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從燒煤爐談到教育》讀后感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從燒煤爐談到教育》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暑期讀書活動我借的是《陶行知文集》,因為對于陶行知我是有一些了解的,在南京的時候我曾經抽空參觀了一下金陵科技學院里面的陶行知紀念館,知道他是一個重實踐,并且是有見識的一個人。翻《陶行知文集》之前,我以為其中選編的是一些味如嚼蠟的文章,畢竟陶行知先生離我們好久了,其中如果按代溝算夠隔兩三代人了,里面的觀點應該是陳舊并且泛著霉味的,看著這些上個世紀的陳芝麻爛谷子是多么無聊的事情啊!我心中沒有底,不知道陶老先生的教育觀點對當代的我們有何借鑒。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這些或長或短的文章中透露出的觀點不僅不陳舊,還散發(fā)出一股時尚味道。不得不感嘆,今人之教育創(chuàng)新與探索并沒有離開這些文章太遠。陶先生的文章不拘風格,各有特色,或小中見大,或風趣幽默,或引經據典,令人眼界大開。作為化學老師尤其對《從燒煤爐談到教育》大感興趣。從一個化學老師角度來看,要談如何燒煤爐可以提出很多建議和意見,而且可以從理論以及數據或實驗的角度分析如何讓煤爐燒的更快,如何讓煤爐燒的更節(jié)約,如何讓燃料燒的更徹底。一個民國時期的教育家為何能把燒煤爐和教育這兩個跨界概念聯系上的呢?我饒有興趣的讀完了這篇文章。
文章講陶先生從小和我差不多,吃現成飯長大的,認為母親燒鍋是很容易的事,不料他35歲時一次幫朋友燒鍋失敗搞得自己灰頭土臉,他討教朋友,朋友告訴他“燒鍋要用燒鍋的炭作火引”。我看到這里不禁在腦海中浮現出一幅迂夫子笨拙燒鍋圖,看看誰說化學不重要,要讓鍋灶點火生煙其實也不是那么容易的。±^續(xù)往下看,忍不住贊嘆,教育家就是教育家,陶先生竟然悟出了先進學生去引導新進學生的道理,并且能付諸實踐。在以后的實踐中陶先生發(fā)現茅草燒火容易點容易熄,需要接二連三的加入才能維持火焰,人走開火就熄了。
這是不是又暗諷人在政興人走政息。陶先生接下來又發(fā)現燒火是需要按照規(guī)律辦事的:“茅草燒浮炭;浮炭燒煙煤;煙煤燒無煙煤。這順序不可弄亂,弄亂了便是違背自然,勞而無功。?棵┎轃鸸倘徊豢;即用茅草直接去燒無煙煤也不行,茅草燒成灰也不能把無煙煤燒著。”陶先生引申出教育也要按照規(guī)律辦事,并指出“中國有三種人:一種人是專用茅草放火;一種人是愛在茅草火上澆水;一種是用茅草急急的去燒無煙煤。因此,中華民族的生命至今沒有燒出不熄的火焰,至今沒有放出太陽般的光明!倍嗝葱蜗蟀!作為教育工作者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教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就像“茅草燒成灰也不能把無煙煤燒著!笨墒乾F如今教育已成了某些人的政績工程,形象工程,大家喜聞樂見的就是那種“用茅草急急去燒無煙煤”的人。先生八十二年前的聲音如今依舊蒼白無力。
用陶先生的最后一節(jié)作為我的文章結尾,也將是我的座右銘:“教育的使命是什么?不是放茅草火!不是滅茅草火!是要依著燒煤的過程點著生命之火焰,放出生命之光明。中國教育的使命,是要依著燒煤的過程點著中華民族生命之火焰,放出中華民族生命之光明。世界教育之使命,也是要依著燒煤的過程,點著全人類生命之火焰,放出全人類生命之光明!
【《從燒煤爐談到教育》讀后感】相關文章:
生煤爐作文10-07
燒寒衣的作文10-07
兒時燒紅薯散文10-05
燒湯番薯作文10-06
秸稈禁燒標語01-06
燒野米飯作文06-02
燒不壞的手帕作文05-02
爸爸燒的湯作文10-06
學燒蝦作文10-09
爸爸燒魚作文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