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墨子的主要思想
墨子的“非攻”與愛民,墨子主張“兼愛”,其實質是“愛利百姓”,以“興天下大利,除天下之害”為己任。所以墨家之徒的言論行動,皆以國家、百姓、人民之利為準繩。小編整理了墨子的主要思想,歡迎閱讀
墨子的主要哲學思想
墨子,春秋戰(zhàn)國之際思想家、政治家(約前468-前376)。墨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名翟,宋國人,一說魯國人。宋昭公時曾為宋國大夫。出身貧賤,生活儉樸。早年曾習儒術,后另立新說,成為儒學的主要反對派。率徒奔波于齊、魯、宋、楚、衛(wèi)、魏國之間,多次制止戰(zhàn)爭。提出“兼相愛,交相利”之說,主張發(fā)展生產,限制消費;強調節(jié)用、節(jié)葬,非樂,非攻;主張尚賢、尚同,反對世襲特權。認為天有意志,為宇宙之主宰;又提出“非命”之說,認為夭壽、安危、治亂不在于天命,而在于人力,主張以強力改變生活境遇。提出“三表”法,以檢證言論之是非,又有“取名”、“察類”、“明故”之論,奠立了中國邏輯學的基礎。其學說在戰(zhàn)國時期與儒學并稱“顯學”,影響頗廣;學派中帶有宗教迷信色彩。其思想體現(xiàn)于《墨子》一書。
墨子認為“尚賢”(任人唯賢)是為政之本,這種平等思想直接沖擊宗法世襲制。
他又提出“天下有義則治,無義則亂”,應“一同天下之義”,即制止天下動亂,務必選舉賢能的士、卿、大夫、天子來一同天下,為萬民興利初害,這就是“尚同”。
墨子言功利,和楊朱的“為我”大相徑庭,他說的利,不是利己,而是普天同利,這種建立在理想國上基礎上的功利主義,是《墨子》一書的基本道德觀念。
墨學是代表小生產階級說話的,具有必須的人民性。因此墨家反對剝削,崇尚勞動。提出“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不生”,“不與勞動”的,就不能“獲其實”。
《墨子》一書政治觀點和道德觀念構成的共同基本核心思想,便是墨子提出的“兼愛”(兼相愛),“兼愛”是墨家學派的主要思想觀點。其它非攻、節(jié)用、節(jié)葬、非樂等主張,也都是由此而派生出來的。墨子的“兼愛”,是對孔子思想體系的基本觀念的“仁”的改造。墨子提倡“兼相愛”,就是說無差別地愛社會上一切人。
關于墨家學說的現(xiàn)實價值,如鑒借墨家的“兼愛”思想,它要求人們平等互愛,也互相援助,突出了互利互助的精神;如鑒借墨家的“尚賢”思想,這“賢”主要是指有道德、有學識的人才,這一道德價值取向,對于激勵人們加強自我修身、力爭成為賢者有用心作用;如鑒借墨家的“節(jié)儉”思想,墨家的這一“節(jié)儉”思想于今而言,依然具有針對性,更值得我們提倡。
墨子哲學思想的主要貢獻是在認識論方面。他以“耳目之實”的直接感覺經驗為認識的唯一來源,他認為,決定事物的有與無,不能憑個人的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所聽到的為依據(jù)。墨子從這一樸素唯物主義經驗論出發(fā),提出了檢驗認識真?zhèn)蔚臉藴,即三表:“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廢(發(fā))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把“事”、“實”、“利”綜合起來,以間接經驗、直接經驗和社會效果為準繩,努力排除個人的主觀成見。在名實關系上,他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命題,主張以實正名,名副其實。墨子的認識論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他忽視理性認識的作用,片面強調感覺經驗的真實性。他曾以有人“嘗見鬼神之物,聞鬼神之聲”為理由,得出“鬼神之有”的結論。墨子的世界觀中存在著深刻的內在矛盾。一方面他強調“非命”、“尚力”,認為決定人們不一樣遭遇的不是“命”,而是“力”。他指出,“賴其力而生,不賴其力則不生”,充分肯定“人力”在社會生活與改造自然過程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墨子又肯定“天志”和“鬼”的作用。他把“天”說成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宣揚“順天意者”,“必得賞”;“反天意者”,“必得罰”。他認為“兼相愛,交相利”就是“順
天意”,“別相惡,交相賊”就是“反天意”。他又認為,鬼神能“賞賢而罰暴”。他把天鬼的意志和百姓的利益說成是一回事,認為天鬼是專門為萬民“興利除害”的,這實際上成了墨子所操持的工具。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jié)用”、“節(jié)葬”、“非樂”等主張!凹嬉砸讋e”是他的社會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體行動綱領。他認為只要大家“兼相愛,交相利”,社會上就沒有強凌弱、貴傲賤、智詐愚和各國之間互相攻伐的現(xiàn)象了。他對統(tǒng)治者發(fā)動戰(zhàn)爭帶來的禍害以及平常禮俗上的奢侈佚樂,都進行了尖銳的揭露和批判。在用人原則上,墨子主張任人唯賢,反對任人唯親,主張“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他還主張從天子、諸侯國君到各級正長,都要“選取天下之賢可者”來充當;而人民則要服從君上,做到“一同天下之義”。
墨子也是中國古代邏輯思想的重要開拓者之一。在《墨子》一書中,他比較自覺地、超多地運用了邏輯推論的方法,以建立或論證自我的政治、倫理思想。墨子最早提出名實務必相符的思想。他還在中國邏輯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辯、類、故等邏輯概念。在《耕柱篇》中,要求“能談辯者談辯”,并要求將“辯”作為一種專門知識來學習。他在反駁別人的觀點時常說“子未察吾言之類,未明其故也”,并把“無故從有故”,即沒有理由的服從有理由的作為辯論的原則。墨子的“辯”雖然統(tǒng)指辯論技術,但卻是建立在知類(事物之類)明故(根據(jù)、理由)基礎上的,因而屬于邏輯類推或論證的范疇。墨子所說的“三表”既是言談的思想標準,也包內含推理論證的因素。墨子還善于運用類推的方法揭露論敵的自相矛盾。由于墨子的倡導和啟蒙,墨家養(yǎng)成了重邏輯的傳統(tǒng),并由后期墨家建立了第一個中國古代邏輯學的體系。
墨子的哲學思想反映了從宗法奴隸制下解放出來的小生產者階層的二重性,他的思想中的合理因素為之后的唯物主義思想家所繼承和發(fā)展,其神秘主義的糟粕也為秦漢以后的神學目的論者所吸收和利用。墨子作為先秦墨家的創(chuàng)始人,在中國哲學史上產生過重大影響。墨子在上說下教中,言行頗多,但無親筆著作。今存《墨子》一書中的《尚賢》、《尚同》、《兼愛》、《非攻》、《節(jié)用》、《節(jié)葬》、《天志》、《明鬼》、《非樂》、《非命》等篇,都是其弟子或再傳弟子對他的思想言論的記錄。這是研究墨子思想的重要依據(jù)。
墨子的哲學思想包內含極為豐富的樸素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思想,并富有民主性的精華,是中國哲學史上的寶貴遺產。墨子思想中的合理用心的因素,為后期墨家和其他唯物主義思想家所繼承和發(fā)展;其迷信消極的方面,則為之后的神學目的論者所吸收利用。
人物簡介
墨子(約前468-前376年),姓墨,名翟,戰(zhàn)國初年學者、思想家,墨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墨子作為中國戰(zhàn)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社會活動家和自然科學家,提出了“兼愛”“非攻”等觀點,創(chuàng)立墨家學說,并有《墨子》一書傳世。他主張“兼愛”﹑“非攻”,提出“尚賢”﹑“尚同”的政治思想,天下人都要相親相愛,反對強凌弱的戰(zhàn)爭。作為先秦墨家的創(chuàng)始人,墨子在中國哲學史上產生過重大影響。今存《墨子》一書中的《尚賢》、《尚同》、《兼愛》、《非攻》、《節(jié)用》、《節(jié)葬》、《天志》、《明鬼》、《非樂》、《非命》等篇,都是其弟子或再傳弟子對他的思想言論的記錄。
人物生平
家世出身
墨子墨子的先祖是殷商王室,他是宋國君主宋襄公的哥哥目夷的后代,目夷生前是宋襄公的大司馬,之后他的后代因故從貴族降為平民。后簡略為墨姓。
約在春秋末年周敬王四十年(約公元前480年,一說公元前476年,墨氏喜添貴子,墨子應運而生。雖然其先祖是貴族,但墨子卻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農民出身的哲學家。
早年經歷
作為一個平民,墨子在少年時代做過牧童,學過木工。據(jù)說他制作守城器械的本領比公輸班還要高明。他自稱是“鄙人”,被人稱為“布衣之士”。作為沒落的貴族后裔,他自然也受到必不可少的文化教育,《史記》記載墨子曾做過宋國大夫。墨子是一個有相當文化知識,又比較接近工農小生產者的士人。自詡說“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是一個同情“農與工肆之人”的士人。在他的家鄉(xiāng),滔滔的黃河奔流東去,墨子決心出去拜訪天下名師,學習治國之道,恢復自我先祖以前有過的榮光。
師從儒者
墨子穿著草鞋,步行天下,開始在各地游學。墨子曾從師于儒者,學習孔子的儒學,稱道堯舜大禹,學習《詩》、《書》、《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墨子批評儒者對待天帝、鬼神和命運的不正確態(tài)度,以及厚葬久喪和奢靡禮樂,認為儒家所講的都是些華而不實的廢話,“故背周道而行夏政”。從墨子對儒家的攻訐中能夠看出,兩者在愛的問題上似乎沒有什么捍格。而且墨子構建兼愛體系使用的術語或概念,基本上是儒者慣用的詞匯,如孝、慈、仁、義等,證明墨子基本上認同、認可儒家的價值理念,只是在具體走向上以不一樣的詮釋構建起自我的理論體系。
創(chuàng)立墨學
墨子最終舍掉了儒學,另立新說,在各地聚眾講學,以激烈的言辭抨擊儒家和各諸侯國的暴政。大批的手工業(yè)者和下層士人開始追隨墨子,逐步構成了自我的墨家學派,成為儒家的主要反對派。墨家是一個宣揚仁政的學派。在代表新型地主階級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時期和儒家相對立的最大的一個學派,并列為“顯學”。在當時的百家爭鳴中,有“非儒即墨”之稱。
廣收門徒
墨子一生的活動主要在兩方面:一是廣收弟子,用心宣傳自我的學說;二是不遺余力的反對兼并戰(zhàn)爭。為宣傳自我的主張,墨子廣收門徒,一般的親信弟子到達數(shù)百人之多,構成了聲勢浩大的墨家學派。
周游列國
墨子在宋昭公時曾做過宋國大夫。但以后地位下降,接近勞動者。墨子的行跡很廣,東到齊,北到鄭、衛(wèi),并打算到越國,但終未成行。墨子曾阻止魯陽文君攻打鄭國,說服魯班而止楚攻宋。墨子多次訪問楚國,獻書給楚惠王。楚惠王打算以書社封墨子,但墨子最終沒有理解。之后他又拒絕了楚王賜給他的封地,離開了楚國。越王邀請墨子作官,并許給他以五百里的封地。墨子以“聽我的勸告,按我講的道理辦事”作為前往條件,而不計較封地與爵祿,目的是為了實現(xiàn)自我的政治抱負和思想主張,遭到越王拒絕。墨子晚年來到齊國,企圖勸止項子牛討伐魯國,但沒有成功。
十大主張
在《墨子·魯問》中,墨翟提出了墨家的十大主張。即“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尊天”、“事鬼”、“非樂”、“非命”、“節(jié)用”、“節(jié)葬”。他認為,要根據(jù)不一樣國家的不一樣狀況,有針對性地選取十大主張中最適合的方案。如“國家昏亂”,就選用“尚賢”、“尚同”;國家貧弱,就選用“節(jié)用”“節(jié)葬”;等等。
墨家團體
墨家是一個有嚴密組織紀律的團體,穿短衣草鞋,參加勞動,以吃苦為高尚。如果誰違背了這些原則,輕則開除,重則處死。墨家的最高領袖稱為“矩子”(巨子),墨家的成員都稱為“墨者”,代代下傳,所有墨者都服從巨子的指揮務必服從“巨子”的指導,甚至能夠“赴湯蹈火,死不旋踵”。
第一任矩子是墨子,之后的“矩子”有孟勝、田襄子、腹等。由“矩子”執(zhí)行“墨子之法”。墨者“矩子”腹住在秦國,他的兒子殺人,本應依法處死。但秦惠王認為腹年老,只有一個兒子,就命令不殺。腹卻說,墨者之法規(guī)定:“殺人者死,傷人者刑!边@是禁止殺人傷人的必要措施,它貼合“天下之大義”,還是堅持把自我的兒子殺了。這個故事生動的反映了墨家紀律的嚴明。
正因為如此,墨者很能戰(zhàn)斗。但是,墨家是一個具有宗教性的集團,往往容易被人利用。據(jù)《史記》記載,在楚國舊貴族陽城君等殺害從事變法改革的吳起時,墨者“矩子”孟勝就站在陽城君一邊。之后陽城君畏罪逃走,楚國要收回其封國。孟勝為陽城君守封國,忠于陽城君。他傳“矩子”于田襄子,自我為陽城君死難,許多弟子也從其死。從這個故事能夠看出,墨者有"俠客"的精神。正如《史記·游俠列傳》所說的游俠那樣,可能行為并不貼合正義,但是說話算話,講信用,答應人家要辦的事就務必辦到。而且行動果斷,不愛惜自我的生命,去解救別人的危難。
墨家三分
在墨子晚年,儒墨齊名。墨子死后,墨家弟子仍“充滿天下”、“不可勝數(shù)”,故戰(zhàn)國時期雖有諸子百家,但“儒墨顯學”則是百家之首。墨子死后,墨家分裂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鄧陵氏之墨三個學派。《莊子·天下》所說的相里勤的弟子、鄧陵子的弟子苦獲、己齒,即這三派中的兩派。他們都傳習《墨子》,但有所不一樣,互相都攻擊對方是“別墨”。在今存的《墨子》中,每篇都有上、中、下三篇,大約就是墨家分裂為三派的證據(jù)。據(jù)郭沫若研究,墨者集團到秦惠王時,有集中于秦的趨勢。因此,從第四代“矩子”時起,墨學的中心已經轉移到了秦國。
此后還有記載,東方的墨者謝子,不遠千里入秦而見秦惠王。這時墨學還是興盛的。但是到漢代,墨家已經消亡。為什么墨家消亡如此之快呢?關于這個問題,答案分歧很大,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從墨家內部來分析其原因,在方法論上是可取的。墨家與儒、法、道等家不一樣之處在于,它是由墨者組成的帶有宗教色彩的集團,有嚴格的紀律,能赴湯蹈火,視死如歸。這些,作為一般人是難以辦到的。禽滑厘是春秋時期人,傳說是墨子的首席弟子,他的字為慎子。禽滑釐曾是儒門弟子,學于子夏,自轉投墨子后,便一向潛心墨學。
墨子怒耕柱子
這篇古文寫了墨子對他的門生耕柱子的批評。耕柱子驕傲自滿,自以為還有勝過他人的地方,墨子用馬和羊作比的方式,告誡耕柱子,正因為馬有潛力上太行山,所以要策馬。以此勉勵學生不斷進步,能夠真正承擔得起職責。
原文
子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我無俞于人乎?”子墨子曰:“我將上大行,駕驥與羊,子將誰驅?”耕柱子曰:“將驅驥也。”子墨子曰:“何故策驅而非驅羊也?”耕柱子曰:“驥足以驅!弊幽釉唬骸拔乙嘁宰訛樽阋则專逝。”耕柱子悟。(出自《墨子·耕柱第四十六》)
譯文
墨子對他的門生耕柱子感到生氣,耕柱子說:“我沒有比別人好的地方嗎?”墨子說:“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好馬或一頭羊來駕車,你是要鞭策馬還是要鞭策羊呢?”耕柱子說:“那我當然鞭打好馬了!蹦诱f:“為什么要鞭打好馬呢?”耕柱子說:“馬兒跑得快才值得鞭策!蹦诱f:“我也認為你值得我鞭策,所以才生氣!备有盐蛄恕
墨子名言
1、官無常責而民無終賤,有能剛舉之,無能則下之。
2、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3、良馬難乘,然能夠任重致遠;良才難令,然能夠致君見尊。
4、兼相愛,交相利。
5、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
6、無言而不信,不德而不報,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7、義人在上,天下必治。
8、君子戰(zhàn)雖有陳,而勇為本焉;喪雖有禮,而哀為本焉;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
9、夫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惡人者,人必從而惡之;害人者,人必從而害之。
10、天欲義而惡不義。
11、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鎰之裘,非一狐之白也。
12、天之行廣而無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
13、故當若天降寒熱不節(jié),雪霜雨露不時,五谷不孰,六畜不遂,疾災戾疫,飄風苦雨,薦臻而至者,此天之降罰也,將以罰下人之不尚同乎天者也。
14、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
15、故古者圣人之所以濟事成功,垂名于后世者,無他故異物焉,曰:唯能以尚同為政者也。
16、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惡得不禁惡而勸愛?
17、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
18、故大人之務,將在于眾賢而已。
19、備者,國之重也。食者,國之寶也;兵者,國之爪也;城者,所以自守也。此三者國之具也。
20、埋葬者,人之死利也,夫何獨無節(jié)于此乎?
墨子的主要思想
據(jù)《墨子》可知,墨子思想,有十條五類綱領,即《墨子·魯問》所云:“凡入國,必擇務而從事焉。國家昏亂,則語之尚賢、尚同;國家貧,則語之節(jié)用、節(jié)葬;國家熹音湛湎,則語之非樂、非命;國家淫僻無禮,則語之尊天、事鬼;國家務奪侵凌,即語之兼愛、非攻。”其中兼愛和非攻是墨子思想的核心。
墨子的學說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幾點:兼愛非攻:所謂兼愛是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并認為社會上出現(xiàn)強執(zhí)弱、富侮貧、貴傲賤的現(xiàn)象,是因天下人不相愛所致。天志明鬼:宣揚天命鬼神的迷信思想是墨家的一大特點。墨子認為天是有意志的,它不僅僅決定自然界星辰、四時、寒暑等的運動變化,還對人世的政治起支配作用。因"天之愛民之厚",君主若違天意就要受天之罰,反之,則會得天之賞。對于鬼神,墨子不僅僅堅信其有,而且認為它們對于人間君主或貴族也會賞善罰暴。尚同尚賢: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于天子。墨子認為,國君是國中賢者,百姓應以君上之是非為是非。他還認為上方了解下情也很重要,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賞善罰暴。尚賢是要求君上能尚賢使能,即任用賢者而廢抑不肖者。
墨子把尚賢看得很重,以為是政事之本。他個性反對君主用骨肉之親,對于賢者則不拘出身,提出"官無常貴,民無終賤"的主張。節(jié)用:節(jié)用是墨家十分強調的一種觀點,他們抨擊君主、貴族的奢侈浪費,尤其反對儒家看重的久喪厚葬之俗。認為君主、貴族都應象古代大禹一樣,過著極為儉樸的生活,而且要求墨徒在這方面也能身體力行。
人物評價
墨子是位思想巨子,因為他自立門戶,創(chuàng)立了墨家學說;他也是位大愛無言的圣賢,因為他是整個中國兩千年禮貌歷史上,第一位站在最底層勞動者和社會弱者的立場上說話的人;他在中國歷史上不可或缺,因為他與眾多的圣賢一道,展開思想的砥礪和交鋒,共同創(chuàng)造出了百家爭鳴的局面;他還是位科學家,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在力的作用、杠桿原理、光線直射、光影關系、小孔成像、點線面體圓概念等眾多領域都有精深造詣的人。后人尊稱墨子為“科圣”。
墨子對自我的評價:“此仁也,義也”,謂之“天德”,謂之“天志”,謂之“圣王之道”。
墨子學說在春秋戰(zhàn)國之間以前產生了廣泛影響,一度與儒家學說并駕齊驅。但在儒者看來,墨家學說卻是邪說流布!盾髯印こ上唷吩唬骸岸Y樂滅息,圣人隱伏,墨術行!钡侵T子對墨家的批評卻不是針對墨子的尊天、明鬼。有論者據(jù)此認為,尊天、明鬼只是墨子及墨家學派的宣傳其思想形式,這說明天志、明鬼不是墨子的真實思想,更不是墨子思想的主流。
班固《答賓戲》中說:“孔席不暖,墨突不黔”,就是說墨子像孔子一樣為天下事而終日奔勞,連將席子坐暖和將爐灶的煙囪染黑的功夫都沒有。他“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長期奔走于各諸侯國之間,宣傳他的政治主張。
當代著名學者楊向奎先生說:“墨子在自然學上的成就,決不低于古希臘的科學家和哲學家,甚至高于他們。他個人的成就,就等于整個希臘!
毛澤東主席曾高度評價墨子是古代辯證唯物主義大家。
【墨子的主要思想】相關文章:
墨子名言09-28
關于墨子的名言10-08
墨子古街作文05-06
致墨子的一封信09-26
致墨子的一封信02-29
致墨子的一封信10-07
致墨子的一封信作文10-06
關于致墨子的一封信09-25
致墨子的一封信2篇【精品】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