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讀王陽明傳有感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yīng)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王陽明傳有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王陽明傳有感 篇1
當拿到王陽明一書時,心中有點激動。聽到最多的是知行合一、致良知的詞句。他對于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學進行了提煉和升華。王陽明跌宕起伏的人生之路和立志之路讓我們贊嘆不已!甜酸苦辣可釀酒,坎坷磨難悟人生。
共筑中國夢,傳承中華魂。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王陽明的人生是中華文明歷史的縮影。他們的思想智慧、精神氣脈深深融入我們民族的血液中,成為代代相傳的中華魂。所以,我們要學習和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使其成為實現(xiàn)中國夢的精神動力。
作為青年一代要先立志。少年王陽明立志要成為圣人。無論是春風得意順風順水還是歷經(jīng)磨難身處絕境,他始終記得自己的'圣人夢想。龍場躺棺悟道就是他為夢想努力的證明。日子雖然清苦,內(nèi)心卻很安定。圣人夢就像一盞燈,指引著他前進的方向。正是這個夢想的支撐,他才度過了一個個劫難。在如今物欲橫流的社會,很多人經(jīng)受不住誘惑和磨難,使自己迷失了方向。所以,我們首先要立志,而且要立利他之志、充滿正能量之志。有了方向,我們才不會虛度光陰,走上歧途。其次,我們要改過。年少的王陽明放蕩任性,通過認知自己,變得心靜如水。吾日三省吾身。我們只有不斷地反省自己、否定自己,才能突破自我,迅速提升和進步。王陽明主張內(nèi)求,我們要多與自己的內(nèi)心對話,從而更好地激發(fā)我們真實和善良的一面。最后,要做到知行合一。知是心,行是理,知行之為一,正如心理之為一,是一個貫通的道理。王陽明帶病出征就是知行合一。
至善的最高境界——致良知。致良知,是一種體認良知、激活良知的過程,是把良知擴充、推廣、發(fā)揚、光大的過程。良知是知,致是行。致良知便是知行合一。良知無處不在,良知無時不在,人人都具有良知。良知是造化的精靈。
王陽明是我們的榜樣,就像伏波將軍是他的榜樣。致良知,覺悟真我!
讀王陽明傳有感 篇2
看了好幾天的王陽明傳終于接近尾聲,翻著最后的結(jié)束語卻心潮此起彼伏,久久不能平靜,王老先生的心學說:心即理,致良知,良知可分是非善惡。他也用一生去踐行了知行合一,豐功偉績且不論說,心學理論和眾多弟子的傳承卻是對華夏大地的一次洗禮。
回想自己生命的短短幾十年,前十八年單純的緊,只知讀書考學,很少思考這么嚴肅的生命話題,可謂開智極晚;而后十年初生牛犢,對世界充滿了新鮮感,雖然也在想此生為何,但更多的時候盲于生計,甚至某個當下會屈從于小我的功利,但總感覺哪里不對,無法坦蕩;最近五年更多的是痛苦的自我琢磨和思考,因為始終覺得自己的價值觀里缺少了一點靈魂的東西,究竟是什么卻又不可知。
年少時母親說待人以誠,我便待人以誠,渴望以真心換真心;但后來現(xiàn)實教育了我,真心未必一定得我所愿,甚至懷疑換來的是否是真心,于是頹廢很久?嗨贾,便不再對別人奢求,雖然自己依舊‘以誠’,目的卻變得功利很多,從換心變成了換物、換事,雖然并不認為這個邏輯正確,但正確的邏輯是什么,自己卻不知道。也就是從那個時候起,有了個瘋狂的大學生涯還有畢業(yè)初幾年的刻苦做事。直到有一天,我發(fā)現(xiàn)專注于做事也會無意間傷害無辜的人,而物欲又確非我所求,更是跌入一個痛苦的深淵,出口在哪里?除了沉默,好像做不了任何事情,我開始厭惡人與人之間的不真誠,厭惡商品社會的交易交換的潛規(guī)則,那幾年活的小心翼翼,既不愿傷害別人,也不愿被社會大染缸所染。直到接觸了性格色彩,理解了一些以前不理解的人與事,也了解了自己,稍稍卸下心頭重擔,更因此鼓起繼續(xù)前進的勇氣,那一年順風順水。
前途看起來美好無比,一切盡在掌握,事實卻再一次的教育我:你還太嫩!根本不懂得人間的惡俗奸詐。想起大學時聽過一個笑話,男同學問女同學:出去玩嗎?女同學說:不方便,大姨媽來了。男同學就問:姨媽來干啥,住哪兒呀。當時聽完后哈哈大笑,覺得這個男同學真是傻。若干年后突然間醒悟過來,貌似大學的某一年某一天自己也問過某個女同學類似的問題,居然毫不以為異。真是人世間的悲哀啊,原來我也曾是笑話中的主角,人心的叵測往往和這個大姨媽一樣,你把它當笑話聽的`時候,哈哈大笑;卻未曾想你就是那個男同學,終于有一天這個男同學發(fā)現(xiàn)了真相,卻早已時過境遷,大姨媽也不知來去過了多少回了。但我終究還是醒悟了過來,第二天起得分外的早,迎著朝霞趕一列火車,心頭涌出一句話: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古人誠不欺我!
這是個死局,天下的熙熙和攘攘里既包括了大部分人也包括了我,趨利避害本乃人之本性,適者生存也是萬物法則,試問又有誰人不自私、不謀私利、不有私欲呢,區(qū)別只是五十步與一百步而已。這就是長期以來我不安的根源吧,我也討厭那樣的自己,可又能怎么辦呢。只有在旅行中,我才會快樂,從第一次長途騎行開始,我便遇過各種各樣的善人善事,送飲料、送食物、邀請吃飯、做客住宿、饋贈現(xiàn)金等等,在這些物與事之下,我的確感受到了他們濃濃的誠意和善心,雖然素昧平生,卻無私援手,雖然他們自己生活也不富裕,但對我們慷慨大方,這是中國人傳統(tǒng)的樸實和熱情啊。我喜歡這樣‘誠’與‘心’。每每在青年旅社也大都如此,五湖四海皆兄弟,開懷暢飲相見晚……
與這樣的旅途相比,我怎么會喜歡現(xiàn)實呢?看似久居鬧市,心卻飛避荒野,只有在荒野中,心靈才會寧靜,才會找到真正的自我,才能知道方向和目標,才能產(chǎn)生真正的力量,也才有勇氣回到現(xiàn)實再次面對世俗。
但我很久沒有獨自旅行了,實際上那時我正在熙熙攘攘里,通透的新鮮勁消失后,我便陷入了糾結(jié):不知道真相時,稀里糊涂痛苦;知道真相時,明明白白痛苦。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你欺我一尺,我還要敬下去嗎?顯然這很難做到,自討尚無唾面自干的境界,不過還之以牙,又非我所愿,我不想做那樣的人!從那時起我也就開始了苦苦掙扎,無他法,加倍的痛苦;很慶幸,當年有幸認識宏偉老師還有曾一起學習性格色彩的老友們,每一次佛山之行都會給我打開一絲窗戶,讓我知道在這個世界之外還有另外一個世界,人與人之間仍有真誠存在。
時至今日,我仍無法精準的描繪那個世界,但已知缺失那一點在哪里。它一直在我內(nèi)心未曾離去,只是曾經(jīng)的少年彷徨不識金鑲玉,卻錯選了糞土當做寶,險些誤了聊聊生命。熙熙攘攘們也大抵如此吧,當我們不知方向時,便很容易隨了大流,從了私心,廢了光陰。
此心光明,夫復何求!這是王陽明先生彌留人間的最后一句話,金銀財寶帶不走,房子車子帶不走,美女紅顏帶不走,唯有心安可好走,對的起天理良心,是謂心安。人生在世,不論多久,致良知,便不虛度光陰,便不擔驚受怕,便不了無意義,唯此耳!
致良知,事事用心,時時安心,做到極致,也就成了傳說中的圣賢啊。在圣賢的世界,我想不應(yīng)再有熙熙攘攘之煩惱;若人人都可致良知,做圣賢,便是極樂之境,大同世界了。
【讀王陽明傳有感】相關(guān)文章:
讀《王陽明的故事》有感10-07
讀《王陽明心學》有感(精選15篇)09-19
讀明朝一哥王陽明有感08-25
讀王陽明《傳習錄》有感03-16
讀王陽明《傳習錄》有感10-07
王陽明名言10-07
王陽明名言02-10
讀知行合一——王陽明有感10-07
王陽明經(jīng)典語錄09-23
讀知行合一——王陽明后有感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