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馬說》教案范文匯總5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馬說》教案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馬說》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短文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3、了解作者及文體特征。
二、過程與方法:
1、加強朗讀訓練,訓練學生的文言語感,督促學生疏通詞句,翻譯課文,提高
文言文閱讀能力。
2、體會本文托物寓意的寫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認識封建社會不識人才、埋沒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導學生認識當今時代的優(yōu)
越條件,努力學習,使自己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
教學重點、難點:
一、重點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體會本文托物寓意的寫法,理解伯樂與千里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
二、難點
1、引導學生理解文章表達的情感。
2、體會本文簡練、含蓄的語言特點。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同學們,你們能列舉出有關馬的成語嗎?(學生列舉)
(馬不停蹄、馬到成功、馬首是瞻、馬放南山、馬瘦毛長、一馬平川走馬觀花、快馬加鞭、馬革裹尸、龍馬精神、指鹿為馬、千軍萬馬、萬馬奔騰、老馬識途、天馬行空。)
關于馬,還有一個 “伯樂相馬”的故事,故事是這樣的: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jù)說,有一匹千里馬拉著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著,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并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于是低下頭吐氣,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云霄。這是它感激伯樂了解并且體貼它啊。
今天我們來學習韓愈的《馬說》,相信在學完課文以后一定會讓你對伯樂和千里馬的關系有進一步的認識。
二、解題,介紹作者、寫作背景
1、前面我們學過《捕蛇者說》,今天我們又將學習《馬說》,有誰能夠講一講“說”在這里的意思?
明確:“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說”的語言通常簡潔明了,寓意深刻;寫法較靈活,跟現(xiàn)代的雜文大體相似,通常采用以小見大的辦法,借講寓言故事、狀寫事物等來說明事理。“說”就是“談談”的意思,“馬說”從字面上可以解作“說說千里馬”或“說說千里馬的問題”
《馬說》運用比喻藝術說理的典范,中國乃至世界最早的人才論文
。ò鍟 : 人才論文
2、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鄧州南陽(今河南南陽)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首。因韓氏是昌黎(河北昌黎)望族,又稱“韓昌黎”。死后謚“文”,世稱“韓文公”。
自幼勤奮苦讀。唐德宗貞元八年(792年,25歲)中進士。貞元十九年(803)任監(jiān)察御史時,因關中大旱,上書“請寬免民徭而免田租”,被貶為陽山(今廣東陽山)令。唐憲宗元和十二年(817),隨宰相裴度平淮西有功,升刑部侍郎。因上表諫迎佛骨,得罪憲宗,被貶為潮州刺史。唐穆宗時,官至吏部侍郎。
在文學上,他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反對漢魏六朝的綺靡文風,主張繼承先秦兩漢古文傳統(tǒng),主張為文明白通暢,對后代的散文發(fā)展有很大影響。
3、寫作背景:韓愈初登仕途時,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宰相請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門被守門人擋在門外。盡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后相繼依附于節(jié)度使董晉和張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當時奸佞當權,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視。所以作《馬說》,發(fā)出“伯樂不常有”的感嘆。
三、初讀課文,正音上口:
1、聽課文錄音
要求:明確字音、語氣、節(jié)奏
2、學生齊讀課文,了解全文大意。
四、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1)請一位同學朗讀第一自然段。(沉痛、惋惜、同情。低沉緩慢)
。2)學生說出重點字詞的解釋
祗(zhǐ):只是; 辱:受到屈辱; 駢:兩馬并駕; 槽(cáo)櫪:喂牲口用的槽; 以:因; 稱:著稱。
(3)你能解釋以下幾個虛詞嗎?
虛詞:而、之、以、也
。4)請同學翻譯第一自然段
世間有了伯樂,然后才會有千里馬。千里馬經(jīng)常有,可是伯樂卻不會經(jīng)常有。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里,不會獲得千里馬的稱號。
。5)思考鞏固:
①文章一開頭,作者是如何闡述“伯樂”與“千里馬”之間的關系的?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ò鍟 :論點: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教師強調(diào):強調(diào)本句是全文的中心論點(也是領起全文作用的句子)說明伯樂知千里馬。
。ò鍟 : 伯樂 知 千里馬
②沒有遇見“伯樂”,“千里馬”會有怎樣悲慘的遭遇呢?
祇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6)對于千里馬的遭遇,你心里有什么感覺?
沉痛、惋惜、同情。
。7)朗讀本段的語氣、節(jié)奏應該怎樣?
低沉緩慢
。8)概括段意:說明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
。9)小結:文章一開篇就提出了“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的見解,這就說明了千里馬對伯樂的依賴關系,即伯樂對千里馬有決定的作用,因為除伯樂以外沒有人能識別千里馬,既然如此,千里馬的命運就決定于是否有伯樂來發(fā)現(xiàn)它了,而實際的情形是“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所以千里馬的悲慘命運簡直就具有必然性了,不少的千里馬不僅找不到一個一般水平的牧馬人,而且“祗辱于奴隸人之手”,受盡無知小人的氣,更令人悲憤的是,這些寶馬竟然成雙成對地死于槽櫪之間,其遭遇之不幸,結局之慘痛,真非筆墨所能形容,從字里行間可見作者的痛惜之情。
2、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1)男同學朗讀第二自然段(憤怒譴責。急促、迅猛、高亢。)
。2)學生說出重點字詞的解釋
一食(shí):吃一頓; 或:有時; 石:古代的容量單位,十斗為一石; 食(Sì):通“飼”,喂; 能:能夠; 是:這樣; 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質(zhì); 見:通“現(xiàn)”,表現(xiàn);且:尚且; 等:等同; 安:疑問詞,怎么。
。3)你能解釋以下幾個字嗎?
、偬撛~:而、之、也、其
②實詞:能 食 盡
你能找出本段的通假字嗎?請解釋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飼” 喂
才美不外見 通“現(xiàn)” 表現(xiàn)
。4)請同學翻譯第二自然段
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或許能吃下一石糧食。喂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jù)它目行千里的本領來喂養(yǎng)它。(所以)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質(zhì)也就表現(xiàn)不出來,想要跟普通的馬相等尚且辦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目行千里呢?
(5)思考鞏固:
、佟扒Ю锺R”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ò鍟 : 千里馬 才美不外現(xiàn)
教師:如果才美外現(xiàn)了,稱為什么馬?
。ò鍟 : 千里馬 才美外現(xiàn) 名馬
②“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第三段中:(其真不知馬也。)
。ò鍟 : 食馬者 不知 千里馬
、圩髡呤窃鯓訉Α笆绸R者”的無知發(fā)出強烈的譴責的?
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6)對于食馬者的做法,你心里有什么感覺?
憤怒譴責
。7)朗讀本段的語氣、節(jié)奏應該怎樣?
急促、迅猛、高亢。
(8)概括段意:提示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
。9)小結:這一自然段,作者著力刻畫了“食馬者”與千里馬之間的矛盾,作者先從千里馬的食量說起“一食或盡粟一石”,這是夸張的說法,但這正突出千里馬的食量大大超過普通馬,而這一點決非是那些“食馬者”所能知道的,他們只是按照普通馬的食量來喂養(yǎng)它,所以千里馬“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作者最后發(fā)出“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對“食馬者”的無知的憤怒譴責的感情發(fā)展到高潮。
3、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
(1)女同學朗讀第三自然段(深刻嘲諷)
。2)點明幾個重要的字詞的解釋:策、道、材、通、臨、其、邪
。3)你能解釋以下幾個字嗎?試試看
①虛詞:而、之、以、也、其、策
、趯嵲~:能 食 盡
你能找出本段的通假字嗎?請解釋
食之不能盡其材 通“才” 才能
其真無馬邪 通“耶” 表示疑問 相當“嗎”
。4)請同學翻譯這一自然段
鞭策它,不按正確的方法,喂養(yǎng)又不能使它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才能,聽它嘶叫卻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著鞭子站在它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其實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
。5)思考鞏固:
①“策之”“食之”“鳴之”是什么句式?作用是什么?
排比句式?偫ú蛔R馬者不按照千里馬的特性來對待它。
②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馬者”的“不知馬”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第二段提出千里馬才美不外現(xiàn),在食馬者眼中就無馬了。
。ò鍟 : 千里馬 才美不外現(xiàn) 無馬
、勰木浔憩F(xiàn)“食馬者”以“知馬者”的身份嘆息的?
嗚呼!其真無馬邪?
、芪闹心木潼c明了全文的主旨?
其真不知馬也。
⑤本文的主旨是什么?揭露“食馬者”“不知馬”。揭露統(tǒng)治者不能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
(6)朗讀本段的語氣應該怎樣? 深刻嘲諷
。7)概括段意:對執(zhí)策者的“不知馬”進行辛辣的嘲諷。
。8)小結:作者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畫執(zhí)策者的形象,把“真無馬”與“真不知馬”對照起來,生動地提示了執(zhí)策者的.愚蠢和荒唐,最后又以“其真不知馬也”結住全文,更有力地表達了作者的痛切之感。
五、三讀課文,理解寓意、品味意境
1、理解文章的深層寓意
提問:作者所說的“食馬者”、“伯樂”、“千里馬”僅僅指傳說中的人和物嗎?如果不是,他們分別比喻什么?
明確:不是,
“千里馬”比喻人才; (板書)
“伯樂”比喻慧眼識才者;圣明的君主;能發(fā)現(xiàn)賞識任用人才的人(難遇)
“食馬者”比喻愚妄無知的統(tǒng)治者。
2、作者韓愈寫此文的意圖是什么?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文章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揭露封建統(tǒng)治者埋沒人才的現(xiàn)象;
表達作者懷才不遇,有志難酬的憤懣心情。表達作者強烈的憤慨和深沉的痛惜之情。
3、文章借千里馬的遭遇對封建統(tǒng)治者埋沒人才、摧殘人才進行了控訴,抒發(fā)自己懷才不遇的無奈和憤慨,這種寫作手法叫什么?
教師指出(托物寓意)板書
4、你認為十一個“不”字表達出什么語氣?
11個不字,表達出強烈的否定語氣;
5、文章連用了十一個“不”字,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明確:表達了對統(tǒng)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強烈不滿和譴責。
6、每一自然段都以“也”字作結,這三個“也”字所表達的語氣是否相同?
明確:第一個“也”流露出無限痛惜之情;第二個“也”表達了作者的憤怒譴責;第三個“也”是對“食馬者”的深刻嘲諷。
7、請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
要求:讀準字音、字正腔圓。節(jié)奏分明、把握停連,力求準確流暢。11個不字,表達出強烈的否定語氣;也字,讀出痛惜、憤怒、嘲諷的語氣。
六、擴展延伸
我相信大家人人都是千里馬,假如你是今年的大學畢業(yè)生,面對難就業(yè)的情況你會怎么辦?(同學們自由討論、發(fā)言)
在講究“素質(zhì)”的今天,一匹真正的千里馬必須具備的條件之中,適應環(huán)境,發(fā)揮潛能是最重要的
老師寄語:在學習生活中,我們不能馬馬虎虎,走馬觀花,更不能指鹿為馬,溜須拍馬,成為害群之馬。有缺點趕快懸崖勒馬,馬上改正。只要我們發(fā)揚龍馬精神,馬不停蹄,快馬加鞭,相信大家都能成為千里馬,前途一馬平川,事事馬到成功!
板書設計:
馬說 (人才論)
韓愈
《馬說》教案 篇2
《馬說》教學教案設計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馬說》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第五單元的第三篇課文。該文是唐代大文學家韓愈于大約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作的。其時,作者出登仕途 ,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樂不常有”之嘆。本文正是以良馬喻英雄,謂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樂,才可發(fā)揮才干,否則很可能遭埋沒,極寫知遇之難 ,寓意委曲深致,文氣矯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勢。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憤懣不平和窮困潦倒之感,并對統(tǒng)治者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和控訴。
新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yǎng)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國古代文人用文字來書寫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不平。
【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的設定】
根據(jù)新課標提出的“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nèi)容”,結合本單元的教學和課文自身的特點,本篇文言文的教學目標設定如下:
1、能正確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使學生了解作者韓愈懷才不遇的情感,理解“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的主題。
3、明確文章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理解“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培養(yǎng)學生對人才的認識。
了解托物寓意的寫法,領悟作者飽滿于字里行間的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是本課學習的重點。聯(lián)系作者的生活經(jīng)歷,認識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學習的難點。
【教學方法設計】
新課標指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思考”。為了調(diào)動學生的情感體驗,我加強了課文的朗讀環(huán)節(jié),以語氣作為切入點,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方法,帶動學生體會文章字里行間蘊含的強烈憤懣不平的感情。
加強積累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所以我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采用了開放式討論法、提問法、練習法等等教學方法鞏固學生的文學積累。
【學法指導】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對于初中生來說,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yǎng)尤為重要,這是他們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學探究,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學習是我們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為此我設計的學習活動有:
1、借助工具書和注釋,在自己領悟的基礎上與學習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yǎng)語感,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3、利用合作、討論、探究的方法,走進韓愈的生活經(jīng)歷,理解有才之人懷才不遇的痛苦,從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強烈不平和悲憤之情。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jù)說,有一匹千里馬拉著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著,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并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于是低下頭吐氣,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云霄。這是它感激伯樂了解并且體貼它啊。由《神雕俠侶》中楊過遇小黃馬的經(jīng)歷導入。
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tài),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課文理解營造一個情感氛圍。
二、誦讀感知
1、聽課文錄音,正音正字,注意停頓節(jié)奏和重音。
2、領讀,由教師帶領全班學生一句一句的讀,體會文中11個“不”字的語氣。
3、學生對照課文注釋小聲讀,體會句中關鍵字詞表達的感情。
4、男女同學各一名代表朗讀,針對學生朗讀情況,學生自評,教師適當點撥。
教師提出討論題:為什么韓愈會在文章中流露出這樣強烈的憤懣不平之情?提示學生;聯(lián)系韓愈的.生活經(jīng)歷。請學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作家、作品的資料;教師視學生交流的內(nèi)容強調(diào)作者25歲已高中進士,但一直得不到重用的懷才不遇的經(jīng)歷。從而明確文章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理解“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
5、細讀第三段,體會“天下無馬”、“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的語氣。 讓學生理解有才之人懷才不遇的痛苦,從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強烈不平和悲憤之情,體會到明君對人才的重要性。
6、讓學生想象自己就是韓愈,齊讀全文。
本設計力求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課文材料,體現(xiàn)新課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的理念。通過多層次誦讀,師生共同研討部分句段的朗讀技巧。領悟作者飽滿于字里行間的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三、積累提升
1、譯讀積累:分小組合作串譯課文,借助工具書和注釋,獨立圈點總結出文中的重點詞句。教師提示學生研究“策、其、食”的不同用法。 這個環(huán)節(jié)利用合作、討論、探究的學法,能使每一位同學都參與到課堂上來,成為課堂的主角
2、交流探究:每組派出代表,或翻譯全文,或交流重點詞句,或提出質(zhì)疑。 解詞練習,教師提出:故、或、雖。以前在何處學習過?
3、背誦積累:
4、知識遷移:
、 以“懷才不遇、壯志難酬,有太多的中國文人有這樣的遭遇了!睘殚_頭寫一段話,融進這些失意的文人以及他們表現(xiàn)這種情感的文句詩句。
、 討論:當今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怎樣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盡其才?
這個環(huán)節(jié)調(diào)動學生的知識儲備,加深學生對于中國古代文人懷才不遇整體印象,認識到這是個時代的悲劇。然后再聯(lián)系到今天的生活,拓寬其對人才的認識。更好的達到本文的情感目標。
四、拓展探究
1、你還知道哪些懷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寫了些什么作品?
2、他們作品大多寫些什么內(nèi)容?
3、如果你懷才不遇,你學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結果,寫成一篇小短文,下節(jié)課交流。
(識別人才的人)伯樂不常有 ──不以千里稱也 (痛惜)
(埋沒人才的人)食馬者不知 ──安求其能千里也(憤怒)
(有才能的人 )其真無馬也邪 ──其真不知馬也 (嘲諷)
托物言志
《馬說》教案 篇3
一、導入
( “伯樂相馬”的成語,講關于伯樂的故事。)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jù)說,有一匹千里馬拉著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著,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 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并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于是低下頭吐氣,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云霄。這是它感激伯樂了解并且體貼它啊。
今天我們來學習《馬說》,一定會讓你對伯樂和千里馬的關系有進一步的認識。
二、解題
《馬說》是通篇借物比喻的雜文,屬論說文體。“馬說”這個標題,是后人加的!罢f”就是“談談”的意思,比“論 ”隨便些。從字面上可以解作“說說千里馬”或“ 說說千里馬的問題”。
三、通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帶讀全文,要求學生注意難字的讀音。
2.學生讀課文,并且討論、了解全文大意。
3.思考討論:
(1)文中千里馬指的是什么? 你覺得作者是僅僅在替千里馬鳴不平嗎?
要點提示:比喻人才。韓愈當然不是在僅替馬鳴不平,他寫這篇文章旨在抒發(fā)自己的感情,伯樂指能夠識別人才的人,結合作者的當時背景,指封建統(tǒng)治者,而且應 該是指能夠識別賞用人才的所謂明君。
(2)伯樂指的是什么?
要點提示:比喻識人才的人。
(3)歸納:本文就是通過千里馬和伯樂,隱喻人才和識人才的人的。
四、再讀課文,深入探究
(一)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1.思考討論。
(1)概括本段內(nèi)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馬還是先有對馬的認識?
要點提示:
(1)無識馬者則名馬無名。
(2)先有馬,再有對馬的認識。就一般的馬來說,應該是這樣的情況。然而對千里馬來說,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從普通的馬群中識別出來,只有一般對待,發(fā)揮不出它的特長來,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馬,就沒有千里馬。在這里,識馬就成為前提了。
(二)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1.思考討論。
(1)概括本段內(nèi)容。
(2)跟常馬一樣都達不到,豈不是千里馬不如常馬了嗎?
要點提示:
(1)無識 馬者則千里馬無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數(shù)量的喂養(yǎng),常馬吃飽了而千里馬遠沒有吃飽;沒吃飽的當然比不上吃飽的,本領自然發(fā)揮不出來。這正是說明,千里馬喂養(yǎng)不得法,便無法顯示它的`本領。
(三)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
1.思考討論:
(1)概括本段內(nèi)容。
(2)“策之”“食之”“鳴之”是什么句 式?
(3)三個“之”字,用法是否一樣?
(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的?
要點提示:
(1)妄言無千里馬者,恰是不識千里馬者。
(2)排比句式?偫ú蛔R馬者不按照千里馬的特性來對待它。
(3)前兩個“之”,代詞,指千里馬,分別作動詞“策”(驅(qū)使)、“食 ”(喂)的賓語。第三個“之”卻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調(diào)節(jié)音節(jié)的作用,如同我們在第一冊中讀到的“久之”的“之”一樣。(見蒲松齡的《狼》)這里“鳴”是(馬)鳴,而不是鳴(馬)。這樣用使句式整齊而又靈活富于變化。
(4)表現(xiàn)了作者對統(tǒng)治者不能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的不滿和憤慨。
1.策 2.之
、俨咧灰 其道 (用鞭子打) ①策之不以其道 (代詞,指馬)
、趫(zhí)策臨之 (馬鞭子) ②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用 在主謂之間)
3.其
、 策之不以其道 (代詞,它。馬)
、谄湔鏌o馬邪? (句中語氣詞 )
、燮湔娌恢R也。 (其實)
4.通假字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飼”,喂)
才美不外見 (見,通“現(xiàn)”)
(四)歸納課文。
1.讀了本文請你 談談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你如何看待這一問題的?
要點提示:
1.本文圍繞著有千里馬還是沒有千里馬的問題反復論述,慨嘆世無伯樂致使千里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統(tǒng)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沒人才,并抒發(fā)了作 者懷才不遇的心情。(作者在文中借“千里馬”不遇“伯樂”的遭遇,抒發(fā)了自己懷才不遇、壯 志難酬的憤懣心情)
2.閱讀本文的現(xiàn)實教育意義:讀了本文能認識到舊社會封建統(tǒng)治者埋沒、扼殺人才的可惡,深感生在新社會的幸福。我們應當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煉自己,使自己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的有用 之才。
五、拓展探究
1.你還知道哪些懷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寫了些什么作品?
2.他們作品大多寫些什么內(nèi)容?
3.如果你懷才不遇,你學哪一位古代文人?
。ò涯愕奶骄拷Y果,寫成一篇小短文,下節(jié)課交流)
《馬說》教案 篇4
【設計思想】
本文通篇設喻,托物寓意,篇幅短小,但文意曲折,闡明了不遇伯樂千里馬會被埋沒的道理,借此諷喻了不能識別和選拔人才,致使眾多有識之士埋沒于世的當時統(tǒng)治者,表達了作者對懷才不遇的憂憤。
學習本文的`文言字詞及順暢理解課文是教學的重點,理解托物寓意的手法是教學的難點。
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由學生匯報自學所得,教師適時點撥并利用多媒體檢測自學效果,師生共同完成教學難點部分。
【學習目標】
1、掌握本文主要文言字詞的用法。
2、理解短文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導學生學活動目標媒體應用及分析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
教師導入聽、看 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件(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聽,朗讀課文
聽 感知課文、激發(fā)興趣 課件(感知課文激發(fā)興趣)學習課文
教師適時點撥
適時演示幻燈片 交流學習內(nèi)容。
看老師展示應學相關內(nèi)容。 培養(yǎng)自學能力
通過學習使不同學生得到不同程度得發(fā)展 課件(檢查自學效果,熟知應學內(nèi)容)逐段翻譯課文
教師適時點撥、講解
適時演示幻燈片討論、交流 學生學會翻譯本文 課件(助教、助學)深入理解課文 教師設問、適時點撥
1、理解第一段,思考:文中千里馬指的是什么:伯樂指的是什么?(千里馬比喻人才。伯樂比喻識人才的人。)
2、分別理解第二、三段 思考、回答 學生理解課文深層意思 課件(助教、助學)作業(yè)
看
思考 課外拓展 課件(助學)結論
與反思 1、限于學校具體情況,課件只能做成演示形。
2、在學生做好預習的基礎上來上此課,根據(jù)學生的預習情況,教師可有選擇地進行演示,有些也可以作為對學生預習情況的檢查反饋。
3、此課件也可以作為學生自主學習的依據(jù),但略顯單薄,還需配備其他資料。
《馬說》教案 篇5
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
1、利用工具書掃除字詞障礙,讀準字音,熟讀全文
2.理解短文《馬說》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3.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實詞和虛詞 的用法。
4.翻譯并背誦全文。
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的自主、合作學習,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議論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了解作者懷才不遇、對古代封建統(tǒng)治者壓抑摧殘人材的憤慨之情。
重點:
翻譯并背誦全文
難點:
認識伯樂與人才的關系
學法指導:
1、結合注釋,解決重點字詞。(小組內(nèi)共同提出并解決)
2、用多種形式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nèi)容。
3、運用聯(lián)系和想象,理解課文中的白描寫法。
教學方法:
讀 議 展 點 練
第一課時
一.引導探究
1.讀寫字詞:
駢死pián 槽櫪cáolì 粟sù 外見xiàn 食馬sì 祗zhǐ 邪yé 一石dàn
2. 用“∕”標出下面句子朗讀的語意停頓,每句標一處。
、侔睬笃淠芮Ю镆 ②食之不能盡其材
3.查找資料,了解“說”的相關知識,了解作者的相關文學常識和寫作背景。
①“說”是古代表示 的一種文體,用來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看法、見解和主張,講究文采,相當于今天的雜文。
、陧n愈,字退之,唐代著名的文學家,“ ”之一,曾倡導古文運動。初入仕途時,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均未被采納。
4.朗讀課文,用課文原句填空。
、俨畼穼ηЮ锺R重要性體現(xiàn)在“ ”。
、跊]有伯樂,千里馬悲慘的命運是“ ”。
③千里馬有異于常馬的特征是“ ”。
④造成千里馬才能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 ”, 才能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 ”。
、葑髡邔ηЮ锺R命運的惋惜和對“食馬者”無知的強烈譴責表現(xiàn)在“ ”。
、奘绸R者的淺薄愚妄體現(xiàn)在“ ”。
⑦揭示食馬者埋沒千里馬才華的'句子是“ ” 。
二.優(yōu)選精練
(一)基礎演練
1.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
、僖皇郴虮M粟一石( ) ②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③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④駢死于槽櫪之間( )
2. 用“∕”標出下面語句的節(jié)奏(每句標兩處)。
、偈绸R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3.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寫出它的本字和意義。
、俨琶啦煌庖 _ __通__ _ 含義:___ ____。
、谑持荒鼙M其材 __ __通___ 含義: 。
__ 通__ _含義:_ __ __ 。
、燮湔鏌o馬邪 ___ _通___ _ 含義:______ ___ 。
、苁绸R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 ,含義是
⑤祗辱于奴隸人之手 通 ,含義是
古今異義詞
、僖皇郴虮M粟一石 古義: 今義:
、谑邱R也 古義: 今義:
(二)能力提升
1.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芷湔鏌o馬邪?
2.填空。
、佟罢f”是古代表示 的一種文體。
、凇恶R說》運用了 的寫法,用“千里馬”比喻 ,用“ ”比喻圣明君主,把不能識別人才的統(tǒng)治者比作“ ”。文章借“千里馬”被埋沒的現(xiàn)象揭示了封建統(tǒng)治者 的現(xiàn)實,抒發(fā)了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
、邸扒Ю锺R”才能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 ”,才能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 ”。
、堋恶R說》的主旨句是“ ”。
三.拓展延伸
1.閱讀寓言《趙人賣馬》,自選角度,說說你受到的啟示。
一個趙國人牽了一匹馬到集市上去賣,賣了三天,無人問津,便想了一法,請名人伯樂到市場上將他的馬看上兩眼,做一個“活廣告”。伯樂欣然而至,圍著馬轉了三圈,離開時還回頭看了三看,于是馬價漲十倍。
2.封建社會有很多人才被埋沒,同樣是懷才不遇,他們的做法卻不一樣。你贊同誰的做法?為什么?
A.韓愈—— 牢騷滿腹痛罵當局
B.蘇秦——刺股苦讀發(fā)奮成材
C.韓信——另尋明主開創(chuàng)大業(yè)
D.陶淵明——歸隱田園孤高自傲
3.當今社會,仍然有很多人才得不到重用。你認為怎樣才能避免人才被埋沒?
【《馬說》教案】相關文章:
《馬說》教案02-20
古文《馬說》教案02-06
《馬說》教案(精選10篇)05-18
《馬說》教案3篇03-10
《馬說》教案(15篇)01-24
《馬說》教案15篇11-25
《馬說》教案范文五篇12-23
【實用】《馬說》教案四篇12-25
關于《馬說》教案四篇12-21
《馬說》教案合集5篇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