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科學教案匯編六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科學教案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科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 在經歷測量的過程中感受毫米產生的實際意義,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明確毫米與厘米間的關系,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2. 在操作中會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
3. 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初步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準備:連接網絡、一盒自動鉛筆的筆芯;學生每人直尺一把、一角硬幣一個(或一張卡)
教學過程:
一、感受毫米產生的過程
1.用手比劃:1米 1厘米 10厘米
2.小組比賽,估計數學課本的長、寬、厚。(記錄估計值→反饋估計值→“怎樣驗證?”)
3.分組測量,驗證估計結果。(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測量值→全班交流)
4.評議學生記錄方法,引出“當測量長度不是整厘米數時可以用毫米表示。”<課題:毫米>
二、認識“毫米”與“厘米”的關系
1.“毫米”是個多大的長度單位,你能把它介紹給大家嗎?(學生介紹)
2.1厘米=10毫米:在直尺上數給同桌瞧瞧→課件演示(可選0到刻度1,也可選其它相鄰的兩個刻度)板書刻度關系式。
3.還可以這樣介紹:2厘米=()毫米 50毫米=()厘米()厘米=()毫米
三、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1.用手比劃出1毫米,與直尺上的1毫米對照;再與同桌比比,看誰比劃得準。
2.找找生活中什么物體的長或寬或厚度大約是1毫米?(預設:1分硬幣、電話卡的厚度等)
3.從課本中數出幾張,捏緊后的厚度約為1毫米?(先估計,再驗證)
4.測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單位?(預設:降雨量、自動鉛筆的.筆芯等)
5.用手勢表示出1毫米、5毫米、10毫米、100毫米的長度。
四、小結
1.你學到了什么?
2.再次測量,準確讀出我們數學書的厚度,以及長度和寬度。(不同的記錄方法)
3.課外延伸:毫米的英文寫法——mm
在河南鄭州被發(fā)現(xiàn)的世界上最小的書,長約25毫米,寬約19毫米,厚9毫米。(請用手比劃,可以借數學書的一角進行比較)
五、練習鞏固:
書P3:“做一做”。
書P5:1、2。
六、作業(yè):《課堂作業(yè)本》P1~2。
板書設計:
長 寬 厚
估計值:
測量值: 1厘米=10毫米
回家作業(yè):找找生活中更多的用毫米作單位的物品,記錄下來。
調查今年七月份杭州地區(qū)的降水量是()毫米。
教學后記:
科學教案 篇2
教材開發(fā):
課題出自國標本蘇教版小學《科學》教材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固體和液體》單元第二課,教材通過讓學生觀察固體在水中的表現(xiàn),了解固體的更多的性質:沉浮性質、溶解性質等。本課在此基礎上,作了調整,為學生準備了兩組材料:大小不同的蠟燭,蘋果、蘋果片,土豆、土豆片;方糖、砂糖,粉筆、粉筆頭,長短不同的塑料棒。通過這些材料,讓學生發(fā)現(xiàn)物體在水中有沉浮現(xiàn)象、溶解和不溶解現(xiàn)象等,也通過不同的材料對比讓學生發(fā)現(xiàn):改變物體的大小不會影響物體的沉浮,但會改變物體的溶解快慢。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學生能仔細觀察物體,發(fā)現(xiàn)同一種材料制成的物體會有大小不同;
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經驗預測這些物體在水中的不同現(xiàn)象;
學生能夠通過實做,驗證自己的想法;
能夠通過整理數據發(fā)現(xiàn)物體沉浮現(xiàn)象和物體本身的大小沒有關系;
知識與技能:
知道物體在水中會有溶解現(xiàn)象、沉浮現(xiàn)象等;
知道物體的大小不影響物體沉浮,會影響物體的溶解速度;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意識到經驗往往會靠不。
整理數據會得到有價值的發(fā)現(xiàn)。
教學過程:
課前交流:提醒學生在新的環(huán)境里,發(fā)言和大聲匯報
學生做什么? | 教學流程 | 教師做什么? |
參與討論,發(fā)表自己的經驗和想法,也聽別人的經驗, 能夠覺察物體的不同,能夠發(fā)現(xiàn)兩組材料在大小上會有顯著區(qū)別。 | 觀察與比較 | 「主題」的提出: 出示材料,提出觀察要求 1、認識這些物品。 2、比較兩組物品的`不同和相同。 |
根據自己的經驗,推測物體在水中的表現(xiàn)。 提出物體在水中不同表現(xiàn)在記錄紙上如何表現(xiàn)。 把自己的想法表現(xiàn)在記錄紙上。并提出用實驗的方法驗證自己的想法。 [提出我們的實驗要求] 了解實驗的性質、研究的范圍?知道我們可以做什么?要做什么? [著手來探究] 我們打算怎么做:規(guī)劃一下流程,做什么?誰來做?需要多少時間? 怎么取得資料?實驗怎么做?怎么記錄? 匯報自己在實驗過程中的發(fā)現(xiàn):哪些是自己原先就想到的,哪些是自己沒有想到的?這些實驗現(xiàn)象對自己會有什么啟發(fā)? | 假設與驗證
匯報與交流 | 提出問題:將兩組物體放入水中會出現(xiàn)什么現(xiàn)象? 兩組材料在水中的表現(xiàn)會一樣嗎? 指導學生做記錄,歸納學生的各種經驗和想法,將學生的一些想法整理在黑板上,并指導學生將自己的想法表現(xiàn)在記錄紙上。 [協(xié)助學生確定實驗方法] 問題讓學生討論:打算如何做實驗,如何收拾材料,如何記錄。理清各實驗的過程,確定實驗的觀察內容。 [協(xié)助學生實驗] [實驗結束鼓勵學生就實驗現(xiàn)象提出自己的想法] |
綜合整理兩次實驗的資料、報告,發(fā)表自己的實驗心得,也聽取別人報告 [我們的發(fā)現(xiàn)] 這些數據顯示什么意義? 依據數據我們可得到什么結論? [檢討與建議] 獲得對整個實驗的理解。 | 整理記錄
分享經驗 | 提出整理實驗資料的任務:對2、3兩頁的實驗記錄進行整理,形成總結 安排機會和情境,各組發(fā)表心得,并促進各組間互相學習,使每個人都能匯集到別組的經驗。 提出綜合性的想法、檢討實驗得失、提出新的問題。 |
科學教案 篇3
有益的學習經驗:認識粗細,感知粗細的相對性.準備:1、長度相同,直徑明顯不同的木棒3根,每根棒的兩端盡量一樣粗.2、黑板上高度相同,直徑明顯不同的圓柱體兩個.活動與指導:
1、教師同時出示兩根木棒,把木棒兩端對齊拿手里或立在講臺上,讓幼兒觀察木棒的相同與不同之處,引出粗細的概念。
2、把3根木棒兩兩經較,用目測找出最粗和最細的木棒,特別強調中等粗的比最粗的細節(jié),比最細粗些。從而使幼兒感知粗細的相對性。
3、讓幼兒觀察黑板上的圖形。師生小結粗細的特征,讓幼兒說出,粗些、細些、最粗、最細等詞。
4、按由細到粗把3根要棒排序。
5、指導幼兒做幼兒用書第8、9頁的練習: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畫面,目測比較物體或者物體某部分的粗細,分別把最粗,細些,最細的物體某部分的涂色。
幼兒園中班科學活動:有趣的規(guī)律
幼兒園中班科學活動:有趣的規(guī)律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發(fā)現(xiàn)物體的排列規(guī)律,嘗試用符號記錄規(guī)律。
2、激發(fā)幼兒對物體排列規(guī)律的興趣,
活動準備:
斑馬圖片;條形旗圖片(規(guī)律為ABCABC);每人一盒水彩筆、一張白紙;
活動過程:
一、引導幼兒發(fā)現(xiàn)規(guī)律。
1、教師身穿條紋上衣,吸引幼兒注意。
師:“老師的上衣圖案是怎么樣的?”
2、出示斑馬圖片,引導幼兒觀察花紋規(guī)律。
3、出示條形旗圖片,引導幼兒發(fā)現(xiàn)規(guī)律。
二、啟發(fā)幼兒用符號記錄規(guī)律。
師:“我們發(fā)現(xiàn)了這么多規(guī)律,怎么樣把它們記錄下來呢?”
1、幼兒討論記錄方法。
2、確定簡潔的記錄方法——用簡單的符號記錄規(guī)律(如:010101、□○□○□○)或用物體的主要特點進行記錄(如:藍白藍白藍白)。
3、幼兒嘗試用自己的符號記錄。
4、幼兒互相交流記錄結果的含義。
三、啟發(fā)幼兒尋找生活中的規(guī)律,并嘗試進行記錄。
四、幼兒相互交流經驗。
延伸活動:
引導幼兒尋找生活中的各種規(guī)律事物及規(guī)律現(xiàn)象。(如:人行橫道、星期的輪回規(guī)律、四季的輪回規(guī)律等)
科學活動《磁鐵吸什么》——新教師過關課課后反思
今天上午第二節(jié)課,我執(zhí)教了我班科學活動《磁鐵吸什么》,在本節(jié)過關課中又得也有失,有進步的地方,更多的存在了不足,為此,對于本節(jié)課我做出如下反思。作為一名新教師,應該通過每一節(jié)課收獲更多的教學經驗,每一次課堂教學后的反思往往就是下一節(jié)課需要改進的地方,所以總是在不斷的反思中慢慢成長起來的。
從設計理念的角度出發(fā):我從幼兒的好奇心出發(fā),磁鐵對于中班幼兒來說還是很新奇的物體,在區(qū)域活動中,也經常會見他們拿磁鐵玩出很多的玩法;依據《綱要》精神,讓幼兒通過自主探究,初步了解磁鐵的性質,產生進一步探究的欲望;讓幼兒借助自主探究,親歷記錄磁鐵的特性的過程。借助著幼兒對于磁鐵這樣新鮮事物的新鮮感與好奇心,我選定這節(jié)科學課。再說教學過程:在確定了本節(jié)課后,我根據我班的實際情況我設計了不同的教學方案。最起初的想法是讓幼兒通過操作感受磁鐵的性質而后利用記錄表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在考慮到我班幼兒沒有嘗試過利用記錄表記載所以這個想法被耽擱了;導入活動中我利用“小老鼠上燈臺”的兒歌激發(fā)了幼兒的興趣,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自認為還是比較好的能夠激起幼兒探索的興趣,但是由于自己在準備的時候磁鐵的位置擺放的過于靠前所以有些幼兒能直接說出了我的這個秘密,這是我今后在準備工作方面需要注意的地方,特別是一些小細節(jié);在第一次操作的時候,我讓幼兒初步感受磁鐵吸物的性質,為幼兒提供了道具——回形針,讓磁鐵寶寶與回形針寶寶做做游戲,初步感受磁鐵能夠吸物。可能從科學領域的角度看,我比較直觀的'像幼兒透露出了磁鐵吸物的概念,而在這過程中少了科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目標——讓幼兒自主探索,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可能缺少了這種讓幼兒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自主探索的樂趣;再話第二次操作,在第一次初步感受的基礎上,我為幼兒提供了更多的材料,讓幼兒通過自己嘗試找找那些東西可以和磁鐵寶寶成為朋友的,
將其放入有“笑臉”的籃子了,那么既然是找朋友,用“笑臉”的圖標呈現(xiàn)可能不能夠直觀的體現(xiàn)“好朋友”這個概念,可以將其換做“手拉手”的圖標,這樣就能夠一目了然的讓幼兒知道磁鐵要去找朋友了。在教師總結的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逐一驗證了幼兒的操作結果,但是由于每一個小組的材料不同,可能有些幼兒的材料是夾子,有些可能是硬幣等等,在驗證的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是否可以嘗試性的多叫幾名幼兒來驗證其他組的東西是否能和磁鐵成為朋友,不應該只是教師在講,應多讓幼兒嘗試探索并驗證。在此過程中,我還忘記了一個細小的環(huán)節(jié),我沒有請每一組幼兒的小組長將各個組的小籃子拿上來,這是我忽略的一個小問題。最后說說我的延伸活動,在延伸活動中,我分別驗證最后出示了可以和磁鐵做朋友的,不可以和磁鐵做朋友的,將其呈現(xiàn)在黑板上;中間有一組幼兒的東西里有“鑰匙”,可是鑰匙既不是木頭做的、也不是塑料做的為什么不能和磁鐵寶寶做朋友呢?可能這樣的延伸活動對于幼兒來說更有探索意義。
經過了本次新教師過關課,我想較于第一次亮相課相比,自己認為是有進步的,課后在與指導老師的認真交流中我也找到了自己在本節(jié)課中的不足與亮點。我想:作為一名老師,總是在不斷的充實自我、學習自我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聽取別人給予你這節(jié)課的評價,才能為下一次的教學做好鋪墊,加油吧!
科學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1、會用感官感知玩具的外形特征,通過改進或設計新玩具,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2、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興趣和問題意識。體驗玩玩具的樂趣。
3、知道各種玩具有大小、形狀、顏色等不同特征,并會用合適的方式加以描述。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會用感官感知玩具的外形特征,并會用合適的方式加以描述。
三、教學準備:學生準備玩具。
四、教學過程:
1、談話導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開始上科學課,它將把我們帶進科學的大門,去探索科學的奧秘。這節(jié)課我們先從玩玩具開始,探索玩具里的科學。(板書課題)
2、玩玩具、說特點。
(1)教師提出活動要求。同學們可以先玩自己帶來的玩具,然后把你的玩具跟同學們交換著玩,還可以上來挑選老師帶來的玩具;可以自己玩,也可以以小組為在玩的過程中,同學們要仔細觀察這些玩具有什么特點,可以怎樣玩,怎樣玩有趣味性,怎樣玩有創(chuàng)造性?在玩得過程中有什么發(fā)現(xiàn)和問題,請記錄下來。
。2)學生玩玩具,教師巡視指導。
。3)引導學生介紹玩具的特點。
師:誰來匯報一下你們的玩具有什么特點?可以怎樣玩,有哪些趣味玩法和創(chuàng)新玩法?
學生匯報
師:同學們說得真好,這說明你們在玩玩具的同時學會了觀察。
3、提出問題
師:同學們在玩玩具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哪些問題?哪個小組的同學愿意給大家說一說?
師:這么多“為什么”,怎么去解決呢?我想只要同學們認真學習、大膽實踐,勤于研究,在今后的學習中一定會得到解決。
4、設計或改進玩具
提出活動要求:
同學們發(fā)現(xiàn)了那么多問題,你們認真觀察,勤于思考的品質一點兒也不比科學家差,老師真佩服你們!在研究過程中,你們對現(xiàn)在的玩具還有哪些不滿意的地方?現(xiàn)在,就讓你們當一回“小科學家”、“小設計師”,充分發(fā)揮你的想像力、創(chuàng)造力,設計或改進一種玩具,可以把你們的想法說出來,也可以把它畫出來,小組成員要團結協(xié)作,開動腦筋?茨膫小組設計或改進的`玩具最具科學性,最新穎!
學生小組合作設計。
師:哪些小組愿意把你們的作品介紹給同學們?
學生展示、介紹作品。
師:同學們認為他們的作品怎么樣?
學生評價作品。
師:同學們的設計都很有創(chuàng)意,你們已經邁出了創(chuàng)造發(fā)明的第一步,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玩具店的櫥窗里一定會擺上你們的作品!
5、課堂評價
學生進行自我評價。
提問:誰來說說你得了幾顆星?為什么這樣評價自己?
6、拓展活動
師:40 分鐘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但是我們的科學研究才剛剛開始,課下,請同學們制作一些自己喜歡的玩具玩一玩,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
科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如果電能從一點流到另一點,兩點之間一定有導體連接,這兩點之間就構成一個電的通路,否則就是斷路。
2、串聯(lián)電路和并聯(lián)電路是兩種用不同連接方法組成的電路。
過程與方法:
1、用電路檢測器檢驗接線盒內電路的連接情況。
2、嘗試用不同的方法連接電路,并在反復觀察和實驗中發(fā)現(xiàn)不同連接方式的特點。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培養(yǎng)勇于挑戰(zhàn)、繽密推斷的態(tài)度。
2、樂于交流自己的觀點。
【教學重點】用電路檢測器檢驗接線盒內電路的連接情況
【教學難點】能運用串聯(lián)和并聯(lián)兩種用不同連接方法組成電路
【教學準備】
為小組準備:一個電路檢測器、兩個四個接線頭的盒子(其中一個只有一組通路,另一個有三組通路)、實驗記錄單;一節(jié)電池(配電池盒)、一個小燈泡(帶燈座)、導線幾根。
【教學過程】
一、里面是怎樣連接的:
活動一:關于第一個接線盒的研究
1、發(fā)給每組一個接線盒,觀察接線盒外面的四個接線頭及對應的數字標號
2、打開盒蓋,看到1號和3號接線頭在盒子的里面是用導線連接在一起的。
3、蓋上盒蓋,討論:如何用電路檢測器檢驗出哪兩個接線頭之間是通路?哪兩個接線頭之間是斷路?
4、用電路檢測器實際檢測,看看檢測結果是不是和前面觀察到的一樣。
活動二:檢測、推測第二個接線盒內導線的連接情況
1、發(fā)給每組另外一個接線盒,說明盒子上面的四個接線頭在盒子里面是有導線連接的'。不打開盒子,直接用電路檢測器來檢驗,能知道哪兩個接線頭之間是通路嗎?
2、學生先討論檢測順序,然后再開始檢驗,并把檢驗結果記錄在表格中。
1-21-31-42-32-43-4
通 路
斷 路
3、檢驗完后,根據檢驗結果推測接線盒內的連接情況,把推測結果畫在記錄紙上(教材17面)。
4、各小組匯報推測結果,并討論哪種推測是合理的。
5、打開接線盒,讓學生看看里面到底是怎樣連接的。
二、比較兩種不同的電路連接:
活動一:電池的兩種不同連接方法
1、發(fā)給每組兩節(jié)電池、兩個電池盒、一個小燈泡、一個燈座和四根導線,要求學生用這些材料組裝不同的電路,讓小燈泡亮起來,看看有幾種不同的方法。
2、啟發(fā)思考:在不同的兩種方法中,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3、學生匯報后,教師作適當講解。(串聯(lián)和并聯(lián):一節(jié)電池的電壓是1.5V,兩節(jié)電池串聯(lián)起來的電壓是3V,所以小燈泡會特別亮。兩節(jié)電池并聯(lián)起來,電壓還是1.5V,所以小燈泡不太亮。)
活動二:小燈泡的兩種不同連接方法
1、發(fā)給學生兩個小燈泡、兩個小燈座、一節(jié)電池、一個電池盒和四根導線,要求學生用這些材料組裝不同的電路,讓小燈泡都亮起來?纯茨苡袔追N方法。
2、啟發(fā)思考:在不同的連接方法中,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3、學生匯報后,教師作適當講解。
。ㄕf明:“比較兩種不同的電路連接”這一活動,在教學中還可以采用讓學生直接用教師提供的材料,按照教科書上的電路連接方式連接電路,重點放在讓學生觀察兩種連接方法有什么不同,觀察小燈泡的亮度有什么不同上。這樣做更有利于讓學生發(fā)現(xiàn)并聯(lián)電路和串聯(lián)電路的本質不同。)
三、拓展活動:看誰的設計最有特色
提供學生若干材料,以小組為單位自由設計電路,比一比誰的設計最有特色、最實用。
板書設計:
7、 不一樣的電路連接
通路 斷路
里面是怎樣連接的 (電路檢測器)
比較兩種不同的電路連接 串聯(lián)電路 并聯(lián)電路
科學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歐姆定律編排在學生學習了電流、電壓、電阻等概念,電壓表、電流表、滑動變阻器使用方法之后,它既符合學生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認識規(guī)律,又保持了知識的結構性、系統(tǒng)性。通過本節(jié)課學習,主要使學生掌握同一電路中電學三個基本量之間的關系,初步掌握運用歐姆定律解決簡單電學問題的思路和方法,了解運用“控制變量法”研究多個變量關系的實驗方法,同時也為進一步學習電學知識,打下基礎。
1. 本課時在初中物理課程系統(tǒng)中的地位:歐姆定律(初中學習的是部分電路歐姆定律)作為一個重要的物理規(guī)律,反映了電流、電壓、電阻這三個重要的電學量之間的關系,是電學中最基本的定律,是分析解決電路問題的金鑰匙。歐姆定律是本章的教學重點,也是初中《物理》中重點內容之一。
2. 本課時的特點:十分重視探究方法教育,重視科學探究的過程。讓學生在認知過程中體驗方法、學習方法,了解得出歐姆定律的過程。教學內容的編排是根據提出的問題,設計實驗方案,通過實驗和對實驗數據分析、處理得到定律以及數學表達式。
二、教學目標
依據《全日制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要求和學生學習的實際,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為:
1. 認知目標:通過參與科學探究活動,初步認識歐姆定律及其表達式,能用歐姆定律進行簡單的計算
2. 能力目標:學習用“控制變量法”研究問題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運用歐姆定律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學會電壓表、電流表、滑動變阻器的使用。
3.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yǎng)學生嚴謹細致、一絲不茍、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和探索精神;培養(yǎng)學生辯證唯物主義思想。通過聯(lián)系歐姆定律的發(fā)現(xiàn)史,在教學中滲透鍥而不舍科學精神的教育。
三、重點、難點分析
新課標中要求通過參與科學探究活動,初步認識科學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學習信息處理方法,有對信息的有效性作出判斷的意識。有初步的信息處理能力;學習從物理現(xiàn)象和實驗中歸納簡單的科學規(guī)律,嘗試應用已知的科學規(guī)律去解釋某些具體問題。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本節(jié)課的重點為實驗的設計及數據的處理和分析,并應用所歸納簡得出的歐姆定律進行簡單的計算。而難點就是實驗的設計及數據的處理和分析。
四、教學設計
(一)復習設疑,啟發(fā)探究欲望。
復習:
1、電流是怎樣形成的?是什么原因使電荷作定向移動的?
2、導體的電阻對流有什么作用?
猜想:
1、既然電壓是形成電流的原因,那么導線中的電流與兩端的電壓有何關系呢?
2、既然電阻對電流起阻礙作用,那么導體中的電流與它本身的電阻有何關系呢?
設疑:學生對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系提出了各種各樣的猜想,那么這三個量究竟有什樣的數量關系呢?點出本節(jié)課題“歐姆定律”。
這樣通過簡單回顧、分析,使學生很快回憶起三個量的有關概念,通過猜想使學生對這三個量關系的研究產生了興趣,激發(fā)了求知欲望,并使學生的注意力很快指向本節(jié)課。
(二)展開探究活動,深入研究實踐
1、預備知識:向學生介紹“控制變量法”,即研究電流與電壓、電阻之間的關系,是通過保持其中一個量不變,看電流與另一個量之間的關系,在研究電流與電壓關系時,保持電阻不變,通過改變電壓,觀察電流是如何變化的。在研究電流與電阻關系時,保持電壓不變,通過改變電阻,觀察電流是如何變化的。
2、同桌同學討論:根據研究的目的和方法,利用我們學過的儀器,設計一個實驗。通過討論使學生對實驗方法有了進一步理解,而且,使學生了解科學實驗的設計過程:①明確研究目的。②確定研究的方法。③設計合理的實驗方案。在對學生討論作簡單的分析和評價的基礎上,教師投影實驗電路圖,介紹有關儀器,特別強調滑動變阻器在實驗中的作用。
3、實驗:教材是通過演示實驗,來研究電流與電壓電阻關系,從而得出歐姆定律。雖然,這樣安排教師的主導作用能發(fā)揮得比較好,但演示實驗可見度不大,學生動手參與率不高,學生主體作用不能很好發(fā)揮。另一方面,學生已初步學會了電壓表、電流表、滑動變阻器使用,具備做此實驗的基本技能。因此,本節(jié)課我把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分組實驗,使學生在實驗中進一步體驗“控制變量法”,同時也使學生通過實驗,對歐姆定律有了感性認識。
4、各小組根據實驗數據,進行分析、歸納得出初步結論。
(三)交流探究成果,及時矯正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操作要點,以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為主。其目的是對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進行反饋,對學生參與實驗態(tài)度和效果進行反饋,這一階段學生的認識將在教師的引導下,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飛躍,學生的情感將在教師對學生參與分組實驗,小組論和各小組在班級中匯報情況中得到升華。
具體做法是:
1、各小組在教師指導下,對實驗數據進行數學處理,理解數學上“成正比關系”、“成反比關系”的意思。
2、各小組匯報實驗結果,最后分析得到二個結論:在電阻不變的情況下,導體中的電流跟這段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在電壓不變的情況下,導體中的電流跟這段導體的電阻成反比。
3、進一步引導得到歐姆定律及其表達式。
4、說明:在歐姆定律中的兩處用到“這段導體”,這兩個這段導體卻是指同一導體而言,即電流、電壓、電阻對應同一導體,而且具有同時性。
這樣做能真正把學生推到學習的主體地位上,讓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提高了學生實驗能力和運用數學方法分析問題的能力。
。ㄋ模╈柟毯头答仯R遷移訓練
1、例題:一個電燈泡工作時的燈絲電阻是484Ω,如果電燈兩端的電壓是220V,求燈絲中通過的電流大小。
分析:本題已知的兩個量,電阻、電壓都是針對同一導體電燈燈絲而言的,可直接應用歐姆定律的數學表達式計算,但在解題時,一定要注意解題的規(guī)范性,強調電流、電壓、電阻“同一段導體”,“同時性”等。
2、小結:突出歐姆定律的內容,強調“同一導體”
四、作業(yè)設計
1、課后練習
編制兩類練習題目:一類是直接應用歐姆定律進行簡單的計算,達到鞏固歐姆定律內容和表達式;另一類是了解在研究歐姆定律實驗中滑動變阻器作用,進一步體驗“控制變量法”。
2、作業(yè):
。1)、作業(yè)本作業(yè)鞏固性練習。
。2)、討論題:怎樣用學過的知識和儀器,來測定一
未知的電阻值,請說出實驗方案。使學生產生新的問題。 新的求知欲望。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04-06
關于科學教案07-24
必備科學教案07-26
關于科學教案07-26
科學教案范文04-06
有關科學教案02-06
科學教案模板03-27
冬天科學教案02-14
大班科學教案:有趣的蛋_大班科學教案07-01
大班科學教案:水瓶的秘密_大班科學教案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