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通用4篇)
身為一名優(yōu)秀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對教學中的新發(fā)現(xiàn)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那么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通用4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1
《釣魚的啟示》是五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它以第一人稱為口吻,記敘了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在34年前,鱸魚捕撈開放日的前一個傍晚,“我”和父親去釣魚由于離捕撈鱸魚的開放還差兩小時,爸爸要“我”把好不容易釣到的又大又漂亮的鱸魚放回湖里,“我”不理解,但還是依依把魚放回湖里。34年后“我”成了一個著名的建筑工程師,功成名就的我,從自身成長的經(jīng)歷中,深深的體會到“從小受到像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這樣嚴格的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的道理。教學了這篇課文后,覺得在突破教學難點上效果較好。
初讀教材,我感覺父親的告誡及最后34年后的感悟,是個教學的難點,如何突破難點使教學達到有效的效果呢?于是,我首先用名人名言導入,既是對舊知的復習,又是自然引出父親告誡的話語:“道德只是個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痹诔踝x前讓學生先弄明白“是”與“非”的意思,然后,通過朗讀課文,結(jié)合釣魚這件事說說,怎樣做是“是”,怎樣做是“非”。孩子們都明白當時放掉魚是正確的,作者“我”也知道,而重點在于體會,實踐起來的難!在教學時,我抓住兩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感悟這句話的含義。
1、“父親盯著鱸魚看了好一會兒,然后把目光轉(zhuǎn)向我”這句話中,“好一會兒”說明父親在思考、在猶豫,引導學生想象父親在想些什么?有的學生說:“父親想:這么大的鱸魚太難得了,放了多可惜呀!”還有的同學說:“父親會想:兒子釣到這么大的鱸魚讓他放了,他一定很舍不得”等等。從而使學生從父親的猶豫中體會到:辨別道德是非容易,而實踐起來很難。而這位父親也用實踐行動告訴孩子要自覺遵守規(guī)則,自覺遵守道德。
2、魚是那么大、那么美,鉤起它又是那么不容易,當時又沒人看見。從描寫孩子心情變化的詞中,體會孩子采取道德實踐的行動有多么艱難。銜接上文質(zhì)疑:“孩子理解父親的舉動嗎?你從那些心情變化的詞中體會到的?”這樣引導學生關注心情變化的詞,有:得意、急切、哭、祈求、依依不舍。孩子明明知道對錯,還“急切”、“哭”,從而使學生感受到“辨別道德是非容易,而實踐起來很難”。這樣,由事件出發(fā),抓住語言文字,通過品讀感悟走進人物的內(nèi)心,從而理解了含義深刻的句子,突破了教學的難點。
課的結(jié)束處,我又引用孟德斯鳩的名言,進一步體會父親的話語。然后,舉生活中的'一些事例,讓學生說說:在日常生活中,你有沒有碰到過這樣的抉擇,你又是怎樣做的呢?這個語文訓練更好地突破了這個難點。
然而,在教學中,也存在不足。師傅也給出了我許多意見。一是引導學生朗讀的問題。當學生找出了有關的句子,用怎樣的方式使學生的朗讀質(zhì)量得以提高?怎樣激發(fā)學生朗讀的積極性?如何實現(xiàn)有感情地朗讀這一目標?如何評價朗讀的結(jié)果?我對這些問題的認識還很粗淺,有待思考、探索。二是教師自身的語言不夠簡單明了,凈則清,繁則亂,少重復孩子的話,站在三尺講臺前更要落落大方。
90課時的培訓,讓我在教學之路上向前大跨了一大步。十分感謝我的師傅傾心地指點。我會繼續(xù)不斷摸索前進。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2
《釣魚的啟示》是一篇蘊含著很深人文道德的文章,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說,讀懂故事沒什么困難,但要真正從故事中受到啟示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我把“引導學生理解父親為什么一定要我把釣到的鱸魚放回湖里的原因,體會人物心理變化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語感”作為教學重點,把“感悟作者從這件事中得到的啟示,引起感情共鳴”作為教學難點。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這樣設計教學:
首先抓住“這是一條什么樣的魚呢?”、“釣到這條魚容易嗎?”讓學生反復誦讀,體會到“我”對大鱸魚的喜愛;找出描寫“我”心情變化的句子和描寫爸爸神態(tài)的句子,抓住關鍵字詞感悟放棄已經(jīng)到手的.大鱸魚之難。這一部分內(nèi)容的學習非常順利,學生理解得比較到位,也很透徹,讀的也比較有感情。可是對倒數(shù)第二自然段的理解不夠深入,學生能找出作者受到了什么啟發(fā),但沒有真正理解課文所要表達的道理。有位同學就直言不諱的說:“老師,我覺得作者放掉鱸魚實在可惜,那么大那么漂亮的鱸魚,也許這一輩子都不會再遇到。再說了,放回湖里,那條鱸魚也有可能會死掉,因為它已經(jīng)受傷了。”盡管我也有聯(lián)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展開了討論,關于“什么是誘惑人的‘魚’”,學生討論后,還是不能說出個所以然,由于時間關系,沒有等學生細思量,就進行了下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
反思這篇課文的教學,感覺還是課前“備學生”不夠深入,現(xiàn)在看來其實“釣魚”、“放魚”只需讀就完全可以理解,“啟示”既是難點也是重點,而在我的課堂上時間分配就顯得不夠合理。
今天看到網(wǎng)上一位老師的教學設計:在總結(jié)引導出“誘惑”,讓學生知道在那個時候“鱸魚”就是一種誘惑,理解詞的意思之后,問學生:“假如父親沒管他,作者受不了誘惑會怎么做?”“這樣做之后,他長大在遇到這樣的誘惑會怎樣?”還引用我們民間的一句話“小時偷針長大偷金!眮碜寣W生理解。現(xiàn)在更加對自己的課堂感到遺憾,這是一篇能提升人的品格修養(yǎng)的文章,如何讓學生受到一次道德的洗禮,受到一次熏陶和感染,情感上產(chǎn)生一種震撼,我在課堂上做的還不夠,這一點,在復習的時候還必須補上。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3
《釣魚的啟示》是一篇比較深奧的課文,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說,是比較難學的。這篇課文的教學,是為了探索深文淺學的教學方法,對蘊含深刻人文哲理的課文,如何讓孩子既學得懂,又學得有趣呢?根據(jù)班上孩子的實際情況,我采用了優(yōu)選組合,深入淺出的教學方法。
1、降低起點層層突破
教學剛開始是這樣,一開始,把起點定的很高,隨著教學難度的提升會使教學難以進行下去。深奧的課文,起點定得低些,然后逐步提高要求,學生的學習才能比較順利。揭題時,是引導學生關注“釣魚”還是“啟示”,起點是不一樣的。如果一開始就關注“啟示”,抓住“啟示”的語句學習,遵循的是從理性到感性,學生學習會感到困難重重。一開始從“釣魚”入手,體會放魚之難和父親教育之嚴肅,再來感悟得到的啟示,遵循的是從感性到理性的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
2、以讀為主、讀中體驗
讀是理解語言文字的手段。古人曰:“讀書百遍,其義自見”,F(xiàn)代教學實踐也表明,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能加深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使學生從語言文字的閱讀中受到感染,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
同時,現(xiàn)代心理學研究表明,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充分地調(diào)動了學生眼、口、耳等多種感官共同參與學習活動,能有效地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語文教學中一定要以讀為本,使學生在讀中感悟。在這節(jié)課中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運用多種形式地讀,在讀中感悟、體驗。有篩選主要信息的默讀,如找出表現(xiàn)“我”的心理變化的語句,父親要“我”把魚放回湖里的語句,“我”得到啟示的語句等;有在體驗中的朗讀,如讀“我”的心理變化以及父親態(tài)度的語句等。
感悟體驗方法的引導力求符合文本特點。
一、是運用整體感受法。課文中父親和“我”的人物形象豐滿、意境悠遠、意象豐富,初讀時引導學生整體感受父親和“我”的形象。
二、是角色體驗法。課文對“我”的角色著墨多,形象鮮明;父親的角色著墨雖然不多,但對于子女嚴格進行道德教育的形象栩栩如生,教學中引導學生在朗讀與感悟中體驗。
三、是想象體驗法。對“我”再次向父親投去乞求的目光,引導學生想象:兒子向父親“乞求”,會怎么說?
四、是移情體驗法。父親的“不容爭辯”,引導學生移情體驗:你就是父親,當你兒子投來乞求的目光時,你會“不容爭辯”地說些什么?
3、引導思維,解決問題
閱讀的本質(zhì)是思維,要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就必須引導學生學會思維,學會解決問題。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以三個問題引導學生思維,突出教學重點和突破難點。
問題一、從釣到大鱸魚到把大鱸魚放回湖里,“我”的心情有什么變化?
抓住主要詞句感悟放棄已經(jīng)到手的大鱸魚有多難;
問題二、父親要“我”把到手的大鱸魚放掉,態(tài)度那么堅決,是不愛“我”嗎?他做得對不對?也是抓住主要詞句感悟,體會父親對“我”的嚴格的道德教育。
問題三、“我”從釣魚中得到什么啟示?引導聯(lián)系上文理解作者得到的啟示,并用具體的例子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讓學生說說當自己遇到道德難題的.時候,如父母不在家,作業(yè)沒有完成很想玩電腦時;老師多給了分數(shù)時;營業(yè)員多找你錢時;馬路上沒人看到,你撿到錢時……都會怎么做。學生的思想進行了洗禮,口頭表達能力也得到一定的訓練。通過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而加深了對“啟示”的理解。
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我感受到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讀的少,大多數(shù)學生上課不發(fā)言,不思考,學生想象能力差,自主學習能力差,沒有養(yǎng)成好的自學習慣,對于文中的含義深刻的句子學生還是理解的不透徹,不會聯(lián)系生活實際來談,學的內(nèi)容死板,在今后的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就必須引導學生學會思維,學會把問題解決,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4
自從鐵嶺市教育局、昌圖縣教育局提出“校校、人人、天天公開課”后,我們基層教師就多了一個展示與交流的機會和平臺,同時也在公開課的錘煉中有所成長,有所提高,F(xiàn)就自己在三公開活動中執(zhí)教的《釣魚的啟示》進行教學反思。
《釣魚的啟示》是小學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的首篇課文。本組課文的重點是:要把握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領會作者從中得到的啟示。抓住關鍵詞語,體會這些詞語的含義及表達效果。
《釣魚的啟示》這篇課文文質(zhì)兼美,蘊含著很深的人文道德。對于五年級的學生來說,學習從故事中受到的啟示,是有一定難度的。在“簡簡單單教語文、完完全全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fā)展”的新教學理念指導下,我精心設計了教學環(huán)節(jié)。
課堂上,我緊緊抓住“難”字展開教學。問:什么是“是”、什么是“非”,就釣魚這件事來說,什么是“是”、什么是“非”。這么簡單的道理,為什么作者說實踐起來卻很難。接下來在自讀課文的基礎上展開小組討論:“作者難在哪里?”就在學生感受到了魚很誘人,放掉實在舍不得的時候,我讓學生轉(zhuǎn)化角色,現(xiàn)在你就是手捧大鱸魚的小詹姆斯,你會怎樣想,怎樣做?引導學生通過對關鍵詞語的學習、理解、品味,深刻感受釣到大魚時的興奮、得意,被迫放掉大魚的痛苦、無奈,以及三十四年后的為之驕傲的情感變化。從啟示(理論)——到故事(釣魚、放魚)——再到啟示,層層剖開,同時注重以讀為主,在讀中體驗,結(jié)合換位思考,學生真正的理解了作者實踐道德的“難”,也實現(xiàn)了文本的情、作者的情、向?qū)W生移情。在此基礎上,我又讓學生再次小組討論:“父親難在哪里”我覺得這是升華主題的問題,所以在學生交流后,我點撥“父親是在用實際行動教育兒子不以惡小而為之,不以善小而不為;在面臨道德抉擇的`時候,要自覺遵守道德,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大寫的人。此時的課堂氛圍達到了高潮,學生們都睜大眼睛看著板書中那個大大的人字,我知道他們正在內(nèi)化這一人文道德觀。這一情感體驗為后面的聯(lián)系生活實際理解“啟示”奠定了基礎,當學生紛紛說出自己生活中遇到道德難題做法時,他們的思想再次經(jīng)過了洗禮。此時我引導學生認識到:無論在什么情況下,當面臨道德選擇時,都必須自覺遵守道德。從而突出主題。
當然,我的課堂教學還存在著一些遺憾。比如:我在教學中過于注重人物心理變化的體驗、注重人文道德的理解,卻忽視了讓學生揣摩作者的表達方法。
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我會繼續(xù)努力、積極改進,讓語文課堂永遠不乏語文味。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10-14
釣魚的啟示的教學反思12-27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12-30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優(yōu)秀10-14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最新11-02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范文11-04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范文10-06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精選12篇)07-04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范文(通用4篇)10-06
《釣魚的啟示》教后反思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