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家鄉(xiāng)的石磨散文
故鄉(xiāng)的村東老榆樹下,有一盤老石磨(碾),它的存久歷史比我還要久遠。每當清晨來臨時,村鄰們都會懷揣著干瓢,拎著一只小口袋,來到村東的老榆樹下依次排隊,推動石磨(碾),將干瓢內的雜糧放在石磨(碾)之下,轉眼之間就變成了粉末狀的面粉,以此供晨間下鍋用的“糊涂”粥面。
從我出生的年代,這盤老石磨(碾)就在村鄰們的轉動之下,成為遙遠的歷史。晨間轉動石磨(碾)的“吱吱”的聲響和村鄰們早間的說笑聲,永遠存留在我的腦海中,存在于我的記憶中。。
家鄉(xiāng)的石磨也就從那盤老石磨(碾)的“吱吱”聲中,逐漸延伸到家家戶戶中--因為隨著村莊人戶的增加,那盤老石磨(碾)已遠遠不能解決村鄰們家庭的需求。晨間的早飯也隨著生活的好轉,變得“豐富多味”起來。
最早出現(xiàn)的是家家戶戶攤煎餅的“鐵鏊子”。鐵鏊子在村鄰的廣泛推動下,使得許多大姑娘、小媳婦有了“魔術”一樣的巧手,能把石磨碾壓出來的“糊糊”,在加熱的“鐵鏊子”上,轉眼之間就成了香味飄逸的“煎餅”。從此“煎餅”成了家家戶戶的主食,石磨也就成了家家戶戶的“座上賓”。石磨的延伸發(fā)展也就從那個時代迅速在家家戶戶之間得到了普及。
因為村鄰有晨間出門下地干活的習慣,所以家家戶戶推石磨,碾糊糊,攤煎餅的時間多半從下半夜三時左右就起床,摸黑走到院子里,就開始推動石磨了。條件好的家庭會在石磨邊的樹上掛上一盞防風罩的油燈,以此照亮轉動的石磨。推動石磨,攤煎餅的成熟條件,是在前夜就將“五谷雜糧”泡在一個大盆(缸)里,時間都可以提前一天或半天的時間,待將盆中的“五谷雜糧”泡成軟狀后,這樣推動石磨研磨成“糊糊”也就格外省心省事省力了。
轉動的石磨需要家庭中2至3人相互“用勁”配合。石磨的轉動越快,“磨眼”的雜糧也就需要添加的越快,稍不注意添加多了,也不容易磨成“糊糊”,這就是添加技巧的問題了。
記得小時候,母親大人往往是叫我多次,才會從床沿上打著哈欠走到石磨旁,極不情愿的“咪”著眼睛推起轉動的石磨。只有當母親蹲坐在“鐵鏊子”邊,哼著小曲,攤起煎餅。在我聞到五谷飄香的煎餅時,才會打起精神,收拾起剛剛轉動完的石磨。這樣的時刻,每次觸及推動石磨的情結,都會想起這一幕一幕。
如今,村東的老榆樹下,古老的石磨(碾)依舊佇立在那里,只是推動石磨(碾)的村鄰遠不像先前那么多了。家家戶戶的石磨也擱置起來,有的偶爾還會推動一次?吹礁嗟氖谴遴徏缣糁爸信莺玫摹半s糧”走向村中的“磨坊”,只見三五分鐘的功夫就可轉回家中。
再到后來,石磨、鏊子也成為永久的歷史。家家戶戶晨間“煙霧裊裊”的“攤煎餅”景象也被村中“機器煎餅”所替代。那種轉動石磨繁忙的情景,還有“五谷雜糧”飄香的煎餅風味也成為心中久遠的風景。
【家鄉(xiāng)的石磨散文】相關文章:
石磨情結散文10-09
悠悠石磨聲聲情散文10-06
家鄉(xiāng)的年俗散文10-06
家鄉(xiāng)的田野散文10-05
家鄉(xiāng)雜記散文10-06
家鄉(xiāng)的小河的散文10-06
家鄉(xiāng)小溪散文10-05
家鄉(xiāng)的變化散文10-06
家鄉(xiāng)的小橋散文10-06
家鄉(xiāng)的房子散文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