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學習心得范文三篇
我們心里有一些收獲后,寫心得體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樣可以不斷更新自己的想法。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心得體會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學習心得范文三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學習心得范文三篇1
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中國人飲茶,據(jù)說始于神農(nóng)時代,有4700多年的歷史了。茶被古人當做飲品,每年清明節(jié)新茶初上時,古人還要斗茶,或十幾人,或五六人,名流雅士、街坊鄰居爭相圍觀,就像如今看一場球賽一樣熱鬧。
古人愛喝茶,茶的品種也很多,有普洱茶、紅茶、綠茶、白茶、烏龍茶……當然,最為我們所熟知的是西湖龍井茶,是中國傳統(tǒng)名茶,迄今已有一千二百余年歷史。龍井茶色澤翠綠,香氣濃郁,甘醇爽口,可算是“色綠、香郁、味甘、形美”四絕。杭州有許多茶樓,大家可以隨處品到各色茶,還可以欣賞到典雅的茶藝表演。
作為杭州人,我也初學了龍井茶的茶藝。龍井茶的沖泡一般使用透明的玻璃杯,先用熱水沖燙茶杯,講究的'是一塵不染,至清至潔。再往杯中放入上好的龍井茶,倒入少許80度左右的熱水,講究的是潤茶。最后是采用鳳凰三點頭的手法沖泡茶葉,一方面是利用手腕的力量,使水壺有節(jié)奏地三起三落,經(jīng)過三次高低沖瀉,使杯中茶葉上下翻滾,茶的濃度均勻;另一方面這個三點頭還如同行鞠躬禮,蘊含著對賓客的敬意。一杯好茶沖泡完成的同時,還學到了謙恭的道理。
除了龍井茶的茶藝,我還欣賞過用長嘴銅壺背身沖泡茶葉的茶藝表演等等,更激發(fā)了我學不同茶葉沖泡方法的興趣。中國的茶文化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我們一定要將它好好地傳承。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學習心得范文三篇2
國學大師南懷謹先生常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亡國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這就會淪為萬劫不復,永遠不會翻身。”
1988年,世界各國的諾貝爾獎得主在巴黎集會,會后發(fā)表了共同宣言:“人類要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兩千五百三十年前,中國的‘孔子’那里去找智慧。”由此可見,很多真正有智慧的人都認識到,必須努力發(fā)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才能引領人類走上一條通往明天的和諧發(fā)展的光明大道。
學習傳統(tǒng)文化,就要從孔子那里學起。
今天我們所要推廣的《弟子規(guī)》,就是孔子思想的一種具體化。《弟子規(guī)》原名《訓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李毓秀是個教書先生,《訓蒙文》是他根據(jù)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編寫的一本兒童蒙學讀物。后來,這本書被清朝學者賈存仁修訂改編,并改名為《弟子規(guī)》,一直流傳至今。
《弟子規(guī)》全書以《論語·學而》第六則“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為全書的中心思想,采用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的韻文形式,分五部分編纂成書,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應守的規(guī)范。
在道德行為規(guī)范嚴重缺失的今天,出現(xiàn)了太多令人痛心疾首的現(xiàn)象,孩子們的表現(xiàn)讓我們?yōu)樽鎳磥淼陌l(fā)展感到憂慮,所以在學生中、在家庭中、在社會上大力推行《弟子規(guī)》,將德育生活化,成了當務之急,這也是讓世風好轉的必要的保證。
前人告訴我們:讀誦之法,必須讀得清楚、看得清楚、聽得清楚,不可急躁貪快,則妄念漸少,以至於無。縱然會背,仍應“看文而讀”。因為背誦多滑口誦過;看文而讀,則一字一句,悉知旨趣。據(jù)說,孔子讀《易經(jīng)》至韋編三絕——穿竹簡的`熟牛皮繩,磨斷過三次,由此可知其所讀遍數(shù)之多。通過誦讀和講解,了解《弟子規(guī)》對我們各方面的要求,這是我們?nèi)ホ`行的前提和基礎。
第二、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對學生時時處處進行提醒,讓他們遇事進行反思,能按照《弟子規(guī)》的要求來做。
第三、老師要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德育榜樣,給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在《說文》里,“教”字的解釋為“上所施下所效也。”這就告訴我們家長、老師以身作則的重要作用。學習傳統(tǒng)文化,推行《弟子規(guī)》,離不開老師們的言傳身教,否則,一切就會流于形式,書中的要求就不能深入到學生內(nèi)心,不能內(nèi)化為學生的習慣和品質。推行《弟子規(guī)》已初見成效的吉林松花江中學的王琦老師曾在報告中反復強調(diào):學習《弟子規(guī)》一定要重實質,不要只重形式。所以,老師應該對圣賢的要求懷著一顆虔誠之心,認真去踐行,這樣才能真正帶動學生去做。
第四,發(fā)動家長協(xié)助我們踐行《弟子規(guī)》活動的開展。
踐行《弟子規(guī)》,從我們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學習心得范文三篇3
傳統(tǒng)文化凝聚了中華五千年來所有中國人的智慧,我們的祖輩為我們提供了這么好的學習機會,我們有什么理由不把傳統(tǒng)文化學好?我們不僅要學習傳統(tǒng)文化,也要把它運用到現(xiàn)實當中,與時代結合,讓五千年來祖輩的智慧在現(xiàn)代生活中熠熠生輝!儒家要我們首先修身養(yǎng)性,然后齊家、治國平天下;道家講悟道、求道、體道、行道,無為而無不為;佛教導我們:利己、利人,功德圓滿。這三家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先要求我們自己明明德,擺脫了身心痛苦,悟了,獲得了大的智慧,然后再去做事,幫助他人,影響他人,造福社會。
宋朝朱熹曾曰:"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即五倫。它告訴我們思維的方法: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待人接物的原則:言忠信,行篤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學習的最根本就是培養(yǎng)每個人德行,具體來講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一、孝:百善孝為先。"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我們是從父母那里獲得生命,我們應該知恩感恩。一個人能知恩感恩,孝心才得以萌生。身為子女理應將奉養(yǎng)父母的責任扛在肩上,時時想著父母、孝順父母,不僅養(yǎng)父母之身,還要養(yǎng)父母之心、養(yǎng)父母之志和父母之智慧,這樣才能真正讓父母身心更快樂,生活更美滿。
二、悌:一個"心"字,跟一個弟弟的"弟",心在弟旁,表示哥哥對弟弟妹妹的關心;心中有弟,就是兄弟間彼此誠心友愛!兜茏右(guī)》中"首孝弟"就說明了孝敬長輩、兄妹友愛是教育學習的重點。在家知道孝敬父母,在外面才知道尊敬老師、尊敬領導;在家懂得友愛兄弟,在外面才知道關心朋友、團結同事。在家里把孝道行好了,在社會上才能更好地接人待物。
三、忠:古人云:忠者,德之正也。惟正己才可以化人。而盡忠者,必能發(fā)揮出最大的智慧和才干,因為公生明,偏則暗;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當忠于自己的祖國和人民。
四、信:是指做人誠實不欺騙別人,我們與人交往要有誠信。民無信不立,與他人交往,絕不食言,不妄語,不輕諾,言既出,事必行。
五、禮:是由一定社會的道德觀念和風俗習慣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禮儀。所以我們每一個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應學會禮儀,以禮待人。即潔身自愛,知節(jié)用和,克己制欲,不涉奸亂,端正心思,以德治事。
六、義:是指公正合宜的道理或舉動,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具有正義感。在社會活動中言行舉止合乎正義和公益,不起盜心,不占便宜,不偏不倚,俯仰無愧。
七、廉:是指人的品行正,不貪污,廉潔自律。我們做事情應當潔身自愛、廉潔奉公,樹立正確人生觀和世界觀。在思想上以清廉為樂。
八、恥:是說做人應懂得知恥、要有羞愧感。子曰:"知恥近乎勇",一個民族的強盛,往往崛起于這個民族自知所遭受的恥辱,繼而才能勃發(fā)圖強之力。最后,讓我們一起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這顆長壽樹澆澆水、施施肥吧!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學習心得】相關文章: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學習心得08-19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學習心得(精選11篇)06-09
傳統(tǒng)文化教育學習心得2篇08-06
關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概論學習心得08-23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學習心得02-24
關于有關中國傳統(tǒng)文化學習心得08-23
傳統(tǒng)文化教育心得體會11-25
中華傳統(tǒng)文化教育心得體會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