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和面盆散文
在我家里,留傳著一個普通的和面盆,它是母親留給我的,其中釀發(fā)著濃濃的母愛的味道。
小時候,我是一個刻苦的孩子,常常學習到很晚。尤其冬天的夜里,天冷身寒,母親更是體貼我,每每入睡前都要端出和面盆,盛面、攪水、揉和,然后于炕上擺開面板搟面條;璋档臒艄庀,她前傾后移的身影、推拉滾壓的身手,和著鏗鏘有力的節(jié)奏,發(fā)出“咚嗤嗤咚嗤嗤”聲響,仿佛一首輕快的小夜曲。等到面片溜圓了,她就卷到搟面杖上,再“S”狀垂滑下來,折疊成長長的面梯,然后操刀行云流水似的切成一縷縷綿勻的面條,那動作真有些朦朧般的藝術味。面條好了,她便撒到鍋里,并配上先前炒好的青菜和蔥花,做成一頓香噴噴、綿柔柔的夜餐。這夜餐猶如一條涓涓暖流,不僅驅散了我的寒冷與困倦,也溫潤了我的心靈與情懷,成為我一生都難以忘懷的美好記憶。
不過,在那個年代,一頓湯面條也僅僅是母親給予我的 “奢侈”小灶罷了,和面盆里侍弄出來的更多還是黃面窩窩頭。當掛在梁上的竹籃快要斷糧的時候,母親便拖出她的面盆,挖來幾碗玉米面,揉合成一塊大面團,然后利索的拽下一塊一塊小面坨,一個接一個甩到板上揉搓,不大功夫就魔術般的變出好多尖尖的小黃錐。她拿起來托在左手,用右手的食指于錐底捅個小洞,一邊旋轉一邊摩擦,一個個小小的窩頭便成型了。為了讓全家人吃起來津津有味,母親還常常放些白糖、黑豆,或者拌些榆錢、槐花、胡蘿卜絲進去,不斷變著花樣調(diào)動我們的胃口,那份精細、那份無微不至的關愛至今還甜蜜在我幸福的心海里。
初中畢業(yè)時,我迎來了自己人生中第一個關口——中考。考試那天,母親早早的從二奶奶家借來烙餅的鏊子,然后搬出面盆,放入白面,撒進倆雞蛋和一些碎蔥粒,給我做了兩張焦脆、噴香的蔥油餅。吃著稀罕的蔥油餅,喝著熱乎乎的湯面條,我沉浸在一種十分香甜的激動里。母親不知從哪里聽來的道理,信心滿滿的對我說:“餅里放了兩個雞蛋,湯里放了一個雞腿,就是100分的意思。只要你發(fā)揮出平時的水平,肯定能考好!”我默默的品嘗著她的祝愿,禁不住熱淚盈眶,心中升騰起一股振奮的志氣。
后來,我順利的考入了師范學校,畢業(yè)后又成為一個城里人。繁忙的工作和緊張的節(jié)奏讓我無暇去品味生活,匆匆的早餐奶、油膩的酒肉食和便捷的機器面成為我一日三餐的主旋律,母親的味道竟也漸行漸遠了。那一日我攜妻帶子回到久違的老家,母親早已為我們準備好了她那手老面條,一粘嘴,先前熟悉的味道便陡然灌入我的肺腑,顛覆了我的味覺。我忽然醒過神來:這才是養(yǎng)育了我30年的味道,——一種樸實、柔韌、綿綿有力的母親的味道。剎那間腦海里又浮現(xiàn)出了那個面盆,浮現(xiàn)出了母親和面、搟面條、做窩頭的情景,不由得問母親:那個和面盆還用嗎?母親看出了我的心事,臨回城的時候特意把這個和面盆給了我,從此它便成了我的傳家寶。
如今,這個和面盆在我家已近20年了,讓我感動的是母親的味道在妻子手里得到了傳承與光大。妻子不僅能做出和母親一樣味道的手搟面,而且偶爾還能搓幾個窩頭,焙幾張蔥油餅,給我回味一下母親的時光。兒子從外地回來,第一頓飯吃的總是妻子從和面盆里釀制出的柔韌溫存的燴面,而他,也早已把這種味道深深的種進了自己的生活里。
和面盆,永遠的母親的味道!
【和面盆散文】相關文章:
地獄和天堂散文10-08
和成橋上的散文10-06
老娘和老羊散文10-09
緣與冤和槍聲散文10-07
孤單和孤獨的區(qū)別散文07-11
和曇花擦身而過的散文10-09
和孩子一起成長散文07-11
我和草原有個約會散文07-11
和兒子一道拜觀音散文10-10
人要學會寬容坦然和懂得感恩散文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