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教案(通用14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jù),有著重要的地位?靵韰⒖冀贪甘窃趺磳懙陌!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短文》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短文》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品位文章詩化的語言。
2、結合歷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飛蛾撲火”“夸父逐日”“姮蛾奔月”在文中的含義。
二、 教學重難點
1、品位文章詩化的'語言
2、結合歷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 教學方法
導學法
四、 課時安排
一課時
五、 課前準備
1、收集“飛蛾撲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的故事
2、了解巴金的創(chuàng)作
3、了解歷史背景
六、教學過程
。ㄒ唬 導入
。ㄒ唬 全班齊讀
。ǘ 整體感知
1、 作者為什么有與眾不同的觀點,去贊美飛蛾和懷念夸父呢?從文章可找到答案嗎?
2、我們該如何理解文中“寒冷的、寂寞的生,卻不如轟轟烈烈的死”。請聯(lián)系作品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談談你的想法。
。ㄈ┨骄
1、題目是《日》,可作者并沒有具體描繪太陽,卻去寫飛蛾撲火和夸父逐日,并且是贊賞他
們。這與太陽有關系嗎?
2、 本文的月亮給我們最突出的感覺是什么?你是通過文章中的哪些描寫體會出來的?
冷。
3、既然“月的光是死的光”,作者在末尾處為何引用“姮蛾奔月”的傳說?(對照《日》比較)
。ㄋ模┩卣寡由
(五)小結
。┳鳂I(yè)布置
《短文》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明確兩篇文章的說明內(nèi)容,學習快速提取、概括信息的方法。
2。了解不同領域里的科學發(fā)現(xiàn)可以互相啟發(fā)并且從中得出新結論的科學現(xiàn)象。
3。了解科學家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運用假設、推理探究自然奧秘的科學思維方法。
過程與方法:
默讀,圈點勾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了解科學需要大膽的推測,合理的想象,合乎邏輯的分析、求證。
2。激發(fā)學生對科學的探索欲望和創(chuàng)新意識,學會從不同角度對所觀察到的自然現(xiàn)象進行思考。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學會概括、篩選信息,明確兩篇文章各自的說明內(nèi)容,理解不同領域的科學發(fā)現(xiàn)可以互相啟發(fā),從而發(fā)現(xiàn)新的論據(jù)或得出新的結論。
2。培養(yǎng)學生進行科學研究時質疑、思考、實證的科學態(tài)度,了解一些基本的科學研究的方法。
教學難點:
1。理解在探討恐龍滅絕的原因時,兩篇文章卻從不同角度說明問題、介紹相關知識的創(chuàng)作思路。
2。提取關鍵信息并按要求表達。
三、教學策略
本課不建議做過多的形式上的花哨處理,建議引導學生靜下心來仔細閱讀文本,理解文章的說明內(nèi)容和科學精神。另外,這兩篇短文在原文中編排在一起,內(nèi)容上也有一定關聯(lián),說明方法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可以互相參照閱讀。建議以學生自讀自學為主,通過圈點勾畫靜心讀文,同時學生之間進行討論交流,關鍵處和難點教師要給予及時點撥。結束本課的課文學習后,教師可以適度給一些與此有關的現(xiàn)今的研究成果等,進行適度的擴展,目的還是為了引導學生體會實證的力量對于科學研究的重要性。
四、教學過程
。ㄒ唬⿲
1?铸埖耐蝗粶缃^成為生物史上最大的.謎團之一,為此科學家們進行了大量的探索與研究。這一課體現(xiàn)的就是與此有關的兩則短文,下面讓我們深入地了解科學家們的研究結果。
【設計意圖】提出這兩篇課文共同關注的問題──恐龍滅絕,聚焦在這個視野后,可以自然地引出對這兩篇文章的學習。
2。介紹作者。
。ǘ┱w感知
1。兩篇文章都提到了“恐龍滅絕”,速讀兩文,請談談你得到哪些與此有關的知識?
恐龍大概在公元6500萬年以前滅絕;
恐龍滅絕前曾經(jīng)遍布世界各地;
恐龍滅絕的原因應該是小行星或彗星等撞擊地球的結果;
…………
2。這兩篇文章雖然都談到了恐龍滅絕,但是它們要說明的主要問題完全不同。請用簡練的語言說說兩篇文章主要說明的問題分別是什么?
第一篇:通過在南極發(fā)現(xiàn)恐龍化石,說明“大陸漂移學說”,進而說明了“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新發(fā)現(xiàn)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chǎn)生影響!
《短文》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詞語,掌握“遺骸、褶皺、劫難、追溯”等詞的讀音,理解“劫難、致密、追溯、天衣無縫”等詞的詞義,并學會運用。
2.了解“板塊構造”“大滅絕”“撞擊說”“火山說”“斯石英”等科學概念。
3.了解兩篇文章作者的思維方式。
能力目標
1.比較分析兩文的說明對象和說明角度,把握兩文所介紹的科學知識,體會作者思維的開放性與周密性。
2.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簡明精練、邏輯性強、幽默風趣的特點。
3.培養(yǎng)學生用聯(lián)系的觀點看問題、想問題的思維方法。
德育目標
學習作者運用豐富的科學知識、敏銳的科學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發(fā)學生努力學習,不囿于成說,敢于創(chuàng)新,善于創(chuàng)新,向科學的未知領域進軍。
●教學重點
1.把握兩篇短文的內(nèi)容,明確說明對象,理清寫作思路。
2.學習作者善于聯(lián)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側面的思維方法。
●教學難點
體會課文中的補充說明的作用和含義。
●教學方法
1.比較閱讀法。
2.涵泳品味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劢虒W要點]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精讀課文,比較分析兩篇短文的說明對象和說明角度,深入理解文章內(nèi)容;揣摩語言,體會作者獨特的語言風格;學習作者的思維方法,引導學生留心生活,思考自然和社會,多角度看問題,獲得新知、真知。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
在距今約2.3億年前——6500萬年前,地球上出現(xiàn)了一種奇異的爬行動物。它們與現(xiàn)代的蜥蜴有許多相似之處,如身體表面覆蓋著有鱗片的皮膚。它們的后代是由卵孵化出來的等等。在這漫長的1.65億年間,它們成為了整個地球的主宰。它們經(jīng)歷了氣候較為溫暖的三迭紀,食物豐富的侏羅紀,充滿了生存恐懼的白堊紀,它們作為過去的生物,人們給了它們一個名字——恐龍。
6500萬年前,白堊紀的一個早晨,草食性恐龍正在吃著美味的早餐,“轟”的一聲巨響,一場天翻地覆的大爆炸發(fā)生了,從此恐龍便慢慢地減少,直至最后滅絕。恐龍滅絕的原因是什么呢?讓我們帶著問題走進阿西莫夫筆下的科普世界去尋求答案吧。
設計(二)
6500萬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億年的恐龍突然滅絕了,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謎。不同地域恐龍化石的發(fā)現(xiàn)意味著什么?導致恐龍滅絕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兩篇短文對此分別做了回答。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恐龍無處不在》和《被壓扁的沙子》。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1.學生朗讀課文。
教師檢查預習情況,多媒體顯示:
(1)辨音:
遺骸褶皺劫難追溯
。2)釋義:
遺骸褶皺劫難
致密追溯天衣無縫
選四名同學回答,
明確:(1)háizhěnànsù
。2)遺。哼z骨(遺留的殘骨)。
褶皺:由于地殼運動,巖層受到擠壓而形成的彎曲。
劫難:災難、災禍。
致密:細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發(fā)源處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來。
天衣無縫:比喻事物沒有一點破綻。
2.從課文注解得知,這兩篇短文在原書中編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學新疆域》章節(jié)里,請問這兩篇短文在內(nèi)容上有什么聯(lián)系?
學生談自己閱讀的初步印象。
明確:兩篇短文都談到了恐龍的滅絕,兩文都證明了“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新發(fā)現(xiàn)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chǎn)生影響!边@一觀點,兩文都運用科學發(fā)現(xiàn)相互佐證來進行科學研究。
三、精讀課文,比較分析兩篇短文的說明對象和說明角度,深入理解文章內(nèi)容
多媒體顯示:
教師要求學生精讀課文,填寫上表。
學生自讀課文,然后小組內(nèi)討論交流,要求人人發(fā)言,個個參與。教師巡視各組,掌握討論情況,隨時給予必要的點撥指導,然后選交流成功的兩個小組介紹閱讀成果。
明確:1.《恐龍無處不在》,說明對象為“地殼在進行緩慢但又不可抗拒的運動”這一理論,或“板塊構造”理論。說明角度為:通過南極洲恐龍化石的發(fā)現(xiàn)來證明“板塊構造”理論。文章的思路簡述如下:
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為第1段,這兩句話是全篇行文的邏輯基礎。第二部分為2~7段,介紹恐龍無處不在是大陸在漂移。2、3段介紹南極和地球其他大陸上都發(fā)現(xiàn)有恐龍化石,“說明恐龍確實遍布于世界各地”;4、5段寫這一發(fā)現(xiàn)引起了作者的深入思考,作者沒有把思維定格在恐龍本身研究上,而是把“這個發(fā)現(xiàn)與南極大陸聯(lián)系起來”考察;6、7段作者思有所獲,“是大陸在漂移而不是恐龍自己在遷移”。第三部分為8~12段,簡明介紹板塊學說,并說明每個大陸都有恐龍化石的原因。第四部分為13~15段,再次聚焦南極恐龍和其他生物,確證這一推斷的正確性。總之,全文從現(xiàn)象到本質,逐層推進,表現(xiàn)了思維的開放性和嚴密性。
2.《被壓扁的沙子》,說明對象為“恐龍的滅絕”,說明角度為通過“被壓扁的沙子”來探討恐龍滅絕的原因。文章的寫作思路如下:
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為第1段,引出說明對象。第二部分為2~6段,探討恐龍大滅絕,介紹兩種學說“撞擊說”和“火山說”,揭示研究這一問題的重要意義。第三部分為7~11段,解釋斯石英的成因,重點說明其性質,為排除“火山說”提供科學依據(jù)。第四部分為12~17段,依據(jù)科學理論,進一步斷定有斯石英的地方肯定發(fā)生過撞擊,而且肯定沒有發(fā)生過火山運動,從而得出結論,恐龍滅絕的原因是撞擊。
教師總結:兩文都體現(xiàn)了作者思維的開放性和嚴密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利用科學發(fā)現(xiàn)相互佐證來進行科學研究,打開了一扇又一扇新的窗戶,我們不禁為作者道好稱奇,科學需要激情,需要創(chuàng)新!
四、揣摩語言,感受作者獨特的語言風格
多媒體顯示: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現(xiàn)代兩棲動物。
2.如果看一張地圖,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會看到它們拼合得多么天衣無縫。
3.萬一哪天某個星體要撞擊地球,我們也許會知道如何來避免這種撞擊。
4.即非常純的沙子。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對金剛石加熱,從而把它恢復到原始碳的狀態(tài),但誰愿意這樣做呢?
教師提示:請同學們在文中找出這五句話,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學生明確:這些句子都被作者安排在括號里。
教師點撥:這些句子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號里的補充說明文字。請同學們結合具體語境,說說它們各自的作用。
學生明確:1.如果抽象地說現(xiàn)代兩棲動物,不加以舉例,讀者可能一時想不起是指哪些動物,F(xiàn)代兩棲動物很多,舉“青蛙”和“蟾蜍”,是因為它們“人人皆知”!扒嗤堋焙汀绑蛤堋辈荒茉谀蠘O生存,猶如當年恐龍不能適應南極的生態(tài)氣候一樣,因為它們同屬兩棲動物。
2.這一句補充說明了大陸漂移學說的一個最顯而易見的證據(jù),即南美洲與非洲海岸線驚人的吻合。
3.這一句看起來有調(diào)侃的意味,但并非無稽之談。星體撞擊地球雖然極為罕見,但在地球的歷史上確實發(fā)生過。作者作這樣的假設,意在強調(diào)天文學研究的現(xiàn)實意義。
4.這是對“二氧化硅”的解釋,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學名,易被人理解接受,另一方面也強調(diào)只有非常純的沙子才能稱得上“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雜質。
5.這一句話是以金剛石經(jīng)過高溫加熱可以變?yōu)槠胀ǖ奶碱惐人故⒔?jīng)過高溫加熱可以變?yōu)槠胀ǖ纳匙。也許沒有人會在意斯石英的還原問題,但沒有人會愿意把金剛石變?yōu)樘迹驗榻饎偸F了。作者隨筆幽默了一下,表現(xiàn)了作者思維的活躍。
教師總結:這些補充說明的文字化高深的科學概念為平易的介紹,化嚴密的科學論證為幽默詼諧的類比說明,表現(xiàn)了本文語言簡明精練、邏輯性強、幽默風趣的特點。同學們應在今后的說明文寫作中學習借鑒。
五、聯(lián)系實際,延伸拓展
學習作者的思維方法,請留心生活,思考自然和社會,多角度、多側面、重聯(lián)系、重溝通,力求觀石擊千浪而舉一反三。
教師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學習經(jīng)驗和閱讀積累談談感悟或體會。
生1: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謝皮羅教授注意到澡盆水的漩渦總呈逆時針方向,他大膽地推斷這一定與地球自轉有關,并且推斷北半球呈逆時針,赤道不會有漩渦,南半球呈順時針方向。他就此發(fā)表的論文震驚科壇。
生2:生物學家密卡爾遜調(diào)查了蚯蚓在地球上的分布情況,他指出美國東海岸有一種正蚯蚓,歐洲西海岸同緯度地區(qū)也有,而美國西海岸卻沒有這種蚯蚓,但他無法回答這是為什么。他的論文引起德國地質學家魏格納的注意。魏格納認為,小小的蚯蚓活動能力有限,無法跨越、橫渡大洋,它的這種分布正好說明歐洲大陸與美洲大陸本來是連在一起的,后來裂開了。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為例證之一寫進了他的名著《大陸與海洋的起源》一書。
生3:有人把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概括為“兩個蘋果”理論。一個蘋果是砸向牛頓的那一個,它促使牛頓發(fā)現(xiàn)了萬有引力定律,帶來了科學的飛速發(fā)展。另一個蘋果是亞當夏娃偷吃的那一個,它帶來了人類社會的文明。
生4:大自然是人類的良師益友,大自然中許多生物的生存技能啟發(fā)科學家的靈感。飛機、潛水艇、蒸汽機的發(fā)明眾所周知,F(xiàn)在科學家模仿蒼蠅的構造發(fā)明了微型飛行器,模仿蟑螂的構造發(fā)明了太空探測器。甚至仿造人體視網(wǎng)模制作微型感光器,置于盲人眼內(nèi),可以帶來視力的恢復……
六、布置作業(yè)
1.課余利用圖書館或網(wǎng)絡查詢有關“板塊構造”“恐龍滅絕”的資料介紹,進一步了解這一方面的科學知識和科研動態(tài)。
2.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變色龍為什么能變色
人們常常用變色龍來形容那些見風使舵,反復無常,媚上欺下的人?墒,真正的變色龍,我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恐怕都沒有見到過。這不單是因為變色龍大多數(shù)生活在馬達加斯加和非洲其他一些地方,而且,即使有一條變色龍就在你眼前不遠,你也許還發(fā)現(xiàn)不了它哩!
變色龍,顧名思義,它能變色,是爬行類動物蜥蜴的一種,俗稱避役,屬無毒動物。那么,在現(xiàn)實生活中,變色龍的體色是怎樣變化的呢?在綠草叢里,它的體色呈綠色;在紅花叢里,轉眼之間,它的體色又變成了紅色;在黃泥土中,一眨眼工夫,它的體色又變成了黃色……
很多人都好奇變色龍為什么要變色?原來,變色龍的體色隨棲息的環(huán)境的變化而變化,是要靠身上的顏色變化來保護自己,防御外來侵害。它具有這種保護色,表明變色龍具有適應環(huán)境的自然保護功能。
那么變色龍為什么能改變體色呢?
經(jīng)科學家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在變色龍的表皮上有一個變幻無窮的“色彩倉庫”。在這倉庫里,儲藏著綠、紅、藍、紫、黃、黑等奇形怪狀的色素細胞,這些色素細胞的周圍有放射狀的肌纖維絲,可以使色素細胞伸縮自如。一旦周圍的光線、濕度和溫度發(fā)生了變化,或者讓變色龍受到化學藥品的刺激,有的色素細胞便增大了,而其他一些色素細胞就相應縮小,于是,變色龍通過神經(jīng)調(diào)節(jié),像魔術一樣,隨心所欲地變換著身體上的顏色。
變色龍的這些變色本領,在工業(yè)生產(chǎn)上是很有啟示意義的。現(xiàn)在,人們已經(jīng)用某些特制的顏料做成變色漆,這種漆對溫度的高低變化十分敏感,一旦溫度變化,在不到一秒鐘的時間內(nèi)就會改變顏色。將這種變色漆刷在容易發(fā)熱的機器設備上,就可以用顏色及時發(fā)出警報,提醒人們立即采取措施,以免因溫度過高而損壞機器設備。
在生物變色的啟示下,人們開始研制人造變色物質。例如我國生產(chǎn)了一種測溫筆,它的彩色筆芯在不同溫度下會改變顏色,測溫筆上附有某種顏色的“標志紙”。將測溫筆在受熱物體的表面上劃一筆痕,兩秒鐘后,根據(jù)顏色的變化,查對標志紙的顏色,就可測知物體的溫度了。
如今,科學家仍在研究變色龍表皮中的色素細胞,以期發(fā)現(xiàn)更多能變色的有機色素?磥恚@里面還奧妙無窮呢!
1.變色龍變色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語句回答)
2.促使變色龍變色的外部條件有()和()
A.神經(jīng)調(diào)節(jié)
B.光線、濕度和溫度發(fā)生變化
C.色素細胞周圍有放射狀的肌纖維絲
D.表皮上有奇形怪狀的色素細胞
E.受到化學藥品的刺激
3.在變色龍變色本領的啟示下,還可以設計出什么東西?請你寫出它的名字,它是怎樣變色的,有什么用途。(不超過60字)
參考答案:
1.是要靠身上的顏色變化來保護自己防御外來侵害。
2.BE
3.寫出名稱、如何變色、用途三個要點即可。
●板書設計
●活動與探究
一、“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
在一個科學領域的新發(fā)現(xiàn)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chǎn)生影響!睂ξ闹械倪@句話,你肯定有認同感,請查閱有關資料,找一些科學研究的例子,組織一次讀書交流會。
二、寫作活動設計
1.談談月蝕(或日蝕)
提示:先收集月蝕(或日蝕)的有關資料,弄清它們的形成原因?蓪懗善綄嵉奈恼拢浴按稹迸c“問”的方式進行;也可以寫成生動的科學小品。不管哪一種寫法,都要做到邏輯層次分明、語言準確簡練。
2.___________為什么_____________
提示:先確定題材,選自己最熟悉的、理解最透徹的事物來寫,應對事物的事理進行有序的多角度的說明。
3.思維推理訓練
請學生寫出《恐龍無處不在》《被壓扁的沙子》兩文的思維推理過程。
提示:
《恐龍無處不在》
“在南極洲的冰天雪地中,發(fā)現(xiàn)了恐龍的化石,這說明南極大陸上有恐龍。但恐龍是不能在南極洲那種寒冷的環(huán)境中生存的。那這些恐龍是怎么來的呢?恐龍不可能自己游過去,只能做反向思維,是南極洲大陸自己漂過去的!
《被壓扁的沙子》
“有超高壓的存在,就會出現(xiàn)斯石英;有了斯石英就可能推出超高壓的存在;地球受到大撞擊會造成超高壓,所以可能出現(xiàn)斯石英;斯石英在高溫下可變回常態(tài),因此火山爆發(fā)造成的高溫會使斯石英消失;大撞擊引起的大火也可使斯石英變成普通沙子;但許多斯石英也會因撞擊被濺到平流層中避開高溫而保留下來;發(fā)現(xiàn)斯石英的巖層年齡有6500萬年,6500萬年前正是恐龍滅絕的時候;因此推斷恐龍滅絕可能是由外界撞擊引起的!
三、開放性探究
閱讀《“水滴石穿”的科學說法》,回答后面的問題。
“水滴石穿”的科學說法
“水滴石穿”的意思是說:水不停地滴下來,能把下面的石頭滴穿。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關于“水滴石穿”的說法,已是“百花齊放”了。
磨損說。這是古老而又原始的說法。水從高處滴下來,其沖擊的力量是不可小看的。俗話說: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鐵杵如此,頑石也一樣,一磨一滴,其科學道理是相似的。水滴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持之以恒,完全可以做出常人難以想象的事來。古人曰:“水非石之鉆,漸靡使之然也。”這里的“靡”,即磨損的意思。
空泡說。水滴從空中落下來,受到內(nèi)聚力、分子吸引力、摩擦力和空氣動力等多種力量的綜合作用,形狀會發(fā)生許多變化,最后成為倒扣的碗形。水滴著地時,猶如一只倒扣的“小碗”扒在地上,“小碗”內(nèi)的空氣就成了一個空泡,空泡被擠壓破碎,產(chǎn)生很大的'爆發(fā)力,使石塊受到巨大沖擊。用每秒1500張圖像的高速攝影可以清晰地看到水滴著地時的情景,由于水滴中心附近的一些局部流速相當高,流速高的地方壓力變低,這里也會產(chǎn)生空泡。與此同時,水滴中還存在局部的高壓區(qū)。由于那里壓力大,使得空泡無法存在而爆裂,其高壓有時可高達10萬個大氣壓。在這種超高壓的作用下,水滴石穿也就不足為怪了。
溶解說。由于空氣中含有0.03%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易溶于水而生成碳酸,所以水滴實際上是具有弱酸性的碳酸溶液。當這種水滴落到石灰石、大理石這一類石塊上時,碳酸就會與石塊中的主要成分碳酸鈣發(fā)生化學反應,生成可溶性碳酸氫鈣,使石塊局部緩慢溶解并流失。在石灰?guī)r地質地貌地帶,有許多景色絢麗的溶洞,就是由流水雕琢出來的?扇苄蕴妓釟溻}在受熱或壓力驟然變小時,又會發(fā)生分解,生成碳酸鈣重新沉積下來,形成鐘乳石、石筍和石柱,使溶洞的景色錦上添花。
酸雨說;剂希禾、石油、天然氣等)燃燒時產(chǎn)生許多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它們在大氣中飄逸,成為水蒸氣凝聚的中心,在適宜的氣候條件下形成酸雨(包括酸雪、酸霧、酸露等所有酸性降雨形式)降落下來。酸雨的酸性很強,pH小于5.6,所以有很強的腐蝕性,別說石塊,就是鋼鐵也要被它“咬”得千瘡百孔。在酸雨的腐蝕作用下,再堅硬的巖石也得“低頭”,乖乖地任其剝落侵蝕。
可見,“水滴石穿”現(xiàn)象的后面有著豐富的科學知識,這同時也告訴人們,只要有恒心,不斷努力,任何事情都能辦好,天大的困難都能克服并取得成功。
1.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中四種“說法”的大意。
2.這篇科普文,多角度地說明了“水滴石穿”現(xiàn)象的種種原由。全文的結構有什么特點?分說部分是按照什么順序排列的?
3.說說這篇文章所運用的說明方法。
參考答案:
1.“磨損說”是說水從高處滴落下來,其沖擊的力量使石頭受到磨損。
“空泡說”是說從高處落下的水滴著地時,受力的綜合作用,水滴變形成碗狀,碗內(nèi)的空泡受擠壓破碎而產(chǎn)生的巨大爆發(fā)力使石塊受到?jīng)_擊。
“溶解說”是說具有弱酸性的水滴落到含有碳酸鈣的石塊上時,發(fā)生化學反應,使石塊局部緩慢溶解并流失。
“酸雨說”是說從高處落下的水滴呈酸性,有很強的腐蝕性,石塊被腐蝕。
2.全文呈總分總式結構,分說部分呈邏輯順序,四種說法按由簡單到復雜,由一般到特殊的順序排列,它們不能調(diào)換順序。
3.文章運用的說明方法有:引用、列數(shù)字、舉例子、作解釋、分類別。
●備課資料
1.恐龍滅絕之謎
爬行動物到陸地上生活,開始了“爬行動物時代”,大地第一次被脊椎動物廣泛占據(jù)。那時的地球氣候溫暖,遍地都是茂密的森林,爬行動物有足夠的食物,逐漸繁盛起來,種類越來越多。有的長了較長的腿,適宜在陸地生活;有的則完全失去了腿,長的像蛇一樣;有的腿又變成了像魚鰭一樣的鰭狀肢,表明它們又重新回到了水里;還有的長了翅膀,向天空飛去……它們不斷的分化成各種不同種類的爬行動物,其中有一種變成今天的龜類,而另一類則演變成為哺乳動物,還有一類成了現(xiàn)代的蛇和蜥蜴。但最為突出、最多樣化的一類是分為鱷魚、恐龍及鳥類。
恐龍是動物中體格最大的一類?铸埡苓m宜生活在沼澤地帶和淺水湖里,那兒的空氣溫暖而潮濕,食物也很容易找到。恐龍在地球上統(tǒng)治了幾千萬年的時間,但不知什么原因,它們在某一段很短的時間里突然滅絕了,今天人們看到的只是那些留下的大批恐龍的化石。關于恐龍滅絕的原因,人們?nèi)栽诓粩嗟匮芯恐小?/p>
恐龍是地球歷史上最大的動物。有人設想,如果恐龍不滅絕的話,現(xiàn)在統(tǒng)治地球的恐怕不是人類,而是恐龍。但是,在距今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恐龍卻全部滅絕了,這是動物演化史上最重大而又令人迷惑不解的一個問題。各國科學家進行了長期地探索和研究,并提出了各種各樣的推測和假說。直到K/T界線地外撞擊理論提出,人們似乎覺得找到了恐龍滅絕的真正原因。但是,進一步的研究發(fā)現(xiàn),世界上大部分保存有恐龍或恐龍蛋化石的地層剖面中,恐龍或恐龍蛋化石出現(xiàn)的最高層位在K/T界線層幾十公分至幾米之下。比如我國廣東南雄的K/T剖面是世界上恐龍蛋化石保存最為完整的剖面之一,在該剖面中,恐龍蛋最豐富的階段達12個種之多,但只有一個種延續(xù)到K/T界線,而其他種均在K/T界線之前已經(jīng)消失。這說明,恐龍在地外撞擊事件發(fā)生之前幾萬到幾十萬年已經(jīng)趨于滅絕,滅絕過程持續(xù)了數(shù)萬年甚至數(shù)十萬年之久。地外撞擊事件是瞬間突發(fā)事件,由此造成的恐龍滅絕也應該是突然的。因此,K/T界線地外撞擊事件可能并不是造成恐龍滅絕的真正原因,而只是造成本已趨于滅絕的恐龍最終徹底滅絕的原因。到目前為止,造成恐龍滅絕的真正原因尚不清楚,有待科學家們進一步研究。
最近對廣東南雄K/T剖面中恐龍蛋的研究發(fā)現(xiàn),靠近K/T界線的恐龍蛋殼中鉛等有毒元素的含量迅速增加。人們不禁有以下猜想,是否有可能由于食物中毒而造成恐龍死亡或抑制了恐龍蛋的孵化能力而導致恐龍滅絕呢?進一步的科學研究將對此做出回答。
2.恐龍滅絕新說
多國科學家在墨西哥萬卡坦半島隕石坑地區(qū)進行了兩個月緊張的鉆井工作,到達650萬年前彗星曾撞擊的地層。這口井深2.5公里,穿越兩個硬巖層,專家們從中發(fā)現(xiàn)了一些證明當時的地面與彗星“接觸”的證據(jù)。科學家在對796~1000米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了硫酸鹽類礦物——灰石和硬石膏。他們認為,這證明了彗星墜落導致地球上50%動物滅絕的理論。硬石膏的存在是硫大量集中造成的,硫與碳酸鹽結合形成了硫酸,硫酸雨“殺死了”陸地和水中的生命。
《短文》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掌握“故”“去”“湯”“遺”“若”“趨”等實詞的詞義及“引刀趨機”“嗟來之食”“盜泉之水”等典故
2、理解故事的所包含的思想意義
3、訓練學生的復述能力
〖教學重點
目標1
〖教學難點
對文中涉及的有關科學知識、歷史典故的理解
〖教學設想
一課時,在誦讀的基礎上,點撥關鍵詞語,讓學生復述,在此基礎理解故事中所包含的思想意義,至于表達技巧等相機略提即可。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說要謙虛實在,不能強不知為知,不懂裝懂?鬃佑终f過看一個人要“聽其言、觀其行”,也就是說,從這個人所作作言去判斷一個人,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呢?剛好,《列子》中有一個故事告訴了我們。
二、學習《兩小兒辯日》
。ㄒ唬┰囎x
將讀不準的字劃出來。
。ǘ┙處煼蹲x,學生聽讀,并參照注解,初步理解文意。
。ㄈ⿲W生齊讀
(四)點撥重點詞語
問其故
桓候故使人問之
溫故而知新
我以日出始時去人近
以思,無益
及其日中如探湯
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第一冊(修訂本)教學設計
湯熨之所及也
。ㄎ澹⿲W生復述故事
通過學生的復述了解學生對詞語的掌握情況,及時作出校正。
。┯懻
1、為什么這兩個小兒會有相反的看法呢?
2、對兩小兒的`爭論,孔子的態(tài)度怎樣,可以看也孔子的什么品質?
3、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
三、學習《樂羊子妻》
(一)試讀
。ǘ┙處熣艉蠓蹲x
(三)學生朗讀
。ㄋ模c撥重點詞語
得遺金一餅,還以與妻
不飲盜泉之水
不受嗟來之食
引刀趨機
日知其所無
中道而歸
。ㄎ澹⿲W生復述
(六)討論
1、這個故事寫了樂羊子的妻子幾件事,分別是什么事?
2、第一件事她用什么辦法說服丈夫的?表現(xiàn)了樂羊子妻的什么品格?你同意樂羊子妻的做法嗎?有沒有“捐金于野”必要?
3、第二件事,她又是用什么方法說服丈夫的?表現(xiàn)了她什么品格?
4、我們從樂羊子妻的身上學到什么?
四、現(xiàn)場表演
《兩小兒辨日》
五、作業(yè)
見練習冊
《短文》教案 篇5
1.這兩篇課文都是大綱規(guī)定必須掌握的文言文基本篇目,都是課內(nèi)講讀課文,教師可以適當運用講解法。
2.初二學生已經(jīng)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礎,教師應指導學生聯(lián)系已有知識理解相關文言字詞。
教學目標 :
1.知識目標:積累相關文言字詞,理解兩篇課文所表達的作者的思想,背誦兩篇課文。
2.能力目標:培養(yǎng)口頭表達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方法、價值觀目標:培養(yǎng)合作精神,養(yǎng)成主動提問的習慣。
教學設想:
1.重視朗讀,開展多種形式的朗讀活動。
2.根據(jù)學生實際情況確定教學時數(shù)?捎脙烧n時,一課時朗讀、疏通字詞,一課時分析篇章;也可用三課時,把朗讀、背誦單列成一課時,疏通字詞、積累文言字詞用一課時;也可用四課時,兩篇課文的分析各用一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朗讀、疏通文意、積累文言字詞。
教學過程 :
一、請學生讀閱讀提示,了解課文的體裁,了解說和序的'區(qū)別。
教師補充:
1 說是古代表議論的一種文體,注重文采,跟現(xiàn)代的雜文大體相似。說奇巧而言辯。
2古代的序,是為送別親友而寫的,內(nèi)容多為頌贊勉勵之辭。韓愈擴大了贈序的內(nèi)容,不僅一般地敘友誼,話別情,而且述主張,議時事,詠懷抱,勸德行等。序懇切而意長。
二、朗讀:
1.正音:
祗zhǐ 駢 pián 茲zī矧shěn 盡粟一石sùdàn 董邵南shào 槽櫪cáolì慕義強仁qiǎng 惡知 wū感慨kǎi
2.領讀。(關鍵句的節(jié)奏、重點字詞特別是幾個食字的讀音要強調(diào))
3.自由讀。
4.接龍讀比賽(兩篇課文共6段,給每個組指定任務,每組學生按座位順序依次朗讀,讀錯者坐下,后面學生接著朗讀,直至讀完全組應讀段落。所用人數(shù)最少的組獲勝。此活動旨在調(diào)動學生糾錯使其更準確的掌握字詞讀音和句子節(jié)奏)。
5.齊讀。
三、疏通字詞:
1.小組合作,對照注釋翻譯課文,(要求:每個學生都要有任務,每人負責翻譯幾節(jié),小組內(nèi)依次發(fā)言,對有爭議的或翻譯不出的地方,要作好整理,準備提交全班共同解決)。
2.交流疑難,共同釋疑(盡可能發(fā)動學生)。
四、積累文言字詞,做好字詞積累卡片:
1.通假字: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同飼,sì喂。
不能盡其材 材同才,cái才能。
其真無馬邪 邪同耶,yé表示疑問,相當于嗎。
才美不外見 見同現(xiàn),xiàn表現(xiàn),顯現(xiàn)。
2.詞類活用:
雖有千里之能千里,名詞活用為動詞,日行千里。
3.一詞多義:(結合課后練習三)
其真無馬邪不以千里稱也
其真不知馬也 策之不以其道
安陵君其許寡人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
吾知其必有合也夫以子之不遇時
五、布置作業(yè) :
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分析篇章
教學過程 ;
一、復習字詞:
二、分析《馬說》:
1.用課文中語句回答問題
千里馬才能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根本原因是?千里馬的悲慘結局是?表現(xiàn)食 馬者淺薄愚妄的句子?
2.首句在文中起何作用?(充當立論依據(jù))
3.伯樂、千里馬、食馬者是有深刻含義的,聯(lián)系韓愈的生平談談他們分別指什么人?
4.由題3可知,文章用了什么寫法?(托物言志或托物寓意)
5.韓愈寫這篇文章的意圖是什么?哪句話體現(xiàn)了他的意圖可充當主旨句?(揭露封建統(tǒng)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現(xiàn)象,表明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慨。其真不知馬也。)
三、分析《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1.文章用哪些詞語扣住游河北?(燕趙、適茲土)
2.首節(jié)必有合的推測要成立應有哪兩個前提?(大前提:燕趙有感慨悲歌 之士;小前提:董生是感慨悲歌之士)
3.從哪些句子可看出董生是感慨悲歌之士?(三個要點:懷抱利器、不得志、郁郁)
4.第二節(jié)吾惡知其今不異于古所云也和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分別有何言外之意?
5.第三節(jié)韓愈托董生辦哪兩件事?
6.文章首節(jié)側重指出董生有才華,第二節(jié)暗示董生此行未必會得到賞識,第三節(jié)再次規(guī)勸董生歸順朝廷,根據(jù)這些提示,找出三節(jié)各自關鍵句。(吾知其必有合也、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7.末節(jié)有何作用?(照應開頭;表達對感慨悲歌之士的尊敬;暗示董生:既然隱士都出來做官,你又何必到燕趙去?)
8.文章語言有何特點?(委婉含蓄,名送實留)
四、拓展訓練:
對伯樂,對千里馬,對食馬者,對董生,對韓愈,你分別有什么話要說?
《短文》教案 篇6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學習用字遣詞簡練精確的特點。
2.學習采用多種藝術手法突出景物特點的寫法。
(二)能力訓練點
學會錘煉語言,細心觀察,寫作時抓住事物特征,形象描寫,提高描寫景物的能力,培養(yǎng)審美情趣。
(三)德育滲透點
感受祖國山川的壯美雄奇、清幽秀麗,從而培養(yǎng)愛祖國的深厚感情。
(四)美育滲透點
1.領略祖國山河的錦繡壯美。
2.體會語言的生動簡練、精彩優(yōu)美。
二、學法引導
學習本文應注重朗讀。先自讀課文,對照注解疏通文字,初步感知文章的內(nèi)容。再通過反復朗讀,體會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達到熟讀成誦。這篇短文富有詩情畫意,樸素自然,意味雋永。應認真品味文章的語言,深入作品的意境,涵泳體會,獲得美的享受。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作者描寫景物四季的不同特征。
解決方法:反復吟誦、體味。
2.難點:多種藝術手法的運用,正面描寫與側面襯托相結合;生動的寫實與形象的夸張相結合。
解決方法:教師講解。
3.疑點:作者怎樣在寫景中滲透感情的,意圖是什么?
解決方法:學生討論。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及相關軟件(《三峽風光》)
六、師生互設計
1.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2.反復吟誦,體會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補充閱讀余秋雨的散文《三峽》。
七、教學步驟
導語 我們一起背誦朱自清先生的《春》中結尾三段!按禾煜駝偮涞氐耐尥,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我們都知道,這一段通過比喻介紹了春天的新、美、強的特點,凡事凡景都有其特點。今天,我們一同來欣賞酈道元的《三峽》,看三峽有怎樣的特點。
(一)整體感知,突出重點
1.學生默讀課文,借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掃除文字障礙。
略,副詞;大略,幾乎。闕同缺。自,假設連詞。若,羲,日光,此指太陽。襄,沖,漫。沿,順流而下。訴,同“溯”,逆流而上;,副詞,偶或。雖,假設連詞,縱然,即使。奔,名詞,指奔馳之馬。湍,激流。潭,積聚的深水。絕,副詞,極。巘,極高的山巔。漱,沖洗。其,代詞,指“怪柏”。良,副詞,極,實在。澗,此指峽谷。肅,寂靜。屬引,連續(xù)不斷。響,名詞,回聲。絕,動詞,消失。沾,浸濕。
2.學生簡單敘述作者寫景思路。
作者先總寫山峽山勢,再寫夏季三峽的水,再寫春冬三峽的景色,最后寫秋天山峽的景色。
3.教師范讀,學生領悟三峽總的特點及四季不同的特點。
總特點:峰巒綿延,山勢雄偉峻撥。
夏季:水勢迅疾兇猛。
春冬:景色秀麗奇絕。
秋:凄涼。
4.學生自由讀,反復吟詠體會以上特點。
(二)突破難點
教師講解 多種藝術手法結合,突出重點。
正面描寫:“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迭嶂,隱天蔽日”,體現(xiàn)山巒綿延,山勢高峻;“夏水襄陵,沿訴阻絕”,體現(xiàn)夏季水大流猛。
側面烘托:“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以“不見曦月”突出山高;“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以船行之快,突出水勢迅猛。
生動寫實:如實寫山的連綿無缺,用了“略”字,就極有分寸。表現(xiàn)夏日江水的迅猛,用了“或”字,就船行與“沿溯阻絕”不相矛盾。寫“湍”用“素”,寫“潭”用“綠”,寫“柏”用“怪”,寫“泉”用“懸”。寫冬春之時的山水草木,則用“清榮峻茂”四字。
形象夸張:“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突出水勢疾速。
小結:正面描寫、側面描寫相結合,生動寫實與形象夸張相結合,使文章?lián)u曳多姿,景色形象逼真,使讀者如臨其境。
(三)解決疑點
1.學生討論,作者是如何巧妙的在景中寓情的?
2.各組出一名同學發(fā)言
描寫山水景物的作品,一般都不是純客觀地寫景。高明的作家,總是在景物的描寫中,融注個人的主觀感受,因而寫得情景交融。文中描寫春冬乏時的山光水色的秀麗奇絕,末了特別點出“良多趣味”,看出作者實在掩飾不住內(nèi)心的愛悅之情而從筆下流露出來,使讀者深受感染。
(四)總結、擴展
總結:學生再讀課文,體會用字遣詞的簡練及其作用。
本文以簡練精確的文字“素、綠、怪、懸、清榮峻茂”,描繪了長江三峽的形勢和四季景色。那連綿不斷、隱天蔽日的重巖疊嶂,那奔騰浩蕩、一瀉千里的夏日江水,生動地表現(xiàn)出祖國山川的壯美雄奇;而那春冬之時的“素湍綠潭”、“懸泉瀑布”和“清榮,峻茂”的山水草木,以及秋日晴初霜旦的寒林肅澗,卻又顯示了祖國山光水色的清幽秀麗。
擴展:體會作者對事物細致的觀察,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審美情趣。
作者精妙的文字、嫻熟的語言、形象逼真的描寫,都得力于作者細致的觀察。世上萬物都是寫作素材,如細致觀察,到處都有可寫之景;如仔細品味,隨時都有可抒之情。
八、布置作業(yè)
1.解釋下列加粗詞語
略無闕處( )中非亭午夜分( )
雖乘奔御風( )( )絕巘( )
2.翻譯下列句子
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
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3.描寫你最喜歡的校園的一角,要求用詞準確.仔細觀察.寫出特色
九、隨堂練習
1.李白有“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的詩句,文中是怎樣描繪的?
2.陸游曾這樣描寫瞿塘峽中的飛泉:“蒼崖中裂銀河飛,空中萬解傾珠璣!痹谖闹惺窃鯓用枥L的?
記承天寺夜游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學習樸素自然的語言,體會詩情畫意的情境。
(二)能力訓練點
培養(yǎng)用樸素的語言表達感情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學習作者曠達的心境,培養(yǎng)自己良好的個性。
(四)美育滲透點
領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懷曠達之美。
二、學法引導
學習本文應注重朗讀,理解作者復雜微妙的.心境應在了解作者被貶黃州這一歷史背景的基礎上。
三、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藝術表現(xiàn)。
解決方法:學生自主體味。
2.難點:作者心境。
解決方法:教師采用啟發(fā)式,引導學生思索。
3.疑點:作者心境是不是就是他人生觀的體現(xiàn)?
解決方法:學生講王安石變法的歷史情況,教師點撥。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儀、投影片。
六、師生互動沒計
1.朗讀課文,當堂背誦。
2.了解背景,體會作者心境。
3.與《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比較閱讀。
4.積累寫月的詩句。
七、教學步驟
導語 當一輪皎潔的明月懸掛中天,當皓月當空使你的斗室明亮如晝,你會是什么心境呢?你會干什么呢?今天,我們一同學習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
(一)整體感知
1.學生借助工具書、課下注釋,掃除文字障礙,讀懂課文。
念:考慮,想到;寢:睡;但:只;閑人:消閑的人。
2.學生簡敘作者思路(用文中詞語)
明確敘事:欲睡一起行一尋張懷民+相與步于中庭+繪景一抒懷。
3.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同學細細品味,體會意境。(教師糾正錯音)
4.學生自由讀,體會作者情感。
(二)突出重點講解
學生自主體味藝術表現(xiàn)手法。
教師提示:
1.全文共84字,48字敘事,18字繪景,18字感懷。
2.記游多是重在情而不在景。而此篇繪景十分出色:只寫月光,主繪澄澈。其中 “如積水空明”這一暗喻,讓人遐想:鋪在地上的月光有如一泓積水那樣清澈、平靜;“藻荇交橫”又一個借喻,令人宛見:水中水草交橫卻原是竹柏的影子,從而托出月光的清新、皎潔。正是有月光之美,才有賞月之樂;正是在與友賞月為樂中,才產(chǎn)生惜無人賞月之慨。
(三)難點突破
教師設疑啟發(fā):
1.作者何以夜游?
只因“夜色人戶”。
2.何以至承天寺?
“念無與為樂者”。
3.他為何不去找別的朋友?
明確:當時張懷民也被貶官在黃州,有共同的心境。寺庭步月,可見其怎樣的心情?
閑適(和游赤壁的心境一致)。
4.“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的含義?
惋惜無人賞月,更暗示世人大都醉心于名利,為俗務所累。表現(xiàn)作者超凡脫俗,摒棄一切塵累,淡泊寧靜的情懷。
(四)解決疑點
1.學生講解王安石變法的情況,教師點撥,蘇軾反對變法導致了被貶的結局。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變法,革除舊制,主張新法,蘇軾和王安石政見不合,難容于朝廷,自請外任。因作詩有訕謗朝廷之意,被御中彈劾下獄。出獄后,貶至黃州任團練副使。作者在這種心境下,寫出這篇字簡意深的短文。其實他的人生是矛盾的,他在《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一詞中表現(xiàn)出了心向朝廷,又懼怕朝廷不容的心理。事實上神宗病逝后,司馬光做宰相,他被召還朝,受重用連續(xù)升官。一方面他又結交如佛印這樣的朋友,以求心靈的清靜,以表對名利的淡泊。他是一個時常生活在矛盾痛苦中的人。
2.辯論
內(nèi)容:你月夜是否出游,是獨游還是與友人同游?為什么?怎樣更好?
(五)總結、擴展
1.總結
蘇軾在他留下的散文中,有很多是從日常生活片斷的記敘中,坦率的表現(xiàn)他桀驁不馴、隨緣自適的個性。用最少的文字,鮮明而又仿佛極不強意的渲染一種情調(diào)或一片心境。本文就是其中一個典型,僅用84個字,就鮮明地渲染出一種月夜閑游的情調(diào)和作者寧靜脫俗的心境。
2.全文分三部分,怎樣分最合適?
前段記敘寺庭步月,交代夜游緣起、時空、人物。中段描寫月光澄澈, “如積水空明”、“藻荇交橫”。末段嘆惜賞月人少,暗示世人多為俗務所累,自視清高。融事景情為一體。
3.擴展
學習體會作者步步為營。逐漸深入的寫作思路,訓練自己思維的邏輯性,閱讀、寫作中注意運用。
八、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翻譯全文。
《短文》教案 篇7
課題:組歌授課時間:1課時
目標:⒈ 注重朗讀,感受兩首散文詩中的形象特點,領悟其思想內(nèi)涵。
⒉ 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情感體驗,在欣賞品味中享受審美樂趣。
、 模仿寫作,初步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感受與表達的能力。
重點:注重朗讀,感受兩首散文詩中的形象特點,領悟思想內(nèi)涵。引導學生在欣賞品味中享受審美樂趣。 教學方法:1.朗讀法。2. 引導法
難點:仿寫,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感受與表達的能力。教學手段:錄音機、投影儀。
一、導入新課:
詩人有一顆敏感而多情的心。在他筆下,浪和雨有生命,有靈氣,有個性,它們與自然萬物和諧共處,構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時,它們又閃爍著理性的光輝,給人以啟迪。
二、作者簡介:
紀伯倫(1883~1931),黎巴嫩詩人、畫家。著有散文詩集《淚與笑》《先知》《沙與沫》等。本文選自《淚與笑》!督M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詩,這里選的是其中兩首。他是阿拉伯現(xiàn)代小說和藝術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紀阿拉伯新文學道路的開拓者之一,是阿拉伯第一個文學流派“敘美派”(即“阿拉伯僑民文學”)的中堅和代表。
他是位熱愛祖國、熱愛全人類的藝術家。在詩《朦朧中的祖國》中,謳歌畢生苦戀的祖國:“您在我們的靈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動的心臟。”他曾說:“整個地球都是我的祖國,全部人類都是我的鄉(xiāng)親!睈叟c美是紀伯倫作品的主旋律,文學與繪畫是他藝術生命的雙翼。
他的作品既有理性思考的嚴肅與冷峻,又有詠嘆調(diào)式的浪漫與抒情。他善于在平易中發(fā)掘雋永,在美妙的比喻中啟示深刻的哲理。他清麗流暢的語言征服了一代代世界讀者。美國人曾稱譽紀伯倫“象從東方吹來橫掃西方的風暴”,而他帶有強烈東方意識的作品被視為“東方贈給西方的最好禮物”。
教學步驟:
二、誦讀——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認真地聽讀課文,邊聽邊想象其展現(xiàn)的畫面,進入情境,體會詩中美好的情韻。
2、學生朗讀。讀詩是一種高雅的情感體驗活動,當我們在想象中進入詩中的意境,體悟到詩中美好的情韻而又能恰當運用朗讀技巧用聲音加以傳達,這時,我們的心靈深處便會激起情感的火花,受到美的熏陶,F(xiàn)在,請大家自由選擇組詩《浪之歌》或《雨之歌》中的任意一首,進行朗讀感受。
一讀:重在整體感知詩中形象,注意語音的飽滿與圓潤。
二讀:重在體味情感。注意語流順暢,注意把握好朗讀的節(jié)奏、停頓、快慢等。
三讀:重在進入情境。注意韻腳,注意語氣的輕重抑揚,注意體現(xiàn)散文詩的抒情性。
整體感知詩人情感。
3.散文詩往往借助于具體的形象來傳達詩人的情意,那么,這兩首散文詩借助“浪”和“雨”的形象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作者采用第一人稱,借助豐富的想像,藝術地描繪“浪”和“雨”的生活,借它們來贊頌人類七情之中最美好的感情——愛,并借以袒露詩人自我仁愛博大的襟懷,表現(xiàn)出對人生的思考。
三、品讀——形象賞析。
1.這兩首散文詩中的“海浪”和“雨”的形象各有什么特點?
如:(熱情洋溢的浪; 一往情深的浪;無比忠誠的浪;多情浪漫的浪;溫柔善良的浪;癡情的浪;纏綿的浪;任性的浪等)
。ㄗ虧櫲f物的雨 ;讓山河歡樂的雨;讓花草歡笑的雨;為云彩和田野傳遞愛情的雨;充滿愛心的雨;啟迪心扉的雨;沁人心田的雨等)
2.你能說說“海浪”和“雨”到底具有怎樣的`形象?
。ê@吮辉娙速x予了一個浪漫的花的形象,海浪的形象是一個博愛者的形象,從中可以看到詩人自己的影子,詩人是世間種種美好事物的守護者。)
。ㄓ甑男蜗笫且粋奉獻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潤萬物,同時也把距離遙遠的事物聯(lián)結起來-“傳情的信使”)
第二課時
四、美讀——特色把握。
請同學們根據(jù)自己的個人興趣,自選角度,說一說品析課文美點的話。(可以從詩的形象,詩的語言,詩的修辭方式,詩的結構形式,詩的情感,詩的抒情方式等方面進行。)
先說《浪之歌》:“美在……” (學生自由評說)
再說《雨之歌》:“美在……” (學生自由評說)
討論明確: 學生發(fā)言交流,教師總結評點,重點突出:
美在用詞:文中一組擬人化的動詞,如“摟抱”、“親吻”、“擁抱”、“撲倒”等,生動貼切地描繪熱戀中的“浪”與“海岸”相親相愛、難舍難分的情態(tài);一組成語,如“碧海丹霞”、“長吁短嘆”、“紋絲不動”、“死里逃生”等,言簡意豐,讓人產(chǎn)生無窮聯(lián)想;一組疊詞,如“相親相近”、“相離相分”、“緊緊”、“嘻嘻哈哈”,富有韻律,極具音樂的美感。
美在寫句:文中一組由語意對舉與反襯組合的精美對稱句,如第二、三段,對比鮮明,具有對稱的美;第五段的排比句,層次分明地表現(xiàn)星空、美人魚、礁石和情人組成的畫面中“浪”的守護者形象。還有一些特殊的句子,如“縱使我滿腹愛情,而愛情的真諦就是清醒”、“這就是我的生活;這就是我終身的工作”等,或在語意層次上顯得豐富而有氣勢,或形象準確地傳情達意,顯出獨具特色的語言魅力。
美在形象:在《浪之歌》里,海浪被詩人賦予了一個浪漫的花的形象,它首先作為“海岸”的情人出現(xiàn),她對情侶海岸一往情深,愛得熱烈,愛得深沉,在周而復始的潮汐的律動中與愛人難分難舍。不僅如此,這個女性化的形象還被融進了更深廣的喻義,它成為人間世界的守護者——“夜闌人靜,萬物都在夢鄉(xiāng)里沉睡,唯有我徹夜不寐;時而歌唱,時而嘆息”。在《雨之歌》里,雨是一個奉獻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潤萬物,同時也把距離遙遠的事物聯(lián)結起來。
美在意蘊:意蘊,就是滲透在作品藝術形象中的理性內(nèi)涵,是讀者能夠體味得到的作品內(nèi)在的情感、靈魂、風骨、精神及某種人生精義。從《浪之歌》中,我們可以領悟到詩中海浪的愛情的內(nèi)涵,那不僅僅是對海岸的愛情,是更廣闊的對世間萬物所懷的滿腹的愛情,這博大的愛情閃耀著母性的光輝——“愛情的真諦就是清醒”,因為愛著這世界,所以哪怕“徹夜不眠讓我形容憔悴”,也要守護著這個世界,它的和諧,它的美。從中我們看到了詩人自己的形象,詩人正應是這世間種種美好價值的守護者,正如詩的末尾所寫:“這就是我的生活:這就是我終生的工作”,在這里,海浪的形象已經(jīng)幻化為詩人自己的堅定的聲音。而在《雨之歌》里,雨的形象是多么令人欣喜,它是慷慨無私的奉獻者和殷勤的使者。自然萬物因為它的滋潤而生動而美好。我們敏感的心靈常常就是在這潺潺的雨水中,被引領著去觸及那些離我們很遙遠的記憶、夢想,以及深邃的精神世界。
美在表達:兩首散文詩的表達之美,美在語言的清麗流暢,美在詩中語義的遞進伸展,美在豐富的想象,美在作者的想象與海浪和雨水的自然物理特性相貼合,美在比喻、對比、排比、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的巧妙運用(特別是《雨之歌》中擬人手法的靈活的多方面運用)美在它所營造出的詠嘆調(diào)似的浪漫與抒情,……
四.寫讀——模仿創(chuàng)造。
1、朗讀<浪之歌>第五節(jié)“曾有多少次,當美人魚從海底鉆出海面,坐在礁石上欣賞星空時,我圍繞她們跳過舞;曾有多少次,當有情人向俊俏的少女傾訴自己為愛情所苦時,我陪伴他長吁短嘆,幫助他將衷情吐露;曾有多少次,我與礁石同席對飲,它竟紋絲不動,我同它嘻嘻哈哈,它竟面無笑容!
要求運用“曾有多少次,當……時,我……;曾有多少次,當……時,我……;曾有多少次,我……”句式來說一段話。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引導學生說話要有一個中心,前后句連貫,銜接自然。
2、萬物有靈,只是因為人的存在。正是因為有靈性的人的凝視,萬物才顯出人間的情態(tài)。正因為有了人的聆聽,雨點的敲擊才構成一首首樂曲。下面請你采用第一人稱,發(fā)揮豐富的想象,學習多樣化的擬人手法以及其他修辭手法的巧妙運用,選取自然一物,以“——之歌”為題(如“小草之歌”、“白云之歌”、“春風之歌”等)模仿創(chuàng)作一首散文詩,表現(xiàn)你對人生的思考。
五、拓展閱讀
教師向學生推薦紀伯倫<組歌>中其他三首:<美之歌><幸福之歌><花之歌>,要求學生用旁批的形式寫下自己的短評,并摘抄散文詩中的佳句。以下是《花之歌》原文:
我是大自然的話語,大自然說出去,又收回去,把它藏在心間,然后又說一遍……
我是星星,從蒼穹墜落在綠茵中。
我是諸元素之女:冬將我孕育;春使我開放;夏讓我成長;秋令我昏昏睡去。
我是親友之間交往的禮品;我是婚禮的冠冕;我是生者贈與死者最后的祭獻。
清早,我同晨風一道將光明歡迎;傍晚,我又與群鳥一起為它送行。
我在原野上搖曳,使原野風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風中呼吸,使清風芬芳馥郁。我微睡時,黑夜星空的千萬顆亮晶晶的眼睛對我察看;我醒來時,白晝的那只碩大無比的獨眼向我凝視。
我飲著朝露釀成的瓊漿;聽著小鳥的鳴囀、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為我鼓掌。我總是仰望高空,對光明心馳神往;我從不顧影自憐,也不孤芳自賞。而這些哲理,人類尚未完全領會。
六、課堂小結
紀伯倫《組歌》與一般哲理詩一樣,也采用擬人化手法,但又與一般哲理詩不同,它不以得出某種哲理為目標,而是最終形成一個有豐富感性內(nèi)容的,難以被抽象為簡單道理的形象。在<浪之歌>里,海浪的形象是一個博愛者的形象,從中可以看到詩人自己的影子,詩人是世間種種美好事物的守護者。在<雨之歌>里,雨的形象是一個奉獻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潤萬物,也把距離遙遠的事物聯(lián)結起來。
七、布置作業(yè)
將本文中你喜歡的詞語、句子抄寫到摘抄本上。
課題:尋覓春天的蹤跡授課時間:2課時
目標: 1、注重以“春天”為話題,引導學生積累關于春天的俗語、諺語、成語和詩詞名句,注重學生的文化積累,以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
2、通過尋覓春天,觀察春天的蹤跡,讓學生深入認識大自然的物候特征,了解一點生命在春天里成長變化的過程與特點,培養(yǎng)熱愛春天的感情。
3、在觀賞春天、贊美春天的活動過程中,加深對春天的體驗和感悟,培養(yǎng)初步的自然觀賞與藝術欣賞能力。
4、學會用適當?shù)姆绞奖磉_自己的感悟和感情,培養(yǎng)能將描寫與抒情相結合的語言表達能力。
重點:1、注重以“春天”為話題,引導學生積累關于春天的俗語、諺語、成語和詩詞名句,注重學生的文化積累,以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
2、學會用適當?shù)姆绞奖磉_自己的感悟和感情,培養(yǎng)能將描寫與抒情相結合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學方法:
1.實踐法。
2. 引導法
難點:在觀賞春天、贊美春天的活動過程中,加深對春天的體驗和感悟,培養(yǎng)初步的自然觀賞與藝術欣賞能力。教學手段:
一、導入
引導學生誦讀寫春天的名篇;
朱自清的《春》;杜甫的《春夜喜雨》;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
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天總給人帶來許多希望、生機,古往今來,許多畫家、散文家、詩人都會用自己的傳神之筆,去描寫春天的景象。
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自然去感受春天的 美景吧!
二、學生分組活動:
A、成語中的“春天”
B、詩文中的“春天”
C、繪畫中的“春天”
D、現(xiàn)實中的“春天”
E、我心中的“春天”
活動要求:
A組:收集能夠描寫春天成語的,不少于10個,請選擇其中6—8個寫一段話,描繪春天。
B組:收集詩詞中寫“春天”的名篇名句,寫一段賞析的文字。
C組:創(chuàng)作一幅“詩畫”。給一幅有關春天的畫題詩或者為詩配畫。
D組:現(xiàn)實中“春天”:春天自然風光在變,人也在變,同學們的目光腳步乃至整個心態(tài)是不是因為沐浴了春天的春風、春雨和春光變的更加明澈,矯健和朝氣蓬勃了?請描寫春天的風景畫和人情畫。
E組:春天到了,一定會引發(fā)你很多思緒和感觸,請用優(yōu)美抒情的語句寫出來。
三、活動成果展示
四、學生作文
題目:“我心目中的春天”
參考資料:
關于春天的成語:
春暖花開,春意盎然,滿面春風,春光無限,四季回春 綠草如蔭,春風和氣 春光漏泄 春光明媚 春花秋月 春華秋實 春暉寸草 春回大地 春蘭秋菊 春暖花開 春色撩人 春色滿園 春山如笑 春深似海 春生秋殺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春筍怒發(fā) 春蛙秋蟬 春意盎然 春意闌珊 紅情綠意 花紅柳綠 花香鳥語 枯木逢春 柳暗花明 漏泄春光 滿園春色 柳綠花紅 鳥語花香 雙柑斗酒 尋花問柳 雨絲風片 鶯歌燕舞 雨后春筍 有腳陽春 暗香疏影 百花齊放 姹紫嫣紅 倡條冶葉 尺樹寸泓 出水芙蓉 摧蘭折玉 繁花似錦 凡桃俗李 紛紛揚揚 紛紅駭綠 風吹雨打 風花雪月 浮花浪蕊 孤標傲世 桂馥蘭香 桂林一枝 桂子飄香 含苞待放 含苞欲放 紅衰翠減 鳥語花香
有關春天的詩歌:
1、絕句 唐*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2、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3、游園不值 宋*葉紹翁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4、春日 宋*朱熹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5、春曉 唐*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6、絕句 宋*志南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7、鳥鳴澗 唐*王維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8、漁歌子 唐*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9、詠柳 唐*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10、豐樂亭游春 宋*歐陽修
紅樹青山日欲斜,長郊草色綠無涯。游人不管春將老,來往亭前踏落花。
11、春望 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12、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13、村居 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14、憶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15、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16、惠崇《春江晚景》 宋*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17、早春 唐*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18、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19、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短文》教案 篇8
教學設想:
1.據(jù)新課程標準,語文學習的目標之一,是增加文化積淀,充實文化底蘊,形成并完善人格。愛因斯坦的《短文兩篇》贊美了居里夫人和哥白尼的精神品質對人類的重大貢獻以及對于取得科學成就的重要作用,以此為契機,引導學生關注更多的科學家,探究他們的'成材之路,進而激勵學生以科學家為榜樣,樹立遠大理想,力爭成為棟梁之才。
2.語文教育應充分認識學生的既有知識和能力,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收集處理信息、自主參與實踐活動、發(fā)現(xiàn)問題和主動探究問題的能力。因此,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小組成員共同討論,鎖定一位科學家,著重從精神品質方面探究成功原因寫一篇隨筆,并制作電子演講稿,向全班展示研究成果。
3.語文課與政治課有根本的區(qū)別,需要接觸文本,對提高閱讀或寫作能力有所幫助。選擇新教材高一第一冊《跨越百年的美麗》,學習如何從居里夫人這個舊題材中發(fā)掘新視角,寫出新內(nèi)涵。
4.11月是“愛科學月”,全市掀起了愛科學,學科學的熱潮,為這個專題研究的開展提供了良好的氛圍。
教學目的:
1.學習科學家崇高的道德品質,樹立遠大理想,努力成才。
2.寫作中如何獨辟蹊徑,選擇角度。學習以多種表現(xiàn)手法表現(xiàn)主旨。
3.培養(yǎng)收集處理信息,團隊合作、研究性學習能力。
課前準備:
1.組織學生開展研究。
2.預習《跨越百年的美麗》。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在愛因斯坦的《短文兩篇》:《悼念瑪麗居里》、《在紀念哥白尼逝世40周年紀念會上的講話》中,作者并沒有強調(diào)兩位科學家在科學上的功績,而是贊美了居里夫人的道德品質和哥白尼的精神力量,這是為什么?
–––-第一流人物對于社會的貢獻,在其道德品質方面,也許比其單純的才智成就方面還要大,即使是后者,他們?nèi)Q于前者的程度,也往往超過人們所認為的那樣。
2.居里夫人有哪些偉大的品質?對于社會的貢獻是什么?
《短文》教案 篇9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
2、了解兩篇短文的作者及寫作背景。知人論世,便于理解作者豐富微妙的感情。
3、了解兩篇短文的思想內(nèi)容。
4、背誦并默寫兩篇短文。
能力目標
1、重視誦讀,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養(yǎng)學生感知寫景類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品味文章畫面的精美、語言的精練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學生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德育目標
1、學習《答謝中書書》,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純凈美好,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2、學習《記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zhí)著情懷,學習他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的從容心態(tài)。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感受作品優(yōu)美的意境,體會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1、《答謝中書書》畫面布局的巧妙。
2、《記承天寺夜游》中“閑人”的含義。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也許你忙碌于繁重的學業(yè)中,無暇欣賞,但當你抬頭遠望的一剎那,你會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樣的美好。天的晴明,地的廣袤,山的挺拔,樹的`健壯……無不讓你心動神搖。今天我們學習的《答謝中書書》就是一幅怡神悅性的山水畫軸,讓我們一同去欣賞!
二、介紹課題、作者
本文雖短,但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答/謝中書/書”——寫給謝中書的信。注意斷句。明確兩個“書”的含義。第二個“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含有審美意味的應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
三、整體感知,欣賞美點
1、朗讀
。1)學生自由朗讀,找出不認識的字詞。
。2)老師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范讀視頻,幫助學生規(guī)范字音和節(jié)奏。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tuí),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yù)其奇者。
(3)學生大聲朗讀,品味四字句的節(jié)奏。
。4)學生對照注釋,理解文句,!
整體感知文意,并劃出疑難詞句,全班解決。
2、欣賞美點:
。1)老師引入:“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陶弘景也描繪了一幅這樣清麗的山水畫,他描寫了那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樣描寫的?請同學們小組合作,反復閱讀課文,用下列句式說話:
“我從文中句中,讀出了之美,作者寫出了它的特點。”
、佟案叻迦朐疲辶饕姷住,為我們呈現(xiàn)了山水相映之美。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山的倒影給水鋪上異彩,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②“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寫出了繽紛的色彩美,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山青水綠固然清幽雅靜,但色調(diào)單一,石壁聳立兩岸,五色爭輝;又有青林翠竹,間雜其中,就如五彩錦鍛上綴以碧玉翡翠,自然美不勝收。
③“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寫出了晨昏變化之美,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時,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將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是一幅多么熱烈歡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靜幽寂的暮景。
。2)欣賞“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問題一:我們欣賞了整篇文章,作者的景物描寫非常優(yōu)美非常和諧,但這一句中間的“亂”字,讓人想到混亂、亂七八糟,這個字是否該換一換,比如用“齊”“共”等等?讓學生思考回答。
。ā皝y”表現(xiàn)一種自由,一種活力,是一種不規(guī)則美,通過“亂”字,寫出了山川的早晨萬物都充滿著勃勃生機的景象。)
問題二:你覺得這一句還有哪些字也用得特別傳神?學生自由發(fā)表自己的觀點。
問題三:“沉鱗”指什么?這里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ā俺流[”指潛游在水中的魚,運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
問題四:你能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并用自己的話創(chuàng)造性的描繪這幅畫面嗎?學生動筆寫,并自由表述。
四、體悟感情
有個詞叫“文如其人”,也就是說通過文章可以窺出作者當時寫作的心情,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性格,那從這篇文章中你看出作者是個什么樣的人?你從哪里看出來的?
。◤奈恼轮锌煽闯鲎髡邿釔鄞笞匀坏膹娏腋星椋部煽闯鏊那樯剿挠崎e和清高,最后一句“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則表現(xiàn)了他的自豪之感,把自己與謝公相提。)
五、想象拓展
1、陶弘景向我們描繪了一幅人間仙境圖,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所夢想的人間仙境,你能描繪一下你心目中的人間仙境嗎?學生自由表達。
2、大自然是個廣闊的舞臺,那么其中的一切事物可就是演員了,他們都想在這舞臺上展示自己。如果請你用生活中的一種人來比喻文中所寫事物,你看它們像什么人?學生說出自己的看法。
例如:你看,那高峻的山峰直入云端,就是一名頂天立地的男子漢。
六、作業(yè)
試把本文擴寫成一段寫景文。
【板書預設】
山水相映
山川之美色彩繽紛
晨昏變化
第二課時
一、導語設計
在北宋年間,有一位大文豪與其父、其弟合稱為“三蘇”,大家想一想,這位大文豪是誰?對,是蘇軾。他出生于較清寒的知識分子家庭,21歲中進士,一生坎坷多難,幾度遭貶。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記承天寺夜游》就寫于他被貶官,謫居湖北黃州之時,請同學們打開課文,我們來欣賞這篇描寫月色的文章。
二、作者介紹
教師通過媒體資源給學生介紹作者基本情況。
《短文》教案 篇10
內(nèi)容預覽:
18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兩篇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1.積累課后讀一讀,寫一寫中的詞語。
2.了解板塊結構大滅絕撞擊說等科學概念。
3.了解兩篇文章作者的思維方式。
4.比較分析兩文的說明對象和說明角度,把握兩文所介紹的科學知識,體會作者思維的開放性與周密性。
過程和方法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用聯(lián)系的觀點看問題、想問題的思維方法。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
學習作者運用豐富的科學知識,敏銳的科學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勵學生努力學習,不囿于成說,敢于創(chuàng)新,向科學的未知領域進軍。
教學重點:
1.把握兩篇短文的內(nèi)容,明確說明對象,理清寫作思路。
2.學習作者善于聯(lián)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側面的思維方法。
教學難點:體會課文補充說明的作用和含意。
教學方法:
1.比較閱讀法。2.涵泳品味法。3.延伸拓展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精讀課文,比較分析兩篇短文的說明對象和說明角度,深入理解文章內(nèi)容;揣摩語言,體會作者獨特的語言風格;學習作者的思維方法,引導學生留心生活,思考自然和社會,多角度看問題,獲得新知、真知。
教學步驟:
一、導入課文。
6500萬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5億年的恐龍突然滅絕了,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謎。不同地域恐龍化石的發(fā)現(xiàn)意味著什么?導致恐龍滅絕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兩篇短文對此分別做了回答。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恐龍無處不在》和《被壓扁的沙子》。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1.學生朗讀課文。
教師檢查預習情況。(多媒體顯示)
(1)辨音
遺骸褶皺劫難追溯
。2)釋義
遺骸褶皺劫難致密天衣無縫
2.從課文注解得知,這兩篇短文在原書中編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學新疆域》章節(jié)里,請問這兩篇短文在內(nèi)容上有什么聯(lián)系?
三、精讀課文,比較分析兩篇短文的說明對象和說明角度,深入理解文章內(nèi)容。
多媒體顯示:
篇目 項目說明對象說明角度說明順序(寫作思路)
《恐龍無處不在》
《被壓扁的沙子》
要求學生精讀課文,填寫上表。
教師總結:兩文都體現(xiàn)了作者思維的開放性和嚴密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利用科學發(fā)現(xiàn)相互佐證來進行科學研究,打開了一扇又一扇新的窗戶,我們不禁為作者道好稱奇,科學需要激情,需要創(chuàng)新!
四、揣摩語言,感受作者獨特的語言風格。
多媒體顯示: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現(xiàn)代兩棲動物。
2.如果看一張地圖,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地起,你就會看到它們拼合得多么天衣無縫。
3.萬一哪一天某個星球要撞擊地球,我們也許會知道如何來避免這種撞擊。
4.即非常純的沙子。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對金剛石加熱,從而把它恢復到原始炭的狀態(tài),但誰愿意這樣做呢?
五、聯(lián)系實際,延伸拓展
學習作者的思維方法,請留心生活,思考自然和社會,多角度、多側面,重聯(lián)系、重溝通,力求觀石激三層浪而舉一反三。
六、布置作業(yè)
完成練習冊
板書設計:
教學后記:
學習了本文,同學們懂得了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
《短文》教案 篇11
一 導入設計
如今統(tǒng)治地球的是人類,人類的歷史也不過幾百萬年。在人類出現(xiàn)之前,曾有一種爬行動物統(tǒng)治過地球,這種爬行動物是什么呢?(學生答過之后,向學生展示幾幅恐龍的圖片,激起學生興趣。)然而在650xx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一億六千萬年的恐龍突然消失了。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一個謎。如今在不同的地區(qū)發(fā)現(xiàn)了恐龍化石,這意味著什么呢?恐龍滅絕的原因又是什么呢?《阿西莫夫短文兩篇》對此分別做了回答。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兩篇短文。
二 作者簡介
哪位同學向大家簡介一下作者呢?學生答過之后,教師用多媒體向學生顯示:
阿西莫夫 他一生充滿了傳奇,著作量驚人,寫了至少400本書。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說 》雜志至今在美國仍很暢銷。他被稱為 “永遠的科幻教父” 。“阿迷” 們遍布全世界。
三 默讀課文 整體感知
多多媒體顯示默讀的方法:
不動唇 不指讀 不回讀
1 學生讀完后,進行字詞教學。多媒體顯示本課應積累的字詞:
遺骸hái
蟾蜍chán chú
褶皺zhě zhòu
劫難jié
追溯sù
兩棲qī
鳥臀目tún
遺骸:遺留下來的骨骸;
《短文》教案 篇12
教學目的
1.學習古人高潔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詞語。
3.理解兩篇短文的主要內(nèi)容。
重點、難點
重點:
(1)朗讀、背誦文言課文。
(2)疏通文言語句,分析文章內(nèi)容。
難點: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學習托物言志的寫法。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陋室銘
劉禹錫
一、預習
朗讀課文,,看課文注釋翻譯課文。
二、導入
1.作家作品簡介
本文選自《全唐文》。作者劉禹錫(772—842),唐代詩人,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人。曾中進士,宮接監(jiān)察御史。他熱心贊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zhèn)割據(jù)勢力。政治革新失敗后,被貶官降職多次。他與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劉賓客集》。這篇《陋室銘》是他貶為和州刺史時在任上寫的。
2.關于“銘”
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
三、正課
1.朗讀課文?刹扇《喾N方法朗讀,如老師范讀、聽課文錄音,學生個別讀、集體凌等。
2.請學生逐句翻譯課文。掌握重點詞語。
有仙則名:著名。有龍則靈:靈異:斯是陋室:這。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答痕上階綠:長到。草色人帶青:映人。談笑有鴻儒:博學的人。往來無白。褐笡]有什么學問的人。無絲竹之亂耳:指琴瑟、策管等樂器,這里借代奏樂的聲音。無案牘之勞形:案牘:官府的公文。勞形:使身體勞累。何隨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裝句,有什么簡陋的呢?
3.提問:“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边\用什么修辭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運用比喻、對偶起興,以虛襯實,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問: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边@兩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義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陋室”二字扣題!暗萝啊倍纸y(tǒng)領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強語氣。這兩句包含兩層意思,一層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卻了室陋,另一層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為陋室增光添采。
5.提問:“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是寫什么?
討論并歸納:寫陋室幽雅的恬靜的自然環(huán)境。
6.提問:“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是寫什么?
討論并歸納:寫陋室來往客人之高雅?芍弥腥艘彩且粯拥母哐拧
7.提問:“可以調(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這幾句寫什么?
討論并歸納:寫室中事。可見主人高雅脫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問:“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边@兩句寫什么?
討論并歸納:運用類比,引古賢之名定證“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賢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賢的志趣和抱負。
9.提問:“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寫什么?
討論并歸納:語見《論語·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認為,九夷雖然簡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簡陋了。此處引用孔子的話證“陋室”說明“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迸c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遙相呼應。把個“陋”字徹底翻了過來,達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這是全文的點睛之筆。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潔做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四、小結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鮮明、格調(diào)高雅,構思巧妙,意境雋永、韻味深長、文句精美而勝炙人口,久為傳誦。本文是作者用來自述其志的。通過對居室情景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了一種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五、作業(yè)
1.完成課后練習一、1.
2.選用課時作業(yè) 優(yōu)化設計
第一課時作業(yè) 優(yōu)化設計
(-)解釋下列句子加點的詞語。
A斯是陋室()B.推吾德馨()
C.談笑有鴻儒()D.可以調(diào)素琴()
(二)指出下列句子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2.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3.無絲竹之亂耳。()
4.孔子云:何陋之有?()
(三)把下列文盲句子譯成現(xiàn)代文。
l.無絲竹之亂耳,無案讀之勢形。
2.孔子云:何陋之有?
(附譯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聞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龍(居住)就能降福顯靈。這(雖)是間簡陋的房子,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蘚給階前鋪上綠毯,芳草把簾內(nèi)映得碧青。談笑的是淵博的學者,往來沒有淺薄的人?梢詮椬嗨貥愕墓徘,瀏覽珍貴的佛經(jīng)。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兩耳,沒有官府的公文勞累身心.(它好比)南陽諸葛亮的茅廬,西蜀楊子云的玄亭?鬃诱f;(雖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簡陋的呢?
第二課時
愛蓮說
周敦頤
教學過程
一、預習
朗讀課文,,看課文注釋翻譯課文。
二、導人
1.作家作品簡介
本文選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頤(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謚號“元”,宋代哲學家。因他世居道縣濂溪,后居廬山蓮花峰前建流溪書堂講學,峰下有溪,也命名為濂溪,世稱“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著有《周元公集》!稅凵徴f》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縣)任職時寫的。此間,他曾親率屬下在郡府署一側挖地種蓮,名曰“愛蓮池”。
2.題解
“說”是古代一種文體,可以記事,也可以議論,都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
三、正課
1.朗讀課文。老師范讀,學生齊讀、輪讀均可。讀時注意節(jié)奏、重音,正確、流利、有感情。
2.學生翻譯課文,補充課文注釋:
“水陸軍木之花”之:結構助詞,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 。
“可愛者甚蕃”者:結構助詞,與前面詞“可愛”構成名詞性結構。相當“可愛的'(花)”。
“晉陶淵明獨愛菊”獨:唯獨。
“世人甚愛牡丹”甚:很”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而:連詞,表轉折,卻。
“濯清漣而不妖”而:連詞,表轉折,卻。
“中通外直”:(莖)中間通透,外形筆直。
“香遠益清”:香氣遠播,越發(fā)清香。益:更加。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而:連詞表轉折,卻。焉:助詞,可不譯。
“予謂菊”謂:認為。
“花之隱逸者也”之:結構助詞,的。
“陶后鮮有聞:鮮:少。(xian3)
3.請再次朗讀課文。
4.提問:作者描寫蓮花,為什么要先寫陶淵明愛菊,世人愛牡丹?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喜愛哪一種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現(xiàn)。作者用“菊”和“牡丹”來作正襯和反襯,含蓄而突出地表達了文章的主旨。
5.提問:文章用了兩個“獨”字,表現(xiàn)了作者什么樣的生活態(tài)度。
討論并歸納:兩個“獨”字,都表現(xiàn)出倚世獨立,決不隨波逐流的生活態(tài)度。但“我”愛蓮又與陶淵明的愛菊又有所不同。
6.提問:“我”愛蓮花什么呢?
討論并歸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7.提問:具體地說說作者寫蓮的哪些美好形象。
討論并歸納:
(1)從生長環(huán)境方面:寫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灌清漣而不妖的質樸;
(2)從體態(tài)香氣方面:寫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寫她“香。遠益清”的芳香;
(3)從風度方面:寫她“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清高。
這些描寫,是將蓮人格化了,是把她作為一種高貴品質的象征。
8.提問: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蓮”比喻象征哪三種人?
討論并歸納:作者把菊花比喻象征成隱士,把牡丹比喻象征成富貴的人,把蓮花比喻象征成君子。
9.提問:作者對“愛菊”“愛蓮”“愛牡丹”的態(tài)度分別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愛不同的花象征一種不同的生活態(tài)度。菊花秋天開花,獨抗寒霜比作不與統(tǒng)治者同流合污的隱士,作者對愛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嘆真正的隱士極少。牡丹雍容艷麗,比作富貴之人,作者對愛牡丹是厭惡鄙棄,諷刺貪圖富貴,追求名利的世態(tài)。而對愛蓮同氣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蓮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小結
這篇短文,將花的形象比擬為人的品質,以蓮的形象比擬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tài)度,以愛蓮之情來表達自己對這種生活態(tài)度的贊賞和追慕,表達自己對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惡濁世風的鄙棄。短文運用比喻、象征、襯托手法,突出了蓮的美好形象。將記敘、抒情、議論結合起來,表達自己思想感情。句式驕散交錯運用,讀起來控骼悅耳,頓挫有致。
五、板書
菊花正襯蓮花菊花——隱士——陶后鮮有聞
牡丹反襯蓮花牡丹——富貴人——宜乎眾矣
蓮花——君子——同予者何入
六、作業(yè)
1.完成課后練習一、二、三、四。
2.選用課時作業(yè) 優(yōu)化設計
第二課時作業(yè) 優(yōu)化設計
(-)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①香遠益滑
、谕ね糁
③宜乎眾矣
、芴蘸篚r有聞
、菟懖菽局
③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二)填空
①本文中用來比喻君子既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許的句子是__,而最能概括蓮的高貴的品質的一句__是___
②本文中作者拿___ 和__與蓮對比,前者是____,后者是____,作用是突出____。
(附譯文)
水上、地上的各種草木的花,可愛的很多。晉朝的陶淵明又喜愛菊花。從李氏唐朝以來,世上的人們很喜愛牡丹。我唯獨喜愛蓮花,它從淤積的污泥里長出來,卻不受污染,經(jīng)過清水洗過卻不妖艷;它的莖內(nèi)空外直,不牽牽連連,也不枝枝節(jié)節(jié)的;香氣遠播越顯清芬,筆直的潔凈的立著,只能在遠處觀賞卻不能貼近去玩弄啊。我認為,菊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人,蓮是花中的君子。唉!對于菊花的愛好,陶淵明以后就很少聽到了。對于蓮花的愛好,像我一樣,還有什么人呢?對于牡丹愛好,人數(shù)當然就很多了!
《短文》教案 篇13
【教學目的】
1、抓住兩個對比,學習行道樹的自我犧牲精神。
2、抓住議論性的文眼,整體把握課文內(nèi)容。
3、培養(yǎng)獨立質疑和探究的能力,培養(yǎng)合作研討的習慣。
【教學重點】
1、抓住議論性的文眼,整體把握課文內(nèi)容。
2、培養(yǎng)獨立質疑和探究的能力,培養(yǎng)合作研討的習慣。
【教學難點】
1、抓住兩個對比,學習行道樹的自我犧牲精神。
2、培養(yǎng)獨立質疑和探究的能力,培養(yǎng)合作研討的習慣。
【課時】
2課時。
【課型】
綜合新授課。
【教學方法】
講讀──討論。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學習《行道樹》
一、看導語,默讀《行道樹》
二、借助注釋、詞典,讀一讀,寫一寫
貪婪墮落點綴自豪冉冉苦熬繁弦急管紅燈綠酒多姿多彩
三、朗讀
四、通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習方法:
《行道樹》這樣的文章中有精辟的議論,是點睛之筆。初讀要抓住這種文眼,再讀,要從文眼入手,回味思考,整體把握課文內(nèi)容,并且引出應有的結論,從而獲得教益。
2、學生大聲朗讀課文,然后分組討論下列問題:
⑴為什么行道樹認定自己的事業(yè)是神圣的事業(yè)?
、菩械罉涑惺芰四男┩纯?既然痛苦,為什么“自己選擇”這種命運?
、窃鯓永斫狻拔┯羞@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為什么說是“深沉”?
⑷語句上幾處疑難:“墮落”“悲涼的點綴”“憂愁”的'含義。
、烧页稣n文中的一個哲理性語句,三個關鍵詞。
老師點撥:
、派鐣枰⑷藗冃枰氖聵I(yè)就是神圣的事業(yè)。居民需要新鮮空氣,行人需要綠陰,城市需要迎接太陽,行道樹甘愿立在城市的飛塵里,從事神圣的事業(yè)。
、茷樯袷サ氖聵I(yè)而承受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他們?yōu)樽约旱姆瞰I而自豪快樂。
、且磺猩袷サ氖聵I(yè)都是這樣,需要你為此承受犧牲,但是為人們的幸福而犧牲個人幸福的人,他們是神圣的,他們也是幸福的,這種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⑷墮落是淪落、流落的意思。行道樹離開了家,離開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飛塵里,生活條件和自身形象是大大跌落了。
在行道樹看來,城市充滿煙塵,實在令人悲涼,一行綠樹只是點綴,改變不了悲涼的局面,所以說“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
、 “神圣的事業(yè)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标P鍵詞是“神圣”“痛苦”“深沉”。
五、合作研討
研討方式:同桌二人切磋。
六、總結
行道樹的形象就是無私奉獻者的形象。作者借行道樹的自白,抒寫奉獻者的襟懷,贊美奉獻者的崇高精神。
第二課時
學習《第一次真好》
一、默讀《第一次真好》
二、借助注釋、詞典,讀一讀,寫一寫
雛形豐碩稀疏珍重累累低回沉甸甸眼巴巴玲瓏剔透具體而微回味無窮不可磨滅
三、朗讀練習
四、內(nèi)容研討
1、學習方法引導:
探究的收獲,首先取決于探究什么問題,問題有價值,探究才有價值。
你認為閱讀這篇短文,提出什么問題最有價值?
如果問題是“為什么說第一次真好”,這樣的問題可以使我們對課文內(nèi)容把握得具體一些,但是思考價值不太大,因為只把課文中的一些詞語集中起來就有了答案!跋矏偂薄靶缕妗薄捌婷睢薄爸档媚愕突仄肺丁薄傲粝虏豢赡绲挠∠蟆薄绑@喜”“新鮮而刺激,使人回味無窮”,等等,說的都是“好”,“好”就是指這些!霸改阏渲匾淮巍,是作者對讀者的希望,“珍重”的含義是什么,探究這個問題就更有價值。
2、合作研討:
、盼恼碌哪男┰攲懀男┞詫。
、茷槭裁凑f是“一幅秋日風情畫”,不說是“風景畫”“風光畫”?
、 “雛形”與“具體而微”有什么區(qū)別?
⑷為什么說“第一次的經(jīng)驗不一定都愉快”?
、蔀槭裁础暗谝淮蔚慕(jīng)驗不一定都愉快”但“使人回味無窮”?為什么“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3、全班交流小結。
五、語言應用
1、只是一種點綴。
2、當夜幕降臨的時候,。
3、冉冉升起。
4、一碩大的沉甸甸垂吊在枝頭。
5、心頭充滿了喜悅與新奇。
6、值得低回品味。
7、給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8、玲瓏剔透。
9、第一次看到,但覺。
10、使人回味無窮。
11、愿你珍重。
《短文》教案 篇14
教學目標:
1、 品讀、欣賞課文,感受課文委婉輕柔、自然流暢的風格。
2、 了解先抑后揚及由事物引發(fā)哲理的寫作方法。
3、 體悟生命的意義,引導積極、認真對待生命的態(tài)度。
教學重點:
1、 引導學生自讀《蟬》與《貝殼》,將兩篇文章放在一起來對比欣賞。
2、引導學生注意兩篇文章都是由一個具體細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點。
3、兩篇文章都擅于細致入微地描寫事物,對于蟬和貝殼這樣小的東西都有仔細的觀察和細致的描寫。引導學生仔細品讀課文,揣摩句子,體會作者描寫的.特點及其中表達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夏天的時候,當同學們午睡時候,如果有幾個蟬在窗外聒噪的時候,是不是覺得非常討厭,好像很少人喜歡蟬,但是蟬是很值得人尊敬的,老師為什么這么說呢?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看看蟬這篇文章。
二、檢查預習
三、問題探討
1、作者開始對蟬是怎樣一種態(tài)度?由文中哪些詞句可以看出來?
2、作者后來對蟬又是怎樣一種態(tài)度?這從文中哪處可以看出?
3、是課文哪里一句話轉變了作者的態(tài)度?可以找出來并說說對它的理解。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過要好好的活過”是全文的文眼。它是由抑到揚的關鍵之處,也是由蟬引發(fā)的對于生命的深刻感悟。它也提醒我們,不管生命有多短暫,都要好好地活,給人振奮精神的感覺。
4、作者寫蟬,先抑后揚。通過一抑一揚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
首先寫蟬的聒噪聲使人們心煩,這是一抑。其次寫看到一只病蟬,寫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從朋友說蟬埋在泥下17年,出來只活一個夏天時開始轉折,小小的蟬開始令人驚訝。當最后朋友說到蟬為了延續(xù)生命,必須好好活著,對于蟬的印象已經(jīng)從煩人、病弱高揚到顯示生命意義的高度。 由抑到揚,涵蘊深厚,傳達了本文的主題:不管生命如何短暫,必須要好好地活著。
5、“斜陽里,想起秋風顏色,就寬恕了那煩人的聒聒”,“秋風顏色”給你怎樣的感受?
我們一般說聽見秋風的聲音,但作者用了“秋風顏色”,巧妙地在聽覺感受之外,增加了獨特的視覺感受,很有新意。它賦予秋風一種“顏色”,把屬于秋天的一些視覺形象加了進來,比如金黃的落葉、火紅的楓葉、暗綠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進了秋風中,言少而意豐。
【《短文》教案】相關文章:
《短文》教案02-18
短文的教案02-13
《短文》教案02-13
《短文》的優(yōu)秀教案02-15
課文《短文》的優(yōu)秀教案08-25
短文語文教案08-26
課文《短文》教案范文08-26
短文的教案(精選20篇)02-26
《短文》教案(15篇)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