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歸園田居》教學設計范文(通用13篇)
作為一名老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zhì)量。我們該怎么去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歸園田居》教學設計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歸園田居》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掌握重點字詞,了解陶淵明其人及詩文。
。、體會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語言特色。
。、體會詩中流露出的對官場的厭惡之情和感受田園生活樂趣的歡愉。
。劢虒W重點]
體會詩中流露出的對官場的厭惡之情和感受田園生活樂趣的歡愉。
。劢虒W難點]
體會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語言特色。
[教學設想]
陶詩之美,不是一個十五、六歲的中學生輕易能領會得到的;陶詩之情,同樣難以引起年輕人的共鳴。他的反樸歸真,他的淡泊,是歷經(jīng)浮沉世俗的淘洗后人性的回歸。如果就詩論詩,歸園田居并無多少疑難之處,任何強加的桂冠只會導致學生的不滿或不屑。所以,對歸園田居的學習,既要注重對詩歌本身的理解與感悟,更要注重從側面挖掘詩人的詩心所在。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認同詩人,進而獲得情感的熏陶和價值觀的建構。
。劢虒W方法]
朗讀、品讀、比較、探究。
[教學工具]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劢虒W過程]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以前學過《桃花源記》這篇文章,想一想作者是誰?
陶淵明的桃花源景色怡人,民風淳樸,在那里沒有壓迫,人人平等,他們過著一種自己自足與世隔絕的生活,這個充滿人情溫暖的桃花源是陶淵明心中的理想國,但是,這美好的桃花源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沒有的,那么,在現(xiàn)實中,陶淵明向往的居處是怎么樣的呢?
二、作者簡介
陶淵明,又名陶潛,字元亮,東晉(朝代)田園詩人,潯陽柴桑人。后人稱之為靖節(jié)先生。又自稱作五柳先生。祖父、父親曾做過太守、縣令一類的官。他幼年時,家世衰落,家境貧寒。他青年時代曾有建功立業(yè)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過幾任小官。東晉末年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矛盾尖銳,仕途充滿風險,加之政治腐敗,陶淵明對現(xiàn)實很失望。他不愿在紛亂黑暗的現(xiàn)實里隨波逐流,曾幾次退離仕途,最后,從彭澤令職位上隱退,這一年他41歲,以后終老農(nóng)村,死后世人稱他為靖節(jié)先生。
陶淵明的作品大多寫退隱后的生活,表現(xiàn)農(nóng)村風物,勞動生活,表示對黑暗現(xiàn)實的不滿。他的詩情感真實,風格平淡自然,詩味醇厚,語言清新,對后世有很大的影響。
陶淵明開創(chuàng)了田園詩一體,為古典詩歌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從此以后,田園詩不斷得到發(fā)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園山水詩派。宋以后,描寫田園的詩人就多到不可勝數(shù)了。
。ㄖ赋鲋攸c)陶淵明的這次辭官回家是最后一次,從此再也沒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淵明在江西彭澤做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便聲稱不愿為五斗米向鄉(xiāng)里小兒折腰,掛印回家。從此結束了時隱時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終老田園。歸來后,作《歸園田居》詩一組,共五首,描繪田園風光的美好與農(nóng)村生活的淳樸可愛,抒發(fā)歸隱后的愉悅心情。課本中所選是第一首。
三、疏通字詞
。薄W生齊讀讀課文,注意字音
羈(jī)、拙(zhuō)、畝(mǔ)、蔭(yìn)、曖àì、吠fèì。
。、聽配樂錄音,更正字音,把握詩中情感。
。、疏通課文,解釋重點字詞(結合課下注釋)
適:適應,迎合;韻:氣質(zhì),本性;羈鳥:籠中鳥;拙:愚拙;蔭:遮蓋;曖曖:昏暗、模糊;依依,輕柔緩慢的上升;墟里:村落自然:既可理解為自然界,又可理解為田園生活。
四、解題
1、文章和詩歌的題目就好像一個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話說:眉目傳情。文章的標題往往也能傳達或暗示許多有效信息。
提問:歸園田居這個標題能告訴我們哪些信息呢?題眼是哪個字?
明確:歸。
2、提問:既然歸字是題眼,標題只是明確告訴我們要回到園田生活,那么在這個明示信息下面還潛藏著哪些隱性信息和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呢?(以歸字為核心來解讀詩歌)
五、整體把握
第一部分:開頭八句。
概括敘述了自己從出仕到歸田的緣起。
第二部分:“方宅十余畝”至“雞鳴桑樹顛”八句。
對田園生活的描述。
第三部分:“戶庭無塵雜”以下四句。
對歸返田園生活的總結和贊美。
討論、明確:
1、從何而歸?
2、為何而歸?
3、歸向何處?
4、歸去如何?
六、具體分析
1、從何而歸?
明確:塵網(wǎng)、樊籠
追問:塵網(wǎng)、樊籠比喻什么?
明確:官場生活(羈鳥、池魚是陶淵明自比)
追問: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的情感?
明確:對官場生活的厭惡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誤入仕途的生活。
用上塵網(wǎng)一詞,足見他對勾心斗角、爾虞我詐的官場的極端厭惡。誤字顯出詩人的悔恨之深。東晉末年權力之爭劇烈,陶淵明既不愿我為上層統(tǒng)治階級矛盾斗爭的犧牲品,也不愿我為政治野心家爭奪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卻將他緊緊束縛在野心家們政治的斗爭的羅網(wǎng)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實應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數(shù)字,說明了時間之長,痛苦之深。)
2、為何歸來?
明確:
。ǎ保┬员緪矍鹕剑ū拘裕
追問:既然性本愛丘山,為何要出仕?
明確:誤落塵網(wǎng)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誤。
養(yǎng)家糊口大濟蒼生。在封建社會,人們要建功立業(yè),要實現(xiàn)政治理想,只能當官,走仕途。但是,當時的東晉政治腐敗,社會動亂,門閥勢力飛揚跋扈,統(tǒng)治階級熱衷的是爭權奪利,在這樣的政治局面下,想實現(xiàn)進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淵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選擇離開,選擇歸隱。
韻指人們的氣質(zhì)性情的素養(yǎng)。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與世俗官場生活不適應。適俗就是適應仕途中繁縟禮節(jié)的限制和爾虞我詐的權勢之爭,詩人說自己缺乏應酬官場的氣質(zhì)和情操,顯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寫自己流連山水喜愛田園,表明歸隱田園的意向。
追問:據(jù)我所知,陶淵明一生多次辭官做官,難道是僅僅用一誤字所能辯解的嗎?
明確:
1、矛盾心態(tài):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響,有"大濟蒼生"的抱負;仕途不得志,難以施展抱負。
2、徹底悔悟。
。、也許是一種托詞。
追問:所性本愛丘山也許是陶淵明歸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關鍵的原因呢?請同學們繼續(xù)尋找文中信息、(提示:點題句是哪一句?)
明確:
。ǎ玻┦刈練w園田
提問:歸園田的目的是什么?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歸園田就不能守拙)
明確:反對機巧圓滑,反對官場生活中的八面玲瓏、爾虞我詐,怕自己受到官場不良環(huán)境的影響而失其本心,官場是個是非之地,沒有那種當官的本領,很難往上爬(即使是現(xiàn)在,也有類似的現(xiàn)象)。這樣,一個正直清高的人就會感到精神上很壓抑,沒有自由,所以詩人把自己比作羈鳥、池魚(結合陶辭官原因: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小結:所以歸園田是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獨立
3、歸向何處?
明確:歸向園田
問:詩人筆下的田園景色有何特點?請抓住詩中幾組意象分析。
明確: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莊/炊煙/狗吠/雞鳴/
概括追問:非常普通平常的農(nóng)村生活場景,在陶淵明筆下為什么顯得那么美?
明確:恬靜、幽雅,空闊而簡陋,一片寧靜、一片和諧、一派迷茫、一派朦朧,這是美似仙境的田園,讓詩人棄官歸隱,流連忘返。{農(nóng)村的城市化和城市中某些人的走向農(nóng)村(文明的異化)}
里面的八句話,捕捉住農(nóng)村中司空見慣的事物,畫出了優(yōu)美畫畫,有近有遠,有聲有色,有淡有濃,有活潑有生機,有樸拙自然的趣味。而這一切又與詩人在官場上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這里詩人用歌頌田園,無言地批判了官場的傾軋、爭斗、混亂、險惡,表明了詩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靜、和諧的心境。
4、歸去如何?請從詩中找出蘊涵作者情感的詩句詞語。
明確:無塵雜/有余閑/久/復(注意煉字)——自由、安逸、喜悅。
追問:從中可見作者的人格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樣的?
明確:厭惡官場,熱愛田園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獨立。
最后兩句收束全文,詩人似乎在回答人們的疑問,為何對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雞鳴狗吠津津樂道,如數(shù)家珍呢?原來是作者久在樊籠的緣故,作者一旦沖出羅網(wǎng),返回大自然的懷抱,那就其樂無窮、觸處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親切而欣慰,可以說,這兩句詩,是對以前誤入塵網(wǎng)中的官場生活的形象的總結,也是對已經(jīng)開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5、小結
《歸園田居》,主要寫詩人擺脫污濁官場來到清新的農(nóng)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這種情緒,用一個詞組來概括叫做返樸歸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實正直不虛偽,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樸,處世要樸實,不造作,不追求豪華富貴,而是自由自在瀟灑之至。這是一種與污濁的官場生活相對立的生活方式,也是歷代文人學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七、總結全文
這就是陶淵明。他的歸來,他的舍得,在我們心中留下了許多: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氣,鄙棄官場,厭惡功名的高潔情懷,他不僅創(chuàng)作了世界上最美麗的詩文,而且塑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他的獨特藝術個性及偉大品格深刻影響著并將繼續(xù)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歸園田居》教學設計 篇2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陶淵明其人及其在文學史上的影響。
2、培養(yǎng)學生運用樸素平淡的語言表達情懷的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能夠穿透詩文把握文章的內(nèi)涵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在誦讀中領悟詩歌的意境。
2、掌握詩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領悟詩人的田園情懷,學習他那種淡泊名利、潔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2、學會辯證看待陶淵明的隱居生活。
二、教學重點
1、通過詩中意象的分析來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三、教學難點
1、如何看待陶淵明的隱居生活。
四、教學方法
1、運用誦讀法,通過反復誦讀,逐步加深對詩意的理解。
2、運用點撥法,抓住關鍵詩句進行點撥,以點帶面,以利于學生對作品的理解。
3、運用討論法,讓學生自己品味詩中運用的情景交融等藝術手法。
4、探究閱讀法,使學生對作品的理解有新意。
五、教具準備
多媒體、錄音機
六、課時安排:
1課時
七、教學過程
。ㄒ唬⿲дZ:期中考作文以“學會放棄”為話題,通過這次作文,我們懂得,取與舍貫穿于人的一生,我們總是在不斷地舍棄,又不斷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說過,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過程,人的分別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時候該舍,什么時候該得,有的人卻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東晉著名文學家陶淵明,在出仕多年后,毅然地與官場徹底決裂,選擇歸隱田園,這是為什么?他歸隱田園之后的生活狀況又是怎樣?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來學習他的《歸園田居》。
(二)簡介陶淵明,并解題
《歸園田居》是一組詩,共五首,歌詠田園生活之樂。寫于辭官歸隱的次年。此詩為第一首,是陶淵明田園詩的代表作,敘述了詩人歸隱田園后輕松喜悅之情,表達對官場生活的厭惡。
。ㄈ┱b讀課文
(1)范讀正音并提示五言詩朗讀節(jié)奏(一般是三個節(jié)拍,二二一或二一二)。
。2)指名學生朗讀,并加以評價。
。3)聽錄音,然后學生自由朗讀。
。4)全班分成兩組進行朗讀比賽。
。5)學生默讀課文,結合注釋疏通文意。
。ㄋ模⒂懻撹b賞
1、提問:詩中哪些詩句直接表現(xiàn)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找出詩眼或關鍵語句并分析)
明確: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歸園田居
塵網(wǎng)羈鳥池魚
厭惡官場生活(樊籠里)
向往田園生活(返自然)
愛丘山戀舊林思故淵歸園田
2、提問:哪些詩句描寫鄉(xiāng)村田園生活?
明確:“方宅十余畝,草屋七八間”等詩句。
3、提問:詩中描繪的田園風光圖景有什么特點?請抓住詩中幾組意象分析詩歌情景交融的意境。(讓學生以四人一小組的形式展開討論)
農(nóng)田草屋
榆柳桃李簡樸幽雅
見
遠人村安詳悠閑
墟里煙(動靜結合)
狗吠深巷寧靜和平聞
雞鳴桑樹(以動襯靜)
無塵雜閑適自在感
有余閑
總之,這些詩句,捕捉住農(nóng)村中司空見慣的事物,畫出了優(yōu)美畫畫,有近有遠,有聲有色,有淡有濃,有活潑有生機,有樸拙自然的趣味。而這一切又與詩人在官場上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這里詩人用歌頌田園,無言地批判了官場的傾軋、爭斗、混亂、險惡,表明了詩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靜、和諧的心境。
4、小活動:假如你是某旅游公司的策劃或導游,根據(jù)本詩你打算怎樣向客人推介“樂陶陶農(nóng)家游”這項服務?
。ㄎ澹┨骄浚喝绾慰创諟Y明的隱居生活?
要根據(jù)整首詩,聯(lián)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寫作背景來發(fā)表自己的觀點。
1、從當時的社會來看,陶淵明堅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種對黑暗官場的反叛,具有積極意義!笆琅c我而相遺,復駕言兮焉求?”陶淵明辭官歸隱是在對污濁的現(xiàn)實社會絕望之后選擇的一條潔身自好、追求恬靜的田園生活、完善獨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與當時社會的“學而優(yōu)則仕”是格格不入的。
2、陶淵明放棄了大濟蒼生的理想則有其消極的一面。要改造社會,要清除污濁,不能單靠“歸隱”與“善”,應該兼濟天下、積極地參加社會活動。
3、成因分析:陶淵明的思想儒道兼有。儒家積極入世、大濟蒼生,曾為陶淵明的人生追求。而道家消極避世的思想使他在“誤落塵網(wǎng)”13年之后,“悟幾往之不諫,改心為形役”為“形為心役”,找到了真正的自我——率性自然。
。┤嗤瑢W朗讀課文并練習背誦
(七)作業(yè)
1、課外探究:陶淵明一生多次辭官做官,難道是僅僅用一"誤"字所能辯解的嗎?
提示:
。1)矛盾心態(tài):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響,有"大濟蒼生"的抱負;仕途不得志,難以施展抱負。
。ǎ玻⿵氐谆谖。
。ǎ常┮苍S是一種托詞。
2、比較閱讀《歸園田居》和〈〈短歌行〉〉
提示:
。1)進取與隱退的對立。
。2)文學有著廣闊的胸懷,只要是美的,都有價值。
板書設計
歸園田居
塵網(wǎng)羈鳥池魚
厭惡官場生活(樊籠里)
向往田園生活(返自然)
愛丘山戀舊林思故淵歸園田
《歸園田居》教學設計 篇3
【教材分析】
《歸園田居》在陶淵明的詩歌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對于幫助學生了解陶淵明的詩風和情感都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從教材的編排上看,本冊第六單元第二十一課是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而且他的其他詩文在初中語文教材中還會出現(xiàn),如《飲酒》、《五柳先生傳》等,加之陶淵明的詩風對后世影響極大,特別是以王維,孟浩然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派,與陶詩風格一脈相承,而王、孟二人的詩歌作品在初中教材中也屢次出現(xiàn)。所以,幫助學生讀懂本詩,教會他們賞析陶淵明詩歌的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其次,從這首詩歌本身來看,陶淵明詩風中的樸實自然、意境醇美在此詩中表現(xiàn)突出,字句淺顯而頗有情趣,可借此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借機作進一步拓展。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了解陶淵明的生平情況及其詩歌的基本特征。
2、過程和方法:
1)在反復誦讀中理解詩意,感悟詩境,熟練地背誦并默寫詩歌。
2)通過合作探究,品讀詩句,賞析作品的語言美和意境美。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理解作者的隱逸情懷,領悟作者返樸歸真的人生志趣與人生境界,學習其高潔的情操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教學重難點】
重點:準確地、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詩歌;
難點:體會詩歌的語言美和意境美;
【教學策略】
1、采用多媒體課件,創(chuàng)設情境,引起學生感知欲望,注重誦讀。通過引導學生反復地有感情地朗讀,感知詩歌的語言特色,領悟詩歌的音樂美、繪畫美和情感美。
2、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讓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體會詩歌的意境美。
3、設計一些有一定開放度,能讓學生自由發(fā)揮的題目,引導學生鑒賞這首詩。
【教學準備】:
學生:通過圖書、網(wǎng)絡等多種渠道搜集有關陶淵明的相關資料,幫助理解詩歌。
教師:搜集課堂需要的圖片;課文朗讀音頻;制作成PPT課件用于課堂教學。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方法】
誦讀法、想象法、合作探究法
【預習指導】
①、查找資料,了解陶淵明的生平經(jīng)歷和詩歌特點。
、凇⒗首x詩歌,熟讀成誦。
、邸⒔Y合注釋和有關資料,理解詩句大意。
【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一、創(chuàng)設情境,走近作者
。、課件展示陶淵明采菊圖,引導學生聯(lián)想詩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進而一齊背誦七年級學過的陶淵明詩歌《飲酒》。課件展示《桃花源記》有關圖片,引導學生聯(lián)想背誦相關語句。
2、回顧舊知,識記陶淵明的相關文學常識。(出示課件,學生齊讀)
3、學生交流搜集到的有關陶淵明的相關資料,課件展示背景資料——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學生聯(lián)想背誦有關詩句
1、看圖聯(lián)想詩句,調(diào)動學生的知識積累,溫故知新。
2、知人論世,了解背景,為理解詩歌做好鋪墊。
二、
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詩兩遍,邊讀邊結合詩意劃分詩歌節(jié)拍。要求讀準音,讀順暢,讀出節(jié)拍。
2、學生個別朗讀。(糾正或強調(diào)字音:穢huì荷hè長zhǎng沾zhān)
3、聽詩文范讀。(課件同步顯示朗讀節(jié)奏劃分)
4、配樂齊聲朗誦。
學生用多種形式朗讀詩歌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通過朗讀,加深對詩歌的理解
三、小組合作,讀懂詩意
1、結合課下注釋,理解詩句大意。
小組合作,選出最佳譯文。
。▽W生上臺展示,同步用投影顯示其譯文,臺下同學邊聽邊看)
2、請分別用4字短語歸納每兩句的.內(nèi)容。
。▍⒖細w納:種豆南山——整天勞作——夜歸情景——表明意愿)
3、再齊讀詩歌。
。ㄖ笇W生把解釋忘掉,詩懂了就把解釋忘記,解釋是拐杖,你以后用到陶淵明這首詩時,不要用解釋來說,用他的詩句來說。)
1、學生研讀詩句,和小組成員積極討論
2、師生互動交流
訓練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理解表達能力
四、想象品讀,讀出意境
1、配樂誦讀:邊聽邊想象,我們的眼前會呈現(xiàn)出哪些畫面?用一兩句話描繪一下。
。1)屏幕出示參考示例:月下歸耕圖及配圖文字
我雖然獨自一人,卻有一輪明月相伴。月下的我肩扛一副鋤頭,穿行在齊腰的草叢中。透明的月光、靜謐的田野、青草的芳香、泥土的氣息、此起彼伏的蛙鳴,啊,好一幅迷人的月夜歸耕圖。
。2)、學生交流討論,推薦代表全班展示。
2、細讀感悟:結合詩句、作者的生平以及剛才頭腦中展現(xiàn)的畫面談談你的理解。
用“我從讀出了(感受到了)”句式來表述。(教師鼓勵學生暢所欲言)
示例1:我從“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中讀出了詩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辛勞,但詩人不以為苦,反而很享受這勞作的樂趣,“帶月荷鋤歸”這句詩含蓄地寫出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滿足。我們好像看見詩人在月出山岡之后,心滿意得地扛著鋤頭,哼著詩句,漫步歸家的情景。
學生邊聽邊想象,小組交流討論,然后全班交流展示
五、研讀詩歌,體會感情
幻燈片出示如下問題,學生小組合作討論,師巡視指導。
1、陶淵明筆下的田園生活給你們怎樣的感受?
2、現(xiàn)實生活如此清貧的陶淵明,居然沒有絲毫抱怨,也沒有對官場的留戀,反而在詩歌中隱去了現(xiàn)實生活的艱難和困頓,將歸隱后的田園生活寫的如此美好,這是為什么呢?種種原因歸結為一句話,寫在詩歌中,你們找到了嗎?
3、“但使愿無違”的“愿”具體指什么?(補充《歸園田居其一》幫助學生理解)
4、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1、學生合作探究
2、師生互動交流
六、
當堂背誦,積累升華[屏幕出示]比一比,誰背得快。
方法指導:事件——所見——所感學生背誦
詩歌引入競爭機制,激發(fā)學生的潛能
七、
布置作業(yè),拓展延伸
1、默寫全詩,同桌交換評改;
2、用散文的手法改寫《歸園田居》(其三),注重景物描寫和心理描寫。
3、課外閱讀《歸園田居》組詩,體會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與怡然自得的歸隱生活。
《歸園田居》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熟知作者及其影響。
2、了解鑒賞古典詩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領。
能力目標
訓練通過揣摩語言、想象畫面與體味情感來鑒賞古典詩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情感目標
1、提高文學作品的欣賞層次,豐富學生的文化積淀。
2、體悟古典詩歌中融注的積極健康的情感。
教學重點
逐步掌握詩歌鑒賞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教學難點
通過詩中形象及語言的分析來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學手段
自制多媒體課件、播放誦讀錄音
教學時數(shù)
一課時
教學流程
導入→分析文本→把握主旨→解析景語→體味意境→總結規(guī)律→擴展練習
教學過程
一、回顧舊知,介紹新知
1、有“田園詩人”、“隱逸詩人”、“靖節(jié)先生”、“五柳先生”之稱的東晉最杰出的詩人是陶淵明。
2、《桃花源記》、《飲酒》、《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歸去來兮辭》等詩文描寫了田園生活。
3、陶淵明的詩歌喜寫農(nóng)村風物,勞動生活,表現(xiàn)了對官場污濁風氣的憎惡和對田園勞動生活的贊美。他的詩歌語言像雨后麥苗一般清新。風格像田野間的春風一樣真實、自然,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同學們能說一說陶詩的影響嗎?
4、明確:
陶淵明開創(chuàng)了田園詩題材,為古典詩歌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從此以后,田園詩不斷得到發(fā)展,到唐代已形成了田園山水詩派。宋以后描寫田園的詩人就多到不可勝數(shù)了。朱自清也說:“中國詩人里影響最大的.似乎是陶淵明、杜甫、蘇軾三家!
《歸園田居(其一)》是陶淵明田園詩的代表作品。
二、分析詩歌,明確主旨
1、播放朗讀錄音。
2、學生模仿誦讀,熟悉作品,了解詩歌內(nèi)容。
3、列結構圖
摒棄世俗
喜愛自然
村居生活
田園美景
本性復蘇
心曠神怡
4、歸納主旨
學生歸納:贊美田園風光和田園生活,表達回歸后的舒暢喜悅,透露出其對官場污濁生活的憎惡、摒棄。
三、揣摩語言、想象畫面、體味情感,欣賞詩歌意境。
1、教師點撥:詩人的思想感情是借助哪些景物描寫表現(xiàn)出來的?
2、學生選出描繪景物的詩句。
3、教師點撥:
這些鄉(xiāng)村平平常常的事物,到詩人筆下卻組成了一幅優(yōu)美、清新喜人的圖畫,像世外桃源一樣。詩人怎樣點石成金,化平凡為神奇的呢?我們來品味寫景詩句的語言美和情境美。(出示鑒賞提示)
4、學生討論詩句“方宅十余畝”到“雞鳴桑樹顛”,分析景語,體會情思,教師點撥。
5、師生總結本詩情景交融的意境。
6、教師小結:
“一切景語皆情語”,中國古典詩歌以抒情為主體,非常重視意境的創(chuàng)造,把情景交融作為創(chuàng)造意境的基本要求。讀者解讀詩歌、鑒賞詩歌,正是要通過揣摩詩句,借助想象,再現(xiàn)情境,鑒賞融注了詩人主觀感情的物象——意象,才能身臨其境,領悟到詩歌的韻味、情趣。
四、拓展練習,鞏固鑒賞方法
1、鑒賞王維的《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等詩歌的情思意境。
(課件展示詩文)
2、學生各抒己見,注意仔細分析、研讀品味、體會意境。
3、學生討論、回憶所學過的古典詩歌,進一步品味詩歌意境。
《歸園田居》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解讀詩歌,品讀詩歌,努力提高學生的語言感受力。
過程與方法抓關鍵詞,分析意象,體味意境。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感受作者的隱士情懷,領悟作者反璞歸真的人生志趣與人生境界。
【教學重難點】
品讀詩歌,體會作者的情感。
學習作者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教學方法】
自主探究討論交流法、誦讀品味法、拓展延伸法
【教學工具】
多媒體課件、黑板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ㄒ唬⿲胄抡n
蘇東坡在評論王維的.作品時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下面我們來觀賞一幅畫,你能聯(lián)想到哪句詩。
。ǘ⿲W生自由誦讀,找出讀不準的字音,不理解的字詞,討論研究。
小結解讀詩歌的方法:抓住關鍵詞
(三)學生朗讀,同學互評。(注意節(jié)奏、語氣、語調(diào)等)
(四)理清本詩的脈絡厭惡官場田園風光喜歡歸隱
。ㄎ澹┓治鲆庀,感受意境
引入王國維《人間詞話》:
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
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
(六)在理解全詩的基礎上,讀出情感,教師示范讀。學生嘗試背誦。
(七)引入后代詩人對陶淵明的評價,你對陶淵明有何評價。
李 白:何時到彭澤,狂歌五柳前。
杜 甫:焉得思如陶謝手。
白居易:常愛陶彭澤,文思何高玄。
陸 游:我詩慕淵明,恨不造其微。
板書:
歸園田居(其一)
陶淵明
厭惡官場田園風光喜歡歸隱
《歸園田居》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了解陶淵明田園詩歌的特點;
2.品味《歸園田居》中的景物描寫,體會田園生活之美。
教學重難點:
品味《歸園田居》情趣和田園生活之美,通過品味田園之美去讀懂詩人對于黑暗官場和混濁社會的厭惡。
教學過程:
一、圖片導入
。≒PT展示QQ農(nóng)場游戲畫面、農(nóng)家樂畫面)
問:大家玩過這款游戲沒有?
偷菜游戲是近年來風靡全國的一款網(wǎng)絡游戲。游戲營造的童話式的田園風光,虛擬的種菜、除草、摘取、收獲等田園勞作,滿足了人們對于理想中田園生活的向往。除此之外,有的城市居民在郊外土地種菜,還有的熱衷于農(nóng)家樂旅游等,這些都說明了人們對于田園生活的喜愛,雖然很多人身在都市,心在田園,但是我現(xiàn)在還沒有聽說過有誰完全拋下城市生活,徹徹底底地投身農(nóng)村生活的。但是早在東晉時代,有一位詩人,卻拋卻官場,實實在在地投身農(nóng)村生活。這位詩人是誰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回歸田園生活之后寫的一首詩《歸園田居》。
(PPT展示課題)
二、整體感知
1、聽示范朗讀帶,學生齊讀
2、范讀并正音,請個別同學朗讀,教師引導學生讀時注意情感的把握。
3、文章大意疏解。
三、討論鑒賞
“歸園田居”這個標題的題眼是哪個字?“歸”,明確告訴我們作者要回到園田生活。那么,他為何而歸?歸向何處?歸后如何?請同學們根據(jù)這三點,齊聲朗讀課文,邊讀邊思考怎樣分層次。
1、 為何而歸?
原因有二:
。1)本性愛田園。
。2)由于官場的黑暗,無自由,無法實現(xiàn)抱負,作者歸隱田園為獨善其身。
思考1:如何理解“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明確:“羈鳥”和“池魚”,是陶淵明的自比,一再說明自己誤入官場,渴望自由,迫切回歸農(nóng)村過著自在的生活。這兩句是名句,請同學們劃起來。所以詩人決定要“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要到南邊的原野里去開荒,安守本分地回家耕種田園。
2、歸向何處?
明確:園田。
小結:第一層歸園之因:寫作者的個性思想,表達了對官場的厭惡和對農(nóng)村生活的喜愛。
思考1:請同學們朗讀課文第二層,劃出詩人描寫了哪些田園景物?描繪出了什么樣的田園生活? 怎樣描寫的?
明確: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莊、炊煙、狗吠、雞鳴
這些都是農(nóng)村生活常見的景物,在詩人筆下構成了一幅恬靜幽美、清新祥和的美好畫面。在這畫面上,有近有遠,有靜有動,有樸拙自然的趣味。這幅場景讓我想起《桃花源記》里面的句子,大家說是哪幾句?提示學生背“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保ā短一ㄔ从洝罚
這幾句詩有視覺描寫(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莊、炊煙),也有聽覺描寫(狗吠、雞鳴),有感覺描寫(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描寫空間順序是從近景到遠景(近景有方宅、草屋、榆柳、桃李,遠景有村莊、炊煙),描寫手法有以聲襯靜(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ò鍟
思考:“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虛室”指空房間,怎么理解呢?
明確:歸隱田園之后,少了一些人際關系,斷絕了與官場上的人員的.來來往往,房間顯得更加空靜!坝嚅e”少了客套應酬之事,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這“無塵雜、有余閑”中的一無一有正是詩人求之不得的生活方式,清閑,自在!堵毅憽分杏幸痪湓挿浅O嗨疲骸盁o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兩耳,沒有官府的公文勞累身心。其實這都是在遠離官場、遠離世俗后得到了一種清閑、平靜的生活。這一句是“歸園之樂”的點睛之筆。
思考2:從陶詩中景物描寫看,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對田園生活的感覺是什么樣的?
明確:詩人通過對農(nóng)村平常景物的描寫,表達了對田園生活的喜愛之情。這種寫作手法叫做情景交融,也可以說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等。
關于陶詩中情景交融的手法, 游國恩先生主編的《中國文學史》說得很精彩:
從這一段景物描寫中,我們“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幾間草房,村落中的幾縷炊煙,聽見深巷的犬吠,樹頭的雞鳴,所有這一切還構成一種境界,它寧靜安謐,淳樸自然。因為詩人寫作田園詩,目的并不在于客觀地描摹田園生活,而是要強調(diào)和表現(xiàn)這種生活的情趣。因此,他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并不是隨意地攝取田園生活的景象,而是把那些最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共鳴的東西攝取到詩中來,在平凡的生活素材中含有極不平凡的思想意境!薄杂螄鳌吨袊膶W史》
請同學再次朗讀,爭取背誦描寫田園生活的句子。
3、歸后如何?
明確:“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思考:“樊籠”和“自然”分別指什么?
樊籠,比喻昏庸渾濁的官場,人受到了束縛;自然,指田園,又指自然本性。
悠閑自在的田園生活使詩人有一種愉悅感受:“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像是長久困在籠子里面,現(xiàn)在總算返回到大自然了。
課堂小結:
思考:有人稱陶為“百世田園之主,千古隱逸之宗”,大家說是為什么?
明確:“百世田園之主”是說陶開創(chuàng)了田園詩派,“隱逸之宗”是說他向往并歸隱田園。今天我們學習的《歸園田居》,詩人既寫了自己的田園之樂,也抒發(fā)了自己的歸隱之感。這首詩用白描的手法描寫了田園風光的優(yōu)美和農(nóng)村生活的淳樸可愛,并借景抒情,表達了自己歸隱之后愉悅的心情。大家再自由朗讀,重點體會文章寫景的詩句,爭取在課堂上背誦這首詩。
四、延伸拓展
公元5世紀,中國詩人陶淵明離開官場,歸隱田園,開創(chuàng)了田園詩一派;公元19世紀,美國有一位作家亨利·梭羅,也來到一個大湖邊,開始了隱居生活,并將自己的隱居生活經(jīng)歷寫成了一本風靡世界的書,有沒有同學讀過或者聽說過?老師選取了其中兩個寫景的段落,大家跟我們這首詩對照著讀一讀,看看它們在景物描寫方面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大家讀完可以分小組討論。
根據(jù)同學討論的結果,引出白描與細描兩種不同的描寫方法。
白描:描寫景物的時候以簡潔、質(zhì)樸的語言,粗線條勾畫景物輪廓的方法。不加任何詞語修飾,不矯揉造作,一切自然而就,體現(xiàn)事物本色美的描寫。陶詩就屬于白描。
細描:抓住事物主要特征進行細致深入的刻畫,文字優(yōu)美細膩,多用修辭。(注意與細節(jié)描寫相區(qū)分,細節(jié)描寫是對文章中細小的環(huán)節(jié)或情節(jié)進行描寫)《瓦爾登湖》就使用了細描,作者很注重湖水顏色變化的描寫,而顏色的變化是非常細致的,作者用了細描的手法,精雕細刻,深刻細膩,多方烘托和渲染,使用了大量的比喻等修辭,文字豐富,句子優(yōu)美,將色彩的變化真實自然地表現(xiàn)我們的面前。
陶詩使用白描,簡筆勾勒出景物輪廓,留給讀者想象空間;梭羅細致展現(xiàn),湖水的顏色變化躍然紙上,兩者各有千秋,都值得我們學習。
五、作業(yè):
寫一段景物描寫的文字,要求使用白描或者細描的手法,字數(shù)不少于300字。
《歸園田居》教學設計 篇7
一、教學目標:
(一)了解有關田園詩及其代表作家的知識。
(二)體會“陶詩兩首”的意境和思想意義。
(三)領會“陶詩兩首”的風格特點。
二、難點、重點分析:
(一)字詞釋義。
1、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①少:年少,從小。
、谶m:適應。
、鬯祝菏浪。
、茼崳簹赓|(zhì)、性格、情趣。
、菪裕罕拘裕愿。
⑥本:本來。
⑦丘山:這里指遠離官場仕途的田園、大自然。
2、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
、賶m網(wǎng):塵世的羅網(wǎng),指仕途。仕途有如羅網(wǎng)一樣,使人不得自由。
3、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偈a:這里作動詞,遮蔽。
②羅,排列。在“后檐”和“堂前”的前面都省略了介詞“于”。
4、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①戶庭:門庭,家里。
②塵雜:灰塵雜物,這里比喻做官時亂糟糟的繁雜之審。
、厶撌遥嚎帐,靜室。
、苡嚅e:空暇。
5、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俳Y廬:建房子。
、谌司常喝司幼〉牡胤。
、圮囻R:這里泛指人世間的繁雜之事。
、苄盒[,干擾。
(二)難句注譯。
羈鳥念舊林,池魚思故淵。
①羈鳥:被束縛于籠中的鳥。
②池魚:被養(yǎng)于池中的魚。這里是詩人以羈鳥和池魚來比喻自己過去仕途生活的不自在。
、叟f林、故淵:比喻詩人向往的田園,即下文的“自然”。
全句可譯為;被(從樹林里抓回來)關在籠子里的鳥想回到原來的林子里去,被(從大河里捕回來)養(yǎng)在池塘里的魚想回到原來的'大河里去。
(三)從這兩首詩中可以看出陶淵明詩歌具有怎樣的藝術風格?
分析:
從這兩首詩看,陶淵明的詩歌最明顯的藝術風格就是平淡自然。這是和他的詩歌的內(nèi)容以及表現(xiàn)上的特點分不開的。他的詩歌的主要內(nèi)容是平淡的田園風光,農(nóng)村的日常生活,以及處于這種生活中的恬靜的心境。
在《歸園田居》中,詩人筆下的田園是“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詩人攝取的全是日常生活中習見習聞的再平常不過的景物,而這些景物又是通過樸素的語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寫出來的,使人感到真好像是“從胸中自然流出”,沒有一點斧鑿的痕跡。
(四)《歸園田居》和《飲酒》在寫作方法上有何不同?
答:
首先,在選取角度上,《歸園田居》著重描繪客觀環(huán)境,借客觀來表現(xiàn)主觀;而《飲酒》則著重寫詩人對客觀環(huán)境的主觀感受。
其次,在表現(xiàn)手法上,《歸園田居》主要用反襯、對比的方法,顯得質(zhì)樸而坦露;而《飲酒》多用比興之法,顯得婉曲含蓄。
(五)《陶淵明詩兩首》的結構層次是怎樣的?
分析:
(1)《歸園田居》全詩20句,可分三層。
1~6句:寫作者的個性和思想,表達對官場的厭惡。形象地表達了陶淵明渴求擺脫束縛、向往歸農(nóng)的急迫心境。
7~18句:描寫田園生活的喜人情趣,表現(xiàn)了作者鄙視利祿、潔身自好的清高品格。
19~20句:寫詩人回答人們的疑問,說明官場是禁錮人的牢籠和羅網(wǎng),只有沖破它,回歸自然,才會樂趣無窮。
(2)《飲酒》全詩10句,共分兩層。
1~4句:第一層,寫作者因為能夠超脫現(xiàn)實紛擾,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覺得所在地方也偏僻幽靜了。
5~10句:第二層,說明美麗自然的景物欣賞,能獲得無限意趣。
三、教學過程:
本單元主要介紹我國詩歌古體詩中最優(yōu)秀的幾篇代表作。
古體詩指唐朝以前包括春秋戰(zhàn)國、秦漢、魏晉這一歷史階段的詩歌作品,其體裁主要包括四言、五言、雜言、樂府、民歌、楚辭、七言詩等。
其發(fā)展的軌跡主要是由民間創(chuàng)作到文人創(chuàng)作,其中又包括了《詩經(jīng)》→楚辭→漢賦→漢樂府→魏晉南北朝民歌→建安詩作→陶詩等田園詩一類的明顯足跡。
我國的古體詩是我國文學遺產(chǎn)中最寶貴的財富,它成就輝煌,群芳斗艷,絢麗燦爛。如果按題材分類,它有田園詩、山水詩、政治詩;如果按情節(jié)分類,它有敘事詩和抒情詩;如果按創(chuàng)作分類,它有文人創(chuàng)作和非文人創(chuàng)作(民間收集)等等。
《歸園田居》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訓練通過揣摩語言、想象畫面與體味情感來鑒賞古典詩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2.討論陶淵明的精神世界,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與探究能力。
教學步驟:
一、 導入課題
二、 知識回顧
《桃花源記》: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
《五柳先生傳》:不慕榮利
《飲酒》: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歸園田居 種豆南山下》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小結陶淵明特點:志趣高尚 厭惡官場 樂于歸隱
三、 研讀全詩
。ㄒ唬 朗讀全詩,讀出詩情(全班讀、教師范讀)
。ǘ 研讀詩歌,品味真情
以“歸”字為核心研讀全詩
1、 為何而歸?
性本愛丘山
守拙歸園田
2、 從何而歸?(塵網(wǎng)、樊籠)
3、 歸向何處?
詩人筆下的田園風光是怎樣的?
你最喜歡的詩句是什么?
發(fā)揮想象力,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詩人筆下的田園風光。
要求:要素齊全,想象合理,描繪生動
4、 歸去如何?
鑒賞“復得返自然”,體會重回大自然的自在、自得、自樂之情。
(三)小結詩歌,回味歸情
四、 討論
我們?nèi)绾慰创諟Y明的.歸隱?(自圓其說,言之成理即可)
五、 布置作業(yè)
從《歸園田居》五首和《歸去來兮辭》看陶淵明的精神世界。(不少于1000字)
六、 結語:構建自己的心靈家園
《歸園田居》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激發(fā)聯(lián)想與想象,再現(xiàn)豐富的詩歌畫面。
2、背誦詩歌。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聯(lián)想與想象再現(xiàn)詩歌畫面,以此來理解詩歌中景與情的關系。
2、討論探究,感悟陶淵明及其詩歌的現(xiàn)實意義。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感受寧謐優(yōu)美的田園風光,體悟陶淵明閑適恬淡的生活情趣,理解“田園”的深層意蘊。
2、汲取陶淵明及其詩歌給予我們的精神營養(yǎng)。
教學重難點:
1、借助聯(lián)想與想象再現(xiàn)詩歌畫面,以此來理解詩歌中景與情的關系。
2、感悟陶淵明及其詩歌的現(xiàn)實意義。
教學方法:
誦讀法,點撥法、討論法、探究法,情境創(chuàng)設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魏晉時期,因為社會日漸動蕩,政治權利更迭頻繁,內(nèi)部紛爭劇烈,戰(zhàn)禍不已,疾疫流行,因此魏晉人士們普遍感受到生命短促,人生無常。有人“晤言一室之內(nèi)”,有人“放浪形骸之外”,以此來對抗那個時代給人們所帶來的壓抑。今天我們要介紹一位魏晉名士,他也在這樣的大時代背景之下,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并為后世求而不得的知識分子們提供了一種理想生活的范式。他就是陶淵明。今天,我們通過《歸園田居》其一,來了解陶淵明的生命之場。
二、初讀,自讀感詩意
1、齊讀,矯正字音,感受意境。
2、解題
銜接語:詩的題目猶如人的眉和目,所謂“眉目傳情”,你認為題目中哪個字是題眼?
“歸”。下面請同學們聽老師范讀,在聽的過程中思考:
“歸” 換成“去”“來”可以嗎?文本中哪里可以體現(xiàn)出來“歸”?在文本中找到呼應“歸”的依據(jù),選取1-2處解釋。
三、再讀,品讀賞田園
銜接語——朱光潛:詩的境界是情趣與意象的融合。詩歌里面還有一組意象顯示出了與上面一組意象不同的.特點與感情。請同學們自己齊聲誦讀并在誦讀的過程中劃出來。
1、 齊讀描寫田園風光的詩句“方宅十余畝……虛室有余閑”。
2、賞景:借助想象和聯(lián)想,描繪畫面。(概括景物特點)
請同學們以句號為單位,選取一句或兩句你喜歡的寫景的句子,用優(yōu)美的語言描繪出來。
預設: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寬敞,整齊,閑適。
“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賞心悅目,怡然自得,花榮實繁,生機勃勃。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安寧,祥和,朦朧,恬靜,溫暖,淡遠,自在。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淳樸,自然,幽靜,遼闊,安閑自在。
“忽聽無塵雜,虛室有余閑”:純粹,干凈。
3、誦讀:讀出怡然自得與輕松閑適。
這首詩歌頌田園生活。而田園生活輕松、清新,淡雅,讀出這種和諧之美。語氣應該緩和而自然,讓人聽了感到很溫馨,很輕松。
四、三讀,聯(lián)讀現(xiàn)啟迪
銜接語:陶淵明作為田園詩的鼻祖,他創(chuàng)造了一種范式,從此士大夫心里便有了田園。對于陶淵明詩歌風格的把握和情感的理解,解讀“意象意境”很重要,“知人論世”這一點也很重要。我們先來看一下他的為官經(jīng)歷(ppt展示)。
393 年(29歲),任江州祭酒。 (不久解歸)
400 年(36 歲),在桓玄手下當幕僚。 (三年后歸隱)
404 年(40 歲),任鎮(zhèn)軍將軍劉裕參軍。 (三年后歸隱)
405 年(41 歲),任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參軍。 (很快辭職)
405年(41 歲),任彭澤縣令 。 (81天后辭歸)
1、自主思考
結合你詩歌內(nèi)容及你所了解的陶淵明思考:為何陶淵明在短短13年內(nèi)五入五出?
小結 : 所以陶淵明不是真的鄙視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所以他把自己比成“羈鳥”和“池魚”。當陶淵明覺察到官場與自己的本性相違背的時候,便毅然的決定隱居,回歸到自己的田園。陶淵明看到了社會的腐朽,但無力改變,轉而追求自己的道德完善,尋求人性的復歸。田園生活意味著自由、自然、自足,它是陶淵明的靈魂容器,是他表達生命忠誠的唯一住所,也是他現(xiàn)實人生的一個驛站。
真正純凈的靈魂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不斷地濾出思想雜質(zhì)的過程中逐漸變得澄澈的。
2、小組探究
陶淵明是中國士大夫精神上的一個歸宿,許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厭倦了官場的時候,往往回歸到陶淵明,從他身上尋找新的人生價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蘇軾、陸游、辛棄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國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壘,用以保護自己出處選擇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們心目中高尚的藝術境地。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
。ǔ鍪綪PT)“歸隱”的深層動因——求得內(nèi)心的寧靜和諧
這種內(nèi)心的寧靜和諧,這種寄情山水、回歸自然的情懷,不僅是中國文人獨有,更是一種全人類普遍意義上的情感需求。德國詩人赫爾德林曾經(jīng)說過,“世界充滿勞績,人卻詩意地棲居在這片大地上。”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海德格爾晚年時的看到這句話時亦幡然醒悟,說:人類的本質(zhì),就是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何謂詩意?在陶淵明清新舒緩的田園生活的詩句中,蘊含著幾千年來人類對生活最樸質(zhì)的追求。
小組討論:如何“詩意地棲居”?(學生小組討論,形成文字,選代表作答)
預設:
1、學會欣賞平凡之美
2、偶爾給心靈放個小假
3、培養(yǎng)高雅的興趣愛好
小結:讀遍天下詩書,盡賞人間美畫,聆聽經(jīng)典名曲,游覽祖國山河,都是走向詩意人生的最佳途徑。
五、本課小結
可以說,詩意,就是靜下心來,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創(chuàng)造美。從這個意義上說,陶淵明不僅給我們留下了念想不盡的桃源幻境,留下了心曠神怡的田園牧歌,更以他躬耕自足的歸隱生活給后世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陶淵明早已成為過去,但人們面對“進退出處”的人生選擇從未停止。祝愿大家不管身在何處,過著怎樣的生活,都能夠有一方心靈的凈土可供靈魂詩意地棲息。
六、作業(yè)
背誦全詩。
《歸園田居》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掌握生字詞,能夠流暢、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歌。
2、體味詩歌的內(nèi)涵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反復朗讀,讓學生體會詩歌特有的節(jié)奏及韻律,同時在反復誦讀中理解詩意,感悟詩境。
2、分析詩中的景物描寫,體味情景交融的意境,賞析作品的意境美。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陶淵明的田園詩平淡自然,通過學習,陶冶情操,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
教學重點
體味詩歌的情感內(nèi)涵。
教學難點
培養(yǎng)學生鑒賞陶淵明田園詩的能力 。
教學方法
1、誦讀法。詩歌是情感的藝術,多誦讀有助于品味詩歌的語言,同時有利于學生把握詩歌的內(nèi)容與理解作者情感,從而獲得自我的情感體驗。
2、講授法。抓住關鍵的詩句進行分析、講解,啟發(fā)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3、知識遷移法。通過兩首詩的學習與比較,擴大學生的視野,加深學生對陶淵明與《歸園田居》組詩情感的理解。
教具準備:
黑板、粉筆、圖片
課時字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展示一些充滿詩情畫意的圖片,從而引導學生進入詩意的田園風光,進入一個世外桃園,引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與他的思想。
提問:看到這些詩情畫意的田園風光圖有什么感覺?你們喜歡嗎?這有沒有讓你們想到世外桃園?我們上個單元也學過一篇有關世外桃園的文章,記得是哪篇課文啊,誰寫的?(《桃花源記》陶淵明)請同學們根據(jù)學過的內(nèi)容談談對陶淵明的理解。
找學生回答,教師總結。陶淵明(365--427),東晉著名詩人。名潛,字元亮,世號靖節(jié)先生,又自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桃花源記》向我們描述了一個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對美好社會的向往,批判了現(xiàn)實社會的黑暗。從《愛蓮說》里知道他是一個隱士。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陶淵明隱居田園的生活過得怎樣。現(xiàn)在我們一起來學習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三。
二、朗讀詩歌
1、學生自由朗讀詩歌,而且要注意下面的注釋,對詩歌有一個總體感知。
2、全班有感情的齊讀課文,教師正音。
三、了解作者與寫作背景
介紹作者:(同上)
寫作背景:詩人曾幾度出仕做官、歸隱,在官僚與隱士中徘徊。直到公元405年,陶淵明擔任彭澤縣令時,郡督郵來縣巡察,縣吏告訴他,應該穿戴得整整齊齊地去恭迎郡督郵。陶淵明嘆息說:“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即日授印去職 。此后他堅定了隱居的決心,一直過著隱居躬耕的生活。歸來后,作《歸園田居》詩一組,共五首,描繪田園風光的美好與農(nóng)村生活的'淳樸,抒發(fā)歸隱后的愉悅心情。課本中所選是第三首。
四、重點分析詩歌
1、解題:文章與詩歌的題目就好像人的眼睛,它往往能傳達出或暗示許多信息。提出題眼——歸(以“歸”字為核心來解讀詩歌)。標題只是明確告訴我們要回到田園生活,那么在這個明示信息下面還潛藏著哪些隱性信息,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呢?師生共同歸納:從何而歸?歸去何處?歸去如何?為何而歸?
2、感知詩意:讓學生自讀詩歌,想象詩中景物構成的畫面。讓學生帶著“歸去如何”這個問題在詩中找答案,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述想象中的畫面。提問:“為什么會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從中體會到什么?教師抓住學生答案中的關鍵字句進行分原,將學生帶入詩句的理解中。
3、理解情感:提問:陶淵明的田園生活很艱苦,他對此有什么感覺呢?從哪句詩可以看出來?(“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為”)教師指導學生著力挖掘“愿”的深層內(nèi)涵,點出作者的主旨。
三、課外延伸
為了加深同學們對《歸園田居》的理解,下面請同學們用同樣的方法自主學習《歸園田居》其一,解決四個問題:從何而歸?歸去何處?為何而歸?歸去如何?教師簡單講解。
四、課堂小結
這堂課我們主要學習了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三,我們主要是圍繞著四個問題展開,主要是訓練同學們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堂課的重點是理解詩人的情感,體會情景交融,賞析意境美。請同學們回去之后好好體會體會。
五、布置作業(yè)
1、《歸園田居》其三中,“但使愿無為”的“愿”具體是指什么?根據(jù)學過的內(nèi)容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寫100字的小短文。
2、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歸園田居》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1、了解每首詩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
2、分析詩中的景物描寫,體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賞析作品的意境美。
3、充分理解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感受作者表達的情感。
教學難重點:揣摩品味詩中精彩語句的含義和技巧。
1、熟讀詩歌,了解作者、寫作背景
2、你覺得詩中的哪些關鍵詞,關鍵句有深層含義?詩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了解詩歌的詩意,然后用自己的語言把頭腦里想象的詩歌畫面描述出來
課堂教學流程設計及學生活動要求
教學過程:
導入:
知識儲備:小組交流:介紹作者、寫作背景(個人展示或小組交流解決,4分鐘)
活動一:朗讀詩歌,理解詩意
1、朗讀兩首詩歌,小組自由朗讀課文——-小組展示朗讀——-其他同學糾正讀音——---全班齊讀課文(5分鐘)
2、初步了解詩歌的詩意,然后用自己的語言把頭腦里想象的詩歌畫面描述出來,(小組內(nèi)交流)(8分鐘)
活動二:賞析詩句
1、賞析詩歌《歸園田居》:你覺得詩中的哪些關鍵詞,關鍵句有深層含義?詩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小組內(nèi)交流——學生個人展示——其他小組補充點評)(15分鐘)
。
補充:《歸園田居》:全詩對官場生活的強烈厭倦,寫到田園風光的美好動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種如釋重負的心情自然而然的流露了出來。
活動三:拓展:
同學們,你是怎樣看待陶淵明“歸隱”的呢?如果他生活在現(xiàn)代社會還會歸隱嗎
。ㄐ〗M內(nèi)交流——學生個人展示)(8分鐘)
作業(yè):背誦兩首詩歌
《歸園田居》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這首詩,了解本詩的寫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
2、通過反復讀詩,讓學生在吟詠之中加深理解,熟讀成誦;
3、品味詩歌語言,體會詩的意境,領會詩人的思想情感。
教學重點:
熟讀成誦,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詩句所蘊涵的內(nèi)涵,體會詩歌意境。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法:
朗讀法、聯(lián)想法、點撥法、交流法
教學過程
一、背景導入,營造氣氛
課件展示環(huán)境優(yōu)美,和平安寧的圖片。師生共賞,由優(yōu)雅安寧的世外桃源,導入新課。介紹作者。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
要求:注意拼音節(jié)奏。
2、自由朗讀。解詞釋句
3、詞語小測試。
三、研讀賞析,解讀文本
1、品讀
一讀:讀出農(nóng)夫的無奈和辛苦。
(草盛苗稀,晨興月歸,夕露沾衣)
二讀:讀出耕者的樂觀和堅定。
(理穢荷鋤,精心侍弄,衣沾不惜)
三讀:讀出詩人的.情趣和愉悅。
(帶月晚歸,悠然愜意)
四讀:讀出隱士的潔身守志。
(淡泊名利,超凡脫俗)
2、解讀陶淵明的性格志趣
四、拓展探究,加深理解: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
五、練習設計,鞏固知識
六、深層思考,升華思想
1.評價陶淵明。
2.探討:你欣賞陶淵明的人生態(tài)度嗎?
如果陶淵明生活在當代,他還會隱居起來嗎?
《歸園田居》教學設計 篇13
教學目標:
1、會朗讀(做到能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讀出感情。)
2、會理解(會借助注釋與工具書梳理字詞意思以及全詩的內(nèi)容。)
3、會欣賞(能品味詩歌的意境美和語言美,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4、會背誦(掌握背誦方法,完成背誦)
5、會默寫(能在背誦詩歌的基礎上,完成默寫)
教學重點:會朗讀 會理解
教學的難點:會欣賞,品味詩歌的意境美和語言美。
使用教具:小黑板1塊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師生互動交流:你們說古董值錢嗎?他們值得我們?nèi)ナ詹睾托蕾p嗎?其實我們手中也有古董,而且是無價之寶,他們就是我們中國的文化精髓——古詩。這一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30課《詩四首》中的《歸田園居》其三讓我們用腦子來收藏這件特殊的古董,用我們的智慧來欣賞這件瑰寶吧!在學習這首詩之前,我們先明確這一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假如你們認為有信心完成這些學習目標的話,就跟老師自信滿滿地跟著老師的板書把學習目標讀一遍。(板書:會朗讀、會理解、會欣賞、會背誦、會默寫)
二、了解詩人
接下來,我首先來考考大家的記憶力如何,看看是否具備了收藏古董的能力:有這樣一位詩人,他生在動蕩的年代,性格既剛正不阿,向往和平、安寧、美好的生活。進入官場,他認識到了官場的黑暗,因此,他不為“五斗米折腰”使他辭別官場,他最終選擇了歸隱田園。他是誰?——陶淵明。我們這個學期學習了他的哪篇文章?對呀,我們已經(jīng)從《桃花源記》中感受到了陶淵明對和平、安寧、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們再來學習陶淵明的《歸田園居》其三,進一步深入體會這位大詩人美好的心靈。(小黑板出示全詩內(nèi)容。)
三、運用目標探究法學習新知識
1、考學生的聽力和朗讀能力(完成會朗讀的學習目標)
(1)提出聽讀要求:
、俾犌謇蠋熇首x詩時,有哪些字詞需要我們特別注意他們的讀音?(多音字:興、荷、長等)。
②聽清老師朗讀詩時的節(jié)奏和感情。
(2)學生明確要求后,認真傾聽老師范讀全詩。
、賳枺骸奥犠x以后,你知道了那些字詞要注意它們的讀音?”(學生回答)此詩的節(jié)奏怎樣劃分?(引導學生說明此詩是五言律詩,節(jié)奏是“二三”,另外要注意意一詩多種讀法,如“二二一”“二一二”的讀法,以及相關考試的應對方法)。
、趯W生集體按正確的讀法朗讀全詩,然后個別進行競賽朗,看誰讀得更好。(老師適時指導,力求使學生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和韻律,并能讀出喜歡、閑適的意境。)
2、考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理解能力(完成會理解的學習目標)
要求學生借助注釋與工具書自學全詩,看誰在自學后,對詩歌的字詞句等的'理解最透徹。
。1)要求學生合起課本,說說對詩中部分字詞的理解。
(2)學生談自己對全詩內(nèi)容的理解(學生說說各句的大意,教師根據(jù)學生的談話內(nèi)容板書)。
3、考學生的欣賞的能力(完成會欣賞的學習目標)
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共同欣賞全詩。
。1)你認為那個字詞或那句話寫得最好?說說為什么?并用你喜歡的語氣把它們讀出來。
(2)詩人擅長耕作嗎?從哪些詩句可以看出?(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3)陶淵明歸隱田園后,他快樂嗎?從哪些詩句可以看出?(與學生共同體會“帶月荷鋤歸”與“夕露沾我衣”的如詩如畫的意境。)
。4)此詩流露出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呢?(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為了詩人要表達怎樣的情感,老師用小黑板出示《歸田園居》其一的內(nèi)容,以此引導學生準確歸納出本詩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流露出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歸隱農(nóng)村的自豪之情。)
。5)通過朗讀,你認為這首詩歌的語言有什么特點?(平淡自然的風格。)
。6)學生進行質(zhì)疑或對詩歌的獨特理解進行闡述與交流。
4、考學生的背誦能力。(完成會背誦的學習目標)
。1)讓學生說說背誦本詩的方法(讓學生互相交流好的背誦方法。)
(2)學生運用自己擅長的背誦方法進行自由誦讀。
(3)同桌之間進行接力式背誦。
(4)老師隨意抽查背誦情況。
。5)老師用問答方式考查學生對詩歌背誦的情況。
5、考學生的默寫能力。(完成會默寫的的學習目標)
。1)學生在四分鐘內(nèi)默寫全詩。
。2)學生互相檢查默寫情況。
三、總結。
1、圍繞四個會的目標進行小結,鼓勵學生日后繼續(xù)運用目標學法多讀各位名人的詩歌,增強自己的文化底蘊。。
2、鼓勵學生要多讀才能真正把這些無價之寶的古董據(jù)并最終將他們據(jù)為己有。
四、板書設計:
學習目標:會朗讀、會理解、會欣賞、會背誦
《歸田園居》其三——陶淵明
熱愛田園生活
前四句:田間的勞動情形——辛苦而執(zhí)著
五六句:歸途夕露沾衣——樂此不彼
七八句:抒寫歸隱意愿——熱愛勞作
【《歸園田居》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南轅北轍》教學設計09-15
《彩虹》教學設計09-15
《人生》教學設計08-28
《信》教學設計09-25
《鳥》教學設計09-27
《關懷》教學設計09-27
背影教學設計09-04
zcs教學設計09-04
小草教學設計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