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在线免费视频,亚洲精品免费一级视频,日韩亚洲欧美大陆,又黄又爽免费国产视频

<style id="t465f"></style>
<legend id="t465f"><u id="t465f"><thead id="t465f"></thead></u></legend>

<acronym id="t465f"></acronym>

<sub id="t465f"><ol id="t465f"><nobr id="t465f"></nobr></ol></sub>
<sub id="t465f"></sub>

科學活動教案

時間:2023-05-28 14:23:57 教案 投訴 投稿

【精品】科學活動教案范文集合九篇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科學活動教案9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精品】科學活動教案范文集合九篇

科學活動教案 篇1

  一、活動目標:

  1、 通過“圖形分家”的操作活動,繼續(xù)讓幼兒學習按圖形片的顏色或形狀或大小等特征進行多次分類的方法。

  2、 發(fā)展幼兒觀察比較、積極思維及動手操作的能力。

  二、重點與難點:

  用語言進行多維的命名。

  三、活動準備:

  教師:大轉盤一個,圖形操作材料一套。

  幼兒:人手一份圖形操作材料。

  四、活動過程:

 。ㄒ唬⒊醮螄L試游戲“圖形寶寶分家”

  1、 觀察分類材料:看看盤子里有些什么?(有許多圖形寶寶)

  師:今天老師要和你們來玩一個“分家家”的游戲。

  2、 交代游戲名稱與規(guī)則:

  師:圖形的家在哪里?(處示盤子)分成幾家?(兩家)

  師:分的時候有要求,把相同的寶寶放一家,等一會兒把老師給你的圖形寶寶分完,分好了取個名字記在心里,待會兒告訴老師。

  3、 幼兒操作“給圖形寶寶分家”。

  4、 討論:你們是怎么分的?

 。ㄕ垘孜挥變鹤呱蟻恚瑤煄推洳僮鹘Y果貼出來)和他一樣的有沒有?

  小結:分家家,可以根據(jù)圖形的顏色來分成兩家,可以根據(jù)形狀分成兩家,還可以根據(jù)大小分成兩家。你們還想再試一次嗎?

 。ǘ、再次嘗試:

  1、 要求:等一會兒分家家的時候要求不一樣了,再取兩個好聽的名字,要和現(xiàn)在的名字不一樣。

  2、 幼兒操作提示:第一次怎么分的,第二次要分的不一樣。

  3、 討論:第一次怎么分的,第二次怎么分的?(請1-2名幼兒)

  請幼兒和旁邊的幼兒相互講講自己分的.結果。

  (三)、提高嘗試:游戲“大轉盤”

  師:老師這里還有很多好看的圖形。(

  師分盤子)請你們用小眼睛看,誰的小眼睛亮?看看這些圖形一樣嗎?(不一樣),哪里不一樣?(形狀、顏色、大。

  1、 師:老師要和你們玩大轉盤的游戲,我們要和電視里的叔叔阿姨一樣看標記拿獎品,轉盤上的針指向哪個圖形,就請你拿一個和它一樣的。我們先來試試:“快樂大轉盤,大家一起玩!笨纯矗埬隳檬裁礃拥膱D形呀?(幼兒集體進行3-4次)

  2、 進行比賽:看誰拿得又快又對?

  3、 增加難度:看看這個轉盤和剛才有什么不一樣?(大。┠男┐,哪些小?

  拿好了舉在手里

  4、 比賽:四個人一個隊,小羊、小兔、小猴、小熊,哪一個隊的小朋友都拿得又快又對,老師送你一朵小紅花。(還要幫隊里的其他小朋友一起檢查一下,有沒有拿錯的)反復嘗試4-5遍。

  五、活動結束:

  師:今天我們玩了圖形寶寶分家的游戲和大轉盤的游戲,你們還想玩嗎?(告訴幼兒以后再玩)。

  評析:

  活動過程中,教師思路清晰,很有條理,這對于一位新教師是難能可貴的。

  第一個游戲建議教師在材料的提供上應給幼兒再多幾份,讓孩子能保留操作痕跡,同時便于幼兒比較后找出新的分類方法,也便于教師幫助幼兒總結歸納幾種不同的方法。

  第二個游戲“快樂大轉盤”,在幼兒對圖形一個特征有明顯感知的基礎上,教師及時取出另一圖形來比較,并提問“取這個行不行”?幫助幼兒發(fā)現(xiàn)圖形的二維特征,這個手段用得好,通過自己思維獲得發(fā)現(xiàn)比直接引導孩子觀察第二種特征更易于被幼兒接受。不過,建議第二個轉盤設計中作改進,因為出現(xiàn)了“大小”這一第三維特征,所以設計時應有意識地將有大小區(qū)別的同形狀的圖形放在一起,便于幼兒觀察、比較、獲得發(fā)現(xiàn)。此外,活動中,可在材料及提問方面多注重給不同的孩子不同的要求,才能真正促進幼兒的發(fā)展。

科學活動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保w驗探索和成功的樂趣。

  2.能運用多種感官感知、辨別清水。

 。常馨炎约旱陌l(fā)現(xiàn)大膽地表述出來。

 。矗ぐl(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担褂變簩μ剿髯匀滑F(xiàn)象感興趣。

  活動準備

 。保谌粘;顒又幸迅兄^清水的特性。

  2.每組四只透明杯子,內裝清水、糖水、白醋、牛奶;一只盤子內裝若干小勺。

  3.彩色玻璃小球或彩色橡皮泥若干。

  活動過程

 。保鎰e哪杯是清水。

  請幼兒猜猜四只杯子中哪杯裝的是清水。

  幼兒分組實驗,運用多種感官感知、辨別哪杯是清水,看看與自己的猜測是否一致。

  2.交流分享。

  請幼兒說一說,自己是請什么幫忙才找出清水

  活動反思

  每一個科學活動的設計、開展、總結反思都需要老師的精心設計,也需要孩子們的切實配合。而一個活動開展的'是否順利,更是體現(xiàn)在每一個細節(jié)之處,如材料的準備和擺放、恰當?shù)囊龑дZ、合理的實驗記錄單、每個環(huán)節(jié)的小結等。當每一個細節(jié)都考慮得比較充分之后,具體實施的時候也就會得心應手!

科學活動教案 篇3

  設計思路

  小草悄悄的露出了頭兒,這表明了春天的氣息越來越濃郁了,春天的腳步已經(jīng)來到了我們的身邊,農(nóng)民伯伯開始播種下一年的希望。太陽公公開始起早了,太陽公公要將溫暖的陽光撒給大地媽媽。通過本次活動調動激發(fā)了幼兒觀察探究春天的欲望,大膽的表達出來,喜歡接觸大自然,激發(fā)其好奇心與探究欲望。

  活動目標

  1、樂意在教師的引導下觀察初春的景色,培養(yǎng)幼兒喜愛春天的情感。

  2、能感受和發(fā)現(xiàn)春天的天氣和花草、樹木變化的現(xiàn)象。

  活動準備:

  1、材料準備:教學掛圖、課件

  2、經(jīng)驗準備:前期對部分小動物的生活習性有一些了解。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師幼互相問候,幼兒欣賞歌曲《小燕子》導入活動。

  二、基本部分—感知理解

  1.說春天

  師幼一起討論春天的景象,感知春天的特征

  2.找春天

  引導語:“你找到春天了嗎?它藏在哪里?”

  請幼兒一一說出來,并討論幼兒運用恰當?shù)脑~匯表達。

  3.表達自己的`發(fā)現(xiàn),感受春天。

  三、結束活動

  教師小結:春天來了,草綠了,花開了,樹葉也長出來了,威風吹在身上暖暖的。

  四、活動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繼續(xù)引導幼兒戶外觀察春天的事物和現(xiàn)象,尋找春天的足跡,并且嘗試用涂鴉的方式表現(xiàn)春天。

  《春天來了》微反思

  設計《春天來了》這節(jié)小班科學活動,主要是給幼兒創(chuàng)造條件,鼓勵幼兒調動多種感官,通過看看,聽聽、想想等多種途徑與春天互動,牽動幼兒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通過觀察、探究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喜愛大自然。本次活動,幼兒都很感興趣,能細致的觀察圖片,并表達出自己平時的發(fā)現(xiàn)。更重要的是通過活動大大調動激發(fā)了幼兒觀察探究春天的欲望。

科學活動教案 篇4

  【活動前評析】

  在科學探索活動中,我們鼓勵幼兒在玩中發(fā)現(xiàn)身邊的科學,并嘗試運用生活中常見的蘿卜等農(nóng)產(chǎn)品作為實驗材料,探索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激發(fā)幼兒對探索的興趣,積累探索的方法。

  當我問到幼兒“你們想設計什么樣的陀螺”時,發(fā)現(xiàn)很多幼兒的回答是“圓形”,的確,在幼兒的印象中,不管是電視里看到的、還是平時自己買過的陀螺,形狀基本都是圓形的。所以我繼續(xù)追問幼兒“為什么你們看到的都是圓形的陀螺呢?”“可不可以設計成其他的形狀呢?其他形狀的會轉動嗎?”……帶著這些問題,孩子們的操作欲望被大大的激發(fā)起來。

  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是讓幼兒回憶、交流生活中的轉動,教師引導幼兒結合已有生活經(jīng)驗,發(fā)現(xiàn)轉動這一現(xiàn)象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引起幼兒對轉動這一現(xiàn)象的興趣,激發(fā)幼兒玩陀螺的愿望。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是讓幼兒借助教師提供的材料,在教師的引導下嘗試用比較的方法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師通過引導幼兒操作和交流,調動幼兒的已有認知經(jīng)驗,激活幼兒的思維,從而使他們發(fā)現(xiàn)影響陀螺轉動變化的一些因素。第三個環(huán)節(jié)是活動延伸,因為影響陀螺轉動的因素有許多,在這次活動中幼兒只可能發(fā)現(xiàn)其中的幾個因素。教師的提問能激發(fā)幼兒再探索的愿望,拓展幼兒的思維。

  【活動目標】

  1.體驗陀螺轉動的樂趣。

  2.用符號等方法記錄探索過程和自己的發(fā)現(xiàn)。

  3.感知陀螺轉動的不同現(xiàn)象,掌握自主制作陀螺的方法。

  【重難點分析】

  重點:自主嘗試用材料做陀螺。

  難點:探索發(fā)現(xiàn)怎樣讓制作的陀螺轉的快且時間長。

  【活動過程設計】

  一、導入

  直接出示陀螺范例,啟發(fā)幼兒對“轉動現(xiàn)象”的聯(lián)想

  師:說到“轉動”兩個字,讓你想到了什么?你能用一個動作表示出來么?生活中有哪些轉動的現(xiàn)象?這些轉動和我們的生活有什么關系?

  1.出示陀螺,引出話題。

  師:我們發(fā)現(xiàn)生活中有許多轉動現(xiàn)象,這些轉動有的會讓我們的生活更方便,比如電風扇、洗衣機、微波爐;有的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快樂,比如陀螺玩具、故事磁帶、游樂園大轉盤等。

  2.你們看這是什么?“陀螺”“它是我們中國人發(fā)明的,至今已有4千年的歷史了呢!我們的祖先真聰明、真棒。 蹦銈冎劳勇菰鯓油鎲?是不是要轉動?你見過的陀螺是什么樣子的?

  二、展開:自主探索,制作會轉動的陀螺。

  1.提供幼兒制作陀螺的材料,鼓勵幼兒嘗試制作。

  指導語:老師為大家準備了一些特殊材料,請你嘗試做一個陀螺(制作過程中注意使用工具材料的安全),并想辦法讓它轉動起來,怎樣做才能讓你做的陀螺轉起來?

  注意觀察陀螺的軸應該在什么位置?并把它記錄下來。

  2.幼兒自主嘗試制作陀螺,教師巡視,引導幼兒做好記錄。

  3.幼兒轉動自己制作的陀螺。

  4.提問:你是怎樣做的,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重點引導幼兒發(fā)現(xiàn)棉簽應插在圓形蘿卜切片的中心點,陀螺才轉的穩(wěn))

  三、動手試驗,自主探索。

  再次制作不同形狀的陀螺,在觀察、比較中發(fā)現(xiàn)不同的現(xiàn)象并記錄、交流。

  怎樣做才能讓你的陀螺轉的更穩(wěn)?陀螺的軸應該在什么位置?你們動手試驗吧!一定要做好觀察記錄!

  2.幼兒操作,教師引導幼兒發(fā)現(xiàn)把棉簽插在中心位置的陀螺比較容易轉。

  3.交流、分享,教師引導幼兒發(fā)現(xiàn)牙簽在陀螺上的位置一樣。

  師:

  輔助性問題:

  (1)圓形蘿卜陀螺片上的小洞洞在什么位置?三角形陀螺片上的小洞洞在什么位置?

  (2)牙簽插在蘿卜片的中心和插在蘿卜片的.旁邊做出來的兩個陀螺在轉動時有什么不一樣?

  4.教師總結要素:原來陀螺的轉動和牙簽插在蘿卜片上的位置有關系。

  3.玩陀螺

  師: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玩陀螺,玩陀螺前老師要提幾個問題。

  (1)陀螺轉動時,從上方看是什么樣子的?

  (2)陀螺快速旋轉后表面顏色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3)陀螺快速旋轉后它的外形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4)在玻璃板、木板、毛巾上面,哪一種轉的更快,時間更長一些?我們可以猜測一下,馬上得到驗證。

  我們大家一齊帶著問題去玩陀螺,老師還在桌子上準備了毛巾、玻璃板、木板,你再上面轉一轉陀螺,觀察一下在什么上面轉的時間更長,速度更快。準備!玩陀螺的時候要注意觀察。

  4.教師總結要素,幫助幼兒梳理搜集到的信息。

 。1)接觸面不同,旋轉速度不同。

  在玻璃板上轉的時間更長,更快,更穩(wěn)。陀螺接觸的材料不同,有的光滑,有的粗糙,所以轉動速度也不同。

 。2)陀螺快速旋轉后表面顏色發(fā)生了變化。

  (3)陀螺旋轉后,原本棱角分明的外形看上去呈圓形。

  5.承上啟下,引出任務。

  師:我們玩過了會轉動的陀螺,也知道了關于陀螺的一些知識。你們想不想自己做一個,(好的)。你想用什么材料制作陀螺?(紙板、塑料片、木頭、鐵片、橡皮泥、瓶蓋、)我們用最快的速度制作一支簡易的陀螺,并讓它轉動起來。

  (二)轉動比賽,發(fā)現(xiàn)問題

  問題:怎樣轉的快,并且轉的時間長。用水彩筆在蘿卜片邊緣上畫一個紅色圓點,作為記號。

  1.師:大家都選擇了形狀一樣的陀螺來參加比賽,現(xiàn)在請你找個好朋友比一比,看看誰做的陀螺轉得穩(wěn)。

  2.幼兒找同伴進行比賽,教師觀察指導,啟發(fā)幼兒思考:為什么你的陀螺比他的陀螺轉得穩(wěn)(或不穩(wěn))?

  3.師:現(xiàn)在你們陀螺上的棉簽都插在蘿卜片的中心,為什么有的小朋友的陀螺轉得穩(wěn),有的小朋友的陀螺轉得不穩(wěn)呢?

  (幫助幼兒發(fā)現(xiàn)有的陀螺的蘿卜片插在牙簽的上方,有的陀螺的蘿卜片插在牙簽的下方,大家在轉動陀螺時用力方法也不一樣。)

  輔助性問題:

  (1)看看比賽的兩個小朋友的陀螺有什么不一樣?

  (引導幼兒發(fā)現(xiàn)一個小朋友的陀螺的蘿卜片插在牙簽中間,塑料片離桌面遠:一個小朋友的陀螺的蘿卜片插在牙簽下方,離桌面近。)

  (2)為什么同樣一個陀螺有時轉得穩(wěn),有時轉得不穩(wěn)呢?

  4.教師總結要素:原來陀螺的轉動和蘿卜片在牙簽上的位置有關系,也和轉動的方法有關系。

  活動延伸:

  師:今天我們在做陀螺、玩陀螺時發(fā)現(xiàn)了這么多關于陀螺轉動的秘密。這里還有水彩筆和彩色紙片,我們給陀螺畫上彩色之后,轉動起來有什么變化嗎?有什么辦法讓這些陀螺轉得更穩(wěn)呢?我們可以到活動區(qū)去探索,相信一定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

  活動反思:

  幼兒的科學教育重在激發(fā)幼兒的認知興趣和探索欲望,使他們體驗探索和發(fā)現(xiàn)的樂趣,了解知識產(chǎn)生的過程和科學探究的方法,《大家一起玩陀螺》這一大班科學活動,孩子們一直處于積極探索的狀態(tài)中是因為整個活動自然流暢,層次分明,適合大班幼兒的水平,又具有一定挑戰(zhàn)性,它激發(fā)了幼兒探索新事物的興趣和熱情,孩子們一直表現(xiàn)出的強烈好奇心和求知欲。

科學活動教案 篇5

  活動分析:

  沙子具有細小、松軟、加水后可以任意造型等特點,容易誘發(fā)幼兒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欲。但平時,幼兒園的沙池或沙箱中的沙經(jīng)常是干的或是濕的,而且玩沙活動大多安排在戶外活動時間,因此幼兒在玩沙時經(jīng)常是在重復著鏟沙、倒沙和堆沙動作,玩得不豐富,沒有創(chuàng)造性。其根本原因在于幼兒不了解沙的特性,尤其不了解干沙河濕沙的區(qū)別,所以玩沙活動停留在淺表的動作上,玩法上沒有創(chuàng)造性。

  活動目標:

  1.通過幼兒吹、分離、挖、塑造、經(jīng)驗回憶等活動,感知和探索沙輕、細小、不溶于水及加水后易造型的特性,了解沙的用途。

  2.發(fā)展幼兒的感知能力,誘發(fā)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欲。

  3.引起幼兒對周圍自然物的關注,培養(yǎng)幼兒愛護周圍自然物的情感。

  4.學習能兩人和四人合作玩。

  5.激發(fā)幼兒樂于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活動重難點:

  重點:感知和探索沙的特性。

  難點:加水后沙在造型功能上的不同。

  活動過程:

  一、用不同的感官感知干沙的特性:

  1.用紗窗布代替篩子分離出小石子和細沙,并通過觸摸、抓捏感受和體驗沙細小的特點。

  2.用吸管吹一吹干沙,體驗干沙輕的特點。

  3.把篩出的細沙倒入塑料杯中,通過觀察和攪拌體驗沙不溶于水的特點。

  4.尋找寶藏——通過用手扒開沙子找玩具的游戲。體驗干沙松軟的特點。

  二、體驗干沙與濕沙的區(qū)別:

  1.愛喝水的沙——往沙箱中加水,用手感知干沙與濕沙在捏合上的區(qū)別,即干沙輕,不易捏合;濕沙重,易捏合。

  2.小組造型活動,體驗濕沙可以任意造型。

  三、談話、討論,了解沙的用途:

  1.交流、分享關于沙的用途的經(jīng)驗。

  2.介紹沙漏。

  活動延伸:

  1.沙能不能種養(yǎng)植物:

  提供兩盆植物(一盆用泥,一盆用沙),提出管理要求:每天給于一定的陽光;澆同量的水,一周施一次肥;每組做好紀錄。

  2.制作“七色彩泥”:

  在細紗中加入水和顏料,混合攪拌,把沙染成多種顏色的沙,然后將彩沙晾干,分層裝入或分色裝入物色透明的器皿內。

  3.制作“沙雕”。

  活動反思:

  孩子們都非常喜歡沙,因此在本次的活動里,孩子的興趣是非常高的,但是要怎么在玩當中有目的的去引導孩子去觀察和感受沙的特性,就是這本節(jié)活動的重點。

  新《綱要》指出:幼兒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fā)幼兒的認識興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盡量為幼兒創(chuàng)設條件,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從而體驗發(fā)現(xiàn)的樂趣。

科學活動教案 篇6

  一、活動題目

  大班科學活動設計:杠桿

  二、活動目標

  通過動手操作,使幼兒初步感知杠桿省力的原理,激發(fā)幼兒探究的興趣,培養(yǎng)幼兒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適用對象

  5~6歲幼兒。

  四、活動所需資源

  動物頭飾、木棒、積木、重物、記錄卡、水彩筆、漿糊、抹布、用力標志(大小不等的圓片)。

  五、活動過程

  導語:小熊要蓋新房子,它買了許多材料,有些材料很重,它搬不動,我們去幫助它吧!

  說一說,用什么辦法來運材料。

  (1)我用雙手抱。

  (2)我用手推。

  (3)我用棒棒撬。

  (4)我用手拉。

  試一試,哪種方法用的力氣小。

  幼兒使用各種方法,把重物搬到指定地點。

  (1)使勁用雙手抱重物。

  (2)彎下腰用手推重物。

  (3)用棒棒撬重物。

  (4)用手拉重物。

  說一說我的發(fā)現(xiàn)。

  (1)抱最費勁,汗都流出來了,拉有一點費勁,推只有一點點費勁,撬很輕松。

  (2)抱要流汗,拉要流一點點汗,推不費力,撬更不費力。

  (3)抱要費力氣一些,拉要稍微費力氣一些,推費力要稍微好一些,撬不費力氣,輕輕一下就行了。

  我的實驗過程。

  讓幼兒用省力的辦法幫小熊把材料全部運過去。

  六、注意事項

  1.使用木棒時要提醒幼兒注意安全。

  2.給幼兒提供的.重物以不超過三名幼兒抬起的重量為宜。

  3.提供作支點的積木高度要適宜。

  4.在用木棒撬重物時,支點應隨重物一起移動。

科學活動教案 篇7

  重點難點

  知道各地氣溫差異與離太陽的遠近有關,初步了解熱帶、溫帶、寒帶。

  能用連線的方法比較兩地的距離。

  活動目標

  1.認知目標:知道同一時間不同地方的氣溫不一樣,初步認識熱帶、溫帶、寒帶。

  2.能力目標:能用連線的方法比較兩個事物的直線距離。

  3.情感目標:體驗探索活動帶來的快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了解現(xiàn)在的季節(jié)

  教師:現(xiàn)在是什么季節(jié)?(春季) 氣溫怎么樣?(引導幼兒說出不冷不熱、溫暖等詞)我這里有三張圖片,仔細觀察哪一張是這個季節(jié)的人們?

 。ń處熖峁┤龔垐D片,上面的人們分別穿著裙子、小外套、棉襖讓幼兒選擇)

  二、初步探討同一時間不同地方溫度差異的原因

  1.教師出示圖片,引出此時不同地方氣溫差的.現(xiàn)狀。

  教師再出示兩張圖片:北極人的圖片、非洲熱帶地區(qū)人們的圖片。

  教師:仔細觀察這兩張圖片,你發(fā)現(xiàn)那里的氣溫怎么樣?猜猜他們現(xiàn)在是什么季節(jié)?

  2.初步討論三個地方氣溫差異的原因。

  教師:其實這兩個地方和我們這一樣是春天,那為什么這個地方這么熱,這個地方那么冷,而我們這比較溫暖呢?(教師邊說邊將這三張圖片擺在黑板上)

  3.幼兒自由發(fā)表觀點。

  三、通過操作大膽猜想三張圖片在地圖上的位置

  1.教師出示有三座房子標記的地球平面圖。

  教師:這三張圖片中的人們分別住在圖上的三個地方,猜一猜分別住在哪里?請你把他們送回家。

  2.幼兒分組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ú僮鞑牧弦呀(jīng)過塑封處理,每張圖片的背后貼有雙面膠,方便粘貼。)

  3.展示幼兒的操作成果并請幼兒陳述理由。

  4.教師示范正確的操作,并請幼兒調整自己的操作。

  四、操作探索同一時間不同地方溫度差異的原因

  1.談話引出氣溫和太陽遠近有關教師:是什么讓我們的地球保持溫暖?(太陽)教師出示太陽圖片。

  教師:哦,原來太陽能使我們保持溫暖。如果想要熱一點,我可以怎么辦?如果想要冷一點,可以怎么辦?(引導幼兒說出離太陽近就熱,離太陽遠就冷)

  2.探索操作方法。

  教師:這三個地方哪個離太陽最近,哪個離太陽最遠,你怎么知道的?

 。ㄒ龑в變河眠B線的方法,用兩地之間直線的長短比較遠近,知道熱帶離太陽最近,寒帶離太陽最遠。)

  3.幼兒分組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4.請幼兒說說自己的發(fā)現(xiàn),教師再操作一遍進行驗證。

  五、總結

  提升教師出示一張用不同顏色表示這三個溫度帶的地球平面圖(紅色表示熱帶、黃色表示溫帶、藍色表示寒帶)教師:離太陽近的這一片地方比較熱,所以叫熱帶;離太陽不遠不近的地方比較溫暖,所以叫溫帶;離太陽遠的地方比較寒冷,所以叫寒帶。我們生活在溫帶里。

  活動延伸

  1.區(qū)域活動:將畫有房子標記的地球平面圖和各地人們著裝的圖片塑封起來放在科學角中供幼兒匹配。

  2.游戲活動:將各地的服飾投入表演區(qū)供幼兒進行角色扮演。

  3.家園共育:和父母共同查閱了解不同溫度帶人們生活習性以及文化的不同之處。

科學活動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在活動中探索腳的秘密,激發(fā)幼兒探索的欲望。

  2、能在集體面前大膽講述。

  3、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重難點:

  大膽表述自己探索發(fā)現(xiàn)的腳的秘密。

  活動準備:

  1、幼兒小時候的腳印。

  2、彩筆(供幼兒描腳印用的)。

  3、四條小路(墊子、地毯、小草、鵝卵石)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引起興趣

  二、尋找自己的小腳印

  1、看,這些是什么呀?(腳。

  2、這些腳印是我們在小班時留下來的,去找找自己的小腳印在哪里?

  三、比腳印,探索腳的秘密

  1、幼兒比腳印

  師:把你們的小腳和你們的腳印比一比,你會 發(fā)現(xiàn)什么小秘密呢?

  2、 交流討論: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你的小腳怎么樣了(腳長大了,腳趾長了,寬了……)

 。ǜ鶕(jù)幼兒講到的,來認識自己的'小腳)

  四、游戲(走小路)

  提供四條路

  1、孩子們來找一找有哪四條路?

  2、請你們光著腳到四條小路上去走一走,感覺怎么樣?

  (幼兒自由走小路)

  3、 交流:你走了哪條路,感覺怎樣?

 。ㄓ變鹤杂芍v述)

  4、 師小結幼兒講述內容

  5、 再次嘗試,體驗走小路

  師:我們的小腳感覺出走在不同路面上的不一樣的感覺,小腳還有什么本領呢?

  6、 討論小腳的用處:(走、跑、跳、踢)幼兒每說出一種,全體幼兒學做

  五、討論保護小腳

  小腳有那么多本領,我們平時怎樣保護小腳呢? (穿鞋、穿襪子、洗腳、剪腳指甲……)

  活動反思:

  本次教學活動,能夠根據(jù)教學目標開展,運用幼兒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通過啟發(fā)感知。講述與操作讓幼兒積極主動參與活動,逐步激發(fā)幼兒動手操作活動的興趣及強烈的探索欲望。發(fā)明創(chuàng)新方法,體驗創(chuàng)造帶來的快樂。動靜結合,注意發(fā)揮孩子的主體性,讓幼兒思維活躍,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興趣和創(chuàng)新品質。

科學活動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1、感受冷和暖。

  2、發(fā)展感知和分類能力。

  活動準備:

  1、分別裝冷水和熱水的杯子(數(shù)量多于幼兒人數(shù))

  2、紅、藍標記若干,太陽和雪花的大標簽各一張。

  活動重點:

  感受冷和暖。

  活動難點:

  能將冷暖分類,貼上標記。

  活動過程:

  1、 感知體驗:

  提出活動要求:

  ——“老師在許多杯子里放了水,等會寶寶們摸一摸,把你們的發(fā)現(xiàn)告訴大家。”

  幼兒操作。

  小結:這些杯子摸上去有的冷,有的暖。

  2、 區(qū)分冷暖杯:

  教師提出要求:

  ——“請你們給摸上去暖的'杯子貼上紅色標簽,給摸上去冷的杯子貼上藍色標簽!

  幼兒操作。

  3、 冷暖杯找家:

  分別出示太陽、雪花的標簽,讓幼兒辨別冷暖。

  幼兒將冷暖杯送到合適的標簽處。

【科學活動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的活動教案11-25

科學活動教案02-16

關于科學活動教案07-11

有關科學活動教案11-15

科學活動教案模板05-05

【精選】科學活動教案三篇06-30

科學活動教案 (15篇)07-20

科學活動教案 15篇07-19

【精選】科學活動教案五篇10-26

科學活動教案7篇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