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時間里的麻花美文
一碗水,一瓢面,一把堿一把鹽,鹽水調(diào)堿,和面成團,和好后,放案板上餳著,餳透了切段。這邊生著火,架上鍋,倒上油,待油燒開,取一面段,搓成細(xì)條,兩頭接起擰成股,嗞地一聲下鍋里,咕嘟嘟冒泡,載沉載浮。大笊籬伺候著,翻個身就撈,撈出來控油、降溫。熱氣散盡,其色嫩黃,來一口,嘎嘣嘎嘣脆,咯吱咯吱響,耳畔清音過,齒間留余香。
這是麻花。
同樣的材料,同樣的油鍋,只搓成條,不擰成股,再炸出來就是馓子。來一口馓子,也是嘎嘣嘎嘣脆,咯吱咯吱響,但馓子的形狀跟麻花相去甚遠(yuǎn):麻花如繩索,馓子如竹筷,雖是同一坨面所生,卻只像親兄弟,不似雙胞胎。當(dāng)然,您完全可以認(rèn)為把馓子也擰成股,就跟麻花毫無區(qū)別。就像我媳婦,她管麻花叫馓子,管馓子——對不起,她沒見過馓子。這種爭議大多是地域不同、方言各異造成的,所以還是不深究的好。
還有一種食品,前面的程序跟麻花和馓子一樣,也要搓面成條,但不必擰成股,也不像馓子那樣直來直去,而是兩頭捏起,搓一個橢圓的面環(huán)。這種面環(huán)炸出來,叫做“寒具”。
寒具至少在秦漢時就有了,這東西耐存放,能冷食,最適合在不能動火的寒食節(jié)當(dāng)飯吃,所以叫寒具。寒具在南北朝時大為走紅,不但是寒食節(jié)的寵兒,還成了農(nóng)民的點心——下田時帶一包,什么時候餓了,咯吱咯吱一頓吃,吃飽繼續(xù)干活兒,能少回一趟家,多鋤幾畝地,其經(jīng)濟便捷就像今天上班族帶的盒飯。
然而寒具比不得盒飯,它太浪費。您想,油炸的東西本來就脆,吃麻花還掉渣兒呢,更何況那寒具是一扁環(huán),橫塞豎塞都有半個環(huán)留在嘴外面,咬一口,咯嘣,迸飛一半,多可惜。像這種食品,大概只有地上的螞蟻會覺得不妨千古不變,我們?nèi)祟悈s要對它進(jìn)行改革。改革了的寒具或擰成股,或炸成條,都是瘦長型的,豎著往嘴里塞,浪費小多啦。
很明顯,寒具既不是麻花,也不是馓子,它是麻花和馓子的祖宗。麻花和馓子出世之后,寒具就逐漸隱退。到宋朝時,老百姓連寒具這名字都沒聽說過,只有文人愛念舊,剛翻了幾本古籍,就想當(dāng)然地認(rèn)為他們吃的馓子就是從前的寒具。也只有文人愛守舊,老百姓都管麻花叫麻花,文人卻仍管麻花叫寒具。宋朝大儒劉安世有詩曰:一百五日寒食近,二十七品鮭菜闕。盤空釜冷奈酒何,變劑連環(huán)當(dāng)佳設(shè)。詰屈宛是腸九回,緝綴渾如衣百結(jié)。玉竹繞指影參差,規(guī)榀度風(fēng)曉明滅。
寒食節(jié)要到了,劉家卻揭不開鍋了,孩子們餓得哇哇直哭,劉安世只好上街買麻花。麻花買回來,孩子們歡呼雀躍:吃麻花嘍,吃麻花嘍!劉安世斷喝一聲:什么麻花?該叫寒具!訓(xùn)完兒孫,劉老先生詩興大發(fā),欣然提筆,先寫一行道:饑甚買寒具,飲酒戲嘲子侄。這證明他有學(xué)問,會用古稱;又證明他很高雅,只換一個名稱,很俗的麻花就變得古色古香充滿詩意了。
宋朝沒寒具,宋朝的文人偏愛在詩里提寒具,這種假模假式,博雅如陸放翁和蘇東坡也不能免俗,或許他們總覺得缺乏時間距離就缺乏詩意,所以就要時不時換個古稱浪漫一下。就像今天許多人填詞,都愛來一句“仰天長嘯”,卻不知“仰天長嘯”就是狂吹口哨,一點兒也不浪漫。
大概再過幾百年,麻花也會在未來文人的腦子里變得浪漫起來,他們邊吃著跟麻花完全不一樣的食品,邊想像著那就是從前的麻花,借此收獲點兒靠不住的浪漫。
【時間里的麻花美文】相關(guān)文章:
麻花義賣標(biāo)語10-18
又是草長鶯飛時美文(精選10篇)11-11
衛(wèi)生間里的標(biāo)語11-10
時間里沉淀所有10-10
《做麻花》教案7篇03-05
麻花作文600字7篇05-29
麻花作文600字6篇07-09
麻花作文600字4篇06-22
麻花作文600字5篇06-30
麻花作文600字10篇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