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林的導游詞范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導游,通常會被要求編寫導游詞,導游詞是導游員進行實地口語導游的基礎和前提。那么大家知道正規(guī)的導游詞是怎么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碑林的導游詞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碑林的導游詞1
我們現在前往翰園碑林參觀。碑林位于開封西北隅。在去往翰園碑林途中,我把它的簡單概況向大家介紹一下。一座大型文化藝術寶庫,被譽為“中國第一座最大的民辦碑林”。
現在我們來到了翰園碑林。走過雄偉高大的仿宋建筑牌樓,矗立在我們面前的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塑像。塑像高17米,重20噸。黃帝姬姓,號軒轅氏,也叫有熊氏,他生活的年代距今已有結統(tǒng)一的奠基人和古老文明的開拓者,歷來受到人們的尊崇,稱他為中華民族的始祖,所以我們也自稱是炎黃子孫或華夏子孫。
古城開封湖泊很多,是有名的北方水城,但就是缺山。翰園碑林為了彌補這個不足,在南部風景區(qū)建造了仰圣山、文萃山和翰園山。仰圣山體現了山的文化品位,具有雄、險、奇、秀之氣勢與美姿,也體現了人們對世界文化名人孔子和古圣先賢的敬仰和思慕。飛流而下的瀑布十分雄偉,落差18米。通向山頂,有7條小道可以攀登。站在山巔,舉目遠望,附近景觀盡收眼底。仰圣山南面是正在建設中的翰園山,規(guī)劃山高36米,建成之后,翰園碑林將成為群山競秀、百花爭艷的樂園。
現在我們去翰園碑林北部碑廊參觀。這座主體碑廊建筑面積l萬平方米,雄偉壯觀,氣勢恢宏。這十大碑廊,以書法藝術為主,集詩書畫印精華之大成,如同一部刻在石碑上的中國文化發(fā)展史和書法藝術發(fā)展史。在碑廊里,我們首先看到的是由楷書名家田英章書寫的《前言》,簡要敘述了翰園碑林的創(chuàng)建過程和概況,字體平穩(wěn)端正,清麗古雅。
接著是歷代書法碑廊。從殷商四骨文開始到清末,刻有歷代書法名家的.墨寶,這是按朝代順鑲嵌的。殷商甲骨文是刻畫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它現現在距今3000年前的殷商時代。甲骨文是中國書法藝術的源頭,公元1898年在河南安陽小屯村殷墟在發(fā)現,先后出土15萬片以上,約5千余字,至今研究甲骨文已成為一門學問。金文是殷商時代鐫刻在各種青銅器上的文字,古代稱銅為金,所以稱為金文。
秦代是我國書法史上承先啟后、諸體出新的開創(chuàng)性時期,李斯創(chuàng)小篆體,他書寫的《泰山瑯琊》、《權量詔版》等,字體修長,橫成列,豎成行,為今天方塊漢字奠定了基礎。漢代是書法奠基時期,秦代程邈整理的隸書,逐漸發(fā)展定型,成為漢代占統(tǒng)治地位的書體,行書、草書、楷書都從隸書中演變出來。至此,漢字各種書體都已具備,為書法藝術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魏晉南北朝是書法藝術的高峰時期鐘繇、王羲之的倔起,使書法藝術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王羲之的《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唐代視為國寶。
唐太宗李世民將它作為殉葬品,埋入昭陵,留傳后世的是它的摹擬本。王羲之和他的第七子王獻之并稱“二王”,其書法藝術對后世影響極大。唐代是書法藝術的鼎盛時期,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張旭稱為“草圣”,他和懷素并稱為“顛張狂素”。宋代書法藝術是一個變革創(chuàng)新的時期,蘇拭、黃庭堅、米芾、蔡襄為宋四大家,蘇拭的《寒食詩帖》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明代有唐伯虎、沈周、文微明、仇英,被稱為“明四家“。清代是中國“書道中興“時期,出現了王鋒、傅山、鄧石如、鄭板橋、趙之謙、康有為等眾多的書法名家,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書寫的“難得糊涂“、“吃虧是!,在世上影響很大。
現在,我們來看現代書法碑廊。這是按篆、隸、楷、行、草書體排列,比較全面地反映了自新中國成立迄今現代書法藝術發(fā)展的輝煌成就和整體面貌。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名家輩出,可謂群星燦爛。
翰園碑林還設有中山碑廊、篆刻碑廊、繪畫碑廊、國際人十書法碑廊、少數民族書法碑廊、少兒書法碑廊、名人題詞和名人書法碑廊等,真乃是書法薈萃、琳瑯滿目。翰園碑林永遠刻碑不止,繼續(xù)豐富充實碑廊內容,并加速園林建設,任重而道遠。李公濤先生全家決心在市委、市政府領導下,把翰園碑林建成一座文化高品位,園林高層次,中國碑林第一流,長期享有“世界之最“稱號的大型文化旅游勝地。
碑林的導游詞2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
現在我們就來到了碑林。顧名思義,它的意思就是“碑石叢立如林”,這座博物館始建于公元1087年,距今已有900余年的歷史了。它是收藏我國古代碑石時間最早、數量最多的一座藝術寶庫。所以,人們又將其稱為“石質書庫”。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經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唐代恩所稱的石經包括:唐天寶四年,也就是公元的745年,由唐玄宗書寫的《石臺孝經》;以及唐開成二年,也就是公元的837年刻成的《開成石經》。這些石經原來都立在唐長安城務本坊的國子監(jiān)太學內。唐朝末年,朱溫挾持唐昭宗遷都洛陽,駐守長安的佑國軍節(jié)度使韓建將長安城進行了縮小,致使石經棄于郊外。在許多人的建議下,韓建和后來的劉郇陸續(xù)將這些碑石移到了城內的文宣王廟內,也就是今天的西大街社會路一帶。由于那里地勢低洼,所以對保存經石不利。于是,公元1087年,在北宋漕運大使呂大忠的組織下,又將那里的碑石移到了今天的位置。這便形成了最早的西安碑林。
“碑林”一名始于清代。它收藏了從漢到清的各代碑石3000余件,分布在七個陳列室,八個碑廳和六座碑廊之中。這些碑石主要可以分為“碑林”和“石刻藝術室”兩大部分。博物館占地面積31900平方米,陳列面積3000平方米。碑林博物館是典型的中國傳統(tǒng)廟宇式建筑群。它的前半部分是由原先拜謁孔子的孔廟改建而成,至今仍處處可見孔廟的痕跡?鬃邮侵袊寮业膭(chuàng)始者,歷來被封建統(tǒng)治者所推崇。漢武帝就曾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不知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按照中國歷來的建筑制式,門都是朝南開的。而碑林的門卻是東西向的。這是怎么回事呢?這是因為碑林為孔廟舊址,按照中國古代的制度,孔廟的門都開在東西兩側,以示對孔子的尊敬。西門稱為“禮門”東門稱為“義路”。南面的門則封閉起來,叫做“塞門”。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個高大的牌坊叫做“太和元氣坊”。它是明代的建筑,是由華山西岳廟移過來的,采用的是四柱三檐。上面的這些彩畫是和璽彩畫。中國古代制度森嚴,彩畫也是有等級的。最高的是和璽彩畫,另外還有旋子彩畫和蘇式彩畫。
大家眼前看到的這兩個半圓形的水池,它是孔廟特有的建筑。按照古代制度,國家級孔廟內的水池為圓形,叫“辟雍”;地方級孔廟內的水池為半圓形,叫做“泮池”!般笔侨嗡觽一半的半。漢字講究象形,“泮”就是半個水池?鬃犹岢珜W無止境,學問永遠沒有滿的時候,就像這水池,永遠也不可能成為滿圓形的。在古代,只有考中秀才的人才可以走上泮池中間的小橋,當一回秀才。
在泮池北邊的這個石牌坊也是孔廟特有的建筑,稱為“欞星門”。傳說“欞星”是二十八星宿中主管取土的神。當年,進出欞星門有嚴格規(guī)定:祭孔大典時,只有主祭的最高官員才能由中門出入;一般官員由西門出入;其他人員由東門出入。所以就有了成語“旁門左道”,F在我們已經進入了欞星門內。中國古代的建筑都是講究中軸對稱的。那么,碑林也不例外。碑林的各個陳列室以欞星門的中門為中軸線,自南向北對稱排列。兩邊的房間為臨時陳列室。大家請注意看,中央道路兩旁有許多的石柱,它是我國古代民間石刻的瑰寶—渭北栓馬樁。這些栓馬樁高2米左右,上面刻有各種紋飾,造型豐富。馬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和作戰(zhàn)工具。在一望無垠的渭北高原上,出于交通與軍事的需要,在驛站旁邊設立了大批的`栓馬樁。它除了可以栓系、震懾牲畜這個目的外,還具有震邪、吉祥和裝飾的意義。在解放前,渭北地區(qū)的官宦或富豪人家的院門外兩側大都栽有成排的栓馬樁。
現在請大家看遠出處的這個巨大的匾額,上面書寫著“碑林”二字。你仔細觀察就會發(fā)現,這個“碑”字少了一撇。那么為什么會少一撇呢?難道這是一個錯別字嗎?顯然這是不可能的。這兩個字出自清代著名的愛國將領林則徐之手。戰(zhàn)爭之后,他革職戍守新疆伊犁。當時路經西安,寫下了這兩個字。有人說“碑”字少了一撇,正好象征他當時丟了烏紗帽。其實,并不是這樣的。你待會兒就會發(fā)現,碑林中的所有“碑”字都少了一撇。這是因為古代的漢字講究對稱,“碑”字少了一撇,只是為了看起來對稱美觀罷了。
現在請大家看這通高大威嚴的石碑,這便是久負盛名的《石臺孝經》。它是碑林中最大的石碑!缎⒔洝肥侨寮医浀渲,是由孔子的學生曾參編纂的。全書共分18章,主要講述封建社會基本倫理道德之一的孝道。并且把孝敬父母和忠于君王聯系起來,提倡“事君如事父”,以宗法血緣關系維護封建統(tǒng)治,因而得到歷代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特殊重視。認為“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把“以孝治天下”視為基本統(tǒng)治策略。《石臺孝經》的前半部分是唐玄宗李隆基用隸書為孝經作的序,目的是為了表示自己要以孝來治理天下。后半部分是孝經的原文。那些小字是李隆基為孝經作的注釋。在當時,此碑立在國子監(jiān)太學內,因此被稱為“御碑”。又因為此碑建在三層石臺之上,所以叫做《石臺孝經》。
這塊碑石高近6米,碑座、碑身、碑首由35塊巨石組成。碑頂雕有卷云蜷龍,似乎就要凌空而去。碑身由四塊巨石組成,是整個碑林中碑身最大的一塊石碑。碑座底下有三層石臺,形制特殊。“風流天子”唐玄宗也擅長書法,這塊碑刻書法工整,字跡清晰,華美飄逸,在唐代隸書中堪稱佼佼者。這塊碑林中的超級巨碑因為太大,只好向下延伸,在碑亭中形成一個方坑,向上則快到亭頂,顯得頂天立地,氣度不凡,因此被稱為“迎客第一碑”。
現在請各位隨我進入碑林的第一陳列室!伴_成”是因為它刻于唐文宗開成二年,也就是公元837年!敖洝保侵钢袊糯寮业慕浀渲。《開成石經》包括12部著作,除《孝經》外,《周易》通過八卦形式推測自然和社會變化,是先秦思想史的重要資料;《詩經》是編成于春秋時代的中國最早詩歌總集;《周禮》、《儀禮》和《禮記》是先秦典章制度與社會禮俗的匯集;《春秋左傳》、《公羊傳》、《谷梁傳》分別從史料和儒家義理角度闡釋我國最早的編年史《春秋》;《論語》是技記述孔子言行的專集;《爾雅》是我國最早解釋詞義的專著。這些都是封建社會文人學士的必讀之書。
因為當時雕版印刷還不普遍,為避免傳抄錯誤,唐文宗下令把它們刻在石碑上,立于國家最高學府國子監(jiān)太學內,供人們校對。《開成石經》由114塊碑石雙面組成,共計228面,650152字。清代又補刻了《孟子》一書9石,合稱十三經。中國歷史上曾經組織過7次經籍石刻,只有這一部保存得最完整。加上時代又早,史料價值極高,人們贊嘆它是“世界上最厚最重的書籍“。
【碑林的導游詞】相關文章:
西安碑林導游詞07-24
西安碑林博物館導游詞07-16
(經典)走進碑林作文01-29
走進碑林作文10-13
游碑林作文12-21
探索碑林的秘密作文10-06
碑林游記作文02-06
走進碑林作文[錦集4篇]10-13
參觀碑林作文300字三篇05-19
游碑林作文300字三篇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