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教育讀后感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論教育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論教育讀后感1
讀了天津市第四中學楊貴祝老師《論教育家》很有感觸,對照近現代諸多教育家,分析、反省自己現在和將來都很難成為教育家,讀后感點評。但能成為“未來教育家奠基工程”的學員是我一生的榮幸,成為教育家是我追求的目標,對教育家目標的追求是永生不變的,我將一直沿著“教育家”這個方向去努力、去探索。
因為,市領導對我們所寄予的期盼是我們執(zhí)著前行的不竭動力;“成為教育家的理想”是引領我們前行的航燈。教育家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因此不能只停留在理論的研究,更要有實踐的積累,因此不是說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是在實踐中成長起來的。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以教育理論為指導,不斷的學習鉆研,不斷的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不斷的總結提高,上升為理性認識,使之成為成熟的經驗和理論,才能有自己的教育風格。只要我們自己胸懷教育理想,腳踏實地的踐行有內涵的教育,在不遠的將來成就學生的同時定能成就自己!
因此,自己的理論水平和專業(yè)水平要有所發(fā)展,首先必須主動學習、善于學習、學會學習,做終身學習的踐行者,做學習型的教師和教育管理者。只有不斷地學習、與時俱進,才能豐厚、強健自己,才能做一個勇于創(chuàng)新、敢于實踐、敢于擔當的開拓者。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和各種各樣的學生與家長,我們應該把浮躁的心靜下來,淡泊名利,以一顆平和心面對我們身邊的一切。
站在自己的.角度多用腦去“反思”,做一名有思想的教育工作者。教學上的不斷積累、總結、反思會使我們的教學水平不斷提升,遵循教育規(guī)律,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如果我們真正作到了心中有學生,我們還會為了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而“滿堂灌”、“一言堂”、讓學生做重復勞動嗎?我們應該從學生角度考慮,想一想學生學會了嗎?能力提高了嗎?多用腦去想,多用心去做教育。作一名教育教學的有心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墩摻逃摇肥刮腋用鞔_了前進的方向,更加堅定了信念,鼓足勇氣,昂首闊步,向教育家邁進。
論教育讀后感2
這些天,我閱讀了《周國平論教育守護人性》這本書,開篇的“教育七條箴言”讓我感觸很深,其中第一條:教育即生長,生長就是目的,在生長之外別無目的。當然,這個觀點是盧梭提出的,而周國平將它列為七條之中的第一條,可見對這個觀點很是認可。教育即生長,言簡意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意,就是要使每個人的天性和與生俱來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長。也就是說,我們對學生的培養(yǎng),只要找到一個適合的環(huán)境和得當的方法,讓其本身的各種能力得以生長,這就是教育。
一、適合的環(huán)境
我在想今天的環(huán)境適合嗎?學生從小到大的各種評價、應試,哪一個不是對自身生長的一種壓制?各種考試:周考、月考、期中考、期末考、等等名目繁多的考,讓學生精疲力竭;各種培訓:文化課輔導班、興趣班、特長教育等等,是問有多少學生是自覺自愿的?當這么多的壓力壓在孩子們稚嫩的肩膀上時,他們每天都在超負荷的`應對,能有多少天性和與生俱來的能力得到生長?
二、得當的方法
這讓我想到了“因材施教”。這一經典的教育原則是孔子在長期教育實踐中首創(chuàng)的,其核心思想是對不同的受教育者施以不同的教育方法,找到適合每個學生特點的方法來有針對性的教學,發(fā)揮學生的長處,彌補學生的不足,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樹立學生的信心,從而促進學生的發(fā)展。這個方法確實不錯,作為教育者,估計人人都用過。可是當老師每天面對上百個甚至更多的學生,一人一法的落實到每個學生身上,就不太現實了,況且作為如今的一線教育者,非教學的事情太多,單純的靜心到教學工作上已顯得力不從心,只能且行且進步了。
還好“雙減”政策的推行,讓我們的孩子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但愿這次的教育減負能徹底的改變以往的環(huán)境,讓孩子們不再疲于奔命,讓家長不再上焦慮。也呼吁社會各界,還一線教育者一方清靜的天空,讓他們能靜心入課堂,一心一意只搞教學。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的孩子們除了“生長”這一目的之外別無目的。
論教育讀后感3
《周國平論教育》這本書介紹了周國平的教育理念,讀后感觸很深,在這本書中總結了周國平的七條諫言,下面我就從這七條箴言來談談我的一些想法:
1、教育即生長,生長就是目的,在生長之外別無目的。
2、兒童不是尚未長成的大人,兒童期有其自身的內在價值。
3、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擺脫現實的奴役,而非適應現實。
4、最重要的教育原則是不要愛惜時間,要浪費時間。
5、忘記了課堂上所學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
6、大學應是大師云集之地,讓青年在大師的熏陶下生長。
7、教師應該把學生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
這七條教育箴言是老生常談了,對教育工作者來說,這應該是從教的思想基礎,但身邊的教育,不管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似乎都在違背這些真理。整個社會的功利心很重,孩子也成為大人追名逐利的工具,說著冠冕堂皇的.理由,說是為孩子,可事實卻是種種原因使得我們的孩子變得越來越世故,情感也越來越缺乏,浮躁也成了我們常掛在嘴邊的詞語,寧靜的心態(tài)離我們遠去。教育是慢的藝術,可是怎么就慢不下來呢?我們的孩子到底會成為什么樣?這不禁讓即是父母又是教師的我們心里惶恐不安。
很多教育家和思想家都把閱讀看得很重。周國平寫到"把受教育者引領到經典著作的寶庫里,讓他們了解、熟悉、領悟存在于其中的傳統(tǒng),受其浸染,加入到人類精神探索的偉大進程中去,在我看來,不可能有比這更名副其實也更有效的素質教育了。"電視和網絡充斥著我們的視野,這似乎也是人們變得浮躁的一個原因,沒有了思考,沒有了想象,人似乎成了純享受的機器人。閱讀是一劑良藥,但其中也混雜著無用甚至有毒的東西。周國平給了我們忠告"千萬不要追隨媒體的宣傳只讀一些暢銷書和時尚書,倘若那樣,你絕對成不了真正的讀者,永遠只是文化市場上的消費大眾而已。"
論教育讀后感4
這本書分為四輯,分別為“教育與未來”“人生與美”“讀書與治學”“哲思短語60則”,在“教育與未來”這一輯中作者提到一個觀點:未來社會的中心學科就是教育學,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人性。教育不能狹義地理解為職業(yè)或技能方面的訓練和獲得,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人如何在他們的日常生活、相互對待和社會交往活動中發(fā)展一種積極健康的心理。我覺得他說的真的非常對。我們經?磮蠹埡碗s志說一些學歷高技術精的人卻做出了讓我們非常吃驚的有違社會道德的事……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加強一種人文教育的觀念,一味強調技能等在未來社會是行不通的。其次,剛才所提到的人文教育絕對不能是功利主義的。
書中還提到了一個現行社會中比較熱潮的“國學教育”。李澤厚就提出一個觀點:要啟蒙,不要蒙啟。什么意思呢?即如果說五四運動的領導者是給大家以“啟蒙“,那么現在一些人的做法就是“蒙啟”:把啟開過的蒙再“蒙”起來。作者主張培育宗教性道德,但是不贊成籠統(tǒng)地提倡“讀經”。對于前面的話我不是很理解,什么是“宗教性道德呢?”還有待去考究,但是我很贊同作者后面的觀點。我們需要反對那些不問青紅皂白的讀經,就是把過去的東西全盤搬過來的做法是欠考慮的,如果這樣做的'話可能會從小就培育原來傳統(tǒng)政治體系所需要的奴性道德。作者其實是像告訴我們教育者需要取其精華。這就讓我想到了“三字經”“弟子規(guī)”中的很多內容需要我們在向學生傳遞的時候能正確對待。
如何培養(yǎng)有開拓精神、有創(chuàng)造性的人才呢?我們通過各種媒體看到現在我們的學生考試成績突出,但是實驗動手能力卻不如外國學生。長期以來我們只重視讓學生學到書本上的知識。我們必須明確一個觀念:知識本身并不代表能力。有位科學家說過科學就是選擇,這就要善于判斷。我們現在還需要培養(yǎng)孩子的判斷、選擇能力。其實對待知識本身,也需要選擇。那是否意味著知識就不重要了呢?其實不然,作為一個學習者,應該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博覽全書。俗話說“術業(yè)有專攻”。在什么基礎上去功呢?最好還能在雄厚的基礎上去攻。只有這樣,才能較快。只有這樣才能較快地攻出成果。
喜歡李澤厚的一句話:有得于內,無待乎外。
論教育讀后感5
在萬物復蘇,陽春三月的日子里,我們一起閱讀《陶行知論生活教育》,感受春意,觸摸自然,孕育未來。
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一日生活皆課程”。教育從生活中來,又到生活中去。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在于生活之變化,教育之伴隨,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和契機。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教育無處不在
生活是教育的根基與土壤,教育發(fā)生在生活中的每時每刻、方方面面。生活與教育是一回事,是有高度的一致性的。因此,教育要根據生活的需要,教育要通過生活來進行,過什么樣的生活,便會有什么樣的教育。讓孩子只學習書本上的文字知識,而不從真實生活中感受觸碰真實,這樣的教育只能是假教育,是沒有活力的教育。這也不是說生活等同于教育,而是說教育與生活經歷同一個過程。從生活與教育的'關系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生活決定了教育的目的、原則、內容、方法。教育使人天天改造、天天進步。教育不是為生活做準備,而是生活本身,教育不能脫離生活,知識要從現實生活中躬行來。
教育勃發(fā)生機
今天我們的教育,其實是在引導每一個孩子,如何去更好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每一個孩子,都是未來世界的建設者,他們需要從當下學習知識、汲取教訓、積累經驗、鍛煉品格、提升能力。今天的世界,就在他們閃動的雙眸中;未來的世界,就在他們成長的心田里。
教育需要激情,絢爛的燃燒;教育需要溫情,終身的熏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是博大精深的,它需要我們結合教學實際,不斷的去探究其實質,付之于行動。
美麗的花朵迎著朝陽成長,稚嫩的小臉透著無限希望。用愛心澆灌嫩苗,愿孩子們如粒粒種子般,擁抱春天,擁抱希望,迎向朝陽,茁壯成長!
論教育讀后感6
杜威的教育思想里有一條是“教育即生長”,初次遇見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已。讀書越多越理解和贊同這其中的觀念,“成長本身就是目的,除此以外沒有其他目的”。
以這種觀念去審視現在的教育狀態(tài),我對女兒未來的教育生活充滿了擔憂。從高中往下延伸,所有的階段的教育都是為了提升成績。學校抓的緊不說課外的輔導班、藝術班都一堆,甚至不到一歲的小寶寶的早教機構也越來越火。父母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贏在起跑線上,而這個起跑線也被越來越提前。相當于整個教育階段都只是成人階段的準備。太多的`人有這樣的想法,其結果就是一些不愿意這么做的人會被裹挾著也不得不進入其中。對孩子來說更是如此。
我個人很喜歡《三傻大鬧寶萊塢》中蘭徹說的話,“即便是馬戲團的獅子也會因為怕挨打而學會坐在椅子上。但是你們會說這是‘訓練得好’,而不是‘教育得好’。”
前段時間網上有一則朋友圈很火,不論男方還是女方都是陪房陪車加彩禮嫁妝尋找親家,只有一個條件:現在就帶走輔導作業(yè)!雖是調侃,亦可見家長們對孩子學業(yè)的重視與無奈。在這背后其實是恐慌,對孩子將來的恐慌,怕被比下去的恐慌。
我在想,既然那么多人認為兒童階段就是要為成年做準備,那么如果有可能,他們愿不愿意在培養(yǎng)艙中將孩子直接培養(yǎng)到長大并且基本知識學習完畢然后領走?如果不愿意,那么我們到底是優(yōu)先追求結果還是優(yōu)先追求這個過程?我們有沒有舍本逐末?
教育又該追求什么?
周國平先生提出“教育最重要的任務,第一是培養(yǎng)學生對知識的興趣,第二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若以此來評價,有多少孩子在受過教育之后是合格的,又有多少是不合格的?
一個人是改變不了這樣的大環(huán)境的,但越來越多的人有這樣的意識,改變就越來越成為可能。即便什么也沒有改變至少我要為女兒營造一個相對自由的空間,一個可以與書為伴的空間,和一種以讀書為樂的氛圍。擁有一顆平常心,不給她施加任何壓力,順其自然。
“如果健康、快樂,如果,那是他們想要的生活,我們的孩子,又何妨做一個善良的普通人!
論教育讀后感7
讀完《論游戲及其教育價值》,感觸很多,讀《論游戲及其教育價值》讀后感。其中的一些觀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給我留下最深刻的一句話是 “游戲是文化的基礎,文化是游戲的產物!。人類的文明和文化的最初發(fā)展都是以游戲的形式出現的,創(chuàng)造和發(fā)明是人類游戲的標志。如果沒有當初的游戲活動,許多人類的發(fā)明和創(chuàng)造不會出現。然而,隨著人類文明的發(fā)展,文化中的游戲因素減少,而文明也不再是以“做游戲”,這是值得讓我們每個人去深思的問題。
許多人認為游戲是兒童的天性,是從兒童幼稚、不成熟的表現得出的結論。而成熟則意味著我們懂得了很多事情,已經不存在我們對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或想探索的向往。在這養(yǎng)的`認識下,學生們以及對他們的教育也越來越遠離了他們賴以成長的游戲天性。難道我們人類現在真的進入到垂垂暮年了?還是已經失去了童真?
自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教育一直提倡個性教育、素質教育、基礎教育、創(chuàng)新教育。在種情況下,我們如何重新去認識和發(fā)現游戲在教學中的教育價值,游戲究竟有哪些教育價值可取呢?
首先,游戲有利于對學生具有開發(fā)智力和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的價值。游戲活動的突出特點是“動”,它使學生們在游戲中,一些技能和技巧得到發(fā)展訓練,思維得到鍛煉和提高。甚至學生們在游戲中根據情景的需求,開發(fā)和創(chuàng)造出新的游戲方式和規(guī)則。這樣,他們就會充滿成就感,大大地激發(fā)了學生們的創(chuàng)造欲望和創(chuàng)造動力。
其次,游戲有利于學生競爭與合作意識、規(guī)則意識的培養(yǎng)。由于游戲是需要多人參加的活動,就需要參與者的合作與共識,所以說,游戲是培養(yǎng)孩子們競爭與合作意識的有效途徑。另外,所有的游戲都是有規(guī)則的,學生們作為一個游戲的參與者會自覺地遵守游戲的規(guī)則和秩序的。
最后,利用游戲與教育的結合發(fā)揮游戲在教學中的教育價值。在教育活動中,無論是在課堂教學,還是課外作業(yè)布置上,我們應該留出一些能使學生靈活支配和自由反思的時間以及游戲的時間。這樣,學生的學習就有可能從從他律向自律轉化。
所以游戲在教學中的教育價值值得我們不斷學習和反思。
論教育讀后感8
讀大學的時候曾經聽過這樣一句話:男讀王小波,女讀周國平?赡苁且驗橐稽c點的叛逆,王小波的雜文我倒是讀過不少,但是周國平先生的散文我只讀過一本《 守望的距離》。讀那本書差不多是在10 年前了,當時,我只覺得好,卻說不出好在哪處,F在只能回想起書里講述著的人生那些永恒的價值,述說著的活著的意義 和生命的美好。那是一本也許不能讓人悟到人生的大道理,但卻能使人在面對命運的變故時,能夠更從容一些的好書。
10 年以后的今天,我又讀到了周國平先生的《論教育》,這本書更貼合我的生活,也讓我更有感觸。書中說,智育就是發(fā)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輸知識;德育是要鼓勵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輸規(guī)范;美育是要培育豐富的靈魂,而不是灌輸記憶。這句話真是讓我恨不得擊節(jié)叫好。遙想起我當年的高考,那時是考大綜合,要考9 門課。不管你喜不喜歡擅不擅長,總之就是每天填鴨式教學。畢業(yè)了好多年,我還是會時不時夢到自己坐在高考的那個教室里,那個位置上,面對一張完全看不懂的數學試卷,冷汗直冒,生不如死。我們的教育太急功近利,恨不得一天培養(yǎng)出多少名全面發(fā)展的人才。在我看來,全面發(fā)展就是全面平庸,教育是一項慢的'藝術,教育需要等待。
周國平 先生推崇的教育箴言之一是西塞羅的名言: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擺脫現實的奴役,而非適應現實。他說,今天的情形恰好相反,教育正在全力做一件事,就是以適應現實為目標塑造學生。人在社會上生活,當然有適應現實的必要,但這不該是教育的主要目的。蒙田說:學習不是為了適應外界,而是為了豐富自己?鬃右仓鲝,學習是“為己”而非“為人”的事情。由此可見,教育應該更注重豐富學生內在的精神世界,而不是按照生活需要挑選出“有用”的知識灌輸給學生。
經濟決定今天,政治決定明天,教育決定未來,F在未來就在我們的手中,也許我們老師能在課堂上給學生更多的彈性評價,多給學生幾條路走,讓他們在學習中體會快樂,學會思考。
【論教育讀后感】相關文章:
《周國平論教育》讀后感04-18
《周國平論教育》讀書心得04-07
周國平論教育讀書心得03-28
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作文04-05
論教育的心得體會(精選13篇)06-16
教育論讀書心得體會01-23
周國平論教育讀書心得4篇12-15
《新基礎教育論》讀書心得05-26
周國平論教育讀書心得體會04-15
女子論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