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靈感思維與作文教學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那么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yōu)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靈感思維與作文教學 ,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靈感思維與作文教學 1
靈感是人類創(chuàng)造性認識活動中一種非常神奇而美妙的精神現(xiàn)象,是地球上最美妙、最神奇的思維之花,是激發(fā)人類潛能的智慧源泉,它是創(chuàng)造學、思維學、心理學皇冠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所謂靈感,是人們對某些問題百思不得其解,某個時候卻突然茅塞頓開,豁然開朗,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新答案和新假設,這種心理現(xiàn)象稱之為靈感,又稱頓悟。靈感一詞最早源于古希臘羅馬時期,原意是神的靈氣。對于靈感的來源,在西方先后有神賜說和天才說兩種觀點。
在我國古代,雖然沒有“靈感”這一名詞,但卻一直用“神思”“神會”“神來之筆”等與神有關的詞語來表達這一現(xiàn)象。靈感具有突發(fā)性、偶發(fā)性、忽逝性、非邏輯性、獨創(chuàng)性等特征。因此,靈感便在模糊神秘的光環(huán)中令人可望而不可知。其實,靈感作為人類一種高級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活動,不管其表現(xiàn)形式如何復雜,激發(fā)機制如何奇特,總是有規(guī)律可尋的。語文教學要培養(yǎng)具有開拓精神的創(chuàng)造性人才,研究靈感思維教學已成為迫在眉睫的任務。本文就作文教學中如何激發(fā)學生的靈感思維談幾點體會。
一、豐厚的生活積累和廣博的知識是產生靈感思維的前提
靈感是人們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最愉快、最敏感的邂逅,是人們思維活動由量變到質變所產生出來的高度的創(chuàng)造力。人們在認識客觀世界的過程中才有了豐厚的生活積累和廣博的知識?梢哉f,生活積累是靈感產生的基礎,而知識素養(yǎng)是靈感產生的內在條件。中外一些有成就的大作家,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段苦役、高爾基的“大學”經歷、曹雪芹的“大觀園”生活、巴金在“家”里的見聞等等,這些豐厚的生活經歷,都是他們賴以產生靈感,創(chuàng)造奇跡的基礎。陸游在晚年以詩總結靈感之奇妙:“六十余年妄學詩,功夫深處獨心知。夜來一笑寒燈下,始是金丹換骨時!碧葲]有“六十余年”的寫詩經驗,沒有“寒燈下”苦讀苦寫,沒有“獨心知”的“功夫深處”,哪會產生“夜來一笑”的靈感呢?另一方面,白癡和文盲縱然經歷復雜,也無力琢玉成器。偉大的作家之所以創(chuàng)造奇跡,除生活閱歷和天賦外,主要還是受惠于本人強烈的求知欲,博覽群書,用前人的知識充實自己的心靈。哪一位有成就的作家沒有廣博的知識?要想“下筆如有神”,必須“讀書破萬卷”,這是任何作家都不例外的。
同樣,中學生寫作中突然得到靈感,絕非天外飛來,而要靠平時對生活和知識的積累,包括從課外的大量閱讀中,對有關寫作知識、寫作經驗的積累,在生活中對有關四時景物、家庭生活、學習情況、社會見聞等寫作素材的積累。厚積薄發(fā),有了這些積累,就為靈感的發(fā)生創(chuàng)造了前提。所謂“得之頃俄,積之平日”。
二、作文教學中激發(fā)學生靈感思維的策略
1、創(chuàng)設情境,在感悟中誘發(fā)靈感。
情境具有重要的智能暗示作用。情境能讓學生“發(fā)現(xiàn)事實事理的真際”,獲得“真經驗、真知識、真感受”(葉圣陶語)。學生在情境中身臨其境地去感悟、去體驗,便能萌生一種驚異感、質疑感、自由感,帶來感知的敏捷性、情感的豐富性以及認識事物的穎悟性和靈活性。在作文教學中,教師應該通過多種方式創(chuàng)設一種氣氛、一種情境,在這種情境的感染之下,誘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欲望,激發(fā)靈感思維。如改寫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可把學生帶到大自然中去觀察和感悟,讓他們親自感悟“春江水暖鴨先知”的春的氣息和生機;改寫《我的叔叔于勒》可讓學生扮演其中的角色,使其站在這個角色的心理位置上去體驗;寫某人的不幸遭遇,可播放《二泉映月》,感受人生的辛酸和坎坷;寫夏夜景色,可播放《良宵》或《春江花月夜》,讓學生感受清風朗月中的愜意和幽情。情境提供的種種具體表象,使學生靈感來潮,似有聰慧之神啟開心扉,記憶的倉庫打開了,聯(lián)想的脈絡溝通了,想像的彩翼張開了……剎那間,“心物交融”,一系列的開竅效應翩然而至,激情便如開閘的洪水傾瀉于筆端。
2、強化洞察,在發(fā)現(xiàn)中獲得靈感。
洞察是知覺和思維相互滲透的復雜的認識活動。在洞察過程中,不斷將觀察到的事物與已有的知識或假設聯(lián)系起來思考,并比較事物之間的相似性、特異性和重復現(xiàn)象等,以發(fā)現(xiàn)事物之間的必然聯(lián)系,從而獲得新的發(fā)現(xiàn)和發(fā)明,這也是靈感思維所具有的特征之一。凡是洞察力強的人,必然對客觀事物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心理經常處在高度積極的警覺狀態(tài),能覺察到別人看不到的深層的情況,對事物的認識常具有獨創(chuàng)性。正如羅丹所說:“所謂大師,就是這樣的人: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別人見過的東西,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能夠發(fā)現(xiàn)美來。”教師要引導學生強化洞察客觀世界的能力,有了洞察的敏銳性,在作文寫作中就能積極、周密的思考,對問題正確判斷,迅速作出結論,從而獲得靈感。如一位學生在認真研究、比較《紅樓夢》中的人物個性特點之后,獲得了靈感,創(chuàng)作了《<紅樓夢>中人物的“色彩”》一文。他在作文中寫道:“王熙鳳是紅色的,熱情、大膽、能干、狠毒;林黛玉是藍色的,憂愁、敏感、孤傲,卻又清新、叛逆、堅強;晴雯是獨特而有生命力的綠色;秦可卿是艷麗的玫瑰色;李紈是沉悶的灰色……”作者以獨特的視角看人物,并以某一色彩喻之,給人物性格定格,評出了人物的個性,見解新穎,別出心裁,令人耳目一新。
3、攝入信息,在事例中觸發(fā)靈感。
從信息論的角度講,學生在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是有目的地接受信息,這種信息的攝入,屬于顯意識的攝入。但在社會生活中,學生會潛移默化地受到各種事物的感染和熏陶,因而就攝入了大量的潛意識的信息。顯意識和潛意識之間相輔相成,互為表里。大腦攝入的顯意識多了,在記憶倉庫里儲存起來,就可能不斷轉化為深層次的潛意識;相反,潛意識也可因一定的原因而向顯意識轉化,以至突然爆發(fā),就出現(xiàn)了靈感。一般來說,靈感的'發(fā)生,不能坐等現(xiàn)成,而要主動地去尋找獲取。誘發(fā)靈感的關鍵是觸發(fā)信息的有效性,即通過聯(lián)想,將各種在傳統(tǒng)觀念看來不相關的各種信息巧妙地組合起來。信息觸發(f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大量來自外界的信息,一是自己頭腦中的內部信息。二者交融,往往就成了觸發(fā)靈感的信息。教師要引導學生留意學習中、生活中、媒體中的各種信息,敏于發(fā)現(xiàn),勤于思考,進行信息的有效整合,從信息中觸發(fā)靈感。如有一位學生在《雜文報》上看到一篇反映當今不學無術、腐化墮落的個別官僚形象的文章,觸發(fā)了他的創(chuàng)作靈感,聯(lián)系《剛正傳》中阿Q的形象,創(chuàng)作了一篇《阿Q外傳》,借本性未改的“阿Q市長”的種種丑態(tài),對這一類官僚階層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和辛辣的嘲諷。
4、轉換角度,在發(fā)散中尋覓靈感。
學生在作文思維陷入僵局時,不妨指導學生轉換角度,從多角度入手,促使學生的思維向多層次、多方位發(fā)散,大量被抑制于潛意識的信息則會閃電般的重新組合而進入顯意識,百思不解的問題就會突然頓悟,從而產生靈感!皺M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客觀事物往往是復雜的,多側面的,作文要充分表現(xiàn)事物,必須進行多角度、多方位的選材構思。教師可要求學生對作文命題多推敲、多琢磨、多出點子、多想門徑,在比較權衡中,優(yōu)勝劣汰,爆發(fā)創(chuàng)新求異的新火花,獨具與眾不同的超常思維。如我曾以《時間》為題教學生作文,要求跳出“計時概念”的圈子,聯(lián)系不同職業(yè)的人來立意。作文交上來以后,發(fā)現(xiàn)學生的作文呈現(xiàn)出千姿百態(tài)的角度:時間——工人的財富;時間——農民的糧食;時間——教師的學問;時間——作家的金子;時間——經濟學家的速度;時間——軍事家的勝利;時間——醫(yī)學家的生命……
5、反常構思,在新意中獨創(chuàng)靈感。
韓愈主張“惟陳言之務去”。作文應不滿足現(xiàn)成的陳舊套路,應對現(xiàn)成的結論不迷信,不惟從,勇于打破常規(guī),克服思維定勢,反常構思,著重從否定、懷疑、貶抑、批判的角度立意,鞭撻假丑惡和揭示問題的另一面,從而獲得創(chuàng)作靈感。如陸游《卜算子·詠梅》以梅花自況,抒發(fā)孤芳自賞的感情。毛澤東《卜算子·詠梅》則“反其意而用之”,借梅花抒發(fā)了斗嚴寒、傲霜雪、報春訊、求謙謹的情懷。這個逆向思維使立意獨具匠心,獨步千古,獲得了文壇美譽。學生在作文陷入困境時,教師可指導他們反常構思,以獲得創(chuàng)作靈感。
6、放松精神,在休閑中捕捉靈感。
我國古代文藝理論家推崇靈感的虛靜平和。心情舒暢,就能夠“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然動容,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云之色”,從而獲得創(chuàng)作靈感。靈感往往是在長期緊張思考之后的短暫松弛狀態(tài)下出現(xiàn)的,這個最佳時機可能是在散步、洗澡、釣魚、交談、起床的時候或其他比較輕松的時刻,甚至在夢中。鐘嶸《詩品》中提到謝靈思“竟日不就,寤寐間,忽見惠連,即成‘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成就了“萬古千秋五字新”的名句。學生作文在寫不出來的時候硬寫,必然敷衍成篇;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煞費苦心,絞盡腦汁,效果并不見佳。那就干脆放松一下,或唱歌跳舞,或學習其他功課,或干脆睡上一覺,靈感這個不速之客,必然在你精神疲勞消除之后,像春風吹綠原野般闖入你的思潮,“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從而獲得頓悟。
綜上所述,教師只要正確地把握靈感思維激發(fā)的心理機制,通過科學的教育方式,把學生的靈感激發(fā)出來,就能使學生的創(chuàng)造才能得到更好的發(fā)展。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精神王國中不管多么奇特、多么復雜、多么玄奧、多么飄忽不定的心理活動,最終都會通過實踐這個中介,在物質世界中找到它的根須。如果繆斯女神的靈感之翅常常翩翩起舞于每一個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學子們的身邊,給他們以智慧的啟迪,以創(chuàng)造的動力,使他們常常能創(chuàng)作出閃耀著靈感火花的佳作來,這就實現(xiàn)了我們在作文教學中提倡靈感思維訓練的理想,那時候,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寫作將不再是一件苦差事,而是其樂無窮的人生享受。
靈感思維與作文教學 2
通常在寫作教學中,往往偏重從人的邏輯思維角度來談寫作教學中的思維訓練。不過,在寫作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思維訓練,不能只限于邏輯思維一途;學生作文時立意布局的構設,情意的醞釀,乃至遣字造句,往往不只是歸功于邏輯思維。換言之,作文教學中,教師還須開發(fā)學生的其他思維形式,尤其是靈感思維。
靈感是一種思維形式,它不同于邏輯思維。它是實際存在的。愛因斯坦說:“我相信直覺和靈感。”王夫之在《姜齋詩話》中稱其為“神理湊合”。王士禎剛稱之為“興會”,靈感來時是“興會神到”,并具“興會超妙”、“神韻天然”的特點。葉燮在《原詩·內篇》中稱其為“觸興”,并說:“當其有所觸而興起也,其意、其辭、其句劈空而起,皆自無易有,隨在取之于心,出而為情、為景、為事!敝熳郧鍎t清淺地把它喻為“心頭一動”。郭沫若在《我的作詩的經過》中回憶到《鳳凰涅盤》一詩創(chuàng)作時靈感襲來的情景——“在晚上行將就寢的時候,詩的后半意趣又襲來了,伏在枕頭上用著鉛筆只是火速地寫,全身都有點作寒作冷,連牙關都在打顫,就那樣把那首奇怪的詩寫出來了。散文作家楊朔1961年秋天在北戴河海濱觀潮時,望著那潮的漲落,云的飄飛,浪的翻卷與“撞到礁石上,唰地卷起幾丈高的雪浪花”的景象,觸發(fā)起靈感,腦門里一亮,孕育了后來的抒情散文《雪浪花》。普希金曾在抒情詩《秋》中用詩的語言描述自己獲得靈感時的狀態(tài):“我常常忘記世界——在甜蜜的靜謐中,/幻想使我酣眠。/這時詩歌開始蘇醒:/靈魂洋溢著抒情的激動,/它顫抖,響動,探索,象在夢中,/最終傾瀉出自由的表現(xiàn)來——/……于是指忙著抓筆,筆忙著就紙,/剎那間——詩句就源源不斷地涌出……”這古今中外的許多寫作實例,都證明著靈感思維的實際存在。對這種異乎常態(tài)的思維形式,寫作教學中不應忽視,相反應予重視。教師應努力開發(fā)學生的靈感思維。
一、心理學的科學知識
不少學生不知靈感為何物。它看不見摸不到,說起來也很玄乎。因而博覽群書類的學生在讀到了古希臘德謨克利特與柏拉圖的著作后,認為靈感是“神的詔語”,是天才所賦有的。它是常人,尤其是普通中學生是不可能有的。學生受“神秘論”、“天才論”的影響,返顧自己寫作上所以差勁,就歸之于父母沒有給自己一種天才的心靈秉質,或怨老天、神靈沒有給自己靈感。對這種訛見必須撥正澄清,給學生以科學的觀念。我國著名物理學家錢學森,1980年7月在《關于形象思維問題的一封信》中指出:靈感是人類思維中的又一種形態(tài),它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中一種“不同于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的思維形式”。人缺乏這種思維,就難以有創(chuàng)造;寫作中缺乏這種思維,就難以有新意;科研中缺乏這種思維,就難以有突破。以后,錢學森在《關于思維科學的研究》一文中對靈感作了進一步的科學探討:“假如一個很難的問題,在這些潛意識里加工來加工去,得到結果了,這時可能與我們的顯意識溝通了,一下子得到了答案。整個的加工過程,我們可能不知道,這就是所謂靈感!苯處熢谶M行作文教學時,要開發(fā)學生的靈感思維,須對學生就靈感作這樣的科學解釋。并告訴學生,這種潛意識里的“加工”過程,是人人都有的,是在解決問題時客觀進行著的(只是自己不一定清醒意識到它),而并非只是天才者才有,更非是什么神授的。
靈感思維的發(fā)生,不同于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的發(fā)生。靈感思維的發(fā)生與進行很特別,它是一種奇特的突發(fā)性的心理現(xiàn)象。靈感的迸發(fā),是發(fā)生在潛意識與顯意識的相互撞擊與溝通時。潛意識層與顯意識層一旦建立起暫時的神經聯(lián)系,兩者突然接通,也即“神理湊合”,就會“心頭一亮”,“神理相取”,或文思泉涌,或異想天開。這“撞擊”、“溝通”、“聯(lián)系”,就是靈感思維的迸發(fā),這“異想天開”或“文思泉涌”,就是靈感思維的產物與結果。學生在懂得關于靈感思維的心理學知識理論后,會進一步破除對靈感思維的神秘感和天才觀,進而樹立信心,去努力開發(fā)自己的靈感思維。
二、啟迪學生的靈感思維,須讓學生了解把握靈感思維的突發(fā)性、突變性、突破性、頓悟性、機遇性、偶然性的特點
顯意識層里的冥苦想與潛意識層里的“加工來加工去”,兩者何時溝通,是不得而知的。但一當溝通,靈感隨即迸發(fā)。這迸發(fā)是出其不意,倏忽而至的,不求自得的。姜夔在《詩集自敘》中說:“其來如風,其止如雨,如印在泥,如水在器,其蘇子所謂不能不為者乎。”陸機在《文賦》中這樣寫到它的突然來臨與突然消失:“若夫應感之會,通塞之紀,來不可遏,去不可止!睖@祖在說到他創(chuàng)作時的靈感思維時這樣描繪:“自然靈合,恍惚而來,不思而至。悟悟奇奇,莫可名狀!惫湃说倪@些描述,道出了靈感思維的特點之一:突發(fā)性與突變性。針對靈感思維的突發(fā)性與突變性的特點,教師就須遵循思維科學的規(guī)律,開啟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在寫作中,要善于把握住這突發(fā)性,要善于疾捉住靈感思維的產物。著名小說評點家金圣嘆在評論《西廂記》時這樣寫道:“文章最妙是此一刻被靈感覷見,便于此一刻被靈手捉住,蓋于略前一刻亦不見,略后一刻便亦不見,恰恰不知何故,卻于此一刻忽然覷見,若不捉住,便更靈不出!碧拼钯R,寫詩嘔心瀝血,常在身邊置一“詩袋”,將隨時冒出的靈感之火捕捉住,隨時記下零碎的突性得來的詩句,存儲進詩袋里。除講這些故事外,可要求學生平時常置紙筆于身邊或案頭,一遇有良思、佳句、好點子冒出,應迅即寫下來,避免靈感突然消失后,再也想不起來尋它不出的遺憾。
靈感思維從效果角度看,有突破性與頓悟性的特點。它對思維主體而言,是頓悟性的;對思維結果而言,是突破性的。但一般而言,我們對靈感思維的產物與結果,期望值不能太高,而應適應它。就大多數學生來說,都希望幸運降臨自己頭上,能隨時迸發(fā)出靈感來。但與常規(guī)思維比較而言,它的迸發(fā)畢竟較少。然而,我們可以培養(yǎng)它,磨lì@①它,而不是磨損它。要使人的靈感思維處于“火山爆發(fā)活躍期”,提高它的迸發(fā)機率,這在寫作教學中,就須要求學生將自己的顯意識層的常規(guī)思維保持高度的積極性,要處于高度興奮狀態(tài),并要求保持思路的清晰性。這是因為:靈感的迸發(fā),是顯意識層與潛意識層的溝通的結果,是潛意識中的某個信息被顯意識層所釣取,所捕獲。這種釣取、捕獲,就顯意識層來說是有選擇的,有方向性的,它所要捕捉的是自己所需的'壓抑在潛意識層的某個信息。因此,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在寫作中,要開發(fā)自己的靈感思維,務必使自己的顯意識的思維活動緊緊圍繞著所需解決的問題,進行積極思維,使大腦皮層的神經活動處于高度興奮狀態(tài)。只有你冥思苦索,“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只有你“為伊消得人憔悴”,才能增強顯意識層對潛意識層信息的選擇能力,并提高這種選擇的機率。也只有進行積極的思維,才會在思維中把握住要解決某個問題的思維方向,提高思維的清晰度。有了這思維的清晰度,也就提高了顯意識層對潛意識層某個信息的捕獲的準確度。實踐證明,不肯積極思維的人,思維常常處于疲軟狀態(tài)或沒有明確思維方向與思維清晰度的人,他往往寫不好文章,寫不出由靈感之火點燃起的有新意的文章來。錢學森在1981年時說到:“靈感是又一種可以控制的大腦活動,又一種思維,也是有規(guī)律的!睂懽鬟M行積極的思維,并保持思維的清晰性,這是激發(fā)和控制靈感的方法之一,也是掌握其迸發(fā)規(guī)律之一。
三、開發(fā)性的靈感思維,須引導學生投入生活,重視觀察,為靈感思維構建起一座龐大的信息庫。
任何事物的發(fā)生與變化都離不開外因與內因兩個方面。前面談到的對學生的靈感思維的開發(fā),側重于思維主體方面對靈感思維的把握上,也即側重于內因方面。黑格爾在《美學》里指出:“最偉大的藝術作品也往往是應外在的機緣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個真正的有生命的藝術家就會從這種生命里找到無數激發(fā)活動的靈感的機緣,這些機緣臨到了旁人就不發(fā)生影響,就易放過了!边@道出了靈感的機緣性、偶然性的特點。要開發(fā)學生的靈感思維,就須讓學生明白:應努力去提高這種機緣性與偶然性。學生不應該白白地讓大腦這個倉庫空關起來,而應將大量的生活中的信息積貯在里面。為此,學生應投入生活,關心社會,關心世界,關心周圍。社會的急遽變化或新舊事物間的較量搏斗,等等,都應關心到。生活是人生的教科書,更是寫作取用不竭的源泉。
除投入生活外,也應盡多地從書本上去間接接受有關信息,盡可能地在對大自然的直觀中獲得啟悟。古人云:“讀萬卷書,走萬里路”。后句強調生活實踐,前句強調間接知識。只有博覽、厚積,大量存儲起信息,才有可能在靈感思維中被擇取到所需的某個信息!昂穹e”可能“薄發(fā)”,但沒有“厚積”就不會有“薄發(fā)”。靈感之火在某種機緣下的偶然爆發(fā),逃不過因果律,避不開事物的發(fā)生的內外因結合的辯證法。因此,學生要提高靈感思維迸發(fā)的偶然性的機率,必須提高它的機緣性,也即必須投入生活、廣泛吸取間接知識,盡多接觸大自然,將更多的信息積儲在顯意識層、潛意識層里。開發(fā)學生的靈感思維,還必須引導學生對生活對周圍事物多加觀察,仔細觀察。學生學會了觀察,并善于了觀察,并從有關事物中區(qū)分出有意義的與無意義的,這就會獲取正負價值不同的信息,并把它儲存進大腦的信息庫里。這不僅擴大了靈感思維的信息庫存量,而且為日后靈感迸發(fā)時顯意識層與潛意識層信息雙向的交流溝通的準確性和機緣性,提高了機率。
字庫未存字注釋:
。愧僭质訁
【靈感思維與作文教學】相關文章:
靈感的土壤作文06-05
靈感的土壤作文10-07
靈感的捉摸作文10-07
心靈感悟作文10-07
心靈感悟作文03-06
靈感的作文400字10-06
靈感作文500字12-30
靈感去了哪里作文01-21
靈感逃跑日記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