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 推薦度:
-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 推薦度:
-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2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很有必要精心設(shè)計一份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nèi)容,進而選擇科學(xué)、恰當?shù)慕虒W(xué)方法。那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諫太宗十思疏》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1
一、教學(xué)目標
(1)理解作者的觀點及理想的政治境界。
(2)培養(yǎng)對文言文的感悟、誦讀和背誦能力,及學(xué)習作者反復(fù)開導(dǎo)、循循善誘的勸諫藝術(shù),培養(yǎng)說理能力。
(3)認識"十思"在當時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鑒意義。
二、重點難點
1、誦讀、領(lǐng)悟,背誦全文。
2、翻譯難懂的語句。
三、課時安排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dǎo)語
諷諫帝王,是冒險的事。批"龍鱗",逆"圣聽",需要大勇與大智。多少忠臣義士。盡忠進諫,結(jié)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傳。但是,唐代著名諫官魏征進諫唐太宗,卻大多被采納,不但沒有招來殺身之禍,還經(jīng)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揚。魏征寫了《諫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贊賞,親手寫詔嘉許魏征,并放置案頭,以資警惕"
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他是怎么寫這篇文章的。
(二)作者簡介
魏征(580-643),宇玄成,唐曲城(今屬河北)人,后遷居相州內(nèi)黃(今河南內(nèi)黃)。少時曾出家為道十,隋末參加瓦崗起義軍,后降唐。唐太宗時拜諫議大夫、檢校侍中等職,領(lǐng)導(dǎo)周、隋、陳、齊諸史的撰修工作。后封鄭國公,任太子太師。魏征在歷史上以能犯顏直諫著稱,前后陳諫二百余事,多被太宗采納。魏征提倡"無面從退有后言","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建議太宗廣開言路,認為"兼聽則明,偏信則暗"。魏征病卒后,唐太宗痛惜“遂亡一鏡矣”。
(三)題解
歷史背景:這是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寫給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勵精圖治,頗稱英明。后來卻追求珍寶異物,興建宮殿園囿,魏征就不斷用前代興亡的歷史教訓(xùn)來提醒他。這一個魏征連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寫得語重心長,剴切深厚。全文圍繞“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主旨,規(guī)勸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謹終,虛心納下,賞罰公正;用人時要知人善任,簡能擇善;生活上要崇尚節(jié)儉,不輕用民力。這些主張雖以鞏固李唐王朝為出發(fā)點,但客觀上使人民得以休養(yǎng)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強盛。本文以“思”為線索,將所要論述的問題連綴成文,文理清晰,結(jié)構(gòu)縝密。并運用比喻、排比和對仗的修辭手法,說理透徹,音韻鏗鏘,氣勢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論說文。諫:規(guī)勸、勸戒;疏:封建時代臣子向帝王分條陳述事情的文字。
(四)整體感知
本文作者的觀點是什么?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怎樣的?
[明確]文章首先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觀點,然后從歷史的角度,創(chuàng)業(yè)守成,人心向背兩個方面論述了觀點,最后指出了解決問題的辦法是"十思",并指出惟其如此,才可以達到理想的'政治境界,即:"宏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五)知識要點的學(xué)習及目標完成過程
研讀第一段。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1)求木之長者
(2)必固其根本
(3)必浚其泉源
(4)人君當神器之重
(5)戒奢以儉
(6)伐根以求木茂
[明確](1)生長。(2)使……穩(wěn)固。(3)疏通、深挖。(4)主持、掌握;帝位。(5)用、行。
(6)來。
2、思考: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是如何提出來的?
[明確]課文的中心論點是:人君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作者不是一開頭就提出自己的觀點,而是從設(shè)喻入手逐漸透出本意的。文意起筆,從正面設(shè)喻,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然后再從反面設(shè)喻,正如"源不深"不能“望流之遠”,"根不固"不能"求木之長"一樣,"德不厚而思國之安"當然也是不可能的事。接著,作者承接上文。提出人君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就像伐根、塞源而望木茂、流長一樣,無疑也不會成功"。通過正反設(shè)喻,作者的本意也就十分明確了,唐太宗如要鞏固政權(quán),就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3、討論:作者為什么不開宗明義就直接提出論點,而要從設(shè)喻入手呢?
[點撥]這是因為作者要論述的是治國安民的根本大計,而進諫的對象又是國君。從流水、樹木這些生活中常見的現(xiàn)象入手說理,就顯得親切、生動,容易為人君接受。同時,要木茂就必須"固其根本",要流長就必須"浚其泉源",這都是生活中的常識。通過類比,推出要“國安”必須"德厚",就很有論辯力量。在這基礎(chǔ)上,作者進一步以"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比作"伐根""塞源",這樣,不居安思危的危害性不言自明,而作者的觀點也就鮮明地表露出來了。這一段論證,言辭懇切,暗寓鋒芒,值得細細玩味。
研讀第二段。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1)凡百元首
(2)承天景命
(3)克終者蓋寡
(4)蓋在殷憂
(5)縱情以傲物
(6)董之以嚴刑
(7)振之以威怒
(8)所宜深慎
[明確](1)帝王。(2)大。(3)能夠(4)深(5)看不起人。(6)監(jiān)督(7)通"震",威嚇。(8)戒慎。
2、翻譯下列句子。
(1)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
(2)終茍免而不懷仁。
(3)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4)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明確](1)因為處在深重憂患之中,一定竭盡誠心對待臣民,(2)最終只是茍且免于刑罰,但是并不會懷念(皇上的)仁慈。(3)怨恨不在有多大,可怕的是人民(的力量)。百姓是水,水能浮起船來,也能淹沒它。這是應(yīng)當深切戒慎的。
3、思考:本段是從什么角度分析論證的?要說明什么觀點?
[點撥]作者用歷史事實,說明國君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根本原因。先從歷代帝王談起,以反問句"豈取之易守之難乎"引起思考。再揭示因為帝王前后不一的態(tài)度造成兩種不同的結(jié)果,把論題縮小到帝王如何對待老百姓的問題上。最后從如果在失掉擁護的情況下,還一意孤行,那必然落得"水能覆舟"的慘局。以論證國君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4、思考:作者是怎樣剖析"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這一歷史現(xiàn)象的?這一段與上下文有什么聯(lián)系7
[點撥]貞觀年間,社會繁榮。在一片頌揚太平盛世的贊美聲中,唐太宗也躊躇滿志,開始沉溺于聲色犬馬之中。魏征作為一名有識見的政治家,卻透過這歌舞升平的繁榮景象,看到了潛伏的危機。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正是從這一點出發(fā),他諄諄告誡唐太宗要不忘歷史的教訓(xùn)。作者先提出歷代帝王"始繁終寡"這一歷史現(xiàn)象,然后分析這些帝王在"取江山"與"守江山"兩個時期的不同表現(xiàn),突出他們往往都有這樣的通病,"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這以后,作者針對現(xiàn)實,扣住"縱情以傲物"加以發(fā)揮!鞍廖飫t骨肉為行路”。到了這種地步,那么,即便用嚴酷刑罰來監(jiān)督,用嚴厲的聲勢來嚇唬,人們也不會心服。一旦民怨迭生,則社稷也將為之傾覆。
作者剖析這一歷史現(xiàn)象的目的正在于進一步揭示不居安思危的危害,將第一段所論述的道理具體化。通過這兩段的論證,居安思危之重要,不這樣做的危害已經(jīng)講得十分透徹。這就自然產(chǎn)生一個問題,到底怎樣才算居安思危呢?這時進而提出“十思”的具體建議,就顯得順理成章。
第二課時
研讀第三段。
1、·給下列詞語中加點字注音。
(1)雍蔽(2)讒邪(3)拙惡(4)謬賞(5)垂拱
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1)知足以自戒(2)知止以安人(3)思謙沖而自牧(4)江海下海川(4)樂盤游(6)慎始而敬終(7)慮雍蔽(8)證身以酗惡(9)宏茲九德(10)簡能而任之(11)垂拱而治(12)因喜以謬賞、以怒而濫刑、知足以自戒、董之以嚴刑
[明確](1)克制,(2)使……安寧。(3)虛;養(yǎng),(4)居于……之下。(5)以……為樂。(6)慎。(7)堵塞,蒙蔽。(8)端正,排斥。D)使……光大。(10)選拔。(11)(皇上)垂衣拱手(不親自處理政務(wù)),就能治理好天下。(12)來;而;因為;用
3、把本段內(nèi)容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明確]如果真正能夠看見可愛的東西就想到應(yīng)該知足,從而警戒自己;準備大興土木就想到應(yīng)該不要過分,從而安定人民;想到君位高而險,就注意謙虛待人,從而培養(yǎng)自己的品德;害怕自己會驕傲自大,就想到江海所以偉大,是因為處在一切河流的下面;喜歡打獵,就想到圍住三面,開出一條路讓野獸逃出一些,拿這個作限度;擔心自己會偷懶,就想到不但開頭要認真,而且要堅持到底;怕自己被封鎖,就想到虛心接受下級的意見;怕有壞人陷害好人,就想到自已要堅持原則,撤換那班奸臣;施恩典給某人的時候,就想到不要因為自己一時高興便亂賞;處罰某人的時候,就想到不要因為自己一時發(fā)脾氣就隨便處罰別人,完金做到這十點,再擴大九德的修養(yǎng),選擇有才能的人使用他們,辨別出正確的意見照著辦,那么,聰明的人就會全部獻出他們的計策,勇敢的人就會徹底用出他們的力量,仁愛的人就會散播他們的恩惠,忠誠的人就會貢獻他們的忠心,文武人才都能充分發(fā)揮才干,皇上您只需安安穩(wěn)穩(wěn)地坐著,天下自然治好了,何必要您費神,腦子轉(zhuǎn)個不停,事事過手,代替百官的職務(wù)呢!
4、思考:"十思"大致說了哪幾方面的內(nèi)容?它們共同說明了一個什么觀點?作者認為做到"十思"有什么好處Y
(點撥)"十思"大致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nèi)容:
。1)在生活上,應(yīng)該知足知止,游樂有度;
(2)在修養(yǎng)上,應(yīng)核謙沖自牧,慎始敬終;
。3)在用人上,應(yīng)該虛心納下,正身剿惡;
(4)在執(zhí)法上,應(yīng)該賞罰分明,不徹私情。
在"十思",概括起來說,就是作者在第一段里所說的"積其德義","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作者認為,國君倘能做到“十思”,發(fā)揚好的品德,就會出現(xiàn)"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的政治局面。到那時,“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換句話說,國君善于“用思”,就可以"無思",國君不用自己操勞,天下就可以治理好。這樣的境界無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這樣說,無非是希望唐太宗采納自已的意見,居安思危,使唐王朝能夠長治久安
背誦全文。
[指點]抓住"思"字背誦全文。
"思"為一篇之骨。人主"積其德義",才能"思國之安";"思國之安",即須"居安思危";"居安思危"即須深慎"十思";深慎"十思",人主即無須"勞神苦思"——全文15個"思"字,既為一篇之骨,也為背誦全文的總體思路。
分析文章語言特點。
[點撥]這篇課文幾乎全用排比、對偶句構(gòu)成,但也間以反問和其他長短句式錯雜其間,因此,讀起來音調(diào)鏗鏘,氣勢充暢,
先說排比。如第一段,作者從正反兩方面設(shè)喻,來說明"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道理。在內(nèi)容上,前后有推理的關(guān)系;在形式上,作者連用兩組排比句,串連而下,氣勢充沛,似乎這些都是毋容置疑的道理。再如第三段列述十思,一連十句,各句字數(shù)略有參差,但句子結(jié)構(gòu)相似,語氣連貫,構(gòu)成排比,鋪陳議論,一氣呵成,明白曉暢地論述了居安思危的具體內(nèi)容,淋漓盡致地表露了魏征作為一個敢于直諫的政治家的磊落胸懷。在述及做到十思以后的好處時,作者又連用"智者盡其謀"等四個排比句,通過這樣的鋪陳描寫,就在唐太宗面前勾勒出一幅政治清明、文武盡忠的圖畫,既說明了居安思危的重大意義,又以這幅動人的圖畫來吸引唐太宗,使他易于采納自己的意見。
再說對偶。如第一段末,為說明"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危險,作者承接上文,運用一組對偶,把它比作"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讀來既有節(jié)奏感,同時,又把這種危險性說得比較充分。又如"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等四句,形式上兩兩相對,內(nèi)容上互為比照,層層推進,把歷代帝王奪取天下和守天下時的兩種情況說得十分透徹。"董之以嚴刑"以下四句也是兩兩相對;實際上"董之以嚴刑"與"振之以威怒"內(nèi)容相類,之所以用了兩組對偶何,一方面是為了與上文兩兩相對的句式相照應(yīng),另一分而則為了增強氣勢,強調(diào)喪失民心,局面就會變得不可收拾。
再說反問。第一段里,作者用了一個反問句,“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明哲乎?”在內(nèi)容上,是對上述道理的正確性加以強調(diào);在形式上,正面設(shè)喻,用的是陳述句。反面設(shè)喻,改用反問句,變換句式,避免板滯。第二段引用歷史教訓(xùn),在五組對偶句中插入一句反問"豈得之易守之難乎",除內(nèi)容的需要以外,也是為了使語言富有變化。第三段里,作者在述及做到十思的好處后,用了一個反問句煞尾,"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語意懇切,引人深思,并使文章富有余味。
(六)小結(jié)
本文語言深婉含蓄,多用比喻,言簡意駭,有說服力。多用對偶句,筆力遒勁,氣勢雄健,句式整齊而富于變化,談起來氣勢不凡。本文首段提出論題,次段分析原因,末段問于勸諫。從正反兩方面申述,思路清晰,值得我們借鑒。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2
【教學(xué)目的】
一、學(xué)習本文聲情并茂、文質(zhì)兼美、駢散結(jié)合的寫作方法。
二、掌握“安”、“信”、“求”、“治”等實詞的義項,辨析文言虛詞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詞義的不同。
三、背誦全文,歸納成語典故。
四、學(xué)習古人“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虛心納下”的治國思想及為人之道。
【教學(xué)設(shè)想】
一、教學(xué)時首先了解寫作背景,重點介紹唐太宗和魏征“明君諍臣”的關(guān)系。
二、誦讀課文,理清層次結(jié)構(gòu),體會本文華美流暢的語言及“居安思!钡乃枷。
三、背誦全文,歸納詞義,落實練習。
第一課時
【教學(xué)重點】
一、介紹作品背景及文體特點。
二、疏通文字障礙,以誦讀為主,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教學(xué)步驟】
開場白:一個新的政權(quán)建立之初它面臨的主要是什么問題?實行“仁政”,讓百姓休養(yǎng)生息。當這個政權(quán)鞏固之后,出現(xiàn)了“太平盛世”,它是不是就沒什么問題了呢?如果有問題,那將是哪些問題呢?讓我們看看魏征在貞觀十一年(637)寫給唐太宗的一篇奏章吧。
一、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1、作者: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陽(今河北晉縣)人,唐代文學(xué)家、政治家、史學(xué)家,初為太子洗馬,太宗即位后,擢為諫議大夫,常召入內(nèi)室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無不言,敢于直諫,史以“諍臣”稱之。
曾主持《隋書》、《群書治要》的編撰工作,《隋書》的序論及《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皆出其手,時稱良史。
本文《諫太宗十思疏》,被太宗置于案頭,奉為座右銘。其文風影響到宋代歐陽修、蘇軾。
2、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隨其父李淵反隋時作戰(zhàn)勇敢,生活儉樸,頗有作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在貞觀初年,他鑒于隋煬帝覆亡的教訓(xùn),進一步保持了節(jié)儉、謹慎的作風,實行了不少有利國計民生的政策。經(jīng)過十幾年的治理,經(jīng)濟得到發(fā)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來,加上邊防鞏固,內(nèi)外無事,唐太宗逐漸驕奢忘本,大修廟宇宮殿,廣求珍寶,四處巡游,勞民傷財。魏征對此極為憂慮,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榮昌盛的后面隱藏著危機,在群臣齊唱贊歌時,獨能多次上疏進諫,使太宗猛醒。文章力勸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太宗看后感到很慚愧,表示從諫改過。
二、通讀全文,正音。
1、注意讀音
求木之長(zhǎng)浚(jùn)源塞(sè)源載(zài)舟
壅(yōng)蔽謬(miù)賞
2、對照注釋,朗讀課文,爭取比較流暢地讀下來。
3、檢查朗讀情況。單個讀,齊讀。也可范讀。
三、結(jié)合“練習”(一),了解每段段意。
1、第一段:以“固本浚源”為喻,說明“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重要性。
2、總結(jié)歷史經(jīng)驗,并從創(chuàng)業(yè)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論述“居安思!钡牡览。
3、提出“居安思!钡木唧w做法,即“十思”,核心是“正己安人”。
第二課時
【教學(xué)重點】
一、翻譯并分析第一、二段,背誦第一、二段。
二、辨析詞義,歸納義項。
【教學(xué)步驟】
一、檢查熟讀課文情況。
二、翻譯并分析第一段。
1、論點的'提出:非開門見山,而是用兩個比喻引出要論述的問題。這樣寫可以使深奧的道理形象化、通俗化,易于讓人接受。
2、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先正面論述“固本”才能“木長”,“浚源”才能“流長”,“德厚”才能“國安”;再從反面論述,反之,國不能安。引出本文的中心論點“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可就下面的問題進行討論:
節(jié)儉是中華民族的美德,還是一種陋習?)
三、背誦第一段。
四、翻譯并分析第二段
1、總結(jié)歷史經(jīng)驗,表明自己的擔憂不是“杞人憂天”。
2、創(chuàng)業(yè)艱難,易得人心;守成容易“傲物”,使人離心離德。
3、人民的力量是可怕的,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所以不能懈怠。
五、背誦第二段。
六、作業(yè)
“練習”(二)
第三課時
【教學(xué)重點】
一、翻譯并分析第三段。
二、找出本課的成語,通過做課后練習,掌握有關(guān)的文言詞語的意思。
三、背誦、默寫全文。
【教學(xué)步驟】
一、檢查一、二段的背誦。
二、翻譯并分析第三段。
見可欲戒知足以自戒
將有作奢侈知止以安人
念高危戒謙沖而自牧
懼滿溢驕傲江海下百川
1、居安樂盤游戒“五戒”三驅(qū)以為度“十思”
憂懈怠縱欲慎始而敬終解決問題
慮壅蔽戒虛心以納下
懼讒邪輕人言正身以黜惡
恩所加戒無因喜以謬賞
罰所及賞罰不公無以怒而濫刑
2、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三、背誦第三段。
四、寫作特點。
1、駢散結(jié)合,華美流暢;
2、正反論述,務(wù)盡其旨;
3、比喻排比,生動有力。
五、從課文中找出幾條成語,體會它們的表達作用。
居安思危載舟覆舟擇善而從(之)
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善始善終)垂拱而治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相關(guān)文章: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01-19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12-15
《諫太宗十思疏》優(yōu)秀教案09-15
諫太宗十思疏高中教案04-15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15篇01-19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四篇02-03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14篇08-26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通用9篇)11-03
實用的諫太宗十思疏教案3篇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