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儒家思想的讀后感范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儒家思想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儒家思想的讀后感1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聽說過《孟子》這本書,這是一本能教育我們怎樣做人的書,同時也是一位良師益友。
所謂聞名不如見面,今天,我就有幸讀到了這本能讓我們終身受益的書。
關于教我們怎樣做人的書我讀的不多,但也涉獵過一些,比如《三字經(jīng)》、《弟子規(guī)》等。但這本書對我影響比較大。這本書主要寫了戰(zhàn)國時期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身邊發(fā)生的一些故事,我讀后受益匪淺。
在這本書里有幾個故事深深地記在我的腦海里,其中有一個故事叫做《師友之道》。這個故事主要講的是交友要做到“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孟子說過“父子有親,群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心“,這“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則是處理人際關系的基本法則,為政治應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才能維持社會的穩(wěn)定和人際關系的和諧。
通過這個故事讓我知道,交友不能看這個人的財產(chǎn)和地位,重要的是看這個人是否有才能,值不值得讓你學習,這樣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在這本書里還有一個讓我受益匪淺的故事,這個故事就是《成熟自己》。
在這個故事里講的是仁義,這個經(jīng)常聽到的.詞,在孟子看來,就好像良好的種子一樣,種下去以后生根發(fā)芽,耐心呵護,最終使之成熟收獲。如果種下去了,但沒有收獲,那和雜草沒什么區(qū)別了。
這個故事讓我懂得了,每個人都要追求人生目標,都要追求自己理想的人格,如果半途而廢,那自己付出的再多努力也就沒有什么意義了。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拔彝ㄟ^讀《孟子》這本書,使我真正的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我愛這本書,我不會忘記它的。
儒家思想的讀后感2
一個人,成熟的自然個體,生存于世間,擺在最為重要位置的就是立身處世了。在紛繁蕪雜的當今社會,如何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從而有自己對事物理解的不違背道德倫理的觀點和態(tài)度。如何能讓自己潔身自好、自由坦蕩的行走于物欲橫流的當代,逐步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這些都是我們當代正步入社會和成熟年代的青年必須深切體會和完滿地意識到的一個基本而首要的問題。
《論語、里仁》:里仁為美。擇不處任,焉得知?這三句話和我國古代的“孟母三遷”的故事基本是一個意思,至少兩者所要表達的目的是一致的。當然,前者比后者出現(xiàn)的時間要早,是否孟母亦是受孔子三句話的影響而有三遷之舉?古人做學問,教子訓弟,都希望在一個仁德所在,君子云集的地方進行,強調(diào)的是外因對人的影響。
我想這一點是十分值得我們學習的。如果你居住的地方是個民風浮躁,甚至是賭博成風的莊子,我想大部分人是無法潛心做學問的。周圍生活的人群,都是靠擠在繁華街市做生意和小買賣為職業(yè),平時都喜歡為芝麻小事翻臉吵架,鄰里之間關系不和諧,我想這樣的小區(qū)成長起來的'孩子,是不會具備宅心仁厚、謙恭熱情的品質的。
強調(diào)外因,就是說要立好身處好世,必須有一個好的利于自己成長的環(huán)境。
《顏氏家訓、慕賢》: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鮑魚,在古代漢語的意思是指用鹽浸漬的魚,有臭味)顏氏的這幾句話,意思比較簡單,講人該選擇那類人相處,從另一點上也說明了外因對一個人的影響,在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人的品質會發(fā)生變化。
《顏氏家訓、涉務》:士君子之處世,貴能有益于物耳,不徒專談虛論,左琴右書,以費人君祿位也。
從這個“士”字里可看出,這句話是寫為在朝為官的君子看的。意思是說:士君子處世,可貴的是對事對物有益處,不只是高談闊論,擺出一副左有雅琴右有經(jīng)書的樣子,以耗費國君給予的俸祿和職位。
我自己是十分喜歡這幾句話的。當下的一些做官做職的,且不說那些自身本無文化修養(yǎng)的,那些有文化的官人,最喜歡干最沒有文化的事。錢可買通,女人可樂通,酒可醉通。要不,為何說中國做官的腐敗無能。就知道在大會上虛談闊論,沒有任何實際湊效的行動。自以為讀了幾年書,就到處傳道授經(jīng)、提字簽名,作為文化官人,忘了自己的職責,不去潛心修學問,不去引導和傳播優(yōu)秀的文明文化。
其實,我覺得真正有心潛力做文學的人是不會走官道的。“學而優(yōu)則仕”的觀點向來是偏頗的。
《孟子、盡心上》:孟子曰:君子有三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古人行世,自有其樂趣,孟子這里所說的三樂,我覺得有點阿Q意味在里面。一樂里,說到家庭,二樂,說到行世態(tài)度,三樂,說到自己的職業(yè);蛘哒f第三樂,才是最為純粹的快樂吧。而一樂和二樂,是對樂趣理解的深化,如此已是樂趣,那人生就沒什么遺憾的地方樂吧!
蘇軾《答畢仲舉書》:處世得安穩(wěn)無病,粗衣飽飯不造冤業(yè),乃為至足。
《顏李遺書、顏習齋先生年譜》:君子之處世也,甘惡衣粗食,甘艱苦勞動,斯可以無失矣。
這兩段文字,且不去分析人生態(tài)度的消極和積極問題。單單以立身處世來論,他們覺得只要生活安穩(wěn)無病無災,穿粗衣、吃飽飯就行,不做損害他們之事,甘愿艱苦的勞動,這樣就沒什么過錯了,因此也就滿足了。
我想這是最為質樸直白和簡單的立身處世的要求吧,但是,往往是最為人所忽視的。我想有了這些簡單而純粹的人生態(tài)度,那么出世行事,焉有失敗之理?那么人生,焉有虛度和無為之說?
儒家思想的讀后感3
《論語》為政篇,是學而篇的一個延續(xù),學習之初要有美德,學習運用中,美德之用也是無法或缺的。如開篇第一句“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用道德來治理國家才會使自己像北極星一樣,別的星辰都圍繞它。就說明了,德的重要性,這也說明為政之人同樣也需要有諸多的美德才可達到,此種效果。
圍繞德這個主題,《論語》為政篇講到何為孝,講君子不器,講信之重要性,德是為政之源,使看似散亂的為政篇,主題鮮明,條理清晰。
在德的主題下,又穿插了學習,“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笔俏覀兌炷茉?shù)慕?jīng)典談論學習的名言,很難和為政相聯(lián)系,但是無論做什么,都需要不斷地進行學習,都是學習、實踐、思考,再學習、再實踐,在思考一個循環(huán)往復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是學與思的結合,只有如此才可以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fā),回也不愚!睆目鬃訉︻伝氐脑u價就可得知,只要懂得學與思的結合就沒有愚蠢的人?鬃友詡魃斫,以自身所感教育學生,學與思的結合受益終身,“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笨鬃诱f,我十五歲有志于學習,三十歲說話做事都有把握,四十歲不致迷惑,五十歲能領悟天命,六十歲一聽別人言語,便可以分別真假,判明是非,七十歲能隨心所欲,有任何念頭不會越出規(guī)矩。
因此德是做人之先,成事之基,學與思是達到成事目的的必經(jīng)之路。
儒家思想是中國古代思想的精華,在經(jīng)歷了幾千年的時代變遷后的今天仍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學習了儒家思想后,我有了很多的體會及想法。
學習了儒家思想,深深地體會到“仁”的核心,“仁”字雖然簡單,所含的意蘊卻是深刻的,在這個社會里,如果每個人都能心懷著一個“仁”字,那些大義不道,燒強掠奪,不孝不敬等不良行為也就不會發(fā)生,人們的生活也會變得更美好,社會也會更加和諧,這令我想起了陶淵明的“世外桃源”,我認為,“世外桃源”就是一個充滿“仁愛”的世界,在這個充滿仁愛的世界里,人與人互相尊重,互愛互助,生活得非常和諧美好。而我又認為,儒家思想不僅是提倡用“仁”對人,還提倡用“仁”來對待自然,心懷“仁愛”的人是懂得與自然和睦相處的,而不是因為自己的一己私利破壞自然。儒家思想提倡的“仁”是需要我們好好學習思考的,獲得“仁愛”之心,最重要的是自己有那種想要達到“仁”的決心,就像孔子說的:“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學習儒家思想,習得了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人生活在世界上,有進取心和能夠獨立自主是很重要的,一個人要有進取心才能夠不斷地取得進步,從而離自己的目標越來越近。仔細想想,我覺得作為一名大學生,這種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是很重要的。因而在平時的學習和工作中,我必須要培養(yǎng)自己的進取心,不斷地為自己的理想而奮斗。
儒家思想還提出了很多怎樣與別人相處的問題,這讓我受益匪淺。其中讓我感觸最深的是信用問題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在社會里生存,就要懂得怎樣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最重要的`還是要誠信。從小學到大學,老師強調(diào)得最多的就是做人要講信用,只有講信用的人才能得到大家的相信。但放眼當今社會,不講信用卻大有人在,翻開報紙,我們經(jīng)常可以看到那些不良商家為了一己私利而在商品里加入對人體有害的物質或者制造假冒商品的新聞,這是商家們不講信用的最典型的例子。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怎樣做到誠實守信呢?學習儒家思想后,我總結了幾點:首先,在作出承諾之前要好好想想自己的實際情況,看看自己有沒有能力去兌現(xiàn)這個承諾。
其次,做出了承諾以后就要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兌現(xiàn),不能輕易放棄。最后,如果盡了最大的努力后,承諾還是因為意外情況的發(fā)生而無法兌現(xiàn),要及時向對方說清楚,請求對方原諒并且與他一起想辦法。我覺得一個人若能做到這幾點,那他便是個講信用的人了。
同時,孔子講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讓我體會很深。在與人交往中,我們確實需要站在別人的角度想想,要懂得將心比心。把自己不喜歡的,厭惡的東西扔給別人的人是不禮貌的,同時也是自私的,這樣的人是不會受到大家的歡迎的。在日常生活中,這句話總在時時地提醒著我要多點考慮別人的感受,自己不喜歡的東西不要強加于人。
因為自己是個師范生,以后成為一個教師的機率很大,而學習儒家思想能給我很多關于以后從事教育事業(yè)的感想。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比寮宜枷霃娬{(diào)教師要以身作則,在學生面前樹立好的榜樣。一個做到以身作則的老師能得到學生的尊敬,同時也能對學生起著持久的積極影響。所以,現(xiàn)在我就必須要好好地充實自己,增強自己,不僅要知識扎實,豐富,還要有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心理修養(yǎng)。并且,在未來的教育事業(yè)中,要求學生做的事情自己要先做到。
孔子說:“有教無類。”我想,作為一個教師,明白到這一點是很重要的。一個班的學生,有聽話的,自然也有不聽話的,有聰明的,也一定會有天資不是很好的,而當老師的就應該對學生一視同仁,不能因為學生不聽話或天資不高而對他們漠不關心,忘記了每個學生都有接受平等教育的權利。
儒家思想強調(diào)德育,認為德育是教育的中心。這一點給了我很大的啟發(fā),是的,一個人連基本的道德素養(yǎng)都沒有,那他再學習也沒有什么積極的意義。所以倘若以后我真的成為一名教師,我一定不會忽視道德教育,不僅要教書,還要育人,讓我的學生不僅學到科學知識,還要學會如何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儒家思想是蘊含非常豐富的思想體系,學習儒家思想后,我學到了很多,也有了很多體會,但畢竟自己的水平還是很有限的,所以,我決定,在以后我將會繼續(xù)學習儒家思想,希望能得到更深入的理解及體會。
儒家思想的讀后感4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正值百家爭鳴,我國古代的思想文化進入發(fā)展的鼎盛時期,儒家可謂是頗具代表性的一個,而它的核心著作,就是這部由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論編輯而成的《論語》了。
初次接觸《論語》是在小學,似乎不能算作是“接觸”吧,不過是鸚鵡學舌地復述幾句,至于它的意思,用“一竅不通”形容倒是絲毫不為過,想想那時都是這樣,不論是現(xiàn)代文、古詩還是文言文,只需要把作者和背誦內(nèi)容記住,就足以應付考試了。步入初中,我又一次“遇見”了那熟悉而又陌生的《論語》,同樣是在課本上,學習方法卻大相庭徑,原本主要的背誦成了次要,理解才是最重要的,這時我才知道,原來《論語》中的每句話都包含著一個簡單而又深刻的道理,那是孔子畢生的思想結晶,也是君子基本的道德素養(yǎng)。
盡管由于年齡的關系和語文書的局限性,我還是不能完全地去理解,去認識孔子的'思想世界,那些明了的道理卻仍一次次地令我受到觸動?鬃又v究孝道,“百善孝為先”是我國從古至今都不曾變更過,只是逐漸變成了一種呼吁,而不是行動,如今有些人把父母的付出看做是理所應當,不懂得感恩父母,使得有些老人明明兒孫滿堂,卻因無人照看而活活餓死,有些老人已年逾古稀,卻還要掙錢養(yǎng)活自己,這些活生生的例子無不表明,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已隨著時代的進步,慢慢遺失了……
“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對親人仁愛,對朋友仁愛,對敵人亦是如此,看似簡單的三點,能做到的人又究竟有多少呢?一、二兩點很好理解,第三點就不盡然了,敵人是傷害過自己的人,為什么還要對他們“仁”呢?敵人,換個角度談就是對手,一個人,即使他再優(yōu)秀,沒有一個實力相當?shù)母偁帉κ,那他面臨失敗也就不遠了,這樣去理解,孔子的“仁”就更容易接受《論語》如同一汪深不見底的潭水,任憑我們從中打撈著智慧的甘露,即使我們從中提出上千、上萬桶,卻依舊取之不竭。了,感謝那些曾使自己進步的人,這是應該的。
【儒家思想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學習儒家思想文化的心得體會03-22
《勇氣》讀后感 勇氣的讀后感10-17
《簡愛》讀后感關于《簡愛》讀后感10-14
《瘋娘》讀后感_讀后感700字05-27
關于簡愛讀后感的讀后感500字06-10
《神筆馬良》讀后感500字-讀后感10-17
《雙面獵犬》讀后感_讀后感700字05-27
《狼種》讀后感_讀后感700字05-27
《城市英雄》讀后感_讀后感800字05-27
讀后感精選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