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在线免费视频,亚洲精品免费一级视频,日韩亚洲欧美大陆,又黄又爽免费国产视频

<style id="t465f"></style>
<legend id="t465f"><u id="t465f"><thead id="t465f"></thead></u></legend>

<acronym id="t465f"></acronym>

<sub id="t465f"><ol id="t465f"><nobr id="t465f"></nobr></ol></sub>
<sub id="t465f"></sub>

《課桌有多長》教案

時間:2023-03-07 10:56:21 教案 投訴 投稿
  • 相關推薦

《課桌有多長》教案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育工作者,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課桌有多長》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課桌有多長》教案

《課桌有多長》教案1

  教學內容:

  教材第51~52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學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和線的長度(限整厘米)。

  2.在觀察與實驗,猜測與驗證、交流與反思等活動中,認識厘米,體會厘米的實際意義。

  3.引導學生探索知識的內在聯系,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

  探索并掌握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方法,能估計較小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

  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能在刻度尺上正確地讀出物體的長度。

  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學生活動(二次備課)

  一、謎語導入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guī)硪粋謎語,你能猜出嗎?課件出示:有面又有口,有腳沒有手,書包吃肚內,自己不會走。(課桌)是的,課桌是我們每個同學的好伙伴,它天天陪著我們一起學習,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了解課桌有多長。(板書課題:課桌有多長)

  二、預習反饋點名讓學生匯報預習情況。(重點讓學生說說通過預習本節(jié)課要學習的內容,學到了哪些知識,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問題)

  三、探索新知

  1.自由測量。

 。1)估。請估計或比劃一下課桌有多長。

  (2)量。自己選擇一件物品進行測量,記錄結果。

 。3)匯報。讓學生說出自己測量的結果。

 。4)為什么一樣的課桌量出來的數據都不一樣呢?分析原因:因為使用的工具不一樣,有的用書測量,有的用筆測量,還有的用手測量,所以得到的結果也就不一樣了。那該怎樣測量呢,我們來聽聽智慧爺爺怎么說吧!適時用課件出示智慧爺爺的話:測量之前要有統一的標準。

  2.認識測量工具和厘米。

 。1)介紹尺子。測量物體的長短一般都用尺子。尺子有很多種(課件出示常用的尺子:三角尺、米尺、圈尺等,簡單介紹各種尺子的名稱、用途),我們手中拿的是直尺,課件出示直尺的放大圖。

 。2)認識直尺。請大家仔細觀察手中的直尺,你發(fā)現了什么?結合學生的發(fā)現,講解刻度線、字母cm的意義,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完整介紹:直尺上標有許多刻度線,0表示開始,每一大格表示1厘米,每一大格之間有10個小格。尺子上的“cm”表示厘米,是一個長度單位。小結:厘米是常用的長度單位,也可寫作cm。

 。3)認識1厘米。師:從刻度0到1之間的長度就是1厘米,你能比劃1厘米的長度嗎?找一找身邊的哪些物體長度大約是1厘米?生:指甲寬約1厘米,圖釘長約1厘米。師:在尺子上還有哪段也是1厘米?生:從1到2,從5到6……

  小結:直尺上兩個相鄰數字間的長度都是1厘米。

 。4)、認識幾厘米。數一數,從0到2之間有幾個1厘米?是幾厘米?從3到8之間呢?猜一猜,從數字2到5之間,6到8之間,0到6之間分別是多少厘米?同桌互相說一說。比一比,4厘米有多長?5厘米有多長?3.量鉛筆。

 。5)自己動手測量自己寫字的鉛筆有多長,量完后請一學生上臺展示,大家評論。

 。6)出示小熊量鉛筆圖,說一說它量對了嗎。學生小組討論后交流。第一幅圖:鉛筆的一端沒有和0刻度對齊,所以是錯誤的。第二幅圖:量對了。第三幅圖:從1開始量,最后到6就該用6-1=5,長5厘米,不是6厘米,讀數錯了。第四幅圖:對了。出示智慧爺爺說的話:通常,測量物體的長度時,要把一端對準尺子的0刻度,看物體的另一端對著的'數是幾,物體的長度就是幾厘米。

4.量一量,畫一畫。完成教材第51頁問題三。對于畫4厘米長的線,由于學生已經知道了相鄰兩個數字間的長度是1厘米,所以只要畫出4厘米長都可以。

5.小練習。用尺子測量一下課桌到底有多長。小結:通常測量物體的長度時,要把一端對準尺子的0刻度,再看另一端對著刻度幾,物體的長度就是幾厘米;也可以用物體兩端所對刻度的差表示物體的長度。

  四、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第52頁“練一練”第1題。先估計有多長,再量一量。

  2.完成教材第52頁“練一練”第2題。先讓學生獨立畫一畫,然后交流自己的畫法。

  五、拓展提升

  畫一條比5厘米長2厘米的線。

  2.下面這把尺子可以直接量出哪幾種長度?可以直接量出3厘米、5厘米和2厘米。

  六、課堂總結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七、作業(yè)布置教材第52頁“練一練”第3、4、5題。

  學生猜謎語。教師根據學生預習的情況,有側重點地調整教學方案。學生自己動手量一量。教師出示尺子,學生觀察匯報,發(fā)現尺子的特點。仔細觀察,發(fā)現并感受1

  cm的實際長度。小組合作,交流探究,發(fā)現測量的方法。動手操作,畫一畫。學生回顧課堂內容。

  板書設計

  課桌有多長

  1.厘米是常用的長度單位

  2.畫線

  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注重學生動手操作,在動手操作中,學生主動獲取知識。這樣組織教學,不但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集體智慧,體現了學生間的合作與互助、探索與創(chuàng)新,還有效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發(fā)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初步的合作意識。

  不足之處:在認識1厘米和幾厘米時用時過多,導致后面時間過緊。測量方法的指導不到位。

  教學建議: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敢于放手,把時間和空間交給學生,讓他們通過觀察、操作、獨立思考、討論、交流去獲得知識,使學生得到主動發(fā)展。

 。

《課桌有多長》教案2

  教學目標:

  1.經歷用不同工具測量同一物體的長度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認識厘米,體會厘米的實際意義。

  3.能估計較小物體的長度,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重點:

  體會統一測量單位的必要性,掌握測量方法以及能用“厘米”作單位。

  教學難點:

  讓學生掌握測量方法,理解長度單位“厘米”。

  電化教具:

  電腦,投影儀。

  學生學具

  直尺,提供了兩道測量題目的小紙條(上課前老師事前準備好的)

  二、 創(chuàng)設情境

  1.開門見山,提出問題:“知道自己的課桌有多長嗎?你是用什么方法來說明自己課桌的長度的?”

  學生提出各種量法,例如用手,用鉛筆,用筆盒……

  2.實際測量:

  分別統一用手量,然后再統一用鉛筆,用筆盒量,把學生測量的結果分類記錄在黑板上。

  3.根據測量結果,發(fā)現了什么?

  討論交流,得出:用不同的測量工具測量,得到的測量結果也是不一樣的。

  4.那么,有什么工具使得不同的人使用這種工具的`時候,測量出來的結果都是一樣的?

  學生想到了直尺。

  三、 建立模型

  1.初步認識直尺

  幻燈片出示一直尺,讓學生觀察,從直尺上,你看到了什么?

  板書:刻度,刻度值,單位

  2.進一步認識直尺

  從直尺上你能找到1cm的長度嗎?

  你能找到6cm的刻度嗎?

  從哪個刻度到6cm這個刻度才是6cm的長度?

  3.直尺的使用

  A播放課件,出示一些測量的錯誤示范,讓學生討論錯在哪里,從而感受正確的測量方法。

  B 在感受的基礎上,讓學生嘗試總結出正確的測量方法。

  四、 理解與應用

  1.試試測量小紙條中的第一題。

  請學生上講臺講述自己的測量方法,用投影儀投影測量過程。

  (通過親手操作初步實踐剛才總結出來的測量方法)

  2.測量小紙條中第二題。

  測量三角形三條邊的長度

  (進一步體會測量方法)

  五、 提高拓展

  播放課件,展示不從0刻度開始測量,而是從2刻度開始測量的情況。

  學生討論該方法是否正確,又應如何正確讀數。

  六、 作業(yè)

  1.書p15 1、2

  2. 《自主練習》p6

  小紙條

  課件

  板書

  桌子有多長

  1.

  ( )cm

  2

  ( )cm ( )cm

  ( )cm

《課桌有多長》教案3

  教材分析:

  《課桌有多長》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北師大版)二年級上冊第6單元《測量》的內容。本單元內容在全冊教材中為學生建立起初步的空間觀念,以他們的觀察、操作活動拉近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距離,從有別于數的另一個角度,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而“課桌有多長”則是學生在測量中首先從厘米引發(fā)的對測量的理解,包括對為什么測量,用什么測量,怎樣測量和如何記錄等都有一定的掌握,并在頭腦中建立起最初的長度單位——厘米的空間概念,使學生能夠自己估計出一定的長度,經歷由知到識,就像剝豆莢,從皮剝到豆,不斷明確的過程。

  學生分析:

  學生年齡雖小,但都已經大略認識尺子(學生尺每個學生都見過),以他們的經驗出發(fā),知道尺子能用來做什么,怎么使用(當然不一定很準確地使用,所具有的知識也未必全面),比如說,在完成“連一連”的題目中,有的學生就用尺子畫線,他們知道,尺子可以用來畫直線;在裁紙活動中,有的學生沒有剪刀,為了將紙撕齊,以尺子壓紙邊進行,也是取用了尺子的直,可見,學生對尺子并不陌生。當全班一起了解物體長度時,有個別學生最先試著用尺測量,就會帶動其他學生效仿。二年級的學生都有模仿和好動的習慣,知道的學生會向不知道的同學甚至全班傳授,公布結果;而不知道的學生會轉身,回頭,甚至下座位,問、看別人怎么做。面對這樣的學生,教學中就要給他們時間,有要求、有目的地讓他們表達自己,在爭論與探索中獲取知識。

  本班個別學生思維活躍、聰明、積極,可能會出現一些教師始料不及之處,使得課前的設計會發(fā)生許多變化,不能按事先預計好的進行下去。所以,教師應面對學生的變化而變化,讓學生從他們的認識基礎出發(fā),主動學習。

  設計思路:

  鑒于學生的認識,課堂上教師應盡量引導他們自己去發(fā)現問題,鼓勵他們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合作探究來解決問題。培養(yǎng)他們在學習中的合作意識和探索精神,以及學會學習9的.能力。結合學生的動手操作,充分調動起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每個學生都融入其中,體驗到動腦的樂趣。比如說:學生在集體中具體認識尺子后,說明尺子上數字的作用;教師指明“從一個數字到下一個數字之間的長度即是1厘米”,及時加深學生對厘米的認識,鞏固、肯定(或糾正)他們原有的看法,利用這點使他們做到舉一反三。

  認識尺子之后,是練習鞏固。由學生自己測量同一物體,出現不同答案時,討論找出原因:怎么會這樣?起點位置對嗎?無論討論是否能立刻給學生一個結果,起碼每個學生都動腦筋思考了這個問題,達到了討論的目的——參與、思考。這也就是讓他們先自己探索獲取信息的一種途徑,同時也培養(yǎng)了合作意識。此時,教師再以一句簡練、切中要害的話總結或提示,就能順利地達到讓每個學生理解和牢記的效果,比起教師限制學生活動,先做示范,再讓學生模仿完成,要來得生動得多,積極得多?傊,教師從旁引導,走出關鍵的一步,其余交由學生嘗試完成。

  教學目標:

  1.初步體會到建立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了解實際生活中測量方法的多樣性。

  2.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厘米(cm),建立起1厘米的長度概念,能對長度進行估測。

  3.學會用刻度尺對物體長度進行測量,體會厘米的含義。

  4.在合作、討論中去發(fā)掘知識,掌握知識,并體驗到學習的樂趣。

  教學準備:

  繪制放大的尺子圖;制作幻燈直尺圖,便于學生演示自己的測量方法準備各類尺子(米尺、鋼卷尺、皮尺),拓寬學生認識尺子的知識面。

  教學流程:

  一、引入。

  很自然地引入主題:我們來了解桌子有多長。

  板書課題:測量物體。

  二、講授。

  1.估計:讓學生試著估計一下自己的桌子長度,可以用眼睛看,也可用手比劃著估,估好后,舉手交流結果。在這里若出現大多數學生已經很熟練地說出×ד厘米”,在后面的學習中請學生留心找一找答案是什么?

  【這部分安排,讓學生對一個物體的長度提前有一個不具體的感官認識,同時也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估測能力!

  2.測量:在學生估計得數后,求證一下,(先避開用尺子,給個假設)如果不用尺子,你還能想出什么辦法來量桌子呢?展開討論,再由各小組匯報用什么方法?(用文具盒、書、筆等。)測量的桌子是多長呢?(希望是幾個文具盒長,幾本書長??)多提問幾組,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及時總結。

  師:為什么測出的桌子長度的說法都不一樣呢?桌子真的都不一樣長嗎?

  總結:使用的工具不同,結果就會不一樣,只有當工具一樣時,結果才會相同,所以,我們才會找一個統一的測量工具進行測量。經過測量,你們認為統一的工具最好是什么呢?(引入尺子,并為介紹尺子做鋪墊。)

  【旨在使學生體會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同時感受生活中測量方法的多樣性!

  3.認識尺子。

  (1)師:尺子有很多種,不止是你們手中用的這種,還有這些。(出示各類尺子,拓寬知識面,讓學生多認識一些尺子。以一句話“它們用在各自不同的地方”,結束對尺子種類的介紹。)而在我們的學習中,最常用的就是你們這種(從學生手中取過)學生尺。(同時,黑板上貼出放大的直尺圖。)

 。2)師:那么,請你們看看,常用的學生尺上有些什么呢?(把這個問題交給學生討論再匯報。這樣可避免部分學生不觀察或觀察不仔細,漏掉東西。)

  生1:有數字。

  生2:有一些小線、小格。

  師:這是刻度線,小格就是由這些刻度線分出來的,你們仔細數一數,每一個數字和下一個數字之間,也就是最長的兩條刻度線之間有幾個小格。(幫助學生認準尺子)生3:有字母cm。

  師:你觀察得很仔細。(激起其他學生關注。)

  教師再講講cm的含義——c和m合在一起,表示厘米的意思,說明“cm”和“厘米”可以互相替換,而且指出厘米是一個長度單位。

  板書:長度單位——厘米(cm)。

  教師在學生開始估測時,對可能出現的問題,做出解答。請學生說,我們的桌子單位是××厘米。

  (3)師:在尺子上找到“0”了嗎?它在什么位置上表示什么意思?(生:尺子最左邊,表示開始起點。)

  師提醒:量物時,一般從起點0刻度線量起。

  師:尺子上還有些數字是什么意思?(引出厘米的長度。)請找到尺子上從“0~1”這一段,從0~1是幾厘米?(從學生的經驗和認識出發(fā)。)

  學生先猜,再互相交流。

  師:從一個數字到下一個數字之間的長度就是1厘米,那么0~1就是(生:“1厘米”)。

  在黑板直尺圖上用彩色筆畫出0~1之間是1厘米。

  以搶答形式,再讓學生說一說,5~6、9~10、0~2、0~6之間分別是幾厘米等問題。(緩解,調動情緒,及時給予表揚,對最難的問題答對者以獎勵,激勵大家多思考。)

  (4)在認識的基礎上,讓學生用手比劃感受一下“1厘米有多長”,再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你見到過什么東西是1厘米長的?(教師對學生的回答多給予肯定。)

  4.量物。

 。1)要求學生取出統一物體(學具中的大三角形),找到長邊(正好整數),小組討論試著量,再匯報。面對結果不統一時,大家討論原因,說明最好從0刻度量起。并找一人上臺演示,在學生演示過程中,教師跟著演示一步步說明要求:量物體時,先把一端對準0刻度線,再看另一端對著刻度幾,就是幾厘米。

 。2)再量這個大三角形(等腰)的一個短邊,不夠整數,全班交流該讀作多少。師:離哪個刻度線比較近,就是大約幾厘米。

  三、練習。

  鉛筆長()厘米。

  2.打開書看第15頁第3題,判斷誰量得對。獨立完成,集體交流,說出錯誤原因。指出從一個整刻度到另一個整刻度測量也是對的。

  3.小組活動,完成第15頁第1題,先估計,再測量。

  四、總結。

  師:學完這一節(jié)課,你們都有哪些收獲?

  學生:通過學習這一節(jié)課,知道了我的課桌有多長,用尺子怎樣測量物體的長度,長度單位有厘米,厘米也可以cm表示,測量時,要從0刻度開始,也可以從整刻度開始,1厘米有多長,等等。

  課后反思:

  上完課發(fā)現,學生已有的基礎是教師始料不及的,致使原先設計好的課無法正常進行下去,課上雖也根據突發(fā)情況靈活變動了,但因種種原因,變動后課堂把握不是很成功,許多有利于學生發(fā)展的、能激活課堂氣氛的構想沒能淋漓盡致發(fā)揮作用。面對突發(fā)事件,課堂的駕馭能力還要提高,備課時也要多方面思考周全,方能以不變應萬變。

《課桌有多長》教案4

  板書設計:

  桌子有多長

  4拃 6枝鉛筆 3個文具盒??

  厘米 cm

  6.2.1課桌有多長

  主備教師:丁亞東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二年級數學上冊第六單元P51-52頁。(厘米的認識)

  教學目標:

  1、 經歷用不同工具測量同一物體長度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重要性。

  2、 認識厘米,體會厘米的實際意義。

  3、能估計小物體的長度,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

  4、在學習活動中,發(fā)展空間觀念,同時體會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培養(yǎng)學數學,用數學,愛數學的意識。

  教學重點 :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掌握測量的方法。

  教學難點 :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能在刻度尺上正確讀出物體的長度。

  教學準備 :

  教師:多媒體課件、直尺、軟尺、卷尺等

  學生:尺子、鉛筆、橡皮、曲別針、小棒1根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小課桌,請你仔細觀察一下課桌的面是什么形?

  請同學們跟老師一樣摸一摸桌子的長,用手比劃一下桌子的長。 那除了我們能用手比劃桌子的長,你還能用什么方法知道課桌有多長呢?

  請同桌兩人先商量一下用什么方法量?師:說一說你用什么工具量的? 師:共同量一量你的課桌有多長。量的結果是多少? (預設如下)

  1:我用手量的,有5個手掌那么長。

  2:我用書量的,有2本半書那么長。

  3:我用鉛筆量的,有3枝鉛筆那么長。

  4:我用尺子量的,有4把尺子還多一點那么長。 ??

  學生交流匯報,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及時總結。

  為什么同樣的桌子量的結果不一樣呢?讓學生充分發(fā)表意見。

  小結:使用的工具不同,結果就會不一樣,只有當工具一樣時,結果才會相同。

  看來,統一測量的工具非常重要,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一般用什么工具測量物體的長短嗎?

  尺子。(教師出示實物直尺。)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認識尺子: 出示課件尺子圖:

  觀察尺子,你看到了什么?尺子上的“0”表示什么?

  兩個人比一比,數字0到數字1之間的1格,是不是一樣長?

  2、認識厘米

  這1格的長度就是1厘米,厘米就是我們今天要認識的.一個長度單位,可以用字母cm表示。指導看書體會一厘米的長度。

  幫助學生用手勢表示1厘米的長度,找一找:尺上還能找出這樣的一厘米嗎?

  3、體會1厘米的實際長度

  a.用尺子上的1厘米比一比,曲別針大約有多長?并說說你的方法。 (強調:把尺子的0刻度對準曲別針的一端,看曲別針的另一端對著的數最接近幾,曲別針的長度大約就是幾厘米。)

  b.用手勢表示1厘米的長度。

  (操作:用食指和拇指輕輕夾住曲別針,再輕輕地抽出曲別針,指肚之間的縫隙大約就是1厘米。)

 、劬氁痪殹

  a. 判斷:夠1厘米嗎?(如:鉛筆盒、書、本等的厚度。) b.說一說:什么東西的長度或厚度大約是1厘米?

  4、認識幾厘米

 、 數一數:從0刻度到2刻度之間有幾個1厘米,是幾厘米?從0刻度到3刻度是幾厘米?從0刻度到4刻度是幾厘米?從2刻度到5刻度是幾厘米?

 、诖蚴謩荩4厘米大約有多長?7厘米大約有多長?10厘米大約有

  多長?

  5、量一量:鉛筆有多長?

 。1)引導示范。(課件)

  師:怎么正確地用尺子來測量物體的長度呢?我們來大屏幕。首先,我們要找到0刻度,把筆的一端對準它,另一端對準哪個數值,再把它讀出來。誰來說一說這支鉛筆有多長?

  學生看大屏幕,說出三角板的高度,菱形紙的長度

 。2)學生試量小棒的長度

  6、量一量、畫一畫。

 。1)量一量書上的線段有多長。

 。2)畫一條長4厘米的線段。

  三、利用新知,動手實踐

  1、估一估、量一量。

  拿出自己的鉛筆、橡皮、玩具盒。

  先估計大約有多長,然后再量一量,并把數量填在表格中。

  2、畫一條長8厘米的線。

  畫好后同位互相檢查。

  3 、看圖說一說圖中測量的物體各長多少厘米。

  4、哪輛汽車能從橋下通過?在能通過的汽車下面畫√

  引導學生觀察橋的高度和汽車的高度,然后做出判斷。

  5、思考題:想一想,怎樣用下面的斷尺子畫出一條長6厘米的線? 學生討論后匯報方法。

  四、概括總結,拓展延伸

  同學們,這節(jié)課,我們學了什么。

【《課桌有多長》教案】相關文章:

鉛筆有多長教案04-05

《桌子有多長》教案03-09

《小魚有多長》教案03-10

《鉛筆有多長》教案03-30

中班數學小魚有多長教案10-27

大班主題活動《量量影子有多長》教案08-25

《鉛筆有多長》的教學反思03-04

鉛筆有多長教學反思04-09

《鉛筆有多長》教學設計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