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物理摩擦起電的原因教案
作為一名教職工,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shù)慕虒W方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物理摩擦起電的原因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物理摩擦起電的原因教案1
教學目標
1、常識性了解原子的核式結構、
2、常識性了解通常情況下原子是中性的、物體不顯電性的原因、
3、常識性了解摩擦起電的原因、
4、通過觀察實物模型、各種媒體資料,建立原子及電子得失的微觀圖景,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jié)的教學內容有:原子的微觀結構、原子核外電子的得失及物體帶電、摩擦起電的原因、是對第一節(jié)“摩擦起電兩種電荷”的進一步分析和解釋,在知識結構上二者是一個有因果關系的整體、
教法建議
關于原子結構的知識,通過教學要使學生認識到以下幾點: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電子組成的;原子核帶正電,電子帶負電;在通常情況下,原子核所帶的正電荷與核外電子總共所帶的負電荷在數(shù)量上相等,整個原子呈中性、
關于摩擦起電的原因,可以充分利用電教手段,幫助學生初步建立原子結構的微觀圖景,確立電子可以轉移,從而使物體可以帶兩種電荷的觀點,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在解釋摩擦起電現(xiàn)象時,應抓住以下四點:
。1)在通常情況下,原子呈中性,由原子組成的物體也呈中性、
(2)不同物質的原子核束縛電子的本領不同、
。3)兩個物體相互摩擦時,哪個物體的原子核束縛電子的本領弱,它的一些電子就會轉移到另一個物體上,失去電子的物體帶正電,得到電子的物體帶等量的負電、
。4)強調“摩擦起電的原因是電荷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上,并不是摩擦創(chuàng)造了電荷!
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過程應突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復習上一節(jié)知識的基礎上引入新課、二是充分利用電教手段,幫助學生初步建立一個原子結構的微觀圖景,確立電子可以轉移,從而使物體可以帶兩種電荷的觀點,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三是多啟發(fā)、多誘導,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學生的學習過程、
1、在復習上一節(jié)知識的基礎上引入新課
演示:用玻璃棒與絲綢摩擦吸引輕小物體、提問1:為什么玻璃棒會吸引碎紙屑?
提問2:若將與玻璃棒摩擦過的絲綢靠近碎紙屑,會出現(xiàn)什么現(xiàn)象?提問3:自然界里存在幾種電荷?提問4:被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帶什么電荷?摩擦起電的原因是什么?
2、進行新課
(1)物質的原子結構
、傥镔|由分子組成、
簡單介紹人類對物質微觀世界的認識,并舉例說明原子大小的數(shù)量級:經過科學家世世代代的研究,現(xiàn)在已經認識到,一切物質都是由分子構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構成的、若把原子看作球形,一般原子的半徑只有10-10米左右、設想把1億個氧原子一個挨著一個地排成一行,也只有幾厘米長、原子并不是組成物質的最小微粒,人們認識原子的結構,經歷了漫長的時間,直到19世紀末葉,英國科學家湯姆生用實驗證明了比原子小得多的帶負電的粒子電子的存在,從此才揭示出原子是具有結構的、
②原子的核式結構、
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繞核高速運轉的電子所組成;原子核半徑約相當于原子半徑的十萬分之一,原子核幾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質量;原子核帶正電,電子帶負電、
電子是帶有最小負電荷的粒子,實驗證明:一個電子所帶電量為1.6×10-19庫、一個電子也可叫做一個元電荷,用符號e表示、任何帶電體帶的電量都是e的整數(shù)倍、請同學們計算一下,多少個電子所帶的電量是1庫?(6.25×1018個)
提問:那么通常情況下,物體為什么不顯電性呢?(原子核所帶的正電荷與核外電子總共所帶的'負電荷在數(shù)量上相等,整個原子呈中性、)
不同物質中的原子核所帶的電量并不相同,核外電子的數(shù)目也不相同、(利用氫原子、氧原子的原子掛圖,講解氫原子、氧原子的原子結構、)了解物質的原子結構、
。2)摩擦起電的原因
利用電教手段,幫助學生初步建立原子結構模型和原子得失電子的微觀圖景,并進一步歸納出結論:
①不同物質的原子核束縛電子的本領不同、
②失去部分電子的物體帶正電,得到多余電子的物體帶等量的負電、
討論:玻璃棒與絲綢摩擦后,玻璃棒帶什么電?為什么帶正電?
。3)摩擦起電的實質
電荷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上,并不是摩擦創(chuàng)造了電荷、
探究活動
上物理課時,老師精心準備的靜電儀器,用絲綢摩擦玻璃棒,常常效果不明顯,而滿教室靜觀實驗的學生卻被自己的衣服不時電一下、因為學生的運動衣褲或其他外衣面料常常用尼龍織物的,比較結實,里面再穿件毛衣比較保暖、查一下起電順序表就會發(fā)現(xiàn),羊毛(羊皮)排最前面,尼龍排后,這是最容易起電的一套配置、每個人穿戴一套天然的靜電起電設備、人的一舉一動都造成摩擦,起電過程一刻也不停止、同樣我們也可以理解過去的人穿不起毛衣,也沒有這些化纖織物,棉布對棉布當然摩擦不出電來、
為什么面粉廠車間總要灑水以保持空氣潮濕?
油罐車為什么要拖一條鐵鏈?
手握金屬棒用絲綢摩擦能不能帶電?
化纖衣服面料中加一些金屬線有什么用?
物理摩擦起電的原因教案2
(一)教學目的
1.常識性了解原子的核式結構。
2.常識性了解通常情況下原子是中性的、物體不顯電性的原因。
3.常識性了解摩擦起電的原因。
(二)教具
掛圖,投影儀,玻璃棒一根,絲綢一塊,橡膠棒一根,毛皮兩塊,碎紙屑若干。
(三)教學過程
1.復習
演示:用絲綢與玻璃棒摩擦后,將玻璃棒置于碎紙屑附近,觀察玻璃棒吸引碎紙屑的現(xiàn)象。
提問1:為什么玻璃棒會吸引碎紙屑?
答:玻璃棒與絲綢摩擦后就帶電了,帶電物體會吸引輕小物體。
提問2:若將與玻璃棒摩擦過的絲綢靠近碎紙屑,會出現(xiàn)什么現(xiàn)象?
答:絲綢帶了電,也會吸引輕小物體。
演示:將摩擦玻璃棒后的絲綢靠近碎紙屑,觀察現(xiàn)象。
提問3:自然界里存在幾種電荷?被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帶什么電荷?
答:自然界中只存在兩種電荷:正電荷和負電荷。被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帶正電荷。
提問4:想一想絲綢會帶什么電荷?
2.引入新課
摩擦起電的原因是什么?要解釋摩擦起電現(xiàn)象,需要知道一些關于物質結構的知識。
3.進行新課
(l)物質的原子結構
①物質由分子組成。
經過科學家世世代代的研究,現(xiàn)在已經認識到,一切物質都是由分子構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構成的。這一點同學們在化學課上已經學過了。
提問:我們已經知道水是由水分子組成的。哪位同學說一說水分子又是由哪些原子構成的呢?
分子和原子都是很小的微粒,不但用眼睛看不到,用一般的顯微鏡也看不到。若把原子看作球形,一般原子的半經只有10-10米左右。設想把1億個氧原子一個挨著一個地排成一行,也只有幾厘米長。
原子并不是組成物質的最小微粒,原子還可以再往下分。人們認識原子的結構,經歷了漫長的時間,直到19世紀末葉,英國科學家湯姆生用實驗證明了比原子小得多的帶負電的粒子電子的存在,從此才揭示出原子是具有結構的。
、谠拥暮耸浇Y構。
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繞核高速運轉的電子所組成;原子核半徑只相當于原子半徑的十萬分之一,原子核幾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質量;原子核帶正電,電子帶負電。
電子是帶有最小負電荷的粒子,實驗證明:一個電子所帶電量為1.6×10-19庫。一個電子也可叫做一個元電荷,用符號e表示。任何帶電體帶的電量都是e的整數(shù)倍。
請同學們計算一下,多少個電子所帶的電量是1庫?(6.25×1018個)由原子的核式結構可知,物質本身就是由帶電微粒組成的。那么通常情況下,物體為什么不顯電性呢?指導同學看課本“原子結構”部分的最后一個自然段。
、墼雍怂鶐У恼=核外電子總共所帶的負電荷。所以整個原子呈中性,物體對外不顯電性。
不同物質中的原子核所帶的電量并不相同,核外電子的數(shù)目也不相同。(利用氫原子、氧原子的原子掛圖,講解氫原子、氧原子的原子結構。)了解了物質的原子結構,下面我們一起來討論摩擦起電的原因。
(2)摩擦起電的原因
、俨煌镔|的原子核束縛電子的本領不同。
當兩個物體互相摩擦時,哪個物體的原子核束縛電子的本領弱,它就容易失去電子,使跟它相摩擦的物體得到電子。
、谖矬w失去電子帶正電,得到電子帶負電。
討論:
玻璃棒與絲綢摩擦后,玻璃棒帶什么電?(正電)為什么帶正電?(玻璃棒與絲綢相比,玻璃棒的原子核束縛電子的本領較弱,在與絲綢摩擦時,因失去電子帶正電。)絲綢帶什么電?(負電。)為什么帶負電?(玻璃上的一些電子轉移到絲綢上,絲綢因有多余電子而帶負電。)橡膠棒與毛皮摩擦后。橡膠棒帶什么電?毛皮帶什么電?為什么?(略)
(3)摩擦起電的實質
由上面討論可知,兩個物體相互摩擦時,原子核對核外電子束縛本領弱的物體的一部分電子轉移到與它相摩擦的另一物體上,這個物體失去多少電子,那個物體就得到多少電子,而電荷的總量并沒有改變。
因此,摩擦起電并不是創(chuàng)造了電,它的實質是電子發(fā)生了轉移。
(4)討論與練習:(投影片)
、儆刹煌镔|組成的兩個物體,相互摩擦,都能帶電嗎?
答:物體帶電的實質是電子的.得失。對核外電子束縛能力弱的物質,失去電子的機會多,得到電子的機會少;對核外電子束縛能力強的物質,失去電子的機會少,得到電子的機會多;失去電子的物體帶正電,得到電子的物體帶負電。所以,一般來說由不同物質組成的兩個物體,通過摩擦可以使它們帶上等量的異種電荷。但是,若這兩種物質的原子核對核外電子的束縛能力都較強,就很不容易使它們通過摩擦發(fā)生電子的得失,因此它們就很難帶上電。
、诓Ao論與什么物質摩擦都帶正電嗎?
實驗:用毛皮摩擦玻璃棒后,去靠近被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觀察實驗現(xiàn)象,結果:玻璃棒與橡膠棒互相排斥,說明玻璃棒與毛皮摩擦后帶負電。
根據(jù)實驗結果,可以排出幾種不同物質相互摩擦起電的序列:獸皮一羊皮一石英一玻璃一絲絹一木條一膠木一松香一硫磺。
兩種物質相互摩擦,排在前面的物質帶正電,排在后面的物質帶負電。
、塾腥苏f:帶電體發(fā)生中和現(xiàn)象時,正負電荷都消滅了,這種說法對嗎?
答:不對。中和現(xiàn)象的實質,也是發(fā)生了電荷的轉移,使原來帶等量異種電荷的物體,都恢到不帶電的中性狀態(tài)。
、芘袛嘞铝姓f法是否正確:
絲綢和玻璃棒摩擦后,玻璃棒帶正電是因為:[]
A.玻璃棒中的原子核束縛電子的本領弱,失去了電子;
B.絲綢上一些正電荷轉移到玻璃棒上;
c.玻璃棒上的一些正電荷轉移到絲綢上;
D.玻璃棒上的一些電子轉移到絲綢上。
。ù穑赫f法A和D正確。)
4.小結(略)
5.布置作業(yè)
1.認真看本節(jié)教材。
2.用綢子摩擦過的玻璃棒靠近懸掛的小紙筒(圖1)。小紙筒先被吸過來,這是因為______的緣故。當小紙筒與玻璃棒相觸后,立刻又遠離玻璃棒,這是因為______。
3.兩個原來不帶電的物體甲和乙,相互摩擦后,下面哪種情況是不可能發(fā)生的?[]
A.甲帶正電,乙?guī)У攘控撾姡?/p>
B.甲帶負電,乙?guī)У攘空姡?/p>
c.甲和乙都帶等量正電。
備注:本教案依據(jù)的教材為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物理第二冊第四章第二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