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那么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教學反思1
本框題課堂教學結束后,根據學生課堂和課后反饋上來的信息,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
1.作為高一學生,社會生活經驗少,基本沒有接觸過經濟收入,所以對于本框題所涉及的內容沒有太多的概念,這給教學帶來一定的困難;所以必須結合學生身邊的具體實例來講授;
2.需要注意學生對于“分配”一詞的理解:在學生的.直觀理解中,“分配”的意思好像真的是某個主體在進行分配收入,是實際上,“分配”一詞在這里的含義應該理解為“收入的來源方式”,所以在開始本節(jié)課之時,首先應該把這個講清楚,否則學生帶著對這個詞的困惑或者誤會是沒法理解這個框題的內容的;
3.分配方式是有所有制決定的,學生對前面所有制的知識的理解程度會影響學生本節(jié)課內容的理解,所以在學習本框題之前,要對前面有關所有制的知識進行一定的回顧與復習;
4.要通過實例區(qū)分幾種不同的非按勞分配方式;
5.鼓勵學生通過里了解身邊的人的職業(yè)和收入來理解分配方式的多樣化;
6.通過探究,讓學生了解我國由單一分配方式到多種分配方式改變的必然性。
《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教學反思2
本節(jié)課的教學流程大致如下:
第一部分通過情景引入、小組討論、自主學習等形式,讓學生自己完成;第二部分首先讓學生分析你家庭收入的狀況,還有哪些可能形式增加家庭收入,以及這些收入屬于什么收入分配方式。
通過小組合作分析的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從分析身邊材料入手,明確分配制度;最后,通過展示邏輯圖,突出主題,由教師進一步加深、提高認識。整個教學過程即不灌輸,也不空洞說教。在這一過程中,對一些內容要進行適當的深入與拓展,從而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在思考、討論中澄清問題,提高認識;
教學方法的運用上:
情境教學:創(chuàng)設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習欲望、增強學習興趣。
問題教學: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培養(yǎng)問題意識、促進思維發(fā)展。
啟發(fā)式教學:組織探究活動、提高實踐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
通過實踐,本課達到了有效性教學,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真正的落到了實處。整節(jié)課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氣氛活躍、輕松、有序,較好的實現了三維目標,突出了以“學生為本、為主體”和從學生生活中來到其生活中去的教學新理念。
特別是在“按勞分配為主體”這一部分的教學過程中,小組成員同學對按需分配、平均分配和按勞分配的比較分析,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分配合理公平的必要性,人性養(yǎng)成教育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非常成功,是本課較為成功的亮點;還有依據從“矛盾的特殊性到普遍性,再由普遍性到特殊性”的'認識秩序,通過本課最后一環(huán)節(jié),即馬云、許家印、任正非的故事,讓學生通過不同的結尾加以反思,老師再給出此故事的真實情況,并通過老師的適度引導,從而使學生明確現行分配制度的合理性,再讓學生去分析身邊事例,回歸學生生活。在此環(huán)節(jié)既尊重了學生的個性,但最終又形成了一個共同認可的分配制度,從而使整個教學過程即不灌輸,也不空洞說教,使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得以充分的實現。此處也為一亮點;最后展現邏輯圖,突出主題,對此課的知識進行總結鞏固,提升學生的理性認識,從而使知識目標加以落實。
總之,在本節(jié)課中,力求做到“以學生為本”,從學生的生活出發(fā),如導入從學生較為熟知的“社會主要矛盾”入手,過程中通過對不同分配方式的比較、同學家庭收入分配方式進行抽樣調查等教學環(huán)節(jié),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實踐能力。
【《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01-15
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04-13
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教學反思03-29
《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精選13篇)02-24
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15篇04-21
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精選11篇)03-29
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精選3篇)05-07
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15篇)04-21
《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通用25篇)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