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雖有嘉肴》優(yōu)質(zhì)教案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shè)計一份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jīng)驗,不斷提高教學質(zhì)量。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雖有嘉肴》優(yōu)質(zhì)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雖有嘉肴》優(yōu)質(zhì)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了解《禮記》、《學記》相關(guān)知識,理解重點文言詞語,熟讀并背誦課文。
2、過程與方法:
對照注釋翻譯課文;了解類比說理的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明白教與學互相促進的道理,認識到實踐的重要性。
教學重難點:
1、能對照注釋翻譯課文;
2、了解類比說理的方法,明白教與學互相促進的道理。
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巧引入。
1、“四書”、“五經(jīng)”是國學之瑰寶,是智慧之源泉。“四書”、“五經(jīng)”分別是哪幾部典籍?
2、導語。
半部《論語》治天下,一幀《禮記》譽千秋;蛟S同學們對《禮記》不甚了解,但《禮記》中的名言卻常常在我們的耳畔回響:“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告訴我們要勤于鉆研;“凡事預(yù)則立,不預(yù)則廢”啟迪我們要做好規(guī)劃,有的放矢;“茍利國家,不求富貴”教育我們要有為國為民的情懷……可見,《禮記》影響之深廣。
今天,就讓我們親近《禮記》,領(lǐng)悟為學之道。
二、知作品。
1、生匯報搜集到的有關(guān)《禮記》的資料。
《禮記》,又名《小戴禮記》,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是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著作的選集。相傳為西漢戴圣編撰。它與《周禮》、《禮儀》合稱“三禮”。
漢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稱為“經(jīng)”,把孔子的弟子對“經(jīng)”的解說稱為“傳”或“記”,《禮記》因此而得名,即對“禮”的解釋。
《禮記》的內(nèi)容分為兩大類:一是關(guān)于禮樂的一般理論文章,二是關(guān)于禮樂制度的文章。
2、了解《學記》。
《雖有嘉肴》節(jié)選自《學記》!秾W記》是中國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統(tǒng)性的教育學論文。據(jù)郭沫若考證,《學記》作者為孟子的弟子樂正克!秾W記》對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學校制度、教育內(nèi)容、教學原則、教學方法以至師生關(guān)系、教師問題等方面,都做了比較系統(tǒng)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論的闡述。
3、知道題目《雖有嘉肴》的由來。
三、齊誦讀。
1、生讀課文,給難字注音,劃分朗讀節(jié)奏。
2、出示課件,認讀,把握節(jié)奏。
(1)、讀準字音
嘉肴( ) 弗食 ( )
自強( ) 教學相長( )
兌命( ) 學學半 ( )( )
(2)、把握節(jié)奏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故曰:教學/相長也。
《兌命》曰:“學/學半!
其/此之謂乎?
3、師范讀、領(lǐng)讀。
4、齊讀。
四、釋文意。
1、生對照注釋試譯文章。
2、出示重點字詞,理解。
3、指名試譯,點撥。
4、同桌互譯,參看譯文。
參考譯文:
雖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嘗,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雖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所以,學習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勵自己。所以“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的。《尚書·兌命》說:“教人是學習的一半!边@話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5、關(guān)注特殊詞句。
通假字 《兌命》曰
古今異義
(1)雖有至道
(2)不能知其旨也
(3)教然后知困
(4)教學相長也
詞類活用
(1)不知其旨也
(2)不知其善也
一詞多義:學 其
五、析文章。
1、鼓勵學生質(zhì)疑。
2、闡釋重點問題。
預(yù)設(shè):
(1)文章開頭寫“雖有嘉肴“有何作用?
從“佳肴”寫起,是為了用“佳肴”與“至道”作類比,指出學習的重要性。
這種說理的方法叫做“類比說理”。
(2)、有人說由“說”過渡到“教”不自然,邏輯不嚴密,你是怎樣認為的?
(3)、引用《兌命》有何作用?
3、理文脈。
先是以類比強調(diào)要學習,要實踐,接下來指出“學”與“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進一步討論其效果(自反和自強),最后得出結(jié)論。文氣貫通,層層遞進。
六、明主旨。
1、若用一個詞語概括文章,你會選哪個詞?它是何意?
2、讀完文章,你有何體會?
學是第一位的,不學,則無法獲得知識,也無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沒有完善自己的機會。
“教學相長”還意味著學習中的互動和交流。有時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學習。比如,嘗試把自己的理解講給同桌聽,看看他的反應(yīng)。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確實理解透徹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這時候就可以“知困”而“自強”。
3、明確主旨。
本文論述了學習要重視實踐的重要性,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諸行動,通過行動來證明道理是否正確,即實踐出真知。另一方面,論述了教學相長的道理。
4、背誦全文。
七、妙拓展。
1、口語交際。
某班成立了幫扶小組,老師安排曉雨指導若冰的語文學習,可曉雨說這樣影響自己的學習,不同意。假如你是曉雨的同學,你準備怎樣勸說她?(請用上《雖有嘉肴》中出現(xiàn)的成語或句子)
2、積累《學記》中的名句。
(1)學習過程五步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2)學者有四失: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
(3)教育教學九原則:教學相長、長善救失、啟發(fā)誘導、因材施教……
(4)要廣泛交流:獨學而無友,孤陋而寡聞。
八、課外練。
1、查閱資料理解積累的《禮記》中的名句。
2、用學過的方法預(yù)習《河中石獸》
《雖有嘉肴》優(yōu)質(zhì)教案 篇2
一、設(shè)計理念
中學生的閱讀心理過程常態(tài)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兩種模式相互作用的過程,不存在必然的先后問題。但是,文言文體決定了學生在這類文體的閱讀理解心理過程的序列——先自下而上,后自上而下!峨m有嘉肴》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材第四單元最后一篇,也是中學階段學生學習的第三篇文言文。本著語文教學“活動建構(gòu)”必須切合語文學科規(guī)律,更需要切合學生閱讀理解的心理過程規(guī)律的原則,本節(jié)課教學設(shè)計活動安排:“讀、譯、辯、評”,課堂教學面向?qū)W生的生活世界和社會實踐,教師成為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能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課文。
【過程與方法】
以活動為主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情感價值觀】
培養(yǎng)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在生活中理解教學相長的道理。
三、教學重難點
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課文;在生活中理解教學相長的道理。
四、教學過程
一)課前活動
1、學生搜集、整理有關(guān)學習的資料,結(jié)合自己寫成小短文準備課堂上演講。
2、教師上網(wǎng)搜集、整理從學習的角度理性思考人生的意義的(也可寫下水作文),與大家共享,并制作成PPT準備在課上展示。
二)課上活動
活動一:讀
形式:個體自讀,放聲,讀到基本能背誦下來。
目標:結(jié)合注釋,讀得準,讀得暢。
方法:
、偬撛~停頓鮮明如“之、焉、也”,讀出文言的意味。
、谡Z氣舒緩,營造古樸氛圍。
再讀
形式:小組競讀。
目標:看誰讀得齊,讀得響,讀得有滋味。
方法:
、 分男女生兩個組。
、 樹立合作意識,齊心協(xié)力,不搶不拖。
評比:哪個組讀得好?好在哪里?
【設(shè)計意圖】 朗讀活動中,基于不同的教學目的采用了兩種不同的形式。前者——個體自讀,旨在熟悉課文;后者——小組競讀,旨在正確、整齊和初步的情感體味。朗讀活動設(shè)計體現(xiàn)教學要求的層遞性:只有在學生個體熟讀的基礎(chǔ)上才能進行有效的齊讀,并讀出感情。
活動二:譯
形式:個體自譯;同桌對譯。
目標:對照注釋,譯成白話。不能譯的'圈出來質(zhì)疑研討。
探究:質(zhì)疑講解。
【設(shè)計意圖】 面對學生存在文言詞句理解的水平差異,由個別學生的自主發(fā)現(xiàn),從而引導全班學生的發(fā)現(xiàn)學習。課堂上在“譯”的活動中不僅關(guān)注這些差異,而且利用學習差異作為一種教學資源——“個體的自主發(fā)現(xiàn)”,并以此為例引發(fā)“群體性的自主發(fā)現(xiàn)”。
活動三:辯
出示問題組:
①的中心句子是什么?
、诘捏w裁是什么?
、鄣拿}絡(luò)是怎樣的?
【設(shè)計意圖】學生理解了課文基本內(nèi)容后,學生的閱讀理解就回歸了常態(tài),既用頭腦中儲存的知識,對所要讀得內(nèi)容做出預(yù)測,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分析這段文字內(nèi)部思路,解讀文本。這時,“辯”成為學生深層次理解課文主題的腳手架。
活動四:評
問題思考:從這篇課文內(nèi)容和語氣看,的作者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
【設(shè)計意圖】此活動環(huán)節(jié)關(guān)注語文味教學法的亮點——文化開掘。初中學生閱讀理解所加工的信息,不僅來自于學生從課本中獲得的文字信息,還包括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所提供的信息。我設(shè)計的這個問題很有難度,讓學生思考回答前,我做了一些鋪墊!霸u”為學生準確把握主題構(gòu)建了一個隱形的支架。
三)課下活動
學生利用網(wǎng)絡(luò)教學,搜集的配樂朗讀并聽讀兩遍。
【設(shè)計意圖】此活動環(huán)節(jié)調(diào)動學生的感官因素。在目標明確、方法到位、時間充裕的科學安排下,活動感官越多,過程越扎實,活動收獲越大。
《雖有嘉肴》優(yōu)質(zhì)教案 篇3
一、目標導學 激發(fā)思維
1、積累重點文言字詞,熟讀并背誦課文。
2、準確翻譯文句,理解文中所蘊含的道理。
3、聯(lián)系實際,用正確的學 習方法指導自己的學習。
二、知識點撥 啟迪心智
。ㄒ唬┗A(chǔ) 知識,學習積累
1、字詞注音:
嘉肴(á ) 旨(zhǐ) 自強(qiǎng ) 兌命(uè ) 學學半(xià)
2、詞語解釋
雖有嘉肴:即使有美味的菜。雖,即使。嘉,好、美。肴,用魚、肉做的菜。
弗食:不吃(它)。食,動詞,吃,品嘗。 不知其善:不知道它的好。善,好。
旨:甘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至,達到頂點。
是故:所以。 困:不通,理解不了。
自反:反省自己。 自強:自我勉勵。強,勉勵 。
故曰:所以說。故,所以。
教學相長:教和學互相促進。教別人,也能增長自己的學問。長,促進。
學學半:教人是學習的一半。第一個“學”,音xià,教。
其此之謂乎: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其,表示推測,大概,恐怕。
3、背景資料
本文節(jié)選自《學記》(《禮記集解》)!秾W記》是《禮記》中的一篇,是中國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學的專著。文字言簡意賅,喻辭 生動,系統(tǒng)而全面地闡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guān)系以及同學之間的關(guān)系。
《禮記》全書用記敘文的形式寫成,一些篇章具有相當高的文學價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動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氣勢磅礴、結(jié)構(gòu)謹嚴,有的言簡意賅、意味雋永,有的擅長心理描寫和刻畫,書中還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ǘ⿲W海導航,要點探究
1、朗讀課文兩遍,初步了解課文內(nèi)容。
2、這篇短文告訴了我們一個什么樣的道理?
教學相長。人學習之后就會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處,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這樣才會自我勉勵,不斷提高。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
3、本文的中心句是?
教學相長。
4、本文說理邏輯嚴密,條理分明。想一想:開頭作者為什么要從“雖有佳肴”寫起?
從“佳肴”寫起,是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對教與學關(guān)系的論述, 有“佳肴”、“至道”作類比,教與學的關(guān)系就淺顯易懂了,這種說理的方法叫做“類比推理”。
5、結(jié)合自身的學習經(jīng)驗,請談?wù)劇敖虒W相長”的`道理給了你怎樣的啟示?
示例:教別人的同時自己也會理解得更深刻。人學習之后就會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處,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這樣才會自我勉勵,不斷提高。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就像在平時的學習中,當別的同學遇到問題的時候,要學會去教別的同學,這樣也能明白自己的不足的地方,同時提升自我。
。ㄈ┵|(zhì)疑問難,找出疑惑
1、自主探索,梳理疑難(個人困惑):
2、互助合作,交流疑難(小組困惑):
三、課時反饋,分享成功
。ㄒ唬┗A(chǔ)知識與運用。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詞。
。1)雖有佳肴 即使
。2)雖有至道 最好的道理
。3)是故,學然后知不足 所以 [:學.科.網(wǎng)]
。4)然后能自反也 反省自己
。5)然后能自強也 自我勉勵
。6)教學相長也 教和學相互促進,教別人,也能增長自己的學問
2、翻譯下列句子。
。1)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嘗,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鮮美。
(2)是故學 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學習以后就會知道不足,教學以后就會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過來要求自己;知道困難,然后就能自我勉勵。
(4)故曰:教學相長也。
所以說:教學與學習互相促進。
。5)《兌命》曰:“學學半!
《兌命》說:“教育別人,能收到一半的學習效果!
。ǘ╅喿x全文,回答問題。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詞。
(1)不知其旨也
。2)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3)學學半
甘美 不通,理解不了 教
2、劃出下列句子的停頓:
(1)是 故 學 然 后 知 不 足
。2)知困 然 后 能 自 強 也
是故/學然后知不足 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3、請寫出一句同本文意思相近的詩句。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4、讀了這篇短文,結(jié)合你的學習實際,談一點你的學習體會。
教別人的 同時自己也會理解得更深刻。在學習中,當別的同學遇到問題的時候,要學會去教別的同學,這樣也能明白自己的不足的地方,同時提升自我。
四、拓展延伸,展現(xiàn)能力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練習。
鄭人買履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狈礆w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1、給加點字注音并解釋。
。1)先自度其足(duó)( 量 ) (2)吾忘持度 (dù )( 尺寸尺碼 )
2、翻譯 下列句子。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鄭國有個想買鞋子的人,他先自己測量腳的尺碼,然后把測量出的尺碼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3、《鄭人買履》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這則寓言諷刺了那些辦事過于死板,只信教條,講形式,不相信實際的人,告訴人們做事不能過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實際。
4、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現(xiàn)五次,它們的意思一樣嗎?任意選擇三句,說說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只允許回答三個)
而置之其坐( ) 至之市( ) 而忘操之( )
反歸取之( ) 何 不試之以足( )
腳的尺寸 到、往 腳的尺寸 腳的 尺寸 鞋子
【《雖有嘉肴》優(yōu)質(zhì)教案】相關(guān)文章:
《雖有嘉肴》教學設(shè)計05-29
《春》的優(yōu)質(zhì)教案08-26
小班優(yōu)質(zhì)教案12-19
春的優(yōu)質(zhì)教案02-26
《鳥》優(yōu)質(zhì)教案12-26
《春》優(yōu)質(zhì)教案12-26
優(yōu)質(zhì)大班教案01-20
大班優(yōu)質(zhì)教案01-19
《看菊花》優(yōu)質(zhì)教案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