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在线免费视频,亚洲精品免费一级视频,日韩亚洲欧美大陆,又黄又爽免费国产视频

<style id="t465f"></style>
<legend id="t465f"><u id="t465f"><thead id="t465f"></thead></u></legend>

<acronym id="t465f"></acronym>

<sub id="t465f"><ol id="t465f"><nobr id="t465f"></nobr></ol></sub>
<sub id="t465f"></sub>

勵志古語

時間:2022-10-07 11:07:57 好句 投訴 投稿
  • 相關(guān)推薦

勵志古語

  1、常沉靜,則含蓄義理深,而應(yīng)事有力。故厚重靜定寬緩,乃進德之基,亦養(yǎng)壽之要。

勵志古語

  2、人須是一切世味淡薄方好,不要富貴相,常自激昂,便不得到墜墮。

  3、長風(fēng)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李白

  4、人處財,一分定要十厘,便是刻。與人一事一語,定要相報,便是刻。治罪應(yīng)十杖,定一杖不饒,便是刻。處親屬,道理上定要論曲直,便是刻。刻者,不留有余之謂,過此則惡矣;騿栍H屬如何不論曲直?曰:“若論曲直,便與路人等耳。”

  5、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軾

  6、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孟子》

  7、君子絕交,不出惡聲。忠臣去國,不潔其名。

  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

  9、攝生之道,大忌嗔怒。

  10、有必不可已之事,便須早作,曰捱一曰,未必后日之能今日也。

  11、人若少知自愛,豈有營營逐利,甘為商賈之行?只心有所系便是欲,便當(dāng)極力克治。不然,恐流弊無窮。

  12、事之可否,當(dāng)以理裁之。一使氣,但壞事。

  13、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孔子

  14、山河破碎風(fēng)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

  15、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蘇軾

  16、志不強者智不達。——《墨子·修身》

  17、有過不令人知,是大惡事。然有過輒自表白,又未免因不諱過三字,把改過功夫,松了一分。

  18、無為名尸,勘破幻妄也。無為謀府,無思也。無為事任,無為也。無為知主,地知也。然須定得性了,方行得四者,不然實行不去。莊子曰:“吾以無為為樂矣,又俗之所大苦也。”大顛曰:“眾人而不思不為,則天下之理幾乎息矣。”應(yīng)事接物只是一個情字為累,若無情則無累矣在,故曰圣人無情。

  19、安分即安命,做人即是做官。

  20、衣冠之族,以清白遺世為本,務(wù)要恬穆省事,凡貪戾刻薄之夫,皆不宜與之相接。

  21、稱人之善,雖有過情,不傷厚道。攻人之短,即有實據(jù),終屬澆風(fēng)。

  22、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王勃

  23、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fā)不知勤學(xué)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24、事涉刻薄者,即所持甚正,亦不可自我開端。

  25、人皆狎我,必我無骨。人皆畏我,必我無養(yǎng)。

  26、事前加慎,事后不悔。

  27、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

  28、絕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損惡,所以讓過;貶酒闕色,所以無污;避嫌無疑,所以不誤;博學(xué)切問,所以廣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恭儉謙約,所以自守;深計遠(yuǎn)慮,所以不窮;親仁友直,所以扶顛;近恕篤行,所以接仁;任才使能,所以濟務(wù);殫惡斥讒,所以止亂;推古驗今,所以不惑;先揆后度,所以應(yīng)卒;設(shè)變致權(quán),所以解結(jié);括囊順會,所以無咎;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終。

  29、人之生,不幸不聞過,大不幸無恥。有恥則可教,聞過則可賢。

  30、傷化毀俗者,雖親雖貴,必疏而遠(yuǎn)之。清公貞修者,雖微雖踐,必親而近之。

  31、輕財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寬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32、縱與人有相爭,只可就事論事。斷不可揭其祖父之短,揚其閨門之惡,此禍關(guān)殺身。

  33、學(xué)必求其心得,業(yè)必貴其專精。——章學(xué)誠

  34、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

  35、花經(jīng)雨后香微淡,松到秋深色尚蒼。——袁枚

  36、水激逆流,火激橫發(fā),人激亂作,君子慎其所以激之者。愧之則小人可使為君子,激之則君子可使為小人。

  37、君子貴通天下之志,疾惡太嚴(yán)則傷公明之體。

  38、讀書不趁早,之后徒悔懊。——《清詩鐸》

  39、志當(dāng)存高遠(yuǎn)。——諸葛亮《誡外生書》

  40、凡人言及非人非理事,我雖不與謀,若從旁附和一句,便自有罪。故處此有三道,以至誠感悟之,上也。去其太甚,次也。漠然不置是非于其間,又其次也。

  41、惟正己能夠化人,惟盡己能夠服人。

  42、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

  43、好風(fēng)憑借力,送我上青云。——曹雪芹

  44、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

  45、善所當(dāng)為,著一報念,胸中便要增累,口中便要增過。

  46、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孔子

  47、防身當(dāng)若御虜,一跌則全軍敗沒。愛身當(dāng)如處子,一失則萬事瓦裂。涉世甚艱,畜德宜豫。布人以恩,而外揚之,則棄,教人以善而外揚之,則仇。

  48、禮義廉恥,能夠律己,不能夠繩人,律己則寡過,繩人則寡和。寡合則非涉世之道。故君子責(zé)己,小人責(zé)人。德有余而為不足者謙,財有余而為不足者鄙。

  49、人有差錯,他怕你惱,便當(dāng)含容,若責(zé)之不已,他知你意不可挽回,反不怕起來,有何趣味?

  50、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mdash;—孔子

  51、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dāng)勉勵,歲月不待人。——陶淵明

  52、只一事不存心,此一事便錯亂。

  53、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龔自珍

  54、不見己過,便絕圣賢之路。喜談人過,便傷天地之和。嫉惡心不可不明;嫉惡語不可不忌。

  55、春花不紅不如草,少年不美不如老。——袁枚

  56、勿以小惡棄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57、人生在勤,不索何獲。——張衡

  58、志不可一日墜,心不可一時放。

  59、毋道人之短,毋說己之長。施人慎勿議,受施慎勿忘。世譽不足慕,惟仁為紀(jì)綱。隱心而后動,謗議庸何傷。毋使名過實,守愚圣所臧。在涅貴不淄,曖昧內(nèi)含光,柔弱生之徒,老氏戒剛強。行行鄙夫志,悠悠固難量。慎言節(jié)飲食,知足勝不祥。行之敬茍有恒,久久自芬芳。

  60、積善在身,猶長日加益,而人不知也。積惡在身,猶火之銷膏,而人不見也。非明乎性情,察乎流俗者,孰能知之?

  61、一念之慈亦足作福,一言之戾亦足傷和,存心不忽微,所造自即于大。

  62、和以處眾,寬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

  63、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易經(jīng)》

  64、行天下而后知天下之大也,我不能夠自恃。行天下而后知天下之小也,我亦不能夠自餒。

  65、憎我者禍,仇我者死,皆當(dāng)生悲憫心。有一毫慶幸之心,便與心術(shù)有傷。

  66、將事而能弭,遇事而能捄,既事而能挽,此之謂達權(quán)。此之謂才。未事而知其來,始事而要其終,定事而要其變,此之謂長慮,此之謂識。

  67、促迫褊窄,淺率浮躁,非有德之氣象,只觀其氣象,便知涵養(yǎng)之淺深。

  68、容耐是處境第一法;安祥是應(yīng)事第一法;退讓是保身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若將富貴貧賤死生,置之度外,是養(yǎng)心第一法。

  69、罵語謔語,須有分寸,不但不中怨恨,亦是自處忠厚之道。

  70、凡人氣質(zhì)各有偏處,自知其偏而矯制之,久則自然,所以宋儒以變化氣質(zhì)為學(xué)問急務(wù)也。

  71、善所當(dāng)為,羞談福報。

  72、有一言而傷天地之和,行一事而損終身之福,切須檢點。

  73、天下事以難而廢者十之一,以惰而廢者十之九。——顏之推

  74、寧人負(fù)我,毋我負(fù)人。

  75、居有惡鄰,坐有損友,借以檢點自慎,亦是進德之資。

  76、路曼曼其修遠(yuǎn)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

  77、好為誑語者,不止所言不信,人并其事事皆疑之。

  78、書山有路勤為徑,學(xué)海無涯苦作舟。——韓愈

  79、凡刑殺之事,仁者見之,愈生其仁。忍者見之,愈生其忍。故君子遠(yuǎn)庖廚,亦英尺有習(xí)慣成自然意在。

  80、俗子胸襟誰識我?英雄末路當(dāng)磨折。——秋瑾

  81、人有毀我誚我者,改之固益其德,安之亦養(yǎng)其量。

  82、勸人不可指其過,須先美其長。人喜則語言易入,怒則語言難入,怒勝私故也。

  83、世事多因忙里錯,好人多半苦中來。——曾國藩

  84、人有坎,失于盛年;猶當(dāng)晚學(xué),不可自棄。——顏之推

  85、君子稱人之善而非譽也,折人之過而非毀也,毀其勸善而改過也。小人不然,善則忌之,過則揚之。

  86、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yuǎn)。

  87、人有才而露,只是淺,深則不露。方為一事,即欲人知,淺之尤者。凝重之人,德在此,福亦在此。心定氣平,而身體之安和舒泰,不待言。

  88、人有一事不妥,之后必受此事之累。如器有隙者,必漏也。試留心觀之,知他人則知自我矣。

  89、以愛妻子之心事親,則無往而不孝。以保富貴之心事君,則無往而不忠。以責(zé)人之心責(zé)己,則寡過。以恕己之心恕人,則全交。

  90、日日行,不怕千萬里;常常做,不怕千萬事。——《格言聯(lián)璧·處事》

  91、君子不能無非心之萌,而旋即去之,故曰進于圣賢。小人不能無良心之萌,而旋自昧之,故曰近于禽獸。

  92、君子不能夠不忍也,忍欲則不屈于物,忍劇則不擾于事,忍撓則不折于勢,忍窮則不茍于進,故曰,必有忍乃有濟。

  93、聞謗而怒者,讒之隙也。見譽而起者,佞之媒也。絕隙去媒,讒佞遠(yuǎn)矣。

  94、論人情只往薄處求說,人心只往惡邊想,此是私而該底念頭,自家便是個小人。古人責(zé)人,每于有過中求無過。此是長厚心,盛德事。學(xué)者熟思,自有滋味。

  95、怒時易激,義憤亦當(dāng)裁抑;喜時易狂,即微言亦須謹(jǐn)慎。

  96、百戰(zhàn)百勝,不如一忍。

  97、義利辯以留意,須嚴(yán)一介。是非起于多口,務(wù)謹(jǐn)三緘。

  98、積土而為山,積水而為海。——《荀子》

  9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100、縱與人相分爭,只可就事論事,不可揭其父母之短,揚其閨門之惡。此禍關(guān)殺身,非止有傷長厚己也。

  101、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論語》

  102、慎言謹(jǐn)行,是修己第一事。

  103、古人學(xué)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陸游

  104、縱是道成德立,小人終不可近。若自謂他柄在我,不妨兼舉竝包,必暗受其損而不覺。

  105、憂勞能夠興國,逸豫能夠亡身。——《新五代史》

  106、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孔子

  107、凡有橫逆來侵,先思所以取之之故,即思所以處之之法,不可便動氣,兩個人動氣,就成了一對小人,一般受禍。

  108、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

  109、以禍福得喪付之天,以贊毀予奪付之人,以修身之德責(zé)之己,此是至簡于易之事。

  110、此生泰山重,勿作鴻毛遺。——蘇軾

  111、鑿壁偷光,聚螢作囊;忍貧讀書,車胤匡衡。——許名奎

  112、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司馬遷

  11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fù)來。——李白

  114、聞人善則疑之,聞人惡則信之,此滿腔殺機也。

  115、君子能扶人之危,周人之急,固是美事,能不自夸,則善矣。

  116、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東海騎長鯨。——陸游

  117、一個忍字,消了無窮禍患,一個足字,省了無限營求。

  118、薦賢不可示德,除奸不可示威。

  119、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游

  120、德不怕難積,只怕易累。千日之積,不禁一日之累,是故君子防所以累者。

  121、止罵所以助罵,助罵所以止罵也。

  122、三千功名塵與土,八千里云和月。——岳飛

  123、人之善惡形于言,發(fā)乎行,人始得而知之。但萌諸心,發(fā)于慮,鬼神已得而知之矣,君子所以貴慎獨也。

  124、善人固可親,未能知,不可急合。惡人固可疏,未能遠(yuǎn),不可急去。

  125、一日不書,百事荒蕪。——李詡

  126、精誠所加,金石為開。——《后漢書》

  127、路漫漫其修道遠(yuǎn),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

  128、習(xí)氣不除,如何了道。……有物過眼必看,有聲入耳必聽。小小入意即喜,小小拂意好怒,小小利害即生恐懼,皆習(xí)氣也。

  129、嗜欲正濃時,能斬斷,怒氣正盛時,能按納,此皆學(xué)問得力處。

  130、行事不可任心,說話不可任口。

  131、將古人心信今人,真是信但是。若以古人至誠之道感今人,今人未必在豚魚下也。

  132、聞人之善而掩覆之,或文致以誣其心。聞人之過而播揚之,或枝葉以多其罪,此皆得罪于鬼神者也,吾黨戒之。

  133、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冰,水為之而寒于水。——《荀子》

  134、人亦不可閑慣,閑慣則些小事便不可耐。

  135、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秴问洗呵铩

  136、少年豪放,莫學(xué)衰翁樣。——葉夢得

  137、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李白

  138、小人雖但是,當(dāng)力遏而絕之。君子不幸詿誤,當(dāng)保全愛惜,以成就其德。

  139、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蘇軾

  140、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長歌行》

  141、自謙則人愈服,自夸則人必疑我。恭能夠平人之怒氣,我貪必至啟人之爭端,是皆存乎我者也。

  142、人只是怕當(dāng)局,當(dāng)局者之十,不足以旁觀者之五。智臣以得失而昏也,膽氣以得失而奮也。只沒了得失心,則聲氣舒展,此心與旁觀者一般,何事不濟?

  143、稱人之善,我有一善,又何妒焉?稱人一惡,我有一惡,又何毀焉?

  144、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黃?禪師

  145、凡權(quán)要人聲勢赫然時,我不可犯其鋒,亦不可與之狎,敬而遠(yuǎn)之,全身全名之道也。

  146、責(zé)過太直,使人慚恨,在我便是一過。

  147、小人如虎狼蛇蝎,殆又甚焉。虎狼之威,蛇蝎之狀,皆知其足以害己,深避而預(yù)防之。小人則心如虎狼,其貌騶虞,念如蛇蝎,其言鸞和,人不知其將害己而狎之,鮮弗及矣。

  148、為人所狎與為人所恨,皆己過也。

  149、大怒不怒,大喜不喜,能夠養(yǎng)心。靡俗不交,惡黨不入,能夠立身。小利不爭,小忿不發(fā),能夠和眾。見善必行,聞過必改,能夠畜德。

  150、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羅隱

  151、解仇怒箴:法生便掃,莫論是否。百年偶聚,何苦煩惱。太虛之內(nèi),無物不有,萬事從寬,其福自厚。

  152、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

  153、恐懼者,修身之本。事前而恐懼,則畏,畏能夠免禍。事后而恐懼,則悔,悔則能夠改過。夫知者以畏消悔,愚者無所畏而不知悔。故知者保身,愚者殺身。大哉所謂恐懼也!

  154、聞善言則拜,告有過則喜,有圣賢之氣象。坐密室如通衢,馭寸心如六馬,能夠免過。心不清則無以見道,志不確則無以立功。

  155、一念之善,吉神隨之。一念之惡,厲鬼隨之。知此能夠役使鬼神。

  156、人言果屬有因,深自悔責(zé)。返躬無愧,聽之而已。古人云:“何以止謗”,曰:“無辨”。辨愈力,則謗者愈巧。”

  157、不善之端,豈待應(yīng)物而后見?如靜中一念之刻即非仁,一念之貪即非義,一念之慢即非禮,一念之詐即非智,君子所以慎獨。

  158、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韓愈

  159、善惡之習(xí),朝夕漸染,易以移人。

  160、存一念愛異時便是愛己,有一步進德處勝于進官。

  161、百學(xué)須先立志。——朱熹

  16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xué),不知道。—《禮記》

  163、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

  164、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林則徐

  165、青春須早為,豈能長少年!——孟東野

  166、罪莫大于好進,禍莫大于多言,痛莫大于不聞,過莫大于不知恥。

  167、有志者事竟成。——《后漢書》

  168、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蘇軾

  169、欲心一萌,當(dāng)思禮義以勝之。

  170、斷嗜欲箴:染性觸物,粘于飴膠。濫愛賊人,毒于戈矛。片時意適,永劫靈消,一絲未斷,塵網(wǎng)難超。

  171、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古詩詩話》

  172、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王貞白

  173、兩君子無爭,相讓故也。一君子一小人無爭,有容故也。爭者兩小人也,有識者奈何自處于小人。

  174、做當(dāng)今一個好人,須壁立千仞。

  175、古人愛人之意多,今人惡人之意多。愛人,故人易于改過,而視我也常親,我之教益易行。惡人,故人甘于自棄,而視我也常仇,我之言必不入。

  176、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李苦禪

  177、小人專望人恩,恩過不感。君子不輕受人恩,受則難忘。

  178、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活百歲。——石玉昆

  179、財與色之地須當(dāng)遠(yuǎn)避,近則有污。

  180、人不自重,斯召侮矣。不自強,斯召辱也。自重自強,而侮辱猶是焉,其斯為無亡之災(zāi)也已。

  181、君子多思不若養(yǎng)志,多言不若守靜,多才不若蓄德。

  182、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增廣賢文》

  183、欲人勿聞,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為。

  184、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荀子》

  185、莫謂己無善,善人之善即是善。莫謂己無惡,談人惡即是惡。

  186、聞人之謗當(dāng)自修,聞人之譽當(dāng)自懼。

  187、以愛己之心愛人,則仁不可勝用矣。以惡人之心惡己,則義不可勝用矣。

  188、深以刻薄為戒,每事當(dāng)存忠厚。

  189、欲為君子,非積行累善,莫之能致,一念私邪,立見小人。故曰:“終身為善不足,一日為惡有余。”

  190、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屈原

  191、責(zé)人者必自恕。

  192、滿招損,謙受益。—《尚書》

  193、一字不可輕與人,一言不可輕許人,一笑不可輕假人。

  194、亂臣賊子,皆從一傲字養(yǎng)成。

  195、堅志而勇為,謂之剛。剛,生人之德也。——《練兵實紀(jì)》

  196、凡處事但自家踏得田地穩(wěn),一任間言語。

  197、學(xué)者不可不通世務(wù)。

  198、清苦固是佳事,然亦不可過,天下豈有薄于待自而能厚于待人者乎?

  199、做人念頭重,做官念頭輕,則禍福不足動心。做官念頭重,做人念頭輕,則毀譽常足墮志。

  200、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增廣賢文》

  201、老來益當(dāng)奮志,志為氣之帥,有志則氣不衰,故不覺其老。

  202、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蘇軾

  203、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禍,不自滿者受益,不自是者博聞。

  204、將相本無種,男兒當(dāng)自強。——高明

  205、立身以立學(xué)為先,立學(xué)以讀書為本。——歐陽修

  206、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fēng)。——鄭板橋

  207、稱人之善或過其實,不失為君子。揚人之惡或損其真,寧免為小人。

  208、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劉禹錫

  209、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羅大經(jīng)

  210、處利則要人做君子,我做小人;處名則要人做小人,我做君子。斯惑之甚也。圣賢處利讓利,處名讓名,故澹然恬然,不與世作。

  211、為子孫做富貴計者,十?dāng)∑渚。為人做善方便者,其后受惠?/p>

  212、大概君子方嚴(yán)處多,至園融變化,是德之成也。起處便學(xué)園融不得。

  213、疾惡太嚴(yán),當(dāng)計其所窮;蛟唬禾珖(yán)便是一惡。

  214、人若一味見人不是,則到處可憎,終日落嗔。

【勵志古語】相關(guān)文章:

經(jīng)典勵志古語名言03-18

古語大全10-07

古語經(jīng)典語錄10-10

有關(guān)于古語的座右銘大全10-06

勵志的標(biāo)語07-08

勵志的標(biāo)語07-10

經(jīng)典勵志美文07-15

勵志的座右銘08-19

勵志的簽名10-20

勵志座右銘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