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放風箏教學反思3篇
放風箏大家都有玩過,小編今天說的放風箏不是一個游戲,而是一篇課文,小編整理了放風箏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
放風箏教學反思1
學生作為社會的一員,我們有責任把他們培養(yǎng)成具有創(chuàng)造意識和能力、善于發(fā)現(xiàn)和探究、有著強的動手能力的人,成為一個既生存于社會之中,又能服務(wù)于社會的人。
為了使我們的下一代進一步的了解中國民族文化及豐富多彩的民族手工藝,讓我們燦爛的民間手工藝得到傳承和發(fā)揚,把民族手工藝引進課堂很有必要的。
《風箏》是中國民族手工藝中的一朵奇葩。風箏是集科學常識、手工藝、美術(shù)、娛樂、運動等于一身的綜合學科。作為綜合實踐課深受學生歡迎。學生通過獨立設(shè)計、制作和放飛的過程,增強了學生的探究和創(chuàng)新意識,并能體現(xiàn)基礎(chǔ)基本技能的綜合應用。通過本次實踐活動的指導我發(fā)現(xiàn),風箏課不應停留在淺層次的手工技藝傳授上,而要把風箏悠久的歷史階段和文化及與之相關(guān)聯(lián)的更深層次的東西挖掘出來,展示給學生,使他們的對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民族手工藝中的豐富內(nèi)涵得以充分了解。再用他們文化中學到的知識去理解、實踐。
在風箏課上怎樣能使學生把所學的知識得以充分發(fā)揮,就需要我們老師把學生所學各學科知識有針對性的進行分解、整合,逐漸滲透到風箏制作中,這樣既充實了風箏課的教學內(nèi)容,以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風箏制作的興趣和積極性。為達到教學目的,就需要我們適當?shù)亓私庑W教材的內(nèi)容,盡可能的對學生在文化課中所掌握的知識,在風箏課得以利用,并給予延伸和補充,以此形成互補。由此拉近風箏與文化課的距離,即能達到鍛煉學生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的能力又增強了動手能力。
整個風箏的制作過程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問題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的會從中感覺到時自己知識儲備和不足,從而會主動地吸取和補充營養(yǎng),來豐富自己的知識和閱歷。而對于那些學習不主動、能力差的學生通過我們的風箏課放起了自己新手制作的風箏,從而看到了自己的長處和價值。感覺到了文化學習與工作實踐是緊密相聯(lián)的,認識到了掌握科學知識的重要性,重新樹立起了學習文化課的信心。
制作風箏有成功有失敗,成功了會有成就感,而失敗就要去換問題的所在,來解決問題,一次不成功,兩次、甚至于數(shù)次,直到成功為止。這樣一個過程無形中培養(yǎng)了學生遇到困難不退縮、知難而進和堅韌不撥的意志品質(zhì)。心理的承受能力也得到了考驗。
活動的實施過程是一個與其它學科相聯(lián)的'、綜合的過程。
一、風箏與語文相結(jié)合。
在學生了解風箏的過程中,引導他們?nèi)ニ鸭嘘P(guān)風箏的詩詞,來增加學生對作者的了解,對詩人所處時代背景的了解。即豐富了學習內(nèi)容又感受到了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學生每參加一次放飛或一次風箏比賽之后,有了豐富的素材,就可以由此寫出一篇很生動的記敘文。
二、做風箏首先要設(shè)計、制圖,這與數(shù)學學科緊密相連。
在制作風箏過程中,“軸對稱”對風箏的物體的平衡性很重要。學生比較容易制作出靜態(tài)下制作出對稱的風箏,通過放飛遭到風以后風箏變形了,由對稱變?yōu)椴粚ΨQ了,這時我們再引導學生利用風箏的制作技術(shù)來解決動態(tài)下對稱問題。有些風箏在設(shè)計上就不對稱,我們可以利用提線的安裝和調(diào)整來解決對稱問題。學生在實踐中很快領(lǐng)悟到其中的奧妙和問題所在。
三、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風箏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展,漢代已發(fā)明了風箏,戰(zhàn)亂的年代風箏被戰(zhàn)爭所利用。
唐代的繁榮興盛,風箏也作為娛樂工具進入了平常百姓家。通過風箏的變化,讓學生來了解到社會在進步,經(jīng)濟在發(fā)展,文化及生活習俗也在發(fā)生著變化,感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濃厚底蘊。風箏課上讓學生搜集與相關(guān)歷史知識、典故來拓展學生的視野。感受到風箏的發(fā)明對于社會的貢獻是偉大的。
四、風箏與美術(shù)有著直接的關(guān)系。
風箏的題材豐富多彩、造型各異,它更以喚起同學們的想象力,在繪制風箏時有充分的空間留給學生發(fā)揮。通過完成一只風箏的美化,感受到風箏繪畫近效果的細膩及遠效果的生動活潑,體驗了成就感。使風箏課與美術(shù)課相整合,起到時相互促進的作用。
五、風與風箏放飛的關(guān)系,在學生的放飛過程中得到了親身體驗。
通過觀察風箏在空中的飛行狀態(tài)來感知風箏遇到了哪各氣流。如:風箏直線向上飄動不受人的控制了,這就是遇到了上升氣流。風箏把學生帶到了大自然,讓他們感受到了自然界的萬千變化,感悟到很多書本上得不到的東西。
總之,將更多的學科知識融入到風箏的研究中,既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又拓展了知識面。
放風箏教學反思2
執(zhí)教完《風箏》,我感覺特別舒暢和輕松,不管這堂課大家認為如何,起碼我自己認為這堂公開課是真實的,我沒有把它上成表演課。短短的四十五分鐘,我和孩子們一起走近了風箏事件,層層深入的探析了魯迅先生的悲哀之源,我感覺自己和孩子們一起經(jīng)歷了一次美妙而艱難的心靈之旅。
說實話,在沒有執(zhí)教《風箏》之前,我是不喜歡魯迅先生的作品的。但學生們在初中階段第一次讀魯迅的文章,那么我傳遞給學生的應該是興趣,起碼不是厭惡。于是,研讀教材,找到與學生心靈的契合點成為我教學設(shè)計的首要功課。
魯迅的文章就是如此,讀一遍完全不懂,讀十遍似乎有點懂,讀二十遍似乎又不懂了,再讀再讀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jīng)像魯迅一樣悲哀著了。一件小小的風箏事件,居然承載著末代的封建教育文化對兒童天性的虐殺,更可悲的是這樣的行為或思想還在現(xiàn)實生活中繼續(xù),甚至自己也就是這樣的一位精神虐殺者?墒牵@么深的內(nèi)容該如何讓學生自己品讀出來呢?我的導應該架設(shè)起一座學生學的橋梁。
整堂課中,我設(shè)計了一個主問題:“為什么作者會感到如此悲哀?”品讀部分我拋出了兩個分問題將學生的思考引向深處:“哥哥明明很愛自己的弟弟,那他為什么要如此殘忍的毀壞弟弟的風箏?”“弟弟如此苦心孤詣偷做的風箏就要被哥哥毀掉了,他為什么不反抗?”人物的行為都是受內(nèi)心思想的支配的,這樣一來,學生們比較容易的得出:哥哥用自己的方式愛弟弟,在他的觀念里,這就是為了弟弟好。而弟弟作為幼者,作為弱者,自然只有默默接受的份。這都是中國人受封建觀念的影響,骨子里的奴性的體現(xiàn)。如何讓學生理解國人的麻木呢?我設(shè)計的問題是:既然弟弟已全然忘卻,毫無怨恨,那我的心也應該釋然了,可為什么我還是感到無可把握的悲哀呢?這是本課的一個難點,的確,從上課時學生的回答也體現(xiàn)了問題之難,學生們的回答依然在圍繞著課本上的句子打轉(zhuǎn)。這也是我事先就有所預設(shè)的,這個時候,我再給學生搭了一個梯子,出示了一段拓展材料,即魯迅先生在《吶喊》序言里的一段話:凡有一人的主張,得了贊和,是促其前進的得了反對,是促其奮斗的,獨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無反就,既非贊同,也無反對,如置身毫無邊際的荒原,無可措手的了。這是怎樣的悲哀。學生經(jīng)過思索,終于認識到魯迅先生悲哀的是為國人所共有的麻木狀態(tài),明知是受害者,卻全然不知,甚至認為那是應該的。
由于問題的預設(shè)不零碎,成梯狀,所以課堂上確實帶給了我很多驚喜。在最后的拓展環(huán)節(jié),“你認為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哪些行為是精神虐殺?你自己曾有過精神虐殺的經(jīng)歷嗎?”有學生說:“老師喜歡用標準答案來判定我們答案的.對與錯,我認為這是一種精神虐殺。”學生們的觀點多犀利啊,這不是我們教育一直以來的弊病嗎?以固定的標準答案來限制學生的思維。從小,我們就被家長和老師們教導,要做一個聽話的孩子。于是,我們都聽話了,可卻失去了自己的思想。學生們的眼光多獨到,做個聽話的孩子,我們曾多少次對學生、對孩子這樣的嘮叨,可聽話的背后,卻是扼殺了創(chuàng)新和批判思維的火花!
課后,有一位學生在日記本里記錄了這堂公開課:“剛開始學這篇課文時我并沒有太多的感受,不就是魯迅先生破壞了他弟弟一只風箏嗎?可隨著老師細膩深刻的引領(lǐng),我覺得越來越悲哀,一個小小的風箏里蘊含了太多真實的情感,承載著作者太多的心痛,受封建文化影響的“我”親手虐殺了弟弟的童心,多年后“我“向弟弟認錯,懇求他的原諒,可是弟弟卻驚異的說:“有過這樣的事嗎?”也許,忘卻是最好的療傷,但對于清醒著的魯迅先生來說,忘卻代表著不覺醒,甚至是理所當然,那么悲劇就還在延續(xù),還在無數(shù)的“小兄弟”身上生根、發(fā)芽……”
我們的孩子,太不簡單了!敖o他一個支點,他便能撬起整個地球。”一旦孩子情感的閘門打開,思想的火炬被點燃,他們所迸發(fā)出來的“深刻”、“精彩”、“獨到”,遠遠超出老師的想象。永遠不要低估孩子的智慧,去做孩子們學習上的導游,而不是孩子們心靈的虐殺者。這應該是我執(zhí)教這一課最大的收獲吧。
當然,就這堂課而言,我自己感覺發(fā)揮學生主體性方面,還是改得不夠。滿堂都是老師的問,沒有學生的疑問。我僅僅是把自己的解讀交給了學生,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質(zhì)疑精神的培養(yǎng),在本堂課里都是嚴重缺失的。教是為了不教,這一方面我需要進一步探索!白灾鳌獙W”課堂模式的課題研究,這堂課僅僅是我們的一個起點,我們的最終目標是超越模式,運用自主導學的教育理念,開出一朵朵個性迥異的花。
放風箏教學反思3
《風箏》一課講的是作者兒童時代和小伙伴一起放風箏的事情,文中寫了做風箏、放風箏的快樂,也寫了因風箏丟失焦急失望的心情,而最后又燃起一絲希望。課文充分展現(xiàn)了兒童時代的天真、快樂,也展現(xiàn)了兒童內(nèi)心對幸福的向往和追求。
教學中我主要應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首先,引導學生自讀課文,在將課文讀正確、讀通順、讀流利的基礎(chǔ)上,再讓學生在讀中去把握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理清作者的敘述順序。在學生說課文敘述順序時,我沒有一味要求學生對課文做高度概括,也沒有要求語言必須精練,而是充分重視學生的表達欲望,允許他們用自己的話、憑自己讀后的印象將課文的內(nèi)容按敘述順序講述下來,當然,也鼓勵概括能力強的同學能用簡潔的語言理清作者的敘述順序。
敘述順序理清以后,再緊扣“快樂”來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感情。那么,也就是圍繞“孩子們做風箏的時候快樂嗎?放風箏時快樂嗎?找風箏時快樂嗎?”,在“是否快樂”這樣的宏觀問題的調(diào)控下來讀課文,在讀中體會情感,在體會中再來讀出自己的感受。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對“孩子們?yōu)槭裁丛陲L箏上只寫了名字而沒有寫地址”這個問題產(chǎn)生了爭論,有的說,孩子們生活在農(nóng)村,人家少,彼此都認識,萬一風箏丟了,很快就會被送回來。可是,也有孩子說萬一別人不認識你,或者風箏飄啊飄飄到城市里去了,城市人多肯定不認識他們,那風箏不是就送不回來了嗎?還有的說,孩子們希望別人看到自己的風箏或撿到自己的`風箏后就可以和自己做朋友。總之,學生對這問題是爭論不休,可是,我為了不讓太多的爭論延誤我們后面的學習,于是讓學生暫停爭論,讓他們課外去做實驗,看看風箏究竟要多長時間才會被風吹斷,或者自己掉下來。其實,現(xiàn)在想來,我認為自己的建議是愚蠢的,因為在不同的天氣狀況下,不同的人去放風箏,那么風箏在空中的情況是不一樣的。那么,當孩子對此問題爭論不休的時候,我是不是應該這樣去引導學生呢:作者和他的伙伴將名字寫在風箏上,并給風箏取名“幸福鳥”,那么,如果丟了,如果也不能被送回來,那么風箏被別人拿走了真的就是一種損失嗎?是一種痛苦嗎?這樣一引導,我想學生就能想到即使風箏丟了,被別人撿走了,那么自己的祝福就送給了別人,也把幸福的感受送給了別人,自己的風箏能給別人帶去快樂和幸福,這不是很好嗎?
課雖然上完了,可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遺憾。我想,遺憾永遠都會存在,但絕對不會是同樣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