反思,當初是對還是錯,當然,對錯其實在當初就根本沒有標準,所謂的對與錯,其實都是用歷史的眼觀來衡量的。因此,如果君子不重,學則不固。
論語學而讀后感13
《學而篇》為《論語》的第一篇,朱子的注描述"此篇為《論語》首篇,所記多務(wù)本之意。"此篇由"學而時習之"至"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主要是在講一個"學"字,此處之"學"并非通常所講學問學習,而是說為人之學,強調(diào)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這是我在聽老師講解后最大的一個感受,儒家所講為人、成德意義豐富,雖然我尚不能十分理解但是也窺得其中一二趣處。從古至今,看似科技的進步和商品經(jīng)濟的開展改善了人類社會,但是假設(shè)從思想精神上來看,我們并沒有超越古人,關(guān)于生命價值、人生意義的思考,古圣人看得十清楚白與透徹,而我作為一個所謂現(xiàn)代文明社會的大學生卻很少思考或者說從未有過清晰的認識,如此說來,人活著,究竟是為了什么呢?如果這個問題無法有所思考,那么我們今天所做的一切無非是在機械重復人類社會的運轉(zhuǎn),如果我們連自己都沒對自己的存在有過相關(guān)的思考,那么我們所做的.,對這個社會將無法產(chǎn)生真正的作用。這樣一種無知的狀態(tài)無法改變,我們活著又有什么意義呢?
《論語·學而》首字為"學",即講為人之學。人生之為人,生來與飛禽走獸是有本質(zhì)區(qū)別的,人在本性上是具有人本來的美德的,人性中具有一種自然存在的善的情感,但是這種善經(jīng)常被外物所蒙蔽導致我們沒有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沒有認識到自己人性中本來存在的真善美,于是便出現(xiàn)了社會中或"善"或"惡"的人。讀圣賢書的目的就在于讓我們的靈魂和古圣先賢對話交流,從而去除蒙蔽我們內(nèi)心的塵埃雜質(zhì),成為一個真正的人。讀經(jīng)典,潔凈我們的靈魂使之回到本真的清明純潔。
論語學而讀后感14
讀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還真是讓我大開眼界,孔子一直都被尊為圣人,在我的概念里也是這樣,似乎就應(yīng)該是不食人間煙火的。
讀了南懷瑾先生的書,才發(fā)現(xiàn)孔子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是可以觸碰的到的人,是曾經(jīng)真實的存在。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孔子這三句話,我都不記不清自己是什么時候記住的了,貌似好久的歷史了。一直都以為的意思是“學了要時時去溫習它,這不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嗎?有朋友從遠方來,這不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嗎?人不知道我的才能,我也不生氣,這不是君子的行為嗎?”可是南懷瑾先生卻給我們打開了另一個窗戶,“學而時習之”意味著“隨時隨地的學習”。學-學問,學問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識,學問是從人生經(jīng)驗中來,做人做事去體會?鬃釉谥v隨時隨地在生活中學習!坝信笞赃h方來”,是指知己的'到來。南懷瑾先生主張的“真正為學問而學問”,讓我想起林老師開例會的時候說的“不知道你們有沒有全身心的投入去做一件事”。我有過,但感覺是好久之前,全身心的投入到那里面去,忽略掉周圍的人事,就在自己做的那件事里。但是我不太贊同南懷瑾先生說的,為學問而學問,就意味著一生寂寞。真正全身心做一件事是可以做成的,做成了就會有回報。不一定是物質(zhì),也可能是榮譽。就像孔子,雖然一生窮苦,但是他致力于教育,他的學生遍布天下,三千弟子每個都是國家精英,弟子對老師發(fā)自內(nèi)心的尊重就是孔子的收獲,這就不算沒有回報,也不能算
一生寂寞。伯牙絕弦,是因知音難覓,但畢竟還是有知音不是嗎?回到“人不知而不慍”,南懷瑾先生認為“不慍”代表了“不怨天尤人”人真正做到為學問而學問,就不會怨天、尤人。只會自我反思,是自己的學問、修養(yǎng)、做法種種的問題。
簡簡單單一句話都充斥著巨大的學問,這是一本值得深讀,細讀,而且是反復的書。
論語學而讀后感15
上幾個星期讀完了論語學而,我不僅感受到孔子及他的弟子們的學問深厚,更感受到許多人生中做人、處事的道理和方法。
在我讀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時,我體會到了孔子及他的弟子們道德修養(yǎng)很高,反思我自己就沒有像他們那樣了。我好像從來沒有反省自己的習慣,也不能檢討自己,所以沒能對自己有新的.認識和見解,也不能及時改正自己的錯誤。什么是“為人謀而不忠乎”?我們每天晚上都應(yīng)該靜下心來想一想,自己在今天為別人做事是否盡心盡力,答應(yīng)別人的事又是否去認真做了呢?這些問題是值得我們?nèi)ド钏嫉摹?/p>
什么是“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信”是相信、信用。如何才能令他人相信你呢?認為你是一個講“信用”的人呢?主要在于你所答應(yīng)朋友的事情能否做到,能否完成;不能做到的事情不能答應(yīng),不能應(yīng)承。所以一諾千金。如果答應(yīng)別人的事情,就是赴湯蹈火也要完成。如果答允別人的不能完成,就是“與朋友交而不信”。我們在生活中一定要與朋友真誠相待。
什么又是“傳不習乎”呢?就是當老師給你技能知識時,你是否只是聽、只是看、只是學,但是有沒有在實際生活中去練習、復習呢?我們在平時沒有練習和復習的觀念和習慣,所以學到知識很難牢牢地記住,記不住,遇到問題就很難解決了。這就是“傳而不習”的結(jié)果。我們學習的關(guān)鍵,必須不斷地練習與復習。所以“學”與“習”是一體的,不能分離的。而我們在生活學習中做到了嗎?
通過這一條論語的學習,告訴了我:每天要多次反省自己,而不是一年幾次,一月幾次。要反省自己為別人出謀獻策,做事情,為了他人的利益,是否忠誠?與朋友交往是否令他人相信、信任你?對于別人傳授給你的知識技能,必須經(jīng)常練習、復習。只有做到這些,持之以恒,才能有一個成功的人生!
【論語學而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學論語有感作文10-07
學論語心得體會05-19
論語學而篇學習心得12-31
學論語的心得體會經(jīng)典03-07
論語學而篇優(yōu)秀讀后感09-30
論語學而篇的讀后感優(yōu)秀04-21
讀《論語·學而篇》有感02-04
論語學而篇讀后感(精選10篇)05-21
論語學而篇第五章的讀書筆記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