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察兒童》讀書心得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觀察兒童讀后感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觀察兒童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觀察兒童讀后感1
暑假里為女兒購置新書時購買了一本《觀察兒童——實踐操作指南》,翻閱第一章,就被這本書吸引了。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或許你已明白觀察兒童絕對不是一件浪費時間的事情。因為觀察,會讓你快樂地體味每個兒童的獨特之處。但問題是我們要如何觀察、如何來記錄,只要我們按順序通讀本書的章節(jié),一定會讓你獲益匪淺。這些章節(jié)在內(nèi)容的安排上步步深入,旨在帶你逐漸掌握觀察記錄的全過程,而且其中觀察記錄的例子也比比皆是,會讓你查找起來更加方便,書中還有許多具體的練習活動,完成它們會讓你更好地建構(gòu)起你的觀察技術和知識體系。
無論什么樣的觀察活動都可以讓觀察者獲取大量的信息,但觀察者從不同的角度獲取的信息,其價值是不同的。因此,觀察者首先應根據(jù)觀察目的,選取合適的觀察角度,以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實際工作中,有些教師就因為沒有根據(jù)觀察目的選取合適的角度,而使其“客觀描述”籠統(tǒng)、簡單,致使觀察活動流于形式,失去意義。例如,某位教師對一位新生入園適應情況進行觀察,觀察記錄中僅有一句“小朋友走到教室門口,抱著媽媽說不愿上幼兒園”?梢哉f這是一次意義不大的觀察,教師無法通過這次觀察尋找有效的教育切入口。我們都知道,大多數(shù)新生在入園時都有哭鬧現(xiàn)象,不同幼兒有不同的表現(xiàn),教師只有通過對幼兒哭鬧持續(xù)時間、父母處理方法、幼兒情緒變化過程等細節(jié)的觀察,才能針對不同幼兒的特點尋找切實有效的新生入園教育策略。
“參與”就是教師要學會在活動中成為幼兒的支持者、合作者與引導者。幼兒探索活動的過程,是幼兒與教師共同建構(gòu)、共同表達、共同成長的過程。沒有參與,就沒有觀察。
“傾聽”就是教師要學會做孩子的忠實聽眾。在“童聲”中理解幼兒的生活,在“童聲”中推動幼兒的探索。只有學會了傾聽,教師才能與幼兒產(chǎn)生互動的心靈感應,才能更好地幫助幼兒在探索活動中不斷地成長。例如:某教師要教小朋友用三個圓做成一只小蜜蜂,孩子們興趣很大。在孩子操作中,教師一會在這桌幫忙一會又到那桌說說話。她的'行動在告訴我們她在觀察孩子的操作,并試圖發(fā)現(xiàn)需要幫助的孩子以便及時的提供援助。結(jié)果她并沒有發(fā)現(xiàn)她所認為的不會做的孩子,只能機械的等待孩子呼喊她“老師,我不會”。很顯然,老師錯過了觀察孩子、了解孩子最好的時機。她所理解的觀察是主觀的,被動的。在參與的過程中,她沒有傾聽到孩子真正的需要,她的孩子是否需要她的參與、哪里需要她的參與,她沒有獲得這些信息,所以她的觀察毫無結(jié)果和意義。因此,我們應科學的觀察幼兒,這是在實踐中不斷探討、學習的基本功。應以正確的兒童觀、教育觀指導自己的教育行為,不斷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成為最好的觀察者。
雖然只是粗略地看了一遍,但我還是被它的實用性給吸引了。它真可謂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觀察記錄工具書。它讓我更全面深入地明白了觀察的價值所在,讓我熟知了觀察兒童的全過程,讓我了解了觀察兒童的方法,習得了許多觀察的技能,更讓我有信心成為一個觀察兒童的技能嫻熟的操作者。
觀察兒童讀后感2
這是為了補單位作業(yè),寫的不夠走心。
但是也有一點淺顯價值。
《觀察兒童》是幼兒園教師必讀叢書,觀察記錄是一種證據(jù)形式,無論是國家職業(yè)資格認證體系要求你這么做,還是因為你工作單位的記錄體系要求你這么做,有一點是肯定的,通過呈現(xiàn)出觀察記錄,你將展示出你在兒童發(fā)展方面的豐富知識,以及構(gòu)成各種不同類型的觀察需遵循的原則和方法,而作為記錄的一種方式,還要考慮不同記錄方法各自的優(yōu)點、缺點以及可能的偏差。
書中告訴我們怎樣使用這本書?
對于新手教師,我們只需要跟著章節(jié)順序通讀一遍,收獲是良多的。我覺得特別好的地方,這本書內(nèi)容是逐步加深,讓我們讀者逐漸掌握觀察實施的全部過程,尤其是觀察的案例寫的非常詳細,書中還有很多練習題目,幫助我們構(gòu)建起觀察技術和知識體系。
書中的內(nèi)容體系很清楚:為什么要觀察;一步步教你如何呈現(xiàn)觀察;試驗觀察技術、拓展和運用觀察、將觀察和評價與基礎階段的早期學習目標聯(lián)系起來等,通讀整書后,我們對觀察這件事有了新的認知和概念。尤其是指導我們一線教師如何去觀察兒童,觀察些什么呢?心中了然。
而這本書不僅僅是指導幼兒園教師,很多新手父母也值得來研讀本書,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教育才是孩子的根基,孩子如同小樹苗一樣需要陽光、雨露的滋養(yǎng),才能茁壯的成長,所以父母得看懂孩子的發(fā)展、內(nèi)心的需求才能在愛的環(huán)境下茁壯成長啊。
我們必須明白一件事,觀察兒童絕不是一件浪費時間的事情,通過觀察,我們會了解兒童當前達到了什么發(fā)展階段,而后我們能將他們的進步與這個年齡段群體應當達到的水平范圍作比較,從而繼續(xù)引導他們發(fā)展各種活動。作為一位父母,如果是個有心人,在觀察孩子的過程中,會及時捕捉到您的孩子是否落后于其他孩子或者能力超出一般孩子的需求,這樣也許不會錯過一些最佳治療期,以及最好的定向培養(yǎng)與栽培。
觀察是讓老師和父母體會每個兒童、每個生命的獨特之處。
當父母和孩子靜靜在一旁注視著您的孩子,孩子是能感受到這一份力量和鏈接,孩子能更加安心、穩(wěn)定、專注自己手里的小事,內(nèi)心需求被滿足。
觀察不僅局限兒童,少年也是可以的。在生活中做一個有心人,我記得在7年前,小班新生入園我們班來了一位新小朋友,在親子活動中,我發(fā)現(xiàn)了孩子明顯的異常,有攻擊性行為,眼光不觸及人群,不會表達,我第一時間跟家長溝通,家長也信任我,沒有任何不舒服,去常州醫(yī)院咨詢,特別幸運的是沒有錯過最佳治療期,休學去康復中心康復了2年時間,大班的時候回到我們的班級,已經(jīng)有了很明顯的進步,F(xiàn)在這名孩子已經(jīng)5年級,基本上能跟上班級同齡孩子的學習步伐,這是一件可喜的事情。
所以,即便孩子已經(jīng)5年級,這位家長還是時常和我保持聯(lián)系,每個節(jié)日問候祝福必到,我被深深感動。從新疆回來,給我送來特產(chǎn),在新疆旅游時,沿途給我發(fā)風景美照。力邀我們?nèi)胰バ陆糜巍?/p>
這份情誼,做為一名普通幼兒園老師,是不是太厚,我把當作我真誠付出的回報。愛出者愛返。
我是很普通的幼兒園老師,但是我得到太多家長的厚愛,尤其當孩子,很多年,一部分家長轉(zhuǎn)化為朋友的獨特感受。
不過,我們也要正確對待這個家庭背景情況。為什么這名兒童的家人當時沒有覺得自己的孩子異常呢,一方面家長的認知水平不夠,一方面來說,本身這個男家長離異獨自帶養(yǎng)孩子,內(nèi)心也是有點扭曲的,自己的愛不夠如何能夠把愛給到兒子呢。目前,我并不清楚醫(yī)生是如何判斷孩子的病情,而從我的角度看,孩子更多需要心理的營養(yǎng)和觀察。攻擊性行為、眼神不觸及人群、不會表達,這樣典型的癥狀都說明孩子在0到3歲安全感嫉妒缺乏,不被愛,不被正確的愛。這是家庭的問題,而家庭背后又是整個家族的問題。一并在孩子的身上凸顯。當然這個不僅僅是今天我來談觀察兒童這本書的范疇。我想表達的是,養(yǎng)育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需要家長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和觀念,不能守舊固有思想,今天我們的孩子已經(jīng)不同于20年前、30年前的我們,我們還沿用老舊的育兒思想去教育孩子,我們必將和孩子漸行漸遠。
文末,我還是呼吁家長,新家長,老家長,養(yǎng)育孩子這件事,不是小事,我們不僅僅滿足孩子吃喝拉撒的外在需求,我們更應關注孩子內(nèi)心需求,一個眼神,一個擁抱,一個鼓勵,一個贊嘆,都深深滋養(yǎng)到心靈深處。
觀察兒童讀后感3
在課程游戲化的背景下,對幼兒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首當其沖的是學會觀察兒童并堅持做好觀察記錄。由此可見,兒童行為觀察能力對幼兒教師的重要意義。近期我有幸閱讀了由施燕、韓春紅編著的《學前兒童行為觀察》這本書,再次認識到實施教育,觀察先行。
通過對學前兒童行為的觀察,可以了解學前兒童的發(fā)展水平,可以更好地開展教育教學活動,促可以進教師的專業(yè)化成長。在《學前兒童行為觀察》這本書中,共有十二章,前八章主要介紹了有關學前兒童觀察的概述與觀察的方法,讓我進一步了解了什么是觀察以及觀察分析學前兒童行為的具體方法;后四章主要介紹了觀察在學前兒童日常生活中、游戲中、教育活動的運用,這為我在日;顒又凶x懂幼兒、培育幼兒指明了方向。下面我來具體談一談讀完此書后我的收獲。
一、要明確觀察的目的,縮小觀察范圍
如果觀察沒有目的性,就會找不到觀察的方向,不利于觀察記錄和分析能力的提高!秾W前兒童行為觀察》在六、七、八章中詳細介紹了如何對學前兒童進行觀察、記錄和分析。通過閱讀,我發(fā)現(xiàn)了自己在觀察記錄學前兒童行為上存在了不少亟待改變的地方。
在剛一開始,我對幼兒行為觀察記錄的認識是較為狹隘和片面的,把這項觀察記錄當成一種工作負擔。當我班幼兒在區(qū)域活動游戲時,我的觀察是盲目的。雖然在區(qū)角游戲中提供給孩子自由寬松的游戲空間,但是我仍然處于一種矛盾的狀態(tài):一方面糾結(jié)于幼兒這樣子“瘋玩”到底好不好;另一方面感覺自己不在孩子活動中做點什么總是不太好,覺得自己沒有發(fā)揮身為幼兒教師的作用。正因為如此,一開始我在幼兒活動過程中的觀察處在一種盲目的狀態(tài),不知道從哪里下手進行觀察,即使進行觀察記錄,因為沒有一個特別明確的觀察目的,看到什么就記什么,記錄下來的東西很瑣碎并且面面俱到,分析沒有針對性,到最后也是發(fā)現(xiàn)記錄了一堆無關的內(nèi)容。基于這種情況,我從《學前兒童行為觀察》中找到了答案,我的這種盲目來自于沒有做好觀察的準備,不知道通過觀察要達到什么樣目的,沒有把觀察的目的轉(zhuǎn)化成為具體可操作的問題。
觀察目的就是要弄清楚自己想要觀察的是什么,想要了解學前兒童的哪一些現(xiàn)象等,然后根據(jù)這些具體可操作的問題設計自己的觀察計劃。例如:想要觀察大班A幼兒借助輔助材料解決在高處搭建的問題,就要先明確觀察的目的、對象、環(huán)境和時間,再確定觀察的方法等,這樣才能在觀察過程中有意地、完整地、具體地記錄下幼兒在高處搭建的過程,最后根據(jù)觀察記錄再采取相應的措施,從而提高幼兒高處搭建的能力。明確觀察目的,讓我逐漸有了觀察的抓手,根據(jù)各區(qū)域活動的性質(zhì)明確幼兒的活動狀態(tài),開始能夠有針對性地觀察和記錄幼兒的`活動,在觀察中有了重點,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二、要尋找適宜的記錄方法
《學前兒童行為與觀察》在第三、四、五章中詳細的介紹了觀察的方法:描述的方法、取樣的方法、評定的方法,在每一類方法的下面又詳細的展開介紹。比如在描述的方法下面又展開介紹了日記法、軼事記錄法、實況詳錄法、樣本描述法,通過細細品讀,我了解到每一種觀察方法的含義、優(yōu)缺點以及如何在實踐中運用等。每一種方法下面都列舉了大量的案例,避免了只有理論沒有案例讀起來的枯燥感,理論和案例相結(jié)合,方便我更好的理解與運用。讀完這三章,聯(lián)系我自身的實際,在書中介紹的幾種方法里,我最常用的是軼事記錄法和實況詳錄法,其他幾種觀察方法用的很少甚至幾乎沒有用過。但通過第七章的閱讀,我認識到只有觀察記錄的方法是多樣的,才能讓觀察進行的更順利。哪些才是最合適的觀察記錄方法,哪些觀察記錄方法組合在一起會更方便,這需要經(jīng)歷不斷的思考和嘗試。例如:在大班幼兒進行探究性的游戲中,借助手機錄像和文字記錄相結(jié)合的方式,對大班幼兒的探究精神進行觀察記錄并分析,以探究大班幼兒的游戲發(fā)展水平,因此。教師在觀察記錄方法的運用上,要不斷的嘗試,尋找更有效的、更適宜的記錄方式。
三、要科學觀察,正確分析幼兒行為,避免教師主觀色彩
通過認真學習《學前兒童行為觀察》第六、七章的內(nèi)容后,我翻開了我之前的寫的觀察記錄,確實有不少的問題,我在觀察記錄過程中記錄的文字、圖片等信息捕捉上存在了一定的問題,沒能夠準確客觀的反映幼兒的真實活動情況,例如:在觀察幼兒美工區(qū)動手能力時,我在記錄幼兒行為時經(jīng)常用到很多明顯具有主觀性色彩的描述,如“她開始想辦法”“似乎找到了方法”“好像不是很順利”等。如果想要在觀察記錄中達到某種程度的準確性,就應該摒棄教師的主觀想法和個人偏見。
觀察記錄不是為了顯出教師眼光的犀利與否或者是解決問題的高明與否,而是應站在客觀的角度上真實的做好旁觀者記錄,不摻雜任何的個人主觀情感在內(nèi),不可以在一開始觀察時就給孩子貼上任性調(diào)皮或者愛欺負小朋友的標簽,要只陳述記錄看到的、聽到的事實,不加入標簽性的詞句,不用抽象性、概括性、總結(jié)性的詞語,例如:有個孩子在和同伴相處時經(jīng)常會有攻擊性的行為,那么我就要觀察并記錄這個孩子一天中事情發(fā)生之前和之后各有什么樣的現(xiàn)象,然后根據(jù)記錄的結(jié)果來分析該幼兒的攻擊性行為是因為模仿還是為了引起他人的關注,是因為缺乏解決問題的技巧還是對于別的幼兒傷害自己行為的過激反應等等。教師應該站到幼兒的角度上,從幼兒的行為和語言中,推斷出孩子認識世界的方式方法,基于觀察記錄,在此基礎上,分析評價兒童的發(fā)展狀態(tài),分析幼兒的行為時要具體,不要對幼兒做絕對性的評價。
高美霞說:“人們往往滿足于一剎那的頓悟,卻不知道教育的價值在于日復一日的運用!敝挥腥諒鸵蝗盏膱猿謱τ變盒羞M行觀察,多聽聽聽幼兒的想法,科學客觀的的記錄與分析幼兒的行為,才可以讓教師的心足夠貼近幼兒生活,促進幼兒健康快樂的成長。
【觀察兒童讀后感】相關文章:
《觀察兒童》心得體會02-11
《觀察兒童》的讀書心得09-11
《觀察兒童》心得體會13篇04-01
觀察兒童讀書心得體會02-20
《觀察兒童》的讀書心得體會09-29
《觀察兒童》讀書心得范文(精選10篇)03-03
道德觀察讀后感10-19
觀察的名言02-09
觀察的作文07-05
觀察日記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