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說說課稿合集五篇
隨著社交網絡的興起和普及,越來越多人鐘情于在社交平臺上發(fā)布說說,用于分享自己的生活態(tài)度和人生感悟。朋友圈發(fā)什么樣的說說才受歡迎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師說說課稿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師說說課稿 篇1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做一回服裝設計師》,下面我將從以下幾方面對這堂課進行設計。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
《做一回服裝設計師》是江西版八年級新教材第7章的內容,屬于“設計應用”學習領域。教材的主要內容是通過服裝整體風格的認識以及對著裝美的鑒賞,進行服裝設計。它將美術學習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因此,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較高。
2、教學目標:
根據《美術新課程標準》中培養(yǎng)學生形象思維、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要求以及學生的實際水平,從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出發(fā),我確定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目標:⑴、了解基本的服裝文化。
、、了解服裝設計的基本知識。
能力目標:⑴、提高學生對著裝美的鑒賞和審美能力。
、、運用所學知識嘗試進行服裝設計練習。
發(fā)展目標:⑴、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⑵、培養(yǎng)學生的團體精神及合作能力。
情感目標:⑴、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生活心態(tài)、生活信息和審美情趣。
、啤⒃谛蕾p與實踐活動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3、教學重點和難點:
八年級學生已具備初步的造型能力和色彩的基礎知識,形成了自己基本的審美傾向,所以確定本課的重點是:服裝文化的基本知識和設計思路。難點是:運用所學知識嘗試進行服裝設計練習。
二、說教法學法
(一)教法
本課的教學過程主要強調師生的互動,因而采用制作的課件輔助教學,在教法上主要采取以下教學方法:
1、情景體驗法:
教師和學生分別展示服裝的影視或圖片資料,體驗不同職業(yè)、款式、造型、色彩等服裝因素及文化意義,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服裝設計的興趣。
2、演示法 :
教師或學生對服裝設計的表現形式進行演示,可以讓學生比較直觀的學習用不同材料表現服裝設計制作的方法和效果。
(二)學法
主要是利用課件展示服裝設計相關的知識內容、圖片資料以及設計的過程,對學生進行“觀察、繪畫、剪帖”的方法給予指導。
三、說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首先利用視頻展示時裝秀片段,讓學生直觀感受服裝帶來的美感,讓學生發(fā)現美。接著過度談話:(服裝,最初是為御寒而出現的,它是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反映,也是個人的審美和素質的體現。服裝通過款式、圖案、色彩、面料和配飾等因素,反映出著裝者的時代、地域、民族、職業(yè)、生活信念和審美趨向。那么,大家想知道怎樣合理的設計制作服裝,才能穿出自己的品位來呢?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一起做一回服裝設計師吧。)
板書課題:做一回服裝設計師
(二)新課教學
1、感知課文,結合同學們收集的資料,并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分析、討論。(問題:你喜歡怎樣的服裝?你還了解哪些職業(yè)服裝?)
2、教師利用課件簡單介紹服裝設計過程的幾個環(huán)節(jié):
、拧⒎b的款式造型設計
、啤⒎b的色彩搭配設計:(同類色、對比色、近似色)
⑶、服裝面料的選擇:(如:棉質、柔軟等)
3、教師利用課件展示用各種材料、形式所表現的服裝效果的圖片,引導學生對本校設計服裝的課堂實踐:
、、效果圖的`繪畫:
⑵、用簡練的線條勾畫人體的輪廓,用碎布或彩紙剪貼服裝。
、、根據自己的設計稿,利用手中的廢舊才材料進行裁剪制作。
(三)評價與欣賞
收集學生作品,讓學生把設計好的作品從以下幾方面來評價:
1、在這次服裝設計制作中,你主要側重哪部分的設計?(款式、圖案、色彩、面料和配飾)
2、在這次服裝設計制作中,你與同學的交流和協作方面有什么感受?
(四)課后延伸
1、辦一個服裝設計作品展或以班為單位進行服裝發(fā)布展示表演。
2、能留心觀察周圍人們的著裝,感受服裝的美感。
3、運用所學的知識購買和定做衣服。
四、教學反思
課外我要求學生在對學生裝特色認識的基礎上,為我校設計校服,使學生的情感得到進一步升華,更加熟悉掌握本課內容,使他們留意并感受生活中的美感。
五、板書設計
做一回服裝設計師
一、服裝設計過程的幾個環(huán)節(jié):
、、服裝的款式造型設計
、啤⒎b的色彩搭配設計:(同類色、對比色、近似色)
⑶、服裝面料的選擇:
二、服裝設計的表現形式、方法
、拧⑿Ч麍D的繪畫:
、、用簡練的線條勾畫人體的輪廓,用碎布或彩紙剪貼服裝。
、歉鶕约旱脑O計稿,利用手中的廢舊才材料進行裁剪制作。
師說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教材內容要點:
第一,浮力;第二,物體的浮沉;第三,浮力產生的原因。
。病⒔滩牡牡匚缓妥饔茫
對浮力這一節(jié)內容的研究是在小學自然課和生活經驗中已經熟悉浮起的物體受到浮力并結合前幾節(jié)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綜合地應用液體的壓強、壓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識來展開的。這一節(jié)是本章的重點和關鍵,對浮力的研究為學習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礎。浮力知識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
3、教學目的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通過對這一節(jié)課的教學,要使學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理解物體的浮沉條件。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繹推理能力等。還要培養(yǎng)學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對學生進行實踐觀點的教育。
4、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浮力概念貫穿本章始末,與人們的生活密切聯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節(jié)課的一個重點。對物體浮沉和浮力產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綜合應用舊知識來解決新問題,因而對理論分析和推理論證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側重于對直觀現象進行具體、形象的思維來獲得知識。因此這兩個知識點既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又是難點。培養(yǎng)學生的多種能力也是這節(jié)課的重點,這是素質教育對現代教學的要求。
二、學生分析
任教班級屬農村中學,多數學生上進心強,學習態(tài)度端正,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問題的能力。浮力現象是學生在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也是他們容易發(fā)生興趣的現象。教學中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對物理的興趣,充分發(fā)揮演示實驗的作用,迎合他們好奇、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15歲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維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fā)展抽象思維能力。當然在此過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認識作為依托,可以借助實驗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學方法
這節(jié)課可綜合應用目標導學、分組實驗、直觀演示實驗、講授和討論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yǎng)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充分體現以教師
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創(chuàng)設物理情境讓學生參與實驗設計,邊動手邊思考。從實驗數據總結出結論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四、教學程序
教學中要以了解、學習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為基礎,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yǎng)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具體設計如下:
1、新課引入:
以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導入新課。學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課便以課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課題,引導學生思考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懸念,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講授新課:
任何物理規(guī)律的發(fā)現和物理理論的建立都離不開實驗。這節(jié)課主要采用實驗的方法來建立浮力的概念。我將書中圖12-2這個演示實驗改為學生探索實驗,培養(yǎng)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增強了他們的感性認識。為了使學生能認識到浮力是液體對物體向上托的力,這里我增加設計一個用手托石塊使彈簧秤示數減小這樣一個隨堂小實驗,讓學生通過實驗概括總結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礎上請同學們從日常生活和常見的自然現象中舉例說明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浮力。在研究物體的浮沉條件這個重、難點時,日常生活中一些錯誤的經驗或思維定勢會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模糊的觀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體下沉,輕的物體上浮"。這里可以演示一個小實驗:一根小鐵釘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塊在水中會上浮,大木塊顯然比小鐵釘重?赡苡钟幸徊糠滞瑢W這時會提出小鐵釘下沉是因為鐵的密度大。教師可再演示一個小實驗:一個廢牙膏殼密度沒有變,空心時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團后在水中會下沉。說明密度也不是決定浮沉的條件。這樣經過演示,討論和分析,糾正了錯誤觀點,引導學生從運動和力的關系角度來討論物體的浮沉條件,對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關系,根據二力合成知識,由學生討論得出物體的浮沉條件。
這時強調物體上浮、下沉是運動過程,此時物體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結果是沉到液體底部,上浮的結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并再演示一下浸沒在水中的木頭的上浮過程,以加深印象。漂浮與懸浮的共同點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容易使學生產生“物體的漂浮與懸浮是一回事或一個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既漂浮又懸浮”的錯誤觀點,這時我用一個乒乓球和一個空心金屬球投入水中分別演示漂浮與懸浮實驗。使學生直觀比較出漂浮是物體浮在液面的平衡狀態(tài),物體的一部分浸入液體中。懸浮是物體浸沒在液體內部的平衡狀態(tài),整個物體浸沒在液體中。強調同一個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既漂浮又懸浮是不可能的。
揭示浮力產生的原因這又是一個重、難點。這時可請同學回顧做過的一個舊實驗:六個面扎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體,當它浸沒在水中時,六個面的橡皮膜均向內凹進,而且前后左右面凹進的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進的程度要大。引導學生密切聯系原有的液體壓強與深度的關系,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識,通過由淺入深分層次的分析,把突破難點的過程變成鞏固和加深對舊有知識理解應用的過程,變成培養(yǎng)學生分析能力的過程。由學生歸納總結出浮力等于物體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壓力差。最后再用如下演示實驗加以驗證:
。1) 將石蠟投入裝水的燒杯中,觀察其受到浮力是否上;
。2) 將石蠟放在另一燒杯底使其和杯底緊密接觸,沿杯壁緩慢注水觀察其是否上浮從而通過實驗證明前面理論分析得到的結論。并指出這也是物理學研究的方法:從實踐到理論,再用理論來指導實踐。達到從小培養(yǎng)學生研究物理的正確方法的目的。至此,教材內容已經講授完畢,浮力作為同學們新認識的一種力,它的三要素也就清楚明了。
根據農村學校學生情況,我繼續(xù)引導同學們思考課文后的"想想議議",由此引入對決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研究。學生經過合理猜想,討論,設計出探索決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實驗方案。通過學生分組實驗,得出浮力大小與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有關,與液體的密度有關,與物體浸沒后深度改變無關。受時間、器材限制,浮力大小與物體本身密度、形狀等因素無關可以通過演示實驗加以說明。這樣就為下一節(jié)學習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懸念,作好鋪墊,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形成知識結構。
。、反饋和鞏固:
這節(jié)課教學容量大,所以反饋和鞏固主要留待課后完成。如果課堂上有剩余時間,可請同學回顧板書內容,歸納出通過本節(jié)課學到的三種測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稱量法,為下一節(jié)課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實驗作準備。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懸浮和漂浮的區(qū)別。三是求壓力差法,指出這是浮力大小的決定式。
4、板書設計 :
第一節(jié):浮力
1、 什么是浮力
2、物體的浮沉(1)下沉:F。糋
(2)上浮:F。綠
(3)懸。篎浮=G
(4)漂浮:F浮=G--物體的一部分浸入液體中
3、浮力產生的原因
5、布置作業(yè):1、2、3、4、5
師說說課稿 篇3
拔蘿卜——兩位數加減兩位數(不進位、不退位)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第3單元《加與減(一)》中的內容。
本課時的內容是在整十數加減法、兩位數加減一位數(不進位、不退位)的基礎上安排的。教材先提供了小兔子拔蘿卜的情境,從中引出問題:“一共拔了多少個蘿卜?”讓學生自己列式計算,并說出計算過程。教材中提供了四種計算方法(并非讓學生全部掌握,學生還可以有別的方法)。在學了加法計算之后,讓學生試著計算:“小白兔比小黑兔少拔了多少個蘿卜?”以促使學生從加法計算遷移到減法計算上去。這是新教材與舊教材的最大不同。
學生分析
學生已有整十數加減整十數、兩位數加減一位數(不進位、不退位)的知識作為基礎,有一小部分學生在上學前已對豎式有簡單的了解。對于看圖編故事和從圖中提出問題,前面的學習中已有過練習。這些都是本節(jié)課學生學習的前提條件。
設計理念
在本節(jié)課中,力圖體現出學生學習方法的轉變:從被動接受學習變?yōu)樵谧灾、探究、合作中學習。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再自己想辦法解決,并能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合作完成;讓學生親自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
教學目標
1.自己探索100以內兩位數加減兩位數(不進位、不退位)的計算方法。
2.從加法計算方法遷移得出減法的計算方法,培養(yǎng)初步的知識遷移能力。
教學流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師:同學們,老師這兒有一幅畫,誰能用一個好聽的故事把它講給大家聽?
生:森林里住著小兔一家人。有一天,兔哥哥出去玩,忽然看見一片蘿卜地,這兒全是它喜歡吃的蘿卜。它趕緊跑回家叫來妹妹,一起拔蘿卜。兔哥哥一下拔了36個蘿卜,兔妹妹拔了23個蘿卜。
。◣熒坡暺,該生很高興,甜甜地笑了。)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力圖創(chuàng)設一種具體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討論。
師:從圖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A:我知道了兔哥哥拔得多,兔妹妹拔得少。
師:你還能提出哪些問題?
生A:為什么兔哥哥拔得多,兔妹妹拔得少?
師:誰能幫他解決這個問題?
生B:因為兔哥哥大,兔妹妹小。
生C:因為兔哥哥長得壯,比兔妹妹力氣大。
師:(對生A)他們的回答,你滿意嗎?
生A笑著點點頭。
生D:為什么兔哥哥不把自己的蘿卜分給妹妹一些呢?
生E:兔哥哥長得高,吃得多;兔妹妹小,吃得少。兩個人的蘿卜剛夠自己吃。
生F:它們兩個是一家人,拿回家后一起吃。
生G:我想知道,兔哥哥和兔妹妹一共拔了多少個蘿卜?
生H:兔哥哥比兔妹妹多拔了多少個?
生I:兔妹妹比兔哥哥少拔了多少個?
。ń處煂⑸鶪、生H、生I的問題板書在黑板上。)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讓學生看懂圖中的意思,再在此基礎上提出問題,培養(yǎng)學生從實際生活中提出問題的能力,體會數學問題從生活中來。同時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更樂于自己解決!
三、探索加法的計算方法。
師:同學們提出了好多問題,有的咱們已經解決了,這兒還有三個問題(指黑板),咱們來解決“一共拔了多少個蘿卜”的問題。怎樣列算式呢?
拔蘿卜 教師說課,標簽:一年級數學說課稿,小學數學說課稿,
生:36+23=?(有的`學生已報出結果。)
師:算出結果的同學想一想自己是怎么算出來的。其他同學自己想辦法計算36+23的結果,可以用小棒、算盤、練習本等。
。▽W生動手探究,教師巡視,對有困難的學生引導、幫助。)
學生匯報自己的計算方法:
生A:我是用擺小棒的方法計算。我在左邊擺3捆零6根,就是36,在右邊擺2捆零3根,就是23。然后數一數,一共5捆零9根,就知道36+23=59。
生B:我是撥計數器算的。我先在十位上撥了3個珠子,在個位撥6個珠子是36,再在十位上撥2個珠子,在個位上撥3個珠子,一看是59。
生C:我是用口算得出的,6+3=9,30+20=50,50+9=59。
生D:我也是用口算得出的,36+3=39,39+20=59。
生E:我也是用口算得出的,36+20=56,56+3=59。
生F:我是用豎式計算的(邊列豎式邊說),先寫一個加數36,再寫第二個加數23,并把加號寫在第二個加數的左邊,寫好后在下面畫一條橫線,再計算:30+20=50,6+3=9,答案也是59。
師:很好。在列豎式時一定要注意,兩個加數中個位的兩個數上下要對齊,十位上的兩個數也要對齊。然后再計算:個位上6+3=9,把9也寫在個位上,和上面對齊,十位上3個10加2個10是5個10,5寫在十位上,和上面對齊。
師:以上四種方法:擺小棒、撥計數器、口算、列豎式,你認為哪種最簡單?
生A:我認為列豎式簡單。
生B:我認為口算簡單。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自己探索計算36+23的方法,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結論的形成過程,發(fā)展了學生的思維。算法多樣化充分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在原有基礎上提高,又注意了算法的優(yōu)化,使學生從比較中選擇更簡便的方法。學生還根據自己的實際靈活處理,在口算與豎式中任選一種!
四、探究類推減法的計算方法。
師:剛才大家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了一個問題,后面還有兩個問題,同學們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選擇其中的一個問題,四個人共同去解決。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并討論解決問題。
小組長匯報:
組A:我們解決第一個問題,兔哥哥比兔妹妹多拔了多少個蘿卜,我們的算式是36-23=13。
師:你們是怎樣計算36-23的?
組A:我們用口算,6-3=3,30-20=10,10+3=13。
組B:我們列豎式(邊寫邊說),先寫第一個數36,再寫第二個數23,6-3=3,3-2=1。
師:是3-2=1嗎?
生:是3個10減2個10等于1個10。
組3:我們解決第二個問題,算式也是36-23=13。也用口算,30-20=10,6-3=3,10+3=13。
【在學生已探索出加法的計算方法的基礎上,再讓學生探索減法的計算方法,學生很容易由加法類推到減法,由此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知識遷移能力;同時讓學生自主選擇,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再一次調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以小組為單位,共同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
五、總結。
師:在這節(jié)課中,你們認為自己表現得如何?
生A:我認為自己表現得很好。
師:哪一點表現得很好?
生A:老師提的問題我認真思考,還積極發(fā)言了,而且我講的故事很好。
生B:我認為自己表現得還可以,我也積極發(fā)言了。
拔蘿卜 教師說課,標簽:一年級數學說課稿,小學數學說課稿,
生C:我認為自己表現得不好,我把36+23算錯了。
師:同學們也可以評價一下別人。
學生踴躍發(fā)言,都很注意發(fā)現其他學生的長處。
師:在這節(jié)課中,有好多同學都表現得好,他們認真思考,積極發(fā)言,而且把小組活動組織得很好。大部分同學也都能好好地去學習,個別同學沒積極思考,老師希望你下一節(jié)課有所進步。
【本環(huán)節(jié)教師將自己評、他人評,評自己、評別人和教師評、學生評結合起來,讓學生對自己整節(jié)課的表現有一個回顧和反思。】
課后反思
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比較滿意的是:
1.學生興趣濃,積極性高,思維活躍,課堂氣氛好。
本節(jié)課先以學生喜聞樂見的童話故事將學生帶入具體的情境中,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不再只是聽,而是讓學生在課堂中充分動起來,一節(jié)課完全順其自然地進行,學生并沒有刻意調整自己注意力的舉動,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知識,思考了問題。整節(jié)課都圍繞學生來進行,學生是課堂的中心,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他們積極思考,踴躍發(fā)言,爭著搶著回答問題,充分體現了“我要學”的強烈愿望。
2.本節(jié)課打破了學科界線,關注了學生的發(fā)展。
現在的學科理念是:學科本身并不是核心內容,它們只是一種促進學生發(fā)展的媒介。本節(jié)課中學生看圖編故事、從圖中提問、對于問題的回答、交流自己的計算過程、課后對表現的評價,全是關注學生的發(fā)展,這已不能簡單地將它僅僅劃入數學學科的范疇。
3.本節(jié)課讓學生自己經歷、體驗知識、結論形成的過程,自己去探索方法,并從課堂上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由此可以看出本節(jié)課并不只關注學生的知識與技能,同樣也關注過程和方法、關注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師說說課稿 篇4
一、 說教材
《師說》是第一冊第一單元的一篇論說文,是高中生入學最早學習的文章。課文不僅文言現象比較典型,而且具有較強的思想性,課本即范例,學習教材的目的在于讓學生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能將知識由課內向課外延伸,因而指導學生學好本篇,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文中韓愈批評“恥學于師”的士大夫,提倡重新樹立尊師重教的風氣。在知識積累和思想知道方面都有重要的意義。
二、 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中對學生“具有初步文學鑒賞能力和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的要求及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 基礎知識目標:了解“說”這種文體的特點;積累“師、傳、道、受”等12個常用文言實詞和“之、其”這兩個常用的虛詞;兩個通假字;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古今異義;一詞多義;常見的文言句式。
2、 基本能力目標:掌握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培養(yǎng)文言文的記誦能力。
3、 德育目標: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yǎng)謙虛好學的風氣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針對本篇文言現象比較典型,且本篇為教材規(guī)定背誦篇目,我將該文教學重點確定為:掌握常見的文言詞語,文言文法及熟讀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為:理解本文的論證方法
教法的選擇是要看對象的,本著“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的原則,根據本課的教材特點及相應的教學目標,結合高一學生的基礎實際,這篇課文我安排兩個課時,采用以下方法教學:
1、誦讀法:這是學習文言文最基礎、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2、歸納法:指導學生對常見實詞、虛詞的意義用法進行系統歸納,使所學知識系統化,便于記憶,又便于運用。
3。、點撥法:能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從而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五、 說教學過程
1、導入及解題
以韓愈的介紹導入,一方面帶入情境,一方面是對文學常識的積累。
“ 一提起唐代散文,就不能不提起“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是他,力舉復興“古文”的大旗,一反六朝以來浮靡文風的影響,以自己的文學理論和創(chuàng)作實踐,促進了“古文運動”的興起、發(fā)展,為唐代散文的發(fā)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韓愈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明人更列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在初中,我們學過他的一篇文章《馬說》,借千里馬難遇伯樂,來比喻賢才難遇知己,難得重用,把自己一腔憤懣之情發(fā)揮得無余,富有現實意義。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他的一篇著名的論說文——《師說》。”
結合課下注釋和以前學過的《馬說》,讓學生了解“說”這種文體是一種議論文體。
2、誦讀文章,整體把握
通過誦讀文章來整體把握文章的基本內容和結構。在讀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將不懂的地方標注圈劃,以便之后重點解決。 誦讀的方法可以多樣化,先教師示范朗誦,正字音,明句讀。然后讓學生齊讀,再找學生個讀。在學生讀的時候,對難讀、異讀字讀音點撥指正。反復的誦讀可以讓學生跟更熟悉文本,基本感知文章思路,培養(yǎng)高一學生誦讀鑒賞的學習習慣。
3、疏通文意,解決文言知識點
因為這是高一學生剛開始接觸的文言文課文,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可以對其中的一段或一部分做重點分析講解。通過老師的指導,引導學生學習著自主解決文言文閱讀中的問題。具體可以將誦讀和討論相結合:
① 一學生示范朗讀,其余學生看注釋疏通文意,對不明確的地方同學之間相互討論。
②學生質疑,教師點拔,師生互動
、蹘熒鷼w納重點詞語、句式
、苷n內鞏固練習 四、說教法
通過誦讀、談論、歸納,讓學生嘗試自主學習文言文。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會關注學生討論的情況,及時給予幫助和指導。
4、借讀文本,深層分析
長期以來,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只是停留在字詞的理解上,而忽視了新教材所選篇目,不僅在文言知識上具有典型性,而且在思想內容上也具有啟發(fā)性。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散文大家韓愈就提出了“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文學主張,那么,我們在學習經典文章的時候,也要重視對其他豐富的思想性和科學的哲理性的探究。
本篇在不僅在寫法上,而且在思想內容上,頗有值得借鑒的地方,據此,引導學生理解本篇的構思,是有助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的。
思考討論:
問題1:作為議論文體,本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明確: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問題2:就從師這個論題,作者是如何論證的?
讓學生以自然段為單位,分組討論,找出作者運用了怎樣的論證方法。通過這個活動,培養(yǎng)學生總結和分析文本的能力。
明確:文章從“古之學者必有師”,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圣人無常師”這三個點來闡述自己的觀點的。在闡
述過程中,作者運用了遞進法、舉例法、引用、正反對照等論證方法。
在解決這個思考問題的時候,要提示學生一定要關注文本,任何結論都是從文本中得來的。這樣一方面讓學生對文本進行更進一步的解讀和分析,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5、總結課文、布置作業(yè):
(1)字詞強化訓練:布置相關的解釋多義詞練習
此練習的設計,是為著學生能將知識合理地向課外延伸,實現知識的遷移
(2)寫作訓練:
由于本課不僅有較強的知識性,而且還有較好的思想性,是比較典范的議論文?梢越Y合學生理解的實際,進行
寫作訓練。而且,對本文思想內容的探究,也正體現了本課教學目標中德育目標的設計意圖。
啟發(fā)學生思考:
作者論述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他說,“人非生而知之者”,“古之學者必有師”,明確指出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
必要性,這個觀點無疑具有積極意義。韓愈突破教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的職責局限,將其擴大到“傳道”、“解惑”,這在當時也是了不起的進步。
關于從師學習的途徑,也就是擇師的標準,韓愈針對上層“士大夫之族”的門第觀念,明確提出“無貴無賤,無
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并由此推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边@些思想閃耀著民主、進步的光芒,針砭了當時上層社會只看門第高低,不重真才實學的惡劣風氣,提出了全新的師道觀念。 這種思想在今天仍有發(fā)展的余地。
學習本篇后,以“談教師的作用”為話題,寫一篇文章,字數600字左右。
師說說課稿 篇5
課程介紹:
各位老師,各位領導,上午好。我叫趙艷,來自于鎮(zhèn)江市第四中學。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生物的分類》。生物分類涉及的知識面很廣,特別是對形態(tài)學知識要求很高,歷來是教學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新課標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對該部分要求“嘗試根據一定的特征對生物進行分類”,意在讓學生體驗分類的方法,而不是對生物進行屬或種水平上的鑒定。如何讓教學重點從掌握生物分類的具體知識和技能,改變?yōu)樽寣W生自主的掌握分類的思想方法,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所以,我選擇了它作為今天我說課的內容。希望能得到各位專家的指導。
對于生物的分類,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學方法、學習方法、教學程序、綜述”這樣7個方面進行剖析。
、褰滩姆治
1、本節(jié)內容的地位
生物的分類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七年級下冊中第13章“生物大家庭的分類”的第2節(jié),是本章的重要內容,也是整本書的重要內容之一。它既是對各類生物特征的復習,也是對生物類群的整理和歸納。學好本節(jié)內容,可以讓學生對整個生物界的全貌有概括性的了解,并學習到科學的分類方法。
2、重點、難點的確定
在本節(jié)課中,各類生物的特征在前面都已經學習過,學生應能很(比較)好的理解和應用。而且新課標將具體內容標準定為“嘗試根據一定的特征對生物進行分類”,所以本節(jié)課的重點和難點是如何讓學生自主的掌握分類的思想方法。
3、課時的安排
由于本節(jié)課涉及的知識面很廣,學生又是初次嘗試分類的基本方法,所以本節(jié)內容將分成3課時進行。第1課時為嘗試分類和科學的分類,第2課時為給動物分類,第3課時為給植物分類。本節(jié)課我主要講的是第2課時。
㈡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教材的具體內容,結合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擬定了下列幾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僦绖游锓殖杉棺祫游锖蜔o脊椎動物。
、谥兰棺祫游锓殖婶~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以及各類的主要特征。
2、能力目標:
、賴L試根據動物的特征進行分類。
、诎l(fā)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動物的情感。
(如何達到)
a、利用學生前面學過的動物知識為基礎,以及書87頁的表格練習,讓學生知道動物分成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又分成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以及各類的主要特征。再通過拖動動物圖片,強化學生的認識。
b、通過有無脊柱這個簡單的特征,使學生初步嘗試根據動物的特征進行分類。通過填寫表格和拖動圖片,并且講出脊椎動物的分類依據,使學生進一步學會根據動物的特征進行分類。通過為生物標本室的脊椎動物歸類,使學生親身體驗根據動物的特征進行分類。
c、通過分組對脊椎動物標本分類,發(fā)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d、通過對生物標本室里各種動物標本的觀察,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動物的情感。(與b點結合介紹:同時~~;并~~)
、缃虒W的`重點、難點
在本節(jié)課中,使學生自主的掌握分類的思想方法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也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如何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積極參與,從而真正學會分類的思想方法呢?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2個活動,第一個是借助多媒體的動畫功能,讓學生拖動動物圖片,為動物進行分類,活動很有趣,但是要求學生講出拖動的理由(也就是主要特征);第二個是走出課堂,讓學生參觀標本室,參觀很精彩,但是要將脊椎動物歸類(同樣是根據主要特征)。這樣的2個活動,學生很樂于參與,而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學生就主動的學會了分類的思想方法。
、杞虒W方法
圍繞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本著“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轉變學習方式”的思想,我大膽的改變了課堂教學模式,采用了“課堂——標本室——課堂”的新型模式。我以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為手段,充分利用學,F有的標本資源,采用了觀察法、演示法、討論法、實踐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積極探索設計一個可以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去主動探求知識的場所。在教學過程中,開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體現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主動探究式教學理念。
、閷W習方法
“受人與魚,莫過于授人與漁”,學生學習的最終目的不是僅僅為了“學會”知識,更是為了“會學”知識。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培養(yǎng)。在本節(jié)課中,學生將通過多種途徑,如:觀察、閱讀、思考、分析、討論、實踐等等,來開展學生之間的協作學習和自主學習,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
、杲虒W程序(附課堂教學結構流程設計表)
1、情境導入(這部分需要2分鐘)
a.處理:本節(jié)課通過播放各種動物圖片,引出“給動物分類”的內容!境尸F】
(組織學生觀看并說出其名稱)
b.優(yōu)點:由學生比較熟悉的動物入手,通過精美的圖片,一下子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好奇心和欲望,使學生一上課就融入學習和探究的氛圍中。并為課堂教學奠定了一個輕松、和諧的基調。
2、區(qū)分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這部分需要5分鐘)
a.處理:介紹科學家根據動物有無脊柱,把他們分成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然后提問:你知道圖片上的這些動物,哪些是脊椎動物,哪些是無脊椎動物么?【呈現】
(組織學生討論,分析,得出結論。)
邀請:你愿意幫這些動物進行分類嗎?
(組織學生拖動圖片,將這些動物分成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呈現】)
b.優(yōu)點:由淺入深,通過有無脊柱這個簡單特征,使學生初步嘗試著根據動物的特征進行分類,并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再通過拖動圖片,進一步加深對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的認識。
拖動的過程,又使得課堂生動活潑起來,更好的吸引住了學生。
3、對脊椎動物進行分類(這部分需要15分鐘)
a.處理:介紹根據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的一些特征,又可以將它們分成許多不同的類群。然后提問:你能根據書87頁的提示,將這些脊椎動物分成5大類么?哪5大類?分別有哪些動物?【呈現】
(組織學生分小組討論,分析,填寫書87頁表格,得出結論。)
邀請:你愿意幫這些動物進行分類嗎?哪些是魚類?為什么?
(組織學生拖動魚類圖片,并講出魚類的主要特征!境尸F】)
同樣的方法,組織學生拖動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圖片,并講出主要特征!境尸F】
b.優(yōu)點:通過填寫表格,發(fā)展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通過拖動圖片,進一步使學生學會根據動物的特征進行分類,并且對脊椎動物的主要類群有所了解。拖動圖片很有趣,但還要求講出理由,這就使得學生既樂于參與,又更好的掌握了知識。有利于學生主動學習、自主探究。
4、分組對生物標本室里的脊椎動物進行分類(這部分需要16分鐘)
a.處理:發(fā)出請求:生物標本室里的脊椎動物標本弄亂了,你能根據這些動物的特征重新分類整理嗎?【呈現】然后強調進標本室的注意事項!境尸F】
(組織學生小組討論,明確分工。然后到標本室,觀察標本,記錄。)
b.優(yōu)點:使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親身體驗根據生物的特征進行分類。這種走出課堂,使學生與動物近距離接觸的活動,既發(fā)展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也是對學生熱愛動物的一種情感教育,并且充分利用了學校資源。
5、表達和交流分類成果(這部分需要5分鐘)
a.處理:組織1~2個小組交流分類成果,其他組進行補充或糾正!境尸F】
b.優(yōu)點:檢驗學生的實踐成果,使學生享受到實踐的喜悅。
6、疑難解析(這部分需要2分鐘)
a.處理:提問:鴨嘴獸、蝙蝠、白暨豚、海龜各屬于哪類動物?為什么?【呈現】
(組織學生辯論、得出結論)
b.優(yōu)點:使學生對脊椎動物的各類群有進一步的認識,學會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刖C述
以上是對“生物的分類”這一節(jié)教材的認識和教學過程的設計。本著改變課堂教學模式,促進學生轉變學習方式的思想,在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利用現代化多媒體技術,充分利用學,F有的資源,大膽的讓學生走出課堂,在熱切的觀察和熱烈的討論中,使學生主動而輕松的掌握了分類的基本方法。整堂課,生動活潑,學生由始至終處于一種興奮好奇的狀態(tài),成功的實現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師說說課稿】相關文章:
師說說課稿11-18
師說說課稿07-08
師說說課稿11-03
精品師說說課稿11-19
師說說課稿【熱門】11-20
【薦】師說說課稿11-22
【熱】師說說課稿11-22
師說說課稿【精】11-21
【熱門】師說說課稿11-23
師說說課稿【推薦】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