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子》讀書心得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孟子讀書心得
當我們經(jīng)過反思,對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有這樣的時機,要好好記錄下來,這么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你想好怎么寫心得體會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孟子讀書心得,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孟子讀書心得1
除了像“孟母三遷”、“孟母斷機杼”這樣家喻戶曉的故事外,說到孟子,我們還會想起“孔孟之道”,他對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使后世將其與孔子并稱為“孔孟”,且稱其為“亞圣”。孟子提倡“仁、義、禮、智”,并認為,“仁、義、禮、智”四者之中,“仁、義”最為重要。仁,就是寬厚,指同情、關心和愛護的心態(tài),即“仁愛之心”。義,就是正直,指正當、正直和道義的性格,即“正義之氣”。禮,就是謙讓,指禮儀、禮貌和禮節(jié)的規(guī)矩,即“禮儀之規(guī)”。智,就是才能,指明辨是非、善惡分明和明理睿智的能力,即“智謀之力”。信,就是誠實,指誠實守信、堅定可靠、相互信賴的品行,即“誠信之品”。他的這些思想和觀點在由他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的言論匯編《孟子》中有所體現(xiàn),尤其是在那些被譽為孟子經(jīng)典名言的語錄中更是得到了充分展示。
《孟子·公孫丑》中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站在正義方面,會得到多數(shù)人的支持和幫助;違背正義,必陷于孤立。關于這一點,告訴我們做事情的出發(fā)點要正確,才能得到別人的支持和幫助,得到大家的肯定和承認,才能獲得最后的勝利。否則,即是你通過一些手段使自己占據(jù)了有利形式,但最后還是會失敗。正所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之所以能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取得最終的勝利,就是因為我們的行為是正義的,得到了絕大多數(shù)人的贊成和支持。
《孟子·盡心上》:“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孔子登上魯國的東山,整個魯國盡收眼底;在圣人門下學習過的人,便難以被其它言論所吸引了。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實際指人的眼界。這一點告訴我們要不斷尋求突破,超越自我,不斷積淀,使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形成更開闊的視野和人生境界。在生活和事業(yè)的征途上,我們經(jīng)常都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的發(fā)展,或者“一葉障目”,被一點小障礙阻擋了視線。為眼前利益的迷惑而看不到長遠的發(fā)展呢,為視野不夠開闊而錯失了機遇。因此我們要努力登上人生的“泰山”,觀到事業(yè)的“大!,摒棄“井底之蛙”的心態(tài),做一只向往“井外世界”的“青蛙”,向著更高更遠更開闊的境界靠近。
在這個社會里,有一些事情是我們想做而做不了的`,有些事是我們不想做卻必須做好的,還有些事是我們喜歡做也想做好的。有些人做著自己做不了或不喜歡的事而一事無成,有些人做著自己不想做的事而痛苦不堪。所以孟子說:“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笨v觀能成大事者,貴在目標與行為的選擇,也就是他們懂得選擇什么放棄什么。如果沒有目標,或者做多了無用的事情,必然陷入忙忙碌碌之中,成為碌碌無為的人。如果“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到頭來只能是揀了芝麻丟了西瓜,終無所成!叭擞胁粸橐玻罂梢杂袨椤焙汀爸苟笥卸,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是一樣的道理,所以,一定要舍棄一些
孟子讀書心得2
孟子的理想人格體現(xiàn)于“大丈夫”,““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泵献訉ⅰ案毁F”、“貧賤”、“威武”作為考核人格的三種標準,“不能淫”、“不能移”、“不能屈”分別對應仁、禮、義三種道德規(guī)范。對于“大丈夫”人格的塑造,孟子提出“養(yǎng)浩然之氣”,“浩然之氣”是大義大德造就的人心修養(yǎng),是面對外界的誘惑、權勢仍然能夠遵從內(nèi)心的淡定與從容,是一種信念和意志相互融合的心理狀態(tài)或者精神境界。孟子認為“大丈夫”的最高境界是“舍身而取義者”:“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眻猿肿约旱牡懒x和做人的原則,不害怕死亡,不茍且偷生。
孟子的“大丈夫”思想無疑對后世有著重要的影響,但是在當今物欲橫流、隨波逐流、詰曲媚俗的時代,尚且不說“舍身取義”,僅說保有“浩然之氣”,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呢?每個人的內(nèi)心都有心魔,仇恨、貪念、怨念等產(chǎn)生、縈繞或藏匿在我們的內(nèi)心,盡管很多時候我們不承認自己內(nèi)心的陰暗面,但是它確確實實存在著。俗話說,心是一塊地方,既生魔也生神。但心的主宰者在于我們自己,面對心魔,面對善與惡的抉擇,我們首先應該放空自己,問問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對自己有一個全面清楚的了解。誠然在選擇的過程中我們會面臨很多的干擾、困惑和阻礙,但是最終的定力還是要看清楚自己,F(xiàn)在討論一個重要的話題就在于我們能否遵從自己的內(nèi)心,大家眾說紛紜,可能即便高談遵從內(nèi)心,一面又不得不順從顯示,向世俗低頭。就我看來,我認為與遵從內(nèi)心相比,說服內(nèi)心是一個更加困難的事情。面對旁人的冷言冷語,朋友們的腰纏萬貫,自己如何說服自己,保持“浩然之氣”,堅守內(nèi)心的修為。舉我自己的例子,從小到大,我的夢想都是當老師,后來本科去了上海,看到周圍同學一個個轉(zhuǎn)行做了金融,流連于各種社交產(chǎn)所,結識很多所謂的牛人和精英,自己慢慢開始思考我到底應不應該走學術道路,應不應該讀博士。大三我糾結了很久,大四一年我選擇了隨波逐流,開始咨詢證券實習,學會認識更多的人,備考各種各樣的證件,但是一點也不快樂,即便是實習工作我明知我可以做得更好,但是也沒有一點動力去做得更加完美。進入研究生的頭兩個月我繼續(xù)著這樣的困惑和迷茫。某一天我突然想明白了,我應該繼續(xù)堅持我自己的'夢想,做學術,當老師。選擇正確與否就在于自己回想的時候會不會后悔,我想繼續(xù)深造,想要出國見識更大的世界,想要做教育慈善,想要退休后開一家面館,這就是我內(nèi)心永遠不變的定力。
認清自己之后,我便退掉了兼職等,跟著老師好好做研究,我想說這兩個月我過得很快樂,這才是我內(nèi)心真正想要的。在我看來,或許我們不必要將孟子的“浩然之氣”看得過于宏大,過于具有道德感,而可以從切合實際的認識自己做起。而且我相信,認清自己是保持內(nèi)心修養(yǎng)的基礎;靜坐、冥想、內(nèi)觀、內(nèi)醒,養(yǎng)浩然之氣。在我們真正沉淀下來之后,“富貴”、“貧賤”、“威武”不足以改變、扭曲我們的心性。
孟子讀書心得3
今年的目標是四書一百遍。
目前在不斷攻克《孟子》這本大厚書。初次拿起來,頓覺厚重,偶感前路漫漫,何時能讀夠一百遍?
但在不斷誦讀的過程中,尤其是讀到幾十遍時就已經(jīng)遍嘗樂趣了。
目前讀的《梁惠王上》和《梁惠王下》。首先是基本都懂什么意思了,也就是粗知大意。
在粗知大意的基礎上再讀,就更好玩了。每次和兒子談及都會嘻嘻哈哈笑成一團。
這么正經(jīng)八百的文言文居然能讀出喜劇效果,這就叫做酒不醉人人自醉啊。
先看孟子的語言風格。
每論及治理國家之政事,必然縱橫捭闔,馳騁萬里,從夏說到周,從古說到今,從輿薪到秋毫,從挾泰山以超北海到為長者折枝,從鳥獸到魚鱉,無不服膺于其囊中。簡直就是一個職業(yè)辯手。
你區(qū)區(qū)皇帝的口才簡直不值一提。
為什么不按照我孟子給你的建議去做個好皇帝呢?你說吧,有什么借口,有什么顧慮,有什么妨礙?
什么,你說你好勇?我告訴你什么是真正的大勇。你說你好貨,喜歡聚斂搜刮?我告訴你好貨并沒什么不好,只是跟百姓同心同德地一起掃貨就行了。你說你好色?可以啊,沒什么大不了啊,讓百姓因為你的好色而生活幸福,難道不是更好的選擇嗎?
無論這些君王找什么借口,說什么理由,孟子總有長篇大論等待在嘴邊。
真乃醫(yī)者仁心啊。這位醫(yī)者是治大病的人,是治國病的人。
每次讀時,我都有點兒同情這些君主,梁惠王等人基本不能說話,因為只要一開口說話,必然招來孟子的一番宏篇闊論,聽完之后必然啞口無言,只能顧左右而言他。
可憐不可憐?
堂堂一國之君,居然被一個所謂“后喪逾前喪”的“匹夫”堵住口鼻,不得言語,真真可憐可嘆。
但是他們真的可憐嗎?
不。
他們不僅不可憐,反而可恨。
從《孟子》中透露出的信息,讓我得出結論,很少有國君能夠采納孟子的建議。更為好笑的是魯平公,居然因為旁人的一句話就不辨黑白地改變主意,不再去見孟子。
這些國君為什么不能采納孟子的建議?很顯然,他們都是缺少遠見,稀有耐心的人。
孟子給出的那些建議基本上都需要好幾年,甚至十幾年,或者幾十年才能見效。而他們,這些目光短淺的君王,根本等不及。
想要擴張國土,通過省刑法薄稅斂發(fā)政施仁,讓人民富強起來,從而吸引他國人民來投奔歸順,哪有直接發(fā)動戰(zhàn)爭,強取豪奪來的痛快?
所以,他們往往選擇了簡單粗暴的方式去實現(xiàn)自己治國平天下的夢想,卻又像孟子說的那樣,往往比“緣木求魚”的結果還要悲慘。最重要的是老百姓跟著遭殃啊。
耐心,多么重要。
耐心,是一個優(yōu)秀國君的標配。
耐心,也是一個優(yōu)秀家長的標配。
選擇用讀書的方式去提升孩子的語文水平,或許比選擇簡單粗暴給孩子輔導語文考試題,效果來得慢。
但是卻免去了比緣木求魚更“甚已”的惡果——極端的觀念:學習就是為了應付考試;倦怠的行為:做題做到吐再也不想看書;逆反的心理:厭學。其實厭學并不是真的厭惡學習,只是厭惡做題厭惡考試而已。
收獲的是豐碩——真實學習能力的提升、文化修養(yǎng)的.促進、學習興趣的倍增。
但是,這需要耐心啊。
一個急于看到效果的人,是無法明白為什么要讓孩子讀書而不是做題來提升成績的;一個隨時希望立竿見影的人,是無法接受只是讓孩子經(jīng)典誦讀就能在未來擁有競爭力的。
確實,我們都需要耐心。
而現(xiàn)在我們身處的卻恰恰是一個最缺少耐心的世界。
耐心等待,苗而秀,秀而實吧。
請一定相信我們的苗,他們都是活的,他們的身上充滿了生命的奧秘,遍布著未知的成長密碼。
孟子讀書心得4
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國的影響是達數(shù)千年之長遠我輩中人自然難以三言兩語以攬括雖然我的認識只是管錐之見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氣魄卻如穿透萬里晴空的紅日我即使局物的本質(zhì)要害。孟子看到“生”、“利”是對事物利益關系的短視而仁、義卻能長遠影響到未來故有“舍生取義”、“舍利取義”之說。狹義的“仁義”是指封建時代人倫的忠義孝悌實則是千百年來對孟子的誤解因為從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三綱五倫已革了命;《中庸》講:“道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蹦悄┐恕叭柿x”還有永恒的意義可言嗎?所以我們今天理解孟子的“仁義”實應站在高處從廣義入手: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對客觀普遍規(guī)律的認識孟子的“仁義”也不二致。而這種認識可讓孟子如一熟練漁夫的手鉗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縱有大腿大腳亦是擺脫不了。無論事物表象出現(xiàn)多么錯綜復雜的問題或困難孟子皆顯得不昏沉也不散亂經(jīng)常化險為夷、轉(zhuǎn)難為易而綽綽有余。
當今著名于世界的“系統(tǒng)論”、“系統(tǒng)思考”雖口口聲聲反對舍本逐末而要動態(tài)、長遠地看事情說透了:皆可從孟子的仁義思想找到雛形。
另有一點我覺得孟子最值得后人效仿的是他獨行特立不同流合污的`氣概。這點即注定了他若有機會作為給予一發(fā)揮才干的舞臺則必能成一王業(yè)的大人物也!獨行特立者立場堅定意識獨立;不同流合污者則能做到不見異思遷、不心隨物轉(zhuǎn)。有此二者則造就了孟子之大氣魄表現(xiàn)在文風上則氣勢雄奇而磅礴用來創(chuàng)業(yè)則整個世界都向他一人傾倒孫子兵法言“致人而不致于人”在孟子身上得到了體現(xiàn)。當今社會形勢風起云涌常常人置于其中而莫辯方向倘學得孟子一二何怕不能驚天地而泣鬼神呢?
雖然研習《孟子》的時間短促,然而孟子光明的仁義之道已足以令人受益終生了。
最后再對孟子的仁義之道作一總結:
一是其舍末逐本的思想
二是其獨行特立的精神
三是其駕馭形勢的氣魄。
孟子讀書心得5
上個學期讀了《大學》和《中庸》,與這兩者相比,《孟子》不似《大學》,全篇一貫而下,行文流暢嚴謹,不似《中庸》,晦澀難懂,它是先從眾人熟知的一般事物說起,慢慢引入大道理,令人沒有辯駁的余地,不知不覺中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讀《孟子》,自己的思維也仿佛進入其中,坐在孟子的對面,接受那一句句深入靈魂的詰問,靈魂在這過程中不斷地梳洗、剔除、凝練、升華......
作為一名教師,我在反省自身行為的同時,總不自覺得聯(lián)想到我和班里孩子的相處,在心底對自己進行審判。比如《孟子·公孫丑章句上·第三節(jié)》:“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本褪钦f“仗恃實力來使人服從的,不能讓人心悅誠服,只是因為他本身實力不夠的緣故,依靠道德使人家服從的.,人家才會心悅誠服!痹囅耄敽⒆觽兎稿e誤的時候,以暴力的溝通方式迫使學生糾正錯誤,合適嗎?“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力服人,似乎取得了快速的顯而易見的效果,于是自己滿意了,覺已經(jīng)糾正了他們的錯誤,達到了育人的效果,是這樣嗎?我們不妨來換位思考一下,如果被教訓的人是自己,何如?“非心服也”,不過是因為他們懼怕你的威勢,不得不暫時改變而已,于長久何益?
師者,人之模范也。要想真正讓孩子對你“中心悅而誠服”,自身必得是那個典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自帶芬芳,人必心悅之。孟子說:“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狈彩切袨榈貌坏筋A期的效果,都應該反過來檢查自己,只要自身端正了,連天下的人都會歸服。只有自己做到了才有資格指摘孩子的錯誤,時常反省,方能不斷進步,更重要的是站在孩子的視角上,真考慮孩子的需求和感受!
蹲下身子聽聽孩子的心聲!白勇,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子路和禹,都是先賢圣人,他們的賢德在于別人指出他的過錯,他就高興,聽到善言,就拜謝。在與孩子的相處中,多溝通,多調(diào)研,對自己的錯誤不回避,對善處,不驕傲,還愁走不進孩子心中嗎?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教育”一詞,多么深重,乍擔此重任,必得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不辜負孩子,不辜負家長才好。
孟子讀書心得6
論語和孟子都偏向于關心社會政治,孔子的論語一致強調(diào)德,君子不器。出發(fā)點是修己,終點是治國。尊卑有序與禮,這個思想可以促進社會穩(wěn)定,保持社會現(xiàn)有秩序,所有從古至今王權都在利用這個。
孟子的文章讀完很有酣暢淋漓之感,行文以喻譬理,大量運用排比,氣勢恢宏,說理性強。孟子文章主要還是以仁政思想為主,但孟子本人人格平等意識很強,他喜歡以五百年應期的圣人自居,也喜歡為先時代的圣人先賢辯護,為舜辯護的篇章最多。
中國人生活中的行為準則,追根溯源就是先秦時期的諸子思想。華夏子孫吃思想老本,一吃就是兩千年,鮮有能跳出此框架者。
孟子的思想不是無根之水,也是有來源的,主要來自上古和孔子之說!叭收邿o敵”“民心所向”“不虞之譽,求全之毀”這些日常俗語皆出自孟子,感覺孟子比孔子更灑脫,更性情一點,他不僅喜愛辯論,還擅長辯論!靶陨普摗笔敲献拥摹叭收睂W說的基石,他一生和孔子一樣,奔波游說君王施行仁政,未得償所愿,晚年著書。
他的'學說認為人心本善,是環(huán)境的影響使人逐漸喪失本性,所以十分強調(diào)心性的涵養(yǎng)。
孟子讀書心得7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聽說過《孟子》這本書,這是一本能教育我們怎樣做人的書,同時也是一位良師益友。所謂聞名不如見面,今天,我就有幸讀到了這本能讓我們終身受益的書。
關于教我們怎樣做人的.書我讀的不多,但也涉獵過一些,比如《三字經(jīng)》、《弟子規(guī)》等。但這本書對我影響比較大。這本書主要寫了戰(zhàn)國時期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身邊發(fā)生的一些故事,我讀后受益匪淺。
在這本書里有幾個故事深深地記在我的腦海里,其中有一個故事叫做《師友之道》。這個故事主要講的是交友要做到“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孟子說過“父子有親,群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心”,這“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則是處理人際關系的基本法則,為政治應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才能維持社會的穩(wěn)定和人際關系的和諧。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蔽彝ㄟ^讀《孟子》這本書,使我真正的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我愛這本書,我不會忘記它的。
孟子讀書心得8
看完了深奧的后,我開始研讀表現(xiàn)溫、良、恭、儉、讓、仁、信、義禮、智、信的孟子。看完后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就是“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边@句話的`意思是:老天將要降大任于你,你必須要多用心,多勞動,少吃飯,空乏你的身體才行。想想我自己,這四條原則中我又做到了哪些?就先說苦其心志吧!
翻開名人史,發(fā)現(xiàn)自己并沒有勾踐那么臥薪嘗膽,就算是小事,我也不刻意去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這一點我雖經(jīng)常做家務,可沒有哪次我是自愿的,少了那種主動性,我每次干活都有氣無力的。餓其體膚更是遙不可及,少吃?多吃還差不多。至于空乏其身就更不可能了。這每一樣都不可能,別提什么“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了。雖然不能用古代的要求來約束現(xiàn)代人,但這做為目標卻激勵著人們不斷向前。汶川大地震引證了這句話,老天就是要降大任于中國,降給中華龍,地震不是痛苦,而是會心的動力!
就像《真心英雄》唱的一樣:不經(jīng)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讓我們記住這句話——不經(jīng)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
孟子讀書心得9
初次接觸《孟子》是在初中之時,當時并沒有多大感覺,只是把節(jié)選文段當作課文去學習。但是,當我在接到集團下發(fā)的《孟子》并讀了幾遍后,發(fā)覺這本書蘊含著很深的哲理,給人以深刻的啟迪。從此對之愛不釋手。
尤其是讀完《寡人之于國也》一文,我感觸良多。對于“五十步笑百步”更是有了自己更深層次的理解,結合當今社會,我有所感悟。
不知是否有人也跟我一樣曾經(jīng)懷疑過“付出跟收獲成正比”這句話,因為也有一句“付出不一定得到回報”這樣的經(jīng)典句子,但現(xiàn)在的.我更傾向于前一句。很簡單的例子,就拿賺錢來說,一部分人在同一時間內(nèi)會比另一部分人賺的多,甚至是多很多,賺的少的那部分人也許會抱怨,也許會嫉妒,也許會羨慕。但我們所沒有看到的是比我們賺的多的那部分人肯定比我們付出的“辛苦”要多,也許是身體上的,也許是心理上的,往往處在相近或一個級別上的人就會因為某些利益上或是某種心態(tài)不自然的產(chǎn)生了扭曲了的心理,這也許是社會復雜一面的部分原因吧。
人潛意識里都渴望被別人重視,但只是有時個人的期望值過高,而當別人沒有達到你所希望的期望值時,也就會很自然的產(chǎn)生了所謂的失落感。有些人喜歡隱藏自己,有些人喜歡鋒芒畢露,永遠隱藏的也好,鋒芒畢露的也罷,只是還有一種偽裝善良的“智人”,你又奈何的了呢?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改變不了就適應它,正如《孟子》所說:“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所以我們不要去做那些“五十步笑百步”的人。
孟子讀書心得10
內(nèi)容講的是孟子很小的時候,父親就死了,孟子的母親是很好的.人,天天織布過日子,因為家里沒有多少錢?墒敲夏负軔勖献樱屆献犹焯焐蠈W念書,孟子也是一個挺聽話的孩子?墒怯幸惶,孟子在學校里不到放學就回家,孟母見孟子這么早就回來,心里很傷心,她沒說出來,想想法子勸告他。孟母把剛織好的布割斷了。孟子感到很奇怪,問母親:母親,為什么割斷織布?孟母說:你念書就像我織布,今天割斷了,是一事無成,你不好好讀書,就不能成大事。孟子聽了母親的話,立志要好好讀書。后來他成為一個圣人。
看了這篇故事,我的感受是孟母沒有講什么大道理,只是把念書如同織布這個道理講給孟子聽,讓我們覺得沒有什么比母愛更偉大的東西。所以我們都離不開母親的關懷和呵護。
孟子讀書心得11
在我不大的情況下,就據(jù)說過《孟子》這本書,它是一本能文化教育大家怎樣做人的書,另外也是一位亦師亦友。說白了聞名不如見面,今日,我也榮幸讀來到這本能反應使我們終生獲益的書。
有關教大家怎樣做人的書讀了的很少,但也涉足過一些,例如《三字經(jīng)》、《弟子規(guī)》等。但這本書一件事危害較為大。這本書關鍵寫了春秋戰(zhàn)國時代一位杰出的教育家、教育學家孔子身旁產(chǎn)生的`一些小故事,我讀后獲益匪淺。
在這本書里幾個小故事深深記在我的腦海中里,在其中有一個故事稱為《師友之道》。這個故事關鍵講的是交朋友要保證“人以群分,物以類聚”。孟子說過“父子倆有親,臣子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盆友有愿”,這“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則是解決人際交往的基礎規(guī)律,為政冶應以身作則,以身作則,才可以保持社會發(fā)展的平穩(wěn)和人際交往的和睦。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我根據(jù)讀《孟子》這本書,使我真實的明白了人生道理。我喜歡這本書,我不想忘掉它的。
孟子讀書心得12
僅讀《孟子》幾章,可將其為政理想概括為:為政一處,造福一方;為政一時,澤被千秋;為政以仁,民眾拱之如日月;為政以利,民眾視之如草芥。
而對比今之為政者,有些領導,如日月乎?如草芥乎?其對己,恨不能盡天下之財物為我所有;對他人,恨不能有一毫財物為他所用;視己為至貴至尊,視他則至微至陋;口里大呼君子當?shù)疵,自強不息,實則為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以利盈我;美其名曰領導就是公仆,心系員工生存,實則為只讓牛兒奔跑,不讓牛兒吃草;口里曰府首甘為孺子牛,吃的是草,擠的是奶,實則為員工真的成了牛,吃的是果真是草,擠的確是鮮奶,而領導依然是高高在上的人,吃的'是奶,擠的是邪惡與虛偽。
民德不厚已久矣,民風不淳也已久矣!究其根本,上行下效已久矣!茍欲民德歸厚,則必得為政者以德文己,以己化民。如此則春風可化細雨,潤物亦可無聲。
自己貪得無厭,而呼員工要大公無私;
自己奢侈浪費,而呼員工要簡以養(yǎng)德。
如此為政者,與禽獸何異?是披著羊皮的狼,還是披著人皮的獸,不得而知。唯愿為政者能日三省乎己,為人為獸,自可定論。
孟子讀書心得13
孟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一生的經(jīng)歷很曲折,小時候的孟子因受環(huán)境的影響,很貪玩。孟母因此搬過三次家,第三次家,他們搬在了一個書院旁邊,孟子因此變得非常好學,時不時跑過去偷聽先生講課,孟母看到了很欣慰,就送孟子去上學。孟子在學堂里,經(jīng)常因為有自己的見解,而去頂撞先生。孟子長大后,創(chuàng)辦了一個學院,教導弟子。他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仁義治天下,就帶著弟子們?nèi)ビ螌W?墒牵瑹o論他到哪個國家,沒有哪一個君王愿意接受,他們都是以戰(zhàn)爭的方式來打江山。到了老年,他覺得自己的愿望不可能實現(xiàn)了,就回到家鄉(xiāng)來教學。
其實,孟子的做法沒有什么不對,因為戰(zhàn)爭,會給人類帶來災難,人們會無家可歸。用仁義來治理天下,人們都會擁戴這個君王,覺得這個君王是個好君王。
就像我們生活中,常常因為些小事,而動怒,打架,為什么不能靜下心來好好的`談論,而是用武力來解決事情呢?現(xiàn)在,世界上還有許多國家在打仗,這有什么好處呢?這只會讓人們受苦,這些戰(zhàn)爭災區(qū)的人們是無辜,為什么要他們來承受這一切呢?為什么不能停下戰(zhàn)爭來談判呢?這對雙方都有好處。
讀了《孟子的故事》我感觸很深,它讓我明白了,無論做什么事情,都不能用武力來解決,要用文明的方式來解決。
孟子讀書心得14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是孟子在評價舜結婚的事情時說的,完整的原話是:“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后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原文的意思是:“不孝順的事情有三件,其中又以沒有子孫后代最為重要。娶妻本應先告訴父母,舜帝沒告訴父母而娶堯帝的二女為妻,就是因為擔心絕了后代,所以明理的'君子看來,雖然沒有稟告父母,就和稟告了父母是一樣的!懊献永^孔子之后對儒學的發(fā)展有巨大貢獻,他極力推崇舜的孝行,而且倡導人們努力向舜看齊,做舜那樣的孝子。說:“舜,人也;我,亦人也。舜為法于天下,可傳于后世,我由(猶)未免為鄉(xiāng)人也,是則可憂也。憂之如何?如舜而已矣。”他甚至設想,舜為天子,而瞽叟殺人被捕,舜雖不會利用權力破壞刑律而將其赦免,但一定到監(jiān)獄里偷偷地把父親背出來,一起逃到海濱,過無憂無慮的日子,為了共享天倫之樂而忘掉天子的地位。由于儒家的宣傳,有關舜的傳說事跡在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留下極深刻的影響。
后來漢代人趙歧所做的《十三經(jīng)注》。他在注釋孟子上面的話時,說:“于禮有不孝者三者,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边@里他把無后解釋為了“不娶無子”,從此開始了兩千多年的誤解。但有意思的是,他認為第一不孝,是“阿意曲從,陷親不義”,意思是第一不孝,是對父母無條件地屈從,容忍他們做不義之事。這就很值得我們回味了。很多同志說,為了父母去結婚。如果為了父母去欺騙一位異性而結婚,當然也就是“陷親不義”了,無后問題沒解決,反而犯了第一不孝。
孟子讀書心得15
孟軻的文字,已經(jīng)是論點論據(jù)俱全,長于說理,不若《論語》般讀整書方知邏輯,也不若《道德經(jīng)》玄妙牽強,讀起來萌化感比較強!睹献印纷钗业牡胤骄褪窍葟囊话闶挛镎f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讓別人不知不覺間承認自己的錯誤。
孟子說:“我的力氣足以舉起三千斤的'東西,卻舉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視力足以看清秋天野獸毫毛的尖端,卻看不見一車子的柴禾。大王會相信這話嗎?”話中所說的顯然不符合常理。宣王說:“不會!泵献诱f:“顯然,一片羽毛舉不起來,是因為不肯用力氣;一車的柴禾看不見,是因為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愛撫,是因為不肯施恩德啊。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統(tǒng)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就這樣,孟子讓君主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比起直話直說的諫臣,孟子所說的讓至高無上的君主更容易接受。道理層層遞進,就像是設下了圈套,一步一步地讓人不知不覺走進去。又如“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弊g:稱一稱,然后才知道輕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長短。萬物都是這樣,人心更是如此。這樣地向人說明道理,能讓人不服嗎?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是孟子的重民思想。真是啊,廣大的人民群眾又怎么能忽視的呢?
【孟子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學習《孟子》心得04-15
孟子讀書心得11-22
《孟子》讀書心得01-03
《孟子》讀書心得15篇04-02
讀《孟子》有感04-16
《孟子》心得體會04-22
孟子讀后感04-30
孟子經(jīng)典名言01-23
孟子的作文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