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最早記載哈雷彗星的書
最早記載哈雷彗星的書,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主要包括記錄時間的早晚、內(nèi)容的詳細程度以及其在天文學史上的意義。以下是對此問題的詳細分析,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最早記載哈雷彗星的書,歡迎閱讀與收藏。
題目:
古代中國人關(guān)于哈雷彗星的記錄,是世界上公認的最早記錄,它記載在()一書中。
A.《春秋》
B.《墨經(jīng)》
C.《詩經(jīng)》
D.《尚書》
答案:A
解析:
中國史書上對哈雷彗星的出現(xiàn)有詳細記載。論記錄時間之早,首推《春秋》!洞呵铩氛f:魯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边@是世界上第一次關(guān)于哈雷彗星的確切記錄。論所記資料之早,則首推西漢的《淮南子》!痘茨献印け杂(xùn)》說:“武王伐紂,東面而迎歲,至汜而水,至共頭而墜,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睋(jù)中國天文學家張鈺哲推算,這是公元前1057年哈雷彗星回歸的記錄。從公元前240年起,哈雷彗星每次出現(xiàn),中國都有記載,其次數(shù)之多和記錄之詳,是其他國家所沒有的。哈雷彗星的原始質(zhì)量估計小于10萬億噸。如取近似值,彗核平均密度為每立方厘米1克,則彗核半徑應(yīng)小于15公里。估計它每公轉(zhuǎn)一圈,質(zhì)量減少約20億噸,這只是其總質(zhì)量的很小一部分,因此它還會存在很久。
世界上最早記載哈雷彗星的是哪本書?
《春秋》,魯文公十四年(前613)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是世界上對“哈雷彗星”的最早記載。
哈雷彗星的軌道周期為76~79年,下次過近日點時間為2061年7月28日。哈雷彗星是人類首顆有記錄的周期彗星,最遲在公元前240年,或西元前466年,在中國、古巴比倫、和中世紀的歐洲都有這顆彗星出現(xiàn)的清楚紀錄,但是當時并不知道這是同一顆彗星的再出現(xiàn)。據(jù)朱文鑫考證:自秦始皇七年(公元前240年)至清宣統(tǒng)二年(1910年)共有29次記錄,并符合計算結(jié)果。
記錄時間的早晚
《春秋》:這是世界上第一次關(guān)于哈雷彗星的確切記錄,出現(xiàn)在魯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書中記載“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這一記錄不僅時間早,而且內(nèi)容明確,標志著人類對哈雷彗星觀測歷史的開始。
《淮南子》:雖然《淮南子》中關(guān)于哈雷彗星的記錄(公元前1057年)在時間上稍早于《春秋》中的明確記錄,但其記載較為隱晦,且更多是通過故事形式表達,如“武王伐紂,東面而迎歲,至汜而水,至共頭而墜,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這段描述雖涉及彗星,但并非直接且明確的科學觀測記錄。
內(nèi)容的詳細程度
《春秋》:雖然記錄簡潔,但明確指出了彗星出現(xiàn)的時間和位置(入于北斗),為后世的天文觀測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線索。
《淮南子》:雖然提到了彗星的出現(xiàn),但更多是作為歷史事件或故事的一部分,缺乏對彗星本身特性的詳細描述和科學分析。
在天文學史上的意義
《春秋》:作為世界上最早關(guān)于哈雷彗星的確切記錄,它不僅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天文觀測的精湛技藝,也為后世的天文學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這一記錄對于驗證哈雷彗星的周期性回歸、研究其軌道特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
《淮南子》:雖然其記載不如《春秋》明確,但作為早期文獻中提及哈雷彗星的又一例證,它同樣反映了中國古代對于天文現(xiàn)象的關(guān)注和記錄傳統(tǒng)。此外,《淮南子》中的記載也為我們了解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方面提供了一定線索。
【最早記載哈雷彗星的書】相關(guān)文章:
夢溪筆談主要記載的是10-06
最早的紙幣源于10-06
中國最早的紙幣10-06
我國最早的字典是10-06
我國最早的字典10-06
商業(yè)匯票的絕對記載事項04-10
我國最早的神話小說10-06
關(guān)于描寫生活小事的短文記載10-07
我國境內(nèi)最早的人類是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