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有感(通用14篇)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這次觀看讓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寫一篇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你想知道觀后感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觀“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有感(通用14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觀“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有感 篇1
持續(xù)了兩個半月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進入最后只有15人的冠軍爭奪賽。前面的很多場我們都看過,無不為場上的每一位學生的精彩表現(xiàn)叫好。
他們也極有可能遇到沒有見過的字,沒有寫過的詞,但是在主持人的詳盡的描述中,能發(fā)揮自己的才智和想象力,憑借自己所掌握的詞匯,去盡心盡力地書寫出正確的答案。
最讓人佩服的'是有好多難字難詞連場上的觀眾或志愿者都沒有一個人能寫出來,而比賽的學生居然能寫對,我相信他們一定更加熱愛中國文化,也非常的熱愛這些方正、端莊、大氣的中國漢字,因為他們的書寫十分的認真、規(guī)范和漂亮。
在星期五的冠軍總決賽上,他們雖然遇到了沒見過的字,深奧的詞,但是他們毫不后退,一直勇往直前,猶如不會彎腰的竹子和在冬天開花的臘梅。他們遇到不好寫的字時,他們會更加認真、嚴肅地想著對策,他們在想的時候屏息凝氣,大腦在飛速的旋轉,像一名身經百戰(zhàn)的大將軍。有時候因為一時沒想起來而流淚啼哭或者把這傷心的事埋在心里。
我最敬佩的是劉浥塵這位學生,雖然他的身子還有些晃,表情有些樂觀,但他的大腦總是在飛速地轉動,所以以他的聰明才智寫下了很多字,如“犖犖大端”、“擷英”等。雖然他沒有得到那個金燦燦的大獎杯,但是他很有大將風范,他對著那個大獎杯鞠了一躬,然后才出場,出場后他說:“我認為我離那個獎杯還很遠!
我一定要向優(yōu)秀的學長們學習,寫好中國字,做好中國人。
觀“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有感 篇2
今天,我們參加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初賽,有了很多的感想。
叮鈴鈴,上課了。只見主持人拿著好幾個平板電腦和一個路由器,來到了我們的教室。當他們準備好以后,我們就在電腦上輸入好自己的班級、姓名等信息,然后就開始比賽了。只聽主持人念道:“蜥蜴”“鳥瞰”“水蚤”“傾囊相助”“啼囀”等復雜的詞語,害得自信滿滿的'我開始緊張了起來,手心都冒了汗,心撲通撲通的跳,腦袋也一片混亂,實在是不知道自己該寫什么好。
就這樣聽寫了幾輪,我終于敗下了陣。當我知道正確答案后,心想:這些字可太難了,有些字我不認得,有些字我甚至沒聽說過,仔細想想,自己只會課本上的字可不行,還要學會寫課外的字才可以,有時間多翻翻字典,多看看課外書,多積累,多閱讀。
通過這場比賽,我懂得了開展這場比賽的意圖:在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普及的二十一世紀,人們只會打字,卻不太會寫字,許多小學生出現(xiàn)提筆忘字、不會寫字的情況,為了讓國人能夠正確書寫母語,教育局就開展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其實,這種比賽很有意義,對我們很有好處,它能讓我們正確地書寫漢字,增強對漢字的認識,對我們青少年多么好。
以前,我總是對漢字沒有興趣,覺得它并不重要,作為新時代的我們只需要學會打字就可以了;寫字總是寥寥草草,不認真寫,F(xiàn)在,我開始熱愛漢字,開始認真寫字、認真讀字、認真認字,并明白了漢字的博大精深,知道了漢字是我們中國特有的文化,應該去保護它,弘揚它。
同學們,讓我們一起來多寫字、多認字、多識字吧!讓我們的明天更加輝煌燦爛!
觀“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有感 篇3
我對文化類的節(jié)目都很感興趣,老師說南昌二套這個月又推出了新的節(jié)目,它就是《中國漢字聽寫大會》。老師讓我寫一篇觀后感,我連聲叫好,因為漢字是我們的母語,我怎么能拒絕母語呢?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原來這個節(jié)目這么好看。它讓我認識許多我沒接觸過的詞語,還讓我明白這個詞語的意思。瞧!我又在急匆匆地吃飯了,因為今天是《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總決賽。
我吃完飯,馬上沖到客廳,打開電視機,調到南昌2臺,還好,才剛剛開始。
這次一共有4組參賽的學校,每組都有好幾個大哥哥大姐姐,他們雖然在劍拔弩張的`賽場上,可是依然很冷靜。這時,我的心已經提到嗓子眼那里了。隨著念題者的念題聲,緊張的比賽開始了。在比賽的時候,除了念題者字正腔圓的播報,其它的人都很安靜,似乎是怕只要一吵鬧,參賽的人就會分心,影響發(fā)揮。全場安靜地連掉根針也聽得見。
經過幾輪的比賽,終于快分了個高低了。場上只剩兩組參賽學校,一組只1個選手,另1組剩下兩名選手。他們兩組都非常緊張,因為如果輸了就白費了這幾個月的準備,所以每個人都非常認真,想奮力一搏,取得本場的冠軍。
最后,因為“楞伽經”這個詞兩組都淘汰一人,但是南昌市第二中學還剩一名選手,所以,最終贏家是南昌市第二中學的選手們。聽到了自己學校的名字,其它南昌市第二中學的代表全部從后場上去擁抱那位場上僅有的選手,此刻,他們是多么光榮;此刻,他們是多么激動;此刻,他們是多么開心!
看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以后,我懂得了一個道理:我們想要記住一個詞語怎么寫,就必須要懂得它的意思才行,這樣就更容易記了。從今以后,我一定要發(fā)奮讀書,爭取也能像那些大哥哥大姐姐一樣,能代表自己的學校去參加比賽。
觀“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有感 篇4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是一類非常好的節(jié)目,它匯聚了一些精通漢語的高手,進行PK,決出漢字聽寫大王來。
我很支持劉浥塵,他在半決賽,附加賽和決賽中表現(xiàn)都不錯,他半決賽曾上場17次,附加賽上場11次,每次都能工整、漂亮地寫對,而且速度也很快,被人們稱為戰(zhàn)無不勝的戰(zhàn)神,許多敗在他手下的選手都雖敗猶榮。
比賽開始了,劉浥塵作為最后一名選手參賽,表現(xiàn)相當不錯。所有選手都在努力爭取最后的冠軍。
時間在一分一秒的流逝,轉眼間場上只剩下了5個人,到劉浥塵了,我興奮地拍手鼓掌,喊道“劉浥塵加油!”,劉浥塵好像聽到了似的,朝觀眾席前笑了笑,好像在說“我會努力的!
此時,形勢對男生不利,因為場上只剩下一男四女了。劉浥塵總是笑呵呵的,沒有一點緊張的感覺。
等主考官出題以后,劉浥塵臉色急轉直下,他只把簡單的字先寫上,以后只剩幾秒鐘了,我都為他捏了一把汗呢!到最后倒計時了,我都不敢看了,只聽見電視上的秒表在滴嗒嗒地走著。結果大失所望,劉浥塵沒有寫上“式微”這兩個字,他把這兩個字想復雜了,寫成了“勢微”。太遺憾了!但劉浥塵表現(xiàn)得很輕松,說:“我現(xiàn)在的能力還配不上這個金燦燦的獎杯!
最后,劉浥塵的隊友——陸佳蕾取得了冠軍。節(jié)目也到了尾聲,我看見了屏幕上的'兩句話:“語言是民族的傳承,漢字是中華的母語”。
我十分感慨,有了這些精通漢語的人,祖國甚幸,民族甚幸。我也要多多學習漢字,了解漢字,為傳承祖國的燦爛文化盡一份力。
觀“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有感 篇5
無意中看到中央頻道有個節(jié)目《中國漢字聽寫大會》。這個節(jié)目與多數(shù)其他選秀節(jié)目不同,頗有新意。參賽選手都是由各個中學派出來的初中生。他們的表現(xiàn)真的讓我很吃驚,很多生僻的字有的我都沒有聽說過,他們竟然能夠寫出來,令人敬佩。
在現(xiàn)在的社會中,人們不是電腦就是手機,簡單打幾個字母整個詞語都不用自己思考就出來了。取代以前的手寫。甚至很多的中小學生也開始習慣于用手機電腦代替手寫,有的'還用電腦完成作業(yè)。對于中國的漢字甚至于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來說,這是個令人擔憂的狀況。
中國文化底蘊深厚,這些文化寶藏需要我們一代一代的傳承。比如書法,繪畫等等都需要我們把這些文化發(fā)揚光大需要我們保護我們的文化資產。希望以后多一些這樣有益的節(jié)目來讓我們參與其中,讓我們意識到我們中華民族最寶貴德財富!
觀“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有感 篇6
昨天晚上,我觀看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比賽十分激烈,有四個參賽隊,每隊按照順序上前答題,當主持人報完題,選手在規(guī)定時間內答題,答對者進入下一輪,答錯或未來得及答題者淘汰。
在比賽開始前,有一位點評嘉賓說:“漢字終又得到了重視,不僅僅是一個交流的載體更是中國在往名族復興的道路上走!北荣愰_始了,只見甘肅隊的張瓊同學首先答題,主考官報出題目“意蘊”,而她卻寫成了“意韻”,很遺憾,她答錯了。比賽一開始就有人答錯題,我真為其他人擔心。然后是江西隊的王雅芝,她的題是“扼腕”,回答完全正確。過了一會兒,是吉林省的宋佳麟答題,當主考官報出“渾天儀”時,我認為挺簡單的。一開始她寫對了,卻又把“渾”給改了,真為她感到可惜,她完全可以回答正確,卻因為一個顧慮而寫錯了。我覺得我們在書寫漢字時,要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覺,第一感覺往往是正確的,也要多讀,多練,多看一些書籍,遇上不會的要查字典理解,多讀幾遍,背出,這樣才可以寫更多漢字!然后是甘肅隊的王偉廣,他的.題是“蚯蚓”,當他寫完檢查一遍后,交了題目,完全正確。這給已經淘汰了一員的甘肅隊帶來一些信心,希望能他們走到最后。
要想學得更多字,光在課堂上學可不夠,要在課后積極的學習,多讀書籍,讓自己的知識面拓寬,認識這些別人不認識的字,當別人問你這字怎么寫,怎么讀時,你才能驕傲地回答出。也要去大自然中探索,有什么好奇的,回家查閱,這樣也能學習更多漢字。
觀看一次《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不僅能學會一些詞語的寫法,更能知道人生學習道路上的道理,可謂是兩全其美。
觀“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有感 篇7
最近在鋪天蓋地的選秀活動中,有檔節(jié)目很有意思,叫中國漢字聽寫大會。這乍一聽上去很容易,字誰不會寫啊,但就這簡簡單單的方塊字難倒了眾多英雄豪杰。
不過回想近幾年,自從進了大學,動筆寫東西的時間和機會越來越少,要么是寫些公式或是劃重點,感覺考試周那么短短幾天,寫的字絕對超過了前幾月的字總和。有時侯上課記筆記突然又不會寫的字,輪廓就在腦海里,但就是寫不出來,就直接掏出手機輸入法查得了,在平時也是打字居多,什么難寫的字打下拼音就一目了然,字典什么的早就積上一層灰了。有人說是因為如今大量的錯別字充斥在網上,浮躁和草率,造成了這點;有人說這是鍵盤打字留下的后遺癥,過度的依賴,字已無神。但我認為是我們失去了對漢字的敬畏,不再去理解每個漢字的深層意思,而只是把其當成一個符號,一個用來溝通表達的工具。其實,漢字,在神話傳說中誕生,天神授意,倉頡造字。從遠古的大山里走來,山河為骨,日月為魂。從那些穿越歷史長河的石頭,獸骨,彩陶之上,依稀可見當年古老的祭祀,頂天的.英豪,遠古的傳說。
漢字,站著是一首首詩,躺著是一篇篇文。詩人填詞賦雅,歌以詠志;作家抒情詠志,揮斥方遒。漢字的美,醉倒了多少文人騷客,癡迷了多少紅粉知己。
詩情,書韻,文美,在漢字的承載上相互輝映,升華了精神,開闊了視野,給人以美的享受。一個字一方天地,民族的精神,文化的源根,中華血脈的魂。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書寫文明的傳遞,民族的未雨綢繆。
觀“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有感 篇8
中央電視臺《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總決賽在廣大觀眾中引起熱烈反響。這一檔節(jié)目,開始只是在科教頻道播出,隨著觀眾關注度持續(xù)攀高,改為一套周五晚8點黃金時間播出,進而在全國,乃至全球華人中掀起了一場聽寫漢字的熱潮。
大賽的帷幕雖然落下,但在鍵盤時代,深藏于中國人心中的漢字情結卻正在喚醒。而筆者則想到了另一面:漢語言文字的真正意義在哪里?書寫固然重要,但書寫的根本目的是“以字成文”,表達思想,也就是通常我們講的“寫”文章。于是,由字及文,思考起“現(xiàn)在還有多少文章是‘寫’出來的”。
電腦“作文”,鍵盤“寫字”,已成為信息化時代不可忽視的社會現(xiàn)象。無鍵不成文,更多的文章是“敲”出來的,而不是“寫”出來的。當然,習慣于用電腦寫文章的人可能不同意這種說法,認為筆和鍵只是不同的書寫工具,以鍵代筆是一種進步,怎么用筆就是“寫”,而用鍵就是“打”呢?
筆者體味兩者還是有所不同。以前,我一直是用筆寫的,不用筆就硬是寫不出“自己的東西來”,現(xiàn)在偶爾也用鍵盤寫,但鍵盤上展現(xiàn)的和筆尖下流淌的東西還是不完全一樣:當用筆書寫的時候,筆尖和大腦有一根無形的神經緊緊連在一起,形成互動,甚至在瞬間碰出火花、產生靈感,這樣產生的文章,不是生硬的文字組合,而是有血有肉的思想和藝術。當然,這僅是個人感受而已。
當下,“手寫行為”日漸退化的同時,現(xiàn)實中文章的`“電腦病”正蔓延開來。電腦在給我們寫作提供海量信息和便捷方法的同時,也產生了一定的負面效應。如有的有電腦依賴癥,選題確定后,不是進入“自我創(chuàng)作”狀態(tài),而是“打開電腦”,輸入關鍵詞,四處搜尋,而后剪剪貼貼,一篇文章很快便“寫”了出來。在這樣的情況下,電腦往往“主導了人腦”,甚或“取代了人腦”,使你在不知不覺中“讓渡了思考的權利”。那些成文的東西,好像是你的,實際上又不完全是你的。這也許就是信息時代有的人“幾天可以寫一部書,卻往往寫不出一篇好文章”的重要原因。一些人在改變書寫習慣的同時也改變了思考的習慣,甚或在鍵盤進化、紙筆退化中消解了“自我思考的能力”。
千古名篇出自手,如果“天下文章電腦抄”,殃及的則是中國傳統(tǒng)寫作文化的傳承,而我們對此恰恰還缺乏足夠的認識和警醒。就像有些人在漢字聽寫現(xiàn)場才發(fā)現(xiàn)自己原來不得不“舉白旗”一樣,假如中央電視臺舉辦一檔《中國漢文寫作比賽》,又有多少人能在現(xiàn)場,用筆即興“寫”出好文章呢?
觀“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有感 篇9
第一次看到了這樣的漢字聽寫大會,而且放在中央一套的黃金時段播出,覺得太有必要了。隨著電腦的廣泛運用,電腦打字幾乎代替了書寫。生活節(jié)奏日益加快的現(xiàn)代生活,人們的文本閱讀時間縮短,漢字書寫大幅度減少,人們對沿用了五千年,祖宗傳下來的漢字是越來越陌生了。網絡上錯別字大行其道,充斥視野,人們已經習慣了錯用錯寫,胡亂代替,外文符號夾雜其間的現(xiàn)狀,甚至有些見怪不怪了,這情形發(fā)展下去,不僅僅是有礙于人們之間的溝通、理解,而是整個民族的'漢字書寫、運用水平下降,是整個民族文化素質的降低,此情堪憂。所以這樣的漢字聽寫大會明白無誤地表明: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非常重視自己的母語,重視漢字的書寫和運用。
昨天漢字聽寫大會上的選題,對于中學生來說,覺得第二輪時段有的是偏了一些,不是常用字,常用詞語。如“覬覦、眄視、朝覲、?烏”,也可能是設計者出于淘汰選手的考慮,故增加了難度。我覺得當務之急是引起人們對三千五百個常用字書寫、運用的關注,如“推卸”“眼花繚亂”“瓜葛”“怨天尤人”這類字,考一些時下還有著旺盛生命力的,運用廣泛又容易寫錯的詞語如“顫顫巍巍”“獼猴”“黃疸”之類,在題目設計上既有書面語如“萬馬齊喑”“呦呦鹿鳴”“美輪美奐“又有口語如“硌牙”“撂挑子”“嘎嘣脆”,看得出題目設計者是花費了一些心思的,為了引起國人對漢字詞語的關注、學習、運用,提高正確使用率。多制作這類節(jié)目無疑是有益的。
觀“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有感 篇10
這段時間央視舉辦的“漢字聽寫大賽”,自始至終像磁石般吸引著我,我是每期必看,每次都號召家人討論書寫,看似常見的漢字書寫卻讓我們每個人都著了迷。不僅為選手鼓掌贊嘆,而且也為他們惋惜。這場“漢字聽寫大賽”既提升了人們傳承發(fā)揚漢字文化的信心,同時有力地擴大漢字文化的影響。它是一場全民參與的文化大餐,更是一種可貴的開拓和創(chuàng)新。
現(xiàn)如今無紙化的辦公,鍵盤時代的天下。漢字離我們大家越來越遠,一些耳熟能詳?shù)臐h字只能認讀,不能書寫,提筆忘字,握著鼠標忘了筆桿的現(xiàn)象,成為當下的一種通病。這些不僅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背離,更是一種拋棄。再看看我們這次參賽的選手,是他們撐起了傳承了發(fā)揚了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粗麄儠鴮懗瞿敲炊嗌О禎淖衷~,我為他們感到驕傲,而為自己汗顏。
漢字是一門藝術,如果用的好,會達到妙筆生花,會使文章更生動,更形象;如果一個生僻字,說話時來幾個,寫作時來幾個,會讓生活更有趣;漢字都有表情,有的漂亮,有的丑陋,有的惡毒,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意義。所以,我們在讀書時,不能囫圇吞棗,只注重情節(jié),多重復讀幾遍,多推敲一下字詞,會有更深層的體會和理解。
央視的“漢字聽寫大賽”已經掀起了“漢字書寫熱”,已經讓中國人重新重視漢字,熱愛和弘揚中國文化。同志們,趕快行動起來吧!多讀好書,多寫漢字。
觀“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有感 篇11
今天,《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終于到了冠軍之夜的爭奪了,這是節(jié)目中最激烈的一場比賽。
進入冠軍之夜的選手真算得上實至名歸,每個選手都是從三十二支代表隊中,經過激烈比賽層層選拔上來的,每個選手都有獲得冠軍的可能。選手有王自然,梁鈺婷,張心語,廖乙霖等等十五名選手。
其中我覺得最有可能獲得冠軍的是廖乙霖,因為他表面是個柔弱女孩,其實內心是個剛硬的男孩,她在以前的比賽中從未失手,在上一次的.比賽中,她因接連答對十一個詞語,可謂是這次冠軍之戰(zhàn)中的一匹黑馬。
比賽開始了,第一個詞語是“噘嘴”,我對老媽說:“這個詞語太簡單了,我們在以前就學過。”老媽對我說:“你看好了,你寫的“撅嘴”是錯誤的,“噘嘴”的“噘”是口字旁!薄皧W!原來是這樣寫,以后我會記住這個字的。”
過了幾個詞,我對媽媽說:這個“招贅”是什么意思?”媽媽對我說:“招贅”是古人說的,現(xiàn)在應該是說倒插門。原來是這個意思!
主考官李梓萌連續(xù)說了幾個詞語:“打烊”,“豆豉”“驊騮”,終于到了廖乙霖了,她一臉自信地走向答題臺,迎接各種挑戰(zhàn),這次她的詞語是“公廨”,我對媽媽說:“這個詞好難啊!我只會寫公字。”媽媽說:“對呀!這個字就是很難。”但廖乙霖卻不覺得難,他只用了七秒就寫上了這個字,連解說員都說,這個字太難了。
比賽到了白熱化的狀態(tài)了,場上只剩下五個人了,其他的十個選手都被淘汰了,劉浥塵拿到的詞語是“式微”,可惜出軍不利,劉浥塵也被淘汰了。
現(xiàn)在場上只剩下四個人了,幾個詞語過后我覺得、能得冠軍的廖乙霖也只得了季軍。
現(xiàn)在真的是高手對決,場上只剩下陸佳蕾和于加敏了,他們兩個龍爭鳳斗,最后于加敏把上次寫對的“瞋”,當成了這一次的“嗔”了,所以被淘汰了。這次的全國總冠軍自然是陸佳蕾的。
這次的比賽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他們的精彩表現(xiàn)后面是大量心血的付出。我一定要好好寫字,把漢字發(fā)揚光大,像哥哥姐姐一樣為國爭光。
觀“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有感 篇12
10月18日晚,我觀看了中央電視臺播出《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比賽,感觸頗深。
漢字,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文字,它有著悠久歷史文化。老師告訴我們,漢字有萬個以上,而我們平時常用漢字只有三四千個。
在《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比賽中所出考題基本都是筆畫繁多和較為冷僻詞語!斑薄薄ⅰ颁h鏑”……看著一個個見所未見,聞所未聞詞語被一群初中生正確書寫,不由令人為之驚嘆。而逐漸變難考題涉及面之廣讓人咋舌。隨著場上人數(shù)不斷減少,諸如“伊犁河”、“愣蔥”、“攛掇”這樣地名、方言、口語詞匯也出現(xiàn)在了考題里,著實叫人為選手們捏了一把汗。
看著看著,我突然發(fā)覺,我聽到一些詞語讀音和解釋完全摸不著頭腦,可是答案顯示出來,我卻發(fā)覺自己曾見過。例如“鳧趨雀躍”“鳧”字,我就曾在課外書上見過幾次,卻總不愿查閱它讀音;像“箴言”一詞,我會讀但寫不出來;還有前幾次比賽中出現(xiàn)“貔貅”、“甕中捉鱉”等詞,都是我會讀但不會寫。
我想,這些情況之所以會出現(xiàn),是因為我平時沒有加深對漢字鞏固,有一些字很久沒有使用,就漸漸忘記了,正因為這樣,我常常出現(xiàn)提筆忘字之窘境。我想,我應當向參賽選手學習,豐富我課外閱讀量,遇到不會字要主動翻閱字典,了解生字詞含義。我相信,長此以往,我認識字會越來越多。
觀“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有感 篇13
星期五晚上又播出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第三場復賽,這可是我最愛看節(jié)目之一。參加本場比賽有湖北省襄樊市第四中學代表隊、山西省實驗中學代表隊、青海省西寧市虎臺中學代表隊和廣東省惠州市第一中學代表隊。
參加本場比賽小選手勢均力敵,比賽進行得很緊張,一個很小失誤有可能就會引發(fā)場上比賽形勢大反轉。襄樊四中代表隊初賽成績名列前茅,他們準備極充分。但就是因為一些聽上去很簡單詞匯,形勢發(fā)生了巨變。其他三支隊伍穩(wěn)扎穩(wěn)打,但失誤還是不少。這場比賽中,給我印象最深是廣東隊羅弋洋,他爸爸是一位語文老師,每天都給他復習很多詞語。這次他一個人獨挑大梁,戰(zhàn)斗到了最后,最終帶領著自己隊伍殺出重圍闖進了半決賽。我真很佩服他。
本場比賽跌宕起伏,有高手精彩“表演”,也有反復涂改但最后時刻寫對幸運兒,還有寫不出字淘汰者。每當聽到倒計時聲音時候,我就特別地緊張。至于本場聽寫詞語,難度也比前幾次增加了,我一個也不會,哎!
這個節(jié)目太好了,我們可以學到更多漢字和中國文化。我想以后也去參加比賽。
觀“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有感 篇14
在當今這個快節(jié)奏,創(chuàng)新層出不窮,信息瞬息萬變的年代,我們難免眼花繚亂。在快得心煩意亂時,不妨回頭看看,我們是否遺失、漏掉了什么?
近期在中央電視臺周末黃金時間熱播的節(jié)目《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吸引了我的目光,感觸頗深,一些以寫字為基本功的中小學生對有的常用字,習慣用語不能正確書寫,試問這些孩子的父母又會正確書寫多少?相信有些父母還不如他們。隨著電腦、手機的全方位“吞噬”,人們有事打電話、發(fā)短信、發(fā)微博,方便、快捷、根本不用紙、不用筆、不用手寫、按按健全部搞定,而且還有一個好處,不用擔心漢字不會寫,認不清,又能擺脫手寫不堪的“尷尬”,何樂而不為呢?所以大量的打印、印刷文本出現(xiàn),雖干凈、工整,但總給人生硬、呆板、程序化,沒有感情,沒有靈魂的感覺。我們早年寫信常說“見字如面”,說明寫的漢字是一個人的載體,代表本人,字寫的清新雋永或渾厚圓潤抑或龍飛鳳舞,不管何種字體,字里行間都包含本人待人的態(tài)度。
現(xiàn)代優(yōu)秀通訊工具的大量使用,雖然讓撰寫文章、與人交流都變得更加快捷,但文字錄入形式的變化卻在一定程度上帶給漢字本身意蘊的湮滅,也養(yǎng)成了人們的懶惰和依賴的壞習慣。中國的方塊漢字是世界上最具東方神韻、意境最深遠的`字體。當評委們將某個字的構成、來歷解析道來時,我們便意識到,這一筆一劃不僅是用于交流和記載的符號體系,更承載著中華文明的文化內涵和深厚底蘊,我國的漢字發(fā)展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從甲骨文到金、隸、篆、楷、行,再從繁體到簡體,一路走來,五千多年的光輝燦爛史,沒有理由不珍惜。
看看我們古代的一些書法大家:王羲之、顏真卿、虞世南……他們用畢生的精力在書寫、研究漢字的精髓。元朝有個書法家叫康里子山,蒙古族人,他為了練好字,從小給自己規(guī)定,每天早晨必須寫完一千個字才能吃飯。幾十年過去了,子山一直保持著這個習慣,終于成為當時有名的書法家。這些書法大家留給后人的墨寶在現(xiàn)在的名山大川、樓臺亭閣中可見一斑。
記得去過一個歷史文化古城河北正定縣,光塔寺就有七座,歷史名人手跡、碑刻比比皆是。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開元寺,里面有一個唐代的巨型石碑,碑座是一個叫“赑屃”的大獸,碑身是一個殘存的斷碑,碑文的內容雖不明確,但碑文的刻字讓不懂書法的外行都嘆為觀止,字字蒼勁有力、飽滿,歷經唐代千年,“容顏”不變。
我們有責任繼承發(fā)揚中國的漢字,熱愛漢字,就是熱愛中華民族的文化與傳統(tǒng),這是每一個中國人應主動承擔起來的歷史使命。雖然在信息時代,幾乎所有社會生活都要通過電腦和手機終端來完成,但我們也要養(yǎng)成良好的書寫習慣,要多讀書,多記筆記,感受筆在紙上飛馳,字在筆尖流淌的愜意!
【觀“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有感】相關文章: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口號04-19
觀《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有感8篇08-26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觀后感11-19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觀后感11-15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觀后感(15篇)12-29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觀后感15篇12-05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觀后感7篇11-19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觀后感15篇12-01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觀后感(15篇)12-05