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典)語文教案5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當?shù)剡x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語文教案5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語文教案 篇1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喜歡旅游嗎?今天我們就隨著葉圣陶爺爺,一起去游覽金華的雙龍洞,好不好?
(板書課題:記金華的雙龍洞
二、新授
1、下面,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看看能讀懂什么,把不明白的地方劃下來。
(師副板書)
、 你都讀懂了什么?(4人)
(如果學生只從句段說,提前安排一人)
板書:入山、外洞、孔隙、內(nèi)洞、出洞
請你來你說你來,同學們知道得真多。
、 那么你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5人)
對問簡單的詞語,可以說:
你來誰來幫幫他?你明白了嗎?
請你說你能幫他解答嗎?懂了嗎?
對學生有創(chuàng)造性的提問,可以說:
你的想法很獨特!多么獨特的想法呀!
與眾不同,有創(chuàng)意。
敢于向權(quán)威挑戰(zhàn),了不起!
這個問題值得我們研究。這個問題待會解決(副板書)老師把它記下來也把它記在這。
相信這些問題講完課文后,你就會明白。
2、(指板書)那么,在這幾部分中你最喜歡哪部分,用你喜歡的方式來學習,可以自己讀,合作讀,還可以畫畫,談體會。聽明白了嗎?開始。
全班匯報交流:
剛才同學們學習的熱情很高,現(xiàn)在我們來交流一下!
入山:
誰喜歡入山這部分?(字幕:2~3段)
你來。
你準備用什么方式來交流?
生:朗讀、談體會。
開始吧!
師:多美的景色啊!
誰還想交流?
(入山時見到的溪流。字幕:將“一路迎著溪流。隨著山勢,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流聲也時時變換調(diào)子。”畫線.)
為什么喜歡?
生:用上了“時而”、“時而”、“時而”、“時而”這些詞,寫出了溪流的變化。(課件:將4個“時而”變色)
師:那誰能讀出溪流的變化呢?
你來讀。
師:同學們來評價一下,他讀的怎么樣?
師:那你能不能把溪流的變化讀出來呢?生讀。(讀得好時)
師:你這一讀,老師仿佛聽見了溪流變換調(diào)子的聲音。誰能讀的比他還要好?生。告訴老師,為什么溪流會時時變換調(diào)子呢?
生:因為山勢在不斷變化。(讀得不好時)
師:誰來教教他?你再來試一試!如果都讀的`不好,師范讀,加手勢。
師:聽老師來讀一讀。
看誰能把溪流的變化讀出來,表揚。聽老師來讀。誰來和老師比賽?
師:為什么溪流會時時變換調(diào)子呢?
生:因為山勢在不斷變化。
師:我們一起來讀讀吧!
3、外洞:
師:你還喜歡哪部分?
生:我喜歡外洞,(放圖片)走入里面就仿佛走進了大會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開個會,一定不覺得擁擠。
師:請大家閉上眼睛想象,我們學校的階梯教室大約只能坐二、三百人,而內(nèi)洞中一千或八百人開會也不覺得擁擠。能想象出外洞有多大嗎?(字幕)誰能讀出外洞的大?一生讀。他讀的外洞大不大?你能讀讀嗎?
4、孔隙:
生一:我最喜歡孔隙這一部分。(課件:第4段的字幕)
師:你準備用哪種方式來交流?
生:我準備用朗讀的方法來交流。生交流。
師:讀了這部分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感覺孔隙又窄又小。
師:從哪可以看出孔隙很小呢?
生:只容得下一只小船進出,兩人并排仰臥,剛合適,再沒法容第三個人。
(課件:點擊熱區(qū),將此句劃線)
師:誰還有?
生補充:感覺要是把頭稍微抬起一點,準會撞破額角,擦傷鼻子。
(課件:熱區(qū)--劃線)
師:找得非常準確。你是通過讀體會出孔隙又窄又小的特點。
師:誰還想來交流這一部分?
生二:我們組是以畫圖的方式來介紹這一部分的。(實物投影)大家看,我把由外洞進入內(nèi)洞上面的石頭畫得這么低,是因為孔隙很窄小,高度大概只有從人的腹部到臀部的距離。船很小,只能并列躺著兩個人。船兩頭都系著繩子,從內(nèi)洞里拉動繩子,船就進來,再從外洞向外拉繩子,船就出去。多么有趣啊!我想這大概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方式吧!
(師馬上帶頭鼓掌。)你是通過畫圖來體會的。
師:老師也給大家?guī)砹艘环鶊D。(出示孔隙的動畫)請看。這兩位游客上船了,
剛才通過朗讀、畫圖,我們知道了孔隙又窄又小。現(xiàn)在誰能把這一整段課文讀一讀?(出示此段的字)
先自己練練。誰來試試?你來。評:他讀得怎么樣?
生(讀得不好)
哪兒不好?你能把這兒讀一讀嗎?讀得很好。你再把這一段讀一讀。
5、內(nèi)洞:
師:你還喜歡那部分?
生:我很喜歡內(nèi)洞。
師:你想以什么方式來介紹內(nèi)洞(談體會)?
生:進入內(nèi)洞就好像置身仙境龍宮了。那里有蜿蜒在洞頂?shù)碾p龍,還有千姿百態(tài),顏色各異的石鐘乳和石筍。
師:你為什么喜歡它?
生:因為它形狀──,顏色──。
師:你能不能用課本上的詞來表示?(變化多端、顏色各異)
師:那些石鐘乳和石筍是什么樣的?
生談:形狀像神仙、動物以及宮室、器用。
師:除此之外,洞中的石鐘乳和石筍還有什么樣的?讓我們一起走進內(nèi)洞。
(放內(nèi)洞部分錄象)
師:他們像什么?請你來,誰再來說?
其實我們看到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內(nèi)洞里的景物還有很多。張開你想象的翅膀,誰再談談?
(如果沒有談的)
師:比如猴子觀海、海底撈月、哪吒鬧海等……
誰再說說?
同學們的想象力真豐富。
說了這么多,現(xiàn)在能把內(nèi)洞變化多端、顏色各異的特點讀出來嗎?
(字幕:首先當然是……值得觀賞。)
先自己練一練。請你來。(一生讀)同學們,他讀的怎么樣?自己練練,誰來?讀得怎么樣?老師也認為很好,喜歡讀的站起來讀。
三、練習
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暑假即將來臨,陽光旅行社要招聘一批雙龍洞景區(qū)的小導游。
(課件:招聘條件“熟悉各處景點,普通話標準,舉止文明,待人熱情大方!)
同學們愿意來試試嗎?
師:首先以小組為單位作準備,每人介紹一處景點,介紹時可以把課前收集的資料充實進來。各小組要選出最優(yōu)秀的一名同學參加競聘。
誰想來介紹入山?(找一人)誰來介紹外洞、孔隙、內(nèi)洞?(四人在前面一字排開)來,
(掛導游牌,發(fā)小旗)
師:我們由金華城出發(fā)。小導游們,開始吧!
生1:(出示錄象──入山圖)
如果導游開始沒自我介紹,師要喊停。
問:平時我們外出旅游,見到的導游也是這么說的嗎?
生:對,要先自我介紹。再來說說。
導游:雙龍洞屬于巖溶景觀,以洞中有洞、臥船入洞為特色。我們現(xiàn)在正通往雙龍洞。你們看,山上開滿了映山紅,是不是花朵和葉子都比盆栽的杜鵑顯得有精神。油桐也正開花,這兒一叢,那兒一簇,很不少。粉紅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紅,再加上或濃或淡的新綠,眼前真是一片明艷。
隨著山勢,迎著溪流,我們繼續(xù)往前走。
導游:再往前走,就到了雙龍洞口,溪水就是從那兒流出來的。
師:(拍肩)該輪到你了!
生2:外洞
我叫XX,大家叫我X導好了,將由我和大家一起游覽外洞。在洞口抬頭望,山相當高,突兀森郁,很有氣勢。你們看,洞口的形狀真像橋洞,這么寬。
導游:讓我們走進去看看吧。它高大明亮,洞高66余米,廣、深各33余米,面積1200多平方米。周圍是石壁,頭上是高高的石頂,在這兒聚集一千或八百人開個會,一定不會覺得擁擠,像不像個大會堂。你看,泉水靠著洞口的右邊往外流。這就是外洞。外洞的常年洞溫保持在17攝氏度左右,冬暖夏涼,特別是在炎炎夏日,更是人們納涼的好去處,比起天然空洞,更是過之而不可及。古人形容的好:“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涼!
師:誰還查找了其他有關外洞的資料?
一生讀:我還知道了外洞廳北有一掛黃色“石瀑”(生出示圖片)大家看,它儼然是古人衣袍,這就是傳說的“呂先生藏身”景點。相傳八仙之一的呂洞賓曾隱身于此,又有傳說是,有個村姑誓不嫁搶她的財主,被鎖困在洞中,呂洞賓就是從這里去營救洞中的村姑的。
師:你是從哪兒知道的?(上網(wǎng))
師:利用上網(wǎng)來查閱資料是一種便捷的方式,可起著事半功倍的作用。
生3:孔隙
導游:(圖)我叫XX,大家叫我X導好了。請看,這就是孔隙,可以容下一只小船進出!@就到了內(nèi)洞。
生4:內(nèi)洞(錄象)
導游:讓我們一起去看看雙龍洞內(nèi)最神奇的自然景觀──內(nèi)洞吧!大家看,洞頂上有兩條龍,一條黃龍,一條青龍。那邊是些石鐘乳和石筍,形狀變化多端,顏色各異,你可以依據(jù)其形狀自由想象,即使不比作什么,我覺得也很值得觀賞。如果你在內(nèi)洞轉(zhuǎn)一圈后,你會發(fā)現(xiàn)內(nèi)洞比外洞大得多。接下來,請大家自由游覽。
師:導游工作結(jié)束了,現(xiàn)在請大家評價一下他們的表現(xiàn)?
祝賀你們!
四、談收獲
1、(指副板書)這些問題你明白了嗎?
2、這節(jié)課你有哪些收獲呢?
五、布置作業(yè)
課后,請同學們用做詩、畫畫、唱歌、寫廣告語等方式表達自己對雙龍洞的喜愛,下課。
語文教案 篇2
A案
學習目標
1、識“虐、踞、淤”,理解“肆虐、風雨同舟、三番五次、歸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輝”的意思。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理解老人所創(chuàng)造的奇跡,說說青山不老的含義,領悟老人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課前準備
相關圖片資料、課件。
教學過程
出示圖畫,激情導入
1、出示一幅如詩如畫的山林圖。
師:瞧,同學們,參天的楊柳,如臂如股,勁挺山腰;綠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綠風蕩漾。多么如詩如畫的景色呀。在這令人如癡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著一位可敬老人畢生的心血和執(zhí)著的追求。他為青山披綠衣,青山為他獻鐘情。同學們,想認識他嗎?
2、板書課題:青山不老。
3、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要求學生用較快的速度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讀流暢、讀正確。圈出自己認為最關鍵的詞語。
教師出示重點詞,學生進行練習。
自由選擇下列詞語中的五個,把它們連起來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nèi)容:
扛上肆虐盤踞綠洲歸宿奇跡宏偉價值命運
以文入情,感受奇跡
1、抓“奇跡”。
師:青山為證,綠樹為憑。老人綠化造林,執(zhí)著地堅守著大山。從他的事跡中,哪個詞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跡)
N出示:
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 700畝林網(wǎng),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去年冬天,他用林業(yè)收入資助每戶村民買了一臺電視機。
這是怎樣的一個奇跡呀?引導學生想象,然后齊讀。
2、課文的哪些部分還具體寫到了這一奇跡?找出來進行交流。(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
這一奇跡究竟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chuàng)造出來的?學生讀課文,概括。
預設:
。1)出示:我知道這條山溝所處的大環(huán)境。
聯(lián)系課文,結(jié)合注釋,學習第2自然段,了解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
。2)我還知道這個院子里的小環(huán)境。(學習第3自然段)
Q用自己的話,概括老人創(chuàng)造的奇跡,再說說自己對老人的看法。
R作者對老人是什么看法呢?從課文中找出來,讀一讀。
他已經(jīng)將自己的生命轉(zhuǎn)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把這句話多讀幾遍,聯(lián)系課文內(nèi)容邊讀邊想,并背誦下來。
再讀全文,積累句段
讀課文,摘抄或背誦自己喜歡的內(nèi)容。
B案
課前準備
1、中國地圖,認識晉西北的地理位置。
2、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初探課文,認識老人
1、猜字激趣。
課件出示“老”字。
這個字的意思大家都知道吧,誰來說說看。
《說文解字》中也是這樣解釋的:“七十曰老,言須發(fā)變白”,告訴了我們“老”的本義。
今天,讓我們一起去認識一位81歲的老人,他從65歲開始創(chuàng)造了一個青山不老的奇跡。
揭題讀題。
2、自學課文。
認真地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正確、流利。
3、檢查自學情況。
(1)認讀生字詞語。
。2)選讀自己喜歡的段落。
默讀課文,你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老人確實年歲大了、老了?
預設交流點:
。1)65歲那年,他組織了七位老人開始治理這條溝,現(xiàn)在已有五人離世。(板書:離世)
。2)他可敬的老伴,與他風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樹回來時,發(fā)現(xiàn)她已靜靜地躺在炕上過世了。(板書:過世)
(3)他已經(jīng)81歲,知道終有一天自己也會爬不起來。(板書:81歲)
。4)老人拄著拐杖,慢慢邁進他那個綠風蕩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許老人進去后就再也出不來了。(板書:再也出不來了)
再讀課文,感受青山之美,環(huán)境之惡
1、正是這樣的一位古稀老人,在年邁之時卻創(chuàng)造了一個奇跡,再讀課文,找找老人創(chuàng)造了什么奇跡。
預設交流點:
。1)窗外是參天的楊柳。院子在山溝里,山上全是樹。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卷過濤聲,葉間閃著粼粼的波光。
課件展示林海,這段話中有兩個“全”,讓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導讀這段話。
。2)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wǎng),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點撥:一畝約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種了多大面積的樹林嗎?
。3)楊樹、柳樹如臂如股,勁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見它們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樹的下半截,樹卻勇敢地頂住了它的兇猛。這山已失去了原來的坡形,依著一層層的樹形成一層層的梯。
點撥:你覺得這是一些怎樣的樹?它們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課文中的話來說嗎?
2、體驗綠洲所處環(huán)境的險惡。
。1)這樣的一片綠洲在祖國大地上隨處可處見,能稱之為是“了不起的奇跡”嗎?
。2)輕聲讀課文第二自然段,說說你從哪兒感受到了這個地方的險惡。
、俑鶕(jù)學生交流情況,隨機用課件介紹晉西北的地理、經(jīng)濟,西伯利亞大風、干旱、霜冰、沙塵暴。
、诮Y(jié)合注釋理解“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的意思。
。3)在一片荒無人煙,窮山惡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樹造林,創(chuàng)造出這座青山,這確實是“了不起的奇跡”啊!
深究課文,領悟“青山不老”
1、默讀課文思考并討論,一位平凡的山野老農(nóng),放棄與女兒歡聚、頤養(yǎng)天年的幸福,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嶺中,是什么在支撐著他選擇青山作為生命的歸宿呢?
2、集體交流。
出示“作為一個山野老農(nóng),他就這樣來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他已經(jīng)將自己的
語文教案 篇3
記金華的雙龍洞
一、教材分析
。ㄒ唬┲饕獌(nèi)容
這是一篇游記,記敘了作者游覽金華雙龍洞的情景。是按游覽順序記敘的。先寫沿途所見的美景;繼而寫外洞洞口、外洞;再寫孔隙;最后寫內(nèi)洞。
。ǘ┲行乃枷
在游覽過程中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秀麗山河的思想感情,激發(fā)學生對祖國錦繡河山的熱愛。
。ㄈ┪恼陆Y(jié)構(gòu)
全文按游覽順序,可分為四段:
第一段(第1節(jié)),交代作者游覽金華雙龍洞的時間及雙龍洞的地點。
第二段(第2、3小節(jié)),寫作者從金華城出發(fā),經(jīng)過羅甸,漸漸入山,一路上經(jīng)過的地方和看到的景物。先寫山后寫溪流,最后用“那溪流就是從洞里出來的”,引出描寫的重點雙龍洞。
第三段(第4、5、6、7小節(jié)),分別寫作者游覽外洞、孔隙、內(nèi)洞的情景。
第4節(jié)先寫在洞口觀山的感受,然后具體描寫外洞,寫出外洞口“寬”內(nèi)“大”的特點。最后又提到泉水,交代了泉水的流向。泉水靠著洞口的右邊往外流,這是外洞。
第5節(jié)寫作者從外洞通過孔隙進入內(nèi)洞的情形,這一節(jié)寫得很詳細,可分為五層:
第一層寫泉水的來路,承接上文,自然過渡,引出下文。第二層介紹泉水流出的孔隙的大小。第三層寫小船的形狀,使人對孔隙的矮、窄有了明確的認識。第四層介紹穿過孔隙進入內(nèi)洞的辦法。第五層寫穿過孔隙進入內(nèi)洞的感覺。先寫作者穿過孔隙之前的心情和所做的準備,再寫作者穿過孔隙時的感覺,讀了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第6、7小節(jié)寫作者游覽內(nèi)洞時的情景,這部分是文章的重點,可分為四層:
第一層寫“黑”,“內(nèi)洞一團漆黑”。第二層寫“奇”。借著汽油燈光,首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頂?shù)碾p龍”,其次看到的是些“石鐘乳和石筍”。第三層寫“大”!皟(nèi)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來進房子那么大。”第四層寫水“源”。“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指明泉水的發(fā)源地,點出了雙龍洞已到盡頭。這一段主要寫內(nèi)洞“黑”、“奇”、“大”三個特點。
第四段(第8節(jié)),寫出洞,自然結(jié)束文章。
這篇文章段落分明,條理清晰。一是按游覽順序劃分段落;二是另有一條水線在串連著全文,因而有兩條線:游線和水線同時貫穿全文。
分段時,如有的學生把4節(jié)看成第三段,5節(jié)為第四段,6、7節(jié)為第五段,也就是把全文分為六段也是可以的。
。ㄋ模┱Z言因素
“山上開滿了映山紅,無論花朵和葉子,都比盆栽的顯得有精神!边@是一個比較句,拿滿山開遍的映山紅與盆栽的杜鵑花相比,比的結(jié)果是山上的映山紅“有精神”。“有精神”本來是形容人的,這里借用,形容花的長勢好。盆栽的杜鵑花也是映山紅,為什么比不過山上開的呢?山上的映山紅根深葉茂,沐浴著大自然的陽光雨露,植株高大,花朵大而繁多。盆栽的人工培育嬌嫩而不茁壯,比起山上的映山紅就顯得遜色了。
“一路迎著溪流,隨著山勢,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聲也時時變換調(diào)子!边@是一句因果句式,溪流的流面、流速、流聲都與山勢有關,請看下面的析句。
“首先當然是蜿蜒在洞頂?shù)碾p龍,一條黃龍,一條青龍。我順著他的指點看,有點像!睘槭裁础笆紫犬斎皇恰彬暄言诙错?shù)碾p龍,因為它是雙龍洞的主要景點,雙龍洞也因此而得名,當然在內(nèi)洞諸多的景物中先看雙龍。葉老看后為什么說有點像,那么到底是像還是不像呢?兩條龍蜿蜒在洞頂,是動態(tài)的描寫,它們盤在那里,張牙舞爪,似要騰飛。再加上燈光搖曳,洞內(nèi)水汽蒸騰,看上去真有雙龍欲飛的感覺。但又因雙龍是石鐘乳自然形成,沒有經(jīng)過人工雕琢,因而葉老說有點像,還是肯定了像。
。ㄎ澹┰~語講解
臀部:人體后部兩股上端和腰相接近的部分。
蜿蜒:原指蛇類爬行的樣子。課文指洞頂上的石龍彎彎曲曲的樣子。
明艷:本課指明亮鮮艷的色彩。
孔隙:原指小的裂縫。本課指能通過一條小船的小洞。
時而:副詞。表示不定時地重復發(fā)生,有時候。
盤曲而上:盤曲,曲折環(huán)繞。課文指公路在山邊盤旋,繞著圈兒通到山上。
突兀森郁:形容山勢高峻,樹木茂盛。突兀,高起的樣子。森郁,森林茂盛。
進:課文中作量詞。平房一宅內(nèi)分成前后幾排,每排稱為一進。課文說內(nèi)洞有十來進房子那么大,即有十來排房子那么大。
。⿲懽魈攸c
課文中描繪景色的句子,運用了對比、比喻、夸張的手法,引導學生仔細賞析、體會。如“眼前昏暗了,可是還能感覺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擠壓過來。我又感覺要要把頭稍微抬起一點兒,準會撞破額角,擦傷鼻子!弊髡咄ㄟ^心理活動的描寫,把雙龍洞的內(nèi)洞入口處低矮狹窄的奇異景象非常生動地反映出來。
課文按兩點線索寫的。一條是作者的游覽順序,抓住景物特點來寫。是“順”的線索;另一條是泉水、溪水的來路,是“逆”的線索。兩條線索巧妙地交織在一起,不僅使全文脈絡清楚,而且使事物的方位、方向和作者觀察的移動線索及角度都非常清晰。
。ㄆ撸┙虒W重點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孔隙和內(nèi)洞是雙龍洞的重要景觀,學習“孔隙”那一節(jié),應引導學生體會它的“矮”、“窄”、“險”。通過孔隙,險而不危,因而險中有奇、奇中有趣,著重體會心情。內(nèi)洞有兩個重點:一是奇景雙龍,一是各種形態(tài)和顏色的石鐘乳、石筍構(gòu)成的'洞內(nèi)奇景,應引導學生充分地想象,活躍他們的思維。
難點:課文中有幾個難懂的句子,應引導學生弄懂它的內(nèi)涵。在教材分析中已經(jīng)涉及。
二、教學要求
1.使學生了解課文是按游覽順序記敘了作者游雙龍洞的所見所聞,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秀麗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學習抓住特點寫景物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觀察周圍事物和有條理敘述事物的能力。
3.按空間順序給課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學會生字新詞,會用“稍微”、“好奇”造句。
5.了解一些句子在文章中的過渡作用。
三、教案
。ㄒ唬┱n時內(nèi)容安排
第一課時:釋題、簡介作者、通讀課文、學習生字詞劃分段落。
第二課時:學習課文內(nèi)容、釋句、理解課文寫作方法。
。ǘ┱n時教案
第一課時要求:釋題、知道作者、了解游記段落劃分的線索,自學本課生字新詞。
第二課時要求:讀懂課文,掌握景物的特點,理解難懂的句子,并學習本課的寫作方法。
四、教學提示
1.學生幾乎都沒有去過巖洞,有條件的學校教師要播放錄像帶。沒有條件看錄像也可以看幻燈片。連這條件也不具備的,教師可搜集圖片讓學生看?傊,應當有感性的材料供觀賞。
2.寫雙龍洞沿途景物要讓學生懂得它在全文中的作用。不然,學生寫游記,前面把看到的景物一一羅列會造成喧賓奪主,主次不分。
3.學完這課書,教師給學生組織一次旅游,可近距離的,讓學生抓住景物特點,按游覽順序?qū)懸黄斡洝?/p>
五、資料
作者簡介:葉圣陶(1894—1988年),原名葉紹鈞,江蘇關縣人。他從“五四”時期開始創(chuàng)作,作品很多,著名的短篇小說有《隔膜》、《城中》,長篇小說《倪煥之》,童話集《稻草人》等。1957年,他60多歲時,游覽了金華的雙龍洞和冰壺洞,寫了《記金華的兩個巖洞》這篇游記。本文是從這篇游記中節(jié)選的,節(jié)選時略有刪改。原文現(xiàn)收在葉圣陶的散文集《小記十篇》里。
語文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運用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交流綜合性學習的感受,提高傾聽、應對、表達等語言能力;
2.比較句子,體會詞語在表達語意輕重方面的作用;
3.積累農(nóng)業(yè)氣象諺語;
4.展示綜合性學習的成果,培養(yǎng)學生的成就感,激發(fā)探究大自然的興趣。
教學重點:
體會詞語在表達語意輕重方面的作用
教學難點:
運用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交流綜合性學習的感受,提高傾聽、應對、表達等語言能力
教學準備:
搜集人類從大自然受到的啟示的資料
教學時間:
四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口語交際
一、激趣引入
師出示課件,講述一個人類從大自然受到的啟示的'事例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二、自主選擇、自主交流
1.請學生閱讀口語交際的要求,說說口語交際的內(nèi)容
2.生選擇一個自己感興趣的課題自主練說
3.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伙伴互相交流
4.小組內(nèi)交流,推選一個代表到臺上交流。
5.學生對上臺學生的交流進行評價。要求:語言準確、清楚、連貫,態(tài)度大方
6.評出最佳發(fā)明家、最佳資料員
三、自查,同桌再次互說
1.生針對自己的說再次修正,并給同桌說,糾正不足之處。
第二課時,習作
教學過程:
一、明確寫作要求
1.生自讀寫作提示,說說這次作文寫什么?
。▽懢C合性學習的發(fā)現(xiàn)、或活動過程、或心得體會)
2.師引導:
注意:寫自己感受最深的方面,而不是面面俱到,其次,不能全抄資料。
二、自己書寫
三、同桌互改
第三課時
習作評改
一、學生自改、互評
1.學生對自己的作文進行自我評價,看看內(nèi)容是否具體,語句是否通順、連貫,有無錯別字,標點使用是否正確,并用——勾出好詞好句。
2.請生在展示臺上展示自己寫得最精彩的段落或詞句。
3.請寫得好的同學上臺誦讀自己的文章,其他同學指出寫得好的地方。
二、同桌互改、寫評價語
三、師總評
第四課時
我的發(fā)現(xiàn)和日積月累
我的發(fā)現(xiàn)
一、讀一讀
二、說說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三、小結(jié):這三組句子,每組里的兩個句子意思基本相同,但每組里的第二個句子表達的語義更重一些,我們平時閱讀文章與說話時,要注意這樣的詞語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
四、請生說說類似的例子。
日積月累
一、讀一讀,說說諺語的意思
二、交流自己知道的一條諺語的意思
三、自己背、同桌背、集體背
四、交流自己搜集的氣象諺語
展示臺
根據(jù)展示臺的要求自己準備,利用課余時間交流、展示
語文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 朗讀課文,積累詞語。
2、 感受揚科對音樂的熱愛及杰出的音樂才能的能力。
重點:
感受揚科對音樂的熱愛及杰出的音樂才能。
難點:
感受揚科對音樂的熱愛及杰出的音樂才能。
關鍵:
熟練朗讀
課時:
3課時
教具:
錄音機、多媒體
學具:
生字卡片
相關知識點:
楊科的簡介
教學突破點:
隨文識字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音樂渲染、激趣導入:
1、 這里老師請同學們欣賞一段音樂。
2、 你從樂曲中聽到了什么?
3、 小揚科是個有音樂才華的孩子,想認識他嗎?
二、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 教師范讀課文。
2、 畫出本課生字。
3、 通過讀課文,你都知道了什么?
三、 集中學習本課生字:
1、 牧、論、嗚、野、蚊、躺、切、都是形聲字。
2、 奏是會意字()
3、 教師范寫。
四、 練習:
1、 為下面的字擴詞:牧、切、野、奏
2、 讀下面的詞語:
牧童、無論、野果、蚊子、躺在、奏樂、嗚嗚、馬
鬃、篤篤
五、 小結(jié):
板書設計:
小音樂家楊科
牧、論、嗚、野、蚊、躺、切、奏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導入:
1、 你們喜歡音樂嗎?喜歡什么音樂?
2、 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位小音樂家。
二、 分析課文:
1、 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1) 學生自讀課文,說說小音樂家是誰?他幾歲了?長什么樣了?
(2) 交待描寫人物特征的方法,并能口頭表達。
2、 學習課文第二——三自然段:
(1)說說第二——三自然段寫了什么?(揚科喜歡音樂)從哪句話中看出來了?
(2)歸納出“地”的用法如:
青蛙呱呱地叫、啄木鳥篤篤地啄、甲蟲嗡嗡地叫等
3、 學習第四——六自然段:
(1)體會小揚科對音樂的熱愛之情。
。2)找出文中的一個比喻句,說出把什么比喻成什么?
三、 練習:
創(chuàng)設一個雨景場面,讓學生用上嘩嘩、轟轟隆隆、呼呼、啪啪等象聲詞說幾句話。
四、 小結(jié):
板書設計:
小音樂家楊科
年齡、樣子、愛好
第三課時
教學過程:
一、朗讀課文第三自然段。
1、指名有感情的朗讀第三自然段,其他學生在頭腦中想象畫面。
2、教師引讀學生跟讀。
教師引讀關鍵詞如下:田野里------果園里------凡是------他都------他都覺------堆草料的時候------傍晚------青蛙------啄木鳥------甲蟲------楊科躺在河邊------
1、教師板書關鍵詞,學生看關鍵詞嘗試背誦。
二、找一找,看圖畫,到課文中找句子。
第一幅圖對應為:有時候他到樹林里去采野果------楊科躺在河邊靜靜的聽著。
第二幅圖對應句子為:可是他還一天到晚拉著------
請學生談一談這兩幅圖的共同點:都能表現(xiàn)出楊科酷愛音樂,陶醉在音樂的`世界里。
請學生也試著來讀一讀。(現(xiàn)在你就是小音樂家楊科,你那么陶醉,那么喜歡聽這些聲音,你來讀一讀吧。
三、背誦課文第三自然段。
四、讀一讀,做一做。
1、請學生讀一讀,學一學這些聲音。
2、請學生根據(jù)每幅圖說一句話,并且用上書中給的象聲詞。
3、感興趣的同學可以用動作表現(xiàn)這些聲音。
五、練習。
1、創(chuàng)設一個雨景場面,讓學生用上嘩嘩、等象聲詞
說幾句話。
2、根據(jù)課文的學習請你把下面的話補充完整。
楊科是 。
楊科是 。
楊科是 。
作業(yè)
把課文第三段背誦給家長聽。
【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語文的教案02-07
語文教案語文教案10-14
語文識字教案02-23
關于語文的教案02-02
(精選)語文教案11-22
語文《荀子》的教案08-30
語文《風箏》教案04-17
(精選)語文教案10-05
語文教案【經(jīng)典】10-17
語文教案(精選)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