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葉公好龍的故事
故事是在現(xiàn)實認知觀的基礎(chǔ)上,對其描寫成非常態(tài)性現(xiàn)象。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cè)重于事件發(fā)展過程的描述。強調(diào)情節(jié)的生動性和連貫性,較適于口頭講述。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葉公好龍的故事,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楚國有一個自稱叫葉公的人。葉公經(jīng)常對別人說:“我個性喜歡龍,龍多么神氣、多么吉祥!”于是當他家裝修房子的時候,工匠們就幫他在房梁上、柱子上、門窗上、墻壁上到處都雕刻上龍,家里就像龍宮一樣。就連葉公自己的衣服上也繡上了栩栩如生的龍。
葉公喜歡龍的消息傳到了天宮中真龍的耳朵里,真龍想:“沒想到人間還有一個這樣喜歡我的人呢!我得下去看看他。”有一天,龍從天上降下來,來到了葉公的家里。龍把大大地頭伸進葉公家的窗戶,長長的尾巴拖在地上。葉公聽到有聲音,就走出臥室來看,這一看可不得了了,一只真龍正在那里瞪著自己,葉公頓時嚇得臉色蒼白,渾身發(fā)抖,大叫一聲逃走了。
之后,人們用“葉公好龍”這四個字比喻那些表面上喜歡某種事物,其實并不是真的喜歡的人或事。
【典故】
漢·劉向《新序·雜事》記載:葉公子高十分喜歡龍,器物上刻著龍,房屋上也畫著龍。真龍明白了,來到葉公家里,把頭探進窗子。葉公一見,嚇得拔腿就跑。
【解釋】
葉公:春秋時楚國貴族,名子高,封于葉(古邑名,今河南葉縣)。比喻口頭上說愛好某事物,實際上并不真愛好。
【典故】
魯哀公經(jīng)常向別人說自己是多么地渴望人才,多么喜歡有知識才干的人。有個叫子張的人聽說魯哀公這么歡迎賢才,便從很遠的地方風塵仆仆地來到魯國,請求拜見魯哀公。
子張在魯國一向住了七天,也沒等到魯哀公的影子。原先魯哀公說自己喜歡有知識的人只是趕時髦,學著別的國君說說而已,對前來求見的子張根本沒當一回事,早已忘到腦后去了。子張很是失望,也十分生氣。他給魯哀公的車夫講了一個故事,并讓車夫把這個故事轉(zhuǎn)述給魯哀公聽。然后,子張悄然離去了。
最后有一天,魯哀公記起子張求見的事情,準備叫自己的車夫去把子張請來。車夫?qū)︳敯Чf:“他早已走了!
魯哀公很是不明白,他問車夫道:“他不是投奔我而來的嗎為什么又走掉了呢”
于是,車夫向魯哀公轉(zhuǎn)述了子張留下的故事。那故事是這樣的:
有個叫葉子高的人,總向人吹噓自己是如何如何喜歡龍。他在衣帶鉤上畫著龍,在酒具上刻著龍,他的房屋臥室凡是雕刻花紋的地方也全都雕刻著龍。天上的真龍明白葉子高是如此喜歡龍,很是感動。一天,真龍降落到葉子高的家里,它把頭伸進窗戶里探望,把尾巴拖在廳堂上。這葉子高見了,嚇得臉都變了顏色,驚恐萬狀,回頭就跑。真龍感到莫名其妙,很是失望。其實那葉公并非真的喜歡龍,只但是是形式上、口頭上喜歡罷了。
【葉公好龍:道理】
這個成語的意義是:比喻表面上或口頭上愛好、贊賞某事物,實際上并不愛好,或者實際上并不了解,一旦真正接觸,不但并不愛好或贊賞,甚至還懼怕它,反對它。
【葉公好龍:啟發(fā)】
這個故事,用很生動的比喻,辛辣地諷刺了葉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們只唱高調(diào)、不務實際的壞思想、壞作風。通過這個故事,我們要丟棄"理論脫離實際"的壞思想、壞作風,樹立實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風。同時也諷刺了名不副實、表里不一的人。但歷史上的葉公卻不是這樣的人。
葉公最著名的功勞是他不以怨報德,果斷率兵平定了白公勝的叛亂,從而穩(wěn)定了楚國政權(quán)。之后,為了楚國的長治久安,把職位讓給別人,這一讓賢之舉,被專家們評為不迷權(quán)貴、深明大義。
葉公沈諸梁,字子高,被楚昭王封為葉邑尹而始姓葉。葉公生于楚國王室之家,其曾祖父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秦國出兵擊退吳軍后,楚昭王把沈諸梁封到楚國北疆重鎮(zhèn)“方城之外”的葉邑為尹。沈諸梁受到了楚國朝野及四境諸侯的敬重,時年24歲。
經(jīng)考古發(fā)掘證實,他主持葉政期間,采取養(yǎng)兵息民、發(fā)展農(nóng)業(yè)、增強國力的策略,組織民眾修筑了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水利工程,使當?shù)財?shù)十萬畝農(nóng)田得以灌溉,這比著名的蜀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早200多年,比鄭國渠早300多年。至今,葉公修筑的東陂、西陂遺址保存尚好,是葉公治水的歷史見證。
史學專家安國樓博士稱,葉公確實有畫龍的愛好,但龍是神化了的動物,不可能下降葉宅,“葉公好龍”折射出葉公所在地和所處時代龍文化的豐厚內(nèi)涵。專家們還指出,漢代劉向描寫的這一寓言故事,反映出漢代儒家思想走向獨尊的地位后,對楚道之風等其他學派的貶斥。
根據(jù)《周禮》規(guī)制,葉公去世后,即被立祠享祭。葉公的后裔為紀念祖上之德與祖居之地,部分改沈為葉,是為葉姓之源。因此,葉公沈諸梁又是世界葉姓華人公認的始祖。每年清明前后,澧河之濱的葉公墓前,來自海內(nèi)外的葉姓子孫紛紛回鄉(xiāng)祭祖,已成為中原文化旅游的一大景點。
成語出處
“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于是夫龍聞而下之,窺頭于牖,施尾于堂。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保h·劉向《新序·雜事五》)
綜上文獻所述,后世提煉出“葉公好龍”這個成語。
成語典故
傳說,楚國人沈諸梁是葉地縣尹,人們都稱他“葉公”。葉公常常對人說,他最喜歡呼風喚雨、能大能小、變化萬端的龍。他在自家大門前的石柱子上雕刻了一對大龍,龍身盤繞著柱子,龍頭高高抬起,瞪著眼、張著嘴、舞著爪,樣子非常威風。屋頂上也有一對大龍,面對面,正在搶一顆龍珠;▓@里面也到處都是龍,石頭上、墻壁上、臺階上都用“龍”的圖形來裝飾。此外,屋子里面的家具、吃飯的餐具、睡覺的寢具都和龍有關(guān)。
葉公喜歡龍,不但住的地方隨時隨地可以看到龍,他的生活起居也離不開龍。他每天一有空閑就畫畫、寫字,畫的是龍,寫的也是龍。他連給孩子取名都不離龍,老大叫“大龍”,老二叫“二龍”,老三叫“三龍”,女兒取名“龍女”。天界的真龍得知人間有這樣一個好龍成癖的人,十分感動,決定下凡來人間走一趟,向葉公表示謝意,給他些恩惠。
一天,葉公正在午睡,屋外突然風雨大作,電閃雷鳴。葉公驚醒了,急忙起來關(guān)窗戶,沒想到這時真龍從窗戶外探進頭來,葉公頓時被嚇得魂飛魄散。當他轉(zhuǎn)身逃進堂屋,又看見一條碩大無比的龍尾橫在面前。葉公見無處可逃,嚇得面如土色,癱倒在地,不省人事。
真龍瞧著被嚇昏在地的葉公,感到莫名其妙,只好掃興地飛回天界去了。其實,這個葉公并不是真的愛龍,他只不過是喜歡那種似龍非龍的東西,借以在眾人面前表現(xiàn)自己而已。
通過葉公的虛假和蛟龍的真誠的描寫,無情地諷刺和嚴厲地抨擊了那些表里不一,口是心非的政客。
成語寓意
這個故事用很生動的比喻,諷刺了名不副實,表里不一的葉公式人物,揭露了他們只唱高調(diào),不務實際的壞思想、壞作風。比喻表面或口頭上對某事物特別喜歡,實際上并不愛好,甚至并不了解,一旦真正接觸,不但不愛好甚至還會懼怕它,反對它的人。
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主謂式;一般作定語、賓語;含貶義。
運用示例
南·宋·范嘩《后漢書·崔駟傳》五二:帝(肅宗)雅好文章,自見駟頌(《四巡頌》)后,常嗟嘆之,謂侍中竇憲曰:“卿寧知崔駟乎?”對曰:“班固數(shù)為臣說之,然未見也。”帝曰:“公愛班固而忽崔駟,此葉公之好龍也。試請見之!
唐·李延壽《南史·鄭鮮之傳》三三:前至渭濱,帝(宋武帝)復嘆曰:“此地寧復有呂望邪?”鮮之曰:“昔葉公好龍而真龍見,燕昭市骨而駿足至。明公以旰食待士,豈患海內(nèi)無人!
唐·薛登《論選舉疏》(北宋·李嘮、徐弦、宋白《文苑英華》六九六):燕昭好馬,則駿馬來庭;葉公好龍,則真龍人室。由是言之,未有上之所好,而下不從其化者也。
蒲松齡《聊齋志異》:物莫不聚于所好,故葉公好龍。則真龍入室;而況學士之于良友,賢君之于良臣乎!
【葉公好龍的故事】相關(guān)文章:
葉公好龍的啟示05-02
葉公好龍的寓意05-02
《葉公好龍》教案07-04
葉公好龍教案09-28
《葉公好龍》教案9篇03-06
語文葉公好龍教學反思12-30
《葉公好龍》教后反思04-07
課文《葉公好龍》的教后反思04-06
語文葉公好龍教學反思3篇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