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觀后感(精選21篇)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后感不能忘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狗十三》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狗十三》觀后感 1
《狗十三》講了十二歲剛上初中的李玩,與年邁的爺爺奶奶同住。父親再婚與繼母生了個弟弟,當父親焦慮著該如何告知李玩新生兒的到來,卻意外因課業(yè)起了爭執(zhí),為此父親決定買一只小狗哄勸女兒。李玩將小狗取名為“愛因斯坦”,但小狗在意外中走失,李玩為愛因斯坦走失事情難過不止,四處尋找,所以家人為此也不得安寧。為了安撫李玩,家人將另一只同品種的小狗代替愛因斯坦。李玩起初不愿意接受這支新小狗存在,但是在全家人的壓力之下,她不得不妥協(xié),接受,她越來越沉默。
“你要懂事,要聽話……”貫穿在整部電影當中的,就是這一句話,這句話也許也貫穿了很多孩子的童年,甚至一生。李玩的表姐,也許就是很多大人心中的懂事聽話好孩子,成績優(yōu)異,待人彬彬有禮,深諳中國家庭里為人處事的橫橫豎豎,她懂得如何一邊在長輩面前偽裝成一個乖孩子、一邊在私下里游刃有余的為所欲為……
所以,在假的愛因斯坦送來家的時候,李玩的繼母給她使完眼色,她便迅速改了口。在得知她的小男友喜歡上別人之后,她也能很快的全身而退。在李玩弟弟的生日宴會上,想要禮物又假意拒絕,再懂事的去換成小男孩喜歡的蠟燭……這不就是中國教育中最受人歡迎的乖孩子么。
“我打你是因為愛你”,普遍來說,中國大人教育孩子是沒有定式的,發(fā)不發(fā)火、動不動手,完全取決于當天的情緒和忍耐度,這就讓中國的大人在孩子眼中,等同于一個的地雷式的存在,因為你永遠預測不出他什么時候會炸。
李玩和父親其實是很矛盾的,其實說實在的,我不能非常了解他們的感情。因為我的父親一直是個非常溫柔的人,我的家庭對我而言也是非常的美滿,所以我無法理解這個一個離異家庭成長起來的'少女。但是我能確定,李玩的父親很愛很愛李玩,爸爸離婚后擔負起了扶養(yǎng)女兒的義務;為了取悅女兒給她買了一條狗,打罵女兒后又紅了眼圈跟女兒道歉;知道女兒考了高分后,非常興奮,要帶女兒去天文博物館;在妻子強烈要求把狗送到狗肉店里時卻把狗送到了流浪狗之家和最后在車上與女兒并列而坐,痛哭流涕的樣子。這就是一個鮮活的中國父親的形象,不輕易說出愛,愛女兒更愛家人,身上背的不僅是個人的情感,更有責任和義務。那場撕扯推搡打罵的場面是電影前半部分的情緒高潮。父親的暴怒,單手揪拎著女兒,女兒無助,慌亂,哭泣,弱小的像任人擺布的布娃娃一樣。女兒想跑回房間,但又被父親再一次的拎回來,奶奶在旁邊緊張又焦灼的拉開勸阻著“娃娃還小嘛,娃娃還小嘛!焙苄疫\的是,從小到大我都沒有這個經歷,但是隔著屏幕都感受到了深深地絕望。暴力過后一切都恢復了平靜。某種意義上,暴力是不是也蘊含著某種結束與新生?仿佛一切不可解的問題與情緒的積壓在一場暴力后都灰飛煙滅了。李玩從浴室出來,爸爸一個人默默坐在沙發(fā),轉過頭看李玩,沒有了之前怒氣,取而代之的是充滿愧意的,紅了眼眶的臉,低聲說“你過來”。然后就是那句刺痛到不能再刺痛的一句話,“爸爸打你是因為愛你”。挺難受的。我無比相信他這句話的真誠。親情這個東西,真的不好說。
家庭糾紛,多半是沒有明確的對錯的。
這個世界上唯一彼此不理解又相互相互羈絆的感情就是親情。大人希望我們懂事,而我們只想要快樂。什么是懂事呢?懂事的李玩應該怎么做呢?狗丟了我很傷心,但爺爺也是不小心的,而且阿姨還給我買了輪滑鞋,他們也挺不容易的,我應該把傷心忍下去,不吵不鬧?墒沁@個邏輯是大人的邏輯。小孩子的邏輯就是:我餓了我哭;我冷了我叫;我的狗丟了,我傷心我就要找、就要鬧。所以這里面有一個核心的東西就是:大人學會了隱藏情緒,而小孩子沒有。
所以后來,當叔叔笑意盈盈的夾了一塊紅燒狗肉給李玩,李玩沒有大鬧,她說:“謝謝叔叔。”然后慢慢咀嚼把狗肉和苦澀都一起吃掉了。
我們終將長大,在無奈中變成了大人模樣。
《狗十三》觀后感 2
這個一部可以從中看到自己的一部片子。影評已經很多了,只想寫下自己的一些觀感。
沒明白為什么評分這么高,排片卻這么少,很多電影院只有一兩場。片子很平淡很細膩,但反應出了中國家庭絕大多數家長和孩子的相處模式。李玩是一個品學兼優(yōu)的好學生,父母離異,和爺爺奶奶住一起,爸爸買了一條狗給她,她給它取名愛因斯坦。爺爺買菜遛狗的時候把狗弄丟了,后媽另買了一條,說是丟了的狗,但它并不是愛因斯坦,李玩慢慢接受了這個事實,而后狗咬傷了弟弟,被送走。李玩也逐漸變成了一個懂事聽話的大孩子。但懂事真的這么重要嗎?一條狗對于孩子到底意味著什么?大人真的知道孩子要的是什么嘛?
“你怎么一點都不懂事?!”“娃長大了,懂事了”。這兩句話,反復在電影中爸爸和爺爺奶奶的口中出現,當李玩和家長的意愿沖突時,就是不懂事,而當李玩考了全年級第一,拿了全市物理獎的時候,就是懂事了。很諷刺的是,每當懂事的時候,總會有些事會發(fā)生。拿了年級第一,正好趕上弟弟生日;拿了獎狀,第二只愛因斯坦死了…懂事到底是什么?真的這么重要嗎?還是說懂事只是家長想要減輕自己負擔的一個說辭?家長在外工作這么辛苦,回來你還不懂事?!那所謂的懂事和真正的長大又是不是一回事?李玩去酒吧喝酒被罵,在酒桌上就被要求喝酒,這兩套標準,就是讓孩子去懂事的模式嗎?其實我們自己長大的過程也就是這樣的,當你有些自己的想法,想去實施,但父母得知,總會跟你說不行,不現實幼稚?赡艽_實很多孩子的想法很天真很草率,但他們有錯嗎?他們沒錯,只是不適合成年人世界的規(guī)則罷了。那就應該去澆滅他們的想法,強行安排上覺得正確的事情嗎?
“你到底要什么?你說嘛!你要天上星星,爸給你去摘!你要啥?!你說嘛!”這是當愛因斯坦走丟之后,李玩不接受新的狗,而半夜不歸喝酒,奶奶出門尋找迷路回來后,李玩的爸爸情緒激動,問李玩的話。孩子到底要什么?喜歡什么?很多家長其實并不知道。李玩不喝牛奶,她的奶奶爸爸都不知道;李玩要去看的天文展,爸爸不僅搞錯了展覽的時間,也因為酒局使得李玩錯過了展覽;到底是不是愛因斯坦,沒有人在乎,只不過是一只狗罷了,為什么你還要“無理取鬧”?!李玩強行喝了牛奶,吐了,為了不讓爸爸難堪,吃了狗肉。小孩背負的不夠多嗎?家長覺得自己工作壓力大,背負著一家的生計,孩子的未來?墒呛⒆颖池摿耸裁矗胍裁,又有幾個家長會在乎?李玩要的不是愛因斯坦這條狗,要的是陪伴,要的是在乎她的心,并不是真的在意愛因斯坦是不是會回來,而是你們找都沒有找就告訴我,愛因斯坦沒有了,沒有人在乎她的感受,那只不過是一條狗,再買一只一樣的不就行了,又有什么區(qū)別?可是對于李玩,它的意義不一樣,愛因斯坦是她用拌飯喂大的,走丟的不是一條狗,還是她的寄托,而家長先是用旱冰鞋轉移她的注意力,又用另一條長得一樣的狗,妄圖平息這件事,根本不在乎李玩脾氣的真正原因。而在她決定接受第二只狗狗后,因為弟弟被咬傷,又被送走,多么的悲哀。李玩要去看的天文展,先是被爸爸搞錯了時間,又因為酒局而錯過了最后的觀展時間,她內心的失落失望,也沒有人在乎,不過就是一個展覽,沒有大人的生意重要,不過是一件小事罷了。
看似溫馨的家庭,小孩的內心確實無比的寂寞。李玩雖然是電影的主角,但卻感覺她是如此的'沒有存在感。爺爺奶奶把她當小孩寵著她,只要三餐吃飽。爸爸只要她成績好,什么都可以滿足她,但她卻只想知道狗的下落。李堂作為她的閨蜜,卻也只是看大人眼色,并不會和她站在同一戰(zhàn)線。愛因斯坦丟了,沒人在乎;買來的不是愛因斯坦,沒人在乎;弟弟昭昭生日時,她就像一個局外人,沒人在乎;她愛看的展覽,沒人在乎;她準備的演講,沒有人在乎;她不喝牛奶,沒人在乎;而大人在乎的,只是你有沒有吃飽吃好,你成績好不好,家里人和不和睦,外面工作做的好不好,而不是你的狗是不是原來那條狗。
反過來說,大人也有大人的無奈和心酸,李玩問爸爸,“你和媽媽是怎么認識的?”爸爸泣不成聲,并且不想讓李玩看到自己脆弱的一面,“我不是一個好爸爸”,大人又何嘗不想陪伴小孩,但是大人也是有心無力,無可奈何。所以總希望孩子懂事,可以分擔他們的壓力,希望他們不要鬧騰,在家乖乖的,不惹事,不鬧心。我們已經從小孩變成了大人,李玩也在成長的過程中,變得懂事,變得不讓人操心,也逐漸去理解大人的世界。
“這種事以后還多著呢”是整部片子最心酸最無奈的一句話。只是告訴你,你就慢慢習慣吧,畢竟你也改變不了什么,就受著吧,忍著忍著就習慣了。畢竟人世間有太多你無力改變的事情,漸漸的你也就變得冷漠,變得和大人一樣了。
李玩在電影中一直提到的平行宇宙理論,其實是她覺得自己遺憾的一個彌補,她覺得在另一個宇宙中的李玩會過得更好。她問“你見過真正的大人嗎?”,她和父親說的“不該用一個謊言去彌補另一個謊言”她和父親說“應該讓昭昭和奶奶道歉”,其實都是小孩天真直率的表現,不懂得偽善不懂得忍一時風平浪靜。而生活漸漸的也就磨平了她的棱角,當她最后看著弟弟昭昭的時候,也許她也懂得怎么做一個大人了。
片中還有青春的荷爾蒙,躁動,不羈,和懵懂的愛情。李玩可能比別人更冷靜,更快的成長了。與其說是青春片,不如說是一部家庭片。那在看電影的我們,是不是也“長大”了,“懂事”了呢?希望在這個世界中,你長大的慢一些,快樂一些吧。
《狗十三》觀后感 3
前幾天跟同學去電影院看了電影《狗十三》,我一般不太喜歡看國產電影,一開始對這部電影就抱有期待是因為另一個去看過的同學跟我說看了之后感覺很喪。電影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只是平淡的述說著發(fā)生在一個13歲的少女身邊的事情,但卻在中國千千萬萬的家庭之中不斷的上演著。很多人說如果看完《狗十三》你沒有找到共鳴說明你生活的很幸福。
電影中李玩是一個離異家庭的孩子,從小跟著爺爺奶奶一起生活。雖然爺爺奶奶很愛她,但他們關注的都是李玩有沒有吃飽穿暖,從來不會深入孩子的內心關注她的內心世界,她的爸爸也是,遇到問題只會用吼的方式讓她屈服。他們不理解一條狗對李玩的意義所在,甚至用成年人的方式又買了一條一樣的狗來冒充愛因斯坦。當李玩發(fā)現這個“愛因斯坦”也像自己一樣無助的時候最終接受了它,但爸爸確因為它不聽話又要把它送去狗肉店。答應李玩要去天文館卻因為應酬而爽約,在打罵了李玩之后又給她道歉展現出慈祥的父愛,就像打了你一耳光又給你一顆糖吃。
很多父母尤其是父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是缺失的,給你錢花,要買什么都給你,但愛從來就不是如此的簡單,愛是陪伴,愛是理解。小孩子也有自己的內心世界和想法,大人們總是習慣以自己認為正確的方式來解決與孩子之間的'分歧,不懂得傾聽,認為小孩子什么都不懂。
李玩在大人的世界中一次次的抗爭,卻一次次的以失敗告終。慢慢的,她也開始改變,變成了大人眼中“懂事”的孩子,但她卻再也不是那個為了找“愛因斯坦”而撕心裂肺痛哭的自己了;蛟S我們有一天會在這樣那樣的抗爭與妥協(xié)中一步一步的長成了大人模樣,但我卻更希望我們永遠都不要長大。
《狗十三》觀后感 4
這是一部講述一個女孩成長的故事。自小父母離異的李玩被爸爸寄養(yǎng)在爺爺家,跟爺爺奶奶長大。爸爸為了李玩能夠進入一個好的高中強制給愛好物理的李玩改到英語組,這招致李玩的不滿。為了緩解緊張的父女關系,爸爸送了一條狗。李玩開始對小狗厭惡,然后同情,接受,照顧,喜歡,最后依賴,把它看成自己的精神寄托與要好朋友。
狗丟了,家人弄了一條一模一樣的狗來糊弄李玩,令李玩怒不可遏。爺爺因為小狗被李玩推倒,摔斷了腿,多年不出門的奶奶因為尋找李玩迷了路,爸爸為此大動肝火,李玩在丟狗的委屈中知道自己的任性妄為給親人帶來的傷害,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也知道狗可能找不回來了。于是開始接受這個現實,丟狗讓李玩知道,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所有的人不僅僅只圍繞自己轉,個人感受固然重要,他人的感受亦是十分重要,亦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積極學習,積極生活。
經過努力,李玩英語考了第一,激動地把這個消息告訴了爸爸,歡天喜地地以為爸爸會獎勵自己為自己慶祝一下。爸爸明知電影本周不上映卻還要表面歡喜地帶李玩去,實際上只是無法開口而編造一個謊言騙李玩去參加兒子的一周歲生日。宴會上,看著爸爸忘情地給弟弟唱生日歌慶生,李玩懂事地拍著手慶祝,迎合地笑著,笑容里帶著羨慕,努力而尷尬地笑著,笑里帶著對愛的渴望,笑容漸漸消失,退出人群獨坐到沙發(fā)上。考了好成績本來今天是主角的,無緣無故殺出一個素未謀面的弟弟,搶走了本屬于自己的.幸福時刻,自己還要為他慶祝生日。憑什么,為什么,自己想要做的不能做,不想做的被強制去做,自己拼命努力懂事只是為了得到本應屬于自己的東西卻求而不得。我就是不高興,不開心了,我不愿陪笑了,我想一個人靜靜。這里是李玩的第二次成長,自己的喜怒哀樂不應強加在別人身上,自己要做好自己的事情,自己的幸福要建立在自身之上。典型的例子就是李玩得了省物理競賽一等獎之后很淡定,沒有跟周圍的人說。
李玩陪新弟弟玩,弟弟不小心哭。公園想陪弟弟玩,卻被后媽制止。李玩明白無論她對弟弟再好后媽都不會在內心認可他,她想對弟弟好,是自己想對弟弟好,并不是為了討好后媽。陪酒,吃狗肉,做這些不愿做的事都是成長過程中必須經歷的陣痛。最后一次成長,是關于遇見的狗是否是愛因斯坦,其實這只狗是不是愛因斯坦對李玩來說已經不重要了,她已經長大了,已經會照顧自己了,已經學會了如何被愛以及如何去愛人。
片尾李玩的哭泣,我想要表達的是成長過程中積累的委屈的宣泄,宣泄狗丟了,被大人欺騙,接受弟弟,敬酒,吃狗肉這些種種無能為力但必須接受的事情所積累的委屈。成長是痛苦的,成長意味著我們要接受一些我們看不慣接受不了還改變不了的事情。李玩的故事就是這么一個過程,看不慣看不慣的東西,不接受不能接受的東西,力所能及地去改變這些事情。
我堅信李玩會有一個美好幸福的人生,因為她懂。
《狗十三》觀后感 5
這部片子在沒開播之前,已經是好評不斷了的。于是便買了一張電影票,獨自去電影院看。
13歲的少女李玩,由于父母離異,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正處于青春期的她渴望了解、陪伴和愛。在“要聽話”的中國式教育里,李玩也完成了屬于她的“成人禮”。電影中,父親希望通過一條寵物小狗完成與女兒的和解與溝通,李玩為狗取名“愛因斯坦”,暗潮涌動的青春因“愛因斯坦”意外走失,開啟了它洶涌又無奈的.成長之路。張雪迎是14歲的時候飾演的,那時還是挺清純的演出了李玩的那種感覺。(雖然胡辣湯事件并不喜歡她,但這個演技還是值得肯定的)。
現在的生活中有很多像她這樣的同學,這樣的朋友,他們由于父母在外面打工,還可能是父母已經離異或是父母都不幸去世,而獨自與爺爺奶奶或是外公外婆,甚至自己生活在家里。試問哪一個同學,哪一個孩子不想與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呢?電影中的女主角,我相信他當然是希望與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的。當然之后父親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便開始通過一只小狗來與李玩,重新建立起感情聯(lián)絡。這也告訴我們那些留守兒童,不要太過多的去埋怨父母,為什么不去陪著你?也不要認為他們就不愛你了,怎么怎么樣。其實他們也只是生活所迫。為為了你的學習,為了你的生活,為了你以后更好的成長,他們只能外出打工。我也想說的是父母生你養(yǎng)你,這不是天經地義的,但也是倫理吧。要相信世間有哪一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呢?
電影中的女主角很讓人心疼。但也同時反映,折射了我們的生活;蛟S,這就是最好的狗十三吧。
《狗十三》觀后感 6
我是一個特別愛看電影的人,因此,看到《狗十三》的豆瓣評分特別高時,就特意去看了這部電影。電影講述了一個初中女生的平凡故事,這位女主好像和我的年齡相仿,但是她的爸爸媽媽離異,一直被爺爺奶奶撫養(yǎng)長大。爸爸也為她找了一個繼母,她擁有了同父異母的弟弟,但是家人都沒有告訴她,并且為她買了一只金毛狗陪伴她,讓她不是那樣孤獨。
這部電影的動人之處在于電影里全是平凡的生活片段,劇中的每一個人都有著自己的苦惱。劇中女孩在生活里也有自己的特長學科物理,也有自己一直不拿手的弱項學科英語。大人們總是逼她學自己不愛的東西,離異后的父母也沒有時間陪她。當狗走丟之后,大人們都沒有去尋找,都認為一只狗不值得大動干戈,只有女孩知道狗也會迷路,也會感受到害怕,只有孩子才能明白一份真正感情的價值。
電影里有很多的`冷暴力,比如說爺爺奶奶在知道孫女一直沒日沒夜地找狗的時候,說“你是要逼死我嗎”。爸爸總是對她說:“弟弟還小,要讓著他”。家人都認為一個科技展覽會不如一個生意飯局重要。只有女孩守護著內心的聲音。小王子曾經說過:“所有的大人都曾經是孩子,只是很少有人記得”。真正重要的東西不是生意,而是一家人團團員員,可以相互陪伴著對方,愿所有人乘風破浪后歸來仍少年,像電影中的女孩學習,守護自己在意的真情。
《狗十三》觀后感 7
非,F實的一部好片,導演竟然這么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從女主身上看到太多太多自己曾經的影子,應該也是很多中國青少年的影子。女主在我看來,很可憐,很懂事,比我懂事多了,比我能理解大人多了,曾經,那個年紀的自己,和身邊人的沖突更加激烈。很巧,自己也曾經經歷過寵物的走失,同樣的,沒有失而復得,永遠的失去了。雖然我沒有責怪家人,但是女主的傷心,完完全全可以體會,甚至可以說,我曾經比她更傷心欲絕。
另外,從孩子蛻變成大人的過程,確實是撕心裂肺的`,感覺自己的童真一點點的在死去,電影通過幾次飯局來表達女主的變化和所謂的成長。飯局,是中國式文化的一個縮影,我也在飯局上看到過太多這種虛偽惡心的景象,其實自己還是吃這碗飯的呢,但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這么些年過去了,自己在飯局上的表現一點沒長進,依舊那么木訥,和十幾歲的初中生女主沒兩樣,性格決定命運吧。我是該慶幸自己內心仍是個孩子嗎?
電影七七八八的小時挺多的,有那么一兩件事沒怎么看懂,但女主的變化,我并不認為這是妥協(xié),還是很連貫自然的,可能大多數中國孩子都有類似經歷。父母的愛真的很重要,但比愛更重要的是對孩子的理解。我就是有愛沒理解,女主是沒愛沒理解,片中的愛情,談不上愛情了,少男少女間的好感和欣賞,其實我還挺喜歡這段的,恰到好處,很淡很自然,沒有發(fā)展才會留下最美好的回憶吧。
為什么大人都覺得對寵物的愛是可以隨隨便便找個替代品就可以解決的呢?每一個寵物都是獨一無二的,并不是因為它長的全世界最可愛,它的品種最高貴還是怎樣,是因為我們之間的感情是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找來替代品,對它也不公平。我覺得電影中第二條狗真的很可憐!從來沒有得到過愛,完完全全的犧牲品,養(yǎng)寵物務必慎重,那是它的一生。而女主最后遇見第一條狗的反應,有看到評論說女主長大了,對生活對等等妥協(xié),我覺得不是妥協(xié),在我看來是,它現在的生活很不錯,有愛它的主人,既然自己沒有能力給它好的生活和愛,就不要打擾它的生活了,它就算回到自己身邊也會是個悲劇。
《狗十三》觀后感 8
虛榮與偽善往往和我們的記憶開一個可怕的玩笑,這種感覺往往主導著我們的回憶,積極的記憶構建會美化我們的回憶。從心理學上講,我們的記憶不是記憶庫中所存信息的精確復制品,我們會在提取信息的同時對記憶進行建構。青春記憶往往被美好的初戀、奮斗的陽光、歡快的情誼填充,但是如果去掉濾鏡、去掉美顏、去掉瘦臉之后呢?我們還記得青春真切的模樣嗎?
曹保平導演、張雪迎主演的電影《狗十三》用冷峻、客觀的鏡頭,樸素、真誠的演繹,把一份真實乃至現實本身的青春樣子還原出來,彌足珍貴。電影于2014年榮獲柏林電影節(jié)國際評委會特別獎,并提名水晶熊獎青少年電影最佳影片,經過五年漫長時間的打磨,如今看來歷久彌新。影片的感動和震撼從不因時間流逝而缺少,反倒因為其中所表現出的真切和真摯在當下的中國電影市場中廣受贊譽。
張雪迎飾演的李玩是一個十三歲的青春期女孩,父母離異,跟著爺爺奶奶住。果靜林飾演的父親忙于事業(yè),而且再婚又有一個兒子。故事從李玩收到父親送的一條狗開始,也圍繞著兩條狗的.到來以及兩條狗的離開展開,讓這個現實的故事充滿了隱喻和多義。
李玩給狗狗起名為愛因斯坦,這部電影的英文名則是Einstein and Einstein,直譯的話就是愛因斯坦和愛因斯坦,可以解讀為兩條狗,也可以理解成名為愛因斯坦的狗和最后獲得了全省物理競賽一等獎的李玩。當然,還有一層隱喻就是天才,每個孩子都是天才,不應該用一套統(tǒng)一的、世俗的成規(guī)卻塑形,最后還要美其名曰長大了懂事了真乖。這些日常的對話在影片中反復出現,讓每一個觀眾都恍然回到自家的客廳、學校的教室,看到那個低著頭說對不起,我錯了的自己,也想到自己我一定會改的承諾。
《狗十三》就是這樣,它無時無刻地提醒著所有人,別妥協(xié),別偽善,或者至少別忘記我們曾經的年少模樣,也在不斷敲擊我們的心門,再歸來還是少年嗎?
青春期的李玩總以為大人會理解她的心思和想法,但奶奶不知道她喜不喜歡喝牛奶,爸爸不知道她對天文展的鐘愛;大人們也總以為孩子會體諒大人的不容易,但李玩也不顧爺爺扭傷、奶奶迷路、爸爸應酬忙碌。兩代人各自期待對方的理解,但卻都說不出口,哪怕是一句謝謝你,哪怕一句對不起。就像最后李玩和爸爸在車上接到媽媽電話,兩人面面相覷,突然聽到《再回首》,父親淚流滿面,但還是顧全面子伸出手擋住李玩的眼睛。
《狗十三》把中國式家庭中溝通失語表現出一種痛感,但也恰是這擊中人的痛感讓這部電影成為我們溝通的起點,它表現了太多的不能溝通,其實也表達了太多希望親人間多一些溝通。李玩期許有很多平行世界出現,那樣在這個時空中無法實現的心愿和人生可以在另一個時空完成。希望電影這個時空中無法完成的,我們可以在現實中完成。
《狗十三》沒有濾鏡和美顏,卻收獲了口碑和掌聲,不僅獲得業(yè)內人士團贊,更是被KOL、影評人大V傾情推薦。希望看完電影的我們會說出或聽到對不起謝謝你我愛你。
《狗十三》觀后感 9
《狗十三》是一部讓人感覺到真實疼痛的電影,電影里聚焦了一個女孩青春成長過程里的心理轉變,可以說,她代表了大多數國內青少年的成長軌跡,在一步步邁向成年人世界的過程里,你能讀懂她的迷茫與慌張,也看到了她與這個世界最終選擇了和解。
曹保平無疑是一位極其優(yōu)秀的導演,在《狗十三》里,他在注入了較多個人的理解在其中,盡管這是一部關于少女成長的電影,但電影里我們其實可以看到更多,包括孩子成長過程里細微的心理變化,包括她與周圍世界的處理關系,以及她與家長之間的溝通問題等等,這些現實的元素顯然讓它超脫了一般青春片的范疇,而是用精巧的劇情來打動觀眾,并讓他們思考。
整部電影里,很少有主觀的抒情,而是用客觀的鏡頭對準了一個又一個極具矛盾沖突的生活瞬間,同樣,這種矛盾的打磨也是相當高級,它并沒有借助各種雞飛狗跳來呈現,而是讓對立的情緒一直伴隨著劇中人員與觀眾的心理而變化,對于《狗十三》這部電影來講,它像極了你日常生活中所見的一個極其平凡的縮影,甚至某些情境你也可以折射在自己身上,因為它其實呈現出的是一個大時代的小家庭的縮影,每個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感同身受的一部分,而這種情感體驗是極其真誠的,這也是這部電影好看的根本,真誠不世故,正如片中的女主角李玩,你可以看到她的倔強,也能感受到她內心深處自我的萌芽。
在李玩青春成長的過程里,她的個人訴求從某種層面上來講是一直忽視的,比如開場的那場戲,父親強行幫她簽字違背她的興趣意愿,而后父親為了討好她又給她送來一只狗,后來因為這只狗不斷的引發(fā)其他的沖突,可以看到,李玩在家庭體系里,她其實與那只狗是同病相憐的,她沒有什么選擇的權利,只是被動地接受,在這里,我們看到了大多數中國式家庭的縮影,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大多時候是通過命令來呈現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溝通,而是冷冰冰地按著頭,李玩起先是拒絕著成人化的世界的,但最終她選擇了順應這個規(guī)則,結尾部分,當她一臉平靜地看著下一個自己,她的弟弟經歷這種困境,她的臉上幾乎看不到任何波瀾,這也意味著她最終選擇了收起鋒芒,與這個世界和解。
李玩從迷茫到進一步的妥協(xié),顯然經歷了一系列的挫折,在她自己的眼里,她是被傷害的那一個,在父母眼中,他們才是需要李玩被感謝的那一個,你可以看到太多中國式父母的困境,為你好這句話聽起來順耳,但看起來卻刺眼,李玩與父母始終不處在一個溝通頻道,這也是他們一直對抗的根本所在。
無疑,《狗十三》讓我們看到了最真實的中國式家庭縮影,在這個少女成長的路上,她經歷了太多的迷茫與疑問,最終她的這些疑問也并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但觀眾的心里其實都早已經有了自己的答案,而究竟是哪個,這需要你去銀幕里自己體會。
《狗十三》觀后感 10
這部電影是看了影評之后想看的,緩存在iPad里有段時間了。今天想看電影,打開看,沒想到仿佛看到了我自己。應該也是很多人,我想。
有沒有想過,你是從什么時候懂事的?
這部電影,講的是主人公李玩如何一步步放棄自我,變成一個大人的。
喜歡物理,被爸爸強制改為英語學習小組。狗被送走,絲毫沒有說話的權力。被迫參加飯局,被要求喝酒。堅持自我的時候,被家人問什么時候才能懂事。
現在看這些,我會想,為什么要懂事?孩子真的錯了嗎?還是大人錯了呢?
從小,我就是個懂事的`孩子。李玩身上發(fā)生的事情,很多我都遇到過。但基本沒有反抗過,就是為了大人說的懂事。但我真的很難過。想起黑頭,眼淚總會流下來。黑頭也是一條狗,狼狗,從小在我家長大,我很喜歡它,爸媽不在家的時候就放開繩子讓它跑。每次放開繩子,它都要跑到筋疲力盡才停下。但是有一天,媽媽說狗吃太多了,賣了吧。那時候狗狗在我家應該有兩三年了。我舍不得,媽媽騙我說,賣給看果園的,它會過的更好。當時的我真的好傻,就信了。長大后才明白,根本就不是,不可能,我家黑頭那么老實,怎么可能看的了果園。妥協(xié)處處在,因為我很少反抗。小時候喜歡畫畫,媽媽說學藝術太貴了,又沒前途。放棄的那么輕而易舉。四五年級時,養(yǎng)了兩只羊。放學就去放羊,在爸媽的幫助下,羊養(yǎng)的又肥又大,還生了小羊。升初中時,媽媽說學習緊,賣了吧,就賣給了隔壁家。還記得漂漂那雙忽閃忽閃的大眼睛,多少次不開心的時候跟它訴說,它的眼睛仿佛能看到眼淚。
我活成了爸媽的驕傲,卻丟了自己。
長大了,出來讀書了,越來越發(fā)現媽媽也經常做錯,為什么要那樣要求孩子呢。
再往后,我開始越來越發(fā)現,家庭教育,對一個人影響有多大!
每個孩子剛出生時都是一張白紙,由父母來作畫。
《狗十三》觀后感 11
教育,是我們熱愛談論的問題,從小學到高中,再到大學,教育問題一直是在我們所談論的話題里占著重要的位置。我們總是可以看到,網上出現許多關于今天中國教育的看法,最近,很火的電影,《狗十三》引發(fā)了大家的驚動。網上有人甚至認為看不懂這部電影的人,是幸運的。一時之間,無數多關于中國教育的評論在網上暴發(fā)開來。
這個電影到底講了什么呢?大致是說13歲的少女李玩,因為父母離異,與自己的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正直青春期的她,與自己的家人發(fā)生了一系列的故事。我在看完這部電影之后,特地去看了國內豆瓣的影評,基本上都是站在李玩這個少女的角度去批評今天中國式的教育。影片中有這么幾個關鍵點,首先是李玩的父親送給了她一只小狗,小女孩李玩將他當作知心朋友,有一天,這只小狗被爺爺丟了,全家人找了很久之后,依然沒有找到。為了安慰痛苦的小女孩,家里人買了另一只相似的小狗送給李玩。并對他說,這就是小女孩丟掉的小狗愛迪生。全家人都說這只小狗是愛迪生,連李玩的堂姐也沒有站在小女孩這邊。
這個事情,網上的輿論都是說,大人的世界虛偽,大人們在不經意間將說謊交給了孩子。哪怕這是善意的謊言,可孩子不懂,他們之后說謊會認為這是自己的家長教給他的`。這里呢,有幾個問題我很奇怪,小女孩李玩的爺爺弄丟了狗,這件事情是老人家的錯。爺爺沒有看好愛迪生,可是這只狗因為自己的爺爺走丟了。我很奇怪,我們能怎么做,讓自己的爺爺向你低頭道歉嗎?況且,這件事情發(fā)生之后,家人并不是沒有作為,他們不是沒有尋找。哪怕是在找不到后,繼母還重新買了一只一模一樣的小狗送給李玩。網上說這個繼母的做法是自作聰明,我難以認同這個說法。你的繼母為了向你示好,為了體諒你,特地買了一只一模一樣的小狗送給你,你還不滿足嗎?為什么這個小女孩就不能體諒一下自己家里人的心情呢?難道一只父親送給你的狗比自己的親人還要重要嗎?
《狗十三》觀后感 12
農歷2020的這個寒冬,從校園跳出的他,顯然與這個社會格格不入!
《狗十三》狗十三一部把親情,愛情,青春,成長,社會,教育融為一體的電影,看了兩邊,才讀懂該影片的深刻含義。是啊,我們的青春不就是這樣度過的么,叛逆,早戀,高考,失戀,大學,夢想。吵著要離家出走。詩和遠方,小時候的夢很遙遠,長大后你不停的努力,有時于它近在咫尺,有時它又遠在天邊。
還記得那個最初的你嗎?長輩問你道:長大了想干啥呀?,那長大了想干啥呢?當科學家?當詩人?從政?你我的未來都是未知的呢!奈何我們沒有預見未知的超能力。十三歲處于叛逆期的女主角,在家里于長輩顯得格格不入,父母離婚,長期遠離的父親從來就不理解自己,又缺乏母愛。家庭的不完整,導致女孩的成長缺陷,視狗狗為伙伴的女孩在丟失狗狗后的無助,在父親的'逼迫下,不得不接受狗狗丟失的現實。在后母買來一只狗狗騙自己找到愛因斯坦時,慢慢接受了這位新來的伙伴,可好景不長,在弟弟的逼迫下又再一次將她的伙伴扔了出去,此處的特寫時現中國家庭給孩子過度的溺愛,孩子犯錯也不管,好像弟弟走的路與女主角似乎差不多。
《狗十三》觀后感 13
狗十三這部電影,不會像可樂那樣刺激你的感官,他更像是一口烈酒,看似如白水一般無味,實則讓你內心洶涌。
影片的主題是一個小女孩“成長”的故事,13歲的李玩正值青春叛逆期,父母離異,爸爸再婚,爸爸和新媽媽生了個兒子,但不敢告訴李玩,而是彌補性的給住在爺爺奶奶家的李玩送了一條狗,李玩給它取名“愛因斯坦”,影片通過她對這條狗態(tài)度的轉變來反映她在成長過程中的改變,是周圍人一次次的“教導”使的她更加“懂事”,最終成為一個傳統(tǒng)中國式的聽話的孩子,順利的長大,也不再開口說話。
“這是為了你好”“你也該長大了”“你怎么還不懂事啊”這些語句熟悉吧?好像再是別人家的小孩也曾或多或少的聽過類似的話吧,這一句句的“為了你好”曾多少次讓我們把委屈吞咽下肚,這是大多數中國家庭教育的病:他們從來不會真正了解我們的想法,只是一味的把我們推向他們希望我們走的路。
在影片中李玩逐漸接受了“愛因斯坦”這個家人,卻在某個平淡的一天。愛因斯坦陪爺爺出去買菜走丟了,李玩發(fā)瘋般的找狗,爸爸完全不能理解李玩因為一條狗鬧的家里雞犬不寧,所以他采取了暴力這個最原始的方法來鎮(zhèn)壓李玩的“無理取鬧”,而家里人也為了平息這場鬧劇送了另一條“愛因斯坦”來敷衍她。李玩選擇妥協(xié),她開始接納這個世界對她的打磨。
“總會有下一次的”,第一個愛因斯坦丟了,第二個愛因斯坦死了,最后一個愛因斯坦“長大成人”了。影片的最后李玩面無表情吃下第一口狗肉和在街上偶遇愛因斯坦沒有相認卻站在街角泣不成聲,她嚼碎自我,咽下尊嚴,吞掉過往,這就是父母眼中的`長大吧,她吃下狗肉的時候妥協(xié)的如此徹底,仿佛在那個深夜她聲嘶力竭的喊著“愛因斯坦”以及滿大街密密麻麻的尋狗啟事都只是一個夢,成長過程中總有很多是我們不明白但又必須學會的事情,這種被迫懂事和妥協(xié)讓人心疼。
也許對于有些人來說,生活如同影片中所說的:我們一生都在等父母說一句“對不起”,而父母一生都在等我們說“謝謝”。最終,誰也沒有等到自己想要的。
《狗十三》觀后感 14
花了六元錢在騰訊上看了部電影《狗十三》開始以為是寫忠犬跟狗主人的故事,實際是一個13歲女孩養(yǎng)了條狗,后來狗丟了,一家人就幫忙尋狗,沒找到就買了條差不多的狗代替。狗主人堅持要找到原來的狗狗,說狗可以換,與狗的感情是換不了的改不了的。
父親惱火罵一頓女兒,覺得女兒不懂事,家里能做的就只能這樣,這就是原來的`那條狗,只能這樣。罵完還跟女兒道歉說自己過分了,請求女兒原諒。還說揍她是為她好,將來小孩長大就明白了。這件事就這樣不了了之!
后來爸爸和繼母生了個弟弟,故意隱瞞她,有一次英語考試全年級得了第一名大家都很開心的時候,爸爸說獎勵她帶她看天文展覽,興致勃勃跑過去,爸爸卻記錯了時間還有一周才開,借機帶她去認識并參加弟弟的兩周歲生日會,整個場面很熱鬧唯獨她被冷落。
弟弟跟父母經常來爺爺奶奶家玩,弟弟就是小皇帝人人寵著慣著,拿著衣服叉誰都打。
打破了奶奶的腦袋,狗狗被打得汪汪直叫,爸爸卻說孩子還小不懂事,乖狗狗太兇。有一次弟弟又來打狗狗,被咬傷,繼母要爸爸立刻馬上把狗送走,送去狗肉店剁了,女兒再三懇求爸爸不用送走狗狗,爸爸頭也不回義無反顧地送走了狗狗。小姑娘瘋了似的滿大街找狗肉店找狗狗。心碎了無痕,哀莫大于心死用在此處正合適。
《狗十三》觀后感 15
這是一部能引起很多90后女孩共鳴的電影。女主角“陳玩”出生在一個普通家庭,爸爸忙于工作,她從小讓爺爺奶奶帶大,身邊很少有人關心她,唯一能陪伴她的只有小狗和電視。
女主角“陳玩”真是現實生活中很多孩子的縮影。父母給了她充足的物質生活,卻很少耐心地對待過她的感受!瓣愅妗弊钕矚g的小狗丟了,一家人面面相覷,卻連找都沒幫她找;“陳玩”父親為了和領導喝酒,耽誤了陪“陳玩”去看天文展的時間,結果她心心念念的天文展沒看成;“陳玩”父親為了在領導面前有面子,讓不會喝酒的女兒給領導敬酒······這就是傳統(tǒng)的中國式家長的作風,他們只管你吃飽穿暖,不管你心里是開心還是委屈,而且還一味地要求你懂事。
“陳玩“最后是懂事了,她懂得了怎么讓爸媽開心,可是她自己卻開心不起來了,因為她失去了最真實的自己。所以最后當她看見自己最喜歡的狗“愛因斯坦”時,她不想去觸碰了,因為她的心里再也不是敢于提要求的小孩子了,而是能夠委屈求全的“大人”。
“陳玩”所謂的懂事,只是形成了”討好型人格“,這并非真的長大了。當我們自己的真實感受不被人重視時,我們就會把真實感受隱藏起來,轉換成讓別人能接納的態(tài)度來面對別人,這樣乖巧懂事的自己少麻煩了別人,卻委屈了自己的真實需求。不敢對別人提要求,一味地委屈自己,這就是”討好型人格“的典型。
成長就是在和自己“和解”的過程,我們出生的.原生家庭可能讓我們形成有缺陷的人格,比如“陳玩”的討好型人格,但是我們不能就這么放棄自己。我們應該在意識到自己的人格缺陷后努力去糾正,學會照顧自己的感受,學會向別人提合理的要求,這樣才能成為一個真正幸福的“大人”。
《狗十三》觀后感 16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割舍掉難以割舍的情感去換取生存與發(fā)展。至于這之前的性價比,我想沒人摸得清。
一部電影展示的內容有限,電影雖然講的是一個女孩的故事,但想表達的意義卻是非常廣泛的。不同的遭遇,身不由己,情不由衷的痛處卻是那般相似。
為了學業(yè)遠離父母的大學生,為了多賺些錢背井離鄉(xiāng)的外地打工者,為了升職加薪放棄與家人團聚機會的企業(yè)職工,為了拉攏人脈強顏歡笑的創(chuàng)業(yè)者大小老板……我想很多人想起曾經的自己,或是想到現在的'自己,都難免會扎心。
在影片中女主的故事打動了我們內心脆弱的地方。但當小女孩問爸爸你和媽媽是怎么開始的,爸爸痛苦的哭泣又說明了什么,他是不是曾經為了事業(yè)和前途放棄了一生中最愛的那個女人?而現在女主漸漸活成了爸爸的樣子,女主的弟弟慢慢活成了她的樣子……
在現實中,其實我們大多數人都是一個內心柔軟的小女孩,一邊失去一邊在尋找,不堪一擊卻又無比堅強。只是我覺得在這掙扎中,如果能相互的多一點的關懷與理解,這個世界一定會溫暖很多。
《狗十三》觀后感 17
不同于其他電影刻意制造出的年代感,張雪迎真的真實演繹出了一個穿著肥大校服和日常土到爆的衣服,正在青春發(fā)育時期素顏朝天滿額頭的青春痘,一成不變的馬尾油劉海,有點非主流的初中生人物。仿佛看到了當年的寄幾。
電影通過狗串聯(lián)遞進故事發(fā)展,開頭覺得女主欠抽太不懂事作天作地還帶點綠茶,后來才感覺她是被環(huán)境家庭所逼得無可奈何也真是不經世事情感缺陷。這電影如果是篇高中課文肯定得讓我們分析每個鮮明有特色的人物形象。我就不想啰嗦分析了。
電影將每個人物都呈現得很有代表性和鮮活。電影中的女主也不按常理出牌。沒有主角光環(huán),有著異于常人的精神世界。說著與年齡不相符聽不懂的'話。開始只想單純反抗衡量自己所認為的不平衡,到最后對一切的看透妥協(xié),既單純又老成
就像電影里的所有人物都是個矛盾對立的共同體。所以每個人物都會讓人印象深刻。除了那些讓人不知所云的臺詞和文藝片一貫戛然而止給人感覺一頭霧水的結尾,這部電影還是不錯的。狗子也很萌,演技也很好。
任性無理反而有人忍著慣著,懂事體諒只會讓人無休止得寸進尺。不要圖糾正世俗既定的規(guī)則,那樣只會讓現實將你一棒棒打成世俗的一部分。人身在世,無法遺世獨立
《狗十三》觀后感 18
我是一個特別愛看電影的人,因此,看到《狗十三》的豆瓣評分特別高時,就特意去看了這部電影。電影講述了一個初中女生的平凡故事,這位女主好像和我的年齡相仿,但是她的爸爸媽媽離異,一直被爺爺奶奶撫養(yǎng)長大。爸爸也為她找了一個繼母,她擁有了同父異母的弟弟,但是家人都沒有告訴她,并且為她買了一只金毛狗陪伴她,讓她不是那樣孤獨。
這部電影的動人之處在于電影里全是平凡的生活片段,劇中的'每一個人都有著自己的苦惱。劇中女孩在生活里也有自己的特長學科物理,也有自己一直不拿手的弱項學科英語。大人們總是逼她學自己不愛的東西,離異后的父母也沒有時間陪她。當狗走丟之后,大人們都沒有去尋找,都認為一只狗不值得大動干戈,只有女孩知道狗也會迷路,也會感受到害怕,只有孩子才能明白一份真正感情的價值。
電影里有很多的冷暴力,比如說爺爺奶奶在知道孫女一直沒日沒夜地找狗的時候,說“你是要逼死我嗎”。爸爸總是對她說:“弟弟還小,要讓著他”。家人都認為一個科技展覽會不如一個生意飯局重要。只有女孩守護著內心的聲音。小王子曾經說過:“所有的大人都曾經是孩子,只是很少有人記得”。真正重要的東西不是生意,而是一家人團團員員,可以相互陪伴著對方,愿所有人乘風破浪后歸來仍少年,像電影中的女孩學習,守護自己在意的真情。
《狗十三》觀后感 19
看完電影,我有點忘了它講了啥。因為電影的內容離我有點遠。
在我的生活中,家長是體貼溫暖的,他們眼中的我也沒有那么叛逆。很多時候,我并不懂事,而我的家長似乎也從來沒有用“懂事”來要求我。
我的媽媽,看起來,和我的智商情商都差不多。比如,最近的我迷上了辯論。媽媽就會和我一起看《奇葩說》,看大專辯論會,還會給我講她經歷過的辯論賽。有時候,我的觀點過激了,或者我的.勝負欲太強烈了。媽媽也會通過對辯題正反兩方面的思考來打動我,會講很多故事來影響我。這不,剛過去的這個周末,我終于不那么在乎輸贏了。很多時候,我都激動的要命了,詞不達意的揮舞著拳頭要爭吵起來,而媽媽總是不溫不火,漸漸地,我就會被她“傳染”了,也就把那些執(zhí)念忘記了。
和電影里的小女孩不一樣,我的家庭是充滿溫暖的。
每一個人的家庭生活都是一部青春成長電影。
我從來沒有挨過打,也沒有被忽略過。在我們家里,大家有話就說,有時候,我的觀點也能被采納。
你要是以為媽媽溺愛我,那你們就錯了。媽媽是很溺愛我。真好!哈哈!開個玩笑了,媽媽還是比較有數的,誰讓她讀了那么多書呢。不過,這倒是和電影里那個張哥的人設有點相似。哈哈!
哦,對了。看完電影,我要把《時間簡史》買回來了。我真的很喜歡物理!我要研究平行空間!我要學物理!
好了,我就湊了這么一篇觀后感。因為,我和李玩太不一樣的。
我去網上買書了,再見!
《狗十三》觀后感 20
人生就是不斷的跌倒了,再爬起來笑笑,說一句,沒什么大不了。
電影的最后停留在李玩的弟弟在學滑冰,不斷的跌倒,不斷的爬起,他想要尋求幫助,可最終還是自己爬了起來。
整篇電影講述了一個小女孩成長的故事,在他的成長當中有一條叫愛因斯坦的狗,故事的情節(jié)不想多說,給我的感觸很深,沒有什么華麗的詞藻,沒有什么特效,僅僅就是“真實”,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流浪狗收容所沒有找到愛因斯坦的時候她對爸爸說了一句“謝謝”。一句謝謝代表了她接受了現實。
最后在酒桌上父親的客戶給她夾了一塊狗肉,當她把那塊狗肉放到嘴里的時候也說了一句“謝謝叔叔”,這一句謝謝代表了她妥協(xié)了。
看到這里我的心里真的很難受,想到了其實我們每一個人最后都不得不妥協(xié),因為只有妥協(xié)了才能成長,因為只有妥協(xié)了你才能繼續(xù)往下走。
成長其實都是痛苦的,無一例外,只是每一個人的痛苦可能不一樣,就像電影中接完前妻的電話。女兒問了一句,“爸爸,你和媽媽是怎么開始的?”問完之后,七尺男兒捂住了女兒的雙眼,他早已淚流滿面……
作為父親,他何嘗不知道女兒的接受、女兒的妥協(xié),他也沒有辦法,面對這個社會他也要去接受,也要去妥協(xié)。也許就是在女兒問到前妻他倆是如何開始的時候,他回憶起了以前的一點點的單純和美好,回憶起了自己一路的接受和妥協(xié),終于沒有忍住,淚流滿面。
既然每一個人都一樣,雖然經歷的痛苦不一樣,但我們走過的路是一樣的,因為我們都活在這個世界上,生存在這個社會中。所以即使不斷的接受,即使不斷的妥協(xié),也讓我們在接受和妥協(xié)中心存一點點的美好留給未來的自己……
《狗十三》觀后感 21
這個影片圍繞著一個處于青春期的少女講了一系列的事,首先是爺爺買菜把狗丟了,然后女孩子瘋狂找狗未果,家人為了平息這件事買了一條狗說是原狗,女孩經過爸爸的教訓接受了這個事實,再和另一條狗培養(yǎng)出感情后,因為弟弟的挑逗狗,導致狗的反擊,從而第二條狗也被爸爸送走了,最終狗絕食而亡,還有一件事就是爸爸為了酒會而失信女兒沒有去天文館。
女孩一直不懂大人的世界,卻一直被要求在大人世界的規(guī)則中選擇妥協(xié)。最終,女孩在路上見到了她的原來丟的狗,卻沒有再去相認找回,因為她知道,她無力保護著它,帶走可能是更大的傷害。全劇大人一直不懂的,原來有的東西,是不能被替代的,他們總以為狗就是狗,丟了買一條回來就好了,反正就只是一條狗,所以在劇的最后,第二條狗絕食死亡后說再買一條狗,就足夠說明了這一切。孩子要的也不僅僅只是一條狗,還有那一個感情,所以才會在第二條狗來的時候要把狗送出去。全劇一系列的沖突細膩的體現了大人世界和孩子世界的認知沖突。
有時候就在想,大人們都是從孩提時光過來的,為什么不能理解孩子們的想法。我們的家長,老師們,他們都是從少年到青年再到中年的,為什么他們就不能理解,或者說不能去感受孩子們的'感受,我們等大了總會對我們的小孩或者說別人的小孩說,我們也是從孩子時代走過來的,你們所做的一切我們都懂,其實,很多時候,我們人的記憶啊,總是容易丟失的,我們只記得自己從那個時候長大,卻忘記了我們那時的思想和感受,這也就是我們?yōu)槭裁磿心敲炊嗟拇鷾希覀冎挥浀梦覀儚那笆莻孩子,卻忘記了我們孩子時期的模樣。還是說,我們在長大的過程中慢慢的在殺死從前的自己。
【《狗十三》觀后感】相關文章:
狗十三影評10-07
狗十三觀后感09-20
《狗十三》觀后感11-02
《狗十三》觀后感范文03-27
電影狗十三觀后感11-07
狗十三電影觀后感11-07
狗十三觀后感(精選18篇)08-22
《狗十三》觀后感 4篇11-08
狗十三觀后感3篇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