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歌讀書心得
有了一些收獲以后,好好地寫一份心得體會,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出現(xiàn)問題的原因,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到底應(yīng)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青春之歌讀書心得,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青春之歌讀書心得1
整本書雖然是以仇恨為引線,展開了一個復(fù)仇的故事。但在看完整部巨作之后,我不由自主地熱淚盈眶。這淚水,不為伯爵和海黛的云游四方而悲傷,而是為伯爵內(nèi)心深處的堅韌感到敬佩。我無法想象,大仲馬筆下的伯爵先生竟可以將自己的一切隱藏那么久,竟可以在仇敵面前仍舊優(yōu)雅……這一切,都超出了我的想象,唯有丁玲的一句話好似“醍醐灌頂”:人只要有一種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艱苦都能忍受,什么環(huán)境都能適應(yīng)。
愛也徹底,恨也徹底,報恩也徹底,復(fù)仇也徹底,這是我在讀完《基督山伯爵》的另一感受。中國有句俗話叫做“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報仇也是需要養(yǎng)精蓄銳的,并不是憑著一時的心緒就可以輕舉妄動的。而基督山伯爵,則是最具體地用自己的行動闡釋了這句俗話。在經(jīng)歷十四年的地牢生涯后,他的人生要義就是找尋曾經(jīng)的親人,曾經(jīng)的恩人和曾經(jīng)的仇人。在確認了所要尋找的人之后,他并沒有如我們在武俠小說里所見的那樣,于恩人抱拳云:“赴湯蹈火,再所不惜”,于仇人一劍刺死,他選擇了他自己的方式。對曾經(jīng)有恩于自己的船主一家,他竭其所能,默默地支持著,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卻從來不讓他們知道其實自己就是為了報恩而來。如果說他的報恩令人感動,那他的復(fù)仇則是如此的淋漓盡致,讓我在幾度的叫好之后也不免有點心驚。
基督山伯爵是一個人們非常喜歡的人物,他非常的敢愛敢恨、豪爽氣派,也聰慧過人,由于飽經(jīng)滄桑,他對任何事都格外的執(zhí)著;缴讲艨梢哉f是一個比較完美的形象,但他并不是憑空捏造的,他蘊藏了部分作者的`寫照。作者大仲馬就是一個非常豪爽的人,他在基督山城堡連續(xù)幾年每日宴請賓客,高朋滿座;其中許多人,大仲馬連姓名都不知道,可見他的氣派,比起基督山伯爵來,有過之而無不及。在基督山城堡門廳的正位,堂而皇之地放著一尊大仲馬的半身像,還配上一條座右銘“我愛愛我的人!庇纱丝梢,基督山伯爵的敢愛敢恨、豪爽氣派是遺傳了大仲馬。其實這條座右銘,大仲馬只講了半句,基督山伯爵這個人物才體現(xiàn)了完整的意思。那就是“我愛愛我的人,我恨恨我的人!眲e人如何對待我,我就如何對待他。這樣既公平,也符合情感上的平衡。但其實真要做到這一點也不容易。人們很多時候就會非常的優(yōu)柔寡斷,不知所措,而不像基督山伯爵那樣敢于決斷;蛟S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我愛愛我的人,我恨恨我的人。”
青春之歌讀書心得2
寒假里,媽媽給我買了一本書《哈佛家訓》。平時在課堂上,我經(jīng)常會在老師那里聽到“哈佛”這兩個字,所以,對這兩個字充滿了好奇。我迫不及待地打開書,立刻被里面那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和生動有趣的小故事給吸引了。
哈佛大學是美國最早的私立大學之一,是世界十大學府之一,從它里面,先后走出了七位美國總統(tǒng),三十四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以及數(shù)以百計的科學家等。而《哈佛家訓》這本書就把哈佛大學獨特的育人理念融入到一個個小故事中,每一個小故事都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我如饑似渴地讀著這些故事,感覺它們就像一盞盞明燈,照亮了我未來的方向。
其中,有這樣一個故事,題目叫做《優(yōu)勢不是炫耀的資本》,給我留下的印象特別深刻。故事講訴了有一天,三個旅行者一起出門,第一個旅行者帶了一把傘,第二個旅行者帶了一根拐杖,第三個旅行者什么也沒帶,但是晚上回來的時候,帶傘的旅行者渾身都濕透了,帶拐杖的旅行者渾身都是傷,只有什么都沒帶的旅行者安然無恙。為什么呢?
因為有傘的人仗著自己有傘,大雨來臨的時候,他依然大搖大擺地在雨里走。有拐杖的人仗著自己有拐杖,就專走一些泥濘坎坷的小路,結(jié)果摔得滿身傷痕。只有那個既沒傘又沒拐杖的人,大雨來了連忙避雨,在泥濘路上走也是小心翼翼的,結(jié)果什么事也沒有。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我們不能因為自己的優(yōu)勢,而少了憂患意識,應(yīng)該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也是這樣,我課外參加了朗睿英語的學習,就總覺得自己在英語方面高人一等,常常放松自己,結(jié)果幾次英語考試都沒取得好成績,我很慚愧,就更明白了不能依仗原有優(yōu)勢,而應(yīng)更加努力學習的道理。
《哈佛家訓》里還有許多類似的故事,每個故事都震撼著我的"心靈,我在一次又一次的閱讀中感受著智慧的力量,我想,我現(xiàn)在一定要好好學習,爭取有一天,也能走進哈佛這個萬千學子心目中的神圣殿堂!
青春之歌讀書心得3
一次的不經(jīng)意,讓我翻開了一本名為《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情感小說,從而走進了莎士比亞的傳世劇作里,打開了他的名劇世界,追尋情感的寄托。
“愛情是嘆息吹起的一陣煙,戀人的眼中有它凈化了的火星,戀人的眼淚是它激起的波濤,它又是最智慧的瘋狂,哽喉的苦味,吃不到嘴的蜜糖”翻開書的第一頁你便能看到羅密歐對愛情的感嘆。文中的主人公不正是這段話里的傳奇嗎?在百般磨難下,終于可以相見,但由于消息得不靈通,羅密歐以為朱麗葉已經(jīng)死了,所以在情感的追逐下羅密歐服毒自殺,假死的朱麗葉醒來見羅密歐已經(jīng)死了也用匕首殉情了。人們常說情大于天地,或許也正是因為兩人的感情融化了積有世仇的兩個大家庭,最終消除了長久的仇恨。小說以悲劇的形式展現(xiàn)在我們的面前但是結(jié)束卻不是悲劇,因為他們兩個人的不同凡響,轟轟烈烈,兩大家族的恩怨也解除了,也就是意味著后代的人們可以不像羅密歐與朱麗葉一樣,要隨時背著“秘密法則”了!
羅密歐喜歡朱麗葉的淳樸、善良,而朱麗葉呢?她也是喜歡著那最激動、最幸運的靈魂。
難道兩個人在一起長長久久就是幸福?不,幸福對于羅密歐與朱麗葉來說是消除了兩家族的世怨,是更多人的無阻撓的戀情,是偉大而神圣的名譽!造福后代的他們相信上帝會收下這兩個疲憊而激動的靈魂的,會讓他們在天堂上過上幸福安定的生活。
第二幕的第二場里寫到在羅密歐的眼里,朱麗葉猶如他生命里的陽光,在他的世界里有了朱麗葉而使得鳥兒誤認為黑夜已經(jīng)過去而在所謂的黎明里唱歌。一場舞會造就了一對不該愛而愛的死心塌地的情侶,正是這樣后人因有他們而驕傲。
朱麗葉也悲望過,為什么他偏偏是羅密歐呢?姓名本來是毫無意義的,但是由于家族的原因……這樣的絕望,這般的痛苦,但是愛情是偉大的,是它讓這個悲望的女孩拋開了家族的歧視,像沙子一樣慢慢地沉到海底,最終依偎到羅密歐的懷里,永遠的沉寂,沉寂……在熱戀里的了兩人連短暫的夜晚也看作是生死離別,在這對熱戀中的人們,連神父的勸告也當成是“廢話”,這可能就是愛情的力量沖擊了他們的大腦。
在第三幕的第五場,面對凱普萊特的威脅——星期四嫁給媽媽的朋友,否則就不認她這個女兒,但這對于朱麗葉來說就好像是知道似的早就打好了預(yù)防針,而這不也正能襯托出朱麗葉對羅密歐的愛戀么,世界因愛而精彩,但為什么朱麗葉與羅密歐的愛這么的痛苦,憔悴。
真愛是什么?是一種超脫世俗的愛戀,是在世界末日的最后一分鐘,一起躺在草地上靜靜地等待著厄運的來臨……
在戀人的眼里時間猶如金梭,飛劍。在清晨的破曉時,還固執(zhí)的以為那是半夜,還不肯面對現(xiàn)實。
在第五幕第三場里,我們不也看到了羅密歐對“失去”朱麗葉而傷心欲絕的情形么,沒有什么能比失去最愛的人而難過了吧?在羅密歐親吻朱麗葉時,他多想把自己的靈魂取出而從嘴尖送給朱麗葉,但他不明白嗎?當她醒來知道自己害死了最親愛的人,那是怎樣的情感!
朱麗葉和羅密歐并沒有無辜的逝去他們留給這世界太多的'思考了“瞧你們的仇恨已經(jīng)收到了多大的懲罰,上天借手于愛情,奪去了你們心愛的人,我為了忽視你們的爭執(zhí),也已經(jīng)喪失了一雙親戚,大家都受到了懲罰”面對親王的斥責大家都面面相覷,無語…
我認為這就是本文的高潮,就是本文的主腦,是最能表現(xiàn)羅密歐與朱麗葉那癡情的真諦。
隨著幸福的沉淪,兩人的幸福就會是希望,在天堂,神圣的天使會讓這對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我們會祝福他們的。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照在窗上,維洛那城的人們都出來禱告,因為他們知道那是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寄托,是后人們聯(lián)姻的希望,在這之后再沒有了愁苦,而是無盡的陽光灑在這座小城上,那正是羅密歐和朱麗葉在笑……
古往今來有多少的悲歡離合,而誰曾見過羅密歐與朱麗葉這樣的哀怨辛酸!
不被家人祝福,沒有華麗的殿堂,而這不正是人世間超脫凡情的愛戀嗎?其實人生就是一個大舞臺,而你也可以主宰!
你會是另一個“朱麗葉”嗎?
青春之歌讀書心得4
《紅樓夢》是一部中國末期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小說以講述上層社會中的四大家族為中心圖畫,真實、生動地描寫了十八世紀上半葉中國末期封建社會的全部生活,是這段歷史生活的一面鏡子和縮影,是中國古老封建社會已經(jīng)無可挽回地走向崩潰的真實寫照。把一個個的人物寫的活靈活現(xiàn),有以神話故事中的女媧為開頭引出著一故事——石頭記。有以甄隱士為線索開始即結(jié)束了整個的故事。
我總認為紅樓夢的偉大之處在于它體現(xiàn)了一種敗落的趨勢,不管是家族的,愛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沒落,這在喜聚不喜散,愛好大團圓結(jié)尾的中國古典小說中并不多見。
我不得不感謝續(xù)者高鄂,盡管他在很多方面跟不上曹雪芹的思想,但他至少讓黛玉死了,管她登仙還是辭世,至少她別了寶玉,很好很好。
不是說我天生殘忍喜歡看別人的.悲劇,但是,不是有句話說嗎?塞翁失馬,焉之非福?對于黛玉這樣一個脆弱的封建少女來說,死,是她的解脫,是她所有悲劇的終結(jié),是她的幸福。當她在地下安靜的沉眠時,看著寶玉仍在凡世尋找出路,不得不說,她還是幸福的。
相比之下,應(yīng)該說,寶釵是一個深受傳統(tǒng)思想文化禁錮的女孩,文中也沒有提及她究竟是不是喜歡寶玉,只是明示了賈府最高權(quán)威元春站在了寶釵的一邊。沒人會在意寶釵的意見,她和寶玉一樣。只是封建貴族制的犧牲品。
寶玉犯錯挨了打,寶釵義正言辭,勸道“你是要改過了罷。”于是她被學者定位封建統(tǒng)治的衛(wèi)道士。等我們看到了紅樓的結(jié)局:黛玉的慘劇,寶玉的悲劇,寶釵的鬧劇。
品讀之后,就會發(fā)現(xiàn)能夠受傷也是一種福氣,即使是像黛玉那樣失戀了,一夜之間老了十歲也不介意,假如能大哭一場就好了。有多少人能像她一樣抱著自己的抱負與才華和對寶玉的愛和恨走呢?
我的意思是:假如有一種人生歸宿可以選擇,那么,死于傷心,比活在心如枯槁不發(fā)芽的灰暗生活里,更合我意。
林黛玉那種“碧云天,黃花地”的哀愁,并不是空泛無由的,好的感情總是最接近人類美的本質(zhì)。女子對此的追求要更偏執(zhí)些,注定也要受更多的苦。
寶黛二人的故事告訴了我們:感情是一種如此稀缺的資源,除了珍惜,我們別無它法。
【青春之歌讀書心得】相關(guān)文章:
青春之歌讀書筆記02-15
青春之歌詩歌11-26
青春之歌作文02-10
青春之歌讀后感05-08
青春之歌讀后感范文06-07
青春之歌作文15篇04-16
《青春之歌》讀后感(精選32篇)05-05
青春之歌讀后感(精選22篇)07-14
青春之歌讀后感(通用20篇)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