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和雷達教案范文集錦五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蝙蝠和雷達教案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蝙蝠和雷達教案 篇1
《蝙蝠和雷達》是一篇常識性課文。作者以簡潔、準確的語言,介紹了蝙蝠的嘴和耳朵的特殊作用以及對于發(fā)明雷達的啟示,揭示了蝙蝠和雷達的內在聯(lián)系,介紹了科學家在進行科學研究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科學思維方法。向我們介紹了某些仿生學的知識。
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一般比較重視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這課的教學目標通常定位為:
。薄⒁龑W生理解課文內容,弄清蝙蝠和雷達之間的聯(lián)系。
。、激發(fā)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
有了新的課程標準和新的課程目標,我想我們的教學也一定要做些新的嘗試,以便能更好地體現(xiàn)新課程標準的精神。
一、教學目標新
課堂教學不僅是教師傳授知識的陣地,而且是展示生命價值的舞臺;課堂教學不僅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場所,而且是生長生命的土壤。教師在教學目標中既要有“智商” 的培養(yǎng)目標,又要有“情商”的培養(yǎng)目標。新課程標準試驗方案中指出,在課程目標上,過去強調掌握知識,發(fā)展能力,現(xiàn)在更強調培養(yǎng)學生對事物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使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這里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就是“情商”。
在《蝙蝠和雷達》這一課的實際的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對于蝙蝠和雷達之間的聯(lián)系,通過自己讀課文就能發(fā)現(xiàn),再多讀幾遍就能弄清。如果把弄清他們之間的關系作為學生的學習目標,實際上等同于通過記憶儲存知識,既低估了學生的能力,又限制了學生的發(fā)展,同時減弱了他們學習課文的興趣。因此,我們給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定位為:
。、理解課文內容,學習科學家科學的思維方法、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
。、激發(fā)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形成運用科學為人類造福的價值觀。
這樣的教學目標,讓學生跳一跳,摸得著,能使他們產生探索的興趣;使他們學會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的教學目標把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對于以往的教學來說這是一個新的探索。
二、教學過程新
由于教學目標中,我們強調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隨之而來的教學過程也發(fā)生了新的變化。
。、學習過程是以人的整體的心理活動為基礎的認知活動和情意活動相統(tǒng)一的過程。新課程強調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個要素,情感不僅指學習興趣、學習熱情、學習動機,更是指內心體驗和心靈世界的豐富。態(tài)度不僅指學習態(tài)度、學習責任,更是指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寬容的人生態(tài)度。價值觀,不僅強調個人的價值,更強調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tǒng)一;不僅強調科學的價值,更強調科學價值與人文價值的統(tǒng)一;不僅強調人類的價值,更強調人類價值與自然價值的統(tǒng)一,從而使學生從內心確立起對真、善、美的價值追求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可持續(xù)性發(fā)展。
在教學《蝙蝠和雷達》這篇課文時,我們的教學分為三個層次:1、自讀理解,調動情感。以往的教學是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所謂引導,即是教師的講授和學生的接受,學生處于被動狀態(tài),學生的情感因素被忽視。漸漸地,學生在課堂學習之中“麻木”起來。現(xiàn)在,我們在教學中,充分信任學生,注重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把自主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充分地自己讀書,看看自己讀書讀懂了些什么。這樣真正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他們知識的起點、他們還需要了解什么。在學生的發(fā)言中,我們看到,學生能夠自己讀懂的問題:飛機夜間能夠安全飛行是因為人們從蝙蝠的身上得到了啟示;蝙蝠探路不是靠眼睛,而是通過嘴巴和耳朵配合起來進行的;科學家模仿蝙蝠探路的原理發(fā)明了雷達;蝙蝠探路的秘密是通過嘴巴發(fā)出超聲波,遇到障礙物反射回來,傳到耳朵里;雷達的天線就像蝙蝠的嘴,熒光屏就像蝙蝠的耳朵……看到這里,你就能更清楚地知道我們再也不可能像原來那樣,繼續(xù)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弄請蝙蝠和雷達之間的關系上了。因此我們認識到要調動學生的情感,必須充分的信任學生,因為它所帶來的是學生所給予的巨大回報,有時他會讓你感到意外,甚至是令你驚喜。
讓學生自讀理解這一過程,學生在充分自讀的基礎上,所獲得的知識經驗,雖然有的還很淺顯,但學生對課文有了自我的理解,并給了他們巨大的醞釀情感的空間,使有了初步的情感體驗,讓學生感到了自己體驗學習的成功快樂,從而產生了樂于學習的積極態(tài)度,對于進一步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
2、注重過程,培養(yǎng)態(tài)度:
從教學的角度講,重結論、輕過程的教學只是一種形式上走捷徑的教學,把形成結論的生動過程變成了單調刻板的條文背誦,它從源頭上剝離了知識與智力的內在聯(lián)系。重結論輕過程的教學排斥了學生的思考和個性,把教學過程庸俗化到無需智慧努力只需聽講和記憶就能掌握知識的那種程度,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識卻不思考知識、詰問知識、評判知識、創(chuàng)新知識的“好學生”。這實際上是對學生智慧的扼殺和個性的摧殘。
我們認為以往的教學中,只把弄清蝙蝠和雷達的聯(lián)系做為教學目標進行教學就存在中結論、輕過程的問題。我們把科學家是如何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做為本課的研究重點,激勵學生探索,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我們的做法是:當學生自讀理解之后,自己對課文內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認識,接著,再請同學們看看科學家是如何發(fā)明雷達的。經過學習討論,同學們發(fā)現(xiàn),科學家發(fā)明雷達經歷了四個過程:發(fā)現(xiàn)問題(蝙蝠夜間能夠安全飛行,飛機夜間飛行存在很多危險)、提出問題(蝙蝠夜間是怎樣探路的?是不是蝙蝠的眼睛非常敏銳?飛機夜間飛行能不能像蝙蝠那樣安全呢?)、解決問題(通過試驗研究,得出結論。)、摹仿發(fā)明(摹仿蝙蝠探路的原理,發(fā)明雷達。)在學習中,學生知道了科學家通過自己的觀察發(fā)現(xiàn)了:同樣是夜間飛行,蝙蝠很安全,而飛機卻不能在夜間安全飛行這樣的問題,這教會了學生要用心觀察周圍的事物,這樣才會有所發(fā)現(xiàn);學生看到科學家發(fā)現(xiàn)了蝙蝠夜間能安全飛行,提出了蝙蝠是如何探路的?蝙蝠的眼睛是不是特別敏銳?這樣的問題,他們知道了可以根據人們的需要來提出問題(弄清蝙蝠探路的原理,可以解決飛機夜間飛行的安全問題),可以根據人們的生活經驗提出問題(人類和動物一般都是用眼睛探路的)。蝙蝠的眼睛是不是非常敏銳這個問題又使科學家找到了解決問題的切入點,因此學會提出問題是非常關鍵的。然后,教師和學生一塊兒著重探究科學家是如何試驗的。在教學中,我們讓學生進行角色換位,“假如你們就是科學家,四個同學組成一個科學研究小組,開始進行試驗!币笥忻鞔_的分工:負責場地布置的、負責試驗方法的、負責記錄試驗結果的、負責得出試驗結論的`,還要求每位科學家談談自己是怎樣想的(比如:場地布置方面,談談為什么選擇一間屋子?為什么要橫七豎八地拉些繩子,還要系些鈴鐺?實驗方法方面:為什么要先蒙上眼睛?……這些問題體現(xiàn)了科學家的思維過程,還可以由其他同學提出疑問,由試驗人員來解答)。
學生進行角色換位的過程,讓學生去體驗科學家的研究情景,使他們獲得了更加豐富的情感體驗,他們顯得興奮、投入,他們感受到科學研究的樂趣,更為重要的是,這樣的學習揭開了科學研究神秘的面紗,他們感到,原來科學研究是這樣的啊,我們也能搞科學研究了,雖然這不出自于孩子們的口中,但這確實形成了這樣一種潛移默化的態(tài)度,這種態(tài)度是積極向上的,對他們終生受用的。
科學家是如何得出結論的?這個問題也非常值得學生探究,因為每次試驗,他們都會得到一個結論,第一次試驗的結論是:蝙蝠飛行不是靠眼睛。第二次、第三次試驗的結論是:蝙蝠探路和嘴巴有關、蝙蝠探路和耳朵有關。三次試驗的結論是:蝙蝠是靠嘴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當他們學到科學家通過反復試驗弄清了蝙蝠探路的秘密時,同學們從“反復”一詞中知道科學家經過了無數(shù)次的試驗才發(fā)現(xiàn)蝙蝠探路的秘密,體會到科學研究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搞科學研究就應該有不懈努力的、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
3、拓展延伸,形成價值觀:
當他們學到科學家發(fā)明雷達這一部分時,我們又讓他們想一想,科學家的發(fā)明有什么目的?學生知道雷達使飛機能夠安全飛行,從而明白了科學家的發(fā)明是為人類服務的。這時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積累談談還有那些發(fā)明是人們從生物學中得到的啟示?學生思考后有了反饋:人們從齒輪形的小草割傷了手指中受到啟示,發(fā)明了鋸,人們從蜻蜓飛行的原理中受到啟示,發(fā)明了直升機……趁著這個時機,再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想法,學生們表示也要向科學家們一樣發(fā)明許多東西,為人類服務。這不就是形成了一種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相統(tǒng)一的價值觀嗎?這不是科學價值與人文價值的體現(xiàn)嗎?
通過這篇課文的探索,我們感到有了明確的教學目標的指導,讓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成為教學過程的靈魂,充分地體現(xiàn)了新課程標準中所提出的語文的人文性。
蝙蝠和雷達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5個生字。理解“啟示、證明”等詞語的意思。正確區(qū)分近義詞“敏銳、靈敏”。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并能說說蝙蝠和雷達之間的科學聯(lián)系。
3.繼續(xù)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通過各種途徑查閱有關資料。
4.了解飛機靠雷達在夜間飛行是人們從蝙蝠身上受到的啟示,知道事物之間有著普遍聯(lián)系,激發(fā)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
教學重點:抓住重點詞句,理解科學家怎樣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使飛機能夠安全夜航。
教學難點:蝙蝠飛行與飛機夜航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
課前準備:組織學生從百科全書、詞典辭海、互聯(lián)網絡等各種途徑查閱、收集有關蝙蝠、雷達的信息資料。
課 時: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交流資料,揭示課題。
1.出示“蝙蝠”圖,板書:蝙蝠
請學生介紹自己課前了解的有關蝙蝠資料。
2.出示“雷達”圖,板書:雷達。
請學生介紹自己課前了解的有關雷達資料。
3.板書,齊讀課題。
師:這兩者毫不相干,課題卻用“和”字連接。這是為什么呢?學習課文后,我們就明白了。
二、自學課文,整體感知。
1.提出自學要求:
。1)讀一讀: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2)說一說:讀了課文,你知道了些什么?
。3)想一想:你有什么問題?
2.小組交流學習。
3.集體匯報學習成果。
。1)字詞學習
重點指導“辨析組詞”:摹 幕 墓 暮 慕
。2)開火車分節(jié)朗讀課文,注意字字音準,句句通順。
。3)說說你知道了些什么。
(學生的回答是多方面的,師注意適當點評,引出重點;同時進行語言規(guī)范表達的訓練。
。4)提出不懂的問題。
。ǹ赡苡嘘P于試驗方面;關于研究方面;關于仿生學方面;關于語言文字方面等等。師對學生的問題歸類,簡單的問題當場予以解決,有的則留待深入學習課文時解決。)
第二課時
教學流程:
一、深入學習,突破難點。
1.了解三次不同的試驗,理解“證明”一詞并運用說話。
。1)指讀有關句子,理解“證明”一詞意思。(用可靠的事實來表明結論的真實性。)
。2)三次試驗怎樣進行的?證明什么結論?輕讀課文相關小節(jié),完成表格。
試驗次數(shù)試驗方法試驗結果試驗結論
(3)根據三次試驗內容,分別用“證明”一詞說一句話。
2.學習科學家反復研究的內容,理解蝙蝠用嘴和耳朵探路的原理,并進行說話訓練。
。1)讀讀課文有關內容,邊讀邊思考,動手畫畫蝙蝠探路示意圖。
。2)看著示意圖,練習說話:蝙蝠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經過。
3.學習科學家發(fā)明雷達的內容,理解雷達在飛機夜航中的作用,并進行說話訓練。
。1)讀讀課文,用文具擺擺雷達使飛機安全夜航的示意圖。
。2)看著示意圖,練習說話:雷達使飛機安全夜航的過程。
4.理解并說說蝙蝠和雷達之間的科學聯(lián)系。
。1)小組討論,給句式:
雷達的 ( ) 相當于蝙蝠的 ( )。
雷達的' ( ) 相當于蝙蝠的 ( )。
雷達的 ( ) 相當于蝙蝠的 ( )。
。2)默讀課文,思考:蝙蝠和雷達之間有什么科學關系?用“因為……又因為……所以”練習說說它們的科學聯(lián)系及其依據。
小結:科學家從蝙蝠探路的試驗和研究得到啟示,發(fā)明了雷達,這就是蝙蝠與雷達的聯(lián)系,所以課題要用“和”來連接。
二、課后質疑,總結全文。
學了課文,你們還有什么問題?
三、課后拓展。
1.初了解“仿生學”。
2.語言直播廳:你還知道哪些東西是受到動物的一些特點的啟發(fā)而發(fā)明的?查閱有關資料,然后向同學介紹。
蝙蝠和雷達教案 篇3
教學要求:
1、弄清飛機夜里安全飛行與蝙蝠飛行的聯(lián)系。
2、練習給課文分段。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練習用“終于”“清楚”造句。
4、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弄清飛機夜晚安全飛行和蝙蝠飛行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
教具準備:
自制軟件、鵬博士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
蝙蝠是什么?你見過嗎?你見過雷達嗎?簡介蝙蝠、雷達。這兩者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二、按要求讀課文。
1、提出要求:
認真閱讀課文,邊讀邊想,看看哪幾個自然段是講蝙蝠飛行的,哪幾個自然段是講蝙蝠與雷達之間的聯(lián)系的,分別做上記號。
2、學生按要求默讀課文,教師巡視。
三、根據提出的要求進行討論。
。ㄒ唬┠膸讉自然段是講蝙蝠飛行的?(三、四、五、六)
1、蝙蝠飛行有什么特點?課文有哪幾個句子最能說明蝙蝠飛行的這個特點?
2、科學家為了揭開蝙蝠夜間飛行的秘密,做了幾次試驗?每次試驗是怎么做的?
3、這三次試驗有什么相同之處?有什么不同之處?
4、這三次試驗證明了什么?把句子找出來讀一讀。三次試驗為什么能證明這一點?
5、蝙蝠是怎樣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把句子找出來讀一讀。
。ǘ┠膸讉自然段是講蝙蝠和雷達之間的聯(lián)系的?(二、七)
1、指名讀第七自然段。
2、為什么說給飛機裝上雷達是“摹仿蝙蝠探路的辦法”?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ㄈ┤绻颜n文分成三段,應該怎么分?為什么這樣分?
第二課時
一、練習朗讀全文。
二、聯(lián)系全文,說說科學家是怎樣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發(fā)明雷達的。
先根據自己的體會理解說,再引導學生按課文的敘述順序,有條理地完整地說一說。
我們要學習科學家這種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善于研究問題、善于從事物中受到啟示為人類造福的科學精神。
三、練習造句。
1、出示課后思考練習第4題。
2、讀讀句子。
3、口頭練習用“終于”“清楚”造句。
4、書面造句。
四、抄寫讀讀寫寫中的詞語3遍。
板書設計:
7蝙蝠和雷達
課后小記:
蝙蝠和雷達教案 篇4
計算機,尤其是多媒體計算機正日益介入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并逐步改善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引發(fā)了人類生活中的一場深刻變革,表現(xiàn)在思想觀念、技術手段、生活方式等各個方面,對教育而言,要把改革引向深入,教育手段必須現(xiàn)代化,也就是說,運用多媒體技術是語文課堂教學改革中一次意義重大,又必不可少的艱巨任務。
多媒體課件,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色彩繽紛、聲像同步、能動能靜的教學情景,促使學生手腦并用,思維集中,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有力地促進學生聽、說、讀、寫等綜合能力的運用和提高。計算機的交互性,更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有所收獲,大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蝙蝠和雷達》是一篇介紹仿生學知識的常識性課文。理解“人們是怎樣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使飛機能夠在夜里安全飛行”是本課的教學重點!膀鹄贸暡ㄌ铰泛惋w機利用雷達導航”是本課的教學難點。對于這些學生沒有感性認識的事物,光靠口頭講解顯然無濟于事,而計算機多媒體課件的運用,則能幫助學生從直觀的畫面上認識、接觸、理解事物,幫助學生更快更好地解決學習中的重點、難點。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常識性課文,一般語言比較枯燥、平淡,教學方法不當,往往難以引起學生學習興趣,而使學習效率大打折扣。多媒體課件的運用,則使這一尷尬得以解決。在出示《蝙蝠和雷達》這一課題前,我先創(chuàng)設了情境:漆黑的夜晚,一架銀灰色的飛機亮著一紅一綠兩盞燈,伴著轟轟聲,由遠而近,劃破長空。鮮艷的色彩,強烈的音響,動感的畫面,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了。這時,我及時提出疑問:飛機為什么能在夜間安全飛行呢?以此,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多媒體屏幕又分別演示了靜態(tài)、動態(tài)的蝙蝠、雷達,使學生對這兩個互不相干事物有了清晰的認識,并產生疑問:蝙蝠和雷達有什么關系呢?此時,我出示課題《蝙蝠和雷達》,由于有了前面的教學輔墊,學生對課文到底寫了什么,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此時,學生學習課文,已到了最佳時機,而這樣好的開端,如果沒有多媒體課件的參與,顯然是不可能的。
二、直觀演示、解決難點
一百多年前,科學家做的三次試驗,是揭開蝙蝠夜間飛行秘密,解決飛機夜航是怎樣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這一教學難點的關鍵。多媒體課件的運用,把原來抽象難懂的試驗過程,一步一步清晰地、有條理地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第一次蒙上蝙蝠的眼睛,第二次塞上蝙蝠的耳朵,第三次封住蝙蝠的嘴,結果第一次蝙蝠飛了幾個鐘頭,鈴鐺一個也沒響,而第二、三次的結果都是蝙蝠到處亂飛,繩子上的鈴鐺響個不停。動感的畫面,直觀形象的演示,學生自然而然地推斷出:三次不同的試驗證明,蝙蝠夜里飛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如果仍沿用舊的教學方法,通過教師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復講解,只會使學生越聽越糊涂,教學效果也未必令人滿意。而多媒體課件,界面的友好性,反饋的及時性,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學得興致盎然,學習效率大大提高。
三、人機交互
蝙蝠和雷達到底有什么關系呢?解決好這個難點問題,計算機的人機交互,充分發(fā)揮了它的優(yōu)勢。
由于學生已經弄懂了蝙蝠夜飛的秘密,所以學生可以在計算機上通過鍵盤操作,畫出示意圖。
科學家摹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給飛機裝上了雷達。那么,根據蝙蝠飛行示意圖,學生完全可以根據課文的介紹,畫出雷達工作原理圖。這時,學生靈活的雙手在鍵盤上跳動,而老師則通過網絡,隨機調取任何一位學生的示意圖,進行個別指導,及時了解學生對難點問題的理解。當學生正確畫出雷達工作示意圖時,屏幕上還會出現(xiàn)一個圓圓的笑臉,夸它“真棒!”這時,笑意寫在孩子們的臉上,他們完全沉浸在成功的喜悅之中。
把蝙蝠利用超聲波探路的示意圖和飛機利用雷達導航的示意圖,合在一起,蝙蝠和雷達的關系就一目了然了。學生在愉快、輕松的氛圍中學習,課文的重點、難點,都迎刃而解。
《蝙蝠與雷達》一課,有效的運用了多媒體課件,教學效果很好。學生在課堂上,始終保持了濃厚的學習興趣,課堂氣氛活躍,視野的擴大,動畫、圖像、聲音等媒體的參與減少了學生學習的難度,加強了學生從形象到抽象的有效遷移,使學生在觀察、想象、語言、思維等方面獲得有效的訓練,從而優(yōu)化了課堂教學結構,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
蝙蝠和雷達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朗讀課文,把握課文主要內容與要點,理解飛機夜間安全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聯(lián)系。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朗讀初步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通過朗讀與小組合作理解飛機夜間安全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聯(lián)系。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激發(fā)熱愛科學、樂于觀察與探究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科學家的實驗過程,激發(fā)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的興趣。難點是:弄清蝙蝠探路和飛機夜間安全飛行的聯(lián)系。
課前準備:
1、課件
2、組織學生從百科全書、詞典辭海、互聯(lián)網絡等各種途徑查閱、收集有關蝙蝠、雷達的信息資料。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設疑激趣
1.晴朗的夜空出現(xiàn)兩個亮點,越來越近,才看清楚是一紅一綠兩盞燈,接著傳來了隆隆聲,原來是一架飛機在夜航。(課件出示朗讀,學生閉著眼睛聽。)同學們,在漆黑的夜晚,飛機為什么能安全飛行呢?要弄清這個問題,請繼續(xù)往下看:(屏幕出示蝙蝠)認識它嗎?[蝙蝠(齊讀正音)]關于它你們知道些什么?(我知道蝙蝠吃蚊子和飛蛾;我知道蝙蝠住在潮濕的洞里,是哺乳動物;我知道蝙蝠是靠嘴和耳朵探路的)
2.(出示雷達圖片)這是什么?知道雷達有什么作用嗎?
(雷達可以使飛機安全航行;雷達可以搜索敵機;雷達可以觀測天氣情況)
過渡:同學們,蝙蝠是一種動物,而雷達則是人類發(fā)明的'一種探測儀器。這兩種截然不同的事物,課題中用和(板書和)把它們連起來,揭示課題:蝙蝠與雷達(齊讀課題),有什么想知道的?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并說說初讀的感受。
1、同學們真會思考,這是讀書的好方法,下面就帶著你們的問題默讀課文,在默讀課文的時候帶著筆在課文中畫一畫寫一寫試著在課文中找到答案。
2、讀后匯報,指名同學說說讀后知道些什么,開始指名中下一的學生回答,課文的大概內容指名較好的同學回答。只要是學生的真實感受就給予肯定和鼓勵。
三、精讀課文,深入體會課文內容。
1、今天我們就當一回科學家,找出課文中蝙蝠與雷達有關系的一句話(科學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給飛機裝上了雷達。),讓學生讀并提問題。過度:是啊科學也是一樣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并進行研究,但實驗一做就不可能一定會成功,找出科學家辛苦工作的一句話。并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讀這句話并說說理由。體會科學家的發(fā)明不是一朝一夕能成功的,仔細品味反復和終于。
2、哪些句子是描寫蝙蝠能在夜間飛行的?讀讀并說說理由,用即使也仿照著說說話。有新問題嗎?(蝙蝠靠什么在夜間飛行的?)
3、我們一起去研究研究,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完成這張實驗表。
試驗順序試驗方式試驗結果試驗結論
第一次蒙上眼睛鈴鐺不響不靠眼睛
第二次塞上耳朵鈴鐺響要靠耳朵
第三次封住嘴鈴鐺響個不停要靠嘴
4、研究結果表明蝙蝠夜間飛行不用眼睛,是用耳朵和嘴巴配合起來探路的。有新問題嗎?(怎樣配合探路的?)接著再找找并用自己的話說給同桌聽。指名同學起來說并說說是從哪些句子中發(fā)現(xiàn)的?學生說教師板書。教師出示課件讓同學上臺解說。
5、受到蝙蝠夜間飛行的啟示把雷達應用到飛機上,讀讀相關的段落。模仿老師的課件在課文的圖上畫一畫邊畫邊說。讓同學演示演示,教師板書。教師出示課件讓同學上臺來解說解說。飛機就能在夜空安全駕駛了。
6、觀察板書說說發(fā)現(xiàn)了什么?說說蝙蝠和雷達的聯(lián)系。再用因為又因為所以練習說說它們的科學聯(lián)系及其依據。所以課題用和聯(lián)系起來。
四、鞏固課文,齊讀課文。又從課文中有哪些新體會。
五、總結:
我們要向科學家學習。要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善于研究問題、善于從事物中受到啟示,將來為人類造福。
六、擴展練習:
課后閱讀有關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書籍,把收集到的有關仿生學的資料帖在教室后邊的墻上作為墻報一起分享。
七、板書:
11蝙蝠和雷達
嘴超聲波無線電波天線
蝙蝠障礙物雷達
耳朵超聲波無線電波熒光屏
【蝙蝠和雷達教案】相關文章:
《蝙蝠和雷達》教案05-07
雷達和蝙蝠教案01-21
《蝙蝠和雷達》教案01-20
蝙蝠和雷達教案11-09
關于蝙蝠和雷達教案01-12
蝙蝠和雷達教案15篇02-12
蝙蝠和雷達教案(15篇)02-12
《蝙蝠和雷達》教案15篇02-18
精選蝙蝠和雷達教案四篇03-07
【精選】蝙蝠和雷達教案四篇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