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伊利亞隨筆心得
在學習、工作中,大家都聽說過隨筆吧?有的可能還經(jīng)常寫隨筆?隨筆通常指一種散文體裁,隨手筆錄,抒情、敘事或評論不拘,篇幅短小。你知道什么樣的隨筆才是被大家所稱贊的隨筆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伊利亞隨筆心得,歡迎閱讀與收藏。
伊利亞隨筆心得1
一曲桃花歌穿越三百年的歷史,與我訴說了當年那個失意才子的頓悟。的確,“五陵豪杰”的榮光美夢,一覺醒來終成空。
中華歷史悠長,多少朝代覆滅,又有多少朝代興起,多少君王口中“我的天下”又換了姓氏多少?
好一個“看不穿”,一遇到破無盡帝王口中的“天下”不過是溫酒灶旁,一場權力大夢而已。這樣的天下里,君王從來只是過客,然而卻有這樣一些人,把“天下”融進了自己的靈魂,自己的生命。或許他們,才稱得上是這天下的主人,才配擁有這天下吧。
千年之前,曾有一個書生棄官而去。為求得那一份“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適,在“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中領略天地間的玄妙。他用這樣寬廣的胸懷,包容了日月,安放了他的天下。
“不為五斗米折腰”彭澤堂前,拂袖而去。絕不為物欲,折了氣節(jié)。也是,若離去能擁有這樣一個個詩意的日夜,要那權勢何用?
百年之前,曾有一個詩人云游四方,他用來下酒的,是劍鋒上的寒光;他的情人,是那空中的月亮。高歌吟唱,宛如仙人模樣。一曲《蜀道難》,極盡瑰麗的想象,完全不想此人究其一生卻從未踏足蜀地。但那一支傳唱至今的歌謠,將他的蜀地,完整的呈入我們眼前。名山大川,早已在他心中永存。他用他的心,包容了山川,注解了他的天下。
“天子呼來不上船”他已是狷狂瀟灑到極致。也是,這天下的山水古跡早已為他“所有”,圖那權勢何必?
當今時代,物欲橫流。包裹在權利物質(zhì)里的生活,看起來的確風光無限。權貴名流,出入豪宅與高檔場所,得意的樣子,好像是擁有了天下。
然而在嘈雜的春運列車里,卻有這樣一個少女:她沉默的坐在角落,捧著一本《伊利亞隨筆》靜靜地讀,并不時地在手邊的本子上記著什么。蘭姆若是看到,應是要欣慰的笑吧,在遙遠的中國有這樣一個少女,捧著他的'隨筆,滿足得仿佛擁有了天下
也是,如能這樣安恬地體會文學的美妙,嘈雜的塵囂世界,又怎能聽得進?
古往今來,中華五千年的悠長歷史中,朝代更迭,當權者數(shù)以萬計而不止。但那樣的陶潛,李白,卻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再也找不出第二個的人。他們用心胸的博大,從容的氣度,擁有了自己的天下。
而那列車上沉默的少女,我愿同你一樣。
我愿以我虔誠的心,體會萬物,努力的契合萬物的本源,而非人群。世間紛繁百事隨它去,我唯愿清守本心。守得吾心志不改,亦是守心,亦守吾之天下。
伊利亞隨筆心得2
大概是因為我書讀的不廣的緣故,以前從來不知道查爾斯·蘭姆這位英國作家的。在語文作業(yè)的必讀書目里,我只是挑了一本從名字看讀起來會比較輕松的書罷了。比起塞萬提斯、奧斯丁、屠格涅夫等一同列在書單上的星光璀璨大作家們,甚至比起同樣是寫隨筆的不朽的蒙田,蘭姆這個名字實在是過于暗淡了。
還好,我挑對書了。
這是本迷人的隨筆。它所有的一切就是蘭姆一人。沒有侃侃而談的大道理,沒有夸夸其談的'大故事,也沒有高深難解的大學問,只有蘭姆一人。只有他的事,他的想法。不過這也足夠了,足夠他寫,也足夠我們讀了。
一個從十幾歲就迫于生計被釘在辦公桌前不停抄抄寫寫的小職員,直到五十歲退休才可以自由自在寫些屬于自己的文字的老人,寫了些什么呢?他以怎樣的口吻和行文,訴盡這么些年的辛酸炎涼?
他寫了他想寫的,也的確寫的很好。
書中這些風雅幽默,情趣橫生的文字仿似出于某位安坐壁爐邊、叼著小煙斗的閑散紳士之手,從窮親戚的含笑揶揄,到街頭掃煙囪男孩的耀眼大笑,甚至一只悄悄安排在孔子身上的烤乳豬,無一不是文字考究、筆調(diào)親切。而那些描寫老來孑然一身的凄涼文字,完全是悱惻動人,哀而不怨。
他這隨筆最迷人之處也就是在此:它包羅百態(tài),細意描摹——滿懷著溫情與幽默。講講蘭姆此人。
他悲劇一生都像荊棘沼澤般苦難:先因口吃進不了大學;又因深愛的女人嫁給了富商而患了精神病(若不是天生,要有多大愛才能把人折磨進精神病院啊);后來瘋癲的姐姐殺了母親,獨自扛起家庭重擔;而為照料姐姐,又終生未娶;中年的人生窮困潦倒,只得寄居他人籬下度日。
生命的不公狠狠地在蘭姆身上上演,但他卻無一句抱怨。
文章中滿是風雅幽默、調(diào)侃玩笑和悠然自得,時時散發(fā)著失意者的巨大光芒。而且對這個如此不愛他的世界,他卻投入了無比關懷和友善。他和藹地對待每一個人,盡全力讓身邊的人過得開心和舒適。他文章里寫:他的一次摔跤,引得了一個貧窮失落孩子的笑聲,他覺得能讓孩子笑,自己多摔幾次都無所謂。
真好。
伊利亞隨筆心得3
假若梁遇春先生當年能諾其言,踐其行,《伊利亞隨筆》——這部傳世英倫隨筆集的中文首譯本,就應歸于他名下了。惜英才早逝,寸愿難付,梁先生只譯出其中的幾篇,散落在他的《小品文選》、《英國小品文選》和《小品文續(xù)選》幾本書中。但蘭姆“作為十年來朝夕聚首的唯一小品文家”,一篇《查理斯蘭姆評傳》,也使梁先生這位國內(nèi)蘭姆文章不遺余力的第一推介者,感到一絲心安了。這里提到的幾本書,都是民國時候出版的,現(xiàn)在也只在孔夫子網(wǎng)上能找得了。倒是南海出版公司于1998年出版過一本《追趕自己的帽子》,收集了梁遇春先生翻譯的三十篇英國小品文,其中有蘭姆的多篇。
我所讀的第一本《伊利亞隨筆》,是三聯(lián)的1987年劉炳善先生譯本。作為三聯(lián)“生活文化譯叢”的一種,其譯名最早是叫《蘭姆文鈔》的,可見于這譯叢部份種類的內(nèi)封書目上。說起來,我就是因“生活文化譯叢”而認識蘭姆的。當時還在大學校園里,閑來無事逛書攤,見到其中的.《番石榴飄香》,書名勾起我對故鄉(xiāng)的懷念,就拿起來讀,最后是連著把《伊利亞隨筆》買了回來。
后來劉先生的《伊利亞隨筆》譯本,不知怎的轉(zhuǎn)到了上海譯文出版社,所以有了上海譯文出版社的2006年經(jīng)典印本,為什么說經(jīng)典呢?因為這是一本精裝插圖本,插圖二十多幅,套色印劇,由英國著名畫家謝帕德(Ernest H。 Shepard)所作。今年(2012年),上海譯文出版社又將這個譯本歸入“譯文名著精選”系列出了新版,插圖改為黑白的了。Shepard為《伊利亞隨筆》所作的插畫,偏于浪漫和悱惻,還略帶點俏皮。
為《伊利亞隨筆》作過插圖的著名畫家很多,而最具古典風格的就是Charles E。 Brock(布洛克)的那套黑白工筆畫。這套插圖中的幾張可在花城出版社高健先生譯本的《伊利亞隨筆》中見到。花城出版社的《伊利亞隨筆》初版,其設計可真“出格”,難怪蘭姆迷罵聲一片。還好第二刷時重歸本色,不然蘭姆地下也會臥睡不安的。
Brock的畫風如下兩幅。(對了,需要提醒一下,這里提到的插圖都是我糊亂拍下來的,將就看看,權當誘餌,要看好圖,就買書吧:
既然已說到此,就還是提下另一位為《伊利亞隨筆》作過水彩插圖的Sybil Tawse。其插圖風格也是迷人,但在“古典”性上,就比不上前兩位了。而且,Tawse先生的插圖,沒有在中文版本中出現(xiàn)過,下面的這幅,我是由董橋先生的《今朝風日好》插頁截來。
至于劉炳善先生和高健的《伊利亞隨筆》譯文,我有過如下評語:金石擦碰之味,劍刃相交之聲,鏗鏘有力,是為高健先生翻譯英美散文之風格。如令旗所指,三軍俱突;或巍峨之相,參立天地者,為先生所長。然則如蘭姆之清明平和,雅潔多姿,妙趣臻然者,則短于劉老。所以要看《伊利亞隨筆》中文版,我是推薦劉先生譯文的。
劉老所譯《伊利亞隨筆》,在國內(nèi)還有其它出版社的選本。如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的《蘭姆絮語散文》,世界語出版社1993年的《蘭姆隨筆選》。
其它譯本,還有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年王育平《伊利亞隨筆》譯本,上海三聯(lián)2004的鄧小遠新譯版《伊利亞隨筆》,以及人民文學出版社“外國散文珍藏版”系列的2010年李育超的《蘭姆散文》譯本。或許還有我未見過的譯本,就有待補充吧。
【伊利亞隨筆心得】相關文章:
教育隨筆心得10-12
保育員的心得隨筆10-30
幼兒園教育心得隨筆02-02
小學班主任心得隨筆02-05
學前教育學心得感悟隨筆06-16
幼兒園老師心得隨筆03-02
幼兒園教育心得隨筆11篇03-07
感悟隨筆03-07
隨筆作文05-27
心情的隨筆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