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在线免费视频,亚洲精品免费一级视频,日韩亚洲欧美大陆,又黄又爽免费国产视频

<style id="t465f"></style>
<legend id="t465f"><u id="t465f"><thead id="t465f"></thead></u></legend>

<acronym id="t465f"></acronym>

<sub id="t465f"><ol id="t465f"><nobr id="t465f"></nobr></ol></sub>
<sub id="t465f"></sub>

高一生物教案

時間:2023-02-02 18:12:07 教案 投訴 投稿
  • 相關推薦

高一生物教案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一生物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高一生物教案

高一生物教案1

  一、教學目標:

  【知識】:

  說明細胞的分化(理解水平)

  舉例說明細胞的全能性(理解水平)

  【技能】:

  收集有關干細胞研究進展和應用的資料

  【情感與態(tài)度】:

  探討干細胞技術帶來的社會問題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細胞分化的概念和意義、細胞全能性的概念;

  難點

  細胞分化的機理、細胞全能性的概念及實例。

  三、教學用具:

  ppt幻燈片、有關植物組織培養(yǎng)的視頻片斷。

  四、教學過程:

  (一)引入及細胞分化的概念通過復習有絲分裂的意義——保持了遺傳的穩(wěn)定性。提出問題:有絲分裂后產生的兩個子細胞應該在形態(tài)結構上相同的,但事實上呢?例如組成人體的所有細胞,都是由一個受精卵進行有絲分裂產生的,這些細胞的形態(tài)結構都一樣嗎?展示人體不同形態(tài)的細胞。引出細胞分化的概念,可以用板畫的形式解釋細胞分化的動態(tài)過程。強調細胞分化的穩(wěn)定性和分化的基礎。思考老師的問題,根據初中學習過的內容和實際的生活經驗作出回答。再在老師的引導下,說出同一生物體內不同形態(tài)結構細胞的例子。

  (二)細胞分化的意義與機理利用反向思維法,提出問題:如果組成多細胞生物的那些細胞形態(tài)結構功能都是一樣的,會出現(xiàn)怎么樣的.現(xiàn)象呢?引出細胞分化的意義:是個體發(fā)育的基礎。提出問題,細胞核是細胞的遺傳和代謝的控制中心,那么組成生物體的細胞中的遺傳物質是否一樣?如果是一樣的話,為什么這些細胞會出現(xiàn)這樣的差異呢?解釋細胞分化在分子水平上的原因。思考、討論問題,作出回答:生物體各部分不出現(xiàn)功能的分化,生命活動的效率低思考問題,作出回應

 。ㄈ┘毎娜苄蕴岢鰡栴},既然分化后的細胞內遺傳物質和受精卵是一樣的,受精卵能分裂發(fā)育為一個個體,那分化后的細胞可以嗎?講述斯圖爾德所做的植物組織培養(yǎng)實驗,證明植物細胞的全能性。引出細胞全能性的概念動物細胞全能性的表現(xiàn):目前只能體現(xiàn)出動物細胞的細胞核具有全能性。動物的干細胞概況。適當補充干細胞技術的研究前沿以及引起的社會問題。根據課外知識,對問題作出回應。

 。ㄋ模┱n后練習

  略

高一生物教案2

  一、教材分析

  新陳代謝是生物體進行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而新陳代謝的進行又離不開酶的催化作用,因此,了解酶的作用和本質,為理解細胞中復雜的生命活動的順利進行奠定了基礎。本節(jié)內容還與選修模塊的相關內容有著內在聯(lián)系。例如,選修模塊中有關酶的應用等,都是以“酶與代謝”部分的相關內容為基礎的。此外,學生通過有關酶的的探究性學習活動獲得的技能,對進一步學習生物技術實踐等知識起到保證作用。

  二、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

 。1)、說明酶在細胞代謝中的作用、本質。

 。2)、闡述細胞代謝的概念

  2. 能力目標

 。1)、通過自主學習,培養(yǎng)學生推理、比較、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

  (2)、通過有關的實驗和探究,學會控制自變量,觀察和檢測因變量的變化,以及設置對照組和重復實驗。

  (3)、在有關實驗、資料分析、思考與討論、探究等的`問題討論中,提高運用語言表達的能力以及分享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閱讀分析“關于酶本質的探索”的資料,認同科學是在不斷的觀察、實驗、探索和爭論中前進的,。認同科學家不僅要繼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意見中的合理成分,還要具有質疑、創(chuàng)新和勇于實踐的科學精神和態(tài)度。

 。2)、通過小組間的討論、合作與交流,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互助精神。

  (3)、通過讓學生了解酶的發(fā)現(xiàn)過程,使學生體會實驗在生物學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通過討論酶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使學生認識到生物科學技術與社會生產、生活的關系。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酶的作用、本質

  2、教學難點:酶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原理

  四、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初三、高一階段化學的學習,對于純化學反應已比較熟悉,但是對于細胞內部的化學反應及生物催化劑──酶的認識有限。工業(yè)制氨的化學反應是在高溫高壓并且催化劑作用下進行的,細胞內部卻是常溫常壓的溫和狀態(tài),而細胞代謝包括一系列的化學反應,這些化學反應的進行應該有生物催化劑──酶的參與,才能使其高效有序的進行,由此從學生熟悉的知識引入對酶相關知識的學習。

  五、教學方法

  1.實驗法:比較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

  2.學案導學:見后面的學案。

  3.新授課教學基本環(huán)節(jié):預習檢查、總結疑惑→情境導入、展示目標→合作探究、精講點撥→反思總結、當堂檢測→發(fā)導學案、布置預習

  六、課前準備

  實驗材料用具的準備、課件制作、學生預習有關內容

  七、課時安排:1課時

  八、教學過程

  預習檢查、總結疑惑

  檢查落實了學生的預習情況并了解了學生的疑惑,使教學具有了針對性。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預設 學生活動預設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圖片:多酶片、嫩肉粉、加酶洗衣粉、生物酶牙膏等,并請同學談談自己生活中接觸過的酶還有哪些,談談對酶的了解。

高一生物教案3

  課前預習導學案

  【學習目標】

  1.闡明孟德爾的兩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過程及自由組合定律。

  2.分析子二代中各種性狀的基因型種類,并總結規(guī)律。

  3.運用自由組合定律的解釋一些遺傳現(xiàn)象。

  4.理解孟德爾獲得成功的原因。

  【學習重難點】

  1.對自由組合現(xiàn)象的解釋,歸納自由組合定律。

  2.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及應用

  3.探討孟德爾實驗的成功之處

  【學法指導】

  結合教材“本節(jié)聚焦”有關問題,運用分析歸納法按照孟德爾的探索過程順序來構建知識框架。由現(xiàn)象到本質,層層深入地分析總結,削枝強干,突出重點,在探索過程中思考、領悟科學的方法。

  【預習導學】

  一兩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

  1.過程(用遺傳圖解表示)

  2.現(xiàn)象

 。1)F1全為。

 。2)F2中出現(xiàn)了不同性狀之間的。

 。3)F2中四種表現(xiàn)型的分離比為。

  3.分析

 。1)孟德爾研究控制兩對相對性狀的基因是位于一對還是兩對同源染色體上?

 。2)F2代的`基因型和表現(xiàn)型各有哪些?數(shù)量比例如何?

 。3)F2中的純合子共占多少?每種表現(xiàn)型中純合子又占多少?

  (4)兩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與一對相對性狀實驗的數(shù)量關系有聯(lián)系嗎?關系如何?

  二對自由組合現(xiàn)象的分析

 。ㄒ唬┙忉

  1.兩對相對性狀分別由遺傳因子控制;

  2.F1產生配子時,彼此分離,可以自由組合F1產生的雌雄配子各有種:,且數(shù)目相等。

  3.受精時,雌雄配子的結合是的。

 。ǘ炞C——實驗

  1.過程:親本:×

  遺傳圖解:

  預測結果:

  實驗結果:測交后代有四種性狀,比例為1:1:1:1,符合預期設想。

  三自由組合定律及孟德爾獲得成功的原因

 。ㄒ唬┳杂山M合定律

  1.控制不同性狀的遺傳因子的分離和組合是。

高一生物教案4

  【教材地位分析】

  本節(jié)內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與細胞第5章第4節(jié)《能量之源──光與光合作用》第1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主要學習色素的種類和功能、葉綠體的結構和功能,掌握提取、分離色素的實驗方法。光合作用在高中生物的整個教材中都是處于重要地位。本章節(jié)內容按照課標安排應2課時完成:第一課時學習“光合作用的發(fā)現(xiàn)”和通過實驗“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來學習有關光合色素的知識,第二課時具體學習“光合作用的過程”。本節(jié)教學設計是該節(jié)的第一課時內容。第一課時我準備讓學生以經典的光合作用研究歷史中的重要事件為線索,結合自己所動手完成的實驗,遵循科學家的探索思路,總結出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了解科學家探究科學的艱辛歷程和學會探究的一般方法,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設計理念】

  以高中生物課程標準的“提高科學素養(yǎng);面向全體學生;倡導研究性學習;注重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的課程理念來設計教與學的過程。最想突出的處理:1.還原科學研究的歷史面貌,突出生物學的“實驗學科”特點;2.以實驗探究貫穿整個教學。

  【學情分析】

  學生在初中生物課中學習過有關光合作用的知識,而且生活實踐中也對光合作用有所了解。但是,對于光合作用的發(fā)現(xiàn)歷史卻很陌

  生,關鍵對于我們這節(jié)課要達到的目標“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知之甚少。高中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觀察和認知能力,分析思維的目的性、連續(xù)性和邏輯性也已初步建立,但還很不完善,對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對探索科學的過程與方法及結論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盡量創(chuàng)設學生活動的機會,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只是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必要的指導和知識鋪墊。

  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

 、.了解光合作用的結構和物質基礎;

  ⑵.理解光合作用的發(fā)現(xiàn)、反應方程式、概念、過程、意義;⑶.掌握光合作用的過程、圖解和實質及在實際中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析科學家發(fā)現(xiàn)光合作用的過程,嘗試提出問題、做出假設,設計方案驗證假設。理解假設的提出要有實驗和觀察的依據,需要嚴謹?shù)耐评砗痛竽懙南胂,并通過觀察和實驗進一步驗證和完善。同時,理解實驗技術的進步所起的作用。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訇P注“能量之源──光與光合作用”與人們生活的關系,認識生物科學的價值;

  ②討論科學史上的經典人物和實驗,避免知識“去背景”和“簡單化”。

 、勖鞔_科學的研究態(tài)度在實驗探究中的重要性

  ④認識到技術的'發(fā)展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學且用發(fā)展的觀點看待科學、樹立辨證的科學觀。

 、輰W會參與、合作和交流

  4、能力方面

 、僬莆湛茖W實驗探究的一般原則,重點是對照實驗原則和單因子變量原則;

  ②培養(yǎng)觀察、分析綜合能力。

  三、教學重點

 、俟夂献饔玫陌l(fā)現(xiàn)及研究歷史;

 、趯嶒炘O計的兩個基本原則——對照實驗原則,單因子變量原則

  四、教學難點

  單因子變量原則中實驗變量與無關變量的辨析

  五、教學準備

  【教具準備】

  搜集相關圖片和素材;制作Flash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2課時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播放綠色植物碩果累累的圖片;人和其他動物吃的各種食物的照片。

  結合初中所學知識談談你對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了解?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

  設計意圖:激情引趣,引起學生對光合作用的重視

  1、光合作用概念:教師在學生討論后歸納出: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變成儲存著能量的有機物,并且釋放氧氣。

  (問:光合作用是怎樣被人們發(fā)現(xiàn)的?)

  設計意圖: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和學習興趣

  2、光合作用的發(fā)現(xiàn)

  學生活動:教師指導學生看書,要每個同學對幾個著名實驗的實驗年代、科學家人名、國籍、實驗過程、實驗結論逐一整理。

  讓同學們根據自己體會講述如何自己設計實驗證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氣,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條件、原料和產物。

  為加深印象,教師通過Flash多媒體課件演示植物可以更新空氣,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條件、原料和產物并歸納實驗結果。

  從光合作用發(fā)現(xiàn)過程我們看到科學工作者對科學事業(yè)執(zhí)著追求,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巧妙的思維方法值得我們很好學習,我們更需要學

  習科學家們科研方法、科學思想、科學精神。

  設計意圖:感受科學發(fā)現(xiàn)過程,提高學生探索求實的科學素養(yǎng)。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科學實驗探究的原則和方法。

  問:我們剛剛學習過了德國科學家恩吉爾曼1880年實驗證明光合作用場所是葉綠體。那么同學們回憶第二章學習過葉綠體亞顯微結構,分析比較葉綠體中哪些結構與光合作用功能相適應?

  學生活動:請一學生上臺對著細胞掛圖講述細胞中葉綠體的結構設計意圖:鞏固已學知識。

  3、葉綠體中色素:教師展示葉綠體亞顯微結構圖幫助同學回憶,用幾分鐘講述實驗六“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的實驗原理、實驗結果。

  學生活動:學生4人一組完成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設計意圖:認識實驗探究過程都必須依據一定的科學道理。體驗合作學習過程。

  學生實驗結束后,教師可給學生演示葉綠體的色素吸收光譜的現(xiàn)象。方法是:用紅、橙黃、綠、藍紫色的薄膜,分別遮住同一光源。把盛有葉綠體的色素提取液的試管,分別放在紅、橙黃、綠、藍紫色光前、讓學生觀察這些光透過色素提取液的情況?擅黠@地看到紅和藍紫色光透過的較少(暗),橙黃和綠色光透過的較多(亮)。引導學生分析這些現(xiàn)象,得出葉綠體中的色素,主要吸收紅光和藍紫光。在此基礎上,出示教材中的光合色素吸收光譜曲線,引導學生分析曲線含義,總結光合色素吸收光波的不同特點。教師還可引導學生進一

高一生物教案5

  一、教學目標

  1.分析生態(tài)系統(tǒng)能量流動的過程和特點。

  2.概述研究能量流動的實踐意義。

  3.嘗試調查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能量流動情況。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生態(tài)系統(tǒng)能量流動的過程和特點。

  三、教學方法

  講述法、探討法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引入以“問題探討”引入,學生思考回答,老師提示。

  〖提示:應該先吃雞,再吃玉米(即選擇1)。若選擇2,則增加了食物鏈的長度,能量逐級遞減,最后人獲得的能量較少。

  〖問題以“本節(jié)聚焦”引起學生再次的思考。

  〖板書第2節(jié) 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能量流動

  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能量流動: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能量的輸入、傳遞、轉化和散失的過程

  〖講述(1)幾乎所有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能量源頭是太陽能。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太陽光能固定下來,這是生態(tài)系統(tǒng)繁榮的基礎。注意: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減去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才是能夠為下一營養(yǎng)級消費的能量。所以,從能量的角度來看,植物的多少決定了生物種類和數(shù)量。在氣候溫暖、降雨充沛的地方,植物格外繁茂,各種生物就會非常繁榮,熱帶雨林就是這樣的情況;在氣候寒冷、降雨很少的.地方,植物很難生長,各種生物的數(shù)量都很少,顯得荒涼而冷寂;(2)能量沿著食物鏈流動時,每一營養(yǎng)級都有輸入、傳遞、轉化和散失的過程;(3)生物的遺體殘骸是分解者能量的來源。

  〖思考與討論1學生思考回答,老師提示。

  〖提示1.遵循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流動、轉化后,一部分儲存在生態(tài)系統(tǒng)(生物體有機物)中,而另一部分被利用、散發(fā)至無機環(huán)境中,兩者之和與流入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能量相等。

  2.不能,能量流動是單向的。

  〖板書二、能量流動的特點

  〖資料分析學生思考回答,老師提示。

  1和2

  營養(yǎng)級 流入能量 流出能量

 。ㄝ斎牒笠粋營養(yǎng)級) 出入比

  生產者 464.6 62.8 13.52%

  植食性動物 62.8 12.6 20.06%

  肉食性動物 12.6

  分解者 14.6

  3.流入某一營養(yǎng)級的能量主要有以下去向:一部分通過該營養(yǎng)級的呼吸作用散失了;一部分作為排出物、遺體或殘枝敗葉不能進入下一營養(yǎng)級,而為分解者所利用;還有一部分未能進入(未被捕食)下一營養(yǎng)級。所以,流入某一營養(yǎng)級的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流到下一營養(yǎng)級。

  4.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能量流動是單向的;能量在流動過程中逐級遞減。

  〖講述生命活動離不開能量,生物需要不斷從外界獲取能量才能維持生存;在生物獲得的能量中只有一部分貯存于生物體內;由于能量沿食物鏈流動過程中逐級遞減,因而能量相同的食物,動物性食品比例越高,意味著消耗的總能量越多。

  〖板書能量流動的特點:

  1. 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能量流動是單向的;

  2. 能量在流動過程中逐級遞減。

  〖旁欄思考題學生思考回答,老師提示。

  〖提示一般情況下,也是金字塔形。但是有時候會出現(xiàn)倒置的塔形。例如,在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由于生產者(浮游植物)的個體小,壽命短,又會不斷地被浮游動物吃掉,所以某一時刻調查到的浮游植物的量可能低于浮游動物的量。當然,總的來看,一年中流過浮游植物的總能量還是比流過浮游動物的要多。與此同理,成千上萬只昆蟲生活在一株大樹上,該數(shù)量金字塔的塔形也會發(fā)生倒置。

  〖板書三、研究能量流動的實踐意義

  〖思考與討論2學生思考回答,老師提示。

  〖提示“;~塘”的設計理念是從人類所需出發(fā),通過能量多級利用,充分利用流經各營養(yǎng)級的能量,提高生產效益。

  〖調查參考調查點:稻田生態(tài)系統(tǒng)

  組成成分: (1) 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 (2) 生產者: 水稻、雜草、浮游植物等;(3)消費者:田螺、泥鰍、黃鱔、魚、青蛙、浮游動物、昆蟲、鳥類等;(3)分解者:多種微生物。

  〖問題提示1.生產者主體是水稻,其他生產者有雜草、浮游植物等。農民主要通過噴灑除草劑,或人工除草的方式抑制雜草的生長。

  2.初級消費者有:田螺、浮游動物、植食性昆蟲、植食性魚、鳥類等。一般而言,植食性昆蟲和鳥類等往往對水稻生長構成危害,田螺、植食性魚數(shù)量較多時也會對水稻生長構成危害。農民采取噴灑農藥、豎稻草人等措施防止或減少這些動物的危害。

  3.次級消費者有:泥鰍、黃鱔、肉食性魚、青蛙等。一般而言,這些消費者對水稻生長利大于害。農民通過禁捕,或適量放養(yǎng)等措施,實現(xiàn)生態(tài)農業(yè)的目標。

  5.農民對秸稈的傳統(tǒng)處理方式有焚燒或填埋等;現(xiàn)代農業(yè)提出了綜合利用思想,例如,秸稈可作為多種工業(yè)原材料,還可以用來生產沼氣,以充分利用其中的能量。

  6.主要通過合理密植的方法提高作物的光能利用效率。

  7.通過稻田養(yǎng)魚等措施,實現(xiàn)立體化生態(tài)農業(yè);通過建造沼氣池,實現(xiàn)能量的多級利用。

  〖技能訓練分析和處理數(shù)據

  〖提示這些玉米的含碳量折合成葡萄糖是6 687.5 kg,計算公式是(12+18)/12×2 675,這些葡萄糖儲存的能量是1.07×1011 kJ(計算公式是EG=MG×1.6×107);

  這些玉米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是3.272×1010 kJ(計算公式為ΔE呼=ΔMG×1.6×107);

  這些玉米在整個生長季節(jié)所固定的太陽能總量是1.397 2×1011 kJ(計算公式為E固=EG+ΔE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占所固定太陽能的比例是23.4%;

  這塊玉米田的太陽能利用效率是1.64%(計算公式為η=1.397 2×1011/8.5×1012)。

  〖小結見板書。

  〖作業(yè)練習一二。

  〖提示

  基礎題

  1.A。2.D。3.B。

  拓展題

 、怕裕2)圖b所示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流向分解者的能量,還有一部分可以以生活能源或食物中化學能的形式被人類再度利用,因此,該生態(tài)系統(tǒng)實現(xiàn)了能量的多級、充分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2.不能。在一個封閉的系統(tǒng)中,物質總是由有序朝著無序的方向(熵增加)發(fā)展。硅藻能利用獲取的營養(yǎng)通過自身的新陳代謝作用釋放能量,依靠能量完成物質由無序向有序的轉化,維持其生命活動。

高一生物教案6

  一、教學內容

  《減數(shù)分裂和受精作用》是新課標高中《生物(必修二)》(人教版)第二章“基因和染色體的關系”中的第一節(jié),它是有絲分裂的繼續(xù),又是遺傳和變異的細胞學基礎。學好這節(jié)課既有助于加深理解有絲分裂過程,又是學好遺傳和變異的必要條件。所以,在知識上它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這決定了本節(jié)內容的重要性。

  二、三維目標

 。保R與技能

 。ǎ保╆U明細胞的減數(shù)分裂。

 。ǎ玻┡e例說明配子的形成過程。

  (3)舉例說明受精作用。

  (4)使用高倍鏡觀察蝗蟲精母細胞減數(shù)分裂固定裝片。

 。ǎ担┻\用模型建構的方法,模擬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數(shù)目和行為的變化。

  2.過程與方法

 。ǎ保┙柚娔X動畫,展示減數(shù)分裂的連續(xù)動態(tài)變化過程,將抽象的減數(shù)分裂過程直觀化,將大量冗長的文字圖像化。

  (2)學生的自主觀察、歸納總結、分析討論、表解、鞏固、練習,使學生理解掌握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主要行為變化,并從實質上認識了減數(shù)分裂實際上是一種特殊的有絲分裂。

 。ǎ常┩ㄟ^觀察蝗蟲精母細胞減數(shù)分裂固定裝片,識別減數(shù)分裂不同階段的染色體的形態(tài)、位置和數(shù)目,加深對減數(shù)分裂過程的理解。

 。ǎ矗┻\用模型建構的方法,模擬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數(shù)目和行為的變化,體驗減數(shù)分裂中染色體的規(guī)律性變化,從而理解精子和卵細胞的形成。

 。常楦袘B(tài)度和價值觀

  減數(shù)分裂是一個由各個階段組成的連續(xù)的動態(tài)過程,教學可使學生領悟到“事物(生命)都是階段性和連續(xù)性的統(tǒng)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三、教學重點

 。保疁p數(shù)分裂的概念

 。玻拥男纬蛇^程

  四、教學難點

 。保疁p數(shù)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行為變化

 。玻慈旧w的概念

  五、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染色體紙質模型、吸鐵石

  六、課時安排

 。痴n時

  七、第一課時教學過程:

  教學階段?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保畡(chuàng)設情境:用實例解釋有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細胞的含義?出示明星李亞鵬、王菲夫婦及其女兒的圖片。

  提問:女兒是怎樣產生的?

  教師:從生殖的角度看,女兒是怎樣產生的呢?

  教師:答得很好。像這樣由父方提供精子,母方提供卵細胞,精卵結合后形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發(fā)育成個體的生殖方式是一種有性生殖。相應地,精子和卵細胞就是一種生殖細胞。

  注意:受精卵是由精子和卵細胞融合得到的細胞,所以受精卵中染色體數(shù)目是精子和卵細胞染色體數(shù)目之和。下面我們從染色體的組成來分析這一家三口。

  提問:一家三口體細胞染色體數(shù)分別為多少??生:女兒是在李王夫婦的愛情催化下產生的。(笑)

  生:李亞鵬提供精子,王菲提供卵細胞,精卵結合后形成受精卵,女兒是由受精卵發(fā)育而成的。

  生:46條?激發(fā)興趣,交代有性生殖的含義,為后續(xù)學習做好鋪墊。(課前學生并不了解有性生殖的含義)

 。玻胝n題:初步介紹減數(shù)分裂的概念,強調染色體數(shù)目減半,暫不說明復制一次分裂兩次?教師:也就是親代和子代染色體數(shù)目是恒定的。

  提問:精子和卵細胞可以通過有絲分裂產生嗎?為什么?

  設問:那么,為了保持生物前后代細胞內染色體數(shù)目的恒定,應該通過什么樣的分裂方式來產生精子和卵細胞呢?

  教師:如果精子或卵細胞內染色體只有正常體細胞中染色體數(shù)目的一半,那么問題便迎刃而解。也就是說在形成精子和卵細胞過程中,細胞的染色體是要減少一半的。像這種能使細胞染色體數(shù)目減半的'細胞分裂就叫減數(shù)分裂。減數(shù)分裂產生的細胞如果可以進行有性生殖,就叫成熟的有性生殖細胞,比如精子、卵細胞是成熟生殖細胞。而能進行減數(shù)分裂的細胞就是原始生殖細胞,比如精原細胞和亂原細胞。

  原始生殖細胞

  →

  成熟生殖細胞

 。2N)

  →

 。1N)

  生:不能。因為如果精子或卵細胞是由有絲分裂得到的,精子和卵細胞染色體數(shù)各為46條,受精卵為92條,后代染色體數(shù)無法維持恒定。?設疑導入,把注意力集中到染色體變化這個重點上來

  3.觀察分析:分析減數(shù)分裂的結果,僅從形態(tài)、大小上介紹同源染色體的概念?出示雌果蠅體細胞和卵細胞的染色體組成圖。

  提問:經過減數(shù)分裂,兩個細胞在染色體數(shù)量上有怎樣的關系?

  提問:除了數(shù)量關系外,從染色體形態(tài)、大小上看,兩個細胞在染色體的組成上有何特點和聯(lián)系?

  師生共同歸納觀察結果:體細胞中染色體是成對存在,(像這種形態(tài)和大小相同的兩條染色體叫同源染色體),卵細胞中沒有成對的同源染色體,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數(shù)目要減半、成對的同源染色體要分開。?生:卵細胞染色體是體細胞的一半。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并在白紙上畫出討論結果。?通過觀察明確減數(shù)分裂的結果,為探究減數(shù)分裂過程做準備。對同源染色體的概念進行分層教學,有利于學生接受。

 。矗骄繙p數(shù)分裂過程

  提出探究問題:減數(shù)分裂怎樣進行才能使染色體數(shù)量減半且同源染色體分開?

  可能的討論結果:

  ①?染色體不復制細胞直接分裂一次,染色體均分;

 、?染色體復制一次細胞連續(xù)分裂兩次,第一次分裂是著絲點斷裂,第二次分裂是直接分裂,染色體均分;

 、?染色體復制一次細胞連續(xù)分裂兩次,第一次分裂是同源染色體分開,第二次分裂是著絲點斷裂?學生上臺用染色體紙質模型和吸鐵石擺出討論結果

  教師點評:(表揚學生的想象力)研究表明,只有經過DNA復制后才能啟動細胞的分裂,所以不可能為情況①。情況②和③中,與實驗相符的是情況③。

  總結提問:在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復制幾次?細胞分裂幾次?得到幾個子細胞?子細胞染色體數(shù)目如何?

  染色體數(shù)減半和同源染色體分開分別在第幾次分裂?

  生:染色體復制一次細胞連續(xù)分裂兩次,得到4個子細胞,子細胞染色體數(shù)是母細胞的一半。

  生:都在第一次分裂

  及時總結討論結果,有利于學生把握減數(shù)分裂的要點。

 。担晟茰p數(shù)分裂的概念

  過程:染色體復制一次,細胞連續(xù)分裂兩次。

  結果:生殖細胞中的染色體數(shù)目是原始生殖細胞中染色體數(shù)目的一半。

  范圍:有性生殖細胞的形成。?學生閱讀課本上減數(shù)分裂的概念。?先講分裂的全過程再講各個階段,有利于把握分裂的連續(xù)性和階段性。

  6.深入學習減數(shù)分裂的過程—精子的形成過程?(1)精子的形成部位:睪丸(精巢)的曲細精管中。

  (2)精子的形成過程

 、俨シ啪有纬蛇^程的flash動畫,讓學生總體感知精子的形成過程,提示學生注意染色體的行為變化和著絲點的數(shù)量變化;

 、诙嗝襟w分步展示減數(shù)分裂的各個階段,注意講清細胞名稱、同源染色體(從來源上、聯(lián)會上講)、非同源染色體、聯(lián)會、四分體等概念;

 、塾眉堎|染色體的排列幫助學生理解非同源染色體的自由組合;

 、

  聯(lián)系有絲分裂來理解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

 、菸淖挚偨Y精子的形成過程。

  觀看精子的形成過程的flash動畫

  從來源上講解同源染色體的概念?用圖解的方法進一步完善同源染色體的概念,效果形象直觀。

  7.課堂練習

  學生做練習

  評價學生的學習結果

  了解學生學習情況,以便確定下一步補償性學習的安排

  8.結課

  精原細胞經減數(shù)分裂形成精細胞,精細胞變形后形成精子,精子的特點是細胞質中營養(yǎng)少,有尾,善于運動;顫姾脛拥木赢a生后便尋找機會去追尋他的戀人——卵細胞,他們一旦相遇就彼此融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再經細胞分裂和分化形成新個體。而受精卵最初細胞分裂所需的營養(yǎng)是由受精卵自己提供的。如果要滿足受精卵最初細胞分裂的營養(yǎng)需求,同時使受精卵的染色體數(shù)與正常體細胞相同,那么,作為精子戀人的卵細胞在形成過程中,應該具備怎樣的特點呢?卵細胞的形成和精子的形成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呢?讓我們下節(jié)課再進行學習。

高一生物教案7

  教學目的

  1、新陳代謝的概念(A:知道)。

  2、酶的發(fā)現(xiàn)過程(A:知道)和酶的概念(D:應用)。

  3、酶的特性(D:應用)。

  教學重點

  1、酶的概念。

  2、酶的特性。

  教學難點

  探索酶的專一性和高效性的實驗。

  教學方法

  自學與實驗探索相結合。

  教學用具

  實驗五、實驗六所需用具和藥品(見課本),光合作用反應式、有氧呼吸和氨基酸縮合形成多肽反應式的投影片,酶的活性受溫度影響的示意圖投影片,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的活性受pH影響的示意圖投影片。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引言:第二章中我們已經學習了有關細胞的一些知識。在第三章中,我們將學習生物新陳代謝的知識。新陳代謝是生物體進行生命活動的基礎,只有在新陳代謝的基礎上,生物體才會表現(xiàn)出其他生命活動。因此,新陳代謝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那么,新陳代謝究竟是指什么呢?

  提問:請一位同學說出葉綠體、線粒體、核糖體的生理功能是什么?

 。ɑ卮穑郝浴#

  講述:上面幾種細胞器的生理功能我們都可以用化學反應式表示出來。

 。ń處煼磐队捌汗夂献饔玫姆磻,有氧呼吸及氨基酸縮合形成多肽的反應式。)

  講述:上述反應都是在活細胞中進行的,這些化學反應發(fā)生的過程。就是生物體內進行新陳代謝的過程。因此,我們可以說,新陳代謝是活細胞中全部化學反應的總稱。

  講述:生物體內這些化學反應,在生物體內溫和的條件下(常溫、常壓)很快就能完成,這全靠生物體內的催化劑——酶的作用。那么,酶的本質是什么?又有哪些特征?

  這些都是本節(jié)課重點探討的問題。

  下面,首先請同學們閱讀課本中“酶的發(fā)現(xiàn)”。

  閱讀后,教師要求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

  討論后學生回答:

  1、1783年,意大利科學家斯巴蘭讓尼設計的實驗,其巧妙之處在哪里?從這個實驗中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2、 20世紀30年代以來?茖W家相繼提取出多種酶的蛋白質結晶,這一事實說明酶的本質是什么?

  3、 20世紀80年代,科學家又發(fā)現(xiàn)少數(shù)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這一發(fā)現(xiàn)使酶的概念又擴展成什么?

  4、酶從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質,發(fā)展到有催化作用的'有機物,導致酶概念發(fā)展的因素是什么?

 。ɑ卮穑郝。)

  講述:從發(fā)現(xiàn)酶到認識酶的本質,都離不開科學實驗,可見實驗對科學的重要性。科學實驗可導致科學的發(fā)展,生產實踐同樣可導致科學的發(fā)展。因此,我們不僅要重視實驗,也要重視生產實踐。

  酶既是生物催化劑,它和無機催化劑相比,具有哪些不同的特點呢?下面我們通過實驗來探索。

  講述:過氧化氫(H2O2)在 Fe3+的催化下,可分解成H2O和O2,動物新鮮肝臟中含有的過氧化氫酶也能催化這個反應。據測算,每滴氯化鐵中的Fe3+數(shù),大約是肝臟研磨液中過氧化氫分子數(shù)的25萬倍。從數(shù)目上看,一滴含有催化劑的容液中,F(xiàn)e3+數(shù)遠遠大于過氧化氨酶的分子數(shù)。如果現(xiàn)在我們想弄清楚Fe3+與過氧化氫酶,哪一種催化劑的催化效率高,那么,我們應該如何設計這個實驗?

 。ɑ卮穑郝。)

  講述:要比較Fe3+和過氧化氫酶的催化效率,設計實驗中的其他條件應該相同,如兩個試管中過氧化氫溶液的量應該相同, Fe3+和動物肝臟也應盡可能同時加入兩個試管中。

 。▽W生按實驗步驟分組實驗。)

  提問:

  1、你在實驗過程中觀察到哪些實驗現(xiàn)象?

 。ɑ卮穑郝裕

  2、從這個實驗你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ɑ卮穑哼^氧化氫酶的催化能力強。)

  講述:過氧化氫酶的催化效率和Fe3+相比,要高很多。事實上,酶的催化效率一般是無機催化劑的 107~ 1013倍。上述實驗說明了酶的一個特性——高效性。

  酶還具有什么特性呢?讓我們繼續(xù)通過實驗來探索。

  講述:淀粉和蔗糖都是非還原性糖,淀粉在酶的催化下能水解為麥芽糖和葡萄糖,蔗糖在酶的催化下能水解為葡萄糖和果糖。麥芽糖、果糖、葡萄糖均屬還原性糖。還原性糖能夠與一種叫做斐林的試劑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生成磚紅色的沉淀,F(xiàn)在給你淀粉酶溶液,要觀察淀粉酶能催化哪種糖水解?應該如何設計這個實驗?你又怎么能知道淀粉酶催化了糖的水解呢?

 。ɑ卮穑郝裕缓髮W生按設計步驟實驗。)

  提問:

  1、哪個試管加入斐林試劑后再加熱會出現(xiàn)了磚紅色的沉淀?

 。ɑ卮穑涸诩尤肟扇苄缘矸鄣脑嚬苤。)

  2、出現(xiàn)磚紅色沉淀的原因是什么?

 。ɑ卮穑郝。)

高一生物教案8

  設疑:比較組成地殼和組成細胞的部分元素的含量,通過比較,你能發(fā)現(xiàn)什么問題?

  0.921.09

  還原糖脂肪蛋白質

  預測實測原因預測實測原因預測實測原因

  蘋果汁

  梨汁

  馬鈴薯勻漿

  花生

  種子

  花生種子勻漿

  豆?jié){

  鮮肝提取液

  交流實驗結果:每一組實驗選取一個人介紹實驗情況,然后分析實驗成敗的得失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合作進行實驗,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合作意識。

  (四)反思總結,當堂檢測。

  教師組織學生反思總結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并進行當堂檢測。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構建知識網絡并對所學內容進行簡單的反饋糾正。(課堂實錄)

 。ㄎ澹┌l(fā)導學案、布置預習。

  我們已經學習了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那么,細胞中的各種有機物又是怎么樣的,有什么特點?在下一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學習生命活動的承擔者—蛋白質。這節(jié)課后大家可以先預習這一部分,著重分析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單位—氨基酸。并完成本節(jié)的課后練習及課后延伸拓展作業(yè)。

  設計意圖:布置下節(jié)課的預習作業(yè),并對本節(jié)課鞏固提高。教師課后及時批閱本節(jié)的延伸拓展訓練。

  九、板書設計

  第2章 組成細胞的分子

  第1節(jié) 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大量元素:C、H、O、N、P、S等

  微量元素:Fe、Mn、Zn、B、Cu、M等

  組成細胞的基本元素:C

  二、

  三、檢測生物組織中的常見有機物

  十、教學反思

  本課的設計采用了課前下發(fā)預習學案,學生預習本節(jié)內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課堂上師生主要解決重點、難點、疑點、考點、探究點以及學生學習過程中易忘、易混點等,最后進行當堂檢測,課后進行延伸拓展,以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

  教材中本實驗安排為驗證性實驗,可與講課同步進行。

  本實驗難度并不大,但由于內容較多,實驗時間較長,因此,必須作周密安排,才能按時完成。實驗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增設教師演示實驗。上課之前,教師應該準備好做演示實驗所需的實驗材料、用具、儀器和試劑等。同時,逐項完成可溶性糖、脂肪、蛋白質三類有機物的`鑒定實驗。在實驗課上,將三個實驗的正確結果分別展示在講臺上,并作扼要的介紹,以便使學生將自己的實驗結果與教師的演示實驗作比較。

  2.實驗中學生應分工合作。在“還原糖的鑒定”實驗中,當每組2個學生中的1個制備生物組織樣液時,另一個學生可以用酒精燈將水煮開,以便縮短實驗的等待時間。在“脂肪的鑒定”實驗中,1個學生制作臨時裝片時,另一個學生則可以調試顯微鏡。另外,在完成前2個實驗時,1個學生洗刷試管、清洗玻片和整理顯微鏡,另一個學生則可以進行后1個實驗的操作。

  3.鑒定可溶性還原糖的實驗,在加熱試管中的溶液時,應該用試管夾夾住試管上部,放入盛開水的大燒杯中加熱,注意試管底部不要接觸燒杯底部,同時試管口不要朝向實驗者,以免試管內溶液沸騰時沖出試管,造成燙傷。如果試管內溶液過于沸騰,可以用手上提夾住試管的試管夾。

  4.做鑒定糖和蛋白質的實驗時,在鑒定之前,可以留出一部分樣液,以便與鑒定后的樣液的顏色變化作對比,這樣可以增強說服力。

  5.斐林試劑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勻后方可使用,切勿將甲液和乙液分別加入組織樣液中。

  本節(jié)課時間45分鐘,其中情景導入、展示目標、檢查預習5分鐘,講解實驗原理與實驗步驟7分鐘,學生分組實驗10分鐘左右,反思總結當堂檢測5分鐘左右,其余環(huán)節(jié)18分鐘,能夠完成教學內容。

高一生物教案9

  一、基因突變的實例

  1、鐮刀型細胞貧血癥

  ⑴癥狀 紅細胞由正常的圓餅狀變成鐮刀型,導致紅細胞不能順利通過毛細血管聚集在一起,紅細胞破裂(溶血),造成貧血。

 、撇∫ 基因中的堿基替換。 直接原因:血紅蛋白分子結構的改變 根本原因:控制血紅蛋白分子合成的基因結構的改變

  2、基因突變

  概念:DNA分子中發(fā)生堿基對的替換、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結構的改變

  二、基因突變的原因和特點

  1、基因突變的原因:有內因和外因

  外因有:物理因素:如紫外線、X射線

  化學因素:如亞硝酸、堿基類似物

  生物因素:如某些病毒

 、谱匀煌蛔(內因)

  2、基因突變的特點

 、牌毡樾寓齐S機性⑶不定向性⑷低頻性⑸多害少利性

  3、基因突變的時間

  有絲分裂或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間期

  4.基因突變的意義:是新基因產生的途徑;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是進化的原始材料

  三、基因重組

  1、基因重組的'概念

  2、基因重組的類型

  隨機重組(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后期)

  交換重組(四分體時期)

  3.時間: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過程中(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后期和四分體時期)

  4.基因重組的意義

  四、基因突變與基因重組的區(qū)別

  基因突變

  基因重組

  本質

  基因的分子結構發(fā)生改變,產生了新基因,也可以產生新基因型,出現(xiàn)了新的性狀。

  不同基因的重新組合,不產生新基因,而是產生新的基因型,使不同性狀重新組合。

  發(fā)生時間及原因

  細胞分裂間期DNA分子復制時,由于外界理化因素引起的堿基對的替換、增添或缺失。

  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后期中,隨著同源染色體的分開,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進行了自由組合;四分體時期非姐妹染色單體的交叉互換。

  條件

  外界環(huán)境條件的變化和內部因素的相互作用。

  有性生殖過程中進行減數(shù)分裂形成生殖細胞。

  意義

  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是生物進化的原材料。

  生物變異的來源之一,是形成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原因。

  發(fā)生可能

  突變頻率低,但普遍存在。

  有性生殖中非常普遍。婦后代患病概率是____100%或1/2__________。

  今天就和大家就分享到這,祝愿同學們用辛勤的汗水去收獲美好的未來吧!

高一生物教案10

  學習目標

  1.說明細胞呼吸(知識性目標:理解水平)。

  2.探討其原理的應用〔情感性目標:經歷(感受)水平〕〕。

  學習提示

  通過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來掌握細胞呼吸的兩種方式及其產物等。

  1.生物體生命活動的主要能源物質是什么?

  2.生物體內儲存能量的物質是什么?

  3.生物新陳代謝所需能量的直接來源是什么?

  4.在光合作用過程中的能量轉化是如何進行的?

  答案:

  1.生物體生命活動的主要能源物質是糖類。包括葡萄糖、果糖、糖元、淀粉等。

  2.生物體內儲存能量的物質是脂肪。

  3.生物新陳代謝所需能量的直接來源是ATP的水解。

  4.在光合作用過程中的能量轉化是:太陽光能→電能→ATP與NADPH中活躍的化學能→糖類中穩(wěn)定的化學能。

  知識鏈接

  糖類是主要的能源物質。

  ATP含量穩(wěn)定、可再生和移動迅速、供能高效,因而成為細胞內能量釋放、轉移和利用的中間物質。

  光合作用為幾乎所有生物提供了物質和能量來源。

  教材分析

  汽油的燃燒是一個物質氧化的化學反應過程,C由還原態(tài)轉變?yōu)檠趸瘧B(tài)的過程中有大量的能量被釋放出來,在這一能量的轉變中是一個由穩(wěn)定的化學能轉變?yōu)槲锢砟艿倪^程(如放出大量的光和熱)。

  與此相似,生命的運動過程也有一個能量形式的轉變。而在細胞內的能量是貯存在有機物中的,這相當于汽油這種燃料,例如:糖類、脂肪、蛋白質。這些“燃料”中能量必須被氧化分解,變成氧化態(tài),能量就可以釋放出來,并且轉變成ATP中的活躍化學能被生命活動直接利用。要點提煉

  與汽油這種形式的能源物質相似——在細胞內的能量也是貯存于還原態(tài)的碳元素中,能量的釋放過程,就其本質來說:是一個碳元素被氧化的過程。

  1.細胞呼吸的類型

  無論是自養(yǎng)生物還是異養(yǎng)生物,細胞必須將這些有機物氧化分解,將能量釋放出來,供生命活動之需。細胞氧化葡萄糖、脂肪酸或其他有機物以獲取能量并產生CO2的過程稱為細胞呼吸。

  探究活動

  酵母菌細胞呼吸的方式

  目的要求:通過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的方式,了解細胞呼吸的類型。細胞呼吸的最重要的意義是為生命活動提供能量。

  實驗原理:酵母菌是兼性厭氧微生物,在有氧和無氧的條件下均能正常生存。有氧呼吸是在有氧氣條件下進行的,產生二氧化碳和水,釋放能量多。無氧呼吸是在無氧(或缺氧)條件下進行,產生二氧化碳和酒精,釋放能量較少的一種呼吸方式。全析提示

  釋放能量多少的顯示方法:用溫度計測量保溫瓶內的溫度變化。

  材料器具:酵母培養(yǎng)液;液體石蠟油(用于培養(yǎng)液面與空氣進行可靠的隔離)、0.1g/mL葡萄糖液;保溫瓶(可以有效地控制內部溫度盡可能的不受外界影響)、溫度計、棉花(可以阻止空氣中的微生物進入,但空氣可以進入)。

  活動程序:(1)取3只保溫瓶,編號為A、B、C。將少量的酵母菌放進由蒸餾水、純糖和酒石酸銨組成的培養(yǎng)液中,經過一夜的培養(yǎng),便可以產生出千千萬萬的酵母菌。

  (2)A瓶注入煮沸冷卻(冷卻的目的是避免高溫殺死酵母菌)的質量分數(shù)為0.1g/mL的葡萄糖溶液1L;B、C瓶注入未經煮沸的質量分數(shù)為0.1g/mL的葡萄糖溶液1L。

  (3)向A、B瓶中加入等量的酵母培養(yǎng)液,C號瓶中不加入酵母菌培養(yǎng)液(作為空白對照)。

  (4)向A號瓶中注入液體石蠟。煮沸的目的有兩個:其一是排出氧氣,氣體于100℃在水中的溶解度非常小;其二是殺死微生物。

  (5)3個瓶中同時放入溫度計,并用棉團輕輕塞上瓶口(這樣做可以有效地通入空氣,并且阻止空氣中的微生物的進入),插入溫度計并保證保溫瓶通氣。

  (6)2h后觀察并記錄3個保溫瓶溫度數(shù)據。

  結果預測及分析:B號瓶中溫度最高,A號瓶次之,C號瓶的溫度最低并且接近室溫。液體石蠟的密度比水小,所以可以在水面上形成一層油膜,從而有效地使空氣與培養(yǎng)液隔開。

  高一生物教案從化學能到生物能

  B號瓶中的酵母菌進行的呼吸方式是有氧呼吸。細胞在氧的參與下,通過酶的催化作用,把糖類等有機物徹底氧化分解,產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時釋放出大量能量的過程,稱為有氧呼吸。A號瓶中的酵母菌進行的呼吸方式是無氧呼吸。無氧呼吸不需要大氣中的氧。

  絕大多數(shù)的動物和植物都需要進行有氧呼吸,所以必須生活在氧氣充足的條件下。幾種專營體內寄生的動物進行無氧呼吸,如蛔蟲、豬肉絳蟲等。部分微生物也必須進行無氧呼吸才能生存,這種微生物的代謝類型被稱為專性厭氧,除了書上的兩種微生物外,還有甲烷桿菌、鏈球菌等。

  2.細胞呼吸的主要場所——線粒體要點提煉

  酵母菌的兩種呼吸方式:①有氧呼吸時產物是CO2和H2O,并有大量能量釋放;②無氧呼吸產物是酒精和CO2,釋放少量能量。

  線粒體,最早發(fā)現(xiàn)這種細胞器是1857年利用光學顯微鏡在昆蟲的肌肉細胞中看到的一種顆粒狀結構,直到1897年Benda才把這種線狀和顆粒狀結構稱為線粒體。在光學顯微鏡下,線粒體成顆粒狀或短桿狀,橫徑約0.2~1μm,長約2~8μm,相當于一個細菌的大小。全析提示

  線粒體的形態(tài)與其名稱來歷有關,線粒體在光學顯微鏡下呈線狀和顆粒狀。

  線粒體在電鏡下呈雙層膜結構,內膜向內腔折疊形成嵴,嵴的形成增加了線粒體內膜的面積。線粒體內膜中蛋白質的含量比外膜多得多,完成有氧呼吸第三階段過程的所有的酶都分布在內膜上。第二階段的酶在線粒體基質中。

  線粒體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它的主要使命是為各種生命活動提供能量,所以在能量代謝旺盛的細胞中,線粒體的數(shù)量就比較多,如心肌細胞與骨骼肌細胞相比較,心肌細胞消耗的能量比骨骼肌細胞多,所以心肌細胞中的線粒體數(shù)量比骨骼肌多,而且每個線粒體中嵴的數(shù)量也比骨骼肌中多。要點提煉

  有氧呼吸有關的酶分布在基質(第二階段)和內膜(第三階段)上。

  線粒體為生命活動提供能量,所以需要能量多的細胞內的線粒體數(shù)量多。

  在線粒體中有少量的.DNA和RNA,線粒體在細胞中可以進行自我增殖,如細胞從低能量代謝轉到高能量代謝時,線粒體的數(shù)量就會增加,所以線粒體在遺傳上不完全依賴于細胞核,有一定獨立性。全析提示[Ks5u.com]

  線粒體稱為半自主性細胞器,是因為:①增殖不與細胞同步;②能夠自主合成部分蛋白質。

  3.細胞呼吸的過程

  (1)有氧呼吸是高等動物和植物細胞進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形式,因此,通常所說的呼吸作用就是指有氧呼吸。細胞進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是線粒體。

  氧化的有機物最多的是葡萄糖(約占全部的70%)。如果選擇適當?shù)拇呋瘎┦蛊咸烟侨紵,一步就被氧化成CO2和水,而在細胞中葡萄糖的氧化是要經過許多步驟才產生CO2和水的。

  有氧呼吸的全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要點提煉

  物質在細胞內氧化分解最大特點是:要經過一系列復雜的化學反應,逐步釋放出來的。

  第一階段:1分子葡萄糖分解為2分子的丙酮酸(C3H4O3),同時產生少量的氫和少量的能量,這些能量能產生2分子ATP。這個過程是在細胞質基質中進行的。

  C6H12O62C3H4O3+4[H]+2ATP第一階段可稱為:葡萄糖的分解。

  第二階段:丙酮酸經過一系列的反應,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氫,同時釋放出少量能量,這些能量能產生2分子ATP。這個階段是在線粒體基質中進行的。

  2C3H4O3+6H2O6CO2+20[H]+2ATP第二階段可稱為:丙酮酸的徹底分解。

  第三階段:前兩個階段產生的氫,經過一系列反應,與氧結合成水,同時釋放大量的能量,這些能量能產生34分子ATP。這個過程是在線粒體內膜(嵴)上進行的。第三階段可稱為:水的產生。

  24[H]+6O212H2O+34ATP

  以葡萄糖為底物的細胞呼吸的總反應式是:

  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全析提示

  總反應式兩側的水不可以約掉,因為不是在一個階段中參與的反應。

  綜合上述每氧化1摩爾葡萄糖,生成6摩爾的二氧化碳和12摩爾的水,同時生成38摩爾ATP。每氧化1摩爾葡萄糖釋放出來的總能量是2870kJ,其中只有1161kJ轉移至ATP的高能磷酸鍵上,能量轉變效率只有40%左右,其余部分(1709kJ)的能量就以熱能形式散失掉了。

  (2)無氧呼吸

  無氧呼吸也包括許多類型,但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氧氣不參與反應,并且呼吸底物只是部分地被氧化,所以最終形成的產物有酒精、乳酸等。左欄中的一組數(shù)據是一定要掌握的。

  第一階段:1分子葡萄糖分解為2分子的丙酮酸(C3H4O3),同時產生少量的氫和少量的能量,這些能量能產生2分子ATP。這個過程是在細胞質基質中進行的。

  C6H12O62C3H4O3+4[H]+2ATP要點提煉

  第一階段與有氧呼吸的相同,可以看出這一階段并不需要氧氣存在。

  第二階段:生物種類不同,終產物有兩種。

 、佼a生酒精的無氧呼吸酵母菌和其他一些微生物,甚至一些高等植物,在缺氧條件下,都以酒精無氧呼吸的形式進行呼吸。全析提示

  無氧呼吸全過程中,這是唯一的釋放能量的過程。

  無氧氣存在時,丙酮酸就在丙酮酸羧化酶的作用下,脫羧成為乙醛。乙醛在乙醇脫氫酶的作用下,被第一階段產生的[H]還原為酒精(乙醇)。這些反應可以用下列的反應式來表示:

  2CH3COCOOH2CH3CHO+2CO2

  2CH3CHO+2[H]2C2H5OH思維拓展

  這一過程可以看出,[H]中貯存的能量隨之進入了酒精。

  酒精無氧呼吸的總反應式是:

  C6H12O62C2H5OH+2CO2+能量

  ②產生乳酸的無氧呼吸高等動物和人體的無氧呼吸產生乳酸。乳酸無氧呼吸也不需要氧的參與,而只依靠酶的作用就能把1分子葡萄糖分解成2分子乳酸,并且產生2分子ATP。ks5u.com全析提示

  從反應式中可以看出,物質在反應前后依然是平衡的。

  2CH3COCOOH+2[H]2CH3CHOHCOOH

  乳酸發(fā)酵的總反應式是:

  C6H12O62C3H6O3+能量

  此外,還有一些高等植物的某些器官在進行無氧呼吸時也可以產生乳酸,如馬鈴薯塊莖、甜菜塊根等。左欄中的反應式中也有丙酮酸被還原的過程:羰基被還原成了羥基。

  總之,無氧呼吸的效率雖然遠比有氧呼吸低,但作為一種應急措施是必要的。從生物的進化歷史來看,無氧呼吸也是很有意義的。因為在綠色植物出現(xiàn)之前沒有光合作用,因而大氣中沒有氧氣。這時的原始生物必然是靠無氧呼吸獲得它們所需的能量。

  在無氧呼吸中,分解葡萄糖時釋放的能量是196.65kJ/mol,本章第一節(jié)中ATP水解時,釋放能量的值是30.54kJ/mol,所以無氧呼吸中產生的2molATP中的能量是61.08kJ。

  細胞呼吸釋放出來的能用于細胞的各種生命活動過程。細胞生長、分裂時需要合成許多物質,因而都要耗能。恒溫動物體溫的維持也需要能。在低溫下,生物生長非常緩慢,甚至停滯,原因之一就是呼吸作用十分低微,生物合成十分緩慢。細胞的主動運輸也是一種耗能過程。植物根系在氧分壓很低的情況下對K+的吸收大大減少,就是因為在氧分壓低時呼吸作用微弱,不能產生足夠的自由能之故。某些特殊的生物,如螢火蟲、電鰻等的光能、電能等都是由ATP中的化學能轉換而來的。動物的機械活動所消耗的能,也都來自呼吸作用中產生的ATP。要點提煉

  ①只需相應的酶,不需O2,在有O2存在時,無氧呼吸會受抑制。②物質變化:由于缺氧,C6H12O6不能徹底氧化分解,而產生不徹底氧化產物,如C2H5OH或C3H6O3。③能量變化:因為分解不徹底,氧化產物中還貯存著能量,所以釋能少。

  呼吸作用中的能量形式的轉變:穩(wěn)定的化學能(有機物)活躍的化學能(ATP)生物能(螢火蟲、電鰻的光能等)。

高一生物教案11

  第1節(jié)從生物圈到細胞

  一、教學目標

  1.舉例說出生命活動建立在細胞的基礎之上。2.舉例說明生命系統(tǒng)的結構層次。3.認同細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統(tǒng)。二、教學重點和難點1.教學重點

 。1)生命活動建立在細胞的基礎之上。(2)生命系統(tǒng)的結構層次。2.教學難點

  生命系統(tǒng)的結構層次。三、教學策略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生物圈中的生物盡管多種多樣,千姿百態(tài),但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并且有的生物就是由一個細胞構成的,即使是沒有細胞結構的微小生物──病毒,也必須依賴活細胞生活。因此,從宏觀的生物圈逐級深入到微觀的細胞,有利于學生用全局的、系統(tǒng)的觀點來認識生物界。同時,從細胞到生物圈這些生命系統(tǒng)的各個結構層次,是本模塊和其他模塊將要逐一研究和學習的內容。

  本節(jié)教學建議用1課時。

  本節(jié)在教學上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選擇SARS病毒作為“問題探討”的素材,是基于以下兩點理由。(1)SARS病毒給人類的健康造成非常嚴重的后果,是社會關注的熱點,是學生經歷過并且相對比較熟悉的一類病毒,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2)病毒不是一個細胞,不具有細胞的結構,但它不能離開活細胞而獨立生活,選擇SARS病毒侵害人體肺部細胞作為“問題探討”的素材,有助于服務“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的主題。因此,在教學時應注意將病毒與細胞聯(lián)系起來,但不宜要求學生深入學習SARS病毒的相關知識。

  教師可以展示SARS病毒的電鏡照片或模式圖、SARS患者肺部X光片示彌漫性陰影圖,引導學生回顧初中學習過的病毒的結構組成,并與細胞作簡單比較。同時探討教材中的兩個問題,達成“像病毒那樣沒有細胞結構的生物,也必須依賴活細胞才能生活”的認識。關于讓學生理解“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的觀點,教材中的資料分析已比較全面,分別是從生命特征的不同方面,不同生物體的不同生命活動等來論證這一觀點的。下表反映了編者的意圖。

  表3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的實例

  由于本資料中的一些事例是義務教育階段七年級涉及的內容,因此,在分析本資料時,除按照教材的問題引導學

  生討論外,教師還可以補充一些問題供學生思考。例如,草履蟲是單細胞生物還是多細胞生物?它具有生物的哪些基本特征?人類發(fā)育的起點是從什么細胞開始的?新生兒逐漸發(fā)育長大是由于細胞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等等。

  “生命系統(tǒng)的結構層次”是本節(jié)的難點,教師應引導學生系統(tǒng)地理解這幾個層次,在理解這些結構層次時,教師可以適當?shù)匮a充各個層次的名詞解釋,以利于學生從微觀到宏觀,步步緊扣地理解生命系統(tǒng)的嚴密性、層次性和多樣性。教師可以按下表的方式呈現(xiàn)這幾個層次的遞進關系。

  表4生命系統(tǒng)的結構層次

  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這些層次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在這些層次中,只有種群和群落這兩個名詞是學生陌生的,需要教師用具體的事例補充講解。例如,在一個池塘中的全部鯽魚就是一個種群,而池塘中的.全部生物就構成了一個群落。這兩個概念不需要掌握,只需要學生能通過具體的事例理解就行。

  2.除種群和群落外,其他的幾個層次都是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七年級接觸過的概念,可

  以讓學生分組回憶、討論。

  3.除教材列舉的事例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列舉其他的事例。例如,與心肌細胞同層次的還有平滑肌細胞、骨骼肌細胞、上皮細胞、神經細胞,等等;與心肌組織同層次的有上皮組織、結締組織、神經組織,等等。另一方面,教師可以讓學生以一個人、一棵松樹或一只草履蟲為例,用不同生物研究生命系統(tǒng)各個層次的關系,以便理解生命系統(tǒng)的復雜性和多樣性。

  四、答案和提示

 。ㄒ唬﹩栴}探討

  1.提示:病毒盡管不具有細胞結構,但它可以寄生在活細胞中,利用活細胞中的物質生活和繁殖。

  2.提示:SARS病毒侵害了人體的上呼吸道細胞、肺部細胞,由于肺部細胞受損,導致患者呼吸困難,患者因呼吸功能衰竭而死亡。此外,SARS病毒還侵害人體其他部位的細胞。

 。ǘ┵Y料分析

  1.提示:草履蟲除能完成運動和分裂外,還能完成攝食、呼吸、生長、應激性等生命活動。如果沒有完整的細胞結構,草履蟲不可能完成這些生命活動。

  2.提示:在子女和父母之間,精子和卵細胞充當了遺傳物質的橋梁。父親產生的精子和母親產生的卵細胞通過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子宮中發(fā)育成胚胎,胚胎進一步發(fā)育成胎兒。胚胎發(fā)育通過細胞分裂、分化等過程實現(xiàn)。

  3.提示:完成一個簡單的縮手反射需要許多種類的細胞參與,如由傳入神經末梢形成的感受器、傳入神經元、中間神經元、傳出神經元、相關的骨骼肌細胞,等等。人的學習活動需要種類和數(shù)量繁多的細胞參與。由細胞形成組織,由各種組織構成器官,由器官形成系統(tǒng),多種系統(tǒng)協(xié)作,才能完成學習活動。學習活動涉及到人體的多種細胞,但主要是神經細胞的參與。

  4.提示:例如,胰島細胞受損容易導致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脊髓中的運動神經元受損容易導致相應的肢體癱瘓;大腦皮層上的聽覺神經元受損可導致聽覺發(fā)生障礙,等等。5.提示:例如,生物體的運動離不開肌細胞;興奮的傳導離不開神經細胞;腺體的分泌離不開相關的腺(上皮)細胞,等等。

 。ㄈ┧伎寂c討論

  1.提示:如果把龜換成人,圖中其他各層次的名稱不變,但具體內容會發(fā)生變化。例如,心臟應為二心房、二心室;種群應為同一區(qū)域的所有人,等等。應當指出的是,生物圈只有1個。如果換成一棵松樹,圖中應去掉“系統(tǒng)”這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種群的具體內容也會改變。如果換成一只草履蟲,細胞本身就是個體,沒有組織、器官、系統(tǒng)等層次。2.提示:細胞層次;其他層次都是建立在細胞這一層次的基礎之上的,沒有細胞就沒有組織、器官、系統(tǒng)等層次。另一方面,生物體中的每個細胞具有相對的獨立性,能獨立完成一系列的生命活動,某些生物體還是由單細胞構成的。

  3.提示:一個分子或一個原子是一個系統(tǒng),但不是生命系統(tǒng),因為生命系統(tǒng)能完成一定的生命活動,單靠一個分子或一個原子是不可能完成生命活動的。

 。ㄋ模┚毩暬A題

  1.(1)活細胞:A、D、G、I;(2)死細胞:B、E;

 。3)細胞的產物:C、F、H。

  2.(1)細胞層次(也是個體層次,因為大腸桿菌是單細胞生物);(2)種群層次;

  (3)群落層次。

  拓展題

  1.提示:不是。病毒不具有細胞結構,不能獨立生活,只能寄生在活細胞中才能生活,因此,盡管人工合成脊髓灰質炎病毒,但不意味著人工制造了生命。

  2.提示:人工合成病毒的研究,其意義具有兩面性,用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的態(tài)度都是不全面的。從肯定的角度看,人工合成病毒可以使人類更好地認識病毒,例如,研制抵抗病毒的藥物和疫苗,從而更好地為人類的健康服務;從否定的角度看,人工合成病毒的研究也可能會合成某些對人類有害的病毒,如果這些病毒傳播開來,或者被某些人用做生物武器,將給人類帶來災難。

  第2節(jié)細胞的多樣性和統(tǒng)一性

  一、教學目標

  1.說出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2.分析細胞學說建立的過程。

  3.使用高倍鏡觀察幾種細胞,比較不同細胞的異同點。

  4.認同細胞學說的建立是一個開拓、繼承、修正和發(fā)展的過程;討論技術進步在科學發(fā)展中的作用。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1.教學重點

  (1)使用高倍鏡觀察幾種細胞,比較不同細胞的異同點。(2)分析細胞學說建立的過程。2.教學難點

  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三、教學策略

  本節(jié)教材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大量的實驗材料)和比較(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異同)來認識細胞的多樣性和統(tǒng)一性,從細胞學說的建立過程(科學史)中認識細胞的統(tǒng)一性。本節(jié)在教學策略上也應該體現(xiàn)這些思路。

  本節(jié)教學建議用2課時。其中1課時完成觀察細胞的實驗,1課時完成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比較以及細胞學說的建立過程的學習。

  1.領悟原理,細心操作,學會使用高倍鏡。

  教師應注意提供不同的生物材料,不同生物的各種細胞可以更好地說明細胞的多樣性,而不同生物的細胞共有的結構又可以說明細胞的統(tǒng)一性。根據材料的多樣性和可行性,教師可以提供給學生下面的一些材料。

  教師也可以展示這些生物細胞的圖片,給學生觀察時提供參考。

  正確使用高倍顯微鏡和制作臨時裝片是重要的實驗室操作技能。在實際教學中,學生的積極性很高,但動手能力較差,很可能找不到所要觀察的細胞,制作的臨時裝片也不合格,因此,需要教師詳細示范和指導。高倍顯微鏡的使用方法步驟見教材圖示,但學生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師可以在操作前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學生只有真正理解了這些操作步驟,才能更好地完成觀察細胞的任務。

  教師針對高倍顯微鏡的使用可以提出下列問題。

 。1)是低倍鏡還是高倍鏡的視野大,視野明亮?為什么?

  提示:低倍鏡的視野大,通過的光多,放大的倍數(shù);高倍鏡視野小,通過的光少,但放大的倍數(shù)高。

  (2)為什么要先用低倍鏡觀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觀察的物像移至視野的中央,再換高倍鏡觀察?

  提示:如果直接用高倍鏡觀察,往往由于觀察的對象不在視野范圍內而找不到。因此,需要先用低倍鏡觀察清楚,并把要放大觀察的物像移至視野的中央,再換高倍鏡觀察。

 。3)用轉換器轉過高倍鏡后,轉動粗準焦螺旋行不行?

  提示:不行。用高倍鏡觀察,只需微調即可。轉動粗準焦螺旋,容易壓壞玻片。另外,臨時裝片的制作也是難點,學生容易犯的錯誤是:用的材料過多;切片太厚;不蓋蓋玻片,或者蓋蓋玻片的方法不當;壓片的方法不當;氣泡太多而不容易觀察到細胞,等等,這些都需要教師示范和指導。

  使用高倍鏡觀察各種細胞是手段,認識細胞的多樣性和統(tǒng)一性是目標,教師應在學生觀察之后及時進行總結。

  2.比較見異同,出真知──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學習。

  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學習是本節(jié)的教學難點。教師可先采用“顧名思義”的方法,從字面上分析這兩類生物的最主要區(qū)別在于細胞核。例如,“原核”是指原始的細胞核,“真核”是指真正的細胞核。這兩類細胞的“核”到底有什么區(qū)別呢?還有沒有其他的區(qū)別呢?教師可展示細菌細胞和藍藻細胞的模式圖,讓學生識圖、辨認、歸納和總結,通過比較,學生很自然地得出原核細胞的“核”叫擬核,教師可進一步提出下列問題引導學生觀察和思考。

 。1)細胞核和擬核在結構上有什么不同?

 。2)擬核的成分是什么?與真核細胞的染色體有什么不同?(3)原核細胞中有什么結構?植物細胞的細胞質中有哪些結構?(4)你認為原核細胞的結構簡單,還是真核細胞的結構簡單?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可進一步列表總結:

  表5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的區(qū)別(教學用簡表)

高一生物教案12

  學習目標:

  知識:1、簡述人類對遺傳物質的探索過程。

  2、分析證明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的設計思路。

  能力:探討實驗技術在證明DNA是主要遺傳物質中的作用。

  情感:1、認同人類對遺傳物質的認識是不斷深化不斷完善的過程。

  2、認同與他人合作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性,討論技術的進步在探索遺傳物質本質中的作用。

  學習重點: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的原理和過程。

  學習難點: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的原理和過程。

  我的課堂:

  自學等級

  一、情境導入:

  二、課前預學:

  1、20世紀20年代,人們認識到蛋白質是由 連接而成的大分子物質,而的多種多樣的排列順序可能蘊藏著 ,因此,許多科學家認為 是遺傳物質。

  2、20世紀30年代,人們認識到DNA是由許多 聚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這一認識使人們意識到 可能是遺傳物質。

  3、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包括兩個實驗:英國科學家 的實驗和美國科學家的實驗。

  三、合作探究:

  1、格里菲斯的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過程。

 、賀型活細菌(菌落粗糙、無莢膜、無毒性) 注射 小鼠→___ __ ;

  ②S型活細菌(菌落光滑、有莢膜、有毒性)注射 小鼠→____ _;

 、奂訜釟⑺繱型菌 注射 小鼠→__ ___ ;

 、躌型活菌+滅活S型菌 注射 小鼠→_____ ;

  對實驗現(xiàn)象的分析和初步結論:

  結論:___ __是肺炎雙球菌的遺傳物質。

  2、艾弗里的實驗—教材P44圖3-3。

 、倏茖W家們在證明什么是遺傳物質時的`一般方法是:設法將 和 等分開,以便 、 去觀察它們各自的作用。

  ②實驗結果表明: 才是遺傳物質, 不是。

  思考:

  1、格里菲斯和艾弗里的轉化實驗對照是怎樣?

  2、格里菲斯和艾弗里的轉化實驗能否完全證明DNA就是遺傳物質,為什么?

  3、格里菲斯的轉化實驗中,加熱殺死的是什么?因此能夠說明DNA和蛋白質的穩(wěn)定性誰更強?

  四、我的疑問:

  五、歸納總結:

  六、自我檢測:

  2、若用DNA酶處理S型細菌,使之與活的R型細菌一起感染小鼠,結果或結論錯誤的是( )

  A、小鼠死亡 B、多糖不是遺傳物質

  C、能證明DNA是否為遺傳物質 D、能證明蛋白質不是遺傳物質

  4、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中,在培養(yǎng)有R型細菌的A、B、C、D四個試管,依次分別放人從S型活細菌中提取的DNA 、DNA和DNA酶、蛋白質、多糖,經過培養(yǎng),檢查結果發(fā)現(xiàn)有R型細菌轉化的是 ( )

  6、格里菲思用肺炎雙球菌在小鼠身上進行了著名的轉化實驗,此實驗結果( )

  A、證明了DNA是遺傳物質

  B、證明了RNA是遺傳物質

  C、證明了蛋白質是遺傳物質

  D、沒有具體證明哪一種物質是遺傳物質

  2、 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不能證實的是

 、俚鞍踪|不是遺傳物質

  ②DNA是遺傳物質

  A B C D ③染色體是遺傳物質的重要載體

 、茉诓缓珼NA的生物體中內,RNA就是該生物的遺傳物質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的關鍵一步是 ( )

  A、區(qū)別出肺炎雙球菌的類型 B、滅火的有莢膜菌可使無莢膜菌的后代長出莢膜

  C、無莢膜菌不會使小白兔得病 D、有莢膜菌的DNA可使無莢膜菌的后代長出莢膜

  4、1944年,美國科學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從S型活細菌中提取了DNA、蛋白質和多糖等物質,然后分別加入到培養(yǎng)R型的培養(yǎng)基中,結果發(fā)現(xiàn)加入了DNA的培養(yǎng)基中,R型細菌轉化成了S型細菌,而加入蛋白質和多糖的培養(yǎng)基中,R型細菌不能發(fā)生這種變化。這一現(xiàn)象說明

 、賁型細菌的性狀是由DNA決定的②在轉化過程中,S型細菌的DNA可能加入到R型細菌中 ③DNA是遺傳物質 ④S型細菌的DNA是遺傳物質,R型細菌的DNA不是遺傳物質 ⑤蛋白質和多糖不是遺傳物質 ⑥蛋白質和多糖在轉化實驗中起對照作用

  A、①②④⑥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⑤⑥ ( )

  5、根據下列有關實驗回答問題:

  (1)科學家于1928年完成了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將R型活細菌和加熱殺死的S型細菌(含S—DNA)混合注入小鼠體內,小鼠死亡,且細菌的后代中出現(xiàn)少量的S型細菌,且這些S型細菌的后代均為S型。這一實驗證明了 。

  (2)為研究上述轉化的物質基礎,科學家將S型細菌的DNA、莢膜多糖、蛋白質、RNA等分別與R型細菌混合培養(yǎng),結果只有DNA使R型細菌完成了轉化。這一事實證明了。加入的S—RNA之所以不能使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是因為 。

  (3)上述實驗中,證明遺傳物質是DNA的最關鍵的設計思路是。

  反思與積累:

  第1節(jié) 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第 二 課 時)

  課型:新授 主備: 同備: 審批:

  課標要求:總結人類對遺傳物質的探索過程。

  學習目標:

  知識:

  1、簡述人類對遺傳物質的探索過程。

  2、分析證明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的設計思路。

高一生物教案13

  教學目標

  一、知識方面

  1、使學生了解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

  2、使學生理解化能合成作用與光合作用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二、能力方面

  1、通過學生對新陳代謝基本類型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對概念進行科學分類的能力

  2、通過學生分析、比較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異同,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思維品質。

  3、通過學生分析某個生物的新陳代謝類型,培養(yǎng)學生利用概念進行科學判斷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

  通過學生生物體新陳代謝類型的了解,使學生能較全面的、辯證的觀察紛繁復雜的生命自界。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jié)可看成對第三章內容的總結,包括新陳代謝的概念和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兩部分內容。

  1、新陳代謝的概念

  教材先定義了新陳代謝的概念:新陳代謝是活細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學反應的總稱,它包括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兩個方面;然后著重講述了新陳代謝中物質代謝、能量代謝、同化作用、異化作用這四個概念這含義,并用表解的形式概括了它們之間的關系。

  2、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

  教材講述了同化作用的兩種類型,即自養(yǎng)型、異養(yǎng)型,并在自養(yǎng)型中講述了化能合成作用;教材還講述了異化作用的兩種類型,即需氧型、厭氧型。

  教法建議

  本節(jié)的知識內容除了化能合成作用以外,其余的都是學生在生物課中學習過的相關內容,可以說本節(jié)是是對全章學習的總結,因此教師可在學生自學并討論相關問題基礎上,加以適當概括總結即可。

  1、引言

  由于本節(jié)所涉及的大部分知識點都是學生學過的,因此引入本節(jié)內容時,可選擇的方式就比較自由,凡與新陳代謝有關的,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都可作用為切入點。比如通過如下的問題引入本節(jié)課題: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生物界與非生物界建立聯(lián)系的關鍵,其本質是把無機物合成了有機物,把光能轉化為貯存在有機物中的化學能。其實,自然界有些生物雖然不是綠色植物,也可把無機物轉化為有機物,那些生物合成的有機物中的能量來源于哪里呢?

  以此直接引入化能合成作用的學習。

  2、化能合成作用

  在本節(jié)中,只有化能合成作用對學生而言是新知識點,學生只有在清楚了這個生理過程之后,教師才能較為順利地引導學生通過自學或討論完成新陳代謝的概念和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的總結和歸納。

  在引導學生討論化能合成作用的機理時,教師可讓學生寫出綠化植物的光合作用總反應式,以此作為與化能合成作用的進行比較的參照。

  然后教師可以先硝化細菌為例,向學生介紹化能合成作用的機理。

  教師可先讓學生比較硝化細菌、硫細菌、鐵細菌由無機物(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機物(葡萄糖)的過程中從物質變化和能量變化上的相同之處。

  之后,比較硝化細菌合成有機物與光合作用有機物的生理過程,比較兩者在物質變化和能量轉化之間的異同。

  3、新陳代謝的概念與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

  在學生理解清楚化能合成作用這一知識難點后,本節(jié)的其它內容對學生而言應該是全都學過的,教師在處理新陳代謝的概念與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這兩部分教學時,更多地應讓學生自己有時間來梳理所學的知識內容,所以采用自學或問題討論的方式可能適于這部分的教學。教師可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提出一些相關問題供學生分析、討論。

  教師可把學生討論的結果表解的形式總結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

  4、為加強學生對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的理解,教師設計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供學生分析、討論。

  教學設計方案

  【課題】 第八節(jié) 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

  【教學重點】 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

  【教學難點】 化能合成作用與光合作用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手段】 板圖

  【教學過程】本節(jié)的知識內容除了化能合成作用以外,其余的都是學生在生物課中學習過的相關內容,可以說本節(jié)是對全章學習的總結,因此教師可在學生自學并討論相關問題基礎上,加以適當概括總結即可。

  1、引言

  由于本節(jié)所涉及的大部分知識點都是學生學過的,因此引入本節(jié)內容時,可選擇的方式就比較自由,凡與新陳代謝有關的,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都可作用為切入點。比如,教師可從下面的問題之一引入本節(jié)課的學習。

 、傥覀兛傉f新陳代謝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而且我們也學習了不少與生物的新陳代謝有關的原理,你能否舉例說明你是怎么理解“一旦生物的新陳代謝停止,生命也就終止了”這句話的?

 、谡埮e例說明什么樣是同化作用?什么樣是異化作用?

 、墼谀骋粋生物個體中中,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之間是什么關系?

 、軇游锖椭参镌谕饔梅矫(或攝取營養(yǎng)物質方面),最顯著的差異是什么?

 、菽隳芊窳信e盡可能多的生物種類,它們可進行無氧呼吸嗎?

  ⑥你能否理清楚同化作用、異化作用、能量代謝、物質代謝之間的相互關系?

 、呔G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生物界與非生物界建立聯(lián)系的關鍵,其本質是把無機物合成了有機物,把光能轉化為貯存在有機物中的化學能。其實,自然界有些生物雖然不是綠色植物,也可把無機物轉化為有機物,那些生物合成的有機物中的能量來源于哪里呢?以此直接引入化能合成作用的學習。

  2、化能合成作用

  在本節(jié)中,只有化能合成作用對學生而言是新知識點,學生只有在清楚了這個生理過程之后,教師才能較為順利地引導學生通過自學或討論完成新陳代謝的概念和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的總結和歸納。

  在引導學生討論化能合成作用的機理時,教師可讓學生寫出綠化植物的光合作用總反應式,以此作為與化能合成作用的進行比較的參照。

  然后教師可以先硝化細菌為例,向學生介紹化能合成作用的機理。由于學生對硝化細菌根本不知道,而且生物化學又很抽象,因此這部分內容學生有畏難情緒,教師應先簡要介紹一些有關硝化細菌的感性知識,以消除學生的這種陌生感。在此基礎上,教師寫出亞硝化細菌氧化氨、硝化細菌氧化亞硝酸的化學反應式,最后再寫出二氧化碳和水產生葡萄糖的反應式;

  如果條件允許,教師還可以硫細菌、鐵細菌為例,寫出硫細菌把硫單質氧化成+6價硫,并使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葡萄糖的反應式;鐵細菌把+2價鐵氧化為+3價鐵的化應式,并使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葡萄糖的反應式。

  教師可先讓學生比較硝化細菌、硫細菌、鐵細菌由無機物(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機物(葡萄糖)的過程中從物質變化和能量變化上的相同之處,從而引導學生總結出:這些細菌是利用氧化無機物時釋放出的化學能,將無機物合成有機物,并把氧化無機物時所釋放出的化學能儲存在合成的有機物中。

  之后,比較硝化細菌合成有機物與光合作用有機物的生理過程,比較兩者在物質變化和能量轉化之間的異同,從而引導學生總結出:化能合成作用與光合作用相同之處在于二者都可把無機物合成有機物,因此光合作用與硝化細菌都為自養(yǎng)生物;二者的不同點在于能量來源不同,即光合作用儲存在合成的有機物中的化學能來源于光能,而化能合成作用儲存在合成的有機物中的化學能來源于細菌是利用氧化無機物時釋放出的化學能。

  3、新陳代謝的概念與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

  在學生掃清了化能合成作用這一知識難點后,本節(jié)的其它內容對學生而言應該是全都學過的,教師在處理新陳代謝的概念與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這兩部分教學時,更多地應讓學生自己有時間來梳理所學的知識內容,所以采用自學或問題討論的方式可能適于這部分的教學。教師可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提出一些相關問題供學生分析、討論,如:

 、僭谀骋粋生物個體中,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之間是什么關系?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之間也是什么關系?

  引導學生分析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的下面幾層含義:

  A、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都存在著物質變化,即異化作用分解有機物,同化作用合成有機物;

  B、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都存在著能量轉變,同化作用儲存能量,異化作用釋放能量;

  C、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都存在著與外界環(huán)境的關,同化作用從外界環(huán)境攝取物質和能量,異化作用向外界環(huán)境排放物質和能量。

  前兩點綜合起來理解就可得出新陳代謝是“體內物質和能量的變化”,而第三點則體現(xiàn)了新陳代謝的另一觀點,即“生物體外界環(huán)境的物質和能量的交換”。

  最終使學生建立新陳代謝準確的概念,即準確的新陳代謝是生物體與外界環(huán)境之間物質和能量的交換,以及生物體內物質和能量的轉變過程,生物體的這種不斷的自我更新,是新陳代謝的實質。

 、谀隳芊窭砬宄饔谩惢饔、能量代謝、物質代謝之間的相互關系?

 、蹌澐稚镄玛惔x類型的標準是什么?

 、芑芎铣勺责B(yǎng)型與光能合成自養(yǎng)型有什么區(qū)別?

 、葑责B(yǎng)型代謝與異養(yǎng)型代謝根本的區(qū)別是什么?

 、扌柩跣痛x與厭氧型代謝的根本區(qū)別是什么?

 、呓湍妇c乳酸菌相比,其代謝類型有何特點?

 、嗄闳绾握f出腐生與寄生之間的區(qū)別?

  4、為加強學生對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的理解,教師設計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供學生分析、討論,比如:

  ①你能說出下面所列出的生物的新陳代謝類型嗎?

  綠色植物、人、靈芝、乳酸菌、蛔蟲、豬肉絳蟲、酵母菌、硝化細菌、蘑菇、霉菌等。

 、谟腥苏J為寄生植物、食蟲植物是自養(yǎng)型和異養(yǎng)型之間的過渡類型,這種觀點對嗎?為什么?

 、勰隳芘e例說明自然界存在兼自養(yǎng)、異養(yǎng)于一身的生物種類嗎?(寄生植物、食蟲植物、綠眼蟲等)

  ④你能舉例說明自然界是否存在兼需氧、厭氧于一身的生物嗎?(酵母菌等兼性厭氧的生物)

 、菽阏J為原始生命的新陳代謝類型應該是什么?

 、蕖跋趸毎拇x類型屬自養(yǎng)型”,這一說法準確嗎?

  自然界除了綠色植物可進行光合作用外,還有沒有自養(yǎng)生物呢?答案是肯定的,有。這類生物就是可進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細菌。如硝化細胞、鐵細菌、硫細菌等。

  通俗地說,光合自養(yǎng)和化能自養(yǎng)的共同之處都在于可自己養(yǎng)活自己,即不用吃東西,自己可利用二氧化碳和水這些無機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機物。

  而光合自養(yǎng)與化能自養(yǎng)的區(qū)別在于光合作用合成的葡萄糖中的化學能來源于太陽能,而化能合成作用合成的葡萄糖中的化學能來源于氧化無機物所釋放出來的化學能。

  還要注意下面四個概念,即同化作用、異化作用、自養(yǎng)型、異養(yǎng)型(為同化作用的一種類型)同化作用類型包括自養(yǎng)型和異養(yǎng)型(通俗地說是別的生物養(yǎng)活自己);異養(yǎng)型包括腐生型(生活在無生命的有機質中)和寄生型(生活在活的生命體內或表面)。

  其實這部分內容并不難,但有一個地方學生要特別注意,這就是三種問法的區(qū)別,以硝化細菌為例:

  (1)硝化細菌的代謝類型是什么? 答案是:自養(yǎng)需氧型

  (2)硝化細菌的同化作用類型是什么? 答案是:自養(yǎng)型

  (3)硝化細菌的異化作用類型是什么? 答案是:需氧型

  這三種問法的答案是不一樣的,要細心,注意不要答非所問。

高一生物教案14

  一、教材

  《物質跨膜運輸?shù)膶嵗肥侨私贪嫫胀ǜ咧行抡n程生物必修1《分子與細胞》中第4章第1節(jié)的內容。本節(jié)首先是以“問題探討”的形式展示了滲透作用的實驗現(xiàn)象,學生通過分析現(xiàn)象認識半透膜的作用;然后通過分析“水分進出紅細胞”的現(xiàn)象以及探究“植物細胞的失水和吸水”使學生認識到細胞膜和原生質層都相當于半透膜;最后通過離子運輸?shù)膶嵗J識細胞膜是選擇透過性膜。其中本節(jié)的“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的探究”是全書的第一個“探究”活動,通過這項活動,學生可以在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等環(huán)節(jié)得到一定的體驗和感悟,將為學習后面的探究活動打下一定的基礎。

  二、學情

  本節(jié)的授課對象是高一的學生,在初中階段,學生對物質交換有了很膚淺的了解,通過前幾章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細胞膜的結構,水分跨膜運輸實例的基礎,為新知識的學習奠定了認知基礎,并且還具備了一定的認知能力,思維的目的性、連續(xù)性和邏輯性也已經初步建立,學生具備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基礎,但往往對探究的目的性及過程、結論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需要教師的引導。

  三、教學目標

  在動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研究基礎上,繼續(xù)進行探究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實驗設計和操作。

  嘗試從生活現(xiàn)象中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學習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驟。

  在探究活動的參與過程中,領悟科學探究的思想方法,提高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養(yǎng)成與他人交流,取別人之長的`品質;初步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和一定的探索精神與創(chuàng)新意識。

  四、教學重難點

  學會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

  嘗試提出問題、作出假設;進行探究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實驗設計和操作。

  五、說教學方法

  教法:問題導學法、分組討論法、多媒體直觀教學法、講授法等;學法: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通過分析、觀察、討論等方式,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

  六、說教學過程

  (一)聯(lián)系生活,導入新課

  首先簡單復習上一節(jié)課所學動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和規(guī)律,然后聯(lián)系生活實際:在日常生活中,白菜放置時間長了,以及蘿卜條放在鹽水中,都會萎蔫;而賣菜的阿姨經常向青菜上灑水,青菜變得堅挺……這些生活現(xiàn)象說明了什么生物學原理呢?

  學生會類比動物細胞有吸水和失水的現(xiàn)象而很容易說出:這些現(xiàn)象說明了植物細胞也會吸水和失水。

  (二)新課講授

  繼續(xù)設疑: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是否跟動物細胞的一樣呢?若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分析動植物細胞的結構。順勢ppt展示植物細胞的結構圖,引導學生說出二者結構最大的不同:(植物細胞最外層有細胞壁,成熟植物細胞還有中央大液泡),同時引出“原生質層”這一概念。引導學生理解細胞液的概念及其與液泡的關系,為后面學生順利作出合理科學的假設埋下伏筆。

  接著,引導學生思考:若要研究植物細胞如何吸水和失水,最核心的問題是什么?啟發(fā)學生提出問題:植物細胞中原生質層是否也相當于一層半透膜?

  引導學生分析上述問題有探究價值,接著引導學生作出大膽推測,并給出科學依據。(因為細胞膜和液泡膜都屬于生物膜,與紅細胞的細胞膜在組成上和結構上都非常相象,所以由細胞膜、液泡膜和這兩層膜之間的細胞質組成的原生質層也應該是半透性的,相當于半透膜。)

  作出假設:原生質層相當于一層半透膜。

  依照課前分組,小組討論實驗基本思路,教師巡視,之后小組代表發(fā)言,引導其他小組順著該組同學設計思路繼續(xù)推測實驗預期結果。

  教師進一步引導小組進一步討論該實驗的具體實驗方案,包括實驗材料的選擇、實驗用具和基本步驟。教師巡視指導。

  討論完畢,小組代表發(fā)言;教師引導其他小組對該小組方案進行評價并提出意見。教師重點強調實驗材料的選擇:最好是有顏色的和有中央大液泡的材料,綜合起來最佳的材料是紫色洋蔥鱗片的外表皮;并強調前后對照實驗更有利于觀察細胞形態(tài)的動態(tài)變化。

  引導學生參考教材中的操作步驟,結合實驗方案,分組動手實驗操作,觀察實驗現(xiàn)象并記錄實驗結果,完成下面表格。

  教師巡視指導。

  小組代表敘述實驗結果。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結果,并得出最終實驗結論:原生質層相當于一層半透膜,并且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吸水和失水原理一樣,水分都是順相對含量梯度流動。

  (三)鞏固提高

  回到課前所提的生活實際的問題,學生運用本節(jié)所學作出進一步的解釋。這樣培養(yǎng)學生善于用生物學理論解釋生活現(xiàn)象的良好習慣。

 。ㄋ模┬〗Y作業(yè)

  本節(jié)經歷了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分析結果,得出結論、表達交流等。

  課后完成實驗報告,并設疑:我們知道了水分子是順著相對含量梯度進出細胞的,那其他分子呢?比如無機鹽,他們是通過什么方式進出細胞的呢?請課后查閱相關資料,也可以設計實驗進行探究。探究其他分子比如無機鹽進出細胞是通過什么方式的。

  七、說板書設計

  物質跨膜運輸?shù)膶嵗?/p>

  一、提出問題

  二、作出假設

  三、設計實驗(實驗思路、實驗預期、具體步驟)

  四、進行實驗

  五、分析結果、得出結論

高一生物教案15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1.說明酶在細胞代謝中的作用、本質和特性。

  2.通過閱讀分析"關于酶本質的探索"的資料,認同科學是在不斷的探索和爭論中前進的。

  3.進行有關的實驗和探究,學會控制自變量,觀察和檢測因變量的變化,以及設置對照組和重復實驗。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酶的作用、本質和特性。

  教學難點

  (1)酶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原理。

  (2)控制變量的科學方法。

  教學工具

  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chuàng)設。

  人不吃飯行嗎?食物進入人體內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這些問題在現(xiàn)在來說都已經十分清楚了。這些變化過程在其他生物中有沒有呢?早在二百多年前科學家就對此進行了探索。

  實驗介紹:1783年意大利科學家斯帕蘭札尼將肉塊放在小巧的金屬籠中,然后讓鷹吞下,過了一段時間,將籠子取出,肉塊不見了。

  問:(1)為何要將肉塊放在籠子中?

  答:排除了胃對肉塊的物理性消化。

  問:(2)對肉起消化作用的是什么物質?

  答:一定是某些物質進入到金屬籠中,使肉分解。現(xiàn)在已經知道這個能讓肉分解的物質就是--酶。

  問:(3)進行肉類消化的過程的條件是怎樣的?

  答:進行分解肉的.反應是在一種極溫和的條件下進行的。

  問:(4)在實驗室中能否也能讓肉分解?能的話需要怎樣的條件?

  答:實驗室也能進行肉的分解,但是比起在生物體中來說,需要高溫、高壓、強酸、強堿等劇烈的條件才能進行。

  二、問題探討

  1.這個實驗要解決的問題是:鳥類的胃是否只有物理性消化,沒有化學性消化?

  2.是胃內的化學物質將肉塊分解了。

  3.提示:收集胃內的化學物質,看看這些物質在體外是否也能將肉塊分解。

  總結:對于一個生物體來說要進行的生理活動非常之多,構成生物體的每一個細胞內的物質需要不斷地合成與分解,不斷地處于自我更新的狀態(tài),而這種自我更新的過程完全依賴于細胞內發(fā)生的生物化學反應,每一個化學反應都伴隨著能量的變化。細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學變化的總稱就叫細胞代謝。

  細胞生存的條件是很溫和的,那么細胞內數(shù)量如此巨大的生物化學反應如何在常溫、常壓、水溶液環(huán)境、pH接近中性的條件下,迅速高效地進行呢?在化學反應中有沒有提高化學反應的方法呢?

  三、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

  實驗前介紹:動植物在代謝中產生的過氧化氫,對機體是有毒的。機體通過過氧化氫酶,催化過氧化氫迅速分解成水和氧氣而解毒。鐵離子也可催化這一反應。

  2H2O2 H2O+O2

  問:如何獲得過氧化氫酶?

  答:新鮮肝臟中含有較多的過氧化氫酶,所以新鮮肝臟研磨液含有較多的過氧化氫酶。

  按以下實驗步驟來進行實驗:

  對上述實驗進行分析,對照實驗的特點。

  問:上述實驗分成了1、2、3、4號四支試管,哪些是四支試管共同的條件?兩兩比較不同的條件有幾個?

  答:共同點:都在試管中加入2 mL H2O2溶液,都在相同的壓力下進行。

  不同點:1和2:只有溫度不同;1和3:3多了2滴FeCl3溶液;1和4:4多了2滴肝臟研磨液;3和4:加入的催化劑不同。

  問:1號試管沒有加任何試劑,它起的作用是什么?

  答:它起的是對照的作用。

  結論:進行該實驗的其他因素相同,而只有其中某一因素不同,觀察其對實驗結果的影響。如果結果不同,那么影響該結果的就是這一不同的因素。在上述實驗3試管和4試管只有加入的催化劑不同,那么該實驗的結果3放的氧氣少,4放出氧氣多就是因為加入到4號催化劑的催化效率比加入到3號的高。即酶具有高效性。

  問:2和4試管現(xiàn)象基本相同,能否在生物體中也利用2的方法來解毒?

  答:不能。加熱到這樣的溫度會造成生物的細胞死亡。

  問:能否用同一滴管給3和4試管加FeCl3溶液和肝臟研磨液?

  答:不能。共用滴管會讓肝臟研磨液(或FeCl3溶液)殘留在滴管內,難以判斷出過氧化氫的分解是哪種滴加液的作用,影響實驗結果的準確。

  問:為何酶的催化效率會比無機催化劑更高呢?

  答:酶降低了活化能;罨芫褪欠肿訌某B(tài)轉化變?yōu)槿菀装l(fā)生化學反應的活躍狀態(tài)所需要的能量。活化能越大,反應就越不容易進行,反之就容易進行。

  四、總結

  在生物體中,生物體內的化學反應每時每刻進行著。以人為例:據估計人體細胞內每分鐘大約要發(fā)生幾百萬次的化學反應,這么多的化學反應能在人體中順利而迅速地完成,完全是靠酶的催化作用。它和無機催化劑相比,具有更高的催化效率。

  酶在細胞內的物質變化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這個作用是其他物質無法代替的。它降低了化學反應中的活化能,而自身卻沒有發(fā)生變化,所以是一種催化劑。它是細胞內產生的,所以它也是細胞中具有高效催化效率的生物催化劑。它的作用就是降低活化能。

  在醫(yī)院常用雙氧水作為身體出現(xiàn)小傷口的消毒用藥,能觀察到什么現(xiàn)象嗎?試解釋該現(xiàn)象。

  能看到傷口有氣泡產生。原因是人體細胞中產生的酶將雙氧水分解成了水和氧氣。

  課后小結

  酶在細胞內的物質變化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這個作用是其他物質無法代替的。它降低了化學反應中的活化能,而自身卻沒有發(fā)生變化,所以是一種催化劑。它是細胞內產生的,所以它也是細胞中具有高效催化效率的生物催化劑。它的作用就是降低活化能。

  課后習題

  完成課后練習題。

【高一生物教案】相關文章:

生物教案:生物的特征09-01

高一級生物教學反思03-31

《生物的特征》教案11-03

生物教學教案11-18

血管生物教案02-22

生物實驗教案02-07

有關生物教案02-06

高一生物資料總結11-17

高一生物教學總結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