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學設計15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時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試驗過程,。
過程與方法:初步學習通過對具體事例及人物的動作、語言等描寫來表現(xiàn)人物品質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學習伽利略不迷信權威,執(zhí)著求實地探求科學真理的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理解伽利略試驗的過程與結論,并受到啟發(fā),初步學習一些描寫人物的基本方法。
教具準備:電腦、課件
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入
出示課題
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兩個鐵球同時著地》這篇課文,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這篇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那么誰能說一說這篇文章主要講了什么?(板書:伽利略)
二、自讀自悟
1、結合上節(jié)課的自讀,老師想請大家仔細地再讀一讀課文,思考:(大屏幕出示)
伽利略是一個()的科學家
從課文中找出依據(jù),說明理由,再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閱讀進一步談談想法。
因此,我們必須與課文進行充分的交流,想好后先向同桌征求一下意見,或在小組里交流想法,再匯報。
同學開始讀書
三、個性飛揚
1、老師看到有些同學已經(jīng)躍躍欲試了,誰來談一談?
(一)如果談到,伽利略是一個(善于思考)的科學家
板書:善于思考
伽利略在念書時就提出老師難以解答的問題,被稱為“辯論家”,25歲就對亞里士多德提出質疑。
他對亞里士多德提出的“兩個鐵球,一個10磅重,一個1磅重,同時從高處落下來,10磅重的一定先著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產(chǎn)生疑問,
如果這句話是正確的,那么把這兩個鐵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會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兩個鐵球看作一個整體,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快。這樣,從一個事實中卻可以得出兩個相反的結論,這怎么解釋呢?
伽利略是怎樣思考,如何產(chǎn)生這個疑問的?
伽利略不僅明白了亞里的觀點,并由此引發(fā)了他的思考,我們共同來看一看伽利略是如何思考的。(演示實驗過程,動畫)
。ǘ┤绻劦,伽利略是一個(執(zhí)著追求真理)的科學家
板書:執(zhí)著追求真理
(大屏幕出示)
誰要是懷疑亞里士多德,人們就會責備他:“你是什么意思?難道要違背人類的真理嗎?”
能帶著你的理解讀一讀這句話嗎?
人們?nèi)绱诵欧顏喞锸慷嗟,而伽利略卻大膽質疑,側面烘托出了伽利略追求真理的執(zhí)著精神。
。ㄆ聊怀鍪荆
“這個青年真是膽大妄為,竟想找亞里士多德的錯處!”“等會兒他就固執(zhí)不了啦,事實是無情的,會讓他丟盡了臉”
在當時,科學界對權威極其崇拜與盲從,有的科學家為堅持真理甚至喪失了生命。
正是在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下,伽利略沒有屈服與盲從,而是仍然堅持對科學的不懈追求,他用自己的實驗,有理有據(jù)的證明了自己的大膽猜測。
在科學面前,他容不得半點“直覺”,在權威面前,他決不無理由跟從,正是伽利略的這種不迷信權威的獨立人格和執(zhí)著追求真理的精神,使人們也不禁為他歡呼,讓我們看一看當時的情景
出示(小動畫)
這時大家才明白,原來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是全都對的。
能帶著你的理解讀讀這句話嗎?
四、總結升華,延伸拓展
了解了伽利略得出“兩個鐵球同時著地”這一結論的過程,我們可以看出,伽利略是一個善于思考、執(zhí)著追求真理的科學家,他的品質、精神值得我們?nèi)W習,希望同學們在課余時間能多閱讀類似的小故事,在這里老師向大家推薦幾本書。(屏幕出示)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學設計2
教學要求:
1.自學、感悟伽利略敢于破除迷信和獻身科學事業(yè)的精神。
2.結合課文內(nèi)容,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通過自主、合作、研討性學習,弄清伽利略是怎樣不盲目迷信權威的話的,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
教具準備:教學插圖、語段卡片
教學設計:
一、自主讀書,誘導感悟
1.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的課文《兩個鐵球同時著地》,大家已經(jīng)預習過,現(xiàn)在書就在你手邊,想不想把課文再讀—次?哪就請大家讀吧。你想怎么讀就怎么讀,可以默讀,可以放聲讀,也可以同桌一起讀,喜歡的語段還可以多讀幾次。
2.學生自主讀書。
3.進行讀書交流,把自己喜歡的語段讀給大家聽。教師針對學生的讀書情況,適時激勵評價。
二、創(chuàng)設情境,合作研討
1.出示課文插圖,認識這座塔嗎?這就是世界聞名“斜而不塌”的比薩斜塔。1590年伽利略就是在這座斜塔上做了著名的“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試驗。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同學們,你們誰有勇氣像當年的伽利略一樣,也在這座高塔上做做這個試驗。
2.這么多人有勇氣,老師真高興,但是老師告訴大家,僅僅有勇氣是不夠的,請大家讀讀這句話:(出示亞里土多德的話)兩個鐵球,一個10磅重,一個1磅重,同時從高處落下來,10磅重的一定先著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這是希臘大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的話,在當時,人們都信奉他,把他的話當作不容許更改的真理,F(xiàn)在你要說“兩個鐵球同時著地”,如果沒有足夠的證據(jù),那人家是不會相信的。所以,老師想請大家再認真讀讀書,仔細思考一下:假如,你就是當時的伽利略,為了證明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你是怎么做的;假如,你就是當時比薩城的一位公民,比如是一位記者,聽說伽利略要在比薩斜塔上做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公開試驗,你會向伽利略問些什么問題?大家可以和同桌一起研究,也可以離開座位找自己的合作伙伴共同探討。
3.學生分組合作學習。
4.進入情境,質疑研討。
、伲ㄕ垺粚W生上講臺)現(xiàn)在年輕的數(shù)學教授、著名的辯論家伽利略先生已經(jīng)來到大家面前,一會兒他將在比薩斜塔上做公開試驗,你們有什么問題要問他嗎?
、谫|疑研討,重點解決以下問題:
A.伽利略為什么有信心在比薩斜塔上做公開試驗?
B.伽利略為什么要在比薩斜塔上做公開試驗?
C.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做公開試驗是否要“違背人類的真理”,其表現(xiàn)是否是“膽大妄為”、“固執(zhí)”?
三、觀察體驗,交流評價
1.觀察體驗伽利略的“兩個鐵球同時著地”試驗。
2.交流:你們看到了什么?這項試驗說明了什么?通過這項試驗,大家明白了什么?怎樣理解句子“大家明白了,原來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全都是對的”?
3.評價:你怎樣評價伽利略?該怎樣認識亞里士多德?
四、延伸拓展,遷移運用
現(xiàn)在,如果老師把課題改成“鐵球和木球同時著地”你們認為可以不可以?請大家課后研究研究,或者像伽利略一樣做做試驗。請把你的發(fā)現(xiàn)以你喜歡的方式告訴別人,包括老師。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學設計3
教材分析: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講的是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年輕時代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勇敢挑戰(zhàn)人人信奉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一句話,并經(jīng)過反復求證和公開試驗,用事實捍衛(wèi)了真理。課文贊揚了伽利略不迷信權威的獨立人格和執(zhí)著追求真理的精神,是教育學生尊重權威但不能盲從以及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好教材。從文章表達上看,主要有兩個突出特點:一是通過從質疑、求證到公開試驗這樣的具體事例來表現(xiàn)人物品質;二是通過環(huán)境或側面描寫來烘托人物,這些都是學生語言學習的重要資源。
教學目標:
1. 認識3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能根據(jù)上下文理解“信奉、固執(zhí)、膽大妄為”等重點詞語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試驗過程,學習伽利略不迷信權威,執(zhí)著求實地探求科學真理的精神。
4.初步學習通過具體事例和人物動作、語言、心理等描寫表現(xiàn)人物品質的寫法。
教學重難點:
弄清伽利略是怎樣不盲目迷信權威的話的,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初步學習描寫人物的基本方法。
教學時間: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設疑激趣,導入新課
1.簡介伽利略、亞里士多德。(強調(diào)偉大、著名)
2.出示亞里士多德的話:“兩個鐵球,一個十磅重,一個一磅重,同時從高處落下來,10磅重的一定先著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辟だ缘脑挘骸皟蓚不同重量的鐵球同時從高處落下來,總是同時著地,鐵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鐵球的輕重沒有關系!辟|疑:誰是誰非?誰對誰錯?
3. 出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二、檢查預習情況
1.提出讀書要求:正確,流利。在讀書的過程中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自學生字詞。
三、初讀感知
1.默讀全文,畫出使你深受啟發(fā)的句子,反復讀一讀,并在空白處寫一寫自己的感受。
2.交流收獲。
3.引導學生填空,并說明理由。
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是講意大利偉大科學家( )在青年時代敢于質疑權威,大膽進行( ),以( )的態(tài)度對待科學的故事。
伽利略是一個(________________)的科學家。
四、為課文分段
提示:課文講的是意大利著名科學家伽利略青年時期不迷信權威,敢于提出問題,進行試驗,以認真態(tài)度研究科學的故事。分段應注意段與段之間的聯(lián)系。
全文6個自然段,按事情的階段劃分,是以簡介人物、提出問題、多次試驗到公開驗證,緊緊圍繞兩個鐵球著地的問題展開敘述的,段與段之間聯(lián)系得十分緊密。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聽寫生字詞,了解生字詞的掌握情況。
二、研讀課文
敢于提出疑問、大膽試驗的伽利略,對亞里士多德說的話產(chǎn)生疑問。那么,亞里士多德在大家的心目中是怎樣一個人呢?
1.讀第2自然段,體會一下人們對他的肯定和崇拜?纯茨男┰~語表現(xiàn)了這種肯定和崇拜?(“都信奉”、“不容許更改的真理”、“人類的真理”)
“信奉”,怎么理解?“真理”是一種什么道理?“真理”不容許更改,而且是屬于人類的,這又說明了什么?(“信奉”,信仰和崇拜。“真理”,真實的、普遍的,人人應該遵從的道理。這種道理不容許更改,而且是屬于人類的?梢妬喞锸慷嗟碌脑挘诖蠹倚哪恐械奈恢枚嗝粗匾。)
這一段最后一句話用反問句,讀一讀這句話,說一說為什么用反問的語氣?改用加句號的陳述句效果有什么不同?(改用一般陳述句就使“不能違背的真理”效果差了,達不到亞里士多德的話“不容許更改”的“權威”程度了。)
伽利略居然對這位大家信奉的權威亞里士多德說的,不容許更改的話提出了疑問,說明伽利略的一種什么精神,或者說什么態(tài)度?(不迷信權威,認真求實的態(tài)度。)
2.讀第三自然段。伽利略對亞里士多德的哪句話提出了疑問,提出了怎樣的疑問?
。▉喞锸慷嗟碌脑捠牵骸皟蓚鐵球,一個10磅重,一個1磅重,同時從高處落下來,10磅重的先著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保
按亞里士多德的說法,大鐵球落地速度快,小鐵球落地速度慢。大鐵球落地需要5秒鐘的話,那么,小鐵球落地就得幾秒鐘?(50秒鐘)
3.這一疑問中的“一個事實”是指什么事實?兩個不同的結論是指哪兩個?(疑問中的
“一個事實”指亞里士多德說的兩個鐵球,一個10磅重,一個1磅重,同時從高處落下來。兩個不同的結論是指兩個“應當”:一個是:把兩個鐵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會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慢。 一個是:把拴在一起的兩個鐵球看作一個整體,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快。)
4.把兩個不同的結論展示出來,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把兩個結論的內(nèi)容說給鄰近的同學聽。
5.伽利略對亞里士多德說的話,不僅提出疑問,而且推想出兩個不同的結論后,用什么辦法來驗證自己對或者不對呢?(用試驗的辦法去檢驗、證明自己的懷疑是對或者不對。)
從這一點看,伽利略表現(xiàn)了一種什么態(tài)度? (認真求實的態(tài)度。)
三、課堂小結
第三課時
一、默讀第4、5自然段。一邊讀,一邊想以下幾個問題:
1.伽利略敢于提出懷疑的是大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話,他的話可是“不容許更改的`真理”,因此,試驗的態(tài)度怎么樣?結果怎么樣?第4自然段中有五個詞,突出了試驗的態(tài)度,有力地證實了試驗的結果。把它們找出來,標上橫線。
2.為什么還要在比薩斜塔上做一次公開的試驗?
3.公開試驗時,人們又怎樣議論的?
。ㄙだ詭е蓡柗磸妥隽嗽S多次試驗,結果都證明亞里士多德的這句話的確錯了。兩個不同重量的鐵球同時從高處落下來,總是同時著地。可見,鐵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鐵球的輕重沒有關系!胺磸汀薄霸S多”“都”“的確”“總是”五個詞突出了試驗態(tài)度的嚴肅、認真,也有力地證實了試驗結果和亞里士多德的說法不一樣。
伽利略決定在比薩斜塔上做公開的試驗,目的是公布自己試驗的結果,也是為了告訴大家,不要盲目迷信權威。
公開試驗時,人們認為伽利略竟敢跟“人類的真理”挑戰(zhàn),是膽大妄為,是固執(zhí),會丟盡臉的。)
二、朗讀最后一段,再看看插圖,想一想,議一議:
1.公開試驗成功了。斜塔周圍的人都忍不住驚訝地呼喊起來,因為什么呢?
。ā耙驗榇蠹铱匆妰蓚鐵球同時著地了,正跟伽利略說的一樣。”)
2.現(xiàn)在把回答的一句話,跟老師提問的一句話,顛倒順序,它們中間加上“所以”,看看句子的意思變沒變,為什么?
。嵉鬼樞颍阂驗榇蠹铱匆妰蓚鐵球同時著地了,正跟伽利略說的一個樣,所以斜塔周圍的人都忍不住驚訝地呼喊起來。
意思一點沒變,因為把先說結果的句子跟后說原因的句子,顛倒了順序。這種先說原因后說結果的句子,一般中間要加上“所以”一詞。)
3.課文結尾的一句話:這時大家才明白,原來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是全都對的。
這句話里的“原來”,有兩個意思:一個是“起初”的意思,還有一個意思是表示發(fā)現(xiàn)了不知道的真實情況。你認為是前者,還是后者?(是后者)
這句話最后指出“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是全都對的”,“不是全都對的”換個意思不變的另一種說法,是什么?(“也會有錯的”)
4.這句話還有什么進一層的意思,聯(lián)系生活實際,大家說一說這句話給你什么啟發(fā)。
。嗤、專家學識淵博,懂得東西比一般人要多,這是事實,應該尊重,應該學習他們。但是權威、專家說的話也不是全都對的,也會有錯誤。因此,不能盲目迷信、一味崇拜。伽利略“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試驗行動,就足以說明了這個問題。我們應該學習他不盲目迷信權威、認真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和敢想敢做的創(chuàng)新精神。)
三、升華感情,體會寫法
1.伽利略做這個實驗的意義不僅僅在于證明亞里士多德是錯的,更重要的是使人們樹立起正確的科學觀,那就是不迷信權威,執(zhí)著地追求真理。請同學們再次默讀課文,看課文是通過怎樣的描寫使我們感受到伽利略的精神的。(學生默讀勾畫)
2.交流。如對人物的心理、動作、語言等的描寫。
板書設計:
29 兩個鐵球同時落地
伽利略 亞里士多德
勇敢質疑 博學
認真求證 權威
公開試驗 信奉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學設計4
【教學內(nèi)容】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25課
【設計思路】
通過環(huán)境或側面描寫來烘托人物(第2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是本文寫作上的一個突出特點。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初步感悟這一寫作方法”是重點,也是難點。筆者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力求以學生的自讀自悟代替教師的分析、講解,引領學生透過語言文字走向文本深處,在內(nèi)容的縱向對比中,讓“伽利略”的形象逐漸豐滿起來,從而了解作者的匠心所在,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進行基于文本拓展的小練筆,深化對文本的理解。
【教學目標】
1、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信奉”等疑難詞語和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亞里士多德在人們心中不可動搖地位。
2、在練習感情朗讀中,咀嚼文字和標點,從而體會伽利略當時所面臨的嘲諷。
3、在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的對比中,感受伽利略不迷信權威的獨立人格和執(zhí)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4、學習作者利用環(huán)境和側面描寫烘托人物形象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難點】
品讀語言文字,在內(nèi)容的縱向對比中把握人物形象。學習文章的寫作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師: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伽利略用事實驗證了真理。還記得他做了哪些事情嗎?誰能簡要的說一說?
師:透過這些典型事例,你對伽利略有了怎樣的了解?(板書:善于質疑追求真理)
師:文章除了寫伽利略從質疑到得出結論的整個過程外,還有兩個段落,內(nèi)容看似和伽利略沒有關系,是哪幾段?(第二段和第五段)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研讀這些內(nèi)容,看作者都寫了什么?為什么要這樣寫?
【設計意圖:開門見山,回顧典型事例以及從中表現(xiàn)的人物品質,既是對第一課時重點內(nèi)容的梳理,也為本堂課的深入學習做好鋪墊。及時明確學習任務,讓學生學有目標、心中有數(shù)!
二、品讀感悟,體會寫法
1、抓關鍵詞“信奉”,品讀第二自然段。
師:課文第二自然段段主要寫了什么?(板書:信奉)認真默讀這一段,看從哪些詞句能讀出人們對亞里士多德的信奉,標劃下來。再把想法和同位交流一下。
。ㄈ嘟涣鲿r學生相互補充,教師適時點撥:
。1)抓住“不容更改、真理”等重點詞語感受亞里士多德在科學界不可動搖的地位。
。2)抓住“要是……就、責備”和“人們責備的語言”感受人們對亞里士多德的維護和敬奉。)
師:對,那個時候的人們不會,也不敢懷疑亞里士多德。他說的就是真理,他簡直成了人們心中的神,F(xiàn)在理解“信奉”的意思了嗎?誰來讀出人們對亞里士多德的相信和敬奉?
【設計意圖: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能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是中段訓練的重點,這一環(huán)節(jié),緊扣“信奉”這一關鍵詞,通過聯(lián)系上文來理解詞語意思,同時感悟文本內(nèi)容、練習朗讀。】
2、咀嚼文字和標點,研讀第五自然段
師:課文的第五自然段又寫了什么呢?(指名讀)
師:看,這段里有個特殊的標點符號。(問號)這是誰心中的疑問?他們果真是帶著疑問來的嗎?認真品讀圍觀人的語言,也許你會有和別人不一樣的發(fā)現(xiàn)。(人們心中并沒有疑問,他們在來之前就認定了伽利略會失敗,是來看伽利略的笑話的。)
師:(板書:嘲笑)是的,他們在嘲笑伽利略,他們那是來看笑話的。誰來讀好人們嘲笑伽利略的句子?
【設計意圖:文段中的“?”和后面的人物語言聯(lián)系起來來讀,會發(fā)現(xiàn)文字背后另有深意。讓學生認真咀嚼人物語言,在感情朗讀中感受伽利略當時的處境!
3、把“人們的表現(xiàn)”和“伽利略的做法”對比,深化對人物形象的把握,體會利用環(huán)境和側面描寫烘托人物形象的寫作方法。
師:(指著板書:信奉----善于質疑、嘲笑——追求真理)同學們,課文學到這里,讀懂了這些內(nèi)容,再來回顧上節(jié)課學習的有關伽利略的事例,你對他又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師:對,在大家都把亞里士多德奉若神明的情況下,伽利略卻通過自己的思考產(chǎn)生了疑問,一個善于質疑已經(jīng)不足以表現(xiàn)他的品質。(把板書中的“善于質疑”改為“勇于質疑”)面對那么多的.嘲笑,伽利略毅然去追求心中的真理,的確稱得上是“執(zhí)著”。(在“追求真理”前,添加板書“執(zhí)著”)
【設計意圖:把典型事例中表現(xiàn)出的人物品質,置于環(huán)境和側面描寫面前,對比中,深化對人物形象的把握。通過修改和添加板書的方式,直觀提示環(huán)境和側面描寫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作用!
師:我們從兩個看似無關的兩個自然段中,讀出了這么多的內(nèi)容,F(xiàn)在,你知道作者為什么這樣寫了嗎?
師:是的,大家說的正是本文在寫作上的一大特點,叫做“側面描寫”(板書:側面描寫)這是有了這些側面描寫,才把伽利略的形象烘托得更加生動而鮮明。寫文章時,這樣利用環(huán)境和側面描寫烘托人物形象,往往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設計意圖:有了前面的滲透和引導,學生已經(jīng)能夠自己突破難點,感悟出利用環(huán)境和側面描寫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機會放給學生,這樣習得的方法才是真正有用的、具有可操作性的。】
三、課堂延伸,拓展練筆
師:伽利略這樣敢于質疑、執(zhí)著追求,不僅向世界宣告了一個科學道理,更給了人們許多許多的啟示。隨著兩個鐵球的同時落地,那些嘲笑伽利略膽大妄為的人,那些責備他固執(zhí)的人,又會有怎樣的表現(xiàn)呢?請你展開想象,試著寫一寫。
師:同學們,比薩斜塔依然屹立在那里,它見證著400年前那偉大的一瞬間。也許十幾年后,甚至幾十年后,同學們會有幸來到那里,我相信,當你抬頭仰望塔頂時,你一定會想起一個人,那就是——(伽利略)你也一定會想他做的那個試驗,還會想起我們今天這堂課,它們共同提示著人生不可缺少的兩種品質。那就是——(敢于質疑、執(zhí)著追求)
【設計意圖:有了前面對人們“盲目信奉”和“責備嘲笑”的學習,學生很自然會想到“意外的結局”出現(xiàn)時,人們的心情、表情等一系列的復雜變化,此處的拓展練筆給學生一個傾吐的機會,也由此深化對文本最后一句話的理解!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能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說出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實驗過程。通過對重點了理解和想象,感知伽利略不迷信權威,執(zhí)著求實的科學精神。
3、學習通過具體的實例及人物的動作、語言描寫表現(xiàn)人物品質的寫法。
教學過程:
一、直奔課題
1、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29課《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檢查字詞:信奉 哲學 違背 宣布
懷疑 固執(zhí) 解釋 英鎊 伽利略 膽大妄為
3、想一想 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二、導讀感悟
。ㄒ唬┳哌M亞里士多德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是伽利略實驗證明的,那亞里士多德是怎么說的呢?
出示句子:“兩個鐵球,一個10磅,一個1磅重,同時從高處落下來。10磅重一定先著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1、亞里士多德何許人也?交流課前搜集資料。
2、文中是怎么介紹的?
出示句子:那時候,研究科學的人都相信亞里士多德,把這位兩千多年前的希臘哲學家的話當作不容更改真理。
。1)“信奉”是什么意思?結合生活理解說說,只是“相信”的意思嗎?
。2)人們這樣信奉亞里士多德,假如有人說他的話是錯誤的,會怎么樣呢?你能從文中哪些詞句能夠體會到人們對亞里士多德的`信奉?
。3)誰要是懷疑亞里士多德,人們就會責備他:“你是什么意思?難道要違背人類的真理嗎?從人們對亞里士多德的信奉,你體會到了什么?
。4)帶著你的體會,自己再讀一讀這句話。讀出人們對亞里士多德的“信奉”“責備”的語氣。
。5)再讀亞里士多德的話,指名讀,說說你是怎么理解這句話的?
小結:當時,亞里士多德的話就是真理,不容置疑,不容更改。一千年過去了,有人懷疑嗎?沒有,兩千年過去了,有人懷疑嗎?有!誰這么有膽量?伽利略。
(二)品讀伽利略
1、伽利略是怎么想的呢?
出示語句:“他想:如果這句話是正確的,那么,把這兩個鐵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會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兩個鐵球看作一個整體,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快。
。1)指名讀,說說伽利略是怎么想的?
(2)伽利略想的這句話說了哪兩層思,用句子中的一個字概括每層意思。
。ǎ常┏鍪菊n件演示,從中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2、伽利略又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伽利略帶著這個疑問反復做了許多次試驗,結果都證明亞里士多德的這句話的確說錯了。
。ǎ保┨岢鰡栴}:伽利略做試驗有什么特點?(反復、許多次)
。ǎ玻⿹Q詞比較:
。ǎ常┰O境想象:伽利略反復做試驗,每次做的都不同,可能有什么不同?你讀出了一個什么樣的伽利略?
3、當伽利略要公開試驗的時候,人們有什么反應?畫出來,讀好語氣。
4、你讀出了人們對他的什么態(tài)度?用幾個詞來概括當時人們的態(tài)度。只有這兩個人在說嗎?想一想,還有人在說什么?
5、人們的反映告訴了我們什么?面對人們的態(tài)度,假如你就是伽利略,你會怎么想?你猶豫了嗎?你退縮了嗎? 伽利略的表現(xiàn)又讓你感受到了什么?,
6、多么不屈的伽利略,多么執(zhí)著的伽利略!頂著巨大的壓力,試驗開始了。試驗的結果到底怎樣呢?出示句子:
伽利略在斜塔上出現(xiàn)了。他右手拿著一個10磅重的鐵球,左手拿著一個1磅重的鐵球。兩個鐵球同時脫手,從空中落下來。一會兒,斜塔周圍的人都忍不住驚訝地呼喊起來,因為大家看見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了,正跟伽利略說的一個樣。
。1)指名讀。人們驚訝了!他們信奉了兩千多年的結論竟然是錯誤的!多么不可想象!把這種感覺讀出來吧!一起讀。
。ǎ玻┫胂笱a白:當看到兩個鐵球同時落地,伽利略走下斜塔時,人們有什么表現(xiàn)?
7、理解:“這個時候,大家才明白,原來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是全都對的”。
三、鼓勵質疑
1、伽利略是懷疑亞里士多德的一句話,如果你碰到書中有錯,你敢不敢提出來?仔細讀讀課文中亞里士多德說的話和第4段中寫伽利略試驗結論的話,你會發(fā)現(xiàn)也有值得懷疑的地方。
2、讀了這篇課文,你明白了什么呢?請你用一兩句話把自己的感受寫出來
四、學習寫法,積累言語
。、總結寫法:伽利略不畏困境、獻身科學、實事求是、堅持真理的人物形象和崇高品質,課文是如何表現(xiàn)出來的?(一是選擇懷疑權威、反復試驗和公開試驗三個典型事例;二是描寫了人物心理、語言和動作。)
。病⒄n外練筆:選擇自己熟悉的一個人,學用這種方法寫一段話或一篇習作。
。、課外閱讀:推薦閱讀《哥白尼的日心說》走近并結識更多的偉人。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了解兩個鐵球同時著地地試驗過程,學習伽利略不迷信權威,執(zhí)著求實地探求科學真理的精神。
3、初步學習通過對具體事例及人物的動作、語言等描寫來表現(xiàn)人物品質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1、理解伽利略實驗的過程與結論,并受到啟發(fā)。
2、初步學習通過對具體事例及人物的動作、語言等描寫來表現(xiàn)人物品質的方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流程:
一、揭題導入,整體感知。
1、揭題:今天,我們學習一篇新課文,看老師板書。(板書課題:25.《兩個鐵球同時著地》)咱們一起來讀讀吧!(齊讀課題)正音、標調(diào)。
2、理解“著地”。 “著地”就是落地!爸笔莻多音字,你會用它另外的讀音組詞嗎?(請2—3位同學說)
3、師:課題都理解了,那趕緊去讀讀課文吧,在讀課文時,如果遇到難讀的詞語或句子多讀幾遍。
4、師:你們有不認識、不會讀的生詞嗎?(生答:沒有)你們真棒!
師:我們今天學的就是發(fā)生在伽利略身上的一個故事。(板書:伽利略),這個“略”是我們要寫的字,寫這個左右結構的字時,左右寬窄大致相同,應注意左邊的“田”部要占“各”字的中間。
請同學們在書上練寫一個。
5、師:課文講的是在伽利略身上發(fā)生的什么事呢?(請2位同學說:伽利略做試驗的事)
6、師:(指著課題)課題就是試驗的結果。
7、師: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想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敘述這個故事的,作者先寫什么,再寫什么,最后寫什么?(生答,板書:疑問、試驗、公開試驗)
二、學習1、2自然段。
1、師:(學習課文第一段)課前的交流,讓大家初步了解了伽利略,那文中又是怎樣介紹的呢?(生答,找出第一段)
師:他是個怎樣的人呢?
生答:他是個辯論家。
師:辯論家就是說他的口才、辯論能力很強。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呢?生:提問不尋常,老師很難解答。
師:“尋!本褪(生:“平常”),“不尋!本褪(生:“不一般、很獨特”)。
師小結:是啊,伽利略就是一個善于思考、見解獨特的人。
2、理解“信奉”。
師:就在伽利略的那個年代,人們都很信奉亞里士多德。你們家里有誰信奉什么嗎?【生自由說】
生:我外婆信奉佛,我常常看到我外婆帶廟里去燒香拜佛。
師:你知道她去拜佛是為了什么嗎?
生:求佛祖保佑子孫健康、幸福。
生:保佑大家平安。
生:我奶奶去拜佛,求佛祖讓我姐姐能考上大學。
師:奶奶、外婆心中都有一個美好的心愿,她們覺得佛祖是能讓她們實現(xiàn)這些美好的心愿的,對嗎?那你們說說,奶奶外婆對佛祖,心中是一種怎樣的感覺?
生:崇敬的。
生:是敬仰。
生:很虔誠的。
師:說的好。懷著崇敬的、敬仰的、甚至是虔誠的,這就是信奉。課文中,人們是怎么信奉亞里士多德的?(找出句子,課件出示第二自然段)
師:人們對亞里士多德就像信奉神佛一樣,當別人懷疑亞里士多德,人們會(生答:非常憤怒的)。(帶著那份憤怒之情說說那些懷疑亞里士多德的人吧!朗讀:你是什么意思?難道你要違背人類的真理嗎?僅僅是憤怒對述說嗎?【生答:不是】那是什么?【生答:是責備】帶著我們進一步的體會再來讀讀。朗讀:你是什么意思?難道你要違背人類的真理嗎?)
3、(課件出示:第二自然段)在這段話中,還有一對反義詞,看誰找的又快又準。(指名答:信奉——懷疑)
三、學習第三自然段。
1、師:就當人們都信奉大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把他的話當作不容更改的真理時,年青的數(shù)學教授伽利略卻對他說過的一句話大膽地提出了自己的疑問,有誰知道是哪句話嗎?(多媒體出示句子:“亞里士多德曾經(jīng)……產(chǎn)生了疑問!保帻R讀)
2、從伽利略的這一舉動看,你覺得他是個怎樣的人?(生答:伽利略是個不迷信權威的人。)
3、小結:正是其他研究科學的人的迷信與伽利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讓我們深刻地感受到了伽利略那不迷信權威的可貴品質。(板書:對比)
4、師:伽利略的疑問是怎樣產(chǎn)生的?請同學們自由地朗讀課文地第三自然段,找到有關的句子用筆劃下來。(學生自讀課文劃句子)
3、交流句子。師:徐老師也找到了這句話,但老師將它改變了一下,你們明白伽利略的疑問是怎樣產(chǎn)生的嗎?
【課件出示:
他想:如果這句話是正確的,那么把這兩個鐵球拴在一起:
落得慢的就會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慢;
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兩個鐵球看作一個整體,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快。
這樣從一個事實中卻可以得出兩個相反的結論,這怎么解釋呢?】
生答:(先假設亞里士多德的話是正確的,再根據(jù)他的話做出兩個假設,最后發(fā)現(xiàn)一個事實中得出兩個相反的結論。)
4、咱們來看看伽利略根據(jù)亞里士多德的話做出的推斷吧!(大屏幕演示鐵球伽利略的疑問)師:從剛才的大屏幕演示中,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學生自由表達)
5、指導朗讀(出示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話)。
師:是啊,一個事實中卻可以得出兩個相反的結論,伽利略對此充滿了(生答:疑惑)。你是伽利略,你會怎么說?(指名讀)
四、學習四、五自然段。
1、師:老師想問問你們,在生活、學習中,如果你對某件事情產(chǎn)生了疑問,你會怎么做?(生自由回答)那有疑問時,伽利略是怎么做的呢?自由地朗讀課文的有關段落,找出句子劃出來,并在旁邊寫一寫你的感受。(學生自學劃句子)
2、全班交流句子。(多媒體出示句子:“伽利略帶著……沒有關系”,感悟“反復”、“多次”、“的確”,體會伽利略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
生:伽利略有了疑惑反復試驗。
師:伽利略做了兩、三次試驗就認定自己想法是正確的?
生:不是,是許多次,而且每次都證明亞里士多德的話是錯的。
3、師:為了證明自己想法是正確的,伽利略還決定在比薩城的.斜塔上進行公開試驗,聽到消息,人們有哪些反映?
4、指答,多媒體出示句子。
(1)人們?yōu)槭裁凑f他是一個“膽大妄為”并且“固執(zhí)”的年輕人呢?(相機指導朗讀)
理解“膽大妄為”。 “妄”字在字典中的意思是:①荒謬不合理;②非分地,出了常規(guī)地,胡亂。從“妄”字可以看出,這是個貶義詞,是人們對伽利略的批評,說他在胡作非為。
理解“固執(zhí)”!肮虉(zhí)”是說人很頑固,不聽別人的建議,不懂變通。在這也是個貶義詞。
你認為伽利略是個“膽大妄為”、“固執(zhí)”的年輕人嗎?(生答:不是)那是怎樣的人呢?(體會伽利略對科學的執(zhí)著。) 師:伽利略對科學執(zhí)著追求,對真理執(zhí)著追求,他就是一個執(zhí)著求實的人。(板書:執(zhí)著求實)
(3)(指導朗讀句子。)師:那我們一起來讀讀人們的伽利略的冷嘲熱諷吧!
5、師:讀到此處,徐老師有個疑問,本文的主人公是伽利略,作者為什么要在此處插入一段寫人們對他的議論呢?你明白作者的用意嗎?
6、師小結:在我們的習作中,為了凸出人物的特點,不僅可以描寫其本人的動作、神態(tài)等,還可以通過對周圍人的語言、動作的描寫從側面襯托出主人公的特點。
五、學習第六自然段。
1、(多媒體出示課文插圖)師:在大家的議論聲中,伽利略毅然決然地走上了比薩斜塔進行公開試驗,試驗的結果怎樣?人們又有什么反映呢?
2、指答,并指導朗讀。
3、師:試驗成功了,伽利略證明了自己的觀點,此時站在鐵塔下的人們驚訝地呼喊著,他們可能會說什么?如果你就是鐵塔下的群眾,你想說些什么?【注意人物說話時的動作或神情】(學生自由表達,請2—3位同學說)當兩個不同重量的鐵球同時著地的那一刻,有的說……,有的說……,有的說……)
4、(多媒體出示課文最后一句話)師:聯(lián)系實際說說你對這話的體會?
六、總結全文。
1、師:學了課文,此時的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想說的?
2、師:老師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對待知識能象伽利略一樣有執(zhí)著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
在寫作上,我們也可以學習作者運用對比和反襯的寫作手法,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進行描寫,突出人物的特點。
七、拓展閱讀《世界名人傳》等。
板書設計:
疑問 不迷信權威 對比
25、兩個鐵球同時著地 試驗 (語言、動作)
(伽利略) 執(zhí)著求實 襯托
公開試驗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認識3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能根據(jù)上下文理解“信奉、固執(zhí)、膽大妄為”等重點詞語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過程與方法:通過自主、合作、研討性學習,弄清伽利略是怎樣不盲目迷信權威的話的,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
情感與態(tài)度:學習伽利略獨立思考,敢于破除迷信,尊重實踐的科學精神和認真研究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重點]:能理解伽利略怎樣用實踐來證明亞里士多德的話是靠不住的。
[教學難點]:初步學習通過對具體事例及人物的動作、語言等描寫來表現(xiàn)人物品質的方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數(shù)]: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激發(fā)興趣
1、這節(jié)課我們認識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他就是17世紀意大利的.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伽利略、誰能結合課前搜集到的資料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學生展示課前搜集的資料、互相補充,對伽利略有一個感性的認識)
2、(出示課文插圖)同學們,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薩斜塔,15xx年,年輕的數(shù)學教授伽利略就在這里做了舉世聞名的實驗。板書課題: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下面就請同學們自讀課文,去感受這次意義重大的實驗。
二、檢查預習,學習生字詞。
1、掌握“違、妄、執(zhí)”三個字的讀音
2、重點字的書寫提示
讓學生仔細觀察課后生字表的漢字,找出容易寫錯的地方,并讓學生在本子上寫一寫自己容易寫錯的字。
3、學生快速默讀課文。
4、思考文章寫了一件什么事?文章的主要人物是誰?
三、結合重點語段,感知人物形象
1、結合課文內(nèi)容填空,并說明理由。伽利略是一個( )的科學家。
2、指名朗讀能體現(xiàn)伽利略善于思考的品質的語句。并讓學生結合課文的句子理解
“信奉”一詞的意思。
3、齊讀第三自然段,把有關伽利略思考過程的句子劃出來。
4、四人小組討論伽利略的疑問是怎樣產(chǎn)生的,并用簡單的方式說明伽利略的思考過程。老師進行適當?shù)狞c撥。
5、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讀出伽利略思維的嚴密,注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這樣的關聯(lián)詞語。
四、升華情感,小結課堂內(nèi)容
五、布置作業(yè):
1、抄寫課后的生字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思考:伽利略為了證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是怎樣進行試驗的?別人有哪些反應?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nèi)容。
2、知道伽利略怎樣用實踐來證明亞里士多德的話是靠不住的。
[教學過程]:
講讀課文第三自然段
1、齊讀第三自然段。思考:亞里士多德講過什么話?伽利略對這話是怎么看的?
2、伽利略為什么懷疑亞里士多德說的話?他是怎么想的?
3、伽利略的分析,是把亞里士多德的話當作兩種假設,推出兩個結論。這兩個結果一樣嗎?是什么樣的結果?
4、他打算怎么做?
(二)朗讀課文第四自然段
1、讀后思考:伽利略是怎樣用事實來證明的?
2 為什么要進行多次試驗?
請找出能反映試驗多次的詞語,說說它的意思。
3、伽利略多次試驗的結果怎樣?
4、齊讀這段話。
(三)朗讀第五、六自然段
1、齊讀后思考:在斜塔上做公開試驗前,人們是怎樣想的?
2、人們?yōu)槭裁磿@樣想?
3、當看到試驗結果時,人們的態(tài)度有什么改變?
4、這說明什么?
小結:
5,讀了這篇課文,伽利略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6、這篇課文在寫作上有什么值得我們學習的?
總結
(四)板書設計
25、兩個鐵球同時著地
懷疑(亞里士多德的那句話)-------不迷信
伽利略分析(兩個相互矛盾的結論)-------善于思考
試驗(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科學態(tài)度
(五)課堂作業(yè)設計
朗讀課文。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能根據(jù)上下文理解“信奉、固執(zhí)、膽大妄為”等重點詞語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初步學會通過典型事例表現(xiàn)人物品質的寫法。
4.了解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實驗過程,學習伽利略不迷信權威,執(zhí)著求實地探求科學真理的精神。
教學重點:
能理解伽利略怎樣用實踐來證明亞里士多德的活是靠不住的。
教學難點:
1.針對課文內(nèi)容,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2.理解伽利略推出的兩個結論的含義。
課前準備:
1.布置學生搜集伽利略和亞里士多德的圖片和生平資料。
2.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激發(fā)興趣
1.這節(jié)課我們認識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他就是17世紀意大利的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伽利略、誰能結合課前搜集到的資料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學生展示課前搜集的資料、互相補充,對伽利略有一個感性的認識)
2.(出示課文插圖)同學們,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薩斜塔,1590年,看戲的數(shù)學教授伽利略就在這里做了舉世聞名的實驗(板書課題: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下面就請同學們自讀課文,去感受這次意義重大的實驗。
二、初讀課文,自學字詞
。ㄒ唬┳宰x目標:(出示多媒體課件)
1.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課文講的是誰的故事?他是什么時期的哪國人?
3.他做了一件什么事?課文按什么樣的.順序敘述的?
。ㄕ埬阌蒙稀跋取缓蟆又詈蟆睌⑹觯
(二)重點詞語:
。ㄖ、伽利略、信奉、亞里士多德、解釋、更改、的確、比薩城、膽大妄為、固執(zhí))
三、默讀課文,初步感知
1.默讀全文,畫出使你深受啟發(fā)的句子,反復讀一讀,并在空白處寫一寫自己的感受。
2.小組內(nèi)初步交流。
3.自主讀書,誘導感悟
同學們,我們已經(jīng)充分朗讀了課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讀書感受。下面,就請同學們再一次放聲朗讀課文,可自讀,也可同桌互讀。(學生自主讀書)
4.把你認為自己讀得最好得段落讀給大家聽。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學設計9
【教學目的】
。薄⒘骼、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讀悟課文內(nèi)容,滲透“不迷信權威,認真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
3、領悟“膽大妄為”、“固執(zhí)”、“驚訝”等詞語,體會“原來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是全對的”的意思。
【教學重難點】
使學生弄清伽利略產(chǎn)生疑問的根據(jù),即由一個事實推導出兩個相反的結論,進而體會“原來像亞里士多德……也不是全對的”的意思,滲透“不迷信權威,認真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提出任務
。薄土暎
上節(jié)課,我們初步學習了《兩個鐵球同時著地》這篇課文,你們知道了什么?(學習回憶,教師小結,重點讓學生說說人們是怎樣信奉亞里士多德的)
。病耄
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課文。請大家自讀課文,待會兒請你們說說從課文中讀懂了什么?
二、自由讀悟,初步感知
1、學生讀悟第三、四段,教師提醒學生邊讀邊畫,邊讀邊議。
2、學生簡要復述課文內(nèi)容,教師適時梳理并板書:“產(chǎn)生疑問──反復試驗──公開驗證”。
三、細讀課文,引導感悟
。薄⒓氉x第三自然段,領悟伽利略“產(chǎn)生疑問”的根據(jù)和“不迷信權威”的科學精神。
、拍x課文,劃出第三自然段的中心句(“這句話使伽利略產(chǎn)生了疑問”)。
、瓶劬o中心句設問,引導學生讀悟:
、賮喞锸慷嗟碌哪木湓,使伽利略產(chǎn)生了疑問?
。帷⒆x讀這句話并填空:
這句話是說物體落下的速度與物體的重量(有,沒有)關系,物體越________,落下的速度越___________。
。、引導學生根據(jù)話意,劃出示意圖。(出示課件)
②對這句話伽利略有什么疑問?他是怎么想的?
。、教師引導學生讀讀課文有關句子,并邊復述邊畫示意圖。
。、再讀課文,并按課文內(nèi)容填空:
如果亞里士多德的話是正確的,……就可能產(chǎn)生兩種結果: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蹖τ谶@兩種不同結果,伽利略提出了什么疑問?(“這怎么解釋呢?”)說明了什么?(善于思考,不迷信權威)
2、細讀第四自然段,領悟伽利略“試驗結果”和“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與方法:
、刨だ浴霸囼灐钡慕Y果怎樣?讀讀課文,用“~~~”劃出來(兩個不同重量的鐵球……跟鐵球的輕重沒有關系)
、七@個結論可靠嗎?你是從什么地方知道的?用“△”標出有關詞語(反復、許多次、都、的確、總是、同時)
、窃僮x課文,按課文填空:(思考練習2,⑵)
伽利略帶著……結果都證明亞里士多德的`這句話。兩個不同……總是,鐵球往下落的跟鐵球的__________沒有關系。
。、細讀第五、六自然段,領悟伽利略“公開驗證”的意義和“敢于追求真理”的勇氣。
、抛x讀課文,想想人們在觀看試驗前后的態(tài)度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并聯(lián)系第二自然段填表:
試驗前膽大妄為,固執(zhí),會讓他丟盡了臉。試驗后忍不住驚訝地呼喊起來態(tài)度變化研究科學的人都信奉亞里士多德,把他的話當作不容更改的真理。思想變化這時,大家才明白,原來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是全都對的。
⑵組織學生討論(思考練習3):
“原來像亞里士多德……也不是全都對的。”這句話的意思是什么?聯(lián)系生活實際說一說這句話給你的啟示。(小結并板書“尊重而不盲目迷信權威”)
四、朗讀升華,讀寫結合
1、結合板書,簡要小結,讓學生帶著自己的感悟,有表情地朗讀課文。
附板書設計:
25、兩個鐵球同時著地
伽利略亞里士多德
產(chǎn)生疑問
反復試驗不迷信權威
公開試驗勇于追求真理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學設計10
預習作業(yè)
1.熟讀課文,不認識的字查字典并標出音節(jié),要求把字音讀準確。
2.給自然段標出序號。
3.結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詞語:信奉 膽大妄為 固執(zhí) 驚訝 宣布
4.查閱資料,了解伽利略和亞里士多德。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語境認識7個生字“違、妄、執(zhí)”,辨析5個多音字“著、的、當、更、為”在文中的正確讀音,并能區(qū)分1組形近字“辯、辨、辮”。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
3.通過對比品讀,初步體會伽利略不迷信權威,執(zhí)著求實地探索科學真理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通過對比品讀表現(xiàn)伽利略和亞里士多德當時在人們心目中地位的語段,初步體會伽利略不迷信權威,執(zhí)著求實地探索科學真理的精神。
教學準備:布置學生收集伽利略和亞里士多德的資料;制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預設過程:
第1課時
一、課前交流:“贈名言”
師:世界上有許多偉人,他們將自己畢生的理念全部融入在簡短的言語中,以此來傳承偉大的精神,激勵世人的斗志。可以說,這些言語是集“萬千精華于一身”,不停地喚醒著許多沉睡的心靈。孩子們,那么多的名人名言中,也一定有一句讓你感懷至深,讓你備受鼓舞,讓你銘記于心!誰愿意現(xiàn)場來交流?
一、名言引路,走近“伽俐略”。
1.以課前交流做引渡,教師也贈送學生一則名人名言:
課件出示:“科學的真理不應該在古代圣人的蒙著灰塵的書上去找,而應該在實驗中和以實驗為基礎的理論中去找。”
。1)指名朗讀后交流自己從這句名言可以觸摸到作者大致是個怎樣的人?
預設:不盲目迷信、追求真理、勇于探索、善于實踐……
。2)揭示名言作者: 17世紀偉大的科學家伽俐略。(多媒體出示伽利略畫像和名字)
。3)引導學生交流從課外收集到的關于伽利略的成就資料。(要求語言簡練)
。4)課件出示:伽俐略一生的輝煌成就(簡表)
師:伽利略能夠獲得那么多了不起的成就,正是因為他恪守這樣的信念——(齊讀名言)
2.緊扣“經(jīng)典”,走進文本。
師:孩子們,要真正讀懂伽利略,光憑這則名言是遠遠不夠的,伽利略能這樣說,那么他究竟是怎么做的呢?我們可以借助于各種文學作品,在充滿情味的語言文字中去逐漸豐滿伽俐略偉大的形象。這堂課,不如就讓我們先走進伽利略年輕時一次舉世聞名的經(jīng)典實驗,去真正認識一下這個科學家吧!這個實驗就是伽利略在意大利比薩斜塔一舉成功的——
教師板書:兩個鐵球同時著地(學生齊讀,正音“著” (zháo))
教師質疑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那么,伽利略通過這個實驗所要追求的真理是什么?這個實驗是怎樣產(chǎn)生而進行的?帶著種種的疑問,趕快讓我們走進這個故事吧!
二、整體感知,初識“伽俐略”。
1.教師引導學生自由初讀課文,力求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覺得有確定不了正確讀音的字立即查字典求證。(教師巡回指導,特別留意學生的多音字朗讀情況。)
2.用“劇本串聯(lián)”的方式抽查朗讀,隨機正音。
。1)師:剛才同學們都很專注地讀了這個故事,現(xiàn)在我們不妨請3個孩子來為我們講述這個故事吧!如果把這個故事看成是一個劇本,是不是可以分成這樣的三幕,請看——
第一幕:“辯論家” 伽利略
第二幕:“思想家” 伽利略
第三幕:“實踐家” 伽利略
就請講故事的孩子自主決定怎樣分配自然段,其余的孩子認真聆聽,將他們讀錯的語句用記號標在書上,等他們讀完了,再來幫他們糾正。
(2)3個學生讀課文,其余學生聆聽辨析。讀后互動評議交流,互相學習。(特別融入多音字辨析:膽大妄為 更改 的確 著地 當作)
小結:剛才同學們也像伽利略一樣,不斷地在追求真理哦!你們都有一雙善于辨析的耳朵,那么你們的眼睛善于辨析嗎?
。3)形近字辨析:辯 辨 辮(鼓勵學生發(fā)現(xiàn)并結合生活經(jīng)驗來辨別、書寫。)
3.教師引導學生在正音的基礎上再次快速默讀全文,并思考: 課件再次出示伽利略的名言:“科學的真理不應該在古代圣人的蒙著灰塵的書上去找,而應該在實驗中和以實驗為基礎的理論中去找。”
師:目前,同學們已經(jīng)讀了好幾遍故事了,那么你們能不能從這件典型的事情中找一找,伽利略所要追求的“科學的'真理”具體是什么?“古代圣人的蒙著灰塵的書上的所謂真理”又具體指什么?請用橫線劃下來。
三、對比品讀,賞析“伽利略”。
1.學生默讀課文,結合課文中的典型事件自主尋求伽利略所要追求的“科學的真理”和“古代圣人的蒙著灰塵的書上的所謂真理”各指什么?(教師巡回)
2.教師引導學生充分交流并感悟:
伽利略所要追求的“科學的真理”:“兩個不同重量的鐵球同時從高處落下來,總是同時著地,鐵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鐵球的輕重沒有關系。”
古代圣人的蒙著灰塵的書上的所謂真理”:亞里士多德的話:“兩個鐵球,一個10磅重,一個1磅重,同時從高處落下來,10磅重的一定先著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保ㄈ谌雭喞锸慷嗟碌暮唵谓榻B:最博學的人、古代圣人等)
。1)指名學生釋疑,出示課件,引導學生對比朗讀后概括:(填空)
兩個人面對的是同樣的問題:“( )?” 亞里士多德認為:“( )! 伽利略則認為:“( )!
(2)師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引渡:在17世紀的意大利,當時并沒有人相信伽俐略說的話,人們都信奉亞里士多德,讀讀課文第二段,課文中哪些句子看出人們都信奉亞里士多德。
課件出示:那時侯,研究科學的人都信奉亞里士多德,把這位兩千多年前的希臘哲學家的話當作不容更改的真理。誰要是懷疑亞里士多德,人們就會責備他:“你是什么意思?難道要違背人類的真理嗎?”
*引導學生結合具體的語句理解什么是“信奉”?
*該怎么讀才能讀出人們對亞里士多德的信奉?
*人們?nèi)绱诵欧顏喞锸慷嗟,而年輕的數(shù)學教授伽利略卻敢提出與他截然不同的觀點,展開想象,你預感到伽利略當時會面臨怎樣的困難?
3.伽利略會懼怕這些困難嗎?他是如何用自己的智慧和行動去一步步證實自己的真理的?下節(jié)課我們將與伽利略相聚在比薩斜塔,一起見證這段了不起的歷史!
第2課時
教學目標:
1.鞏固本課生字詞語,能夠正確聽寫。
2.了解伽利略“質疑——試驗——公開試驗”追求真理的整個過程,通過情感朗讀,初步學習通過具體事例表現(xiàn)人物品質的方法,同時進一步感受伽利略不迷信權威,執(zhí)著求實地探索科學真理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了解伽利略“質疑——試驗——公開試驗”追求真理的整個過程,通過情感朗讀,學習通過具體事例表現(xiàn)人物品質的方法。
教學準備:
一、復習鞏固,引渡新課。
1.教師復述第1課時重點學習的內(nèi)容,邊復述邊組織學生聽寫詞語:(指名兩個學生上黑板合作聽寫,形成下面的板書。其余學生聽寫在本子上。)
亞里士多德 伽利略
信 奉 膽大妄為 固執(zhí)
2.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伽利略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學生暢談感受,教師隨即引渡:是啊,伽利略在人們?nèi)绱说呢焸渑c漫罵中,在當時那么多的人如此信奉亞里士多德的背景之下,他依然恪守著這樣的信念:讀)
課件出示名言:
“當科學家們被權勢嚇倒,
科學就會變成一個軟骨病人。
追求科學需要特殊的勇敢。”
——那么,伽利略到底膽大妄為地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請學生默讀課文,把相關的語句用波浪線劃下來。
二、品讀經(jīng)典,感受心靈。
1.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默讀劃句,教師巡回了解學生自主的閱讀理解情況。
2.師生合作交流,梳理歸納伽利略到底膽大妄為地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
。ㄖ该麑W生讀句,教師隨即引導學生根據(jù)同伴所讀的句子概括板書。)
亞里士多德 —————— 伽利略
信 奉 質疑 膽大妄為 固 執(zhí)
試驗
公開試驗
3.品讀經(jīng)典,扣問心靈。
(1)質疑中感悟心靈
A、(出示亞里土多德的話:權威)亞里士多德曾經(jīng)說過:“兩個鐵球,一個10磅重,一個1磅重,同時從高處落下來,10磅重的一定先著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边@句話使伽利略產(chǎn)生了疑問?你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嗎?我覺得不錯啊,很好理解。∮惺裁磫栴}嗎?
B、學生匯報:課件出示
“如果這句話是正確的,那么把這兩個鐵球栓在一起,落得慢的就會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兩個鐵球看作一個整體,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快。這樣,從一個事實中卻得出了兩個相反的結論,這怎么解釋呢?”
請同學們仔細讀一讀課文,(請一學生先讀)可以算一算,畫一畫,他得出了哪兩種結果:
。1)______
。2)______
C、把你的研究成果四人小組交流一下——指名說,(說得這么好,請你也讀讀這一段話,讓我們回味一下怎么樣?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讀出伽利略思維的嚴密,注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边@樣的關聯(lián)詞語,來突出伽利略的質疑是經(jīng)過嚴密的邏輯思考,才提出這樣的問題。
D、你知道你對這位大家信奉的權威亞里士多德說的,不容許更改的話提出了懷疑,可能會有怎么樣的危險嗎?
。2)試驗中感悟心靈
A、既然他什么都不怕,那怎么解決這個疑問?(試驗)
哪位同學讀讀伽利略做試驗的句子?
課件出示:伽利略帶著這個疑問反復做了許多次試驗,結果都證明亞里士多德的這句話的確說錯了。
你體會到了什么?
做一次試驗不是就夠了嗎,干嗎反復做許多次?
你估計做了幾次?
B.想象:
當伽利略第一次實驗發(fā)現(xiàn)兩球同時落地,他也許會想:是我( ),還是( )?
當他第( )次實驗發(fā)現(xiàn)兩球同時落地,他想:也許是我( ),也許是( )?
當他第( )次實驗發(fā)現(xiàn)兩球同時落地,他想:肯定是我( )!肯定是( )!
是啊,他考慮的那樣周密,又是那樣的細致,從這里,你又覺得伽利略是一個(認真求實的態(tài)度、嚴謹求實)的科學家。
來讀一讀這個句子。
。1)公開試驗中感悟心靈
25歲的年輕教授向學生宣布實驗結果后,僅僅完成了他試驗的第一步,因為他還要在比薩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開試驗,其目的何在?
A.引導學生充分想象伽利略登上比薩斜塔時候的心理活動、動作、神態(tài)、語言,還會經(jīng)歷怎樣的重重困難?擴寫“公開試驗”。
B.集體交流,在賞析同伴的想象作品中邊積累描寫人物的方法,邊感受伽利略的勇敢和執(zhí)著求實地探索科學真理的精神。
C.想象表演:當所有的人看見兩個鐵球真的同時落地時,他們有什么樣的反應?(結合課文語句并展開想象表演)
D.拓展資料:《伽利略的女兒》中所描述的實驗后伽利略的遭遇。
三、總結提升,深化拓展。
1.教師引導學生感悟課文最后的句子:盡管伽利略的公開試驗不能從根本上改變當時癡迷信奉于亞里士多德的人們,但是他終歸還是讓人們明白了:
出示課件:
這時大家才明白,原來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是全都對的。
原來亞里士多德這位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是全都對的。
。ˋ)能不能把原句(第1句)改為第2句?為什么?
(“像…這樣…”不能刪:因為不僅僅是亞里士多德,還有其他偉人,所有人,如哲學家、思想家、藝術家、老師、父母,盡管知識比我們豐富,懂得多,說的話有時也不一定全對)。
2.朗讀練習
3.在生活中你有過這樣的體會嗎?
4.讓我們永遠記住伽利略,記住伽利略帶給我們的啟示,正如剛走進這個經(jīng)典的故事之前我們讀到的——讀
課件出示:“科學的真理不應該在古代圣人的蒙著灰塵的書上去找,而應該在實驗中和以實驗為基礎的理論中去找!
板書設計:
亞里士多德 ——————
伽利略 :信 奉 質疑 膽大妄為 固 執(zhí)
試驗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課文,了解、感受伽利略經(jīng)過質疑和試驗發(fā)現(xiàn)真理,并用公開試驗揭示真理的過程,領悟伽利略不迷信權威的科學精神和嚴謹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
2、感受課文言語邏輯嚴謹、用詞準確深刻的特點。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板書:兩個鐵球同時著地。
老師這里有兩個鐵球,一大一小。我們用它們來代表課文里提到的兩個鐵球:大的代表10磅重的鐵球,小的代表1磅重的鐵球。這兩個鐵球同時從同一高度落下來,結果會怎樣?我們來看一下。(教室做兩個球同時下落的實驗,兩個球同時落在講桌桌面上)
二、導讀課文第二自然段
。、在1590年,就在距今415年前的歐洲,人們還沒有認識到這個現(xiàn)象,因為當時研究科學的人,都相信一個人的話,這個人就是古希臘的大哲學家亞里士多德。
2、對于亞里士多德的說法,人們不是一般的相信,而是相信到了什么程度?理解:信奉。指導朗讀課文的第二自然段感受當時人們對亞里士多德信奉的程度?
三、導讀第三自然段
1、理解亞里士多德的說法
那么關于這兩個鐵球怎樣落地的,亞里士多德是怎么說的呢?
。ㄓ谜n件出示課文片段:亞里士多德曾經(jīng)說過:“兩個鐵球,一個10磅重,一個1磅重,同時從高處落下來,10磅重的一定先著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保
這段話強調(diào)了什么?(強調(diào)了兩個鐵球同時落下時,速度不同。10磅重的'是1磅重的10倍。)指導朗讀,把要強調(diào)的意思強調(diào)出來。
。病⒗斫赓だ試乐?shù)乃季S過程
當時人們對這樣的說法毫不懷疑。可是又一位年近25歲的數(shù)學教授伽利略,讀了這句話之后先做了什么,又做了什么?(他先去思考亞里士多德的話對不對,然后又帶著疑問做了許多次試驗,證明亞里士多德的話的確說錯了。)
板書:懷疑——試驗
我們來品讀這一段課文,看看伽利略是怎么思考的,是怎么試驗的。我們先看看他思考的過程。
(用課件出示課文片斷)
伽利略是怎么推導出這里的兩個結論的呢?
伽利略運用亞里士多德的說法推導出這兩個結論的時候,他相信亞里士多德的說法嗎?(不相信。)讀書看看,怎么證明他不相信?
把這段話完整地讀一下,讀出你在思考,讀出你很謹慎,讀出你的思考一步一步很嚴謹。
現(xiàn)在請你用自己的話來完成這個思考過程,不看書,一層一層地表述這個意思,自己練一下。(學生練習兩分鐘,指名練習說。)
四、導讀第四自然段
“伽利略帶著這個疑問反復做了許多次試驗,結果都證明亞里士多德的這句話的確說錯了!
我們再讀這句話,一邊讀一邊去思考,伽利略的試驗有什么特點?
。ㄙだ缘脑囼灥奶攸c是:次數(shù)多、反反復復、每次試驗的結果都一樣。)
“反復”強調(diào)了次數(shù)多,就是說他是反反復復地做。
辨析:“反復”與“許多次”的不同,“反復”與“重復”的不同。從而理解伽利略為什么要反復做試驗。
五、導讀第五、六自然段
。、導讀第五自然段
。、導讀第六自然段
(指名讀課文第六自然段。)
作者寫伽利略作公開試驗的過程只寫了兩個動作,一個是“拿著”,一個是“脫手”。就是這樣的兩個動作完成了科學史上的一項重要的試驗,給塔下的人們,給當時的整個歐洲以巨大的震撼。
怎么理解這句話?
對于權威的話,我們要學習,但不能迷信。而且,善于學習才能善于思考、善于發(fā)現(xiàn)。伽利略這樣嚴謹?shù)厮伎紗栴}的方式就是因為他學習過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他用試驗的方法去探究事物的真相,這種方法也是向古希臘的另一位大學者阿基米德學習的結果。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學設計12
【備課思路】
本文涉及了許多物理知識和試驗,學生較難理解,特設計cai課件輔助教學,在教學中采取自主、合作、研討的學習方式,創(chuàng)設情境,突破難點,提高學生口語交際的能力。
【目的要求】
。薄⒂懈星榈睦首x課文。
2、自學、感悟伽利略敢于破除迷信和獻身科學的精神。
。、結合課文內(nèi)容,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
【重難點】
弄清伽利略是怎樣不盲目迷信權威的話,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
【授課方法】
。、采取自主、合作、研討的學習方式。
2、運用cai課件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昨天,我們學習了25課的第一課時,這節(jié)課我們將接著學習。齊讀課題。
二、自學課文
1、學生自主讀書。(讀書的形式不限)
。、說說本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三、講授新課
。薄⑼瑢W們,如果條件許可,你們誰有勇氣像伽利略那樣站在比薩斜塔上為我們做一做這項試驗呢?
2、同學們,光有勇氣是不夠的,現(xiàn)在讓我們看一看大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是怎么說的吧!
、 誰愿意讀一讀。
、 當時人們對亞里士多德的'話態(tài)度如何?
⑶ 當時意大利的年輕數(shù)學家伽利略也信奉亞里士多德的話嗎?
。、后來伽利略又是怎樣做的呢?請看思考題,討論。
。础斎藗兟犝f伽利略要在比薩斜塔上做公開試驗,人們會怎么說?
。怠F(xiàn)在讓我們?nèi)ビH身體驗一下,當年伽利略做公開試驗時的情景吧!誰愿意當伽利略?你們有什么問題要問他呢?
。丁⒊鍪荆悖幔檎n件,演示公開試驗:
⑴ 你們看到了什么?
、 聽到了什么?
、 這時人們會怎么說?
。、從這件事中,人們明白了什么?
8、從這句話中,你受到了什么啟發(fā)?
四、教師小結
誰能用“先寫……接著寫……最后寫……”說說本文的敘述順序是什么?
五、課外延伸
【板書設計】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
伽俐略 大膽懷疑 勇于實踐
亞里士多德 先后著地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認識6個二類字,學會8個一類字,結合課文內(nèi)容,領悟“膽大妄為”“固執(zhí)”“驚訝”等詞語。
2、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的敘述順序,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
3、 通過理解課文,學習伽利略不迷信權威。
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自主、合作、研討性學習,使學生弄清伽利略產(chǎn)生疑問的根據(jù),即由一個事實推導出兩個相反的結論,進而滲透“不迷信權威,認真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兩個同樣重量的小鐵球。
教學時數(shù):
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nèi)容:初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nèi)容,學習生字新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出示伽利略和亞里士多德的圖片,提出疑問:亞里士多德是希臘哲學家,伽利略是晚他兩千多年,17世紀意大利偉大的科學家,伽利略卻敢對亞里士多德的真理提出疑問,這是怎么回事呢?誰說得對呢?學習課文《兩個鐵球同時著地》
二、初讀課文。
1、教師范讀
2、生自由朗讀課文,畫出不理解的詞語。
三、學習生字。
臘:l 擴詞:希臘、臘梅、臘月
哲:zh 有智慧擴詞:哲學、哲人、哲理
違:wi 不遵照、不依從。
近義詞:違反(符合、遵守)
擴詞:違背、違反、久違
釋:sh “采”部,說明,解說。
擴詞:釋放、解釋、如釋重負、愛不釋手
宣:xuān 公開說出來,傳播,散布出去
擴詞:宣布、宣傳、宣告
成語:照本宣科、秘而不宣、心照不宣
斜:xi “斗”部,歪,不正,跟平面或直線既不平行也不垂直的。擴詞:傾斜、斜線、斜視
膽:dǎn 膽量
擴詞:膽大妄為、膽小如鼠、膽戰(zhàn)心驚
脫:tuō (皮膚、毛發(fā)等)脫落
擴詞:脫掉、脫發(fā)、脫離、脫落、脫帽
成語:脫口而出、脫胎換骨、臨陣脫逃
四、交流不懂的字詞。
膽大妄為:膽量大,胡作非為。
固執(zhí):堅持自己的意見不肯改變。
第二課時
教學內(nèi)容:進一步理解課文內(nèi)容,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的課文《兩個鐵球同時著地》,大家已經(jīng)預習過,現(xiàn)在書就在你手邊,想不想把課文再讀一次?想怎么讀就怎么讀,可以默讀,可以放聲讀,也可以同桌一起讀,喜歡的段落還可以多讀幾次。
理解課文內(nèi)容。
1、我們先來弄清兩個問題
、刨だ允钦l?(學習第一自然段)
、苼喞锸慷嗟率钦l?(第二自然段)
讀讀他的話:“兩個鐵球,一個1磅重……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這句話是誰說的?這句話是說物體落下的速度與物體的重量(有,沒有)關系,物體越_____,落下的速度越_____ 。
他的話在人們的心中就是真理,真理不必多想,一定是正確的,有誰會對、敢對真理產(chǎn)生疑問,證明“真理”是錯誤的呢?你們敢嗎?
2、伽利略就有這個勇氣。這勇氣從何而來呢?(他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你能看出什么?
3、你們相信伽利略的話嗎?他的話可信嗎?從哪個詞哪句話能看出來?(第四段:反復、許多次、都、的確、總是、同時)再讀課文“伽利略帶著……鐵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鐵球的重量沒有關系。
4、可是在當時,人們聽到這個消息,他們的態(tài)度是怎樣的?是怎樣的一種思想讓人們有如此的態(tài)度?(填表)
態(tài)度膽大妄為,固執(zhí),會讓他丟盡了臉忍不住驚訝地呼喊起來。
思想研究科學的人都信奉亞里士多德,把他的話當作不容更改的真理。這時,大家才明白原來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是全對的。
5、同學們,我們現(xiàn)在也有兩個重量不同的鐵球,我們班有沒有勇敢的`伽利略敢到前面來做試驗。
一場精彩的試驗結束了,這場試驗是成功的,在座的同學們,現(xiàn)在你們就是當時比薩城的一位公民、一位記者,當你看到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一幕,你們有什么問題要問伽利略嗎?
6、試驗成功后人們的態(tài)度?為什么歡呼?(填上表)
7、組織學生討論:“原來像亞里士多德……也不是全都對的!边@句話的意思是什么?聯(lián)系生活實際說一說這句話給你的啟示。
第三課時
教學內(nèi)容:復習課文,完成課后練習
教學過程:
一、讀一讀,寫一寫
指名領讀,每個詞語寫2遍。
二、找一找,連一連
可結合此題做一下拓展,結合預習講講科學家的故事。
三、討論交流
成功以后,人們又會說什么?伽利略為什么要做實驗?伽利略是怎樣一個人?你還能想到什么?
四、默讀的方法
這部分內(nèi)容要在本學期第一次默讀前進行學習,給學生提出明確的要求和具體的方法,在本課進行小結:你認為默讀有什么好處?在實踐中有什么困難?有沒有好的建議提給大家等?
五、作業(yè):
1、書寫一類生字。
2、讓學生寫則日記,談談自己讀后的感受。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學設計14
[學習目標]
1、認識3個字,會寫12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的敘述順序。
[學習重點]
了解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試驗過程,學習伽利略不迷信權威,執(zhí)著求實地探索科學真理的精神。
[學習難點]
初步學習通過對具體事例及人物的動作、語言等描寫來表現(xiàn)人物品質的方法。
[媒體運用]
1、硬件媒體:計算機投影儀
2、軟件媒體:文字畫面
[教學時間]
[教學過程預設]
(一)單元導入,明確主題
同學們,走過詩情畫意的田園風光,今天我們將走入第七組學習內(nèi)容,本組課文將會給我們帶來什么感受呢?
本單元的主題就是:認準目標,不懈努力。我們來瀏覽一下本組內(nèi)容吧。
。ǘz查預習,了解人物
1、《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故事,寫了兩個人物,一位是伽利略,一位是亞里士多德,他們是怎樣的人物,根據(jù)課前預習,請你簡單地做個介紹。
2、兩位科學家,一位是兩千三百年前古希臘的,一位是三百年前意大利的。兩位科學家相距兩千年,怎么會走進一個故事里?
。ㄈ┏踝x課文,學習字詞
1、學生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多音字指導。著地、更正、的確、膽大妄為。
3、檢查生字詞。
4、范讀課文。
。ㄋ模⿲ёx第二自然段,感受當時社會風氣
從這段話中我們讀出了什么?
當時研究科學的人,都相信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話。對他的說法,人們不是一般的'相信,而是相信到了什么程度?
亞里士多德曾經(jīng)說過:“兩個鐵球,一個10磅重,一個1磅重,同時從高處落下來,10磅重的一定先著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這段話強調(diào)了什么?
(五)細讀第三自然段,了解思考過程
1、我們來細讀課文,看看伽利略是怎么思考的。
2、這里說的“一個事實”指的是什么?“兩個結論”指的是什么?
3、邊演示邊理解。
4、請你用自己的話來完成這個思考過程,一層一層地表述這個意思,體驗一下怎樣嚴謹?shù)厮伎紗栴}。
(六)品讀四五六段,體會求實精神
1、一邊讀一邊品味,伽利略的試驗有什么特點?
2、把“反復”改為“重復”,行不行?“重復”就是說這個實驗原原本本地再做一次,跟上一次做的沒有什么不同;“反復”是說他還是在做這個試驗,但是跟上一次做的可能會不一樣。請你說一說會有哪些不一樣?
3、齊讀伽利略得出的結論。
4、作者寫伽利略做公開試驗的過程只寫了兩個動作,一個是“拿著”,一個是“脫手”。就是這樣的兩個動作完成了科學史上的一項重要的試驗,給塔下的人們,給當時的整個歐洲以巨大的震撼。指名讀課文第六自然段,學生想象當時的情景。
5、理解課文最后一句話。
。ㄆ撸⿲Ρ刃蕾p,學習寫法
我們再從一個新的角度審視一下課文。課文一共六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寫伽利略在上學期間就喜歡思考,第三、四、六自然段寫他的懷疑和試驗。那么課文的第二、五自然段不是寫伽利略的事情,能不能去掉?
[課后練習]
伽利略的一生都在為探索科學真理而不懈努力著,期間經(jīng)歷著許許多多的磨難與艱辛,請同學們課下搜集有關伽利略的故事讀讀,你一定會被這位偉大的科學家所感動。
[板書設計]
25兩個鐵球同時著地。
伽利略亞里士多德。
試驗一慢一快。
自己試驗公開試驗速度與重量有關。
打破迷信獻身科學。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學設計15
一、談話交流
1.同學們,咱們是初次一道上語文課,首先自我介紹一下,我姓黃,黃河的黃,大家可以叫我——
2.想不想更多地了解黃老師?那好,咱們先做個小游戲,我來說幾句話,你來做一下判斷,是對還是錯。第一句話:我今年30歲。
3.第二句話:我小時候敬佩的人是小英雄雨來。做一下判斷。
(但是我告訴大家,我的確敬佩小英雄雨來,猜猜我為什么敬佩他?因為人小志氣高)
4.通過剛才的游戲,我同樣佩服我們班的同學,因為大家都能對我的話提出自己的疑問,進行思考與判斷。
二、導入課文
1。引入:500多年前,伽利略對兩千多年前的大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的一句話也產(chǎn)生了疑問。
。1)我說的這句話中,提到兩位著名的人物,一位是伽利略,一位是亞里士多德。對于這兩位人物,你平時有哪些了解呢?
學生介紹,(充分肯定)教師出示資料進行補充:
亞里士多德,古希臘人,世界古代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之一。他被譽為“古代最偉大的哲學家”、“古代最博學的人”。
伽利略,意大利偉大的科學家、哲學家。被譽為“近代科學之父”。他是為維護真理而進行不屈不撓的戰(zhàn)士。
讓我們一起記住他們的名字。
。2)那伽利略對亞里士多德的話產(chǎn)生疑問之后,是怎么做的呢?那就讓我們穿越歷史,一起回到500多前,誰來讀課題,這個著是多音字(注意:著的讀音zháo),誰再來讀。一起讀。
2.請大家把書翻到120頁,自己大聲地讀一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并想想剛才的問題。
3.檢查詞語
違背 的確 不容更改
。惆堰@三個多音字,都讀正確了,真不簡單)(誰再來讀,這個更,我們還可以組哪些詞語?)(我們一起讀)
。ㄒ黄饋碜x好這組帶有多音字的詞語)
固執(zhí)(zhí)膽大妄(wànɡ)為辯論家
(這位被同學們稱為辯論家的是誰?)
。▓(zhí)的讀音,妄和辯的寫法。)
三、典型的事例
1.產(chǎn)生疑問之后的伽利略,又去做了哪些事呢?請你快速瀏覽課文,用小標題的形式來概括。
2.課文正是運用了這三個典型的事例,來寫伽利略的。
四、研讀課文
。ㄒ唬﹪烂艿谋磉_
最后是誰的觀點正確的?是的,我們知道在學校念書的時候,伽利略就被同學們稱為“辯論家”。如果伽利略和亞里士多德都生活在同一年代,對于亞里士多德說的話,伽利略又會跟這位大哲學家進行一番怎樣的辯論呢?
請大家想一想,伽利略該從哪兒開始向亞里士多德發(fā)起辯論呢?
為了更好地與亞里士多德進行辯論,伽利略首先應該把疑問說清楚、說明白。讓我們一起來幫幫他。
出示:亞里士多德曾經(jīng)說過:“兩個鐵球,一個10磅重,一個1磅重,同時從高處落下來,10磅重的一定先著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這句話使伽利略產(chǎn)生了疑問。他想:如果這句話是正確的,那么把這兩個鐵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會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兩個鐵球看作一個整體,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快。這樣,從一個事實中卻可以得出兩個相反的結論,這怎么解釋呢?
1.讀通
。1)請一位同學讀一讀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學用括號標出伽利略產(chǎn)生的疑問。
。2)誰來用朗讀告訴大家伽利略腦海中出現(xiàn)的疑問。
你讀得很正確,大家找對了嗎?我們一起來讀。
2.讀懂
。1)這句話指的是哪句話?讓我們一起把這句話說給伽利略聽——
。2)伽利略明白亞里士多德的話嗎?
。▉喞锸慷嗟抡f的話意思是:決定速度快慢的是鐵球的__________,__________越__________速度就越快)
。3)如果亞里士多德所說的話是正確的,伽利略可以得出兩個相反的結論。請你分別用不同的線條劃出這兩個結論。
交流。
。4)同學們對這兩個觀點已經(jīng)很清楚了。我把這兩個結論打亂了,你能排排序嗎?
。 )那么把這兩個鐵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會拖住落得快的,
( )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慢。
。 )如果這句話是正確的,
。 )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快;
。 )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兩個鐵球看作一個整體,就有11磅重,
。5)你看每一部分都是聯(lián)系非常緊密的.,表達是很嚴密的。那么這些聯(lián)系緊密的短句是用哪些詞語連起來的呢?
。ò鍟簢烂艿谋磉_)
。6)標紅關聯(lián)詞,了不起的發(fā)現(xiàn),請你來嚴密的表達一番。
。7)從伽利略如此嚴密的表達中,我們可以看出伽利略是一個怎樣的人?
3.辯論內(nèi)化。
(1)好,現(xiàn)在請這邊的伽利略,和我亞里士多德來辯一辯,準備好了嗎,伽利略?
不對不對,從你語氣中感覺還是我的對。
(2)辯論更激烈了,這邊的伽利略又跟亞里士多德辯起來了。
(3)亞里士多德開始懷疑起自己的話了,他有點猶豫了,但是他還是,對面前的伽利略說——
。ǘ﹤让娴拿鑼
1。伽利略帶著疑問反復做了許多次試驗,最后得出結果:兩個不同重量的鐵球同時從高處落下來,總是同時著地,鐵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鐵球的輕重沒有關系。
1)這個結果與跟亞里士多德說的話不一樣嗎?我們來比較一下?
(伽利略的觀點是:鐵球的速度快慢與鐵球的__________無關,__________不同但__________相同。)
2)在伽利略得出的結果中,哪些詞語表達也很嚴密呢?自己好好讀一讀,等下我們一起來交流交流。
3)我們一起來讀,一起用心去體會。
4)出示:第二自然段。
伽利略不僅對亞里士多德說的話提出了自己的疑問,還得出了完全不同的觀點。當時人們怎么辦?
亞里士多德的這一句話統(tǒng)治了科學界界將近20xx年,對當時的人們而言,亞里士多德的話就是真理,就是權威,現(xiàn)在伽利略對權威、真理提出了疑問,人們會怎么辦?
。ㄖ该首x—齊讀)
對于人們的責備,人們的反問,伽利略你還敢不敢懷疑?還敢不敢推翻亞里士多德的觀點?
2.那難道你忘記布魯諾了嗎?
出示:
布魯諾,一位與伽利略同時代,也同樣是意大利的一位科學家,因反對亞里士多德的學說,而流浪異國、被捕入獄,最終被教皇活活燒死在羅馬廣場。
你知道提出了懷疑,還推翻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可能會有怎么樣的危險嗎?
3.那你為什么還要怎么做呢?請你寫一寫。
如果我,就會__________;但是,如果__________,就會__________。最終,我選擇__________。
4.第二自然段,側面的一段描寫,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怎樣的伽利略?
五、過渡
伽利略是怎樣公開試驗的呢?人們又會有怎樣的反應呢?我們下節(jié)課再學習!
板書: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
產(chǎn)生疑問 典型的事例
反復求證 嚴密的表達
公開試驗 側面的描寫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學設計05-18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學設計04-23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學反思08-06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學反思01-15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案09-12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案范文03-07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反思總結09-27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學反思(精選3篇)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