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名著《論語》讀后感650字
篇1:《論語》讀后感
以前剛讀《論語》的時候,最喜歡最后一句,前面其他的幾句都忽略掉了。后來漸漸的發(fā)現(xiàn),其實算算看,從“志于學”,到“而立”,到“不惑”,在真實修養(yǎng)上,都非常不容易的事。當然,最喜歡的,還是最后這句,“從心所欲,不逾矩”。
莊子里有一這樣段:惠施說有個大樹很大,但是什么用也沒有,說莊子的學說就是這樣,不被世人所容納。莊子說,你有這樣的大樹,“何不樹之于無何有之鄉(xiāng),廣漠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cè),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
莊子的文辭非常美,可是仔細一想就會知道,這段話,本身就像惠施的批評一樣,大而無用。為什么這樣說?你看,樹可以找得到無何有之鄉(xiāng),廣漠之野——其實嚴格來說,樹都很難找到這樣的環(huán)境——人能嗎?誰能離開其他的人獨自生活?誰也不能,就像電影《東方不敗》說得那樣,令狐沖要退出江湖,任我行道:“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你能逃到哪里副去?”
向往自由是人的本性,但是現(xiàn)實的.社會又充滿種種有形的無形的規(guī)矩,讓人不能逾越,比如各種法律、風俗、禮數(shù)等等,這固然是社會所必須,但確實又讓人感到約束,于是生活中總有許多想做的事而不能做,想說的話而不能說,這也是人生的一種痛苦吧。
對于這樣的種種有形的無形的規(guī)矩,有幾種態(tài)度。硬是反抗,是一種,比如像有一句話說“不自由,毋寧死”就有抗的味道。再一種就是屈從,徹底放棄自我,完全隨順社會。再有一種就是逃避,比如陶淵明似的形形色色的隱士。
浩然覺得這幾種態(tài)度都不如孔子的“從心所欲,不逾矩”境界高妙。孔子人這句話,實在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值得向往。因為他既成就了內(nèi)心的自由,又不違背世俗的規(guī)矩。
篇2:《論語》讀后感
這句話也是許多藝術(shù)門類的高妙的境界。
拿圍棋來說吧:初學圍棋,一定要學定式,要背、要記各種變化,但圍棋手無不向往“行云流水”的境界,可是,新手卻只能老老實實地用定式來應對種種變化。
但一個新手漸漸成了高手的時候,他可能有一天就開始自創(chuàng)新招了,開始不走定式了,可能一開局就往天元隨手下一子呢。對于對手的招式,他不會背定式去應對了,他會分析這棋到底是怎么回事,然后決定下在什么地方。這時,他會覺得棋怎么下都可以,于是很可能走出許多定式上所沒有的東西,讓人大吃一驚。這時他就能體會出行云流水的意境,也能享受從心所欲的快樂。
但是這個高手繼續(xù)成長,也許有一天,又到另一境界:下棋時,依舊是從心所欲、見招拆招、行云流水,但是應對的招數(shù),在別人眼里,就是某定式中的招數(shù)——而他自己卻渾然不覺,早已忘了定式。這就是“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再比如,初學琴的'人一定要練習種種姿勢,種種指法,這令初學者非常痛苦。但是真正的大師在彈琴的時候,會時刻留心指法或姿勢之類的規(guī)矩嗎?不會的,他只是全身心投入到曲子里,享受音樂的美妙之旅了。但是,從別人的眼睛來看,他的指法不會錯,姿勢也不會錯。這也是“從心所欲不逾”的表現(xiàn)吧。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這是孔子在論孝道,關(guān)于孝道,在論語里是個非常重要的話題,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里,孝道也占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論語里有很多處都在講孝道,什么“父母在,不遠游了”、什么“三年改父之道,可謂孝矣了!
朋友,你發(fā)現(xiàn)沒有:中國古語說“父慈子孝”,為什么在論語里,只看到關(guān)于子孝的討論,卻看不到關(guān)于父愛、母愛的內(nèi)容?你看吧,一句你都找不到埃
為什么孔子只提子孝而不提父慈?我的理解是,父母愛子女是天性,不須要提。尤其中國的父母,對子女更是愛的深,只是他們很少直白的表達出來而已。
就拿我自己來說吧,當我真正體會到父母之愛的時候,我已經(jīng)二十四、五歲了。記得再那以前,我的父母對我的生活處處操心,象其他父母一樣,這種操心往往太過份了。我反而覺應自由受到了干涉,就像其他大多數(shù)的子女一樣,甚至對父母有一種反感。
所以論語也沒有關(guān)于父母之愛的講述,實屬正常,因為實在沒有必要去講。須要講的是對孝的提醒,為什么呢?因為“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你看,就拿孔子說父母之年不可不知,這好像是在說費話,子女怎么會不知道父母的年齡?那你可是試試,走在大街上,隨便問一個人,你家孩子多大了?他一定會給你一個精確到月份的答案,但是你問問年青的人,他的父母多大?是哪一年生的?你自己看看有幾個能答上來的?
父母之年實際是代表了子女對父母關(guān)心多少的問題。
檢討一下吧,父母那樣的關(guān)心我們,而我們對父母的關(guān)心有多少?知道父母是哪年生的嗎?知道他們喜歡吃什么嗎?知道他們愛看什么樣的節(jié)目嗎?知道父母內(nèi)心中的希望嗎?
論語里說,孝是仁之本,而孝,首先是要去了解、去關(guān)心自己的老父老母。
【名著《論語》讀后感650字】相關(guān)文章:
中國名著《論語》讀后感10-13
古代名著《論語》讀后感10-07
古代名著《論語》讀后感01-13
中國名著論語讀書心得體會11-05
論語摘錄10-06
《論語》名言02-22
論語經(jīng)典名言02-22
論語的名言02-20
《論語》教案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