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學教案七篇
作為一名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zhuǎn)化的關節(jié)點。那么大家知道正規(guī)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班科學教案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大班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認知:感知平面圖形與立體形狀之間的聯(lián)系;
2.技能:通過仔細觀察能夠發(fā)現(xiàn)“城堡”與“動物家”的特征,并進行一一對應;
3.情感:對平面圖形與立體形狀感興趣,愿意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重點難點:
重點:
仔細觀察并發(fā)現(xiàn)城堡中的平面圖形和每個動物家的不同形狀;
難點:能夠?qū)⑵矫鎴D形與立體形狀進行一一對應。
活動準備:
經(jīng)驗準備:認識基本的平面和立體圖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物質(zhì)準備:城堡(內(nèi)部有十個平面提示圖形);十個動物家(與城堡內(nèi)平面提示圖對應的立體形狀);十張邀請卡(卡片上畫有不同動物家的提示圖)
活動過程:
導入環(huán)節(jié):
一、故事導入,吸引幼兒興趣
師:小朋友們,前段時間幼兒園放的七天假期是為了慶祝什么節(jié)日呀?
。ㄒ鼋衲晔墙▏70周年。)
師:森林王國為了慶祝建國70 周年建起了一座又高又大的城堡,(出示城堡)國王獅子波利決定邀請所有動物都搬進這座新城堡里,但是動物們的家在森林里不同的地方,所以波利需要小朋友們幫他把邀請卡送到每個動物的家去。
基本環(huán)節(jié):
二、送邀請函,平面對應立體
師:請你們兩人一組,負責送一張邀請卡。
。ㄒ龑в變焊鶕(jù)邀請卡上的圖案提示在教室中找到對應形狀的`動物家,并把動物的家搬過來。)
小結(jié):邀請卡上的圖形可以順利指引我們找到對應的動物家。
三、送動物進新家,立體對應平面
1.自主探索,大膽嘗試將動物的家搬進城堡
師:我們把所有的小動物都邀請了過來,請你幫他們把家搬進城堡吧!
小結(jié):隨意將動物的家搬進城堡里是行不通的。
2.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城堡內(nèi)平面提示和動物家的形狀特征
師:請你仔細觀察城堡,它有什么特別的地方?請你說一說。
小結(jié):城堡又大又高、很漂亮,最特別的是城堡里的墻上畫著很多圖形。
。ㄒ龑в變簲(shù)數(shù)城堡內(nèi)的平面圖形,為數(shù)量對應做準備)
師:請你再仔細觀察,總共有幾個小動物的家?它們的家是什么樣的?
。ㄒ龑в變河^察并發(fā)現(xiàn)動物家的不同形狀的特征,并數(shù)數(shù)動物家的數(shù)量,與城堡的平面圖形做數(shù)量對應)
3.一一對應,幫動物把家搬進正確的房間
師:我們觀察了城堡和小動物的家,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呢?想一想,說一說。
。ㄒ龑в變喊l(fā)現(xiàn)十個平面圖形提示與十個立體動物家的對應關系)
小結(jié):城堡里的每個房間是為每個小動物家的大小形狀特別定制的,請幫小動物把家搬進城堡。
結(jié)束環(huán)節(jié):
四、教師總結(jié),延伸區(qū)角
師:小朋友們,我們根據(jù)城堡墻面上的圖形對應每個小動物家的形狀,成功地幫它們把家搬進了城堡,從此,它們可以在城堡里快樂地生活啦!老師會把這座城堡放進我們的建構(gòu)區(qū)里,小朋友們可以經(jīng)常到那里和小動物們玩耍,但是玩完之后一定要記得送小動物們回家哦!
活動總結(jié):
本活動以國慶70周年為背景的故事作導入,在吸引幼兒興趣的同時滲透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活動過程中教師的不斷引導與設疑,讓幼兒在仔細觀察的同時能夠保持好奇心不斷探索,從而感知平面與立體之間的聯(lián)系并進行對應。另外,教師不斷鼓勵幼兒大膽表達,發(fā)展了幼兒的語言能力。最后,活動材料投放至區(qū)角,能夠讓活動的教育意義得到延伸與鞏固。但活動中引導幼兒層層遞進地探索這一點對教師要求比較高。
大班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的:
1、讓幼兒初步認知很多物件可以分成相同數(shù)量的兩部分,理解整體、部分及整體的二分之一。
2、增進幼兒探求知識的興趣,提高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
活動準備:
1、幼兒人手一份不同顏色的圖形,操作材料若干(綢帶、橡皮泥、米、蘋果)。
2、工具若干、(尺子8條、剪刀8把、水果凍盒人手2個)教師示范用物、小刀一把、天平一架及幼兒操作材料圖形各一套。。
3、背景圖一幅(寶殿)、金鑰匙一把、判斷卡若干。
4、錄音機及有關錄音帶。
活動過程:
一、幼兒第一次嘗試(探索實物的二等分)
1、提出要求:今天老師給小朋友綢帶、橡皮泥、米、蘋果,請小朋友動腦筋把這些實物分成兩個相同的部分,就是分后的兩個部分是一模一樣的(重復一次,加以強調(diào)),可以利用尺子、剪刀、水果凍盒這些工具來分。
2、幼兒嘗試(放音樂),老師巡視鼓勵幼兒積極動手、動腦遇到問題自己想辦法解決(時間5分鐘)
3、反饋嘗試結(jié)果。
A.提問:
、伲ǔ鍪揪I帶)小朋友剛才你是用什么方法、什么具把綢帶很長很長,不好直接拿起來比較,又該怎樣分?(用尺子量)
②(出示米)把米分成兩全相同的部分怎么分,用什么工具來分?(用水果凍盒量出兩杯,這一杯和另一杯一樣多)可如果米很多,這樣分起來要很長時間,用什么方法會省事一些?(大桿秤)
、(出示橡皮泥)橡皮泥用什么方法、什么工具來分成兩個相同的部分?(分開比一比)下面我們用天平來稱一稱是否準確(教師實驗稱重量),小朋友的眼睛雖然很亮,可是用儀器測才是最精確的。
④蘋果你們又是怎么分的(用刀切),對了,老師沒給你們準備小刀,所以小朋友就不知怎么辦了,現(xiàn)在老師也看準了把它分成兩瓣,用刀切時可要注意安全,別傷著手,如果要更準確些就可用天平稱一稱.
B.教師小結(jié):像這些實物,我們把它分成兩個想的部分叫二等分(幼兒跟讀),什么叫二等分?(就是把物體分成兩個相同的部分)
二、幼兒第二次嘗試學習幾個圖形的二等分,探索怎樣的圖形可以“二等分”
1、提出要求:(出示幾何圖形)生活中有許多的東西可二等分,今天老師給你們準備的是幾何圖形,現(xiàn)在請小朋友用折的'辦法把幾何圖形二等分,看看是不是所有的圖形都可以二等分。
2、幼兒嘗試,教師巡視,引導幼兒可以相互討論。(放音樂)
3、幼兒反饋嘗試結(jié)果。
A.提問:
、伲ǔ鍪舅袌D形)哪些圖形可二等分?(幼兒講,教師演示)
②哪些圖形不可以二等分?為什么?(因為它們對邊不一樣長)B.比較等分后的結(jié)果。
(出示長方形)下面我們來看看等分后的一份和原來的一份相比哪個大。(原來的一份大)分后的一份正好是原來的一份的一半,我們把這一半叫做整體的二分之一(老師手勢演示)。
三、游戲“搶金鑰匙”
1、講解要求和玩法(出示背景圖)。下面我們來玩搶金鑰匙的游戲,游戲時我們分成兩組(一二組和為一組,三四組合為一組),每組都要回許多題目,就是區(qū)別這些卡片上的實物是不是二等分,記住每人只答一題,答對了前進一步,再請后面的小朋友答,后面的若答錯了,請別的小朋友幫忙,哪隊先拿到飲鑰匙哪隊為勝,回答是不是二等分聲音一定要響亮。
2、幼兒游戲,教師判斷幼兒答得是否正確,如錯誤禁止前進。
3、游戲結(jié)束。X隊拿到了金鑰匙,下面就讓我們整理好操作物品(教師示范),跟她們到寶殿里去玩(結(jié)束放音樂)。
四、活動延伸:把正方形的紙對折能分成大小相同的兩等分,那么我們要把它分成四等分或者八等分要怎樣分呢,請幼兒憑自己的思維能力選擇方法。
活動反思:
隨著年齡的提高,大班幼兒對圓形,正方形,長方形是熟悉的,因此對圖形進行等分就有可操作性。本次活動從幼兒感興趣的幫助老師分綢帶入手,充分激發(fā)了幼兒學習探索的欲望,接著圍著圖形層層展開活動。整個活動遵循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原則,并通過幼兒自己動手探索操作,對認識新事物具有積極意義。第一環(huán)節(jié)提供圓形可學習用對折的方法二等分,理解部分與整體的關系。第二環(huán)節(jié)提供長方形、正方形,幼兒憑自己地思維能力選擇二等分地方法,在講解中學習多種二等分地方法。第三環(huán)節(jié),要求幼兒在掌握二等分概念的基礎上進行練習,加以鞏固。第四環(huán)節(jié),使知識能力得到提高。這節(jié)課師生、生生合作都很好,所以以平等的方式教學是每一位教師都應做到的。
大班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有興趣觀察風和云等自然現(xiàn)象,注意它們的不同變化。
2、初步培養(yǎng)幼兒對科學的興趣。
3、使幼兒對探索自然現(xiàn)象感興趣。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chǎn)生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fā)現(xiàn)。
活動重難點:
引導幼兒用身體各個不同的部位,從參照物上感受風的存在和風的大小,并體驗風和人植物的.關系。
活動準備:
有關圖片若干
活動過程:
一、觀察有關天氣的圖片
1、圖片上你看到有哪些風?你是怎么知道的?(讓幼兒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回答)
2、到戶外找一找風在哪里;
。1)用眼睛找風,從參照物上感受風的存在:如小草在擺動,樹葉在搖動,衣服在飄動
。2)用自己的身體 找風:如頭發(fā)飄動起來,臉上有點涼。用自己的耳朵招風:區(qū)別不同的風聲。
二、討論:我們喜歡什么樣的風,害怕什么樣的風?
三、和 風爺爺做朋友
1、老師介紹游戲名稱和玩法。
2、幼兒開始游戲,提醒幼兒注意安全。
四、延伸活動:
1、談話活動:談談遠足活動后的感受
2、遠足時的安全事項
活動反思:
新《綱要》指出:幼兒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fā)幼兒的認識興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盡量為幼兒創(chuàng)設條件,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從而體驗發(fā)現(xiàn)的樂趣。 當然,在幼兒的科學活動中,我們應該加強對幼兒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增強他們的獨立性、探索性,使幼兒把學習任務放到完整的環(huán)節(jié)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學知識,走進科學,也讓科學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長之路。
大班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通過實驗使孩子們了解物體放到水中有沉浮現(xiàn)象。
2、培養(yǎng)孩子們對自然現(xiàn)象的興趣和動手能力。
3、培養(yǎng)孩子們的細致觀察能力。
4、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5、在活動中,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現(xiàn)象,并能以實證研究科學現(xiàn)象。
重點難點
1、這節(jié)課的.重點在于讓小朋友們知道水有向上托物體的力(浮力)。
2、難點是漂浮的物體在一定情況下也能下沉。
活動準備
能盛水的家具(如:盆、桶等)并加滿水,小皮球、小石頭、干木塊
活動過程
1、讓孩子們輪流感受水的浮力。老師先讓孩子們將小皮球放在盛滿水的盆中,小皮球浮在水面,然后叫他們用手把小皮球按到水底,讓孩子們感受水有把球向上托的力,再把手松開,小皮球馬上浮到水面上。問孩子們:小皮球被我們按到水底,一放開手小皮球為什么自動浮起來?我們按小皮球的時候手有什么感覺?小朋友都說:手被彈開的感覺。結(jié)論:這是水中有浮力。
2、讓孩子們把石頭和干木塊分別放入水中,觀察沉浮情況:石頭很快沉到水底,而干木塊卻浮在水面上。提問孩子們:為什么石頭沉到水底,而干木塊又浮到水面上?結(jié)論:石頭重,容易下沉;而干木塊輕,容易浮在水面上。
3、讓小朋友們說一說,通過這次活動我們學到了什么。
教學反思
1、本節(jié)課是幼兒園大班的科學常識課,主要通過實踐來了解,讓孩子們在實踐中找到答案,用玩的方式讓他們更好的感覺到學科的樂趣,讓孩子們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使他們樂于觀察、樂于嘗試,發(fā)現(xiàn)問題再去解決問題。
2、每一個孩子都能積極的加入到活動中,可以很好的從各個角度發(fā)現(xiàn)問題。
3、在今后做活動要準備多些設備,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動手做,讓他們對學習感到興趣。
4、如果讓我重新上這節(jié)課我將會將實驗物品換一換,再讓它們嘗試更多,孩子們更深一步了解沉與浮。
小百科:力指物體在流體(包括液體和氣體)中,各表面受流體(液體和氣體)壓力的差(合力)。公元前245年,阿基米德發(fā)現(xiàn)了浮力原理。
大班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了解莫比烏斯圈的特征,探索莫比烏斯圈的神奇變化。
2.能制作莫比烏斯圈,并能大膽進行猜想和嘗試記錄。
3.體驗莫比烏斯圈給生活帶來的便捷。
活動準備:
紙條、紙圈、剪刀、固體膠、課件、記錄表、記號筆。
活動過程:
一、激趣
以手指游戲引入紙圈。(教師用食指和大拇指變化出一個圈、兩個圈、許多圈導入課題--紙圈。
1.出示紙條,激發(fā)幼兒探索的興趣。(師紙條也想變成圈,你們能不能幫助紙條變出圈?鼓勵用多種方法,可以跟別人的不一樣等。)
2.幼兒嘗試做紙圈。(幼兒做出的紙圈都一樣)
3.教師以魔術的形式展示莫比烏斯圈的神奇變化,引起幼兒的興趣。
二、設疑
1.幼兒第一次嘗試剪圈,讓幼兒體會挫折,激發(fā)幼兒的求知欲及探索精神。
2.畫線對比
教師提出要求:在兩個圈上分別畫線,從接頭處開始畫,到起點處結(jié)束,可以在里面畫也可以在外面畫。可以兩人合作,一個人轉(zhuǎn)圈,一個人畫線。
師:你的線畫好了嗎?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秘密?普通圈的線只畫了一個面就連了起來,但是莫比烏斯圈的線特別長,畫過了紅顏色的一側(cè)又到了藍顏色的一側(cè),最終又回到了原來的出發(fā)點。
結(jié)合PPT總結(jié)出莫比烏斯圈的第一個特征:普通圈有2條邊2個面,莫比烏斯圈只有1條邊1個面。
3.實驗總結(jié)出莫比烏斯圈的第二個特點:沿線剪開普通圈,變成一樣大的兩個圈,莫比烏斯圈變成有兩個接口的大圈。
4.嘗試自己制作莫比烏斯圈。教師小結(jié):把紙條的一端扭一下和另一端粘合在一起,就做成了一個這樣的圈。咱們做的這個圈啊,還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呢,叫做莫比烏斯圈。是德國科學家莫比烏斯在1858年發(fā)現(xiàn)的。人們?yōu)榱思o念他就給這個圈取名為莫比烏斯圈。
三、探索
沿著莫比烏斯圈的二等分線剪開和三等分線剪開會有神奇的結(jié)果。出示記錄單:
1.出示課件,教師講解記錄單。
2.猜測普通的圈沿剪線剪開會怎么樣。(記錄)
老師示范剪法。
幼兒嘗試剪普通的圈。
3.幼兒猜測莫比烏斯圈沿著這條線剪開會怎么樣。教師和幼兒一起記錄。
。1)幼兒自己剪剪看看。
。2)請幼兒講述操作結(jié)果。看一下,現(xiàn)在的莫比烏斯圈有幾個接口?
。3)它的結(jié)果跟你猜的一樣嗎?
(4)教師小結(jié):一個麥比烏斯圈沿著中間的線剪開就會變成一個更大的而且有了兩個接口的麥比烏斯圈。
4.教師出示畫有兩條線的麥比烏斯圈。
。1)幼兒猜測,教師和幼兒一起記錄。
。2)幼兒剪剪看看。教師指導。
。3)幼兒講述結(jié)果。
。4)小結(jié):今天我們的小朋友也做了一回小科學家。發(fā)現(xiàn)了莫比烏斯圈的很多秘密,知道畫有一條線的莫比烏斯圈剪開后會變成一個更大的莫比烏斯圈。畫有兩條線的莫比烏斯圈剪開后變成了一個大一個小兩個套在一起的莫比烏斯圈。
四、拓展
1.觀看課件了解莫比烏斯圈在生活中的應用。
師:今天我們認識了神奇的莫比烏斯圈,莫比烏斯圈不光好玩還很有用呢,你知道它有什么用嗎?(幼兒自由發(fā)表意見)
其實呀,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藏著許多莫比烏斯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出示課件)
立交橋:避免行人車輛的擁擠。
過山車:更加刺激好玩。
傳送帶:減少反復的摩擦工作,增加傳送距離和面積......
2.觀看課件了解莫比烏斯圈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應用。
原來莫比烏斯圈不僅給生活帶來了方便,藝術家和建筑設計師還利用它來美化我們的生活(繼續(xù)展示PPT)。
5.延伸
瞧,老師這里還為小朋友準備了畫有三條線和四條線的麥比烏斯圈呢。你知道沿著他們剪開會變成什么樣嗎?
活動反思:
本課是二年級上冊《材料》單元的第4課。本課教學以紙為載體,通過改變一張紙,比較和體驗紙改變前后性能的變化,交流紙的這種變化在生活中的應用等,激發(fā)學生繼續(xù)改變材料、發(fā)現(xiàn)材料性能的探究欲望。
根據(jù)教材,我把本課分為幾板塊:
第一板塊——聚焦,承接第3課的內(nèi)容,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原有認知經(jīng)驗說說普通紙的特點,引發(fā)學生思考有什么辦法讓紙具有更多的本領。
第二板塊——探索,探索又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明確改造紙的方法,先交流改變紙的方法,再明確本節(jié)課探究的改變紙的方法。第二部分,用“折一折”這種改變方法,引領學生用對比觀察的方法研究紙被改變后形狀、性能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先在觀察中發(fā)現(xiàn)紙的新變化,通過觀察兩種紙的側(cè)面,發(fā)現(xiàn)普通紙和瓦楞狀的紙分別是一字形和波浪形。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紙的新功能,其中比較觀察又分三步,即按一按(將白紙與瓦楞狀紙分別平放在桌面上,用手輕輕按一按白紙和瓦楞狀紙,認真體驗手心的.感覺,比較彈力)、放一放(取兩個盒子,中間隔開一定的距離距離平放在桌面上,先將普通的白紙放在兩個盒子上,接著由輕到重將物體(回形針、鉛筆、文具盒)放在紙的正中間,看紙能否承受得住以及能承受多重的物體。測完白紙后,再去測瓦楞狀紙能承受多重的物體。一邊實驗一邊記錄,比較承載力)、摸一摸(用普通紙貼著裝有熱水的杯子感受冷熱程度;換用瓦楞狀紙,再次感受冷熱程度,比一比有什么不一樣,比較隔熱能力)。
第三板塊——研討,紙改變后性能的變化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
第四板塊——拓展,引導學生在紙上用刷油的方法改變一張紙,然后探究這張紙具有的全新功能。
在授課過程中,我還發(fā)現(xiàn)了一下幾個問題:
在說一說紙的特點時,學生能夠說出紙的顏色、形狀、易折疊,但是學生會鉆形狀這個牛角尖,不斷說出:長方形、有四個角、有四條邊等等,還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能夠說出紙容易破、遇水會濕、紙的厚薄等等。
按一按這一板塊,學生通常不能直接說出有彈性,能彈回,他們最多說到的就是:刺刺的、有一棱一棱、不能直接接觸桌面……要說有彈性,能彈回還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說出。
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折瓦楞狀的紙不是難事,但是學生自主折紙,會有橫豎兩種折法,在放一放這一部分,兩種折法會對紙的承重能力有影響。
與教材配套的學生活動手冊中,放一放瓦楞狀紙和普通紙分為“能支撐”和“不能支撐”兩種,但是我認為這樣劃分不太準確,普通紙依舊能支撐像回形針那樣的較輕物體,瓦楞紙上放過重的物體也不能支撐,因此我在授課時,把能不能支撐改為“能支撐較重物體”和“能支撐較輕物體”,讓學生分別用回形針、鉛筆、文具盒來嘗試,較輕的回形針能夠被普通紙支撐,瓦楞狀紙能夠支撐回形針、鉛筆,鉛筆盒不太重時能夠被瓦楞狀紙支撐,過重的鉛筆盒則不能被支撐。學會能夠通過這三種材料感受到普通紙和瓦楞紙的不同。
第一次用低年級以及新教材開課,我在試上的時候發(fā)現(xiàn)引導學生回答,實驗準備等等所花費的時間較多,整節(jié)課較為倉促。因此在第二次上時,我把折瓦楞狀紙以及實驗材料準備都放在課前,由于第二個班的學生能很快的說出紙的特點以及瓦楞狀紙,整節(jié)課最后多余了一點時間,我用來和學生一起進一步探究瓦楞狀的紙。
在給低年級授課過程中,我認為我對學生的還是了解較少,對于不同的班級用不同的教學方式的調(diào)整而不夠靈活,路漫漫其修遠兮,作為新教師,我要學習的還有很多。
大班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通過調(diào)查初步認識各種各樣的橋,講述橋梁的名稱,感知橋的形狀及組成,了解橋的發(fā)展史。
2、通過閱讀《幼兒用書》認識各種各樣的橋梁,初步感知橋梁的建筑結(jié)構(gòu),知道橋的作用。
3、對橋梁感興趣,積極參與橋的話題討論。
4、培養(yǎng)幼兒的發(fā)散性思維和動手構(gòu)建能力。
5、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家長幫助孩子一起完成調(diào)查表并收集一些橋的圖片。并帶領幼兒參觀附近的橋梁。 2、《幼兒用書》人手一冊,實物展示儀一臺。
3、制作橋的發(fā)展史的PPT。
活動過程:
。ㄒ唬、展示《橋》的調(diào)查表,引導幼兒說說各種各樣的橋。
1、幼兒與同伴交流
教師:前幾天老師發(fā)放了《各種各樣的橋》的調(diào)查表,現(xiàn)在請你和好朋友說說你調(diào)查到了哪些橋?叫什么名字?這些橋是什么樣子的?它是用什么材料造的?
2、在集體中交流。
師:現(xiàn)在誰來介紹你調(diào)查到的橋?
。ǘ⒂脤嵨镎故緝x放大《幼兒用書》,引導幼兒初步感知認識各種各樣的橋。
1、教師:這是什么橋?你知道它的名字嗎?它是什么形狀的?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帶領幼兒逐頁地觀察畫面,感知不同結(jié)構(gòu)特點的橋梁。
引導幼兒認識獨木橋、木橋、鐵索橋、拱橋、公路橋、鐵路橋、鋼架橋、斜拉橋、立交橋等。
(1)、按建橋地點來分,可分成架在河面上的橋和架在陸地上的橋兩類。
(2)、按建橋材料來分,可分成木橋、石橋、鐵橋、鋼筋混凝土橋等幾類。
(3)、按橋的形態(tài)來分,可分成橋中間有橋墩的和沒橋墩的兩類。
2、向幼兒介紹中外比較著名的橋梁。
師:你知道世界上有哪些有名的橋?
例如:倫敦橋、美國金門大橋、中國江陰長江大橋以及日本明石海峽橋等。
(三)、引導幼兒討論各種各樣的橋梁的用途。
1、教師:我們知道了橋有各種各樣的。他們有什么一樣的地方呢?為什么不是建在河流上,而是建在馬路上?為什么有的橋很大、很長,有的`橋卻很小呢?
2、幼兒開展討論,說出自己的發(fā)現(xiàn)和認識。
3、小結(jié):橋梁的最初功用是用來跨越江河的。如今,除了架在江河上的橋以外,還有架在十字路口的立交橋、人行天橋。這些橋不僅保證了道路的安全暢通,而且已成為現(xiàn)代城市的漂亮建筑。
。ㄋ模┮龑в變河^看PPT,了解橋的發(fā)展史。
1、剛才,我們認識各種各樣的橋,我們古代勞動人民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設計制造了各種各樣的橋梁,隨著科技的發(fā)展,現(xiàn)代設計師和工人有設計造出了各種現(xiàn)代橋梁,我們一起來看看橋是怎樣發(fā)展的?
2、幼兒觀看關于橋發(fā)展史的PPT,擴大幼兒的視野。豐富幼兒的經(jīng)驗。
。ㄎ澹┗顒友由
如果你來設計一座橋的話,你想怎樣設計?
大班科學教案 篇7
設計意圖
“三腳架”在人們的生活中運用得比較廣泛,但是孩子們可能關注得比較少,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看到孩子們在玩彩棒的時候,無意中把很多根彩棒直立著靠在一起竟沒有倒下,孩子們對此很驚奇,于是產(chǎn)生了設計這樣一個活動的想法,試圖通過活動引導幼兒進一步關注身邊的科學現(xiàn)象,旨在活動中,讓幼兒自主探索“三腳架”支撐的原理,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探索的興趣。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發(fā)現(xiàn)三角形具有穩(wěn)定性的特征。
2.樂意參與科學活動,體驗操作的快樂。
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探索用最少的小木棒撐起彩泥的方法。
活動難點:發(fā)現(xiàn)三角形具有穩(wěn)定性的特征。
活動準備
小木棒若干、每組一份含有三腳架的圖片、毛根若干、彩泥球人手一個、每組各一個用筷子綁成的三角形和正方形(長方形、梯形、五邊形)、彩筆4支、毛根若干、幼兒分成4組。
活動過程
一、找一找,說一說三角形
。ㄒ唬┏鍪緢D片,師:這些圖片里有個共同的小秘密,它們都藏著一個共同的圖形,請找一找相互說一說在哪里?并把它用彩筆圈出來。討論:為什么這些地方都有三角形?
。ǘ┙處煶鍪窘壓玫娜切魏退倪呅危堄變豪焕、擠一擠,說說哪個的穩(wěn)定性最好。
師:老師用橡皮筋和筷子綁好的這些圖形,請小朋友拉一拉、擠一擠,說說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拉的時候注意輕點,別把筷子抽出來。請個別幼兒說說自己的發(fā)現(xiàn)。
教師小結(jié):通過操作實驗發(fā)現(xiàn)正方形(長方形、梯形、五邊形)一拉就歪來倒去變形了,但三角形卻拉不動,是最穩(wěn)固的。
二、玩一玩小木棒,初次發(fā)現(xiàn)三角形具有穩(wěn)定性的特征
。ㄒ唬┏鍪拘∧景艉拖鹌つ,引導幼兒探索、嘗試用最少的小木棒將橡皮泥撐起來的方法。
。ǘ┯變航涣鞑僮鹘Y(jié)果:你最少用了幾根小木棒?你是怎么擺放這幾根小木棒的?
。ㄈ┙處熜〗Y(jié):我們發(fā)現(xiàn),最少用三根小木棒,圍繞一個中心點,只要上面固定,下面分開搭成三角形,就能既方便又穩(wěn)固地把彩泥撐起來。人們根據(jù)三角形具有的穩(wěn)定性的特征,做了很多有用的架子,并且還給這種架子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三腳架”如,我們剛才看到的圖片上的這些物體。
三、搭一搭各種運用三角形具有穩(wěn)定性原理的架子
。ㄒ唬┏鍪旧钪械牟牧希盒∧竟、毛根、橡皮筋
師:大家知道了三角形具有穩(wěn)定性這一特征,請用這些小木棒拼一拼、搭一搭,看看你能搭出什么東西來。
。ǘ┯變翰僮,教師巡回指導,提示幼兒 “盡量把筷子扎緊,搭出來的東西要運用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
。ㄈ┓窒碛變鹤髌罚f說你搭建的作品里哪個地方用到了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特征。
四、延伸活動
我們?nèi)フ艺矣變簣@里還有哪些東西,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這一特征,來做成的。
活動總結(jié)
這節(jié)教學活動選材好,幼兒喜歡科學探究,活動過程設計環(huán)環(huán)相扣、由易到難,讓孩子在探索中學習,體驗操作成功的樂趣。在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找一找并相互說一說,圖片中藏著一個共同的圖形在哪里?并把它用彩筆圈出來”,幼兒在觀察和操作的過程中,既理解和掌握了相關的知識點,又初步激發(fā)了幼兒找三腳形的樂趣,并初步建立經(jīng)驗。在第二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提出用最少的小棒使其站起來,很多幼兒在操作中帶著游戲的目的來操作,對活動越來越感興趣。在整個活動中,幼兒的自主操作貫穿始終。教師對操作結(jié)果的總結(jié),都充分尊重了幼兒的主體地位,為孩子創(chuàng)造了更多的思考和探究的空間,讓孩子做活動的主人,從而真正成為了孩子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領者。但孩子主體性和主動性體現(xiàn)得還有些許欠缺,如果老師能提供一些生活中的不同的更多圖片和更多的常見材料,促使孩子去主動發(fā)現(xiàn)和探索,逐步尋找答案,這樣的效果會更好。
【大班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大班科學教案:神奇的力_大班科學教案07-02
大班科學教案:有趣的電池_大班科學教案07-05
大班科學教案:昆蟲找家_大班科學教案07-05
大班科學教案:有趣的蛋_大班科學教案07-01
大班科學教案:水瓶的秘密_大班科學教案07-01
大班科學教案:磁鐵的奧秘_大班科學教案07-01
大班科學教案:會爬高的水_大班科學教案07-01
大班科學教案:樹葉里的秘密_大班科學教案07-01
大班下科學教案01-30
大班科學教案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