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王長義心得體會
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后,可以通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就可以通過不斷總結,豐富我們的思想。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王長義心得體會,歡迎閱讀與收藏。
王長義心得體會1
王義勝是汪清縣雞冠鄉(xiāng)雞冠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二十多年來,他牢記黨的宗旨,心系百姓忘我工作,以一名共產黨員的高尚情懷,永葆共產黨員的先進性,為黨為人民無私的奉獻,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愛戴和擁護,多次被評為省、州、縣優(yōu)秀黨員、勞動模范和省特級勞動模范,被省委授予“全省立功鋪路先鋒”的光榮稱號。20xx年6月被省委評為農村“三個代表”學教活動優(yōu)秀基層干部學習標兵,并光榮的出席了省第八次黨代會,是延邊州唯一的農民黨員代表并且連續(xù)多年被選為州、縣、鄉(xiāng)人大代表和黨代表,并當選為延邊州人大常委會委員。20xx年4月被評為首屆感動延邊十大人物、首屆全州十佳村委會主任。多次評為州縣五好村黨支部,優(yōu)秀村黨支部書記。
作為一名優(yōu)秀黨員、人大代表、勞動模范,在眾多的榮譽面前,王義勝說:“成債只能代表過去,真正得到廣大群眾的真心擁護和支持,才是最高的獎賞”。
雞冠鄉(xiāng)雞冠村位于汪清縣北部,是一個距縣城38公里的偏僻行政村,也是雞冠鄉(xiāng)政府所在地。早在20世紀70年代,王義勝就擔任村辦企業(yè)的負責人,在他的苦心經營、科學管理,村辦企業(yè)逐步壯大起來,經濟實力一躍成為全鄉(xiāng)最強的1
村。雖然集體企業(yè)發(fā)展壯大,卻很難從根本上解決村民脫貧致富的問題。他立志要闖出一條能使村民富裕的道路。村里上百公傾的荒山禿嶺,正蘊育著雞冠的光明與希望。他要把雞冠村的荒山禿嶺變成座座綠色銀行。
二十多年來,在王義勝同志的帶領下全村累計投入資金120余萬元,全村800多公頃的荒山都披上了綠裝,人均擁有樹木1300多株,實現(xiàn)營造萬畝人工林的目標,使荒山變成了綠色銀行,形成了采栽相結合的良性循環(huán),壯大了集體經濟,每年僅林業(yè)一項,就使人均增收3000多元,20xx年全村人均收入8300元,有效地帶動了農民致富。
二十多年的努力,終結碩果,該村現(xiàn)有人工林面積10560畝,人均占有林地面積4.8畝,年可申請人工林撫育400余立方米,經濟效益正逐步實現(xiàn),紅松果林對外承包,集體可增加收入40萬元,承包戶承包期可收入近百萬元。一項產業(yè)帶動一方經濟,每年的人工林采伐,村民將直接獲得集材費、裝運費每立方米近百元,由于當時人工林栽植密度過大,需要合理采控,同時外地也急需我們的`綠化苗木,近幾年,采控苗木村民收入增加,當?shù)仫嬍撤⻊諛I(yè)收入也相對增加。隨著林業(yè)的產出,村民年年都有固定收入。真正實現(xiàn)強村富民的宏偉目標。達到經濟社會、生態(tài)效益三者兼顧、穩(wěn)步發(fā)展。
以發(fā)展鄉(xiāng)村林業(yè)為依托,加大農村社會公益事業(yè)的投 2
入。目前,全村已完成村內路面的硬化,為柳樹河自然屯安裝自來水。為解決村民生產,生活的實際問題,修筑了6座橋涵,積極協(xié)調資金治理了雞冠河上游河段,建成一座鋼筋水泥大橋。連續(xù)五年投入近十萬元為村民參加意外傷害保險。20xx-2009年為村民代交有線電視費、自來水費、水田水費150萬元,為特困戶、老復轉軍人,70歲以上老人,每年每人給予200-600元的生活補助金,累計18萬元,真正體現(xiàn)出林業(yè)的社會效益,為構建和諧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98年,王義勝當選為雞冠村黨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一身兼雙職,他感到肩上擔子的份量,帶領村民致富的責任感也更加強烈,雖然他已經將植樹造林做為長期產業(yè)來抓?纱迕駴]有致富項目,農民的收入上不去,衣食住行得不到改善,生活水平無法提高。只有積極調整產業(yè)結構,大力培養(yǎng)新型農民。王義勝親自帶領村民到州內部分縣市學習先進的種養(yǎng)技術,多方引導鼓勵村民積極調整產業(yè)結構。目前,雞冠村,先后成立了煙葉種植協(xié)會,柞蠶養(yǎng)殖協(xié)會,食用菌協(xié)會,養(yǎng)豬協(xié)會,冬采協(xié)會等。王義勝特別重視農村經紀人隊伍的培養(yǎng),協(xié)調相關部門為雞冠村培養(yǎng)了大批經紀人,有資質的經紀人占全村人口的4%。經紀人隊伍的壯大,帶動了全村各項產業(yè)的發(fā)展,全村人均收入由過去的不足3,200元,連續(xù)幾年增長到20xx年,全村人均收入已達到8300 3
元以上,列全鄉(xiāng)之首。村民們富裕了,臉上也見到了笑容。王義勝一手扶持的食用菌大戶馬祥增熱淚盈眶的說:“王書記,你帶領俺們致富了,可你家過得還不寬裕,這讓俺們的心里過意不去呀!”是啊,又有誰知道王義勝的酸楚呢,就在他全身心投入到村里事務時,他的在鄉(xiāng)政府工作的大兒子,新婚不久就因公出車禍(協(xié)警辦案)至今躺在床上。兒子的醫(yī)藥費也是東拼西湊,為了湊齊兒子的醫(yī)藥費,他不知背后哭過多少回,他太需要錢了,村民們不約而同商量要為他家捐款,他聽說后謝絕了大家。
王義勝同志從入黨之日起,就把扶貧幫困做為己任,1993年鄉(xiāng)政府,對于他的貢獻,給他發(fā)了1萬元的獎金,他首先想到的是村里的貧困戶,他沒有同家人商量,將這筆獎金全部為貧困戶購買了大米、白面等生活必用品。每月那為數(shù)不多的工資,沒有一次全額拿到家中,不淪何時照顧貧困戶孤寡老人和革命傷殘軍人成為他的一種習慣。就連他本人都不知為此花去多少錢。
雞冠村在王義勝的帶領下,堅持以發(fā)展鄉(xiāng)村林業(yè)為依托,加大農業(yè)的產業(yè)結構調整加大農村公益事業(yè)的投入。全村水泥路戶戶通、有線電視戶戶通、自來水戶戶通。修筑6座橋涵,一座鋼筋水泥大橋,投入18萬元治理了雞冠河至柳樹河段。進行48戶民房改造工程,共投入資金70余萬元,為村民代繳有線電視收視費、農田水費、自來水費、老年人4
生活補助費、村民意外傷害保險費等。這一舉措,使村民切實得到了實惠。
雞冠村各項事業(yè)蓬勃發(fā)展、欣欣向榮。雞冠村因經濟發(fā)展,社會進步,鄉(xiāng)村文明,又有林業(yè)產業(yè)做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強大支撐點,被確定為省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村。做為一個村的當家人,王義勝倍感肩負的重任。他積極召開兩委會和村民代表大會,依據(jù)本村的特點不盲目照搬別人的做法,也沒有按照傳統(tǒng)辦法靠自然發(fā)展。而是根據(jù)本村的自然狀況,風俗習慣,產業(yè)發(fā)展和收入水平,不等不靠,嚴格按照中央提出的生產發(fā)展“生活寬裕、鄉(xiāng)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積極探索出符合雞冠村發(fā)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之路。
為把建設省級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工作真正落到實處,王義勝多次到上級相關部門協(xié)調項目資金,從根據(jù)本村實際情況確定建設項目到爭取資金,他付出了大量心血,經過他的不懈努力,在各級領導的關心支持下,使雞冠村新農村建設項目順利完成。完成的建設項目有,村屯的美化、綠化、亮化工程、民房改造工程、生態(tài)節(jié)能工程、河堤路面硬化工程、村路硬化工程,總項目資金600余萬元。除水泥路硬化工程資金沒有全部結算完畢,其他工程年內結算完畢。
在第七屆村兩委換屆工作中,王義勝兩次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正如他在演講中所說,群眾對他的 5
信任和支持是一種壓力,他要把壓力變成動力。繼續(xù)把雞冠村的新農村建設做得更好,讓人民群眾成為建設新農村的生力軍和主力軍,推進新農村建設充分發(fā)揮廣大農民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王義勝同志以一名優(yōu)秀共產黨員的高尚情懷,描繪著新農村建設的美好藍圖,雞冠鄉(xiāng)雞冠村做為省級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試點村的成功經驗。為億萬農民建設新農村提供了寶貴經驗共同描繪著新農村美好的未來。
王長義心得體會2
王樂義同志,1965年入黨,現(xiàn)任壽光市孫集鎮(zhèn)三元朱村黨支部、壽光蔬菜協(xié)會理事長。
他帶領村民率先在壽光試驗成功了日光溫室蔬菜種植生產技術,并引發(fā)了壽光乃至全國的蔬菜“白色”革命。多年來,他多次到河南、河北、湖南、湖北、新疆、吉林、山西等地講課;派出1000多人次到二十多個省市實地指導蔬菜生產;引進、試驗新技術、新品種十多個種類,為廣大農民開創(chuàng)了一條致富路;多次受到黨和國家人的高度評價,連續(xù)十九年被評為縣市省優(yōu)秀共產黨員,1990年被評為濰坊市勞動模范、山東省勞動模范;1992年獲中國改革勛章;1993年被評為全國農業(yè)科技推廣先進工作者;1994年被評為濰坊市技術拔尖人才,并獲山東星火獎;1995年被國家六部委評為“全國農業(yè)科技推廣先進工作者”;1996年被評為山東省優(yōu)秀拔尖人才、山東省首屆農民科技明星并榮獲壽光人民勛章;1997年當選為中共十五大代表;1998年被評為首批山東省農村科技大王;20xx年當選為中共十六大代表。
王樂義同志的先進事跡和可貴精神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對黨忠誠堅定的理想信念。
王樂義有堅強的信念,也就是說對黨對人民無限忠誠,有嚴于律己的言行,事事總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一村一鎮(zhèn)富了不算富,全國的農民兄弟富了才算富”,王樂義同志不搞技術封閉,無償給全國的農民傳授大棚種植技術,他認為三元朱一個村富,是小富,全縣、全省、全國的農民都富,那才是大富。從1990年冬開始,他親手指導全縣發(fā)展起5130個蔬菜大棚。1993年7月,他帶著6名本村的技術員到新疆哈密地區(qū),幫助他們搞起26個大棚。到1997年,新疆各地的大棚蔬菜就紛紛發(fā)展起來了,再也不用一年8個月吃外地菜了。幾年來,三元朱村先后派出去4000多人次,指導過全國26個省市自治區(qū)的農民,他自己跑了10多個省市區(qū)。
二是無私奉獻、為民謀利的崇高品德。
“群眾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自己的事再大也是小事”,這是王樂義常說的一句話,1978年,也就是他擔任黨支部書記的那一年,查出得了直腸癌,5月份在濟南做了肛門改道手術,做了手術后,腰里掛上了個糞便袋,又化療了五個月。恰好趕上支部改選,黨員群眾又一致推選他當了村黨支部書記。上任后,當著公社領導和村里黨員干部的面,他表示:“既然大家這么信得著我,我就干,我干就像個干的。能活一年就干一年,能活10年就干10年!”
這些年,他拖著個病身子,跟大伙兒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出去學習,回來鉆研,外出推廣,除本省外,他還到了山西、陜西、江蘇、河南、湖南、河北、吉林、新疆等11個省市自治區(qū),少說也跑了幾十萬公里路。他去的地方往往都是些自然條件與我們省差別大、搞冬暖式蔬菜大棚難度大的地方。近幾年來,到三元朱參觀學習的人多了,他的工作量也增加了許多。盡管如此,他還是為自己立下一條規(guī)矩,凡來三元朱參觀學習的,不管是領導還是群眾,他只要在村里,一定出面接待。接待最多的一次,是一天接待了14批3000多人,來自6個省。1991年正月十一,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要派團來三元朱參觀,要求他介紹情況。那幾天,他感冒發(fā)燒很厲害,到了會議參觀那天,打完吊針,他就穿上棉襖,裹上大衣,懷里揣著熱水袋,躺在大棚頭上的小屋子里等。半個小時匯報講解完,是別人把他從棚里架出來的。
三是敢為人先、爭創(chuàng)一流的進取精神
王樂義帶領群眾致富,發(fā)明推廣了大棚菜,掀起了“白色革命”,進而引發(fā)了餐桌上的“綠色革命”。1988年的臘月28日,王樂義的堂弟王新民提著二斤頂花帶刺的鮮黃瓜來看他!斑@黃瓜多少錢一斤?”“別看這黃瓜平日里不值錢,可是在這冰天雪地的寒冬里,這二斤黃瓜怎么也值二十塊錢吧!碧玫艿囊痪湓捯幌伦影淹鯓妨x長時間憋在心里的疙瘩解開了!邦I著鄉(xiāng)親們搞反季蔬菜,說不定就是一條很好的致富路子啊!”
為了學習在深冬生產黃瓜、辣椒、西紅柿等精細菜的技術,1988年,王樂義就開始天南海北地跑。兩年時間,他跑了6個省,看了很多不同類型的蔬菜生產模式。他總結出這樣一條規(guī)律:保溫性的好壞,直接制約著大棚的成功與否,只要光照好,保溫好,深冬生產精細菜不成問題。王樂義借鑒外地的經驗,結合當?shù)貙嶋H,對原來的大棚進行了五項技術改革。為了減少遮光,王樂義搞了很多小發(fā)明小創(chuàng)造,很有效。比如把架薄膜的粗竹竿換成了細鐵絲,把架黃瓜的小竹竿換成了透光的塑料包裝皮等等。
三元朱村首批17個大棚破土動工。12月24日,第一批越冬黃瓜上市,開秤就是每公斤20元,賣到春節(jié)后還不落價。大棚戶們在春節(jié)前就把貸款還上了,17個大棚平均收入兩萬七千元,最高的掙了三萬多。這一年,村里一下子冒出17個“雙萬元戶”。
為了保持技術上的領先水平,占領蔬菜生產的“制高點”,1991年以來,王樂義帶領技術人員不斷進行技術創(chuàng)新,在農業(yè)高新技術開發(fā)、利用上做了很多大膽嘗試和積極探索。1992年,在北京農業(yè)科學院王憲彬教授的幫助下,無公害蔬菜首次在三元朱村開發(fā)成功,并取得國家質量監(jiān)督局發(fā)放的無公害農產品標志證書。20xx年,三元朱村被農業(yè)部授予國內首批“無農藥殘毒放心菜生產基地”。這一年,王樂義以自己的名字注冊了“樂義”牌蔬菜商標;20xx年,三元朱村發(fā)展了無公害蔬菜基地5000畝,建成有機質、生態(tài)型、無土栽培型蔬菜基地20xx畝,產品都達到了a級或aa級標準。
在經營方式上,王樂義大膽決策,采用公司連基地,基地帶農戶的產業(yè)化經營模式,設立無公害蔬菜基地服務站,統(tǒng)一管理,統(tǒng)一收購,統(tǒng)一銷售,檢測合格的蔬菜統(tǒng)一“樂義”商標。這樣一來,蔬菜有了保證,價格也提高了20%,F(xiàn)在,三元朱村的蔬菜3 還漂洋過海出口到了歐洲人的餐桌上,蔬菜質量全部達到國際標準。
這些年來,三元朱村先后與中國農科院、山東農業(yè)大學等7個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掛鉤,長期聘請9名專家教授當顧問,幫助進行新品新技術的實驗開發(fā),不斷提高大棚的科技含量。1996年,三元朱村成功運用大棚滴灌、模板護墻、電動卷簾、鋼架支撐、生物防治、微機控制等多項技術,建立了高標準大棚。1997年,王樂義決定大力開發(fā)綠色食品蔬菜,派人到日本、荷蘭學習蔬菜種植、管理新技術,先后引進烏克蘭大櫻桃、黑寶石李子、太空椒等國內外26類320多個名優(yōu)品種,試驗推廣了有機蔬菜、無土栽培等20多項種植技術,使三元朱村的蔬菜生產技術十多年一直在全國農村處于領先地位。
四是矢志不移、埋頭苦干的扎實作風。
1978年,王樂義被黨員們推選為支部書記。他對支部一班人說,群眾吃不飽肚子,不會真心說社會主義好,共產黨好。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他和支部一班人抓住機遇,積極推動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使農業(yè)產量不斷提高,村民幾年內很快解決了溫飽問題。1988年,三元朱村人均收入達1200元。
土地高產了,農民收入并不高。王樂義意識到,要讓農民收入再上臺階,必須再向土地要財富,讓土地生金!
王樂義已開始搞大棚菜試驗,但用煤爐升溫,投入大,效益差。他苦苦思索大棚革新的辦法,參照從外地學來的經驗,王樂義對本村大棚分別在方向、墻體厚度、塑料薄膜的傾斜度、大棚骨架材料、塑料薄膜的種類五個方面進行了改進,研制成功了我國北方深冬不需加溫的蔬菜大棚技術。
但在推廣這一技術時,面對每個大棚5000多元的初期投入,村民們都被嚇回去了。王樂義召開了支部大會,17名黨員干部率先建起17個示范大棚。1990年春節(jié)前夕,大棚到了收獲時節(jié),17個黨員干部戶均收入2萬多元,個個成了先富典型。17個大棚,像17面高揚的旗幟,使三元朱人看到了方向和希望。第二年,支部未做任何發(fā)動,村民爭先恐后建起180多個大棚,戶均1畝多,畝均效益3萬多元。
隨著大棚技術的`推廣,村民遇到新難題:家家戶戶的小生產難以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聯(lián)接,“賣菜難”困擾了農民。王樂義一邊組織骨干營銷人員四處開拓市場,一邊著手組織一個能將農民與市場聯(lián)系的“龍頭”企業(yè)。1998年,三元朱村與港商辦起一家合資企業(yè),實行公司帶基地,基地帶農戶,農戶不承擔風險的做法,由公司集中銷售蔬菜,形成了產、加、銷一體化的模式,使三元朱的蔬菜暢銷海內外。
五是嚴于律己、清正廉潔的的黨性原則。
有人說,王樂義很廉潔,他說,他只是本著一個共產黨員的良心辦事兒,犯病的東西不吃,犯法的事情不做。行得正,坐得端,才能在群眾中有威信。
1979年3月,公社給他一個招工指標,說讓16歲的大閨女出去當工人,減輕一下他的負擔。那時一個招工指標,比現(xiàn)在考上一個名牌大學還值錢?珊髞恚堰@個指標讓給了別人。閨女不愿意了,跑到城里找她三叔,叔叔說:“你還小,人家更需要這個指標,你爺做得對。”孩子回來,她奶奶說了她幾句,閨女不懂事,喝了農藥,沒治過來……家屬不理解,鄉(xiāng)里鄉(xiāng)親們也掉了淚,都埋怨他太死心眼兒。人心都是肉長的,誰也疼自己的兒女,但王樂義覺得自己沒做錯……
1991年,壽光縣委研究認為王樂義為全縣推廣蔬菜大棚技術立了功,決定獎勵他2萬元錢,讓縣委辦公室的一名同志給他送去,他說:“是黨員干部就得為群眾辦點事兒,拿了錢就沒法交待!彼湾X的同志跟他商量:“要不就拿1萬元錢吧,你這么辛苦,獎金不要,我們不忍心。”就這樣,縣委領導派人給他送了三趟,每趟都是原封不動地拿回去。
1996年到北京人民大會堂,他領了1萬元的“如心農業(yè)獎勵 5金”。拿到錢,他從北京買了3800多元的新種子。回村后,又組織村里的農民去天津學習無土栽培芽菜技術。交上學費,買了材料、種子,又請了技術員,1萬元獎金就沒了。他家屬問他:“去北京領了什么回來?”他說:“領了錢,又花了!
20年前,他因直腸癌切除了直腸,醫(yī)生給他在腰部開了一個排便孔糞便就排在腰上懸掛的袋子里。王樂義拖著病軀,為村里一干就是20多年。由于身體和其他方面原因,村民家家有大棚惟獨他自己沒有。他家的收入就靠老伴種的幾畝果園以及他每年4000元的干部工資,在村里屬中下等收入。
【王長義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思國義10-01
義與利作文10-04
有關個人義教的心得體會10-04
學習劉義權事跡的心得體會10-07
學習劉義權事跡心得體會10-04
教師義教的心得體會10-07
大學生義教心得體會10-05
義教社會實踐心得體會05-05
老師義教心得體會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