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三國演義》有感[經(jīng)典]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三國演義》有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完厚厚的一本《三國演義》,我不禁感嘆三國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度龂萘x》為讀者生動的展示了一個個歷史故事,也讓我從中學到了一些為人處世的道理。
曹操一生都屬于十分奸詐的人物,他誤殺了呂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道錯了,還要繼續(xù)殺了呂伯奢。陳宮看見自己跟錯了人,便離曹操而去。但反過來想想,如果曹操沒有殺掉呂伯奢的話,他若真的帶了些人過來追殺曹操,那曹操可能就此要退出歷史的舞臺了。
與曹操截然相反的人物就是劉備了,他熱愛百姓,一生的行為都與曹操相反,曹操奸詐,劉備仁義。劉備在落難時,還不忘自己的百姓,他不管在哪個地方,都能得到百姓的愛戴。
但不論曹操還是劉備,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的謀臣郭嘉死后,他十分痛心,曾親自到郭嘉的墳墓前跪拜。劉備則更重視人才了,起初趙云并不是劉家的將軍,但他十分重視趙云,幾次都想把趙云留住,后來終于歸到了劉備門下,才使得阿斗兩次脫險。徐庶被曹操“拐騙”到那邊,在送別時,劉備哭著送別,徐庶走前推薦了諸葛亮。劉備三顧茅廬更是成為了典范。所以說,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買馬,尋找和自己志向相同的人,一同創(chuàng)建事業(yè),這才是成功之道。
《三國演義》還讓我學到,要善于聽取好的意見。曹操赤壁之戰(zhàn)為什么會敗,我覺得還是因為他沒有聽取好的意見,面對龐統(tǒng)這個新來的外人,他卻毫不猶豫地相信了他的“連環(huán)計”,而面對另一個臣子對他的忠言,卻視而不見。這也怪不了曹操,但我就得既然有人提了建議,曹操也應該有所警覺呀,不然也不會敗了。
另外一次就是劉備在一片靠近水的樹林中安七百里連營,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議,說敵人如果用火攻怎么辦,但他沒有放在心上。后來真的被陸遜火燒七百里連營。所以,能否正確的聽取他人的意見,往往決定著事情的最終成敗。
三國中還有一些賣主求榮的人,也得不到好結果。與其相反的則是關羽了,他不貪財也不好色,得到了曹操的敬佩,也得到了千千萬萬讀者的敬佩。若不是因為他一點點的驕傲,以及劉封的見死不救,他也就不會死得那么早了。
【讀《三國演義》有感】相關文章:
讀《三國演義》有感10-06
讀《三國演義》有感05-12
讀三國演義有感10-13
讀三國演義有感10-06
讀三國演義后有感10-07
讀三國演義有感作文07-12
讀小說三國演義有感10-06
讀羅貫中《三國演義》有感10-06
讀三國演義有感范文10-06
讀《三國演義》有感的作文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