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教案4篇【精】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教案,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tǒng)的知識。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美術教案4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美術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認識中國食品的特點,感受和了解中國燦爛的飲食文化。
過程與方法目標: 能夠利用身邊的材料進行食品造型的創(chuàng)作,發(fā)展學生選擇材料、運用材料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能運用繪畫的形式表現(xiàn)節(jié)日餐桌的場景和氣氛,發(fā)展學生的繪畫表現(xiàn)能力。通過綜合美術活動,培養(yǎng)學生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感、樂于探究的精神以及集體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及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利用身邊的材料進行食品造型的創(chuàng)作,法杖學生選擇材料、運用材料的能力。能運用繪畫的形式表現(xiàn)節(jié)日餐桌的場景和氣氛,發(fā)展學生的繪畫表現(xiàn)能力。
難點:通過綜合美術活動,培養(yǎng)學生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感、樂于探究的.精神以及集體合作意識。
教學準備:各種廢舊材料 優(yōu)秀作品圖片 彩紙 膠棒教學過程:
一、 激趣導入:
談話法引入教學,啟發(fā)學生回憶并談談感受:
1.你家是怎樣過節(jié)的?爸爸媽媽做了哪些好吃的菜?
二.探討交流:
1. 你最喜歡的菜肴是什么?
2. 菜肴在造型和色彩上有什么特點?
還可以啟發(fā)學生:有和家人一起去過飯店的經歷嗎?菜肴在造 型和色彩上有什么特點?
學生交流,教師引導學生逐步深化學習,出示典型的圖片資
料進一步欣賞,讓學生更加感受到中國食品造型講究色、香、味、形俱全的特點。
3. 通過動腦筋想辦法,使這些廢品“變廢為寶”,制作出一道道“美味佳肴”?在學生接受挑戰(zhàn)之后,提示學生 “飯”要大家一起“做”才有意思,引導學生一起設計菜譜。
可以進一步提示學生,你有什么好主意來安排一頓“節(jié)日的大餐”?怎樣搭配才會有營養(yǎng)?“節(jié)日的大餐”有什么特色等。
三. 制定好菜譜就可以進行菜肴的設計和制作了。
對于材料的選擇和使用是教學的重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教材中的學生作品,在造型上有什么特點利用了怎樣的材料?還可以用其他的材料去表現(xiàn)嗎?教師還可以從學生手中的材料入手,引導學生思考:這些材料的顏色和外形特點使你聯(lián)想到哪些菜肴?它適合做些什么?材料之間怎樣搭配等。引導學生挖掘材料的特點,讓學生動腦筋從多個角度去想,怎樣巧妙地利用材料的色、形及質地來表現(xiàn)菜肴?
四. 每人做一個“菜”,然后集中在一起開一個“自助餐”會,也可以
自由結合成一個個的“臨時家庭”,小組選定一個節(jié)日,大家資源共享,團結協(xié)作,合理分工來布置節(jié)日的餐桌,共享節(jié)日的歡樂。
教學反思:
美術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幼兒能畫出樹葉飛落的不同姿態(tài)。
2.幼兒能用不同的點、線、面裝飾樹葉。
3.在創(chuàng)作中體驗線描畫的樂趣,能較細心地完成作品。
活動準備:
勾線筆、長方形紙、水粉顏料、油畫棒、各種樹葉及圖片。
活動過程:
一、帶幼兒到戶外撿樹葉,讓幼兒感受樹葉從空中飄落的不同姿態(tài),激發(fā)幼兒的興趣
二、引導幼兒仔細觀察樹葉的形狀、葉脈,用手畫一畫
三、欣賞不同形狀的樹葉圖片
1.欣賞不同形狀樹葉的圖片,介紹自己喜歡的葉子。
2.提出設想:今天我們也用有趣的點、線、面來裝飾你最喜歡的葉子,然后把它們變成樹葉寶寶,在空中跳舞。
四、幼兒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1.引導幼兒用線條分塊面,用點、線、面進行裝飾,注意線條的疏密、整齊。
2.選擇用冷暖、深淺對比色來畫背景,襯托葉子。
五、展示作品
幼兒園中班美術教案:彩面裝飾活動--創(chuàng)意筆筒
幼兒園中班美術教案:彩面裝飾活動--創(chuàng)意筆筒
一、活動目標:
1.利用平鋪、圍合、鑲嵌的方式創(chuàng)造性地裝飾筆筒。
2.通過對廢舊材料的巧妙利用,鼓勵幼兒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美和創(chuàng)造美,體驗活動帶來的樂趣。
二、活動準備:
各種廢舊瓶子,各種果殼、毛線、吸管等廢舊材料,彩色面團,筆筒照片,相機。
三、活動過程:
(一)通過游戲《猜猜是什么》,激發(fā)幼兒興趣
1.將廢舊瓶子藏在布袋子里,請幼兒猜里面是什么。
在孩子們爭先恐后的搶答中,教師出示布袋中的瓶子,原來是空的沒用的瓶子,引出“廢舊瓶子”的概念。
2.引導幼兒討論怎樣將廢舊瓶子變廢為“寶”。
教師:“有什么辦法可以把廢舊的瓶子變成有用的東西呢?”
幼兒:“可以用剪刀剪成有用的東西!
幼兒:“我們可以放一些石頭在里面封上口變成響筒,音樂課使用。”
幼兒:“我們可以把它裝飾一下,變成裝飾品!
在孩子們的“奇思妙想”中,出示大班幼兒制作的筆筒圖片,再次激起孩子們的好奇心和活動興趣。
(二)欣賞照片,激發(fā)制作欲望
欣賞大班幼兒制作的各種各樣的筆筒圖片,引導幼兒觀察它們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是怎么做成的?
在肯定了孩子的回答后,教師及時引導大家共同總結出制作筆筒的材料和方法:“這是用彩色的面團,搓平后圍在瓶子上面,再用瓜子殼、毛線、吸管等進行鑲嵌裝飾。裝飾好以后,美麗的筆筒就做成了!辈⑻岢鲆螅骸罢埿∨笥褌冏约簞邮謥碇谱饕粋漂亮的筆筒吧!”
(三)教師指導,幼兒操作
1.介紹材料,幼兒自由選擇材料制作筆筒。
2.常規(guī)要求:
(1)注意衛(wèi)生,保持桌面整潔,物品用后歸放整齊。
(2)做完用抹布將手擦干凈。
3.巡視幼兒的操作過程并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引導幼兒共同討論解決的方法。
(四)相互介紹,欣賞作品
1.通過播放隨機照的照片展示幼兒作品。
2.鼓勵幼兒介紹自己的作品。
幼兒園中班美術活動教案--賣火柴的小女孩(一)
一、活動目標
(一)認知目標
通過欣賞童話故事《賣火柴的小女孩》,鼓勵幼兒運用形容詞(例:可憐的、悲慘的、又冷又餓的、衣衫襤褸的),把自己的感受連貫、完整地述說出來,借助幼兒思維的跨躍性,培養(yǎng)幼兒思維的發(fā)散性、流暢性和求異性。
(二)情感目標
通過感受童話故事中小女孩悲慘的經歷,激發(fā)幼兒的同情心、樂于助人的愛心,懂得珍惜美好生活。
(三)人格目標
通過幼兒自由想像,并鼓勵他們將發(fā)生的事大膽地講述出來,培養(yǎng)幼兒的獨創(chuàng)性。
二、活動準備
(一)知識經驗準備 感知圣誕節(jié)是開心、快樂的節(jié)日。
(二)環(huán)境準備 布置有圣誕氣氛的環(huán)境。
(三)物質準備 故事《賣火柴的小女孩》,電視機、VCD機、錄音機。
三、活動過程
(一)整體欣賞童話故事《賣火柴的小女孩》,初步感受故事中的悲慘氣氛。
1.師:圣誕夜到了,你知道,有一位可憐的小女孩是怎樣度過圣誕夜的,看看,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
2.出示書面漢字:可憐的、悲慘的、又冷又餓的等形容詞,營造氣氛,幫助幼兒理解并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內容。
師:你覺得她是一個怎樣的小女孩呢?
(二)分段欣賞,感受小女孩擦亮火柴時的心情怎樣,為什么會這樣。
1.師:小女孩擦亮第一根火柴時看到了什么,為什么會這樣呢?
師:如果擦亮一根火柴可以讓你幫助小女孩實現(xiàn)愿望,你會怎樣幫她呢?
2.師:擦亮第二、三、四根火柴后又發(fā)生了什么事呢?如果是你,那你又會怎樣幫助她呢?
3.師:小朋友,想想你們是怎樣熱熱鬧鬧過春節(jié)的?
4.師:小朋友們,請你們想想可憐的賣火柴的小女孩是怎樣過圣誕夜的?
(三)整體欣賞,激發(fā)幼兒感情的升華。
師:小女孩這么可憐,如果你能幫助她,你會怎樣幫助她呢?
四、各領域滲透 藝術:讓幼兒在欣賞這一童話故事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對小女孩的祝福與希望畫出來。
五、生活中滲透 在生活中,鼓勵幼兒多幫助有困難的同伴,培養(yǎng)豐富的情感。
六、環(huán)境中滲透
1.將故事制成圖片,讓幼兒進行排圖講述。
2.設置小小舞臺,放置道具,讓幼兒嘗試表演故事《賣火柴的小女孩》。
七、家庭中滲透 建議家長讓幼兒多欣賞同一體裁的童話故事,深化幼兒對美好生活的情感,并懂得珍惜。
八、活動評價
項目
目標實現(xiàn)程度
內容適合程度
活動設計趣味程度
幼兒的“三性”表現(xiàn)
存在問題
幼兒園中班美術活動教案:會變的樹
活動目標
引導幼兒根據自己所講故事的內容畫連環(huán)畫。
活動準備
1.實物投影儀、錄音機、鋼琴曲磁帶。
2.每位幼兒一本繪畫練習本,上有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等字樣。
活動過程
1.講述故事,用提問幫助幼兒記憶故事內容。
老師富有表情生動地講述故事:“離我們很遠,有一個奇妙的花果山,那里長著一種奇妙的樹,會變的樹。這種樹種下去第一天,就會長成一棵大樹,樹上只有一片葉子。第二天的時候,這種樹就開始變了,它會一下子長出各種形狀的樹葉:有的葉子像圓圓的蘋果,有的像彎彎的月亮,有的像圓圓的輪子,有的像芭蕉扇,有的像葫蘆,有的像小朋友張開的手……顏色也變得豐富多彩,紅的像火,黃的像金子,綠的像青草,藍的像天空……真是美極了。到了第三天,你猜,這種會變的樹上會發(fā)生什么事呢?”(停頓一下后繼續(xù)講述)“每片樹葉上都有一個樹葉精靈,有的像在哭,有的像在笑,有的兩片葉子靠在一起,兩片樹葉精靈手拉手好像在做游戲……到了第四天,這種樹還會變下去,每天都會變出新模樣。”
提問:這種樹叫什么樹它第一天是怎樣的?第二天、第三天是怎樣的?
2.師幼一起討論繪畫方法。
組織幼兒討論:現(xiàn)在請你們把這個故事畫下來,你認為該怎么畫?
幼兒個別講述。
師幼一起小結:可以把第一天樹的樣子畫在寫有第一天字樣的那頁紙上,依此類推。
3.教師交代要求,幼兒作畫,教師巡回指導。
教師提醒幼兒畫自己想出來的樹,涂色要均勻。
4.利用投影儀展示幼兒作業(yè),并讓幼兒相互評價。
孩子的講述能幫助教師發(fā)現(xiàn)、理解他們的創(chuàng)作意圖及創(chuàng)造性表現(xiàn),也使其他小朋友學到同伴的優(yōu)點。
活動延伸
在美工區(qū)畫自己聽過的故事或創(chuàng)編的故事。
幼兒園中班美術教案:美麗的風箏
一、 活動目標
學習“刮蠟”的表現(xiàn)方法,體會不同性能工具的使用對配色所產生的效果,并提手不肌肉動作的靈活性、協(xié)調性。
在玩風箏、畫風箏的活動中,感受藝術活動的樂趣。
二、 重點與難點
重點:用牙簽刻出花紋。 難點:控制手部動作的力度。
三、 材料及環(huán)境創(chuàng)設 材料:油畫棒、牙簽、淡顏色的水粉顏料(淡綠、淡黃、淡蘭、淡紫等)小毛筆。
四、 活動流程
1、放風箏――討論――示范――創(chuàng)作
幼兒園中班美術活動教案:紙編活動
一、生成活動
在我園的民族教育活動中,我班的民族工藝展示臺上,展示著許多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藝品,其中有各類編織的物品。一天,班上的李元溶小朋友拿著一個竹編的小動物好奇地問:“咦?這是什么做的呀?真好玩!彼囊痪湓採R上吸引來幾名幼兒。他們又拿起其它的幾件編織的物品,看著、摸著、說著。幾天后,班上的小朋友先后拿來了竹編、草編、布編、繩編等各種編織物。見孩子們的興趣越來越濃,我準備就編織開展幾次活動。
二、活動目標
通過觀察編織物品,激發(fā)幼兒參與學習的欲望。培養(yǎng)幼兒多種能力。
三、活動過程
。ㄒ唬┬蕾p活動
目標:
、 觀察編織物的特點,激發(fā)幼兒參與的欲望;
⑵ 了解幼兒對圖示的理解水平。
材料:各種編織物品若干,紙編作品若干,彩條若干,說明書一份。
過程:
、 出示展示臺,讓幼兒欣賞,并介紹自己所帶的物品,找異同點,引導幼兒小結用的材料不同,都是編織而成的.;
、 教師出示紙編作品組成的畫面,讓幼兒欣賞,引起幼兒的興趣;
、 引導幼兒觀察發(fā)現(xiàn)出示作品所用的材料,并出示相關的紙編說明書,提出探索問題上面符號代表什么,和以前看過的折紙圖示有什么不同;
、 幼兒熟悉材料,嘗試看圖學習直編。
分析:幼兒對參與活動,尤其是說明書的投放很感興趣,激發(fā)幼兒主動學習的熱情,但是說明書的第五步對幼兒較難,需成人指導,所以在說明書的旁邊應投放相應的供幼兒拆編的紙編作品,提高對圖示的理解。
(二)操作活動(一)
小組活動㈠
目標:引導幼兒能自己看說明書,進行直線編。
材料:說明書,彩條及相關成品,教師邊觀察邊幫助小組。
過程:
、 幼兒分組自選編織成品,學習看說明書直線編,發(fā)現(xiàn)說明書中圖示的規(guī)律;
⑵ 幼兒自由編織,教師輔導個別幼兒;
⑶ 引導幼兒在仿編后進行變化;
⑷ 請幼兒介紹自己作品。
分析:幼兒基本學會了看說明書,在第五步時,不少幼兒借助旁邊可拆收的作品。但投放的彩條的寬度要有變化,以利于幼兒選擇組畫。幼兒的作品種類少,主要是因為幼兒間的相互模仿和幼兒的感性經驗少所造成的。針對這種情況,應從豐富幼兒的經驗入手。
操作活動(二)
目標:引導幼兒自己看曲線編的說明書。
材料:說明書,彩條等。
過程:
⑴ 幼兒小組自學曲線編的方法;
⑵ 和幼兒共同總結曲線編織的特點,教師輔導個別幼兒;
⑶ 組織幼兒賞析幼兒作品。
分析:幼兒能根據說明書自學曲線編,個別幼兒不再需要教師的輔導,但有十名幼兒需旁邊的輔助說明才可以編。
操作活動(三)
目標:
、 鼓勵幼兒利用兩種編織方法編織出自己需要的形 象,
、 鼓勵幼兒大膽地創(chuàng)新,并能與同伴協(xié)商合作。
材料:彩條,膠棒,各色彩紙,水彩筆,大白紙等。
過程:
、 請幼兒自由組合,協(xié)商所要組合的畫;
⑵ 引導幼兒按自己的主題分工;
⑶ 引導幼兒自己解決組畫過程中的分歧意見;
⑷ 作品展示,引導幼兒自評、互評。
分析:幼兒經過相互協(xié)商,把各自喜愛并想表現(xiàn)出來的作品歸納為三類,并自覺分組,組合出的三幅畫是:海底世界、森林小動物、公園一角。幼兒情緒高,興趣濃厚,當不知道的形象出現(xiàn)時,幼兒會去相關的區(qū)域尋找答案。幼兒學會了協(xié)商解決問題,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能力。另外,幼兒沖出了紙條的局限,能使用多種材料進行組畫。
美術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平面形的變化和胸卡的有關知識。
2。通過胸卡的設計與制作,嘗試用不同材料大膽地進行創(chuàng)作與表現(xiàn),加強學生對物體的感知能力、形象思維能力和表現(xiàn)力。
3。開展自我介紹與交流活動,增進同學間的交流與了解,鍛煉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激發(fā)學生對美術的學習興趣。
教材分析:
1。編寫思路。
胸卡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如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商店服務員和警察的工作卡、重要會議的出席證等。胸卡上有單位(會議)名稱、持卡人照片、姓名、編號等一些不同的'標識,既有實用的功能,又有點綴裝飾的功能。
本課編排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為自己設計制作一張別致的胸卡這樣一種有趣的活動,激發(fā)對美術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初步認識基本形的基礎上,進一步了解與練習平面形的一些變化,豐富美術語言;讓學生以胸卡這一有趣的載體,在新的班集體中進行自我介紹,鍛煉人際交往能力;讓學生了解胸卡的用途,豐富生活經驗。
本課的編寫巧妙地將美術基礎知識與技能融入在胸卡設計制作及介紹交流的活動中,努力將美術學習活動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學得輕松、有趣、主動。
2。重點、難點。
重點:運用不同的材料與方法制作一張胸卡。
難點:如何制作一張有自己獨特想法的胸卡。
教學設計:
課前準備
。▽W生)繪畫、手工工具,白(彩)色卡紙,線繩等,收集1—2個胸卡,可帶一張自己的小照片
。ń處煟┱n件、胸卡實物和范作
教學過程
1。情境導入,初步感知。
。1)出示課件:不同崗位的工作人員帶著胸卡工作的實景和胸卡的放大特寫鏡頭,或不同胸卡的放大圖片。
。2)讓學生說說胸卡的樣子和用途,了解胸卡上的基本內容及胸卡的不同用途。
。3)揭示課題:《我的胸卡》。
2。范作欣賞,加強感知。
。1)出示課件:學生作品。
。2)讓學生看看、說說胸卡的有趣造型,感受平面形的變化,進行胸卡內容的設計。
3。小組討論,激發(fā)創(chuàng)意。
。1)提問:怎樣設計胸卡的外形?分小組討論探究胸卡的外形變化與設計,進一步了解平面形的變化。
。2)小組匯報交流,教師概括小結、示范:在圓形、方形、三角形基礎上的變化;基本形的組合變化;象形設計變化(結合課件展示平面形及范作)。
4。講解演示,掌握步驟。
(1)提問:怎樣制作一張胸卡?引導學生集體討論制作方法。
(2)教師小結、補充,讓學生了解掌握胸卡的基本制作步驟(借助課件演示):①設計、制作胸卡外形;②設計、繪制胸卡上的內容與圖案;③設計、制作胸卡的掛件(用別針、線繩等不同的方法)。
5。學生練習,表現(xiàn)感受。
。1)明確作業(yè)要求:為自己設計、制作一張胸卡。
。2)練習提示:大膽創(chuàng)意,從胸卡的外形到內容都力求有自己的獨特想法;胸卡上有自己的姓名或形象;同桌可以討論、合作。
。3)學生創(chuàng)作,教師巡視指導。
6。展示交流,小結拓展。
。1)讓學生戴上自己設計制作的胸卡,同學間進行自由交流(提示交流內容:自我介紹姓名、愛好和特長等;胸卡制作體驗)。
。2)指導學生互評作品(提示評價內容:外形、內容的設計是否有創(chuàng)意;顏色的搭配是否大膽、漂亮;掛件等的制作是否精致)。
(3)小結拓展。引導有興趣的學生在課后為爸爸、媽媽設計、制作一張漂亮的胸卡,進一步進行練習與創(chuàng)作。
美術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在教師的引導下以及與同伴的交流中,能夠從五官、發(fā)型、服裝等不同的方面表現(xiàn)媽媽的特征。
2.以歌曲和繪畫的藝術形式表現(xiàn)對媽媽的愛,愿意主動向媽媽表達自己的情感。
【活動準備】
1.記號筆、油畫棒。
2.幼兒已會唱歌曲《我的.好媽媽》
3.幼兒用書《我的好媽媽》
【活動過程】
(一)演唱歌曲《我的好媽媽》,引出話題。
教師:你們愛媽媽嗎?我們一起唱一首歌送給媽媽吧!
(二)引導幼兒從五官、發(fā)型、服裝等方面抓住媽媽的特征進行描述。
1.教師:誰愿意來介紹一下你的媽媽呢?說一說她有什么特別的地方?
2.教師:媽媽的發(fā)型是什么樣子的?長頭發(fā)還是短頭發(fā)?卷的還是直的啊?披著還是扎著?眼睛大不大?戴不戴眼鏡?媽媽個子高不高?是胖還是瘦?她還有什么特別的地方?你最喜歡媽媽穿什么衣服?是什么顏色?是什么樣子的?媽媽最喜歡做什么事情呢?
(三)教師分發(fā)幼兒用書,鼓勵幼兒抓住媽媽的特征并在作品中體現(xiàn)。
教師:你的媽媽長得什么樣?她有哪些與別人不一樣的地方?請你試著畫出來。你畫的媽媽正在做什么事情呢?畫好以后給媽媽涂上漂亮的顏色吧!
(四)展覽幼兒作品,鼓勵幼兒回到家將自己的作品作為禮物送給媽媽,并為媽媽唱一首歌。
【美術教案】相關文章:
美術教案07-20
美術的教案11-08
【精選】美術教案10-05
美術教案[經典]09-20
美術教案(經典)09-19
美術教案[精選]08-16
[經典]美術教案08-28
美術教案(精選)08-23
美術教案【經典】08-24
美術教案(經典)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