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最新魚類資源增殖放流活動反思
湘江株洲段魚類資源及其人工放流
摘 要:增殖放流是有效增殖和恢復受損漁業(yè)資源的重要措施之一。為有效維護湘江魚類資源,2001年開始株洲市連續(xù)12年在湘江開展魚類人工放流。筆者在分析湘江株洲段魚類資源現(xiàn)狀與面臨威脅的基礎上,總結了所開展的魚類人工放流工作情況及取得初步成效,并重點提出建議,以期為湘江流域魚類人工增殖放流提供參考。
關鍵詞:湘江;株洲;魚類資源;人工放流
湘江起源于廣西省興安縣海洋山龍門界,沿江匯聚瀟水、蒸水、耒水、洣水、淥水、漣水、瀏陽河、撈刀河和溈水等支流,于湘陰濠河口注入洞庭湖,全長856km,流域面積94660km2。湘江是長江重要的一級支流,也是湖南人民的母親河,她孕育了豐富的魚類資源。歷史上,湘江衡陽段作為江湖洄游性魚類“四大家魚”的重要產卵場,在洞庭湖區(qū)“四大家魚”資源供給及沿江魚類原種苗供應方面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近幾年來,湘江魚類資源受到人類活動的嚴重威脅,衰退十分嚴重,捕撈的“四大家魚”魚苗成色已由20世紀六、七十年代平均占魚苗捕撈總量的15.8%下降到目前的平均
1.33%,甚至曾出現(xiàn)連續(xù)6a(1998~2003年)未能捕到鳙魚原種苗的現(xiàn)象[4]。為有效的恢復和增殖湘江魚類,從2000年開始,湖南省沿江各市縣分別開展定期的魚類人工增殖放流工作。筆者所在的株洲市水產科學研究所均參與了湘江株洲段每年的魚類人工放流
魚類資源增殖放流活動存在的問題及發(fā)展對策
漁業(yè)資源增殖放流是目前恢復水生生物資源量的重要和有效手段,具有恢復生態(tài)平衡、修復生態(tài)環(huán)境、培養(yǎng)群眾環(huán)保意識、增加漁民收入等多方面的重要意義。
一、目前增殖放流與資源養(yǎng)護面臨的突出問題
1.增殖放流相關科研能力較弱
由于受機構編制、相關政策以及地區(qū)漁業(yè)資源天然條件和歷史原因所限制,漁業(yè)科研基礎條件比較落后,針對增殖放流相關的科研工作開展不足,致使增殖放流活動缺乏科學指導。突出表現(xiàn)為:一是增殖放流種類確定、放流數量缺乏科學指導,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二是增殖放流生態(tài)風險缺乏評估,如病害風險、遺傳風險、環(huán)境風險等;三是增殖放流效果缺乏評價,如魚類資源變化、遺傳多樣性變化等。
2.苗種來源不足
根據《農業(yè)部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規(guī)定》中的“用于增殖放流的親體、苗種等水生生物應當是本地種。苗種應當是本地種的原種或者子一代。禁止使用外來種、雜交種、轉基因種以及其他不符合生態(tài)要求的水生生物物種進行增殖放流。”對增殖放流的苗種來源有較高的要求。而我市缺乏有資質的苗種生產單位,在以往的增殖放流活動中大量的苗種需從周邊地區(qū)購買,增加了成本,因運輸等因素的影響降低了苗種質量,影響了放流效果。特別是急需放流的特有、瀕危物種受此限制而不能大規(guī)模的開展增殖放流活動。
3.漁業(yè)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仍在加劇,各相關部門溝通協(xié)調不足
水環(huán)境污染、河道挖沙取土、水利工程施工以及過度養(yǎng)殖等都導致了天然水體的漁業(yè)功能退化和水域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漁業(yè)、環(huán)保、水利、城建、國土等部門按照職能分工開展有關工作的溝通不夠,不能形成合理高效的工作機制,難以互相協(xié)調配合,對天然水域進行管理存在較大的局限性,在一定期程度上影響了增殖放流的效果。
4.漁政執(zhí)法能力不強,增殖放流執(zhí)行機構不健全,較難系統(tǒng)地開展增殖放流活動
由于增殖放流機構不穩(wěn)定,特別是縣區(qū)水產部門的人員、機構編制、經費得不到相應的保障,對增殖放流相關的規(guī)劃、論證、科研、選育、種質鑒定、質量檢測等方面的能力薄弱,難以系統(tǒng)地開展增殖放流活動。
5.放流的重要意義和作用宣傳不夠,群眾科學放流意識需要加強
由于宣傳力度不夠,廣大人民群眾對增殖放流的作用和意義認識不足,對增殖放流活動的科學性缺乏了解,經常出現(xiàn)搶捕,亂捕增殖放流對象的行為,對生態(tài)資源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意
識較低。另外因對天然水域放流的科學性不了解而向天然水域亂放各種不符合放流科學性的外來物種、危害物種的現(xiàn)象也時有發(fā)生。
二、 建議與措施
1.加強增殖放流相關科研工作的開展,開展跟蹤監(jiān)測和效果評估,制訂完善技術規(guī)程和標準,組織開展增殖放流技術攻關和應用。
2.建設高標準的水產良種場, 加強苗種科研、生產、種質鑒定、質量監(jiān)控能力。
3.積極匯報宣傳增殖放流工作的重大意義,充分引起有關領導的重視,完善養(yǎng)護政策,加大資金投入。
4.各級水產主管部門應加強與環(huán)保、水利、城建、國土等部門的溝通協(xié)作,確保水域生態(tài)環(huán)境持續(xù)改善。
5.健全水產機構,加強漁政執(zhí)法建設,高質量地開展增殖放流活動。
6.加強宣傳,廣泛引起社會各界對增殖放流活動的認識。
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是向公共水體人工投放水生生物苗種、主動增殖資源的活動,是國外通行的養(yǎng)護水生生物資源、修復水域生態(tài)的重要措施和促進漁民增收漁業(yè)增效的有效手段。近年來,農業(yè)部和各地漁業(yè)主管部門大力推進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公益事業(yè),2009年全國累計投入增殖放流資金5.9億元,在近海海域和內陸重要的江河湖泊放流重要水生生物苗種245億尾,取得了良好的生態(tài)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受到漁民群眾和社會各界的普遍歡迎和支持。
隨著增殖放流規(guī)模的擴大和社會參與程度的提高,水域生態(tài)安全、增殖物種和水域適應性、財政資金監(jiān)管等問題日益重要。為此,農業(yè)部在頒布實施《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規(guī)定》基礎上, 進一步研究制定了《總體規(guī)劃》!犊傮w規(guī)劃》立足當前全國增殖放流實際,規(guī)劃確定了2011—2015 年全國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適宜物種、適宜水域、區(qū)域布局和保障措施,是全國組織開展增殖放流活動的指導性規(guī)劃, 也是中央財政增殖放流項目管理的重要依據!犊傮w規(guī)劃》的實施將進一步促進水生生物增殖放流事業(yè)的科學、規(guī)范、有序發(fā)展。
科學放流、提高魚類存活率
科學放流、提高魚類存活率——微笑
一、魚鰓的生理換氣機制與正確的放流操作
1.魚鰓的生理結構
魚鰓是魚類重要的呼吸器官,大多數魚類鰓的結構基本相似,都是由鰓弓、鰓耙、鰓絲、鰓小片等組成。鰓主要承擔氣體交換任務,同時還具有排泄氯化物、參與調節(jié)滲透壓等。鰓小片是氣體真正交換的地方,其壁甚薄,內含豐富的毛細血管,因而活魚的鰓總是鮮紅的。相鄰鰓絲間的鰓小片相互嵌合,作犬牙交錯排列,即一個鰓小片嵌入相鄰鰓絲的兩個鰓小片之間。這種排列方式再加上水流與血流方向的對流,可以使鰓吸收水中溶解氧的能力大大提高。
2.鰓部的血液循環(huán)
鰓部的血液直接來自心臟動脈球發(fā)出的腹大動脈,其循環(huán)途徑是腹大動脈→入鰓動脈→入鰓絲動脈→入鰓小片動脈→竇狀隙→出鰓小片動脈→出鰓絲動脈→出鰓動脈→背大動脈。通過該途徑流過的血液流量大,具有高于身體其它部分血液的血壓,血液阻力只占全身血液總阻力的20%~40%。從而促使大量血液流入鰓部和水流進行氣體交換。大多數情況下血液流經鰓小片的時間(1~3s)都足以讓血紅蛋白飽和地充氧。
3.血流和水流的關系及正確的放流操作
水流經鰓部的方向和血液流入鰓部的方向正好相反。這樣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氣體交換率。有研究表明,水流與血流反向而行,攝
取水中溶氧的能力可高達85%,若兩者同向而流,其能力只及上述的1/5。一般情況下,流經鰓部的水流量和血流量的比例大約為10:1。故正確的放流方式應該為:①盡量在水流微緩的位置放流,水流太快鰓部血液中的血紅蛋白來不及與水流中的氧結合;②左手托住魚腹,右手控制魚的尾部,魚頭朝向逆流方向,先讓水流從魚嘴緩慢流過魚鰓一段時間,讓其恢復掙扎時消耗的氧量;③待感覺其尾部開始有擺動掙脫的欲望時,便可放手由其游走;④如若是在平靜的水域放流,在上述的操作過程中,還應在水中緩慢推動魚體,使其身體與水形成相對運動,讓水過鰓。
二、魚體黏液生理作用與正確的擒魚操作和放流區(qū)域的選擇
1.魚體黏液的組成
魚體表黏液主要成分為多糖類蛋白(免疫球蛋白、蛋白酶、溶菌酶、白細胞介素IL.1、凝集素、腎上腺皮質激素、抗菌肽、超氧化物歧化酶等免疫活性物質)和部分纖維物質,當從黏液細胞中釋放后,與水結合即成為黏液,覆蓋在魚體上皮游離面。形成了一道天然的防護屏障。
2.魚體黏液的作用
這層廣泛覆蓋在魚體表面的黏液構成了魚體與外界直接接觸的第一道門戶,在魚類整個生命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潤滑魚的體表減少游泳時與水的摩擦;調節(jié)滲透壓以適應環(huán)境的變化;還可以保護魚體免遭病菌、寄生物和病毒的侵襲。
3.正確的擒魚操作
一是盡量避免使用抄網和防滑手套。當魚類在抄網及防滑手套中掙扎時,其體表的這層黏液很容易被磨蹭掉。如若必須使用抄網,最好選擇網口是橡膠材質的抄網;二是徒手擒魚時應先將手浸水濕潤透。原因是干燥的手掌表皮粗糙干硬,魚再手中掙扎的過程中也容易把黏液磨掉。同時還可以使手掌的溫度接近水的溫度,不會對魚的體溫造成太大的影響。
4.放流區(qū)域的選擇
不同水域的魚類都對其生活環(huán)境具有一定的適應性,主要表現(xiàn)在其體表的這層黏液屏障上。不同水域的環(huán)境因子(如水的PH、鹽度、溫度、溶氧量、離子濃度、微生物等)不一樣,不同水域的魚根據其所生活的環(huán)境,黏液成分的組成也有所不同,如分泌細胞的分泌量增加(生活在深水中的魚類較生活在淺水中的魚黏液多)、免疫球蛋白含量增高(生活在凈水中的魚類較生活在流水中的魚類抵抗力高)等。故在放流時,應該隨釣隨放,盡量避免將其放流在與其生活環(huán)境相差太遠的水域。
三、魚類應激性出血癥與遛魚時間和放流時間的控制
1.魚類應激性出血癥
部分魚類在受到應激因子的刺激(如被捕撈、被垂釣的過度掙扎)下,容易發(fā)生應激性出血癥,往往在幾分鐘、十幾分鐘或幾十分鐘內即出現(xiàn)頭、嘴、鰓蓋甚至全身充血,體表黏液分泌減少,肌肉水分增多,體表浮腫等癥狀,嚴重者很快死亡。該病主要病理變化發(fā)生在腎和鰓等組織器官,特別是對血管的損傷最為突出,具有一定的特征。
血管壁發(fā)生透明變性,纖維素樣壞死,而致血管的破裂引起出血。
魚類發(fā)生應激性出血病無季節(jié)性,一年四季均可由應激因子的刺激下發(fā)生。發(fā)病高峰期為7~10月份,以盛夏酷暑最為嚴重;水溫在25℃以上較多發(fā)生,28℃~32℃發(fā)病最為嚴重,20℃以下很少發(fā)生。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夏天釣上來的魚放在養(yǎng)網或者魚扣中一段時間后,其魚鰭或者嘴等部位有紅色的充血絲,并且存活不久的原因。
2.遛魚時間的控制
部分人喜歡用軟竿搏大物,體驗遛魚的快感,殊不知如果遛魚的時間越長,魚類在相持中消耗的體力也就越大,乳酸水平增高,氧耗量增多,引發(fā)應激性出血癥的概率也就越高。這很容易造成魚類不久后的死亡。故如果你有放流打算的話,請盡量避免使用過軟的魚竿和長時間的遛魚,中魚盡快將其放流,避免過多不必要因素對魚的刺激。
3.出水時間的控制
曾有專家調查,魚類在被釣上來之后,每一秒鐘對它們而言都是生死攸關的。被釣貨但未出水的魚類存活率是88%。然而如果在空氣重暴露30秒鐘,那么這一數值就會下降至62%。如果在空氣中暴露1分鐘,那么數值甚至會下降至28%。魚脫離自然水體過久、缺氧等因素不僅會誘發(fā)應激性出血癥,還會引起體色異常(發(fā)黑或白化),黏液量分泌減少,鱗片松脫等。所以,我們在釣獲魚類后,盡量選擇在水中對其進行去鉤放流。如果需要拍照,將其帶離水面的時間盡量控制在10秒之內,并且選擇下蹲讓魚離水面較近的姿勢,拍完照后不僅可以快速將其放歸水中,也可以防止魚從手中掙脫從高處摔落對頭部造成沖擊傷和摔傷。
【最新魚類資源增殖放流活動反思】相關文章:
細胞增殖的教案09-04
淡水魚類和海洋魚類教學設計05-23
水資源教學反思05-16
魚類作文300字5篇10-06
魚類作文600字4篇07-02
魚類作文300字四篇10-24
魚類作文300字4篇10-24
魚類作文300字3篇10-24
精選魚類作文300字三篇05-27
精選魚類作文300字3篇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