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地震知識培訓的心得體會范文
當我們經過反思,對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心得體會是很好的記錄方式,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工作和學習。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地震知識培訓的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地震知識培訓的心得體會 篇1
這次培訓收獲頗豐,簡單概述如下:
一、地震的危害
地震是地球上所有自然災害中給人類社會造成損失最大的一種地質災害。破壞性地震,往往在沒有什么預兆的情況下突然來臨,大地震撼、地裂房塌,甚至摧毀整座城市,并且在地震之后,火災、水災、瘟疫等嚴重次生災害更是雪上加霜,給人類帶來了極大的災難。據統(tǒng)計,全球每年要發(fā)生500萬次左右地震,雖然大部分地震因為發(fā)生在海洋或地殼深處或是由于震級太小而不被人感覺到,但每年仍有不少地震給震區(qū)人民帶來巨大的生命財產損失,僅上個世紀以來,全世界就有120多萬人死于地震,幾乎每個地方都受到過地震的侵擾。
二、地震基礎知識
震源:發(fā)生地震的地方。由于地震的發(fā)生,往往是地震發(fā)生處一定區(qū)域范圍內的巖石突然破裂引起的,所以實際上震源是一個區(qū),但在我們進行研究時,為了方便起見,理論上常把震源看成一點。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地震時,在地面上受破壞最嚴重的地區(qū)稱極震區(qū)。
震源深度:震源與震中之間的直線距離。
震中距離:在地面上,震中到觀測點(如地震臺)的距離。
發(fā)震時刻:發(fā)生地震的時刻。
地震波:發(fā)生于震源,并在地球表面或內部傳播的彈性波稱為震波。地震波包括縱波P和橫波S,縱波比橫波傳播速度大,因此在一次大震發(fā)生時,稍遠處的人們會先感到上下顛,然后是左右晃。
地震能量:指發(fā)生地震時釋放出來的彈性波能量。
震級:按一定的微觀標準,根據地震圖上所記錄的最大振幅,考慮到地震波隨距離和深度的衰減情況所得到的表示地震大小的量度。
烈度:按一定的宏觀標準,表示地震對地面影響和破壞程度的一種量度。我國使用十二度烈度表。
三、地震前兆現象
地震前兆異常是地震預報的基礎,根據震例經驗總結,地震前兆異,F象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1、大小動物,驚恐不安。
較強的地震發(fā)生之前,在震區(qū)的一定的范圍內的各種動物都會發(fā)生反常的行為叫做動物異常。這是由于動物在進化過程中保留了一些對地震非常敏感的器官,如蛇對外界紅外線非常靈敏,能夠分辨0。1℃變化,狗和豬的嗅覺非常靈敏等。震前在震中區(qū)會溢出熱量、紅外線和各種氣體,因此有很多動物對地震有反應。
2、井水升降、翻花打旋。
因為井水與地下構造相連,震前在地應力作用下會產生翻花冒泡打旋等異,F象;此外在斷裂面的磨擦下,使巖石中一部分元素溶解于水,因而使水變色為味,如Fe2O3離子能使水變紅(鐵銹),Fe2O3的離子使水變黑,Cu離子使水變綠等。
3、地裂崩塌、地氣地霧。
地裂縫、地氣、地霧也是地震宏觀前兆之一。由于地巖石斷裂應力的作用影響到地表,會在地面上形成較大較多的裂縫,地下巖層中賦存的氣體上溢至地表所致。
4、地聲隆隆、地光閃閃。
在較大地震發(fā)生時,在震源附近的斷裂由于磨擦和壓電效應而產生聲音和火光叫作地聲地光。地聲較普遍,而地光一般發(fā)生在≥5。0級地震的情況下,如唐山地震時,人們看到3—4米高火狀地光,持續(xù)約10分鐘之久。
5、八月飛霜、嚴冬花艷。
在地震之前,植物也會出現異常,如唐山地震前,犁樹開了兩次花,海城地震前冬天杏樹也有開花的現象,說明植物對地震也有很強烈的反應。形成原因主要有:
。1)在斷裂附近的樹木,由于構造的應力和熱量,溫度升高使樹開花,一般呈帶狀片狀;
。2)電磁效應與生物機理也有一定的內在聯系,電磁效應能夠促使植物生長;
。3)由于暖冬現象,氣候變暖,使樹木二次開花,植物異常對應地震,一般要在一年左右的時間,屬中長異常期。
四、防震減災常識
實際上,地震本身所造成的震動、地裂縫等對人類的威脅并不大,災害性地震所造成的損失主要是因為建筑物倒塌造成有。根據科學家對世界上130次破壞性地震的調查表明,95%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是由各類建筑物倒塌及生命線工程的破壞和地震引發(fā)的各種次生災害造成的,但由于我們現在科學技術水平及經濟條件的限制,不可能把各類建筑無限度地加固,并且由于現階段地震預報水平還遠遠達不到人們希望的準確程度,因此災害地震往往在人們沒有準備的時候,令我們猝不及防,驚慌失措而錯失躲避地震的良機,甚至可能會因采取了錯誤的'行動而造成不必要的傷亡,因此,因此,掌握科學的應急避震、自救互救等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減輕地震災害。
根據對以往地震的研究,人們發(fā)現在大震發(fā)生前的瞬間會出現輕微振動、地聲、地光等異,F象,我們稱這些現象為“自然預警現象”。從開始出現自然預警現象到建筑物倒埸有個短暫過程,這個過程所經歷的時間稱為“自然預警時間”。經驗表明,自然預警時間往往只有短短的幾秒至十幾秒,最多也只有二十幾秒時間,如何正確利用這短暫的大自然留給人類最后的生存機會,甚至決定了我們是否能夠幸存下來。那么在各種不同的環(huán)境中我們該怎么去做呢?一旦感覺到發(fā)生了地震,首先要保持頭腦冷靜,切忌不能盲目跑向陽臺準備跳樓,因為陽臺是懸空建筑,最不穩(wěn)定,極有可能最先坍塌;而跳樓也是極不明智的,容易摔成骨折甚至死亡,可能是樓并沒有塌,人卻造成不必要的傷亡。另外也不要盲目通過門窗外逃,因為在地震的作用下,樓層晃動,往往造成門框、窗框嚴重變形而很難打開,在試圖打開門窗時反而會失去了寶貴的逃生機會,甚至可能被埋在這些承壓能力小的建筑部位下。這時更不能去乘電梯,因為樓內的電力系統(tǒng)很可能會被破壞,而使人困在電梯內。正確的避震方法是迅速躲到承重墻較多、開間較小的廚房、衛(wèi)生間,因為這些地方結合力強,尤其是管道經過的地方,具有較好的支撐力,抗震系數較大,相對比較安全。如果情況太緊急,也可就近躲在沒開門、窗的墻解下、結實的家俱旁,用柔軟物體保護要害部位。在躲避時最好抱住管道之類的固定物,這樣一是可以抵御抗震時不斷的振動,二是多層磚混房屋塌落時,樓板或屋蓋有時會呈傾斜狀態(tài),抱住固定物可以防止順著樓板滑下而被埋壓。
總之,不管在何時何地,遇到地震時都不要驚慌失措,一定要保持鎮(zhèn)靜,根據自己當時所處的環(huán)境采取相應的措施,利用震前極為短暫的“自然預警時間”進行最有效的防護,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地震所造成的損失。
地震知識培訓的心得體會 篇2
地震發(fā)生時,至關重要的是要有清醒的頭腦,鎮(zhèn)靜自若的態(tài)度。只有鎮(zhèn)靜,才有可能運用平時學到的地震知識判斷地震的大小和遠近。近震常以上下顛簸開始,之后才左右搖擺。遠震卻少上下顛簸感覺,而以左右搖擺為主,而且聲脆,震動校一般小震和遠震不必外逃。
最新自救建議:
不要躲在桌子下
日本的《地震手冊》避震知識十條中,第一條就明確的寫著"要躲在堅固的家俱下"。所以,日本教師堅信,最好的辦法是"藏在桌下"。這個想法是以日本地震多在數十秒后結束,天花板不會落下為前提的。
建筑物天花板因強震倒塌時,會將桌床等家具壓毀,人如果躲在其中,后果不堪設想,如果人以低姿勢躲在家具旁,家具可以先受倒塌物品的力道,讓一旁的人取得生存空間。
開車時遇到地震,也要趕快離開車子,很多地震時在停車場喪命的人,都是在車內被活活壓死,在兩車之間的人,卻毫發(fā)未傷。強烈 地震發(fā)生時,如果你正在停車場,千萬不要留在車內,以免垮下來的天花板壓扁汽車,造成傷害;應該以臥姿躲在車旁,掉落的天花壓在車上,不致直接撞擊人身,可能形成一塊『生存空間』,增加存活機會。
學校避震
在操場或室外時,可原地不動蹲下,雙手保護頭部,注意避開高大建筑物或危險物。
不要回到教室去。
震后應當有組織地撤離。
千萬不要跳樓!不要站在窗外! 不要到陽臺上去!
必要時應在室外上課。
家庭避震
地震預警時間短暫,室內避震更具有現實性,而室內房屋倒塌后形成的三角空間,往往是人們得以幸存的相對安全地點,可稱其為避震空間。這主要是指大塊倒塌體與支撐物構成的空間。
室內易于形成三角空間的地方是:
炕沿下、堅固家具附近;
內墻墻根、墻角;
廚房、廁所、儲藏室等開間小的`地方。
公共場所避震
聽從現場工作人員的指揮,不要慌亂,不要擁向出口,要避免擁擠,要避開人流,避免被擠到墻壁或柵欄處。
在影劇院、體育館等處:
注意避開吊燈、電扇等懸掛物;
用書包等保護頭部;
等地震過去后,聽從工作人員指揮,有組織地撤離。
在商嘗書店、展覽、地鐵等處:
選擇結實的柜臺、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邊,以及內墻角等處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東西護頭; 避開玻璃門窗、玻璃櫥窗或柜臺; 避開高大不穩(wěn)或擺放重物、易碎品的貨架; 避開廣告牌、吊燈等高聳或懸掛物。
在行駛的電(汽)車內:
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傷; 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
地震過去后再下車。
戶外避震
就地選擇開闊地避震:
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
不要亂跑,避開人多的地方;
不要隨便返回室內。
避開高大建筑物或構筑物:
樓房,特別是有玻璃幕墻的建筑;
過街橋、立交橋;
高煙囪、水塔下。
變壓器、電線桿、路燈等;
廣告牌、吊車等。
避開其他危險場所:
狹窄的街道;
危舊房屋,危墻;
女兒墻、高門臉、雨篷下;
磚瓦、木料等物的堆放處,地震知識心得體會。
車間工人避震
車間工人可以躲在車、機床及較高大設備下,不可驚慌亂跑,特殊崗位上的工人要首先關閉易燃易爆、有毒氣體閥門,及時降低高溫、高壓管道的溫度和壓力,關閉運轉設備。大部分人員可撤離工作現場,在有安全防護的前提下,少部分人員留在現場隨時監(jiān)視險情,及時處理可能發(fā)生的意外事件,防止次生災害的發(fā)生。
地震發(fā)生時行駛的車輛應急避震
(1)司機應盡快減速,逐步剎閘;
(2)乘客(特別在火車上)應用手牢牢抓住拉手、柱子或座席等,并注意防止行李從架上掉下傷人,面朝行車方向的人,要將胳膊靠在前坐席的椅墊上,護住面部,身體傾向通道,兩手護住頭部;背朝行車方向的人,要兩手護住后腦部,并抬膝護腹,緊縮身體,作好防御姿勢。
樓房內人員地震時應急避震
地震一旦發(fā)生,首先要保持清醒、冷靜的頭腦,及時判別震動狀況,千萬不可在慌亂中跳樓,這一點極為重要。其次,可躲避在堅實的家具下,或墻角處,亦可轉移到承重墻較多、開間小的廚房、廁所去暫避一時。因為這些地方結合力強,尤其是管道經過處理,具有較好的支撐力,抗震系數較大?傊饡r可根據建筑物布局和室內狀況,審時度勢,尋找安全空間和通道進行躲避,減少人員傷亡。
在商店遇震應急避震
在百貨公司遇到地震時,要保持鎮(zhèn)靜。由于人員慌亂,商品下落,可能使避難通道阻塞。此時,應躲在近處的大柱子和大商品旁邊(避開商品陳列櫥),或朝著沒有障礙的通道躲避,然后屈身蹲下,等待地震平息。處于樓上位置,原則上向底層轉移為好。但樓梯往往是建筑物抗震的薄弱部位,因此,要看準脫險的合適時機。服務員要組織群眾就近躲避,震后安全撤離。
【地震知識培訓的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急救知識培訓的心得體會02-15
安全知識培訓心得體會02-27
培訓消防知識心得體會07-12
急救知識培訓心得體會05-19
保育知識培訓心得體會12-04
保密知識培訓心得體會04-22
消防知識培訓心得體會06-09
急救知識培訓心得體會06-15
法律知識培訓心得體會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