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高一物理知識點總結(jié)
總結(jié)是指社會團體、企業(yè)單位和個人在自身的某一時期、某一項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進行回顧檢查、分析評價,從而肯定成績,得到經(jīng)驗,找出差距,得出教訓和一些規(guī)律性認識的一種書面材料,它可以明確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少走彎路,少犯錯誤,提高工作效益,為此我們要做好回顧,寫好總結(jié)。那么總結(jié)應該包括什么內(nèi)容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高一物理知識點總結(jié),歡迎閱讀與收藏。
高一物理知識點總結(jié)1
研究靜摩擦力
1.當物體具有相對滑動趨勢時,物體間產(chǎn)生的摩擦叫做靜摩擦,這時產(chǎn)生的摩擦力叫靜摩擦力。
2.物體所受到的靜摩擦力有一個限度,這個值叫靜摩擦力。
3.靜摩擦力的方向總與接觸面相切,與物體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
4.靜摩擦力的大小由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以及外部受力情況決定,與正壓力無關(guān),平衡時總與切面外力平衡。0≤F=f0≤fm
5.靜摩擦力的大小與正壓力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guān)。fm=μ0?N(μ≤μ0)
6.靜摩擦有無的判斷:概念法(相對運動趨勢);二力平衡法;牛頓運動定律法;假設(shè)法(假設(shè)沒有靜摩擦)。
力的等效/替代
1.如果一個力的作用效果與另外幾個力的共同效果作用相同,那么這個力與另外幾個力可以相互替代,這個力稱為另外幾個力的合力,另外幾個力稱為這個力的分力。
2.根據(jù)具體情況進行力的'替代,稱為力的合成與分解。求幾個力的合力叫力的合成,求一個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合力和分力具有等效替代的關(guān)系。
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
1.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如果用表示兩個共點力的線段為鄰邊作一個平行四邊形,則這兩個鄰邊的對角線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2.一切矢量的運算都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高一物理知識點總結(jié)2
1、功
(1)功的概念:一個物體受到力的作用,如果在力的方向上發(fā)生一段位移,我們就說這個力對物體做了功。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發(fā)生位移,是做功的兩個不可缺少的因素。
(2)功的計算式:力對物體所做的功的大小,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的夾角的'余弦三者的乘積:W=Fscosα。
(3)功的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功的單位是焦耳,簡稱焦,符號是J。1J就是1N的力使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發(fā)生lm位移所做的功。
2、功的計算
、藕懔Φ墓Γ焊鶕(jù)公式W=Fscosα,當00≤a<900時,cosα>0,W>0,表示力對物體做正功;當α=900時,cosα=0,W=0,表示力的方向與位移的方向垂直,力不做功;當900<α<1800時,cosα<0,W<0,表示力對物體做負功,或者說物體克服力做了功。
(2)合外力的功:等于各個力對物體做功的代數(shù)和,即:W合=W1+W2+W3+……
(3)用動能定理W=ΔEk或功能關(guān)系求功。功是能量轉(zhuǎn)化的量度。做功過程一定伴隨能量的轉(zhuǎn)化,并且做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發(fā)生轉(zhuǎn)化。
3、功和沖量的比較
(1)功和沖量都是過程量,功表示力在空間上的積累效果,沖量表示力在時間上的積累效果。
(2)功是標量,其正、負表示是動力對物體做功還是物體克服阻力做功。沖量是矢量,其正、負號表示方向,計算沖量時要先規(guī)定正方向。
(3)做功的多少由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及力和位移的夾角三個因素決定。沖量的大小只由力的大小和時間兩個因素決定。力作用在物體上一段時間,力的沖量不為零,但力對物體做的功可能為零。
4、一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做功的特點
、乓粚ψ饔昧头醋饔昧υ谕欢螘r間內(nèi)做的總功可能為正、可能為負、也可能為零。
、埔粚樽饔梅醋饔玫哪Σ亮ψ龅目偣赡転榱(靜摩擦力)、可能為負(滑動摩擦力),但不可能為正。
練習題:
1、下列關(guān)于功的各種說法中,正確的是()
A、只要有力作用在物體上,就一定做了功。
B、只要物體移動了距離,就一定做了功。
C、只要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又移動了距離,就一定做了功。
D、只要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又在該力的方向上移動了距離,就一定做了功。
2、下列關(guān)于做功多少的一些說法,正確的是()
A、物體通過的距離越長,做功越多。
B、作用在物體上的力越大,做功越多。
C、外力F與物體移動的距離S的乘積越大,做功越多。
D、以上說法都不對。
3、從滑梯上勻速滑下,在這個過程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受到的力都做了功。
B、受到的重力沒有做功。
C、受到的支持力沒有做功。
D、對滑梯的壓力做了功。
4、做1J的功就相當于()
A、把質(zhì)量是1kg的物體移動1m做的功。
B、把1N重的物體水平移動1m所做的功。
C、把質(zhì)量是1kg的物體勻速舉高1m所做的功。
D、把1N重的物體勻速舉高1m所做的功。
高一物理知識點總結(jié)3
初速度為零的勻變速直線運動以下推論也成立
(1) 設(shè)T為單位時間,則有
●瞬時速度與運動時間成正比,
●位移與運動時間的平方成正比
●連續(xù)相等的時間內(nèi)的位移之比 (2)設(shè)S為單位位移,則有
●瞬時速度與位移的.平方根成正比,
●運動時間與位移的平方根成正比,
●通過連續(xù)相等的位移所需的時間之比。
高一物理知識點總結(jié)4
1、功(A)
力對物體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夾角的余弦三者的乘積。
功的定義式:
注意:時,;但時,,力不做功;時,。
2、功率(A)
功與完成這些功所用時間的比值。
平均功率:;
功率是表示物體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力與速度方向一致時:P=Fv
3、重力勢能重力勢能的變化與重力做功的關(guān)系(A)
物體的重力勢能等于它所受重力與所處高度的乘積,。重力勢能的值與所選取的參考平面有關(guān)。
重力勢能的變化與重力做功的關(guān)系:重力做多少功重力勢能就減少多少,克服重力做多少功重力勢能就增加多少。重力對物體所做的功等于物體重力勢能的減少量:。
重力做功的特點:重力對物體所做的功只與物體的起始位置有關(guān),而跟物體的具體運動路徑無關(guān)。
4、動能(A)
物體由于運動而具有的能量。
物體質(zhì)量越大,速度越大則物體的動能越大。
5、動能定理(A)
合力在某個過程中對物體所做的功,等于物體在這個過程中動能的變化。
表達式:或。
6、機械能守恒定律(B)
機械能:機械能是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的統(tǒng)稱,可表示為:
E(機械能)=Ek(動能)+Ep(勢能)。
機械能守恒定律:在只有重力或彈力做功的物體系統(tǒng)內(nèi),動能與勢能可以相互轉(zhuǎn)化,而總的機械能保持不變。
式中是物體處于狀態(tài)1時的勢能和動能,是物體處于狀態(tài)2時的勢能和動能。
7、用電火花計時器(或電磁打點計時器)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A)
實驗目的:通過對自由落體運動的研究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
速度的測量:做勻變速運動的紙帶上某點的瞬時速度,等于相鄰兩點間的平均速度。
下落高度的測量:等于紙帶上兩點間的距離。
比較V2與2gh相等或近似相等,則說明機械能守恒。
8、能量守恒定律(A)
能量既不會消滅,也不會創(chuàng)生,它只會從一種形式轉(zhuǎn)化為其他形式,或者從一個物體轉(zhuǎn)移到另一個物體,而在轉(zhuǎn)化和轉(zhuǎn)移的過程中,能量的總量保持不變。
9、能源能量轉(zhuǎn)化和轉(zhuǎn)移的方向性(A)
能源是人類可以利用的能量,是人類社會活動的物質(zhì)基礎(chǔ)。人類利用能源大致經(jīng)歷了三個時期,即柴薪時期、煤炭時期、石油時期。
能量的`耗散:燃料燃燒時一旦把自己的熱量釋放出去,它就不會再次自動聚集起來供人類重新利用;電池中的化學能轉(zhuǎn)化為電能,它又通過燈泡轉(zhuǎn)化成內(nèi)能和光能,熱和光被其他物質(zhì)吸收之后變成周圍環(huán)境的內(nèi)能,我們也無法把這些內(nèi)能收集起來重新利用。這種現(xiàn)象叫做能量的耗散。能量耗散表明,在能源的利用過程中,即在能量的轉(zhuǎn)化過程中,能量在數(shù)量上并未減少,但在可利用的品質(zhì)上降低了,從便于利用變成不利于利用的了。能量的耗散從能量轉(zhuǎn)化的角度反映出自然界中宏觀過程的方向性。
10、運動的合成與分解(A)
如果某物體同時參與幾個運動,那么這物體的實際運動就叫做那幾個運動的合運動,那幾個運動叫做這個實際運動的分運動。已知分運動情況求合運動情況叫運動的合成,已知合運動情況求分運動情況叫運動的分解。
運動合成與分解的運算法則:運動的合成與分解是指描述物體運動的各物理量即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合成與分解。由于它們都是矢量,所以它們都遵循矢量的合成與分解法則。
合運動和分運動的關(guān)系:
(1)等效性:各分運動的規(guī)律疊加起來與合運動規(guī)律有相同的效果。
(2)獨立性:某方向上的運動不會因為其它方向上是否有運動而影響自己的運動性質(zhì)。
(3)等時性:合運動通過合位移所需時間和對應的每個分運動通過分位移的時間相等,即各分運動總是同時開始,同時結(jié)束的。
11、平拋運動的規(guī)律(B)
將物體以一定的水平速度拋出,在不計空氣阻力的情況下,物體所做的運動。
平拋運動的特點:
(1)加速度a=g恒定,方向豎直向下;
(2)運動軌跡是拋物線。
平拋運動的處理方法:平拋運動可以分解為水平方向上的勻速直線運動和豎直方向上的自由落體運動。x=v0ty=gt2
12、勻速圓周運動(A)
質(zhì)點沿圓周運動,如果在相等的時間里通過的圓弧長度都相等,這種運動就叫做勻速圓周運動。
注意勻速圓周運動不是勻速運動,是曲線運動,速度方向不斷變化。
13、線速度、角速度和周期(A)
線速度:物體在某時間內(nèi)通過的弧長與所用時間的比值,其方向在圓周的切線方向上。
表達式:
角速度:物體在某段時間內(nèi)通過的角度與所用時間的比值。
表達式:,其單位為弧度每秒,。
周期:勻速運動的物體運動一周所用的時間。
頻率:,單位:赫茲(HZ)
高一物理知識點總結(jié)5
1、電場線:用來形象描述電場的假想曲線,是由法拉第引入的。
理解:①、起始于正電荷(無窮遠處),終止于負電荷(無窮遠處),不是閉合曲線,不相交。
②、電場線上一點的切線方向為該點場強方向。
、邸㈦妶鼍的疏密程度反映了場強的大小。
、、勻強電場的電場線是平行等距的直線。
、、沿電場線方向電勢逐點降低,是電勢最低最快的方向。
、、電場線并非電荷運動的軌跡。
2、等勢面:電勢相等的`點構(gòu)成的面有以下特征;
①在同一等勢面上移動電荷電場力不做功。
②等勢面與電場力垂直。
③電場中任何兩個等勢面不相交。
④電場線由高等勢面指向低等勢面。
、菀(guī)定:相鄰等勢面間的電勢差相差,所以等勢面的疏密反映了場強的大小(勻強點電荷電場等勢面的特點)
⑥幾種等勢面的性質(zhì)
A、等量同種電荷連線和中線上
連線上:中點電勢最小
中線上:由中點到無窮遠電勢逐漸減小,無窮遠電勢為零。
B、等量異種電荷連線上和中線上
連線上:由正電荷到負電荷電勢逐漸減小。
中線上:各點電勢相等且都等于零。
3、電場力做功與電勢能的關(guān)系:
、佟⑼ㄟ^電場力做功說明:電場力做正功,電勢能減小。
電場力做負功,電勢能增大。
、凇⒄姾桑喉樦妶鼍移動時,電勢能減小。
逆著電場線移動時,電勢能增加。
負電荷:順著電場線移動時,電勢能增加。
逆著電場線移動時,電勢能減小。
、、求電荷在電場中A、B兩點具有的電勢能高低
將電荷由A點移到B點根據(jù)電場力做功情況判斷,電場力做正功,電勢能減小,電荷在A點電勢能大于在B點的電勢能,反之電場力做負功,電勢能增加,電荷在B點的電勢能小于在B點的電勢能
、、在正電荷產(chǎn)生的電場中正電荷在任意一點具有的電勢能都為正,負電荷在任一點具有的電勢能都為負。
在負電荷產(chǎn)生的電場中正電荷在任意一點具有的電勢能都為負,負電荷在任意一點具有的電勢能都為正。
高一物理知識點總結(jié)6
1.電容定義:電容器所帶的電荷量Q與電容器兩極板間的電勢U的`比值,叫做電容器的電容
C=Q/U,式中Q指每一個極板帶電量的絕對值
①電容是反映電容器本身容納電荷本領(lǐng)大小的物理量,跟電容器是否帶電無關(guān)。
、陔娙莸膯挝唬涸趪H單位制中,電容的單位是法拉,簡稱法,符號是F。
常用單位有微法(μF),皮法(pF)1μF=10-6F,1pF=10-12F
2.平行板電容器的電容C:跟介電常數(shù)成正比,跟正對面積S成正比,跟極板間的距離d成反比。
是電介質(zhì)的介電常數(shù),k是靜電力常量;空氣的介電常數(shù)最小。
3.電容器始終接在電源上,電壓不變;電容器充電后斷開電源,帶電量不變。
高一物理知識點總結(jié)7
曲線運動、萬有引力
1.運動軌跡為曲線,向心力存在是條件,曲線運動速度變,方向就是該點切線。
2.圓周運動向心力,供需關(guān)系在心里,徑向合力提供足,需mu平方比R,mrw平方也需,供求平衡不心離。
3.萬有引力因質(zhì)量生,存在于世界萬物中,皆因天體質(zhì)量大,萬有引力顯神通。衛(wèi)星繞著天體行,快慢運動的`衛(wèi)星,均由距離來決定,距離越近它越快,距離越遠越慢行,同步衛(wèi)星速度定,定點赤道上空行。
高一物理知識點2
動力學(運動和力)
1.牛頓第一運動定律(慣性定律):物體具有慣性,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tài)為止
2.牛頓第二運動定律:F合=ma或a=F合/ma{由合外力決定,與合外力方向一致}
3.牛頓第三運動定律:F=-F{負號表示方向相反,F、F各自作用在對方,平衡力與作用力反作用力區(qū)別,實際應用:反沖運動}
4.共點力的平衡F合=0,推廣{正交分解法、三力匯交原理}
5.超重:FN>G,失重:FN
6.牛頓運動定律的適用條件:適用于解決低速運動問題,適用于宏觀物體,不適用于處理高速問題,不適用于微觀粒子〔見第一冊P67〕
注:平衡狀態(tài)是指物體處于靜止或勻速直線狀態(tài),或者是勻速轉(zhuǎn)動。
高一物理知識點總結(jié)8
自由落體運動的定義
從靜止出發(fā),只在重力作用下而降落的運動模式,叫自由落體運動。
自由落體運動是最典型的勻變速直線運動;是初速度為零,加速度為g的勻加速直線運動。
地球表面附近的上空可看作是恒定的重力場。如不考慮大氣阻力,在該區(qū)域內(nèi)的自由落體運動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并非指向地心),加速度為重力加速度g的勻加速直線運動。
只有在赤道上或者兩極上,自由落體運動的方向(也就是重力的方向)才是指向地球中心的。
g≈9.8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較小,在高山處比平地小,方向豎直向下)。
自由落體運動的基本公式
(1)Vt=gt
(2)h=1/2gt^2
(3)Vt^2=2gh
這里的h與x同樣都是指位移,一般在自由落體中用h表示數(shù)值方向的`位移量。
自由落體運動的研究先驅(qū)者
對自由落體最先研究的是古希臘的科學家亞里士多德,他提出:物體下落的快慢是由物體本身的重量決定的,物體越重,下落得越快;反之,則下落得越慢。
亞里士多德,前384年4月23日-前322年3月7日,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學生、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
他的著作包含許多學科,包括了物理學、形而上學、詩歌(包括戲劇)、生物學、動物學、邏輯學、政治、政府、以及_學。和柏拉圖、蘇格拉底(柏拉圖的老師)一起被譽為西方哲學的奠基者。亞里士多德的著作是西方哲學的第一個廣泛系統(tǒng),包含道德、美學、邏輯和科學、政治和玄學。
伽利略是意大利天文學家,也是世界物理學家。他于1564年誕生在意大利北部的比薩市,1642年1月8日去世,終年78歲。他畢生致力于科學事業(yè),不僅為我們留下了時鐘、望遠鏡和眾多的科學專著,而且還為破除宗教迷信、科學偏見作出了杰出的貢獻。
伽利略在1638年寫的《兩種新科學的對話》一書中指出:根據(jù)亞里士多德的論斷,一塊大石頭的下落速度要比一塊小石頭的下落速度大。假定大石頭的下落速度為8,小石頭的下落速度為4,當我們把兩塊石頭拴在一起時,下落快的會被下落慢的拖著而減慢,下落慢的會被下落快的拖著而加快,結(jié)果整個系統(tǒng)的下落速度應該小于8。但是兩塊石頭拴在一起,加起來比大石頭還要重,因此重物體比輕物體的下落速度要小。這樣,就從重物體比輕物體下落得快的假設(shè),推出了重物體比輕物體下落得慢的結(jié)論。亞里士多德的理論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伽利略由此推斷重物體不會比輕物體下落得快。伽利略的假設(shè)推導法,對物理思維方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伽利略曾在的比薩斜塔做了的自由落體試驗,讓兩個體積相同,質(zhì)量不同的球從塔頂同時下落,結(jié)果兩球同時落地,以實踐駁倒了亞里士多德的結(jié)論。但是后來經(jīng)過歷史的嚴格考證,伽利略并沒有在比薩斜塔做實驗,人們卻還是把比薩斜塔當作對伽利略的紀念碑。
高一物理知識點總結(jié)9
1、參考系: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一個物體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都是相對于參考系在而言的。通常以地面為參考系。
2、質(zhì)點:
(1)定義:用來代替物體的有質(zhì)量的點。質(zhì)點是一種理想化的模型,是科學的.抽象。
(2)物體可看做質(zhì)點的條件:研究物體的運動時,物體的大小和形狀對研究結(jié)果的影響可以忽略。且物體能否看成質(zhì)點,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3)物體可被看做質(zhì)點的幾種情況:
、倨絼拥奈矬w通?梢暈橘|(zhì)點。
②有轉(zhuǎn)動但相對平動而言可以忽略時,也可以把物體視為質(zhì)點。
③同一物體,有時可看成質(zhì)點,有時不能。當物體本身的大小對所研究問題的影響不能忽略時,不能把物體看做質(zhì)點,反之,則可以。
【注】質(zhì)點并不是質(zhì)量很小的點,要區(qū)別于幾何學中的“點”。
3、時間和時刻:
時刻是指某一瞬間,用時間軸上的一個點來表示,它與狀態(tài)量相對應;時間是指起始時刻到終止時刻之間的間隔,用時間軸上的一段線段來表示,它與過程量相對應。
4、位移和路程:
位移用來描述質(zhì)點位置的變化,是質(zhì)點的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線段,是矢量;
路程是質(zhì)點運動軌跡的長度,是標量。
5、速度:
用來描述質(zhì)點運動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1)平均速度:是位移與通過這段位移所用時間的比值,其定義式為,方向與位移的方向相同。平均速度對變速運動只能作粗略的描述。
(2)瞬時速度:是質(zhì)點在某一時刻或通過某一位置的速度,瞬時速度簡稱速度,它可以精確變速運動。瞬時速度的大小簡稱速率,它是一個標量。
6、加速度:用量描述速度變化快慢的的物理量,其定義式為。
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與速度的變化量方向相同(注意與速度的方向沒有關(guān)系),大小由兩個因素決定。
補充:速度與加速度的關(guān)系
1、速度與加速度沒有必然的關(guān)系,即:
(1)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也大;
(2)加速度大,速度不一定也大;
(3)速度為零,加速度不一定也為零;
(4)加速度為零,速度不一定也為零。
2、當加速度a與速度V方向的關(guān)系確定時,則有:
(1)若a與V方向相同時,不管a如何變化,V都增大。
(2)若a與V方向相反時,不管a如何變化,V都減小。
高一物理知識點總結(jié)10
認識形變
1。物體形狀回體積發(fā)生變化簡稱形變。
2。分類:按形式分:壓縮形變、拉伸形變、彎曲形變、扭曲形變。
按效果分:彈性形變、塑性形變
3。彈力有無的判斷:1)定義法(產(chǎn)生條件)
2)搬移法:假設(shè)其中某一個彈力不存在,然后分析其狀態(tài)是否有變化。
3)假設(shè)法:假設(shè)其中某一個彈力存在,然后分析其狀態(tài)是否有變化。
彈性與彈性限度
1。物體具有恢復原狀的性質(zhì)稱為彈性。
2。撤去外力后,物體能完全恢復原狀的形變,稱為彈性形變。
3。如果外力過大,撤去外力后,物體的形狀不能完全恢復,這種現(xiàn)象為超過了物體的彈性限度,發(fā)生了塑性形變。
探究彈力
1。產(chǎn)生形變的物體由于要恢復原狀,會對與它接觸的物體產(chǎn)生力的作用,這種力稱為彈力。
2。彈力方向垂直于兩物體的接觸面,與引起形變的外力方向相反,與恢復方向相同。
繩子彈力沿繩的收縮方向;鉸鏈彈力沿桿方向;硬桿彈力可不沿桿方向。
彈力的作用線總是通過兩物體的接觸點并沿其接觸點公共切面的垂直方向。
3。在彈性限度內(nèi),彈簧彈力F的大小與彈簧的伸長或縮短量x成正比,即胡克定律。
F=kx
4。上式的k稱為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倔強系數(shù)),反映了彈簧發(fā)生形變的難易程度。
5。彈簧的串、并聯(lián):串聯(lián):1/k=1/k1+1/k2并聯(lián):k=k1+k2
第二節(jié)研究摩擦力
滑動摩擦力
1。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有相對滑動時,物體之間存在的摩擦叫做滑動摩擦。
2。在滑動摩擦中,物體間產(chǎn)生的阻礙物體相對滑動的作用力,叫做滑動摩擦力。
3;瑒幽Σ亮的大小跟正壓力N(≠G)成正比。即:f=μN
4。μ稱為動摩擦因數(shù),與相接觸的物體材料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guān)。0<μ<1。
5;瑒幽Σ亮Φ姆较蚩偸桥c物體相對滑動的方向相反,與其接觸面相切。
6。條件:直接接觸、相互擠壓(彈力),相對運動/趨勢。
7。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積無關(guān),與相對運動速度無關(guān)。
8。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動力。
9。計算:公式法/二力平衡法。
研究靜摩擦力
1。當物體具有相對滑動趨勢時,物體間產(chǎn)生的摩擦叫做靜摩擦,這時產(chǎn)生的摩擦力叫靜摩擦力。
2。物體所受到的靜摩擦力有一個限度,這個值叫靜摩擦力。
3。靜摩擦力的方向總與接觸面相切,與物體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
4。靜摩擦力的大小由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以及外部受力情況決定,與正壓力無關(guān),平衡時總與切面外力平衡。0≤F=f0≤fm
5。靜摩擦力的大小與正壓力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guān)。fm=μ0·N(μ≤μ0)
6。靜摩擦有無的判斷:概念法(相對運動趨勢);二力平衡法;牛頓運動定律法;假設(shè)法(假設(shè)沒有靜摩擦)。
第三節(jié)力的等效和替代
力的圖示
1。力的圖示是用一根帶箭頭的線段(定量)表示力的三要素的方法。
2。圖示畫法:選定標度(同一物體上標度應當統(tǒng)一),沿力的方向從力的作用點開始按比例畫一線段,在線段末端標上箭頭。
3。力的示意圖:突出方向,不定量。
力的等效/替代
1。如果一個力的作用效果與另外幾個力的共同效果作用相同,那么這個力與另外幾個力可以相互替代,這個力稱為另外幾個力的合力,另外幾個力稱為這個力的分力。
2。根據(jù)具體情況進行力的替代,稱為力的合成與分解。求幾個力的合力叫力的合成,求一個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合力和分力具有等效替代的關(guān)系。
3。實驗:平行四邊形定則:P58
第四節(jié)力的合成與分解
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
1。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如果用表示兩個共點力的線段為鄰邊作一個平行四邊形,則這兩個鄰邊的對角線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2。一切矢量的運算都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合力的計算
1。方法:公式法,圖解法(平行四邊形/多邊形/△)
2。三角形定則:將兩個分力首尾相接,連接始末端的有向線段即表示它們的合力。
3。設(shè)F為F1、F2的合力,θ為F1、F2的夾角,則:
F=√F12+F22+2F1F2cosθtanθ=F2sinθ/(F1+F2cosθ)
當兩分力垂直時,F(xiàn)=F12+F22,當兩分力大小相等時,F(xiàn)=2F1cos(θ/2)
4。1)|F1—F2|≤F≤|F1+F2|
2)隨F1、F2夾角的增大,合力F逐漸減小。
3)當兩個分力同向時θ=0,合力:F=F1+F2
4)當兩個分力反向時θ=180°,合力最。篎=|F1—F2|
5)當兩個分力垂直時θ=90°,F(xiàn)2=F12+F22
分力的計算
1。分解原則:力的實際效果/解題方便(正交分解)
2。受力分析順序:G→N→F→電磁力
第五節(jié)共點力的平衡條件
共點力
如果幾個力作用在物體的同一點,或者它們的作用線相交于同一點(該點不一定在物體上),這幾個力叫做共點力。
尋找共點力的平衡條件
1。物體保持靜止或者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的狀態(tài)叫平衡狀態(tài)。
2。物體如果受到共點力的作用且處于平衡狀態(tài),就叫做共點力的平衡。
3。二力平衡是指物體在兩個共點力的作用下處于平衡狀態(tài),其平衡條件是這兩個離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多力亦是如此。
4。正交分解法:把一個矢量分解在兩個相互垂直的坐標軸上,利于處理多個不在同一直線上的矢量(力)作用分解。
第六節(jié)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探究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guān)系
1。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有作用力時,同時也受到另一物體對它的作用力,這種相互作用力稱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力的性質(zhì):物質(zhì)性(必有施/手力物體),相互性(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平衡力與相互作用力:
同:等大,反向,共線
異:相互作用力具有同時性(產(chǎn)生、變化、小時),異體性(作用效果不同,不可抵消),二力同性質(zhì)。平衡力不具備同時性,可相互抵消,二力性質(zhì)可不同。
牛頓第三定律
1。牛頓第三定律: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牛頓第三定律適用于任何兩個相互作用的物體,與物體的質(zhì)量、運動狀態(tài)無關(guān)。二力的產(chǎn)生和消失同時,無先后之分。二力分別作用在兩個物體上,各自分別產(chǎn)生作用效果。
高一物理知識點總結(jié)11
1、萬有引力定律:引力常量G=6.67×N?m2/kg2
2、適用條件:可作質(zhì)點的兩個物體間的相互作用;若是兩個均勻的球體,r應是兩球心間距。(物體的尺寸比兩物體的`距離r小得多時,可以看成質(zhì)點)
3、萬有引力定律的應用:(中心天體質(zhì)量M,天體半徑R,天體表面重力加速度g)
。1)萬有引力=向心力(一個天體繞另一個天體作圓周運動時)
。2)重力=萬有引力
地面物體的重力加速度:mg=Gg=G≈9.8m/s2
高空物體的重力加速度:mg=Gg=G<9.8m/s2
4、第一宇宙速度————在地球表面附近(軌道半徑可視為地球半徑)繞地球作圓周運動的衛(wèi)星的線速度,在所有圓周運動的衛(wèi)星中線速度是的。
由mg=mv2/R或由==7.9km/s
5、開普勒三大定律
6、利用萬有引力定律計算天體質(zhì)量
7、通過萬有引力定律和向心力公式計算環(huán)繞速度
8、大于環(huán)繞速度的兩個特殊發(fā)射速度:第二宇宙速度、第三宇宙速度(含義)
高一物理知識點總結(jié)12
一.曲線運動
1.曲線運動的位移:平面直角坐標系 通常設(shè)位移方向與x軸夾角為α
2.曲線運動的速度:
、儋|(zhì)點在某一點的速度,沿曲線在這一點的切線方向
、谒俣仍谄矫嬷苯亲鴺讼抵锌煞纸鉃樗剿俣萔x及豎直速度Vy,V2=Vx2+Vy2
3.曲線運動是變速運動(速度是矢量,方向或大小任一的改變都會造成速度的變化,曲線運動中,速度的方向一定改變)
4.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物體所受合力的方向與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線上
二.平拋運動(曲線運動特例)
1.定義:以一定的速度將物體拋出,如果物體只受重力的作用,這時的運動叫做拋體運動,拋體運動開始時的速度叫做初速度。如果初速度是沿水平方向的,這個運動叫做平拋運動
2.平拋運動的速度:①水平方向做勻速直線運動 初速度V0即為Vx一直保持不變
、谪Q直方向做自由落體運動 Vy=gt
、酆纤俣龋篤2=Vx2+Vy2=V02+(gt)2 方向:與X軸的夾角為θ tanθ=Vy/V0=gt/V0
3.平拋運動的位移:①水平方向 X=V0t
、谪Q直方向y=1/2gt2 ③合位移 S2=x2+y2=(V0t)2+(1/2gt2 )2 方向:與X軸夾角為α tanα=y/x=V0t/?gt2=2V0/gt
三.圓周運動
1.線速度V:①圓周運動的快慢可以用物體通過的弧長與所用時間的'比值來量度 該比值即為線速度 ②V=Δs/Δt 單位:m/s③勻速圓周運動:物體沿著圓周運動,并且線速度的大小處處相等(tips:方向時時改變)
2.角速度ω:①物體做圓周運動的快慢還可以用它與圓心連線掃過角度的快慢來描述,即角速度 ② 公式 ω=Δθ/Δt (角度使用弧度制) ω的單位是rad/s
3.轉(zhuǎn)速r:物體單位時間轉(zhuǎn)過的圈數(shù) 單位:轉(zhuǎn)每秒或轉(zhuǎn)每分
4.周期T: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轉(zhuǎn)過一周所用的時間 單位:秒S
5.關(guān)系式:V=ωr(r為半徑) ω=2π/T
6.向心加速度①定義:任何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的加速度都指向圓心,這個加速度叫做向心加速度
、诒磉_式 a=V2/r=ω2r=(4π2/T2)r=4π2f2r=4π2n2r(n指轉(zhuǎn)過的圈數(shù))方向:指向圓心
四.開普勒定律
1.開普勒第一定律:所有行星繞太陽運動的軌道都是橢圓,太陽處于橢圓的一個焦點上
2.開普勒第二定律:對任意一個行星來說,它與太陽的連線在相等的時間掃過相等的面積
3.開普勒第三定律:①所有行星的軌道的半長軸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轉(zhuǎn)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②a—橢圓軌道的半長軸 T—公轉(zhuǎn)周期 則 a3/T2=k 對同一個行星來說,k為常量
高一物理知識點總結(jié)13
力是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有力必有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叫力的三要素。用一條有向線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來的方法叫力的圖示。
按照力命名的'依據(jù)不同,可以把力分為:
、侔葱再|(zhì)命名的力(例如:重力、彈力、摩擦力、分子力、電磁力等。)
②按效果命名的力(例如:拉力、壓力、支持力、動力、阻力等)。
力的作用效果:
①形變;
、诟淖冞\動狀態(tài).
高一物理知識點總結(jié)14
物體通過的路程與所用的時間之比叫做速度。
平均速度(與位移、時間間隔相對應)
物體運動的平均速度v是物體的位移s與發(fā)生這段位移所用時間t的比值。其方向與物體的位移方向相同。單位是m/s。
v=s/t
瞬時速度(與位置時刻相對應)
瞬時速度是物體在某時刻前后無窮短時間內(nèi)的平均速度。其方向是物體在運動軌跡上過該點的切線方向。瞬時速率(簡稱速率)即瞬時速度的大小。
速率≥速度
速度變化的快慢加速度
1.物體的加速度等于物體速度變化(vt—v0)與完成這一變化所用時間的比值a=(vt—v0)/t
2.a不由△v、t決定,而是由F、m決定。
3.變化量=末態(tài)量值—初態(tài)量值……表示變化的大小或多少
4.變化率=變化量/時間……表示變化快慢
5.如果物體沿直線運動且其速度均勻變化,該物體的運動就是勻變速直線運動(加速度不隨時間改變)。
6.速度是狀態(tài)量,加速度是性質(zhì)量,速度改變量(速度改變大小程度)是過程量。
萬有引力定律及其應用
1.萬有引力定律:引力常量G=6.67×Nm2/kg2
2.適用條件:可作質(zhì)點的兩個物體間的相互作用;若是兩個均勻的球體,r應是兩球心間距.(物體的尺寸比兩物體的距離r小得多時,可以看成質(zhì)點)
3.萬有引力定律的應用:(中心天體質(zhì)量M,天體半徑R,天體表面重力加速度g)
(1)萬有引力=向心力(一個天體繞另一個天體作圓周運動時)
(2)重力=萬有引力
地面物體的重力加速度:mg=Gg=G≈9.8m/s2
高空物體的重力加速度:mg=Gg=G<9.8m/s2
4.第一宇宙速度----在地球表面附近(軌道半徑可視為地球半徑)繞地球作圓周運動的衛(wèi)星的線速度,在所有圓周運動的衛(wèi)星中線速度是的。
由mg=mv2/R或由==7.9km/s
5.開普勒三大定律
6.利用萬有引力定律計算天體質(zhì)量
7.通過萬有引力定律和向心力公式計算環(huán)繞速度
8.大于環(huán)繞速度的兩個特殊發(fā)射速度:第二宇宙速度、第三宇宙速度(含義)
功、功率、機械能和能源
1.做功兩要素:力和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發(fā)生位移
2.功:功是標量,只有大小,沒有方向,但有正功和負功之分,單位為焦耳(J)
3.物體做正功負功問題(將α理解為F與V所成的角,更為簡單)
(1)當α=90度時,W=0.這表示力F的方向跟位移的方向垂直時,力F不做功,
如小球在水平桌面上滾動,桌面對球的支持力不做功。
(2)當α
如人用力推車前進時,人的推力F對車做正功。
(3)當α大于90度小于等于180度時,cosα<0,W<0.這表示力F對物體做負功。
如人用力阻礙車前進時,人的推力F對車做負功。
一個力對物體做負功,經(jīng)常說成物體克服這個力做功(取絕對值)。
例如,豎直向上拋出的球,在向上運動的過程中,重力對球做了-6J的功,可以說成球克服重力做了6J的功。說了“克服”,就不能再說做了負功
4.動能是標量,只有大小,沒有方向。表達式
5.重力勢能是標量,表達式
(1)重力勢能具有相對性,是相對于選取的參考面而言的。因此在計算重力勢能時,應該明確選取零勢面。
(2)重力勢能可正可負,在零勢面上方重力勢能為正值,在零勢面下方重力勢能為負值。
6.動能定理:
W為外力對物體所做的總功,m為物體質(zhì)量,v為末速度,為初速度
解答思路:
、龠x取研究對象,明確它的運動過程。
、诜治鲅芯繉ο蟮氖芰η闆r和各力做功情況,然后求各個外力做功的代數(shù)和。
、勖鞔_物體在過程始末狀態(tài)的動能和。
④列出動能定理的方程。
7.機械能守恒定律:(只有重力或彈力做功,沒有任何外力做功。)
解題思路:
、龠x取研究對象----物體系或物體
、诟鶕(jù)研究對象所經(jīng)歷的物理過程,進行受力,做功分析,判斷機械能是否守恒。
、矍‘?shù)剡x取參考平面,確定研究對象在過程的初、末態(tài)時的機械能。
、芨鶕(jù)機械能守恒定律列方程,進行求解。
8.功率的表達式:,或者P=FV功率:描述力對物體做功快慢;是標量,有正負
9.額定功率指機器正常工作時的輸出功率,也就是機器銘牌上的標稱值。
實際功率是指機器工作中實際輸出的功率。機器不一定都在額定功率下工作。實際功率總是小于或等于額定功率。
10、能量守恒定律及能量耗散
第一節(jié)認識運動
機械運動:物體在空間中所處位置發(fā)生變化,這樣的運動叫做機械運動。
運動的特性:普遍性,永恒性,多樣性
參考系
1.任何運動都是相對于某個參照物而言的,這個參照物稱為參考系。
2.參考系的選取是自由的。
(1)比較兩個物體的運動必須選用同一參考系。
(2)參照物不一定靜止,但被認為是靜止的。
質(zhì)點
1.在研究物體運動的過程中,如果物體的大小和形狀在所研究問題中可以忽略是,把物體簡化為一個點,認為物體的質(zhì)量都集中在這個點上,這個點稱為質(zhì)點。
2.質(zhì)點條件:
(1)物體中各點的運動情況完全相同(物體做平動)
(2)物體的大小(線度)<<它通過的距離
3.質(zhì)點具有相對性,而不具有絕對性。
4.理想化模型:根據(jù)所研究問題的性質(zhì)和需要,抓住問題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種理想化的模型,使復雜的問題得到簡化。(為便于研究而建立的一種高度抽象的理想客體)
第二節(jié)時間位移
時間與時刻
1.鐘表指示的一個讀數(shù)對應著某一個瞬間,就是時刻,時刻在時間軸上對應某一點。兩個時刻之間的間隔稱為時間,時間在時間軸上對應一段。
△t=t2—t1
2.時間和時刻的單位都是秒,符號為s,常見單位還有min,h。
3.通常以問題中的初始時刻為零點。
路程和位移
1.路程表示物體運動軌跡的長度,但不能完全確定物體位置的變化,是標量。
2.從物體運動的起點指向運動的重點的有向線段稱為位移,是矢量。
3.物理學中,只有大小的物理量稱為標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稱為矢量。
4.只有在質(zhì)點做單向直線運動是,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兩者運算法則不同。
第三節(jié)記錄物體的運動信息
打點記時器:通過在紙帶上打出一系列的點來記錄物體運動信息的儀器。(電火花打點記時器——火花打點,電磁打點記時器——電磁打點);一般打出兩個相鄰的點的時間間隔是0.02s。
第四節(jié)物體運動的速度
物體通過的路程與所用的時間之比叫做速度。
平均速度(與位移、時間間隔相對應)
物體運動的平均速度v是物體的位移s與發(fā)生這段位移所用時間t的比值。其方向與物體的位移方向相同。單位是m/s。
v=s/t
瞬時速度(與位置時刻相對應)
瞬時速度是物體在某時刻前后無窮短時間內(nèi)的平均速度。其方向是物體在運動軌跡上過該點的切線方向。瞬時速率(簡稱速率)即瞬時速度的大小。
速率≥速度
第五節(jié)速度變化的快慢加速度
1.物體的加速度等于物體速度變化(vt—v0)與完成這一變化所用時間的比值
a=(vt—v0)/t
2.a不由△v、t決定,而是由F、m決定。
3.變化量=末態(tài)量值—初態(tài)量值……表示變化的大小或多少
4.變化率=變化量/時間……表示變化快慢
5.如果物體沿直線運動且其速度均勻變化,該物體的運動就是勻變速直線運動(加速度不隨時間改變)。
6.速度是狀態(tài)量,加速度是性質(zhì)量,速度改變量(速度改變大小程度)是過程量。
第六節(jié)用圖象描述直線運動
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位移圖象
1.s-t圖象是描述做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物體的位移隨時間的變化關(guān)系的曲線。(不反映物體運動的軌跡)
2.物理中,斜率k≠tanα(2坐標軸單位、物理意義不同)
3.圖象中兩圖線的交點表示兩物體在這一時刻相遇。
勻變速
直線運動的速度圖象
1.v-t圖象是描述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物體歲時間變化關(guān)系的圖線。(不反映物體運動軌跡)
2.圖象與時間軸的面積表示物體運動的位移,在t軸上方位移為正,下方為負,整個過程中位移為各段位移之和,即各面積的代數(shù)和。
牛頓第一定律
定義: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tài)為止。
慣性
1、定義:物體具有的保持原來的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的性質(zhì)。
2、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慣性不是一種力。任何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具有慣性。
3、慣性的大小只由物體本身的特征決定,與外界因素無關(guān)。
4、慣性是不能被克服的,但可以利用慣性做事或防止慣性的不良影響。
5、不要把慣性概念與慣性定律相混淆。慣性是萬物皆有的保持原運動狀態(tài)的一種屬性,慣性定律則是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時的運動定律。
運動狀態(tài)
1、運動狀態(tài)指的是物體的速度
速度是是矢量,速度不變則運動狀態(tài)不變,速度改變運動狀態(tài)也就改變了,所以運動狀態(tài)不斷改變的物體總有加速度。
2、力是使物體產(chǎn)生加速度的原因
3、質(zhì)量是物體慣性大小的量度
一、形變
1、形變:物體的`形狀或體積的改變。
2、形變的種類:彈性形變(撤去使物體發(fā)生形變的外力后能恢復原來形狀的物體的形變)范性形變(撤去使物體發(fā)生形變的外力后不能恢復原來形狀的物體的形變)3、彈性限度:若物體形變過大,超過一定限度,撤去外力后,無法恢復原來的形狀,這個限度叫彈性限度。
二、彈力
1、定義:發(fā)生形變的物體,由于要恢復原狀,會對跟它接觸的物體產(chǎn)生的力的作用,這種力叫彈力。
2、產(chǎn)生條件:
。1)兩物體必須直接接觸,
。2)量物體接觸處有彈性形變(彈力是接觸力)。
3、方向:彈力的方向與施力物體的形變方向相反。
4、彈力方向的判斷方法
(1)彈簧兩端的彈力方向,與彈簧中心軸線重合,指向彈簧恢復原狀的方向。其彈力可為拉力,可為壓力;對彈簧秤只為拉力。
(2)輕繩對物體的彈力方向,沿繩指向繩收縮的方向,即只為拉力。
(3)點與面接觸時彈力的方向,過接觸點垂直于接觸面(或接觸面的切線方向)而指向受力物體。
(4)面與面接觸時彈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觸面而指向受力物體。
(5)球與面接觸時彈力的方向,在接觸點與球心的連線上而指向受力物體。
(6)球與球相接觸的彈力方向,沿半徑方向,垂直于過接觸點的公切面而指向受力物體。
(7)輕桿的彈力方向可能沿桿也可能不沿桿,桿可提供拉力也可提供壓力。
(8)根據(jù)物體的運動情況,動力學規(guī)律判斷.
說明:
、賶毫、支持力的方向總是垂直于接觸面(若是曲面則垂直過接觸點的切面)指向被壓或被支持的物體。
、诶K的拉力方向總是沿繩指向繩收縮的方向。
③桿既可產(chǎn)生拉力,也可產(chǎn)生壓力,而且能產(chǎn)生不同方向的力。這是桿的受力特點。桿一端受的彈力方向不一定沿桿的方向。
5、彈力的大。号c形變量有關(guān),遵循胡克定律。
①彈簧、橡皮條類:它們的形變可視為彈性形變。
三、胡克定律:
(在彈性限度內(nèi))F=kx
上式中k叫彈簧勁度系數(shù),單位:N/m,跟彈簧的材料、粗細,直徑及原長都有關(guān)系;由彈簧本身的性質(zhì)決定。X是彈簧的形變量(拉伸或壓縮量)切不可認為是彈簧的原長。
四、彈力有無判斷
(1)拆除法:即解除所研究處的接觸,看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是否改變。
若不變,則說明無彈力;若改變,則說明有彈力。
(2)假設(shè)法:假設(shè)在接觸處存在彈力,做出受力圖,
再根據(jù)力和運動關(guān)系判斷是否存在彈力。
(3)根據(jù)力的平衡條件來判斷。
高一物理知識點總結(jié)15
第一節(jié)探究形變與彈力的關(guān)系
認識形變
1.物體形狀回體積發(fā)生變化簡稱形變。
2.分類:按形式分:壓縮形變、拉伸形變、彎曲形變、扭曲形變。
按效果分:彈性形變、塑性形變
3.彈力有無的判斷:1)定義法(產(chǎn)生條件)
2)搬移法:假設(shè)其中某一個彈力不存在,然后分析其狀態(tài)是否有變化。
3)假設(shè)法:假設(shè)其中某一個彈力存在,然后分析其狀態(tài)是否有變化。
彈性與彈性限度
1.物體具有恢復原狀的性質(zhì)稱為彈性。
2.撤去外力后,物體能完全恢復原狀的形變,稱為彈性形變。
3.如果外力過大,撤去外力后,物體的形狀不能完全恢復,這種現(xiàn)象為超過了物體的`彈性限度,發(fā)生了塑性形變。
探究彈力
1.產(chǎn)生形變的物體由于要恢復原狀,會對與它接觸的物體產(chǎn)生力的作用,這種力稱為彈力。
2.彈力方向垂直于兩物體的接觸面,與引起形變的外力方向相反,與恢復方向相同。
繩子彈力沿繩的收縮方向;鉸鏈彈力沿桿方向;硬桿彈力可不沿桿方向。
彈力的作用線總是通過兩物體的接觸點并沿其接觸點公共切面的垂直方向。
3.在彈性限度內(nèi),彈簧彈力F的大小與彈簧的伸長或縮短量x成正比,即胡克定律。
F=kx
4.上式的k稱為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倔強系數(shù)),反映了彈簧發(fā)生形變的難易程度。
5.彈簧的串、并聯(lián):串聯(lián):1/k=1/k1+1/k2并聯(lián):k=k1+k2
【高一物理知識點總結(jié)】相關(guān)文章:
高一物理知識點總結(jié)11-03
高一物理知識點總結(jié)11-14
高一物理必考知識點總結(jié)06-11
高一物理必考知識點的總結(jié)05-23
高一物理必考知識點總結(jié)08-09
【熱門】高一物理知識點總結(jié)06-11
高一物理知識點總結(jié)【推薦】06-11
【薦】高一物理知識點總結(jié)06-11
【推薦】高一物理知識點總結(jié)06-11
高一物理知識點總結(jié)【熱】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