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2021頒獎典禮》觀后感(通用10篇)
認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能夠給我們不少啟示,為此就要認真思考觀后感如何寫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感動中國2021頒獎典禮》觀后感(精選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感動中國2021頒獎典禮》觀后感 篇1
他告訴自己:一定要堅持!機會總是會眷顧那些有準備的人,速度,屬于執(zhí)著于每個0.01秒的人。
懷揣著這種不服輸的信念,蘇炳添捅破了這層讓幾代人夢寐以求的“窗戶紙”。
蘇炳添的突破具有跨時代的意義。“破十對中國是個里程碑,作為中國第一人,能把自己的名字寫進歷史,我感到非常驕傲。但在未來的路上我還要繼續(xù)努力,不要因這個成績而自滿!碧K炳添在賽后接受采訪時說。作為中國“飛人”,他的未來依然可期。
劉翔的含恨退役,讓黃種人在短跑領域出現真空,蘇炳添橫空出世,及時填補了空缺,這位步頻型的小個子英雄,擁有無與倫比的`瞬間啟動能力。在國內,蘇炳添面臨張培萌的競爭;在亞洲,蘇炳添接受日本的桐生祥秀挑戰(zhàn),盡管之前蘇炳添生活在張培萌、桐生祥秀的陰影下,但天道酬勤,他憑借劃時代的壯舉榮膺黃種人第一飛人,注定被寫進體育歷史教科書。
《感動中國2021頒獎典禮》觀后感 篇2
終于開始了正規(guī)的短跑訓練,蘇炳添的天賦更是一下子展現出來。有一次蘇炳添家聚會,蘇炳添問表哥蔡健發(fā)100米的成績是多少,蔡健發(fā)說11秒多。蘇炳添就笑話表哥,“這么慢,我可以跑到11秒以內。”表哥蔡健發(fā)根本不信,當即和他打賭,如果蘇炳添能夠跑進11秒,可以答應蘇炳添要求,“要什么就獎勵什么。”結果,他們就到附近一個學校測了一把,蘇炳添跑出了10秒7,這個速度把當時一旁上課的體育老師都震住了。
不過,真正的體育訓練并非那么輕松。蘇炳添在2004年代表古鎮(zhèn)參加了中山市運動會,被當時中山體校的教練發(fā)現,并將蘇炳添從鄉(xiāng)下中學帶到了中山市體校。剛到體校的時候,蘇炳添對于每天早上5點多就起床訓練并不適應。而且,由于剛到市體校,又沒有朋友,蘇炳添一個人哭了好多次,甚至一個人3次從體校跑回家。體校教練發(fā)現后,就動員楊永強教練再去蘇炳添家里做說客,勸說蘇炳添回去。
之后隨著成績越來越好,蘇炳添在新學校也開始有了新朋友,才慢慢安心下來。2006年,蘇炳添代表中山市參加了廣東省中學生比賽,暫露頭角。于是,蘇炳添成為了廣東省田徑隊的.一員,真正進入了專業(yè)運動員的行列。
即便成為了專業(yè)運動員,蘇炳添也一度險些放棄。在田徑隊成績中游,蘇炳添一年之后遭遇成績瓶頸,甚至還有些下滑,他也一度想過放棄。后來很多人都勸他留下,幫助他堅持渡過瓶頸期。這才有了后來短跑名將袁國強發(fā)掘出蘇炳添,一路成就中國速度的故事。
《感動中國2021頒獎典禮》觀后感 篇3
感動是水,有水,世界才不會干枯
——題記
又一個春天,又一次感動。一座座獎杯頒給了他們,留給我們的是:相信,他們讓我們相信這是一個有愛的世界,他們讓我們相信這是一個有愛的未來。這是感動中國的結束語。
兩個小時過去了,我身邊的衛(wèi)生紙疊成一團,這是眼淚,是人心里最柔軟的地方被觸動了。當音樂沉沉響起,當獎杯緩緩豎立,當我眼前被一簇簇馬蘭花所吸引,仿佛有一股暖流涌入了我心中。敬一丹說:馬蘭的生命力很強,它在戈壁上慢慢開放...是啊,提起馬蘭花,我想起兒時的一首歌謠:“馬蘭花,馬蘭花,風吹雨打都不怕,勤勞的人在說話,請你馬上就開花!瘪R蘭,一種在“死亡之!绷_布泊大漠中仍能扎根綻放的野花。正如中國工程院院士林俊德同志,他一生為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發(fā)展傾盡心血。在癌癥晚期,生命的最后一刻,先后9次向家人和醫(yī)護人員提出要下床工作。他一再強調:“我們核試驗工作者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醫(yī)生讓他躺下休息,他卻說:“我不能躺下,躺下就起不來了。不要勉強我,我的時間太有限了!痹谟邢薜臅r間里,為了完成他的責任,他與死神展開了爭分奪秒的賽跑。沒有人讓他這么做,這是他心中的信念,對工作的執(zhí)著,對祖國的熱愛。還有很多很多:堅持五年背著生病母親上下班的陳斌強;行醫(yī)在大山中的夫婦周月華,艾起;因病去世并把器官捐獻給他人的十二歲女孩何玥....她們的善良,她們的執(zhí)著,她們的堅持無一不感動著中華民族上上下下五千年的子孫。
這足以證明,我們有心改變,我們也希望向好的'方向努力,我們的靈魂在與現實接近,我們的美好品質在發(fā)揚,我們的身邊有可愛的人。就像屏幕中一次次出現的花,像馬蘭堅強、勇敢,擁有著對生命的珍惜;像蒲公英平凡、堅韌,擁有著對美好的向往;像海棠潔白、純凈,擁有著天使般的善良;像玫瑰熱情、執(zhí)著,擁有著對愛的呵護;像青松偉岸、正直,擁有著對祖國的奉獻。我們是平凡人,但平凡的人就是庸俗嗎?不!我們應該像這顆顆植物,頑強,執(zhí)著,用我們的微薄之力,共譜美好的人生!
《感動中國2021頒獎典禮》觀后感 篇4
亞洲人百米也可以跑到9秒85。蘇炳添一句話讓所有人熱血澎湃,而我現在就是那個無限接近這個成績的人,也許當時有些人可能會覺得荒謬,但是三年后的東京,蘇炳添讓這一幕真真切切的實現半決賽,九秒八三,成功戰(zhàn)勝了奧運百米決賽的跑道,他指著自己胸口的China字樣,告訴世界,我來自中國,我叫蘇炳添。
截止到今天,全世界百米跑進十秒的只有區(qū)區(qū)155個人,但是登上太空的人類,可已經超過550人啊,蘇炳添只有一米七二,平均步幅兩米零八百米,跑道終點需要48步,而博爾特九秒五八那次只用了41步,這意味著,蘇炳添同樣沖刺的情況下,必須要付出更多的體力,如果說博爾特是非人類的壯舉,那蘇炳添的突破,更像是一個不斷超越自我的勵志故事。
2008年,博爾特統(tǒng)治北京奧運會的時候,蘇炳添19歲,在所有人感慨為何跟博爾特同一時代的時候,每天默默地把汗水留給了朋友,相信博爾特也看了今天這場決賽,那個險些曾經打敗自己的中國人,如今站在了他最熟悉的位置上,向著一段新的歷史發(fā)起沖擊,自律職業(yè)值得大部分運動員學習。
蘇炳添的教練亨廷頓如此的評價,為了訓練和比賽,他甚至放棄了陪伴懷孕的妻子,安胎帶著30多歲的年齡,也是蘇炳添必須要面對的問題,就連博爾特也選擇在自己31歲的時候,承認他曾考慮過退役這件事,因為很多人已經懷疑他還能不能跑進十秒,他很不開心,想在在東京大干一場的夢想永遠在他的心中燃燒。
他默念著把半決賽當決賽跑,于是,放下了,這次永載史冊的中國速度,我的.天哪,每個人的生命當中,總有幾次刻骨銘心的感動,而今天,蘇炳添在亞洲的土地上,在兩小時之內跑出兩槍,十秒以內的成績觸碰了每個中國人的心里,也感受到了那一幕幸福的淚水,加油,蘇炳添,希望你還能突破自己!
《感動中國2021頒獎典禮》觀后感 篇5
蘇炳添不僅是國家隊的中國速度,還是暨南大學的研究生。導師傅教授提及弟子,同樣非常贊賞,“蘇炳添陽光、努力且十分謙虛。雖然因為訓練的原因不常在學校,但是和同學老師的聯(lián)系和溝通從不間斷。在學習上,雖然是體育特長生,但卻十分認真。本科論文還是‘優(yōu)’!平時因為訓練缺課,都會及時補上。是體育生中很努力、很認真的人,愿意學習的.一個孩子。”
正是因為謙遜的性格,在張培萌跑出10秒成績后,蘇炳添和張培萌成為了互相推進的搭檔,兩人攜手奪得亞運會接力冠軍,并刷新了全國紀錄。
《感動中國2021頒獎典禮》觀后感 篇6
愛是什么?愛是給工作一天的媽媽端上一杯熱水,愛是給爸爸捏捏肩膀,可是下面這兩位人物用行動證明了他們的愛。
陳斌強叔叔是一名中學的語文老師,他的媽媽患有嚴重的老年癡呆癥,所以他作出了這樣一個決定:要用小時候媽媽背他的布帶背著媽媽!說到做到,他用那根布帶緊緊地和媽媽系在了一起,就這樣,陳斌強叔叔一直背著他的媽媽,照顧媽媽,管著媽媽的吃喝拉撒,他的學生也在日記里寫道:您是一位平凡的教師,但您永不平凡的行動去表達了您的愛。在課上,前排的同學聞到陳老師身上有一股味,陳老師說:“你們怕臟嗎?”一位同學說:“不怕,因為那是愛的味道!”
何玥是一名小學生,小學畢業(yè)時她患了腦癌,可是她依然有勇氣去面對慘痛的現實。醫(yī)生和何玥爸爸媽媽談話時,何玥無意中聽到了自己還能存活三個月,就主動提出去世之后要捐獻自己的器官。開始爸爸不同意,最后爸爸終于被她說服了。這是一個悲傷又極其感人的結果,在被救助的三個人的身體里,依然保留著何玥的希望,她用自己的大愛挽救了三個年輕的生命!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私的,孩子往往不能像父母那樣,但是陳斌強做到了,他一直盡心盡力地照顧著自己的母親,從不厭倦。何玥把自己的器官捐獻給別人,像天使一樣,給了別人生的希望。從這兩個故事里,我體會到愛是無窮的,愛是金錢買不到的,我知道了要多幫助別人,做到心中有他人,多關心別人。
《感動中國2021頒獎典禮》觀后感 篇7
香港主持人陳貝兒憑專題及紀錄片《無窮之路》獲“TVB最佳女主持”獎項,該紀錄片聚焦內地扶貧故事,播出后備受好評,此前,該片也被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辦公廳選定為2021年度20部“優(yōu)秀海外傳播作品”之一。
拍攝過程中,主持人陳貝兒親自帶領大家去“看”、去感受每一個貧困地區(qū)的轉變,從南部熱帶雨林到云貴高原大峽谷,從大西北戈壁沙漠再到川藏高原……她親自攀登四川涼山的`攀天梯、溜鋼索渡過怒江峽谷,讓觀眾感受到了貧困地區(qū)曾經的“窮”,也讓大家深刻理解了紀錄片片名,“無窮之路”,四個字,是國家解決貧困地區(qū)民眾困難的決心,這曾是一段很艱難的路,如今終于“通”了。
據香港大公網報道,本月2日晚,TVB舉行“萬千星輝頒獎典禮2021”,陳貝兒憑借《無窮之路》獲得“最佳女主持”。不過由于陳貝兒目前在內地,未能回到香港出席頒獎禮,所以她通過視頻領獎。
獲獎后,陳貝兒也在個人社交媒體感謝了團隊以及觀眾的支持,“多謝、多謝大家支持!多謝公司,一直給我很多機會。我好幸運有機會拍到《無窮之路》這個節(jié)目,我以我們的團隊為榮!我們會繼續(xù)努力!”
《感動中國2021頒獎典禮》觀后感 篇8
天梯和溜索。沒有親身體驗過是不會深切地體會到當地民眾生活的艱辛和不容易的。去懸崖村的必經之路,是用鋼管搭建的天梯,有2556級。不要說叫你親自去攀爬,只是看看圖片你也會嚇得兩腿發(fā)軟。更不要說爬上去之后還要下來,正所謂“上山容易下山難”,下來時更困難,特別是對有恐高癥的'陳貝兒來說。但陳貝兒做到了,她克服了心理和體能上的困難,親自上下了懸崖村的天梯,前后花了十多小時,目的是體驗一下當地村民的不容易。如果沒有真誠的心,就讓無人機去拍便可以了,何必辛苦自己呢?
拍攝乘溜索過怒江那一節(jié),隔著屏幕都可以感受到陳貝兒是極其害怕的,剛開始的時候連眼睛都不敢睜開。但本著對拍攝的真誠,她還是咬緊牙關堅持完成了拍攝。
陳貝兒對祖國也充滿著真誠。《無窮之路》的播出,讓香港觀眾有了更多的了解祖國的途徑和機會。在TVB制作的英文版《無窮之路》中,陳貝兒親自作英文旁白配音,目的是希望能讓更多的外國人了解真實的中國。
《感動中國2021頒獎典禮》觀后感 篇9
2021年,一部反映全國脫貧攻堅題材的紀錄片《無窮之路》火了,豆瓣評分9.5,片子的主創(chuàng)是香港的媒體人陳貝兒。出發(fā)前,她看到許多西方媒體對中國脫貧成功的質疑。陳貝兒覺得作為一個媒體人,真的不可以只看人家的報道就信以為真。是真的.要親身去看、去聽。陳貝兒出生在香港,生長在溫哥華,一直生活在繁華都市的她對貧窮沒有什么概念,對去脫貧地區(qū)的艱辛是她未嘗預料的。為了拍攝懸崖村易地扶貧搬遷的原因,陳貝兒兩次攀爬天梯上懸崖村,來回共一萬多級,每次花費十幾個小時,累得腳軟不說,有恐高癥的她身體一度抖到不行,但還是堅持了下來。在去怒江拍攝交通扶貧時,陳貝兒不顧危險,親身體驗了過去百姓過江用的溜索。
一路走來,對于西方媒體的質疑,貝兒也有了自己的認知與看法。陳貝兒:我拍攝之前就看過一些外媒的報道,說那些村民搬到安置房之后很不習慣,配套又不好,但是我自己親眼看到的不是這樣的。我真的非常震撼,從這一點我就看到,國家是很大手筆,也不惜代價的,國家為了脫貧的決心是非常強大。歷經3個月,陳貝兒一行5人,穿梭全國6個省份,10個脫貧地區(qū),深入海南熱帶雨林、川藏高原、戈壁沙漠,天南海北,翻山越嶺,拍攝制作了12集紀錄片,全面詳實地見證了中國的脫貧之路!稛o窮之路》播出之后,出乎陳貝兒的意料,不僅內地觀眾贊譽不絕,香港觀眾也好評如潮。
《感動中國2021頒獎典禮》觀后感 篇10
TVB脫貧紀錄片《無窮之路》大獲成功,陳貝兒居功至偉。陳貝兒的成功離不開“真誠”二字。
她的`真誠自始至終貫穿著《無窮之路》的拍攝前前后后。在拍攝之前半年,陳貝兒自掏腰包,請了老師幫自己惡補普通話。期間還加強鍛煉身體,為應對日后的拍攝儲備體能。為了更了解采訪對象,特意花時間看完了23集電視劇《山海情》,為的是為日后采訪《山海情》的原型謝興昌作資料上的收集。
陳貝兒說:“人與人之間貴在真誠,我沒把采訪當成一件工作,而是打心底里想知道他們的想法!
【《感動中國2021頒獎典禮》觀后感】相關文章:
《2021年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觀后感03-09
《感動中國頒獎典禮》觀后感06-09
《感動中國》頒獎典禮觀后感05-31
感動中國頒獎典禮觀后感07-06
感動中國頒獎典禮觀后感(精選29篇)04-27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的觀后感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